《千與千尋》因近期引入中國上映,被集中關注熱議。這部動畫電影早在於2001年7月20日就在日本上映,之後也俘獲了大批的中國觀眾。近二十年過去了,《千與千尋》渡過東海,登陸中國,引得國內眾多觀眾對該片的感懷和期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轟動?

《千與千尋》暢播18年了,中國動畫何時復興?

《千與千尋》

誠然,無論從製作和立意來說,《千與千尋》都是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但是我們為什麼會對國外的一部動畫、而且是近二十年前的一部動畫,如此熱情?

當然,確實有部分因素是因為大眾們追念於早期的觀影情懷,但更多的因素,我認為還是中國的動畫作品不能滿足國內觀眾的需求,動畫市場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至少,我們在這方面的需求還是仰望著日本的經典動畫。

二十年都要過去了,最早一批看《千與千尋》的年輕人都成了碌碌中年,我們卻還在回味著二十年前的日本動畫……中國的動畫呢?當我們反思這個問題時,卻發現,中國的動畫市場著實乏善可陳。

《千與千尋》暢播18年了,中國動畫何時復興?

《大聖歸來》

前幾年出現了一部《大聖歸來》,全國觀眾為之振奮,感嘆著“國漫崛起”,然而後來上映的《大魚海棠》,卻差強人意。無論是《大聖歸來》還是《大魚海棠》,在製作上如果精益求精,未必不能比肩日本,但是在內容上,卻還是差了點意思。

是中國的動畫製作水平不如日本嗎?曾經國內景仰宮崎駿動畫的年輕人,去日本向宮崎駿請教相關的問題,宮崎駿先生反而驚奇,因為他是跟中國最早一批的動畫製作人學習的,而今,中國的年輕人卻遠渡日本像老一輩的徒弟請教,豈不奇也怪哉?

《千與千尋》暢播18年了,中國動畫何時復興?

1981年,手冢治虫與萬籟鳴、嚴定憲會於上海美影廠 圖片來源:空藏動漫資料館

宮崎駿所說中國最早一批的動畫製作前輩裡,張光宇是其偶像,且宮崎駿多次提及中國動畫對其的深遠影響。而萬籟鳴導演是日本“漫畫之神”的啟蒙老師。在前輩的那個時代,中國的動畫是進行文化對外輸出的。那時,中國動畫獨樹一幟的的藝術風格,讓國際為之驚豔,中國的動畫是世界第一流的水平。

那時候(1926-1966期間)國內的動畫作品:《大鬧天宮》《神筆馬良》《小蝌蚪找媽媽》《哪吒鬧海》《山水情》《三個和尚》……現在知道這些動畫的年輕人和孩子,估計不多,但在當時,這些動畫享譽中外,頻頻在國際電影節捧回大獎。

《千與千尋》暢播18年了,中國動畫何時復興?

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多次獲獎

而今,我們童年乃至現在的孩子的童年,都是看著國外的動畫長大,《獅子王》《四驅兄弟》《數碼寶貝》《多啦A夢》《櫻桃小丸子》……看著國外的動畫長大的孩子,怎麼會對自己民族的文化產生認同感呢?現在中國動畫有了《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這些動畫已經完全沒有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如果不說明它是國產的,我會認為是引進的國外動畫,其特色和教育意義遠比不上《黑貓警長》。

《千與千尋》暢播18年了,中國動畫何時復興?

《黑貓警長》曾獲埃及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三等獎

中國的動畫怎麼了?過去的“武林至尊”如何倒退至籍籍無名?而師從中國的日本動畫為何卻大放異彩?比較一下中國和日本動漫,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

就拿前幾年火熱一時的《大聖歸來》和《千與千尋》來說,《大聖歸來》是一部接近與個人反省式的熱血動漫,而且還是上3D作品,在主觀印象上就與動畫有剝離感,然後為了追求新意捨棄了很多文化內涵上的表達。《大魚海棠》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其中國文化元素的表達,但遺憾的是,立意太狹隘,看完之後還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好像撓癢沒有撓中核心位置一樣。

《千與千尋》暢播18年了,中國動畫何時復興?

《大魚海棠》

反過來我們看《千與千尋》,其製作水平和用心,自然是不用說。從劇情內容上說,影片充滿了想象力,讚美人性的優良品質。當然很多觀眾能從中剖析日本社會及人群生活現狀,環境問題甚至哲學問題,可見影片立意深遠,因此老少咸宜,值得反覆去看,更值得深層次去解讀。

從文化層次去看,我們能從這部影片裡,看到濃濃日本文化的形態,從劇中角色的舉止、語言、服飾、場景……你只會把這個動畫的標籤貼上“日本出品”,因此換了配音演員,即使是專業聲優,也是覺得不對味,聽著也是彆扭——這就是文化在影視作品上的隱形力量。

《千與千尋》暢播18年了,中國動畫何時復興?

《秦時明月》

如今的中國動畫難道就沒有表達文化的作品嗎?有的。《秦時明月》《天行九歌》確實是國風濃厚,但是逐漸成建模製作的動漫,看著就像是精緻遊戲劇(後來真出了《秦時明月》遊戲)。《魔道祖師》是一部製作很成功的動漫:從場景畫面、人物、人文精神上都文化上的表達(這或許要歸功於原著),但這不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重新將中國文化拾起來的作品少之又少,總體來說中國的文化在動畫裡的次元裡逐漸地消失。反倒是國外的影視動畫頻頻運用中國元素出彩。

《千與千尋》暢播18年了,中國動畫何時復興?

《魔道祖師》

中國動畫裡文化的缺失,首先是導致影片沒有特色,無法形成特定的印象標籤,過去中國屢獲大獎的動畫影片,無一不是具有濃厚的中國文藝特色。其次,童年是一個人受影響最深遠的世紀,而動畫是最先影響兒童的影視作品,也是對其澆灌文化內涵的最好媒介。如果連中國動畫裡,都沒有中國文化內核的傳達,在孩子吸收了西化的作品長大成人,他當然是更向往西方的文化。

中國動畫的復興,依舊是要回歸到中國文化中去尋找,有了厚重的文化氛圍,中國的動畫才會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指日可待的振興。而當今的中華民族經受著各種文化的急遽引進,在受世界各方文化盪滌之後,自己的文化反而迷失了。文化如水,潤物無聲,俗語道:“大河有水小河滿”,我們有身後的文化積澱,但是我們需要重整文化之風,只有文化振興,才能有文化輸出。

《千與千尋》暢播18年了,中國動畫何時復興?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動畫大師,萬籟鳴(左)張光宇 萬古蟾(右) 圖片來源:空藏動漫資料館

中國的動畫大師萬籟鳴曾說:“世界美術片的發展歷史經驗證明,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影片,就越具有世界意義,才越能贏得世界的觀眾。”宮崎駿的作品備受追捧或許就是最好的證明。


原創聲明:

文字作者:某兮兮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