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芽創始人劉楠獲得徐小平投資:有價值的人,跟你的關係“不熟”'

"
"
蜜芽創始人劉楠獲得徐小平投資:有價值的人,跟你的關係“不熟”

01.太熟的人,可以做好朋友,但很難帶給你新的成長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化特別講究人際關係,喜歡抱團取暖,老人們經常講:“朝廷有人好做官,廚房有人好做飯”“在家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

以前,我也覺得有問題應該求助最好的朋友,但有一件事情讓我改變了新的想法。記得前幾年,我剛進入職場,笨手笨腳,還沒有從學生思維轉化為職場思維,看問題角度也很單一,那個時候我在面臨求職還是工作上的問題,都容易陷入死衚衕,有一種“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解不出來”的感覺。

那個時候,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找好朋友聊天,當時我覺得,我們兩個人都剛進入職場,肯定很有話題可以聊。

每隔一天,不是朋友找我訴苦,就是我找她訴苦,剛開始,我覺得這種感覺很爽,每次跟朋友吐槽完奇葩的客戶,老闆的決策,我們兩個人渾身輕鬆。

但漸漸地,我發現這種相互吐槽的後果就是,一時很爽,但無法解決根本性問題。吐槽的一瞬間覺得自己走向人生巔峰,終於把老闆、客戶都罵了一遍,但實際上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客戶還會接著有,奇葩客戶也會有,我的工作效率還是沒有提高。

直到有一次,我閒著無聊參加了一個讀書活動,讀什麼書我已經忘記了,我只是記得有一個環節是針對某一個片段,請人上臺分享對這個片段的感悟。有一個講了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話:我們要將工作變成一個個案例,在你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最大限度地考慮“問題本身”和“對方的感情”。

當時,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一瞬間就找到自己的問題,我總是陷入自以為的狀態,看待每一個工作環節都覺得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卻從來沒有想過,把每一項工作當成一個案例,就像讀書時做的各種案例分析,去分析每個工作的切入點,得失情況,去覆盤一項工作,還有我是否真正做到換位思考。後來,我改進了方式,抱怨也就減少了。

我到現在都不知道那個站在臺上的小夥伴是誰,我都忘記當時分享的是什麼,可就是這樣一個陌生人,說出的話卻帶給我不一樣的火花。

這段陌生而又奇妙的經歷,讓我重新思考了朋友的關係。真的就像著名職業規劃師古典說的:“在這個時代,假如我們想獲得新知和快速成長,就需要多去接觸陌生的人,而不是跟你身邊已經很熟的人混得更熟。因為,你與你身邊的人已經很熟了,你們的思維方式、能夠獲得的信息、朋友的圈子都有高度的重合,很難有真正的“新知”了,只有那些與你不熟的人,跟你思維方式不一樣的人,才能真正幫你拓寬視界。“

我們需要走出人際關係的舒適圈,換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陌生人。

"
蜜芽創始人劉楠獲得徐小平投資:有價值的人,跟你的關係“不熟”

01.太熟的人,可以做好朋友,但很難帶給你新的成長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化特別講究人際關係,喜歡抱團取暖,老人們經常講:“朝廷有人好做官,廚房有人好做飯”“在家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

以前,我也覺得有問題應該求助最好的朋友,但有一件事情讓我改變了新的想法。記得前幾年,我剛進入職場,笨手笨腳,還沒有從學生思維轉化為職場思維,看問題角度也很單一,那個時候我在面臨求職還是工作上的問題,都容易陷入死衚衕,有一種“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解不出來”的感覺。

那個時候,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找好朋友聊天,當時我覺得,我們兩個人都剛進入職場,肯定很有話題可以聊。

每隔一天,不是朋友找我訴苦,就是我找她訴苦,剛開始,我覺得這種感覺很爽,每次跟朋友吐槽完奇葩的客戶,老闆的決策,我們兩個人渾身輕鬆。

但漸漸地,我發現這種相互吐槽的後果就是,一時很爽,但無法解決根本性問題。吐槽的一瞬間覺得自己走向人生巔峰,終於把老闆、客戶都罵了一遍,但實際上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客戶還會接著有,奇葩客戶也會有,我的工作效率還是沒有提高。

