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

​公元547年,侯景宣佈造反;三個多月後,侯景造反失敗,只得帶著八百人黯然逃離東魏。

侯景造反的這個地方很有意思:河南,也就是中原地區。這是當時天下的中心,與周邊三個國家全部接壤(東魏、西魏、南樑)。

由於遲遲打不開局面,侯景開始積極與西魏、南樑聯繫,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地盤。

臣與高澄有隙,請舉函谷以東,瑕丘以西,豫、廣、潁、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惟青、徐數州,僅須折簡。——《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韓軌等圍侯景於潁川,景懼,割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城賂魏以求救。——《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

​公元547年,侯景宣佈造反;三個多月後,侯景造反失敗,只得帶著八百人黯然逃離東魏。

侯景造反的這個地方很有意思:河南,也就是中原地區。這是當時天下的中心,與周邊三個國家全部接壤(東魏、西魏、南樑)。

由於遲遲打不開局面,侯景開始積極與西魏、南樑聯繫,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地盤。

臣與高澄有隙,請舉函谷以東,瑕丘以西,豫、廣、潁、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惟青、徐數州,僅須折簡。——《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韓軌等圍侯景於潁川,景懼,割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城賂魏以求救。——《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侯景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兩種考慮:

一、希望可以得到西魏和南樑的支持,最不濟也要令他們保持中立,不要偏幫高澄;

二、如果造反不成,自己也能有一個可以投奔的下家。

侯景的算盤打得很精,只要西魏和南樑對他的行為有所反應,侯景就有藉口安撫內部,然後找機會突破慕容紹宗組織的防線。

只要真能造反成功,暫時丟掉中原也無所謂。因為中原地區本來就易攻難守,將來有的是機會把這塊地盤奪回來。

退一萬步說,就算侯景沒本事奪回中原地區,那又怎麼樣呢?只要能把高澄拉下馬,對於侯景而言都是血賺不虧的。

侯景的計劃實施得怎麼樣呢?應該說成功了一半。

西魏宇文泰對他並不感冒,也不想借此機會大舉東征;可南樑的蕭衍對侯景很感興趣,梁武帝蕭衍接納了侯景,並給了他極高的待遇(河南王、大將軍、持節)。

壬午,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臺,承製如鄧禹故事。——《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宇文泰的反應可以理解,此時的宇文泰並沒有功夫搭理東邊那個煩人的鄰居,因為西魏內部也有一大堆破事等著宇文泰處理。所以西魏只是趁火打劫撈好處,而且很快就收手了。

荊州刺史王思政以為:“若不因機進取,後悔無及。”即以荊州步騎萬餘從魯陽關向陽翟。丞相泰聞之,加景大將軍兼尚書令,遣太尉李弼、儀同三司趙貴將兵一萬赴潁川。——《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蕭衍的態度也可以理解,敵國發生叛亂,叛亂者也願意投降,此時支持這個叛亂者,沒準還能撈點便宜。實在不行再把這個叛亂者交出去就是了,反正侯景也就帶了幾百個人。

"

​公元547年,侯景宣佈造反;三個多月後,侯景造反失敗,只得帶著八百人黯然逃離東魏。

侯景造反的這個地方很有意思:河南,也就是中原地區。這是當時天下的中心,與周邊三個國家全部接壤(東魏、西魏、南樑)。

由於遲遲打不開局面,侯景開始積極與西魏、南樑聯繫,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地盤。

臣與高澄有隙,請舉函谷以東,瑕丘以西,豫、廣、潁、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惟青、徐數州,僅須折簡。——《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韓軌等圍侯景於潁川,景懼,割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城賂魏以求救。——《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侯景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兩種考慮:

一、希望可以得到西魏和南樑的支持,最不濟也要令他們保持中立,不要偏幫高澄;

二、如果造反不成,自己也能有一個可以投奔的下家。

侯景的算盤打得很精,只要西魏和南樑對他的行為有所反應,侯景就有藉口安撫內部,然後找機會突破慕容紹宗組織的防線。

只要真能造反成功,暫時丟掉中原也無所謂。因為中原地區本來就易攻難守,將來有的是機會把這塊地盤奪回來。

退一萬步說,就算侯景沒本事奪回中原地區,那又怎麼樣呢?只要能把高澄拉下馬,對於侯景而言都是血賺不虧的。

侯景的計劃實施得怎麼樣呢?應該說成功了一半。

西魏宇文泰對他並不感冒,也不想借此機會大舉東征;可南樑的蕭衍對侯景很感興趣,梁武帝蕭衍接納了侯景,並給了他極高的待遇(河南王、大將軍、持節)。

壬午,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臺,承製如鄧禹故事。——《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宇文泰的反應可以理解,此時的宇文泰並沒有功夫搭理東邊那個煩人的鄰居,因為西魏內部也有一大堆破事等著宇文泰處理。所以西魏只是趁火打劫撈好處,而且很快就收手了。

荊州刺史王思政以為:“若不因機進取,後悔無及。”即以荊州步騎萬餘從魯陽關向陽翟。丞相泰聞之,加景大將軍兼尚書令,遣太尉李弼、儀同三司趙貴將兵一萬赴潁川。——《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蕭衍的態度也可以理解,敵國發生叛亂,叛亂者也願意投降,此時支持這個叛亂者,沒準還能撈點便宜。實在不行再把這個叛亂者交出去就是了,反正侯景也就帶了幾百個人。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寫到蕭衍和侯景時,我總會想起東晉的司馬睿和祖逖。

當初祖逖打算北伐,司馬睿始終態度曖昧,於是祖逖儘管打得石勒不敢南下(其實是時機不到),但折騰了大半天也沒什麼名堂。後世讀者提及此事,莫不咬牙切齒地痛罵司馬睿,似乎只要司馬睿支持祖逖,就隨時可以光復晉室。

侯景投奔南樑之後,蕭衍立刻給了侯景極高的待遇,並積極派兵接應侯景準備北伐。可沒過多久,南樑的軍隊就被慕容紹宗打敗,蕭衍的侄子蕭淵明被俘,後來又惹出了一大堆亂子。後世讀者提及此事,莫不咬牙切齒地痛罵蕭衍,似乎只要蕭衍不理侯景,南朝就依然可以歲月靜好。

看完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表述,我真的很想問一句:到底應不應該北伐?司馬睿不支持祖逖北伐要被罵,蕭衍支持侯景北伐依然要被罵,如果這都不是雙標,什麼才是?

