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

原創:唐封葉

"

原創:唐封葉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紂王

傳統史書說,商紂王天資甚高,嘴巴能言善辯,腦子聰明過人,而且身體力大無窮,能空手跟猛獸格鬥,真是文武全才。

在即位之初,紂王就做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調整: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又作九侯)、鄂侯(又作邘侯)為“三公”。上面這三位,都被傳統史書認為是“賢人”。大家想必會認為,這是剛登上寶座的紂王希望“勵精圖治”的表現。但紂王的真實用意真的是這樣嗎?為了加以分析,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三公”所在的三國的歷史。

"

原創:唐封葉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紂王

傳統史書說,商紂王天資甚高,嘴巴能言善辯,腦子聰明過人,而且身體力大無窮,能空手跟猛獸格鬥,真是文武全才。

在即位之初,紂王就做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調整: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又作九侯)、鄂侯(又作邘侯)為“三公”。上面這三位,都被傳統史書認為是“賢人”。大家想必會認為,這是剛登上寶座的紂王希望“勵精圖治”的表現。但紂王的真實用意真的是這樣嗎?為了加以分析,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三公”所在的三國的歷史。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

原創:唐封葉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紂王

傳統史書說,商紂王天資甚高,嘴巴能言善辯,腦子聰明過人,而且身體力大無窮,能空手跟猛獸格鬥,真是文武全才。

在即位之初,紂王就做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調整: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又作九侯)、鄂侯(又作邘侯)為“三公”。上面這三位,都被傳統史書認為是“賢人”。大家想必會認為,這是剛登上寶座的紂王希望“勵精圖治”的表現。但紂王的真實用意真的是這樣嗎?為了加以分析,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三公”所在的三國的歷史。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周文王

先說周國。周侯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周人自姬昌的爺爺公亶父(後被周人追封為“太王”)帶領族人從豳地遷徙到岐山腳下的肥美土地上,實力快速發展。姬昌的爸爸季歷繼位後更是宛如地區“小霸王”,殺伐四方,拓土開疆,甚至把周人的勢力插進今天的山西一帶,引起商王朝高度警惕。最終商王文丁(紂王的爺爺)趁季歷來朝,把他扣下拘禁起來,導致他死亡,史稱“文丁殺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少年繼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為報父仇腦子充血、失去理智,不自量力討伐商朝,被文丁之子商王帝乙打得大敗。幸好帝乙覺得商朝方面有點理虧(季歷並未公開反商),再加上商朝其他方向還有不少敵人,他非但沒有乘勝繼續攻打周國,還主動與周國聯姻(《易經》卦辭雲“帝乙歸妹”),恢復雙方和平。經此打擊後,周侯姬昌明白商朝是真老虎不是“紙老虎”,夾起尾巴韜光養晦,對商朝極為恭順。就這樣經過一二十年休養生息,到帝乙之子紂王繼位時,周國力量又重新變得強大起來。

"

原創:唐封葉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紂王

傳統史書說,商紂王天資甚高,嘴巴能言善辯,腦子聰明過人,而且身體力大無窮,能空手跟猛獸格鬥,真是文武全才。

在即位之初,紂王就做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調整: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又作九侯)、鄂侯(又作邘侯)為“三公”。上面這三位,都被傳統史書認為是“賢人”。大家想必會認為,這是剛登上寶座的紂王希望“勵精圖治”的表現。但紂王的真實用意真的是這樣嗎?為了加以分析,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三公”所在的三國的歷史。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周文王

先說周國。周侯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周人自姬昌的爺爺公亶父(後被周人追封為“太王”)帶領族人從豳地遷徙到岐山腳下的肥美土地上,實力快速發展。姬昌的爸爸季歷繼位後更是宛如地區“小霸王”,殺伐四方,拓土開疆,甚至把周人的勢力插進今天的山西一帶,引起商王朝高度警惕。最終商王文丁(紂王的爺爺)趁季歷來朝,把他扣下拘禁起來,導致他死亡,史稱“文丁殺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少年繼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為報父仇腦子充血、失去理智,不自量力討伐商朝,被文丁之子商王帝乙打得大敗。幸好帝乙覺得商朝方面有點理虧(季歷並未公開反商),再加上商朝其他方向還有不少敵人,他非但沒有乘勝繼續攻打周國,還主動與周國聯姻(《易經》卦辭雲“帝乙歸妹”),恢復雙方和平。經此打擊後,周侯姬昌明白商朝是真老虎不是“紙老虎”,夾起尾巴韜光養晦,對商朝極為恭順。就這樣經過一二十年休養生息,到帝乙之子紂王繼位時,周國力量又重新變得強大起來。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鄂侯

次說鄂國。商末鄂侯是姞(jí)姓,與密須國和南燕國同姓,文獻上又寫作“邘侯”。傳世文獻中的“邘”國在殷墟卜辭裡寫作“盂”國,位於商王畿西南的今河南沁陽西北一帶。而在殷墟卜辭裡,往往“鄂”、“盂”兩地並稱,如“二田鄂、盂有大雨”。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商代時鄂在現在河南沁陽,與沁陽西北的盂地相距僅有幾十裡。可能是兩地太近,所以統治現在沁陽一片的商末諸侯既可以稱為“鄂侯”,又可以叫做“盂(邘)侯”吧。這鄂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殷墟卜辭顯示,商王帝乙時期盂國曾進犯商朝的屬國。帝乙九年十月到十年九月,商王帝乙動員多個諸侯國的軍力,發起對盂國的歷時一年的大規模討伐,才最終將它制服。紂王時期的鄂侯,很可能是帝乙時期征討的那位盂侯的兒子了。從帝乙時期曾大力打擊盂國筆者猜測,紂王封鄂侯為三公,顯然是在軍事打擊之後,又用官爵來籠絡鄂國的首領。說白了,商王朝實際上是在用大棒加胡蘿蔔的雙管齊下的方式來對付鄂國。這和帝乙當年在大敗興兵報仇的周侯姬昌後,又用賜婚的方式籠絡他是一樣的。可見作為幾百年中原霸主的商朝,玩又打又拉這套把戲玩得極為純熟。