直到有一次,我閒著無聊參加了一個讀書活動,讀什麼書我已經忘記了,我只是記得有一個環節是針對某一個片段,請人上臺分享對這個片段的感悟。有一個講了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話:我們要將工作變成一個個案例,在你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最大限度地考慮“問題本身”和“對方的感情”。

當時,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一瞬間就找到自己的問題,我總是陷入自以為的狀態,看待每一個工作環節都覺得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卻從來沒有想過,把每一項工作當成一個案例,就像讀書時做的各種案例分析,去分析每個工作的切入點,得失情況,去覆盤一項工作,還有我是否真正做到換位思考。後來,我改進了方式,抱怨也就減少了。

我到現在都不知道那個站在臺上的小夥伴是誰,我都忘記當時分享的是什麼,可就是這樣一個陌生人,說出的話卻帶給我不一樣的火花。

這段陌生而又奇妙的經歷,讓我重新思考了朋友的關係。真的就像著名職業規劃師古典說的:“在這個時代,假如我們想獲得新知和快速成長,就需要多去接觸陌生的人,而不是跟你身邊已經很熟的人混得更熟。因為,你與你身邊的人已經很熟了,你們的思維方式、能夠獲得的信息、朋友的圈子都有高度的重合,很難有真正的“新知”了,只有那些與你不熟的人,跟你思維方式不一樣的人,才能真正幫你拓寬視界。“

我們需要走出人際關係的舒適圈,換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陌生人。

蜜芽創始人劉楠獲得徐小平投資:有價值的人,跟你的關係“不熟”

02.我們需要重新看待陌生人

我們對於陌生人,可能是合作過一次的甲方爸爸,可能是某一場聚會遇到有意思的人,想跟他交流一下,於是搞到了他的微信,但說了一句“你好”之後,就再也沒有回覆過,又或者是走在馬路上,看到人來人往,穿梭在我們身邊的人……但你知道嗎,這些關係,可能你不需要刻意去維護,卻會帶來不一樣的欣喜,這種關係叫做弱關係。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根據人與人之間在情感上的親密度和交互行為的連接強度,把人際關係分為兩種:強關係和弱關係。

強關係是指我們所認為的熟人、死黨或者是出門穿一個褲子的交情。強關係主要靠情感來維護。

弱關係可能是點頭之交,有時候就是網上朋友,或者是因為某些原因產生了鏈接,這種關係是靠契約來維繫的。

根據鄧巴係數,每個人最多所能交往的148個人當中,大概只有20%屬於強關係,80%屬於弱關係。

你也許感覺很吃驚,還真有人做過數據調查。

在20世紀70年代,格蘭諾維特在波士頓角度區域調查了100名不同職業人,其中有54人通過個人關係找到工作,但這些“個人關係”中,只有16.7%是每週至少能見2次面的強關係,其他的很少減慢,甚至一年也見不了的弱關係。

2012年,Facebook的數據團隊做了一項研究,研究者有個簡單辦法判斷你跟各個網友之間的聯繫強弱。比如說如果你們之間經常互相評論對方發的狀態,那麼你們就是強聯繫的關係,否則就是弱聯繫。

這項研究統計人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網頁鏈接 —— 如果你分享這個鏈接,你大概認為這個鏈接是有用的。這種分享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的朋友先發了這個鏈接,你看到以後轉發。另一種是你自己獨自發現這個鏈接。結果表明,從弱關係那裡得到的信息後收藏或者轉發的概率,是強關係的1.5倍。

為什麼人際關係中,弱關係會比強關係更有用呢?

因為人際關係最能體現價值的不是“人脈”,而是“信息交換”。說成人話就是,朋友不是看他能幫你做什麼,而是他在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是否能帶來不同視角、眼界和思維方式。閨蜜知心朋友在一起確實很棒,但兩個人的思維都差不多,旗鼓相當,就需要有外界的刺激,才會帶來新的活力。

就像一攤水,守著一畝三分地就只有這點水,但打開一個洞,讓外面的水流進來,就會變成活水。

弱關係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跨越了多個階層的社會關係,你可以接觸形形色色,不同職業、行業、年齡的人。

"
蜜芽創始人劉楠獲得徐小平投資:有價值的人,跟你的關係“不熟”

