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與自己的慾望相處'

"

記得小時候看電影、電視劇,小夥伴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猜誰是好人、誰是壞蛋。樂此不疲,而且希望好人要永遠都有“主角光環”,也就是總是能逢凶化吉,而壞蛋就必須得受到最嚴厲的懲罰。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越來越熟練的使用“是非”、“善惡”、“好人”、“壞人”這些詞給我們碰到的人打標籤。

很多人開始慢慢的發現,被我們打上各種標籤的人,卻大部分沒有按照我們預設的劇情發展,當自己碰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開始懷疑,我們被教育的,我們認為應該堅守的那些優秀的品質,優秀的價值觀,是不是應該堅持,有不少人開始快速的走向了反面。

但是,絕大部分人,陷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想壞壞不起來,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想堅持做個好人,卻又不甘心。這種進退維谷,其實,就是我們內心衝突和矛盾。

很少有人真正的去思考,是什麼讓我們出現了內心和外部世界的不協調、不和諧

我的一位朋友,年輕時意氣風發、脾氣也很大,自視甚高,真正能瞧得上的人也不多,後來公司上市,他覺得自己要改改了,要讓自己變得大度、寬容,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這其實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所謂的成功人士的期許。但是,有時候,我倆一起跟其他人聊事情,我能感覺到他的不屑,但是他表面上還要故作大度、寬容。獨處的時候,我提醒過他,如果覺得不舒服,可以有別的方式來處理,沒必要硬忍著,這樣不太好,會憋出問題來的。

我碰到過很多這樣的人,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有了一定的成績之後,覺得應該提升自己的修養,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別人對自己的期許或者說是一種評價,同樣,他們也都用同樣的期許對待自己,但是,事到臨頭的時候,又發現自己很難做到,就開始強制性的要求自己必須“忍”,必須要革除掉自己不符合自己期許的那些東西,這讓他們痛苦不堪。


"

記得小時候看電影、電視劇,小夥伴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猜誰是好人、誰是壞蛋。樂此不疲,而且希望好人要永遠都有“主角光環”,也就是總是能逢凶化吉,而壞蛋就必須得受到最嚴厲的懲罰。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越來越熟練的使用“是非”、“善惡”、“好人”、“壞人”這些詞給我們碰到的人打標籤。

很多人開始慢慢的發現,被我們打上各種標籤的人,卻大部分沒有按照我們預設的劇情發展,當自己碰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開始懷疑,我們被教育的,我們認為應該堅守的那些優秀的品質,優秀的價值觀,是不是應該堅持,有不少人開始快速的走向了反面。

但是,絕大部分人,陷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想壞壞不起來,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想堅持做個好人,卻又不甘心。這種進退維谷,其實,就是我們內心衝突和矛盾。

很少有人真正的去思考,是什麼讓我們出現了內心和外部世界的不協調、不和諧

我的一位朋友,年輕時意氣風發、脾氣也很大,自視甚高,真正能瞧得上的人也不多,後來公司上市,他覺得自己要改改了,要讓自己變得大度、寬容,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這其實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所謂的成功人士的期許。但是,有時候,我倆一起跟其他人聊事情,我能感覺到他的不屑,但是他表面上還要故作大度、寬容。獨處的時候,我提醒過他,如果覺得不舒服,可以有別的方式來處理,沒必要硬忍著,這樣不太好,會憋出問題來的。

我碰到過很多這樣的人,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有了一定的成績之後,覺得應該提升自己的修養,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別人對自己的期許或者說是一種評價,同樣,他們也都用同樣的期許對待自己,但是,事到臨頭的時候,又發現自己很難做到,就開始強制性的要求自己必須“忍”,必須要革除掉自己不符合自己期許的那些東西,這讓他們痛苦不堪。