千萬別拿身份說事,侯景是異族叛亂者不假,祖逖也只是流民帥。在統治者看來,如果侯景不可信,難道祖逖就可信?這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司馬睿為什麼不支持祖逖北伐,我在寫東晉的時候就分析過,今天不展開。單說蕭衍支持侯景北伐,如果南樑的運氣好點,說不定就可以佔據大片土地,帶回大量人口,蕭衍這種行為有什麼不對的呢?

只不過侯景在投靠南樑之後,再一次選擇了背叛。這一次背叛把南樑打得傷筋動骨,並最終滅亡。

總有人喜歡以結果推過程,因為南樑在不久之後因侯景叛亂而滅亡,所以蕭衍最初接納侯景的行為也為人所詬病。

"

​公元547年,侯景宣佈造反;三個多月後,侯景造反失敗,只得帶著八百人黯然逃離東魏。

侯景造反的這個地方很有意思:河南,也就是中原地區。這是當時天下的中心,與周邊三個國家全部接壤(東魏、西魏、南樑)。

由於遲遲打不開局面,侯景開始積極與西魏、南樑聯繫,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地盤。

臣與高澄有隙,請舉函谷以東,瑕丘以西,豫、廣、潁、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惟青、徐數州,僅須折簡。——《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韓軌等圍侯景於潁川,景懼,割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城賂魏以求救。——《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侯景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兩種考慮:

一、希望可以得到西魏和南樑的支持,最不濟也要令他們保持中立,不要偏幫高澄;

二、如果造反不成,自己也能有一個可以投奔的下家。

侯景的算盤打得很精,只要西魏和南樑對他的行為有所反應,侯景就有藉口安撫內部,然後找機會突破慕容紹宗組織的防線。

只要真能造反成功,暫時丟掉中原也無所謂。因為中原地區本來就易攻難守,將來有的是機會把這塊地盤奪回來。

退一萬步說,就算侯景沒本事奪回中原地區,那又怎麼樣呢?只要能把高澄拉下馬,對於侯景而言都是血賺不虧的。

侯景的計劃實施得怎麼樣呢?應該說成功了一半。

西魏宇文泰對他並不感冒,也不想借此機會大舉東征;可南樑的蕭衍對侯景很感興趣,梁武帝蕭衍接納了侯景,並給了他極高的待遇(河南王、大將軍、持節)。

壬午,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臺,承製如鄧禹故事。——《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宇文泰的反應可以理解,此時的宇文泰並沒有功夫搭理東邊那個煩人的鄰居,因為西魏內部也有一大堆破事等著宇文泰處理。所以西魏只是趁火打劫撈好處,而且很快就收手了。

荊州刺史王思政以為:“若不因機進取,後悔無及。”即以荊州步騎萬餘從魯陽關向陽翟。丞相泰聞之,加景大將軍兼尚書令,遣太尉李弼、儀同三司趙貴將兵一萬赴潁川。——《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蕭衍的態度也可以理解,敵國發生叛亂,叛亂者也願意投降,此時支持這個叛亂者,沒準還能撈點便宜。實在不行再把這個叛亂者交出去就是了,反正侯景也就帶了幾百個人。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寫到蕭衍和侯景時,我總會想起東晉的司馬睿和祖逖。

當初祖逖打算北伐,司馬睿始終態度曖昧,於是祖逖儘管打得石勒不敢南下(其實是時機不到),但折騰了大半天也沒什麼名堂。後世讀者提及此事,莫不咬牙切齒地痛罵司馬睿,似乎只要司馬睿支持祖逖,就隨時可以光復晉室。

侯景投奔南樑之後,蕭衍立刻給了侯景極高的待遇,並積極派兵接應侯景準備北伐。可沒過多久,南樑的軍隊就被慕容紹宗打敗,蕭衍的侄子蕭淵明被俘,後來又惹出了一大堆亂子。後世讀者提及此事,莫不咬牙切齒地痛罵蕭衍,似乎只要蕭衍不理侯景,南朝就依然可以歲月靜好。

看完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表述,我真的很想問一句:到底應不應該北伐?司馬睿不支持祖逖北伐要被罵,蕭衍支持侯景北伐依然要被罵,如果這都不是雙標,什麼才是?

千萬別拿身份說事,侯景是異族叛亂者不假,祖逖也只是流民帥。在統治者看來,如果侯景不可信,難道祖逖就可信?這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司馬睿為什麼不支持祖逖北伐,我在寫東晉的時候就分析過,今天不展開。單說蕭衍支持侯景北伐,如果南樑的運氣好點,說不定就可以佔據大片土地,帶回大量人口,蕭衍這種行為有什麼不對的呢?