01.太熟的人,可以做好朋友,但很難帶給你新的成長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化特別講究人際關係,喜歡抱團取暖,老人們經常講:“朝廷有人好做官,廚房有人好做飯”“在家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

以前,我也覺得有問題應該求助最好的朋友,但有一件事情讓我改變了新的想法。記得前幾年,我剛進入職場,笨手笨腳,還沒有從學生思維轉化為職場思維,看問題角度也很單一,那個時候我在面臨求職還是工作上的問題,都容易陷入死衚衕,有一種“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解不出來”的感覺。

那個時候,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找好朋友聊天,當時我覺得,我們兩個人都剛進入職場,肯定很有話題可以聊。

每隔一天,不是朋友找我訴苦,就是我找她訴苦,剛開始,我覺得這種感覺很爽,每次跟朋友吐槽完奇葩的客戶,老闆的決策,我們兩個人渾身輕鬆。

但漸漸地,我發現這種相互吐槽的後果就是,一時很爽,但無法解決根本性問題。吐槽的一瞬間覺得自己走向人生巔峰,終於把老闆、客戶都罵了一遍,但實際上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客戶還會接著有,奇葩客戶也會有,我的工作效率還是沒有提高。

直到有一次,我閒著無聊參加了一個讀書活動,讀什麼書我已經忘記了,我只是記得有一個環節是針對某一個片段,請人上臺分享對這個片段的感悟。有一個講了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話:我們要將工作變成一個個案例,在你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最大限度地考慮“問題本身”和“對方的感情”。

當時,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一瞬間就找到自己的問題,我總是陷入自以為的狀態,看待每一個工作環節都覺得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卻從來沒有想過,把每一項工作當成一個案例,就像讀書時做的各種案例分析,去分析每個工作的切入點,得失情況,去覆盤一項工作,還有我是否真正做到換位思考。後來,我改進了方式,抱怨也就減少了。

我到現在都不知道那個站在臺上的小夥伴是誰,我都忘記當時分享的是什麼,可就是這樣一個陌生人,說出的話卻帶給我不一樣的火花。

這段陌生而又奇妙的經歷,讓我重新思考了朋友的關係。真的就像著名職業規劃師古典說的:“在這個時代,假如我們想獲得新知和快速成長,就需要多去接觸陌生的人,而不是跟你身邊已經很熟的人混得更熟。因為,你與你身邊的人已經很熟了,你們的思維方式、能夠獲得的信息、朋友的圈子都有高度的重合,很難有真正的“新知”了,只有那些與你不熟的人,跟你思維方式不一樣的人,才能真正幫你拓寬視界。“

我們需要走出人際關係的舒適圈,換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陌生人。

蜜芽創始人劉楠獲得徐小平投資:有價值的人,跟你的關係“不熟”

02.我們需要重新看待陌生人

我們對於陌生人,可能是合作過一次的甲方爸爸,可能是某一場聚會遇到有意思的人,想跟他交流一下,於是搞到了他的微信,但說了一句“你好”之後,就再也沒有回覆過,又或者是走在馬路上,看到人來人往,穿梭在我們身邊的人……但你知道嗎,這些關係,可能你不需要刻意去維護,卻會帶來不一樣的欣喜,這種關係叫做弱關係。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根據人與人之間在情感上的親密度和交互行為的連接強度,把人際關係分為兩種:強關係和弱關係。

強關係是指我們所認為的熟人、死黨或者是出門穿一個褲子的交情。強關係主要靠情感來維護。

弱關係可能是點頭之交,有時候就是網上朋友,或者是因為某些原因產生了鏈接,這種關係是靠契約來維繫的。

根據鄧巴係數,每個人最多所能交往的148個人當中,大概只有20%屬於強關係,80%屬於弱關係。

你也許感覺很吃驚,還真有人做過數據調查。

在20世紀70年代,格蘭諾維特在波士頓角度區域調查了100名不同職業人,其中有54人通過個人關係找到工作,但這些“個人關係”中,只有16.7%是每週至少能見2次面的強關係,其他的很少減慢,甚至一年也見不了的弱關係。

2012年,Facebook的數據團隊做了一項研究,研究者有個簡單辦法判斷你跟各個網友之間的聯繫強弱。比如說如果你們之間經常互相評論對方發的狀態,那麼你們就是強聯繫的關係,否則就是弱聯繫。

這項研究統計人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網頁鏈接 —— 如果你分享這個鏈接,你大概認為這個鏈接是有用的。這種分享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的朋友先發了這個鏈接,你看到以後轉發。另一種是你自己獨自發現這個鏈接。結果表明,從弱關係那裡得到的信息後收藏或者轉發的概率,是強關係的1.5倍。

為什麼人際關係中,弱關係會比強關係更有用呢?