"

原創:唐封葉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紂王

傳統史書說,商紂王天資甚高,嘴巴能言善辯,腦子聰明過人,而且身體力大無窮,能空手跟猛獸格鬥,真是文武全才。

在即位之初,紂王就做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調整: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又作九侯)、鄂侯(又作邘侯)為“三公”。上面這三位,都被傳統史書認為是“賢人”。大家想必會認為,這是剛登上寶座的紂王希望“勵精圖治”的表現。但紂王的真實用意真的是這樣嗎?為了加以分析,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三公”所在的三國的歷史。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周文王

先說周國。周侯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周人自姬昌的爺爺公亶父(後被周人追封為“太王”)帶領族人從豳地遷徙到岐山腳下的肥美土地上,實力快速發展。姬昌的爸爸季歷繼位後更是宛如地區“小霸王”,殺伐四方,拓土開疆,甚至把周人的勢力插進今天的山西一帶,引起商王朝高度警惕。最終商王文丁(紂王的爺爺)趁季歷來朝,把他扣下拘禁起來,導致他死亡,史稱“文丁殺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少年繼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為報父仇腦子充血、失去理智,不自量力討伐商朝,被文丁之子商王帝乙打得大敗。幸好帝乙覺得商朝方面有點理虧(季歷並未公開反商),再加上商朝其他方向還有不少敵人,他非但沒有乘勝繼續攻打周國,還主動與周國聯姻(《易經》卦辭雲“帝乙歸妹”),恢復雙方和平。經此打擊後,周侯姬昌明白商朝是真老虎不是“紙老虎”,夾起尾巴韜光養晦,對商朝極為恭順。就這樣經過一二十年休養生息,到帝乙之子紂王繼位時,周國力量又重新變得強大起來。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鄂侯

次說鄂國。商末鄂侯是姞(jí)姓,與密須國和南燕國同姓,文獻上又寫作“邘侯”。傳世文獻中的“邘”國在殷墟卜辭裡寫作“盂”國,位於商王畿西南的今河南沁陽西北一帶。而在殷墟卜辭裡,往往“鄂”、“盂”兩地並稱,如“二田鄂、盂有大雨”。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商代時鄂在現在河南沁陽,與沁陽西北的盂地相距僅有幾十裡。可能是兩地太近,所以統治現在沁陽一片的商末諸侯既可以稱為“鄂侯”,又可以叫做“盂(邘)侯”吧。這鄂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殷墟卜辭顯示,商王帝乙時期盂國曾進犯商朝的屬國。帝乙九年十月到十年九月,商王帝乙動員多個諸侯國的軍力,發起對盂國的歷時一年的大規模討伐,才最終將它制服。紂王時期的鄂侯,很可能是帝乙時期征討的那位盂侯的兒子了。從帝乙時期曾大力打擊盂國筆者猜測,紂王封鄂侯為三公,顯然是在軍事打擊之後,又用官爵來籠絡鄂國的首領。說白了,商王朝實際上是在用大棒加胡蘿蔔的雙管齊下的方式來對付鄂國。這和帝乙當年在大敗興兵報仇的周侯姬昌後,又用賜婚的方式籠絡他是一樣的。可見作為幾百年中原霸主的商朝,玩又打又拉這套把戲玩得極為純熟。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卜辭:二田噩(鄂)盂有大雨

三說鬼國。至於紂王時期的鬼侯(又作九侯),自然是晚商時期北方鬼方部落集團中的一國。很多歷史學者認為,晚商時期鬼方大約活動於今天陝晉北部黃河兩岸地區(即陝西東北部和山西西北部)。殷墟卜辭顯示,鬼方曾是商朝的勁敵,武丁曾對其大加討伐,商朝晚期鬼方又臣服於商朝,替商王打仗、祭祀、貢獻人牲和官吏。

介紹完三國的情況後我們會豁然發現:周國在商朝西面,鬼國在商朝北面,鄂國(邘/盂國)在商朝南面。所以與其說紂王是真的信任並想重用這三公,倒不如認為他是為了籠絡商朝西、北、南三個方向的強藩代表。

"

原創:唐封葉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紂王

傳統史書說,商紂王天資甚高,嘴巴能言善辯,腦子聰明過人,而且身體力大無窮,能空手跟猛獸格鬥,真是文武全才。

在即位之初,紂王就做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調整: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又作九侯)、鄂侯(又作邘侯)為“三公”。上面這三位,都被傳統史書認為是“賢人”。大家想必會認為,這是剛登上寶座的紂王希望“勵精圖治”的表現。但紂王的真實用意真的是這樣嗎?為了加以分析,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三公”所在的三國的歷史。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周文王

先說周國。周侯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周人自姬昌的爺爺公亶父(後被周人追封為“太王”)帶領族人從豳地遷徙到岐山腳下的肥美土地上,實力快速發展。姬昌的爸爸季歷繼位後更是宛如地區“小霸王”,殺伐四方,拓土開疆,甚至把周人的勢力插進今天的山西一帶,引起商王朝高度警惕。最終商王文丁(紂王的爺爺)趁季歷來朝,把他扣下拘禁起來,導致他死亡,史稱“文丁殺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少年繼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為報父仇腦子充血、失去理智,不自量力討伐商朝,被文丁之子商王帝乙打得大敗。幸好帝乙覺得商朝方面有點理虧(季歷並未公開反商),再加上商朝其他方向還有不少敵人,他非但沒有乘勝繼續攻打周國,還主動與周國聯姻(《易經》卦辭雲“帝乙歸妹”),恢復雙方和平。經此打擊後,周侯姬昌明白商朝是真老虎不是“紙老虎”,夾起尾巴韜光養晦,對商朝極為恭順。就這樣經過一二十年休養生息,到帝乙之子紂王繼位時,周國力量又重新變得強大起來。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鄂侯