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與自己的慾望相處


我們的無數先賢大哲教育我們,要進德修業,我們看過無數的勵志故事,也都告訴我們要不斷提升我們的道德修養,可以說,這本身沒有錯。

德,是人的立身之本。與我們自己人性中那些弱點作鬥爭,本來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強大的意志力,更需要智慧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被人稱為老邪,就是他基本上從來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有些人說他生性灑脫,放浪不羈,也有人說他沒正行,成天花裡胡哨的,一點都不穩重。往好了說是率真,往不好了說,很多人會說這樣的人不成熟,不穩重,沒有城府,成不了大事,但是他卻是通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

如果讓很多人選,估計很多人會選擇做這種人,因為可以活的很輕鬆,但是,真正的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又不敢這麼做,總想在別人眼裡維護自己的高大光輝的形象。

這其實就是很多人內心痛苦的根源。進德修業本身沒有錯,但是,區別在於,你是在自我完善,還是在完善你在別人眼裡的形象。真正的道德修養,是自我的要求,不是給別人看的,當然,我們有些人是被道德、是非、善惡,這些標準給綁架了。

我們已經習慣了用是非來看待這個世界,包括我們遇到的人和事,甚至是我們自己。是非到底是什麼?是非接近於道德,當然,這裡說的道德,不是“道與德”的本義,基本可以說是我們社會上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和行為規範。

是非或者說道德標準的確立,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有規範,會減少摩擦,增進整個社會的效率。是非和道德標準之間還是有所不同的,是非觀念有時候更主觀化,而道德標準可以說是一個最大公約數,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是非觀念並不完全相同。

那我們個人的是非標準又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們去衡量這個世界,衡量別人的一把尺子。我們現代人,總是喜歡拿尺子去量別人。

但是,最可怕的是,我們用是非標準,是非觀念代替了對問題本質的思考。如果你能突破這些是非觀念,深入一層,去看一看,那些東西背後的人性因素是什麼,我想,你可能會有更多的收穫,這遠比上來就用頂大帽子一些給它蓋棺定論了要有價值的多。

放下是非的標準,不帶個人的好惡,先看清楚那個真相,我們才有可能看到事情的本質。


"

記得小時候看電影、電視劇,小夥伴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猜誰是好人、誰是壞蛋。樂此不疲,而且希望好人要永遠都有“主角光環”,也就是總是能逢凶化吉,而壞蛋就必須得受到最嚴厲的懲罰。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越來越熟練的使用“是非”、“善惡”、“好人”、“壞人”這些詞給我們碰到的人打標籤。

很多人開始慢慢的發現,被我們打上各種標籤的人,卻大部分沒有按照我們預設的劇情發展,當自己碰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開始懷疑,我們被教育的,我們認為應該堅守的那些優秀的品質,優秀的價值觀,是不是應該堅持,有不少人開始快速的走向了反面。

但是,絕大部分人,陷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想壞壞不起來,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想堅持做個好人,卻又不甘心。這種進退維谷,其實,就是我們內心衝突和矛盾。

很少有人真正的去思考,是什麼讓我們出現了內心和外部世界的不協調、不和諧

我的一位朋友,年輕時意氣風發、脾氣也很大,自視甚高,真正能瞧得上的人也不多,後來公司上市,他覺得自己要改改了,要讓自己變得大度、寬容,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這其實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所謂的成功人士的期許。但是,有時候,我倆一起跟其他人聊事情,我能感覺到他的不屑,但是他表面上還要故作大度、寬容。獨處的時候,我提醒過他,如果覺得不舒服,可以有別的方式來處理,沒必要硬忍著,這樣不太好,會憋出問題來的。

我碰到過很多這樣的人,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有了一定的成績之後,覺得應該提升自己的修養,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別人對自己的期許或者說是一種評價,同樣,他們也都用同樣的期許對待自己,但是,事到臨頭的時候,又發現自己很難做到,就開始強制性的要求自己必須“忍”,必須要革除掉自己不符合自己期許的那些東西,這讓他們痛苦不堪。