因為人際關係最能體現價值的不是“人脈”,而是“信息交換”。說成人話就是,朋友不是看他能幫你做什麼,而是他在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是否能帶來不同視角、眼界和思維方式。閨蜜知心朋友在一起確實很棒,但兩個人的思維都差不多,旗鼓相當,就需要有外界的刺激,才會帶來新的活力。

就像一攤水,守著一畝三分地就只有這點水,但打開一個洞,讓外面的水流進來,就會變成活水。

弱關係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跨越了多個階層的社會關係,你可以接觸形形色色,不同職業、行業、年齡的人。

蜜芽創始人劉楠獲得徐小平投資:有價值的人,跟你的關係“不熟”

03.從“弱關係”中,能發現不同的信息

《奇葩說》第二季蜜芽創始人劉楠曾經說過自己憑藉一條短信成功引起徐小平,拿到了投資。

但你有沒有想過,劉楠是怎麼拿到徐小平電話的?

劉楠不僅不認識徐小平,連整個創投圈都不認識。

當時,劉楠琢磨著,徐小平在北大工作過,肯定會認識北大老師。於是她就給北大老師挨個打電話,果然打到第三個電話的時候,就找到了徐小平的聯繫方式。

接下來,劉楠給徐小平發了一條充滿矛盾、衝突的短信:“您好!徐老師,我是一名北大畢業生。目前,正在淘寶開著一家母嬰產品店。現在,這家店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3000萬元。但是,目前我陷入了迷茫。我知道您是一名創業心靈導師,您能不能開導開導我?”

剩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在這裡,北大老師起了關鍵的作用,而北大老師劉楠也不是所有人都認識,可就是憑著微弱的“弱關係”,為自己贏得一個機會。

人脈的關鍵不在於你融入了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

有時候弱關係就是你獲取其他領域最直接的原因。

你看小區跳廣場舞的大媽們,他們相互都不熟悉,他們每個人的家庭情況,幹什麼,做什麼都不清楚,他們聚在一起就是健身。

但就是這個名頭,這群大媽就能相互交流情報。

比如:

哪家超市什麼東西打折了;

哪個菜市場的買菜便宜;

哪個攤位的蔬菜最新鮮;

哪家的婆媳鬧矛盾了;

哪個地方的房價很高;

……

蹲點在廣場舞大媽周圍,你能從他們口中套出各種各樣的信息,她們就是行走的情報員。

不要忽視“弱關係”的存在,他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給你驚喜。

弱關係不需要你多麼用心的維護,可以直接拿來用。

也許,你與“貴人”的距離,就差一個弱關係。

"
蜜芽創始人劉楠獲得徐小平投資:有價值的人,跟你的關係“不熟”

01.太熟的人,可以做好朋友,但很難帶給你新的成長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化特別講究人際關係,喜歡抱團取暖,老人們經常講:“朝廷有人好做官,廚房有人好做飯”“在家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

以前,我也覺得有問題應該求助最好的朋友,但有一件事情讓我改變了新的想法。記得前幾年,我剛進入職場,笨手笨腳,還沒有從學生思維轉化為職場思維,看問題角度也很單一,那個時候我在面臨求職還是工作上的問題,都容易陷入死衚衕,有一種“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解不出來”的感覺。

那個時候,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找好朋友聊天,當時我覺得,我們兩個人都剛進入職場,肯定很有話題可以聊。