次說鄂國。商末鄂侯是姞(jí)姓,與密須國和南燕國同姓,文獻上又寫作“邘侯”。傳世文獻中的“邘”國在殷墟卜辭裡寫作“盂”國,位於商王畿西南的今河南沁陽西北一帶。而在殷墟卜辭裡,往往“鄂”、“盂”兩地並稱,如“二田鄂、盂有大雨”。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商代時鄂在現在河南沁陽,與沁陽西北的盂地相距僅有幾十裡。可能是兩地太近,所以統治現在沁陽一片的商末諸侯既可以稱為“鄂侯”,又可以叫做“盂(邘)侯”吧。這鄂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殷墟卜辭顯示,商王帝乙時期盂國曾進犯商朝的屬國。帝乙九年十月到十年九月,商王帝乙動員多個諸侯國的軍力,發起對盂國的歷時一年的大規模討伐,才最終將它制服。紂王時期的鄂侯,很可能是帝乙時期征討的那位盂侯的兒子了。從帝乙時期曾大力打擊盂國筆者猜測,紂王封鄂侯為三公,顯然是在軍事打擊之後,又用官爵來籠絡鄂國的首領。說白了,商王朝實際上是在用大棒加胡蘿蔔的雙管齊下的方式來對付鄂國。這和帝乙當年在大敗興兵報仇的周侯姬昌後,又用賜婚的方式籠絡他是一樣的。可見作為幾百年中原霸主的商朝,玩又打又拉這套把戲玩得極為純熟。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卜辭:二田噩(鄂)盂有大雨

三說鬼國。至於紂王時期的鬼侯(又作九侯),自然是晚商時期北方鬼方部落集團中的一國。很多歷史學者認為,晚商時期鬼方大約活動於今天陝晉北部黃河兩岸地區(即陝西東北部和山西西北部)。殷墟卜辭顯示,鬼方曾是商朝的勁敵,武丁曾對其大加討伐,商朝晚期鬼方又臣服於商朝,替商王打仗、祭祀、貢獻人牲和官吏。

介紹完三國的情況後我們會豁然發現:周國在商朝西面,鬼國在商朝北面,鄂國(邘/盂國)在商朝南面。所以與其說紂王是真的信任並想重用這三公,倒不如認為他是為了籠絡商朝西、北、南三個方向的強藩代表。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朝與三公之國位置圖

可後來紂王為什麼要搞掉這“三公”呢?

按《史記》等傳統史籍記載,原因很簡單:好色的紂王因為嫌鬼侯進獻的女兒不會搔首弄姿侍奉君王,一怒之下殺了她,並且連帶著遷怒鬼侯,把他也剁成了肉醬。鄂侯聽說後,憤而替鬼侯父女辯冤,言辭激烈,又被紂王殺了醃成了肉乾。俗話說“物傷其類”,姬昌見三公被紂王幹掉了兩公,現在只剩下自己,不由得心驚膽戰。當然異常謹慎的姬昌沒有敢流露任何表情,據說只是“嘆息”了一下。不過就是這“一聲嘆息”,不知咋地被紂王寵信的崇侯虎打聽到了。他立刻向紂王打了小報告:“姬昌這傢伙一直行善積德,諸侯都心向於他,恐怕會對大王您不利哦!現在那老頭聽說您殺了鬼侯、鄂侯又嘆氣,他這是幾個意思?”紂王聽了崇侯虎的話,眉頭一皺,於是就把來朝的周侯姬昌扣了下來,拘禁在都城殷墟南邊約十里的“羑里城”。

"

原創:唐封葉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紂王

傳統史書說,商紂王天資甚高,嘴巴能言善辯,腦子聰明過人,而且身體力大無窮,能空手跟猛獸格鬥,真是文武全才。

在即位之初,紂王就做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調整: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又作九侯)、鄂侯(又作邘侯)為“三公”。上面這三位,都被傳統史書認為是“賢人”。大家想必會認為,這是剛登上寶座的紂王希望“勵精圖治”的表現。但紂王的真實用意真的是這樣嗎?為了加以分析,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三公”所在的三國的歷史。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周文王

先說周國。周侯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周人自姬昌的爺爺公亶父(後被周人追封為“太王”)帶領族人從豳地遷徙到岐山腳下的肥美土地上,實力快速發展。姬昌的爸爸季歷繼位後更是宛如地區“小霸王”,殺伐四方,拓土開疆,甚至把周人的勢力插進今天的山西一帶,引起商王朝高度警惕。最終商王文丁(紂王的爺爺)趁季歷來朝,把他扣下拘禁起來,導致他死亡,史稱“文丁殺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少年繼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為報父仇腦子充血、失去理智,不自量力討伐商朝,被文丁之子商王帝乙打得大敗。幸好帝乙覺得商朝方面有點理虧(季歷並未公開反商),再加上商朝其他方向還有不少敵人,他非但沒有乘勝繼續攻打周國,還主動與周國聯姻(《易經》卦辭雲“帝乙歸妹”),恢復雙方和平。經此打擊後,周侯姬昌明白商朝是真老虎不是“紙老虎”,夾起尾巴韜光養晦,對商朝極為恭順。就這樣經過一二十年休養生息,到帝乙之子紂王繼位時,周國力量又重新變得強大起來。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鄂侯