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與自己的慾望相處


我們的無數先賢大哲教育我們,要進德修業,我們看過無數的勵志故事,也都告訴我們要不斷提升我們的道德修養,可以說,這本身沒有錯。

德,是人的立身之本。與我們自己人性中那些弱點作鬥爭,本來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強大的意志力,更需要智慧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被人稱為老邪,就是他基本上從來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有些人說他生性灑脫,放浪不羈,也有人說他沒正行,成天花裡胡哨的,一點都不穩重。往好了說是率真,往不好了說,很多人會說這樣的人不成熟,不穩重,沒有城府,成不了大事,但是他卻是通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

如果讓很多人選,估計很多人會選擇做這種人,因為可以活的很輕鬆,但是,真正的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又不敢這麼做,總想在別人眼裡維護自己的高大光輝的形象。

這其實就是很多人內心痛苦的根源。進德修業本身沒有錯,但是,區別在於,你是在自我完善,還是在完善你在別人眼裡的形象。真正的道德修養,是自我的要求,不是給別人看的,當然,我們有些人是被道德、是非、善惡,這些標準給綁架了。

我們已經習慣了用是非來看待這個世界,包括我們遇到的人和事,甚至是我們自己。是非到底是什麼?是非接近於道德,當然,這裡說的道德,不是“道與德”的本義,基本可以說是我們社會上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和行為規範。

是非或者說道德標準的確立,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有規範,會減少摩擦,增進整個社會的效率。是非和道德標準之間還是有所不同的,是非觀念有時候更主觀化,而道德標準可以說是一個最大公約數,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是非觀念並不完全相同。

那我們個人的是非標準又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們去衡量這個世界,衡量別人的一把尺子。我們現代人,總是喜歡拿尺子去量別人。

但是,最可怕的是,我們用是非標準,是非觀念代替了對問題本質的思考。如果你能突破這些是非觀念,深入一層,去看一看,那些東西背後的人性因素是什麼,我想,你可能會有更多的收穫,這遠比上來就用頂大帽子一些給它蓋棺定論了要有價值的多。

放下是非的標準,不帶個人的好惡,先看清楚那個真相,我們才有可能看到事情的本質。


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與自己的慾望相處


我們今天來分享一段《莊子》的內容:

《莊子·外物》: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 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 血,三年而化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 曾參悲。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駭 ,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螴 蜳不得成,心若縣於天地之間,慰暋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眾 人焚和,月固不勝火,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

簡單的翻譯一下:

世事難以預測,結局往往令人詫異。賢臣關龍逢直諫 夏桀王,被斬首。勳臣比干和箕子苦諫商紂王,一個被挖 心臟,一個被迫佯狂。佞臣惡來緊跟紂王,還是落得可悲 的下場。桀紂兩個暴君,在位時威猛可怖,到頭來身死國 亡。國君誰不希望臣僚盡忠,可是忠臣伍子胥被賜死,漂 屍浙江水。忠臣萇弘被誣告,流放蜀國,憤而剖腹自殺, 蜀人珍藏其血,三年化為碧玉。家長誰不希望子嗣盡孝, 可是孝子己,殷高宗的太子,被晚娘百般虐待,活活氣死 ,孝子曾參被父母毒打,仰天悲泣。忠孝的結局如此這般 ,能不驚歎!

旋轉木輪,摩擦木條,木條燃燒。燒旺火爐,投入金屬,金屬熔化。陰陽二氣運行錯亂,天驚地恐,雷炸電閃 ,雨水挾著霹靂火,古槐被點燃。這類現象好比人際衝突 ,同志互相殺戮,木摩擦木,敵敗於我,金熔於爐。敵我 聯姻打他第三者,水火同盟焚大木。有人想騎牆,不敢左 ,不敢右,卻又耽憂左右兩邊與我為仇,一旦捱揍,往哪 邊逃走。這樣的人,蹭蹭蹬蹬,寸步難移,一事無成。他 那一顆心懸浮在天空,一會愉快的上升,一會悲慼的下沉 。人際關係緊張,為利害而拼搏。大家心頭燃起一把火, 貪慾的火,焦灼的火,仇恨的火,憤怒的火,大火燒光了 社會的和睦。木怕火,金怕火,水有時也怕火,肉體當然更怕火。大火燒得眾人墮落,大道遂隱沒。