每隔一天,不是朋友找我訴苦,就是我找她訴苦,剛開始,我覺得這種感覺很爽,每次跟朋友吐槽完奇葩的客戶,老闆的決策,我們兩個人渾身輕鬆。

但漸漸地,我發現這種相互吐槽的後果就是,一時很爽,但無法解決根本性問題。吐槽的一瞬間覺得自己走向人生巔峰,終於把老闆、客戶都罵了一遍,但實際上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客戶還會接著有,奇葩客戶也會有,我的工作效率還是沒有提高。

直到有一次,我閒著無聊參加了一個讀書活動,讀什麼書我已經忘記了,我只是記得有一個環節是針對某一個片段,請人上臺分享對這個片段的感悟。有一個講了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話:我們要將工作變成一個個案例,在你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最大限度地考慮“問題本身”和“對方的感情”。

當時,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一瞬間就找到自己的問題,我總是陷入自以為的狀態,看待每一個工作環節都覺得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卻從來沒有想過,把每一項工作當成一個案例,就像讀書時做的各種案例分析,去分析每個工作的切入點,得失情況,去覆盤一項工作,還有我是否真正做到換位思考。後來,我改進了方式,抱怨也就減少了。

我到現在都不知道那個站在臺上的小夥伴是誰,我都忘記當時分享的是什麼,可就是這樣一個陌生人,說出的話卻帶給我不一樣的火花。

這段陌生而又奇妙的經歷,讓我重新思考了朋友的關係。真的就像著名職業規劃師古典說的:“在這個時代,假如我們想獲得新知和快速成長,就需要多去接觸陌生的人,而不是跟你身邊已經很熟的人混得更熟。因為,你與你身邊的人已經很熟了,你們的思維方式、能夠獲得的信息、朋友的圈子都有高度的重合,很難有真正的“新知”了,只有那些與你不熟的人,跟你思維方式不一樣的人,才能真正幫你拓寬視界。“

我們需要走出人際關係的舒適圈,換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陌生人。

蜜芽創始人劉楠獲得徐小平投資:有價值的人,跟你的關係“不熟”

02.我們需要重新看待陌生人

我們對於陌生人,可能是合作過一次的甲方爸爸,可能是某一場聚會遇到有意思的人,想跟他交流一下,於是搞到了他的微信,但說了一句“你好”之後,就再也沒有回覆過,又或者是走在馬路上,看到人來人往,穿梭在我們身邊的人……但你知道嗎,這些關係,可能你不需要刻意去維護,卻會帶來不一樣的欣喜,這種關係叫做弱關係。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根據人與人之間在情感上的親密度和交互行為的連接強度,把人際關係分為兩種:強關係和弱關係。

強關係是指我們所認為的熟人、死黨或者是出門穿一個褲子的交情。強關係主要靠情感來維護。

弱關係可能是點頭之交,有時候就是網上朋友,或者是因為某些原因產生了鏈接,這種關係是靠契約來維繫的。

根據鄧巴係數,每個人最多所能交往的148個人當中,大概只有20%屬於強關係,80%屬於弱關係。

你也許感覺很吃驚,還真有人做過數據調查。

在20世紀70年代,格蘭諾維特在波士頓角度區域調查了100名不同職業人,其中有54人通過個人關係找到工作,但這些“個人關係”中,只有16.7%是每週至少能見2次面的強關係,其他的很少減慢,甚至一年也見不了的弱關係。

2012年,Facebook的數據團隊做了一項研究,研究者有個簡單辦法判斷你跟各個網友之間的聯繫強弱。比如說如果你們之間經常互相評論對方發的狀態,那麼你們就是強聯繫的關係,否則就是弱聯繫。

這項研究統計人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網頁鏈接 —— 如果你分享這個鏈接,你大概認為這個鏈接是有用的。這種分享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的朋友先發了這個鏈接,你看到以後轉發。另一種是你自己獨自發現這個鏈接。結果表明,從弱關係那裡得到的信息後收藏或者轉發的概率,是強關係的1.5倍。

為什麼人際關係中,弱關係會比強關係更有用呢?