次說鄂國。商末鄂侯是姞(jí)姓,與密須國和南燕國同姓,文獻上又寫作“邘侯”。傳世文獻中的“邘”國在殷墟卜辭裡寫作“盂”國,位於商王畿西南的今河南沁陽西北一帶。而在殷墟卜辭裡,往往“鄂”、“盂”兩地並稱,如“二田鄂、盂有大雨”。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商代時鄂在現在河南沁陽,與沁陽西北的盂地相距僅有幾十裡。可能是兩地太近,所以統治現在沁陽一片的商末諸侯既可以稱為“鄂侯”,又可以叫做“盂(邘)侯”吧。這鄂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殷墟卜辭顯示,商王帝乙時期盂國曾進犯商朝的屬國。帝乙九年十月到十年九月,商王帝乙動員多個諸侯國的軍力,發起對盂國的歷時一年的大規模討伐,才最終將它制服。紂王時期的鄂侯,很可能是帝乙時期征討的那位盂侯的兒子了。從帝乙時期曾大力打擊盂國筆者猜測,紂王封鄂侯為三公,顯然是在軍事打擊之後,又用官爵來籠絡鄂國的首領。說白了,商王朝實際上是在用大棒加胡蘿蔔的雙管齊下的方式來對付鄂國。這和帝乙當年在大敗興兵報仇的周侯姬昌後,又用賜婚的方式籠絡他是一樣的。可見作為幾百年中原霸主的商朝,玩又打又拉這套把戲玩得極為純熟。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卜辭:二田噩(鄂)盂有大雨

三說鬼國。至於紂王時期的鬼侯(又作九侯),自然是晚商時期北方鬼方部落集團中的一國。很多歷史學者認為,晚商時期鬼方大約活動於今天陝晉北部黃河兩岸地區(即陝西東北部和山西西北部)。殷墟卜辭顯示,鬼方曾是商朝的勁敵,武丁曾對其大加討伐,商朝晚期鬼方又臣服於商朝,替商王打仗、祭祀、貢獻人牲和官吏。

介紹完三國的情況後我們會豁然發現:周國在商朝西面,鬼國在商朝北面,鄂國(邘/盂國)在商朝南面。所以與其說紂王是真的信任並想重用這三公,倒不如認為他是為了籠絡商朝西、北、南三個方向的強藩代表。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朝與三公之國位置圖

可後來紂王為什麼要搞掉這“三公”呢?

按《史記》等傳統史籍記載,原因很簡單:好色的紂王因為嫌鬼侯進獻的女兒不會搔首弄姿侍奉君王,一怒之下殺了她,並且連帶著遷怒鬼侯,把他也剁成了肉醬。鄂侯聽說後,憤而替鬼侯父女辯冤,言辭激烈,又被紂王殺了醃成了肉乾。俗話說“物傷其類”,姬昌見三公被紂王幹掉了兩公,現在只剩下自己,不由得心驚膽戰。當然異常謹慎的姬昌沒有敢流露任何表情,據說只是“嘆息”了一下。不過就是這“一聲嘆息”,不知咋地被紂王寵信的崇侯虎打聽到了。他立刻向紂王打了小報告:“姬昌這傢伙一直行善積德,諸侯都心向於他,恐怕會對大王您不利哦!現在那老頭聽說您殺了鬼侯、鄂侯又嘆氣,他這是幾個意思?”紂王聽了崇侯虎的話,眉頭一皺,於是就把來朝的周侯姬昌扣了下來,拘禁在都城殷墟南邊約十里的“羑里城”。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紂王醢鬼侯”

後世對於紂王殺鬼侯、鄂侯,拘禁姬昌的舉動,多從荒淫、殘暴、聽信讒言、不辨是非這些角度和層面來說。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看《史記》中的這段記載,完全像是小說家之言。紂王駕前以妲己為首的美女一大堆,犯得著為了一個妃子“不喜淫樂”就殺了她,還連帶殺了她的貴為一方方伯的爹爹鬼侯嗎?鄂侯、周侯也都是商朝南部、西部的重要諸侯,難道就因為勸諫和嘆息了一下,就被聰明絕頂的紂王殺掉或囚禁嗎?事實顯然不會是《史記》講述的這麼簡單化、戲劇化。

為了說明紂王的動機,在此我們還要插敘紂王時期商朝的一件大事——徵東夷。《左傳·昭公四年》雲,“商紂為黎之蒐(sōu),東夷叛之”。紂王時期的卜辭顯示,紂王十年九月,紂王曾親征東夷,耗時達二百數十天,經過的重要地點有50多處,可見規模浩大。紂王十年的這次戰爭,只是紂王時期對東夷發動的所有戰爭中規模較大、而且保留信息也最完整的一次。清末出土于山東壽張縣梁山腳下(今屬梁山縣)的“梁山七器”之一的小臣艅犀尊,其銘文又記載了紂王十五年對東夷的一次征伐。歷史、古文字學家郭沫若也曾根據一組卜辭,指出紂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征伐東夷的一次行程。這次出征,紂王一連在外達10個月,想必規模也不小。所以通過文獻和卜辭可知,紂王時期與東夷的戰爭,可以說是商朝與東夷數百年戰爭的最高潮。

"

原創:唐封葉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紂王

傳統史書說,商紂王天資甚高,嘴巴能言善辯,腦子聰明過人,而且身體力大無窮,能空手跟猛獸格鬥,真是文武全才。

在即位之初,紂王就做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調整: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又作九侯)、鄂侯(又作邘侯)為“三公”。上面這三位,都被傳統史書認為是“賢人”。大家想必會認為,這是剛登上寶座的紂王希望“勵精圖治”的表現。但紂王的真實用意真的是這樣嗎?為了加以分析,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三公”所在的三國的歷史。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周文王