"

記得小時候看電影、電視劇,小夥伴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猜誰是好人、誰是壞蛋。樂此不疲,而且希望好人要永遠都有“主角光環”,也就是總是能逢凶化吉,而壞蛋就必須得受到最嚴厲的懲罰。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越來越熟練的使用“是非”、“善惡”、“好人”、“壞人”這些詞給我們碰到的人打標籤。

很多人開始慢慢的發現,被我們打上各種標籤的人,卻大部分沒有按照我們預設的劇情發展,當自己碰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開始懷疑,我們被教育的,我們認為應該堅守的那些優秀的品質,優秀的價值觀,是不是應該堅持,有不少人開始快速的走向了反面。

但是,絕大部分人,陷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想壞壞不起來,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想堅持做個好人,卻又不甘心。這種進退維谷,其實,就是我們內心衝突和矛盾。

很少有人真正的去思考,是什麼讓我們出現了內心和外部世界的不協調、不和諧

我的一位朋友,年輕時意氣風發、脾氣也很大,自視甚高,真正能瞧得上的人也不多,後來公司上市,他覺得自己要改改了,要讓自己變得大度、寬容,要學會尊重每一個人,這其實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所謂的成功人士的期許。但是,有時候,我倆一起跟其他人聊事情,我能感覺到他的不屑,但是他表面上還要故作大度、寬容。獨處的時候,我提醒過他,如果覺得不舒服,可以有別的方式來處理,沒必要硬忍著,這樣不太好,會憋出問題來的。

我碰到過很多這樣的人,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有了一定的成績之後,覺得應該提升自己的修養,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別人對自己的期許或者說是一種評價,同樣,他們也都用同樣的期許對待自己,但是,事到臨頭的時候,又發現自己很難做到,就開始強制性的要求自己必須“忍”,必須要革除掉自己不符合自己期許的那些東西,這讓他們痛苦不堪。


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與自己的慾望相處


我們的無數先賢大哲教育我們,要進德修業,我們看過無數的勵志故事,也都告訴我們要不斷提升我們的道德修養,可以說,這本身沒有錯。

德,是人的立身之本。與我們自己人性中那些弱點作鬥爭,本來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強大的意志力,更需要智慧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被人稱為老邪,就是他基本上從來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有些人說他生性灑脫,放浪不羈,也有人說他沒正行,成天花裡胡哨的,一點都不穩重。往好了說是率真,往不好了說,很多人會說這樣的人不成熟,不穩重,沒有城府,成不了大事,但是他卻是通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

如果讓很多人選,估計很多人會選擇做這種人,因為可以活的很輕鬆,但是,真正的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又不敢這麼做,總想在別人眼裡維護自己的高大光輝的形象。

這其實就是很多人內心痛苦的根源。進德修業本身沒有錯,但是,區別在於,你是在自我完善,還是在完善你在別人眼裡的形象。真正的道德修養,是自我的要求,不是給別人看的,當然,我們有些人是被道德、是非、善惡,這些標準給綁架了。

我們已經習慣了用是非來看待這個世界,包括我們遇到的人和事,甚至是我們自己。是非到底是什麼?是非接近於道德,當然,這裡說的道德,不是“道與德”的本義,基本可以說是我們社會上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和行為規範。

是非或者說道德標準的確立,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有規範,會減少摩擦,增進整個社會的效率。是非和道德標準之間還是有所不同的,是非觀念有時候更主觀化,而道德標準可以說是一個最大公約數,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是非觀念並不完全相同。

那我們個人的是非標準又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們去衡量這個世界,衡量別人的一把尺子。我們現代人,總是喜歡拿尺子去量別人。