只不過侯景在投靠南樑之後,再一次選擇了背叛。這一次背叛把南樑打得傷筋動骨,並最終滅亡。

總有人喜歡以結果推過程,因為南樑在不久之後因侯景叛亂而滅亡,所以蕭衍最初接納侯景的行為也為人所詬病。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在我看來:南樑之所以會在不久之後爆發大亂,與侯景叛亂的關係其實並不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使沒有侯景,南樑也很難避免大亂的爆發。

南樑之所以會爆發大亂,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南樑的皇族勢力太大,而蕭衍也已經八十三歲了。在“人到七十古來稀”的年代,蕭衍能在皇帝這種耗費大量精力的崗位上幹這麼久,實在令人感到意外。

長壽的蕭衍擁有數量龐大的子侄和孫子,他們早就等得不耐煩了:這個老不死的傢伙什麼時候死?在這種背景下,皇族內訌的陰影早已縈繞在南樑的上空。

即使沒有侯景叛亂,皇族內訌也早晚要爆發。而樑帝國的皇族勢力盤根錯節,散佈在南樑的各個角落。即使沒有侯景叛亂,它也會把南樑推入毀滅的邊緣。歷史上因此滅亡的國家實在太多,比如西晉末年爆發的諸王內訌。

二 、南樑的內部矛盾尖銳,如果不是這個原因,很難解釋侯景為什麼能在南樑呼風喚雨。

在幾個月之前,侯景率領數萬精兵坐鎮中原,衝鋒陷陣無往而不利,卻在瞬間變成孤家寡人逃命;在幾個月之後,侯景率領八百殘兵敗將,居然能在瞬間擴編幾十萬軍隊,把南樑攪得天翻地覆。

侯景不可能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脫胎換骨,這種變化只有一種解釋:侯景在東魏造反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是因為沒人願意支持他;侯景在南樑造反之所以會成功,主要是因為大家都願意支持他。

侯景又為何在南樑獲得幾十萬軍隊的支持呢?顯然不是因為侯景武力超群,帶著八百人,就算侯景再能打又怎樣呢?南樑隨便就能組織起一支幾十萬人的軍隊,真要用這支軍隊收拾侯景,他哪會有活路呢?

侯景的身份更是一個笑話:他是東魏的通緝犯,又被西魏驅逐出境,走投無路才來到南樑。南樑又是一個以豪門士族為主導的國家,把門第和血統看得無比重要。侯景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家族背景,南樑的豪門士族怎麼會高看他呢?

侯景之所以能夠在南樑混得風生水起,原因只有一個:侯景足夠弱小。也正是侯景的弱小,給了南樑實力派操作的空間。而侯景之所以會成為南樑實力派聚焦的中心,是因為一次意外事件。

"

​公元547年,侯景宣佈造反;三個多月後,侯景造反失敗,只得帶著八百人黯然逃離東魏。

侯景造反的這個地方很有意思:河南,也就是中原地區。這是當時天下的中心,與周邊三個國家全部接壤(東魏、西魏、南樑)。

由於遲遲打不開局面,侯景開始積極與西魏、南樑聯繫,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地盤。

臣與高澄有隙,請舉函谷以東,瑕丘以西,豫、廣、潁、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惟青、徐數州,僅須折簡。——《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韓軌等圍侯景於潁川,景懼,割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城賂魏以求救。——《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侯景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兩種考慮:

一、希望可以得到西魏和南樑的支持,最不濟也要令他們保持中立,不要偏幫高澄;

二、如果造反不成,自己也能有一個可以投奔的下家。

侯景的算盤打得很精,只要西魏和南樑對他的行為有所反應,侯景就有藉口安撫內部,然後找機會突破慕容紹宗組織的防線。

只要真能造反成功,暫時丟掉中原也無所謂。因為中原地區本來就易攻難守,將來有的是機會把這塊地盤奪回來。

退一萬步說,就算侯景沒本事奪回中原地區,那又怎麼樣呢?只要能把高澄拉下馬,對於侯景而言都是血賺不虧的。

侯景的計劃實施得怎麼樣呢?應該說成功了一半。

西魏宇文泰對他並不感冒,也不想借此機會大舉東征;可南樑的蕭衍對侯景很感興趣,梁武帝蕭衍接納了侯景,並給了他極高的待遇(河南王、大將軍、持節)。

壬午,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臺,承製如鄧禹故事。——《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宇文泰的反應可以理解,此時的宇文泰並沒有功夫搭理東邊那個煩人的鄰居,因為西魏內部也有一大堆破事等著宇文泰處理。所以西魏只是趁火打劫撈好處,而且很快就收手了。

荊州刺史王思政以為:“若不因機進取,後悔無及。”即以荊州步騎萬餘從魯陽關向陽翟。丞相泰聞之,加景大將軍兼尚書令,遣太尉李弼、儀同三司趙貴將兵一萬赴潁川。——《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蕭衍的態度也可以理解,敵國發生叛亂,叛亂者也願意投降,此時支持這個叛亂者,沒準還能撈點便宜。實在不行再把這個叛亂者交出去就是了,反正侯景也就帶了幾百個人。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寫到蕭衍和侯景時,我總會想起東晉的司馬睿和祖逖。

當初祖逖打算北伐,司馬睿始終態度曖昧,於是祖逖儘管打得石勒不敢南下(其實是時機不到),但折騰了大半天也沒什麼名堂。後世讀者提及此事,莫不咬牙切齒地痛罵司馬睿,似乎只要司馬睿支持祖逖,就隨時可以光復晉室。

侯景投奔南樑之後,蕭衍立刻給了侯景極高的待遇,並積極派兵接應侯景準備北伐。可沒過多久,南樑的軍隊就被慕容紹宗打敗,蕭衍的侄子蕭淵明被俘,後來又惹出了一大堆亂子。後世讀者提及此事,莫不咬牙切齒地痛罵蕭衍,似乎只要蕭衍不理侯景,南朝就依然可以歲月靜好。

看完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表述,我真的很想問一句:到底應不應該北伐?司馬睿不支持祖逖北伐要被罵,蕭衍支持侯景北伐依然要被罵,如果這都不是雙標,什麼才是?