先說周國。周侯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周人自姬昌的爺爺公亶父(後被周人追封為“太王”)帶領族人從豳地遷徙到岐山腳下的肥美土地上,實力快速發展。姬昌的爸爸季歷繼位後更是宛如地區“小霸王”,殺伐四方,拓土開疆,甚至把周人的勢力插進今天的山西一帶,引起商王朝高度警惕。最終商王文丁(紂王的爺爺)趁季歷來朝,把他扣下拘禁起來,導致他死亡,史稱“文丁殺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少年繼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為報父仇腦子充血、失去理智,不自量力討伐商朝,被文丁之子商王帝乙打得大敗。幸好帝乙覺得商朝方面有點理虧(季歷並未公開反商),再加上商朝其他方向還有不少敵人,他非但沒有乘勝繼續攻打周國,還主動與周國聯姻(《易經》卦辭雲“帝乙歸妹”),恢復雙方和平。經此打擊後,周侯姬昌明白商朝是真老虎不是“紙老虎”,夾起尾巴韜光養晦,對商朝極為恭順。就這樣經過一二十年休養生息,到帝乙之子紂王繼位時,周國力量又重新變得強大起來。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鄂侯

次說鄂國。商末鄂侯是姞(jí)姓,與密須國和南燕國同姓,文獻上又寫作“邘侯”。傳世文獻中的“邘”國在殷墟卜辭裡寫作“盂”國,位於商王畿西南的今河南沁陽西北一帶。而在殷墟卜辭裡,往往“鄂”、“盂”兩地並稱,如“二田鄂、盂有大雨”。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商代時鄂在現在河南沁陽,與沁陽西北的盂地相距僅有幾十裡。可能是兩地太近,所以統治現在沁陽一片的商末諸侯既可以稱為“鄂侯”,又可以叫做“盂(邘)侯”吧。這鄂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殷墟卜辭顯示,商王帝乙時期盂國曾進犯商朝的屬國。帝乙九年十月到十年九月,商王帝乙動員多個諸侯國的軍力,發起對盂國的歷時一年的大規模討伐,才最終將它制服。紂王時期的鄂侯,很可能是帝乙時期征討的那位盂侯的兒子了。從帝乙時期曾大力打擊盂國筆者猜測,紂王封鄂侯為三公,顯然是在軍事打擊之後,又用官爵來籠絡鄂國的首領。說白了,商王朝實際上是在用大棒加胡蘿蔔的雙管齊下的方式來對付鄂國。這和帝乙當年在大敗興兵報仇的周侯姬昌後,又用賜婚的方式籠絡他是一樣的。可見作為幾百年中原霸主的商朝,玩又打又拉這套把戲玩得極為純熟。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卜辭:二田噩(鄂)盂有大雨

三說鬼國。至於紂王時期的鬼侯(又作九侯),自然是晚商時期北方鬼方部落集團中的一國。很多歷史學者認為,晚商時期鬼方大約活動於今天陝晉北部黃河兩岸地區(即陝西東北部和山西西北部)。殷墟卜辭顯示,鬼方曾是商朝的勁敵,武丁曾對其大加討伐,商朝晚期鬼方又臣服於商朝,替商王打仗、祭祀、貢獻人牲和官吏。

介紹完三國的情況後我們會豁然發現:周國在商朝西面,鬼國在商朝北面,鄂國(邘/盂國)在商朝南面。所以與其說紂王是真的信任並想重用這三公,倒不如認為他是為了籠絡商朝西、北、南三個方向的強藩代表。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朝與三公之國位置圖

可後來紂王為什麼要搞掉這“三公”呢?

按《史記》等傳統史籍記載,原因很簡單:好色的紂王因為嫌鬼侯進獻的女兒不會搔首弄姿侍奉君王,一怒之下殺了她,並且連帶著遷怒鬼侯,把他也剁成了肉醬。鄂侯聽說後,憤而替鬼侯父女辯冤,言辭激烈,又被紂王殺了醃成了肉乾。俗話說“物傷其類”,姬昌見三公被紂王幹掉了兩公,現在只剩下自己,不由得心驚膽戰。當然異常謹慎的姬昌沒有敢流露任何表情,據說只是“嘆息”了一下。不過就是這“一聲嘆息”,不知咋地被紂王寵信的崇侯虎打聽到了。他立刻向紂王打了小報告:“姬昌這傢伙一直行善積德,諸侯都心向於他,恐怕會對大王您不利哦!現在那老頭聽說您殺了鬼侯、鄂侯又嘆氣,他這是幾個意思?”紂王聽了崇侯虎的話,眉頭一皺,於是就把來朝的周侯姬昌扣了下來,拘禁在都城殷墟南邊約十里的“羑里城”。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紂王醢鬼侯”

後世對於紂王殺鬼侯、鄂侯,拘禁姬昌的舉動,多從荒淫、殘暴、聽信讒言、不辨是非這些角度和層面來說。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看《史記》中的這段記載,完全像是小說家之言。紂王駕前以妲己為首的美女一大堆,犯得著為了一個妃子“不喜淫樂”就殺了她,還連帶殺了她的貴為一方方伯的爹爹鬼侯嗎?鄂侯、周侯也都是商朝南部、西部的重要諸侯,難道就因為勸諫和嘆息了一下,就被聰明絕頂的紂王殺掉或囚禁嗎?事實顯然不會是《史記》講述的這麼簡單化、戲劇化。

為了說明紂王的動機,在此我們還要插敘紂王時期商朝的一件大事——徵東夷。《左傳·昭公四年》雲,“商紂為黎之蒐(sōu),東夷叛之”。紂王時期的卜辭顯示,紂王十年九月,紂王曾親征東夷,耗時達二百數十天,經過的重要地點有50多處,可見規模浩大。紂王十年的這次戰爭,只是紂王時期對東夷發動的所有戰爭中規模較大、而且保留信息也最完整的一次。清末出土于山東壽張縣梁山腳下(今屬梁山縣)的“梁山七器”之一的小臣艅犀尊,其銘文又記載了紂王十五年對東夷的一次征伐。歷史、古文字學家郭沫若也曾根據一組卜辭,指出紂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征伐東夷的一次行程。這次出征,紂王一連在外達10個月,想必規模也不小。所以通過文獻和卜辭可知,紂王時期與東夷的戰爭,可以說是商朝與東夷數百年戰爭的最高潮。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小臣艅犀尊(現藏美國)

