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古橋的前世今生

雕塑 浮雕 乾隆 道光 重慶市銅梁日報 2017-04-10

我們不經意間走過的小石橋,說不定已經存在了數百年,無論容貌是否被歲月改變,它一直安靜地臥在那裡,迎來送往。

長虹臥波逾百年

銅梁:古橋的前世今生

舊縣街道的金甌大橋。

在舊縣街道金鐘村,一座大型石孔橋南北飛架於小安溪河上,遠看如長虹臥波,近觀雄偉壯麗,成為遠近聞名的標誌性建築。

據文物專家介紹,金甌橋又名甌灘橋,建成於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是銅梁境內石橋中最為壯觀而美麗的一座。金甌橋橋面全長110米,寬7.2米,高9.25米。整座橋有十墩九孔,每孔淨跨度8.76米,拱高7.2米。值得一提的是,橋身立面各孔的拱圈上有“叭蟲夏”石刻龍造型裝飾,橋面有0.73米高的條石鬥龍欄杆,展現了清時工匠高超的雕刻藝術。村裡86歲的張永貴婆婆介紹說,石橋兩頭原各有一對石獅,可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人推入了河裡。

石橋已建成137年,而今仍橋基牢固,橋墩堅實,拱石鬥縫嚴密,靜靜地橫跨在小安溪上。

先賢義舉勵後人

銅梁:古橋的前世今生

二坪鎮的眾志橋

二坪鎮河灘村,淮遠河與小安溪在這裡交匯,波光粼粼的水面和兩河三岸的青翠竹林,構成一幅優美的天然畫卷。站在岸邊眺望,一座歷時百年的五孔石拱橋赫然映入眼簾。南橋頭處,有一座高高聳立的石碑坊,成為鄉間一道獨特的景觀。

遠觀,牌坊樓頂有如展翅欲飛的水鳥;近看,石牌坊為仿木結構紅砂石雕造的歇山式樓頂,樓頂上斗拱、雀替、抱鼓等雕刻十分精美;枋心上還刻有花鳥神獸浮雕和數組人物故事。牌坊正中的橫匾上,“清道光十四年甲午歲四月十八日建立”文字清晰可見,標明瞭牌坊的建造時間。

牌坊為何建在橋上?據村裡老人介紹,淮遠河過去只有一排低矮的石磴,枯水季節行人尚可採磴過河,但到了豐水期河水淹沒石磴,行人只有繞行到三公里外的上游橋過河。

道光年間,在當地開明鄉紳的主持下,眾人集資,歷時兩年之久,終於建好了石橋。為彰顯修橋義舉,頌揚捐資建橋功德,激勵後人,便在南橋頭建造了石牌坊,並取眾志成城之意取名為“眾志橋”。

夢裡依稀吼灘聲

銅梁:古橋的前世今生

改造後的東城街道吼灘橋

在東城街道花院村的淮遠河上,吼灘橋遠近聞名。它是一座有220多年曆史的古橋,橋邊有清代乾隆59年建橋時立的功德碑為證。

因當時建造工藝有限,石板橋又窄又矮,每年夏天河裡發大水的時候,洶湧的水浪衝擊橋磴,發出的聲響幾百米外都聽得見,吼灘橋因此得名。

200多年來,這座古老的石橋承載了兩岸群眾過往的重任。隨著淤積的泥沙不斷抬高河床,橋身越來越低矮,加之橋面沒有護欄。每到漲水時節,洶湧的洪水漫過橋面,行人只有繞道兩公里才能過河。

2015年,東城街道將吼灘橋改造列為民生實事,拿出數十萬資金改造石橋。12孔橋磴每孔用水泥澆築加高2.2米,橋兩側安裝上了水泥護欄。經過幾個月的精心施工,危橋變成了放心橋。由於橋身加高,河水平緩淌過,往昔的濤聲也隨之消失了。

“現在過橋安全了,吼灘聲只有在夢裡才聽得到囉。”老村民們欣喜之餘,也流露出懷舊之情。

樂善老橋煥發青春

銅梁:古橋的前世今生

蒲呂街道的樂善橋

近日,家住蒲呂街道的“老蒲呂”張仁鑫走上改造整治一新的樂善橋,摸著石欄上的花卉浮雕,瞧著新安砌的青石龍頭,高興之情溢於言表:“樂善老橋變漂亮了,要是晚上開了燈飾,就更好看了!”

“這座橋始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有200多年的悠久歷史了。樂善大橋位於蒲呂街道北街葫蘆灘,全長約88米,寬7米,為石砌結構九孔石拱橋。橋身除有九孔外,還有18個龍頭,是遠近聞名的景觀橋。”蒲呂街道一名幹部介紹說,過去,橫跨小安溪的樂善石橋,是蒲呂3萬多群眾進出的主要通道。

這座老橋不僅給人們帶來出行的便利,同時也是居民觀景休閒納涼的好去處。“到了夏天,橋上風大得很。早些年,車很少,早晚提著凳子上橋歇涼的人多得很。”蒲呂居民周秀說。

後來,由於車輛日漸增多,特別是重型貨車的碾壓,讓這座百年老橋不堪重負,加上人車混流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蒲呂街道群眾一直期盼把老橋改為人行橋。

在蒲呂新區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區裡先後在小安溪上新修了兩座混凝土大橋,這為這座百年老橋恢復建成專門的人行橋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蒲呂街道對老橋實施橋體加固、橋面鋪裝青石步道、配置夜景燈飾、護欄安裝、放置雕塑、花木培植等工程,將老橋納入蒲呂濱河公園整體規劃,真正將其打造成為了濱河景觀人行橋。

(文/圖 記者 趙武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