千萬別拿身份說事,侯景是異族叛亂者不假,祖逖也只是流民帥。在統治者看來,如果侯景不可信,難道祖逖就可信?這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司馬睿為什麼不支持祖逖北伐,我在寫東晉的時候就分析過,今天不展開。單說蕭衍支持侯景北伐,如果南樑的運氣好點,說不定就可以佔據大片土地,帶回大量人口,蕭衍這種行為有什麼不對的呢?

只不過侯景在投靠南樑之後,再一次選擇了背叛。這一次背叛把南樑打得傷筋動骨,並最終滅亡。

總有人喜歡以結果推過程,因為南樑在不久之後因侯景叛亂而滅亡,所以蕭衍最初接納侯景的行為也為人所詬病。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在我看來:南樑之所以會在不久之後爆發大亂,與侯景叛亂的關係其實並不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使沒有侯景,南樑也很難避免大亂的爆發。

南樑之所以會爆發大亂,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南樑的皇族勢力太大,而蕭衍也已經八十三歲了。在“人到七十古來稀”的年代,蕭衍能在皇帝這種耗費大量精力的崗位上幹這麼久,實在令人感到意外。

長壽的蕭衍擁有數量龐大的子侄和孫子,他們早就等得不耐煩了:這個老不死的傢伙什麼時候死?在這種背景下,皇族內訌的陰影早已縈繞在南樑的上空。

即使沒有侯景叛亂,皇族內訌也早晚要爆發。而樑帝國的皇族勢力盤根錯節,散佈在南樑的各個角落。即使沒有侯景叛亂,它也會把南樑推入毀滅的邊緣。歷史上因此滅亡的國家實在太多,比如西晉末年爆發的諸王內訌。

二 、南樑的內部矛盾尖銳,如果不是這個原因,很難解釋侯景為什麼能在南樑呼風喚雨。

在幾個月之前,侯景率領數萬精兵坐鎮中原,衝鋒陷陣無往而不利,卻在瞬間變成孤家寡人逃命;在幾個月之後,侯景率領八百殘兵敗將,居然能在瞬間擴編幾十萬軍隊,把南樑攪得天翻地覆。

侯景不可能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脫胎換骨,這種變化只有一種解釋:侯景在東魏造反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是因為沒人願意支持他;侯景在南樑造反之所以會成功,主要是因為大家都願意支持他。

侯景又為何在南樑獲得幾十萬軍隊的支持呢?顯然不是因為侯景武力超群,帶著八百人,就算侯景再能打又怎樣呢?南樑隨便就能組織起一支幾十萬人的軍隊,真要用這支軍隊收拾侯景,他哪會有活路呢?

侯景的身份更是一個笑話:他是東魏的通緝犯,又被西魏驅逐出境,走投無路才來到南樑。南樑又是一個以豪門士族為主導的國家,把門第和血統看得無比重要。侯景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家族背景,南樑的豪門士族怎麼會高看他呢?

侯景之所以能夠在南樑混得風生水起,原因只有一個:侯景足夠弱小。也正是侯景的弱小,給了南樑實力派操作的空間。而侯景之所以會成為南樑實力派聚焦的中心,是因為一次意外事件。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就在侯景感慨前途黯淡無光的時候,淮南官員劉神茂慫恿侯景攻打壽陽,壽陽是淮南軍事重鎮,也是南豫州的治所。走投無路的侯景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打壽陽。結果非常順利,在南樑中央政府做出反應之前,侯景成功佔據了壽陽。

神茂曰:“黯雖據城,是監州耳。王若馳至近郊,彼必出迎,因而執之,可以集事。得城之後,徐以啟聞,朝廷喜王南歸,必不責也。”景執其手曰:“天教也!”神茂請帥步騎百人先為鄉導。——《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很多人認為:侯景之所以能佔據壽陽,完全處於蕭衍對他的無原則縱容。這種說法不但小瞧了蕭衍,而且高估了侯景和劉神茂。

侯景和劉神茂不是神仙,他們怎麼會猜到,蕭衍會無原則縱容他們呢?

在兩晉南北朝那種皇帝隨時換的時代,蕭衍能掌控南樑四十多年,豈是那麼好相與的?壽陽如此重要,蕭衍怎麼可能會無原則縱容侯景和劉神茂呢?

侯景和劉神茂之所以敢明目張膽地佔據壽陽,蕭衍之所以會默不作聲地接受這個現實,是因為在這次事件的背後,有著被我們忽略的利害背景。

侯景足夠弱小,可實力弱小的反賊並不難找。侯景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僅實力弱小,而且還在帶路黨(劉神茂)的幫助下佔據了淮南軍事重鎮壽陽。這兩個條件一結合,立刻成為了南樑實力派眼中的香餑餑。

如果侯景只是足夠弱小,南樑實力派未必會支持他,因為誰都不敢說,侯景會不會突然被某位地方軍政長官直接滅掉。

但此時的侯景坐擁淮南軍事重鎮壽陽,只要南樑實力派願意投資,侯景就不會在短時間內被消滅。而南樑實力派能主動投資,必然也能主動撤資,所以他們並不擔心侯景會擁有威脅自己的力量。

此時的侯景確實有點慘:身背通緝令和驅逐令,帶著八百殘兵敗將,在異國他鄉苟延殘喘。從南樑實力派的角度來看:侯景除了看我們的臉色過日子以外,還會有其他選擇嗎?