因為人際關係最能體現價值的不是“人脈”,而是“信息交換”。說成人話就是,朋友不是看他能幫你做什麼,而是他在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是否能帶來不同視角、眼界和思維方式。閨蜜知心朋友在一起確實很棒,但兩個人的思維都差不多,旗鼓相當,就需要有外界的刺激,才會帶來新的活力。

就像一攤水,守著一畝三分地就只有這點水,但打開一個洞,讓外面的水流進來,就會變成活水。

弱關係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跨越了多個階層的社會關係,你可以接觸形形色色,不同職業、行業、年齡的人。

蜜芽創始人劉楠獲得徐小平投資:有價值的人,跟你的關係“不熟”

03.從“弱關係”中,能發現不同的信息

《奇葩說》第二季蜜芽創始人劉楠曾經說過自己憑藉一條短信成功引起徐小平,拿到了投資。

但你有沒有想過,劉楠是怎麼拿到徐小平電話的?

劉楠不僅不認識徐小平,連整個創投圈都不認識。

當時,劉楠琢磨著,徐小平在北大工作過,肯定會認識北大老師。於是她就給北大老師挨個打電話,果然打到第三個電話的時候,就找到了徐小平的聯繫方式。

接下來,劉楠給徐小平發了一條充滿矛盾、衝突的短信:“您好!徐老師,我是一名北大畢業生。目前,正在淘寶開著一家母嬰產品店。現在,這家店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3000萬元。但是,目前我陷入了迷茫。我知道您是一名創業心靈導師,您能不能開導開導我?”

剩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在這裡,北大老師起了關鍵的作用,而北大老師劉楠也不是所有人都認識,可就是憑著微弱的“弱關係”,為自己贏得一個機會。

人脈的關鍵不在於你融入了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

有時候弱關係就是你獲取其他領域最直接的原因。

你看小區跳廣場舞的大媽們,他們相互都不熟悉,他們每個人的家庭情況,幹什麼,做什麼都不清楚,他們聚在一起就是健身。

但就是這個名頭,這群大媽就能相互交流情報。

比如:

哪家超市什麼東西打折了;

哪個菜市場的買菜便宜;

哪個攤位的蔬菜最新鮮;

哪家的婆媳鬧矛盾了;

哪個地方的房價很高;

……

蹲點在廣場舞大媽周圍,你能從他們口中套出各種各樣的信息,她們就是行走的情報員。

不要忽視“弱關係”的存在,他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給你驚喜。

弱關係不需要你多麼用心的維護,可以直接拿來用。

也許,你與“貴人”的距離,就差一個弱關係。

蜜芽創始人劉楠獲得徐小平投資:有價值的人,跟你的關係“不熟”

我們該如何織好“弱關係”這張網呢?

1.走出去,過度的孤獨和自閉,會陷入努力奮鬥的幻覺

很多人都在強調要獨處,要學會享受孤獨,這個固然沒有錯,但享受孤獨與走出去並不存在矛盾,沒有說要享受孤獨,就不能走出去,接觸新鮮的事物,跟不同的人交流。你可以培養一個良好喜歡,比如每隔一定的時間,跟弱關係朋友聯絡一些,過節發給祝福,或者是問問最近的狀況如何,這樣在你需要新的信息時,可以知道那些求助。

圈子裡的人都熟人,圈子外的人,都是陌生人,而陌生人也會帶來新的機遇。太過於封閉自己,就會覺得自己很努力的錯覺,外面的世界很大,值得你去看一看。

2.弱關係朋友儘量多元化

高曉鬆知識密度很大,除了他自身閱讀和家庭環境有關,還有一個原因,他的朋友圈也多,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有,說的上話,這樣就會有不同新的知識,對於職場的我們來說,與不同地域、年齡段、行業的人相處,你會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從他們身上獲得很多新的信息,這樣你就能找到新的機遇。

3.對於弱關係不要太急功近利。

前面說了弱關係不需要你花特別多的時間維護,你也不許抱著特別功利的新,做最舒服的狀態,看到朋友圈他發文了,點贊或者說一些走心的話,或者是偶爾問候一下,為什麼銷售總會時不時打電話聯絡一些客戶,就是為了刷存在感,對方聽到有人惦記著你,總歸有所好感。但你也不能太疏遠冷落別人,這樣要真有問題求助,你也不太好意思。

就像有一句話說的:“蜘蛛之所以能在一邊坐著等食物送上門,那是因為它在之前就結好那張關係網。”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弱關係”的力量,也不要因為自己的“懶”和“宅”而放棄結交“弱關係”的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