但是,最可怕的是,我們用是非標準,是非觀念代替了對問題本質的思考。如果你能突破這些是非觀念,深入一層,去看一看,那些東西背後的人性因素是什麼,我想,你可能會有更多的收穫,這遠比上來就用頂大帽子一些給它蓋棺定論了要有價值的多。

放下是非的標準,不帶個人的好惡,先看清楚那個真相,我們才有可能看到事情的本質。


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與自己的慾望相處


我們今天來分享一段《莊子》的內容:

《莊子·外物》: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 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 血,三年而化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 曾參悲。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駭 ,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螴 蜳不得成,心若縣於天地之間,慰暋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眾 人焚和,月固不勝火,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

簡單的翻譯一下:

世事難以預測,結局往往令人詫異。賢臣關龍逢直諫 夏桀王,被斬首。勳臣比干和箕子苦諫商紂王,一個被挖 心臟,一個被迫佯狂。佞臣惡來緊跟紂王,還是落得可悲 的下場。桀紂兩個暴君,在位時威猛可怖,到頭來身死國 亡。國君誰不希望臣僚盡忠,可是忠臣伍子胥被賜死,漂 屍浙江水。忠臣萇弘被誣告,流放蜀國,憤而剖腹自殺, 蜀人珍藏其血,三年化為碧玉。家長誰不希望子嗣盡孝, 可是孝子己,殷高宗的太子,被晚娘百般虐待,活活氣死 ,孝子曾參被父母毒打,仰天悲泣。忠孝的結局如此這般 ,能不驚歎!

旋轉木輪,摩擦木條,木條燃燒。燒旺火爐,投入金屬,金屬熔化。陰陽二氣運行錯亂,天驚地恐,雷炸電閃 ,雨水挾著霹靂火,古槐被點燃。這類現象好比人際衝突 ,同志互相殺戮,木摩擦木,敵敗於我,金熔於爐。敵我 聯姻打他第三者,水火同盟焚大木。有人想騎牆,不敢左 ,不敢右,卻又耽憂左右兩邊與我為仇,一旦捱揍,往哪 邊逃走。這樣的人,蹭蹭蹬蹬,寸步難移,一事無成。他 那一顆心懸浮在天空,一會愉快的上升,一會悲慼的下沉 。人際關係緊張,為利害而拼搏。大家心頭燃起一把火, 貪慾的火,焦灼的火,仇恨的火,憤怒的火,大火燒光了 社會的和睦。木怕火,金怕火,水有時也怕火,肉體當然更怕火。大火燒得眾人墮落,大道遂隱沒。


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與自己的慾望相處


現在很多人說,要學會“放下”,但是,當執著於“放下”的時候,就成了一種災難,也成了痛苦的根源。當我們強求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進入一種“我執”的模式,而核心就是“我”,這會讓我們進入一種身心衝突、矛盾激化的模式,進一步激化了“我”和外部世界的矛盾。

就像上邊所說的,修身立德是自己的事,一旦修身立德是為了給別人看,就變成了一種慾望。

我一直說,修身,說的簡單點,就是要學會和自己的慾望相處,要學會和自己相處。

有些人說要祛除所有的慾望,如果沒有了任何一點點慾望,那人基本也就成了行屍走肉了。而且慾望本身是生命的一種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動力。但是如果慾望太過了,則會成為一種毀滅的力量,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其實都一樣。

所以,對於慾望,不是要徹底的祛除,而是要有所節制。慾望很難被剋制,而需要從根本上解決。自律也是一種壓力,自己給自己的壓力,但是壓力通常情況下都會會導致人的動作、思想產生極大的變形,根本也不可能再真正靜下心來客觀、公正的思考。

其實,處理壓力的問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不斷的壓力訓練,讓我們能夠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但是,如果一旦突破那個闞值,你會崩潰的更徹底。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真正的把這些東西放下,不被名利所擾,不為得失所猶的時候,你才能從容的面對這些壓力和慾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