想通了這點之後,南樑實力派開始通過不同的形式與侯景合作。在他們看來,侯景就是一支可以任意使喚的“槍”。

侯景該怎麼辦呢?他除了拼命以外,根本看不到任何出路。以侯景現有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對那些心懷鬼胎的南樑實力派構成威脅。

如果侯景不是率領八百人南下,而是率領八萬人,結果會怎樣呢?那時的侯景必然無法進入南樑,南樑實力派都會把他視為危險的敵人,沒人願意與他合作。

率領八百人的侯景是一隻老鼠,大家都不認為這隻老鼠能翻天;率領八萬人的侯景則是一隻老虎,大家都會對他感到恐懼。

一隻老鼠在大家的幫助之下,可以安然地鑽進大象的身體,慢慢把大象吃得只剩一副骨架;一隻老虎雖然了不起,但在眾多獵手的圍剿之下,也只能黯然殞命。

南樑或許看上去很弱,但對於劃江而治的南方政權而言,別說八萬人,就是苻堅的七十萬人又能如何呢?

"

​公元547年,侯景宣佈造反;三個多月後,侯景造反失敗,只得帶著八百人黯然逃離東魏。

侯景造反的這個地方很有意思:河南,也就是中原地區。這是當時天下的中心,與周邊三個國家全部接壤(東魏、西魏、南樑)。

由於遲遲打不開局面,侯景開始積極與西魏、南樑聯繫,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地盤。

臣與高澄有隙,請舉函谷以東,瑕丘以西,豫、廣、潁、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惟青、徐數州,僅須折簡。——《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韓軌等圍侯景於潁川,景懼,割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城賂魏以求救。——《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侯景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兩種考慮:

一、希望可以得到西魏和南樑的支持,最不濟也要令他們保持中立,不要偏幫高澄;

二、如果造反不成,自己也能有一個可以投奔的下家。

侯景的算盤打得很精,只要西魏和南樑對他的行為有所反應,侯景就有藉口安撫內部,然後找機會突破慕容紹宗組織的防線。

只要真能造反成功,暫時丟掉中原也無所謂。因為中原地區本來就易攻難守,將來有的是機會把這塊地盤奪回來。

退一萬步說,就算侯景沒本事奪回中原地區,那又怎麼樣呢?只要能把高澄拉下馬,對於侯景而言都是血賺不虧的。

侯景的計劃實施得怎麼樣呢?應該說成功了一半。

西魏宇文泰對他並不感冒,也不想借此機會大舉東征;可南樑的蕭衍對侯景很感興趣,梁武帝蕭衍接納了侯景,並給了他極高的待遇(河南王、大將軍、持節)。

壬午,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臺,承製如鄧禹故事。——《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宇文泰的反應可以理解,此時的宇文泰並沒有功夫搭理東邊那個煩人的鄰居,因為西魏內部也有一大堆破事等著宇文泰處理。所以西魏只是趁火打劫撈好處,而且很快就收手了。

荊州刺史王思政以為:“若不因機進取,後悔無及。”即以荊州步騎萬餘從魯陽關向陽翟。丞相泰聞之,加景大將軍兼尚書令,遣太尉李弼、儀同三司趙貴將兵一萬赴潁川。——《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蕭衍的態度也可以理解,敵國發生叛亂,叛亂者也願意投降,此時支持這個叛亂者,沒準還能撈點便宜。實在不行再把這個叛亂者交出去就是了,反正侯景也就帶了幾百個人。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寫到蕭衍和侯景時,我總會想起東晉的司馬睿和祖逖。

當初祖逖打算北伐,司馬睿始終態度曖昧,於是祖逖儘管打得石勒不敢南下(其實是時機不到),但折騰了大半天也沒什麼名堂。後世讀者提及此事,莫不咬牙切齒地痛罵司馬睿,似乎只要司馬睿支持祖逖,就隨時可以光復晉室。

侯景投奔南樑之後,蕭衍立刻給了侯景極高的待遇,並積極派兵接應侯景準備北伐。可沒過多久,南樑的軍隊就被慕容紹宗打敗,蕭衍的侄子蕭淵明被俘,後來又惹出了一大堆亂子。後世讀者提及此事,莫不咬牙切齒地痛罵蕭衍,似乎只要蕭衍不理侯景,南朝就依然可以歲月靜好。

看完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表述,我真的很想問一句:到底應不應該北伐?司馬睿不支持祖逖北伐要被罵,蕭衍支持侯景北伐依然要被罵,如果這都不是雙標,什麼才是?

千萬別拿身份說事,侯景是異族叛亂者不假,祖逖也只是流民帥。在統治者看來,如果侯景不可信,難道祖逖就可信?這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司馬睿為什麼不支持祖逖北伐,我在寫東晉的時候就分析過,今天不展開。單說蕭衍支持侯景北伐,如果南樑的運氣好點,說不定就可以佔據大片土地,帶回大量人口,蕭衍這種行為有什麼不對的呢?