"

原創:唐封葉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紂王

傳統史書說,商紂王天資甚高,嘴巴能言善辯,腦子聰明過人,而且身體力大無窮,能空手跟猛獸格鬥,真是文武全才。

在即位之初,紂王就做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調整: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又作九侯)、鄂侯(又作邘侯)為“三公”。上面這三位,都被傳統史書認為是“賢人”。大家想必會認為,這是剛登上寶座的紂王希望“勵精圖治”的表現。但紂王的真實用意真的是這樣嗎?為了加以分析,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三公”所在的三國的歷史。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周文王

先說周國。周侯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周人自姬昌的爺爺公亶父(後被周人追封為“太王”)帶領族人從豳地遷徙到岐山腳下的肥美土地上,實力快速發展。姬昌的爸爸季歷繼位後更是宛如地區“小霸王”,殺伐四方,拓土開疆,甚至把周人的勢力插進今天的山西一帶,引起商王朝高度警惕。最終商王文丁(紂王的爺爺)趁季歷來朝,把他扣下拘禁起來,導致他死亡,史稱“文丁殺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少年繼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為報父仇腦子充血、失去理智,不自量力討伐商朝,被文丁之子商王帝乙打得大敗。幸好帝乙覺得商朝方面有點理虧(季歷並未公開反商),再加上商朝其他方向還有不少敵人,他非但沒有乘勝繼續攻打周國,還主動與周國聯姻(《易經》卦辭雲“帝乙歸妹”),恢復雙方和平。經此打擊後,周侯姬昌明白商朝是真老虎不是“紙老虎”,夾起尾巴韜光養晦,對商朝極為恭順。就這樣經過一二十年休養生息,到帝乙之子紂王繼位時,周國力量又重新變得強大起來。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鄂侯

次說鄂國。商末鄂侯是姞(jí)姓,與密須國和南燕國同姓,文獻上又寫作“邘侯”。傳世文獻中的“邘”國在殷墟卜辭裡寫作“盂”國,位於商王畿西南的今河南沁陽西北一帶。而在殷墟卜辭裡,往往“鄂”、“盂”兩地並稱,如“二田鄂、盂有大雨”。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商代時鄂在現在河南沁陽,與沁陽西北的盂地相距僅有幾十裡。可能是兩地太近,所以統治現在沁陽一片的商末諸侯既可以稱為“鄂侯”,又可以叫做“盂(邘)侯”吧。這鄂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殷墟卜辭顯示,商王帝乙時期盂國曾進犯商朝的屬國。帝乙九年十月到十年九月,商王帝乙動員多個諸侯國的軍力,發起對盂國的歷時一年的大規模討伐,才最終將它制服。紂王時期的鄂侯,很可能是帝乙時期征討的那位盂侯的兒子了。從帝乙時期曾大力打擊盂國筆者猜測,紂王封鄂侯為三公,顯然是在軍事打擊之後,又用官爵來籠絡鄂國的首領。說白了,商王朝實際上是在用大棒加胡蘿蔔的雙管齊下的方式來對付鄂國。這和帝乙當年在大敗興兵報仇的周侯姬昌後,又用賜婚的方式籠絡他是一樣的。可見作為幾百年中原霸主的商朝,玩又打又拉這套把戲玩得極為純熟。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卜辭:二田噩(鄂)盂有大雨

三說鬼國。至於紂王時期的鬼侯(又作九侯),自然是晚商時期北方鬼方部落集團中的一國。很多歷史學者認為,晚商時期鬼方大約活動於今天陝晉北部黃河兩岸地區(即陝西東北部和山西西北部)。殷墟卜辭顯示,鬼方曾是商朝的勁敵,武丁曾對其大加討伐,商朝晚期鬼方又臣服於商朝,替商王打仗、祭祀、貢獻人牲和官吏。

介紹完三國的情況後我們會豁然發現:周國在商朝西面,鬼國在商朝北面,鄂國(邘/盂國)在商朝南面。所以與其說紂王是真的信任並想重用這三公,倒不如認為他是為了籠絡商朝西、北、南三個方向的強藩代表。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朝與三公之國位置圖

可後來紂王為什麼要搞掉這“三公”呢?

按《史記》等傳統史籍記載,原因很簡單:好色的紂王因為嫌鬼侯進獻的女兒不會搔首弄姿侍奉君王,一怒之下殺了她,並且連帶著遷怒鬼侯,把他也剁成了肉醬。鄂侯聽說後,憤而替鬼侯父女辯冤,言辭激烈,又被紂王殺了醃成了肉乾。俗話說“物傷其類”,姬昌見三公被紂王幹掉了兩公,現在只剩下自己,不由得心驚膽戰。當然異常謹慎的姬昌沒有敢流露任何表情,據說只是“嘆息”了一下。不過就是這“一聲嘆息”,不知咋地被紂王寵信的崇侯虎打聽到了。他立刻向紂王打了小報告:“姬昌這傢伙一直行善積德,諸侯都心向於他,恐怕會對大王您不利哦!現在那老頭聽說您殺了鬼侯、鄂侯又嘆氣,他這是幾個意思?”紂王聽了崇侯虎的話,眉頭一皺,於是就把來朝的周侯姬昌扣了下來,拘禁在都城殷墟南邊約十里的“羑里城”。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紂王醢鬼侯”

後世對於紂王殺鬼侯、鄂侯,拘禁姬昌的舉動,多從荒淫、殘暴、聽信讒言、不辨是非這些角度和層面來說。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看《史記》中的這段記載,完全像是小說家之言。紂王駕前以妲己為首的美女一大堆,犯得著為了一個妃子“不喜淫樂”就殺了她,還連帶殺了她的貴為一方方伯的爹爹鬼侯嗎?鄂侯、周侯也都是商朝南部、西部的重要諸侯,難道就因為勸諫和嘆息了一下,就被聰明絕頂的紂王殺掉或囚禁嗎?事實顯然不會是《史記》講述的這麼簡單化、戲劇化。