只不過侯景在投靠南樑之後,再一次選擇了背叛。這一次背叛把南樑打得傷筋動骨,並最終滅亡。

總有人喜歡以結果推過程,因為南樑在不久之後因侯景叛亂而滅亡,所以蕭衍最初接納侯景的行為也為人所詬病。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在我看來:南樑之所以會在不久之後爆發大亂,與侯景叛亂的關係其實並不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使沒有侯景,南樑也很難避免大亂的爆發。

南樑之所以會爆發大亂,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南樑的皇族勢力太大,而蕭衍也已經八十三歲了。在“人到七十古來稀”的年代,蕭衍能在皇帝這種耗費大量精力的崗位上幹這麼久,實在令人感到意外。

長壽的蕭衍擁有數量龐大的子侄和孫子,他們早就等得不耐煩了:這個老不死的傢伙什麼時候死?在這種背景下,皇族內訌的陰影早已縈繞在南樑的上空。

即使沒有侯景叛亂,皇族內訌也早晚要爆發。而樑帝國的皇族勢力盤根錯節,散佈在南樑的各個角落。即使沒有侯景叛亂,它也會把南樑推入毀滅的邊緣。歷史上因此滅亡的國家實在太多,比如西晉末年爆發的諸王內訌。

二 、南樑的內部矛盾尖銳,如果不是這個原因,很難解釋侯景為什麼能在南樑呼風喚雨。

在幾個月之前,侯景率領數萬精兵坐鎮中原,衝鋒陷陣無往而不利,卻在瞬間變成孤家寡人逃命;在幾個月之後,侯景率領八百殘兵敗將,居然能在瞬間擴編幾十萬軍隊,把南樑攪得天翻地覆。

侯景不可能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脫胎換骨,這種變化只有一種解釋:侯景在東魏造反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是因為沒人願意支持他;侯景在南樑造反之所以會成功,主要是因為大家都願意支持他。

侯景又為何在南樑獲得幾十萬軍隊的支持呢?顯然不是因為侯景武力超群,帶著八百人,就算侯景再能打又怎樣呢?南樑隨便就能組織起一支幾十萬人的軍隊,真要用這支軍隊收拾侯景,他哪會有活路呢?

侯景的身份更是一個笑話:他是東魏的通緝犯,又被西魏驅逐出境,走投無路才來到南樑。南樑又是一個以豪門士族為主導的國家,把門第和血統看得無比重要。侯景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家族背景,南樑的豪門士族怎麼會高看他呢?

侯景之所以能夠在南樑混得風生水起,原因只有一個:侯景足夠弱小。也正是侯景的弱小,給了南樑實力派操作的空間。而侯景之所以會成為南樑實力派聚焦的中心,是因為一次意外事件。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就在侯景感慨前途黯淡無光的時候,淮南官員劉神茂慫恿侯景攻打壽陽,壽陽是淮南軍事重鎮,也是南豫州的治所。走投無路的侯景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打壽陽。結果非常順利,在南樑中央政府做出反應之前,侯景成功佔據了壽陽。

神茂曰:“黯雖據城,是監州耳。王若馳至近郊,彼必出迎,因而執之,可以集事。得城之後,徐以啟聞,朝廷喜王南歸,必不責也。”景執其手曰:“天教也!”神茂請帥步騎百人先為鄉導。——《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很多人認為:侯景之所以能佔據壽陽,完全處於蕭衍對他的無原則縱容。這種說法不但小瞧了蕭衍,而且高估了侯景和劉神茂。

侯景和劉神茂不是神仙,他們怎麼會猜到,蕭衍會無原則縱容他們呢?

在兩晉南北朝那種皇帝隨時換的時代,蕭衍能掌控南樑四十多年,豈是那麼好相與的?壽陽如此重要,蕭衍怎麼可能會無原則縱容侯景和劉神茂呢?

侯景和劉神茂之所以敢明目張膽地佔據壽陽,蕭衍之所以會默不作聲地接受這個現實,是因為在這次事件的背後,有著被我們忽略的利害背景。

侯景足夠弱小,可實力弱小的反賊並不難找。侯景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僅實力弱小,而且還在帶路黨(劉神茂)的幫助下佔據了淮南軍事重鎮壽陽。這兩個條件一結合,立刻成為了南樑實力派眼中的香餑餑。

如果侯景只是足夠弱小,南樑實力派未必會支持他,因為誰都不敢說,侯景會不會突然被某位地方軍政長官直接滅掉。

但此時的侯景坐擁淮南軍事重鎮壽陽,只要南樑實力派願意投資,侯景就不會在短時間內被消滅。而南樑實力派能主動投資,必然也能主動撤資,所以他們並不擔心侯景會擁有威脅自己的力量。

此時的侯景確實有點慘:身背通緝令和驅逐令,帶著八百殘兵敗將,在異國他鄉苟延殘喘。從南樑實力派的角度來看:侯景除了看我們的臉色過日子以外,還會有其他選擇嗎?

想通了這點之後,南樑實力派開始通過不同的形式與侯景合作。在他們看來,侯景就是一支可以任意使喚的“槍”。

侯景該怎麼辦呢?他除了拼命以外,根本看不到任何出路。以侯景現有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對那些心懷鬼胎的南樑實力派構成威脅。

如果侯景不是率領八百人南下,而是率領八萬人,結果會怎樣呢?那時的侯景必然無法進入南樑,南樑實力派都會把他視為危險的敵人,沒人願意與他合作。

率領八百人的侯景是一隻老鼠,大家都不認為這隻老鼠能翻天;率領八萬人的侯景則是一隻老虎,大家都會對他感到恐懼。

一隻老鼠在大家的幫助之下,可以安然地鑽進大象的身體,慢慢把大象吃得只剩一副骨架;一隻老虎雖然了不起,但在眾多獵手的圍剿之下,也只能黯然殞命。

南樑或許看上去很弱,但對於劃江而治的南方政權而言,別說八萬人,就是苻堅的七十萬人又能如何呢?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很多人提起侯景,總認為那就是一個殘暴的軍閥;很多人提起晚年的蕭衍,總認為那就是一個老年痴呆症患者。

一個率領八百人,深入毫無根基的南方,向龐大的南樑發出挑戰後的幾個月時間裡,居然能擁兵十幾萬,最後還要攻入南樑都城。這豈是一個殘暴軍閥所能做到的事?