為了說明紂王的動機,在此我們還要插敘紂王時期商朝的一件大事——徵東夷。《左傳·昭公四年》雲,“商紂為黎之蒐(sōu),東夷叛之”。紂王時期的卜辭顯示,紂王十年九月,紂王曾親征東夷,耗時達二百數十天,經過的重要地點有50多處,可見規模浩大。紂王十年的這次戰爭,只是紂王時期對東夷發動的所有戰爭中規模較大、而且保留信息也最完整的一次。清末出土于山東壽張縣梁山腳下(今屬梁山縣)的“梁山七器”之一的小臣艅犀尊,其銘文又記載了紂王十五年對東夷的一次征伐。歷史、古文字學家郭沫若也曾根據一組卜辭,指出紂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征伐東夷的一次行程。這次出征,紂王一連在外達10個月,想必規模也不小。所以通過文獻和卜辭可知,紂王時期與東夷的戰爭,可以說是商朝與東夷數百年戰爭的最高潮。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小臣艅犀尊(現藏美國)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小臣艅犀尊銘文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探討一下紂王為什麼要殺鬼侯、鄂侯,囚禁周侯姬昌。

據《今本竹書紀年》記載,被紂王任命為“三公”之一的姬昌,在紂王徵東夷的時候,一邊繼續整修內政、拉攏人心,一邊把蟄伏了多年的翅膀揮動起來,開始進攻位於今天陝西和山西北部的戎狄。姬昌此舉,顯然是在繼續著他父親季歷當年的事業。

得知了姬昌的表現,紂王心裡肯定是氣不打一處來。紂王之前籠絡這三個方向的強藩,顯然是想利用他們幫助自己穩定商朝西、北、南三個方向,避免商軍征伐東夷之際另外三個方向中的某個方向“後院起火”。誰知道這西方的周侯姬昌,不但不“體察聖意”,反而趁機在背後擴張自己的勢力,豈不是可氣得緊?史書上雖然沒有明確提及,但很可能鬼侯、鄂侯在商朝徵東夷的時候也沒少做小動作。紂王看到鬼侯、鄂侯、周侯這三個原本就不大可靠的強藩不但不受籠絡,根本起不到替自己穩定一方的作用,甚至還趁商朝征伐東夷的時機擴張,即將成為商朝新的威脅,而紂王這時對東夷的戰爭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勝利,能騰出一些精力和兵力,於是紂王就藉機找茬,先下手為強,除掉了這三個對商朝來說的“不穩定因素”。什麼鬼侯的女兒“不善淫”,什麼鄂侯跟紂王爭辯,說明姬昌嘆氣,不過都是藉口罷了。

至於紂王為什麼殺了鬼侯、鄂侯,卻留了周侯姬昌一條命,最終還放了他,筆者以後將會再說。

"

原創:唐封葉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紂王

傳統史書說,商紂王天資甚高,嘴巴能言善辯,腦子聰明過人,而且身體力大無窮,能空手跟猛獸格鬥,真是文武全才。

在即位之初,紂王就做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調整: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又作九侯)、鄂侯(又作邘侯)為“三公”。上面這三位,都被傳統史書認為是“賢人”。大家想必會認為,這是剛登上寶座的紂王希望“勵精圖治”的表現。但紂王的真實用意真的是這樣嗎?為了加以分析,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三公”所在的三國的歷史。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周文王

先說周國。周侯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周人自姬昌的爺爺公亶父(後被周人追封為“太王”)帶領族人從豳地遷徙到岐山腳下的肥美土地上,實力快速發展。姬昌的爸爸季歷繼位後更是宛如地區“小霸王”,殺伐四方,拓土開疆,甚至把周人的勢力插進今天的山西一帶,引起商王朝高度警惕。最終商王文丁(紂王的爺爺)趁季歷來朝,把他扣下拘禁起來,導致他死亡,史稱“文丁殺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少年繼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為報父仇腦子充血、失去理智,不自量力討伐商朝,被文丁之子商王帝乙打得大敗。幸好帝乙覺得商朝方面有點理虧(季歷並未公開反商),再加上商朝其他方向還有不少敵人,他非但沒有乘勝繼續攻打周國,還主動與周國聯姻(《易經》卦辭雲“帝乙歸妹”),恢復雙方和平。經此打擊後,周侯姬昌明白商朝是真老虎不是“紙老虎”,夾起尾巴韜光養晦,對商朝極為恭順。就這樣經過一二十年休養生息,到帝乙之子紂王繼位時,周國力量又重新變得強大起來。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鄂侯

次說鄂國。商末鄂侯是姞(jí)姓,與密須國和南燕國同姓,文獻上又寫作“邘侯”。傳世文獻中的“邘”國在殷墟卜辭裡寫作“盂”國,位於商王畿西南的今河南沁陽西北一帶。而在殷墟卜辭裡,往往“鄂”、“盂”兩地並稱,如“二田鄂、盂有大雨”。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商代時鄂在現在河南沁陽,與沁陽西北的盂地相距僅有幾十裡。可能是兩地太近,所以統治現在沁陽一片的商末諸侯既可以稱為“鄂侯”,又可以叫做“盂(邘)侯”吧。這鄂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殷墟卜辭顯示,商王帝乙時期盂國曾進犯商朝的屬國。帝乙九年十月到十年九月,商王帝乙動員多個諸侯國的軍力,發起對盂國的歷時一年的大規模討伐,才最終將它制服。紂王時期的鄂侯,很可能是帝乙時期征討的那位盂侯的兒子了。從帝乙時期曾大力打擊盂國筆者猜測,紂王封鄂侯為三公,顯然是在軍事打擊之後,又用官爵來籠絡鄂國的首領。說白了,商王朝實際上是在用大棒加胡蘿蔔的雙管齊下的方式來對付鄂國。這和帝乙當年在大敗興兵報仇的周侯姬昌後,又用賜婚的方式籠絡他是一樣的。可見作為幾百年中原霸主的商朝,玩又打又拉這套把戲玩得極為純熟。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卜辭:二田噩(鄂)盂有大雨