在王朝交替如同走馬燈的南朝,在皇帝被廢被殺如家常便飯的南朝,蕭衍能趁亂開創一個國家,並牢牢控制皇位四十多年,這種人居然會在突然間變得老年痴呆,誰信呢?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高歡父子集權,三人兩套班子

慕容紹宗成柱石,高歡遺策定侯景

"

​公元547年,侯景宣佈造反;三個多月後,侯景造反失敗,只得帶著八百人黯然逃離東魏。

侯景造反的這個地方很有意思:河南,也就是中原地區。這是當時天下的中心,與周邊三個國家全部接壤(東魏、西魏、南樑)。

由於遲遲打不開局面,侯景開始積極與西魏、南樑聯繫,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地盤。

臣與高澄有隙,請舉函谷以東,瑕丘以西,豫、廣、潁、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惟青、徐數州,僅須折簡。——《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韓軌等圍侯景於潁川,景懼,割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城賂魏以求救。——《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侯景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兩種考慮:

一、希望可以得到西魏和南樑的支持,最不濟也要令他們保持中立,不要偏幫高澄;

二、如果造反不成,自己也能有一個可以投奔的下家。

侯景的算盤打得很精,只要西魏和南樑對他的行為有所反應,侯景就有藉口安撫內部,然後找機會突破慕容紹宗組織的防線。

只要真能造反成功,暫時丟掉中原也無所謂。因為中原地區本來就易攻難守,將來有的是機會把這塊地盤奪回來。

退一萬步說,就算侯景沒本事奪回中原地區,那又怎麼樣呢?只要能把高澄拉下馬,對於侯景而言都是血賺不虧的。

侯景的計劃實施得怎麼樣呢?應該說成功了一半。

西魏宇文泰對他並不感冒,也不想借此機會大舉東征;可南樑的蕭衍對侯景很感興趣,梁武帝蕭衍接納了侯景,並給了他極高的待遇(河南王、大將軍、持節)。

壬午,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臺,承製如鄧禹故事。——《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宇文泰的反應可以理解,此時的宇文泰並沒有功夫搭理東邊那個煩人的鄰居,因為西魏內部也有一大堆破事等著宇文泰處理。所以西魏只是趁火打劫撈好處,而且很快就收手了。

荊州刺史王思政以為:“若不因機進取,後悔無及。”即以荊州步騎萬餘從魯陽關向陽翟。丞相泰聞之,加景大將軍兼尚書令,遣太尉李弼、儀同三司趙貴將兵一萬赴潁川。——《資治通鑑》·樑紀十六

蕭衍的態度也可以理解,敵國發生叛亂,叛亂者也願意投降,此時支持這個叛亂者,沒準還能撈點便宜。實在不行再把這個叛亂者交出去就是了,反正侯景也就帶了幾百個人。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寫到蕭衍和侯景時,我總會想起東晉的司馬睿和祖逖。

當初祖逖打算北伐,司馬睿始終態度曖昧,於是祖逖儘管打得石勒不敢南下(其實是時機不到),但折騰了大半天也沒什麼名堂。後世讀者提及此事,莫不咬牙切齒地痛罵司馬睿,似乎只要司馬睿支持祖逖,就隨時可以光復晉室。

侯景投奔南樑之後,蕭衍立刻給了侯景極高的待遇,並積極派兵接應侯景準備北伐。可沒過多久,南樑的軍隊就被慕容紹宗打敗,蕭衍的侄子蕭淵明被俘,後來又惹出了一大堆亂子。後世讀者提及此事,莫不咬牙切齒地痛罵蕭衍,似乎只要蕭衍不理侯景,南朝就依然可以歲月靜好。

看完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表述,我真的很想問一句:到底應不應該北伐?司馬睿不支持祖逖北伐要被罵,蕭衍支持侯景北伐依然要被罵,如果這都不是雙標,什麼才是?

千萬別拿身份說事,侯景是異族叛亂者不假,祖逖也只是流民帥。在統治者看來,如果侯景不可信,難道祖逖就可信?這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司馬睿為什麼不支持祖逖北伐,我在寫東晉的時候就分析過,今天不展開。單說蕭衍支持侯景北伐,如果南樑的運氣好點,說不定就可以佔據大片土地,帶回大量人口,蕭衍這種行為有什麼不對的呢?

只不過侯景在投靠南樑之後,再一次選擇了背叛。這一次背叛把南樑打得傷筋動骨,並最終滅亡。

總有人喜歡以結果推過程,因為南樑在不久之後因侯景叛亂而滅亡,所以蕭衍最初接納侯景的行為也為人所詬病。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在我看來:南樑之所以會在不久之後爆發大亂,與侯景叛亂的關係其實並不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使沒有侯景,南樑也很難避免大亂的爆發。

南樑之所以會爆發大亂,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南樑的皇族勢力太大,而蕭衍也已經八十三歲了。在“人到七十古來稀”的年代,蕭衍能在皇帝這種耗費大量精力的崗位上幹這麼久,實在令人感到意外。

長壽的蕭衍擁有數量龐大的子侄和孫子,他們早就等得不耐煩了:這個老不死的傢伙什麼時候死?在這種背景下,皇族內訌的陰影早已縈繞在南樑的上空。

即使沒有侯景叛亂,皇族內訌也早晚要爆發。而樑帝國的皇族勢力盤根錯節,散佈在南樑的各個角落。即使沒有侯景叛亂,它也會把南樑推入毀滅的邊緣。歷史上因此滅亡的國家實在太多,比如西晉末年爆發的諸王內訌。