三說鬼國。至於紂王時期的鬼侯(又作九侯),自然是晚商時期北方鬼方部落集團中的一國。很多歷史學者認為,晚商時期鬼方大約活動於今天陝晉北部黃河兩岸地區(即陝西東北部和山西西北部)。殷墟卜辭顯示,鬼方曾是商朝的勁敵,武丁曾對其大加討伐,商朝晚期鬼方又臣服於商朝,替商王打仗、祭祀、貢獻人牲和官吏。

介紹完三國的情況後我們會豁然發現:周國在商朝西面,鬼國在商朝北面,鄂國(邘/盂國)在商朝南面。所以與其說紂王是真的信任並想重用這三公,倒不如認為他是為了籠絡商朝西、北、南三個方向的強藩代表。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商朝與三公之國位置圖

可後來紂王為什麼要搞掉這“三公”呢?

按《史記》等傳統史籍記載,原因很簡單:好色的紂王因為嫌鬼侯進獻的女兒不會搔首弄姿侍奉君王,一怒之下殺了她,並且連帶著遷怒鬼侯,把他也剁成了肉醬。鄂侯聽說後,憤而替鬼侯父女辯冤,言辭激烈,又被紂王殺了醃成了肉乾。俗話說“物傷其類”,姬昌見三公被紂王幹掉了兩公,現在只剩下自己,不由得心驚膽戰。當然異常謹慎的姬昌沒有敢流露任何表情,據說只是“嘆息”了一下。不過就是這“一聲嘆息”,不知咋地被紂王寵信的崇侯虎打聽到了。他立刻向紂王打了小報告:“姬昌這傢伙一直行善積德,諸侯都心向於他,恐怕會對大王您不利哦!現在那老頭聽說您殺了鬼侯、鄂侯又嘆氣,他這是幾個意思?”紂王聽了崇侯虎的話,眉頭一皺,於是就把來朝的周侯姬昌扣了下來,拘禁在都城殷墟南邊約十里的“羑里城”。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紂王醢鬼侯”

後世對於紂王殺鬼侯、鄂侯,拘禁姬昌的舉動,多從荒淫、殘暴、聽信讒言、不辨是非這些角度和層面來說。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看《史記》中的這段記載,完全像是小說家之言。紂王駕前以妲己為首的美女一大堆,犯得著為了一個妃子“不喜淫樂”就殺了她,還連帶殺了她的貴為一方方伯的爹爹鬼侯嗎?鄂侯、周侯也都是商朝南部、西部的重要諸侯,難道就因為勸諫和嘆息了一下,就被聰明絕頂的紂王殺掉或囚禁嗎?事實顯然不會是《史記》講述的這麼簡單化、戲劇化。

為了說明紂王的動機,在此我們還要插敘紂王時期商朝的一件大事——徵東夷。《左傳·昭公四年》雲,“商紂為黎之蒐(sōu),東夷叛之”。紂王時期的卜辭顯示,紂王十年九月,紂王曾親征東夷,耗時達二百數十天,經過的重要地點有50多處,可見規模浩大。紂王十年的這次戰爭,只是紂王時期對東夷發動的所有戰爭中規模較大、而且保留信息也最完整的一次。清末出土于山東壽張縣梁山腳下(今屬梁山縣)的“梁山七器”之一的小臣艅犀尊,其銘文又記載了紂王十五年對東夷的一次征伐。歷史、古文字學家郭沫若也曾根據一組卜辭,指出紂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征伐東夷的一次行程。這次出征,紂王一連在外達10個月,想必規模也不小。所以通過文獻和卜辭可知,紂王時期與東夷的戰爭,可以說是商朝與東夷數百年戰爭的最高潮。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小臣艅犀尊(現藏美國)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小臣艅犀尊銘文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探討一下紂王為什麼要殺鬼侯、鄂侯,囚禁周侯姬昌。

據《今本竹書紀年》記載,被紂王任命為“三公”之一的姬昌,在紂王徵東夷的時候,一邊繼續整修內政、拉攏人心,一邊把蟄伏了多年的翅膀揮動起來,開始進攻位於今天陝西和山西北部的戎狄。姬昌此舉,顯然是在繼續著他父親季歷當年的事業。

得知了姬昌的表現,紂王心裡肯定是氣不打一處來。紂王之前籠絡這三個方向的強藩,顯然是想利用他們幫助自己穩定商朝西、北、南三個方向,避免商軍征伐東夷之際另外三個方向中的某個方向“後院起火”。誰知道這西方的周侯姬昌,不但不“體察聖意”,反而趁機在背後擴張自己的勢力,豈不是可氣得緊?史書上雖然沒有明確提及,但很可能鬼侯、鄂侯在商朝徵東夷的時候也沒少做小動作。紂王看到鬼侯、鄂侯、周侯這三個原本就不大可靠的強藩不但不受籠絡,根本起不到替自己穩定一方的作用,甚至還趁商朝征伐東夷的時機擴張,即將成為商朝新的威脅,而紂王這時對東夷的戰爭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勝利,能騰出一些精力和兵力,於是紂王就藉機找茬,先下手為強,除掉了這三個對商朝來說的“不穩定因素”。什麼鬼侯的女兒“不善淫”,什麼鄂侯跟紂王爭辯,說明姬昌嘆氣,不過都是藉口罷了。

至於紂王為什麼殺了鬼侯、鄂侯,卻留了周侯姬昌一條命,最終還放了他,筆者以後將會再說。

紂王為啥任命姬昌、鄂侯、鬼侯為三公又搞掉他們?用意很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