二 、南樑的內部矛盾尖銳,如果不是這個原因,很難解釋侯景為什麼能在南樑呼風喚雨。

在幾個月之前,侯景率領數萬精兵坐鎮中原,衝鋒陷陣無往而不利,卻在瞬間變成孤家寡人逃命;在幾個月之後,侯景率領八百殘兵敗將,居然能在瞬間擴編幾十萬軍隊,把南樑攪得天翻地覆。

侯景不可能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脫胎換骨,這種變化只有一種解釋:侯景在東魏造反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是因為沒人願意支持他;侯景在南樑造反之所以會成功,主要是因為大家都願意支持他。

侯景又為何在南樑獲得幾十萬軍隊的支持呢?顯然不是因為侯景武力超群,帶著八百人,就算侯景再能打又怎樣呢?南樑隨便就能組織起一支幾十萬人的軍隊,真要用這支軍隊收拾侯景,他哪會有活路呢?

侯景的身份更是一個笑話:他是東魏的通緝犯,又被西魏驅逐出境,走投無路才來到南樑。南樑又是一個以豪門士族為主導的國家,把門第和血統看得無比重要。侯景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家族背景,南樑的豪門士族怎麼會高看他呢?

侯景之所以能夠在南樑混得風生水起,原因只有一個:侯景足夠弱小。也正是侯景的弱小,給了南樑實力派操作的空間。而侯景之所以會成為南樑實力派聚焦的中心,是因為一次意外事件。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就在侯景感慨前途黯淡無光的時候,淮南官員劉神茂慫恿侯景攻打壽陽,壽陽是淮南軍事重鎮,也是南豫州的治所。走投無路的侯景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打壽陽。結果非常順利,在南樑中央政府做出反應之前,侯景成功佔據了壽陽。

神茂曰:“黯雖據城,是監州耳。王若馳至近郊,彼必出迎,因而執之,可以集事。得城之後,徐以啟聞,朝廷喜王南歸,必不責也。”景執其手曰:“天教也!”神茂請帥步騎百人先為鄉導。——《資治通鑑》·樑紀十七

很多人認為:侯景之所以能佔據壽陽,完全處於蕭衍對他的無原則縱容。這種說法不但小瞧了蕭衍,而且高估了侯景和劉神茂。

侯景和劉神茂不是神仙,他們怎麼會猜到,蕭衍會無原則縱容他們呢?

在兩晉南北朝那種皇帝隨時換的時代,蕭衍能掌控南樑四十多年,豈是那麼好相與的?壽陽如此重要,蕭衍怎麼可能會無原則縱容侯景和劉神茂呢?

侯景和劉神茂之所以敢明目張膽地佔據壽陽,蕭衍之所以會默不作聲地接受這個現實,是因為在這次事件的背後,有著被我們忽略的利害背景。

侯景足夠弱小,可實力弱小的反賊並不難找。侯景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僅實力弱小,而且還在帶路黨(劉神茂)的幫助下佔據了淮南軍事重鎮壽陽。這兩個條件一結合,立刻成為了南樑實力派眼中的香餑餑。

如果侯景只是足夠弱小,南樑實力派未必會支持他,因為誰都不敢說,侯景會不會突然被某位地方軍政長官直接滅掉。

但此時的侯景坐擁淮南軍事重鎮壽陽,只要南樑實力派願意投資,侯景就不會在短時間內被消滅。而南樑實力派能主動投資,必然也能主動撤資,所以他們並不擔心侯景會擁有威脅自己的力量。

此時的侯景確實有點慘:身背通緝令和驅逐令,帶著八百殘兵敗將,在異國他鄉苟延殘喘。從南樑實力派的角度來看:侯景除了看我們的臉色過日子以外,還會有其他選擇嗎?

想通了這點之後,南樑實力派開始通過不同的形式與侯景合作。在他們看來,侯景就是一支可以任意使喚的“槍”。

侯景該怎麼辦呢?他除了拼命以外,根本看不到任何出路。以侯景現有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對那些心懷鬼胎的南樑實力派構成威脅。

如果侯景不是率領八百人南下,而是率領八萬人,結果會怎樣呢?那時的侯景必然無法進入南樑,南樑實力派都會把他視為危險的敵人,沒人願意與他合作。

率領八百人的侯景是一隻老鼠,大家都不認為這隻老鼠能翻天;率領八萬人的侯景則是一隻老虎,大家都會對他感到恐懼。

一隻老鼠在大家的幫助之下,可以安然地鑽進大象的身體,慢慢把大象吃得只剩一副骨架;一隻老虎雖然了不起,但在眾多獵手的圍剿之下,也只能黯然殞命。

南樑或許看上去很弱,但對於劃江而治的南方政權而言,別說八萬人,就是苻堅的七十萬人又能如何呢?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很多人提起侯景,總認為那就是一個殘暴的軍閥;很多人提起晚年的蕭衍,總認為那就是一個老年痴呆症患者。

一個率領八百人,深入毫無根基的南方,向龐大的南樑發出挑戰後的幾個月時間裡,居然能擁兵十幾萬,最後還要攻入南樑都城。這豈是一個殘暴軍閥所能做到的事?

在王朝交替如同走馬燈的南朝,在皇帝被廢被殺如家常便飯的南朝,蕭衍能趁亂開創一個國家,並牢牢控制皇位四十多年,這種人居然會在突然間變得老年痴呆,誰信呢?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高歡父子集權,三人兩套班子

慕容紹宗成柱石,高歡遺策定侯景

侯景帶著八百殘兵敗將,逃到樑國苟延殘喘,最後為何能擾亂南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