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見微知著

——頤和園中幾處建築的變異與興廢

文 | 樑雪

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聯軍入侵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與圓明園同樣遭受大火的侵襲,前山和後山的建築群幾乎被全部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復以後的結果。當時的圓明園為清朝皇室的辦公和休閒場所,而清漪園僅僅是一處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園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見微知著

——頤和園中幾處建築的變異與興廢

文 | 樑雪

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聯軍入侵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與圓明園同樣遭受大火的侵襲,前山和後山的建築群幾乎被全部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復以後的結果。當時的圓明園為清朝皇室的辦公和休閒場所,而清漪園僅僅是一處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園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被銷燬之前的清漪園曇花閣(來源:aitupian.com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以前,頤和園作為清朝皇室的皇家御苑,一直屬於遊覽禁地,除了少數王公近臣可以在上朝時於仁壽殿一帶活動外,一般臣僚和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並看到這座名園的真實面貌。在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所著的《中國文明記》中,有一段他在一九〇七年遊覽萬壽山的記述,稱其曾感到“拜觀頤和園之殊榮”。

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頤和園歸清室內務府管理,隨著中外人士要求參觀頤和園的呼聲日益高漲,民國政府曾規定參觀者須經外交部審批,發給門照,並通知清室內務府。後來改為外國人蔘觀由外交部審批,國人蔘觀由內務府或步軍統領衙門辦理。

一九二八年七月一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派員接收頤和園,八月十五日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從園林的管理性質看,一九二八年以後頤和園正式改為公園。這以後留存下來的照片等史料才漸漸多了起來。

對頤和園的歷史研究,除了現在保留下來的清室皇家檔案和部分圖紙,乾隆皇帝所寫的御製詩成為了解清漪園的重要史料。此外,近年陸續見到的、早期外國攝影家在十九世紀以後所拍的攝影作品,也成為研究和分析那段歷史時期的可信史料。由於影像資料的真實性和紀實性,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影像作品也是我們瞭解頤和園內景觀變化和重要歷史事件的珍貴資料。佛經上說:若不闡釋源流,將成不信之因。我們可以試著從幾處建築的細節與流變中見證歷史。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見微知著

——頤和園中幾處建築的變異與興廢

文 | 樑雪

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聯軍入侵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與圓明園同樣遭受大火的侵襲,前山和後山的建築群幾乎被全部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復以後的結果。當時的圓明園為清朝皇室的辦公和休閒場所,而清漪園僅僅是一處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園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被銷燬之前的清漪園曇花閣(來源:aitupian.com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以前,頤和園作為清朝皇室的皇家御苑,一直屬於遊覽禁地,除了少數王公近臣可以在上朝時於仁壽殿一帶活動外,一般臣僚和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並看到這座名園的真實面貌。在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所著的《中國文明記》中,有一段他在一九〇七年遊覽萬壽山的記述,稱其曾感到“拜觀頤和園之殊榮”。

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頤和園歸清室內務府管理,隨著中外人士要求參觀頤和園的呼聲日益高漲,民國政府曾規定參觀者須經外交部審批,發給門照,並通知清室內務府。後來改為外國人蔘觀由外交部審批,國人蔘觀由內務府或步軍統領衙門辦理。

一九二八年七月一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派員接收頤和園,八月十五日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從園林的管理性質看,一九二八年以後頤和園正式改為公園。這以後留存下來的照片等史料才漸漸多了起來。

對頤和園的歷史研究,除了現在保留下來的清室皇家檔案和部分圖紙,乾隆皇帝所寫的御製詩成為了解清漪園的重要史料。此外,近年陸續見到的、早期外國攝影家在十九世紀以後所拍的攝影作品,也成為研究和分析那段歷史時期的可信史料。由於影像資料的真實性和紀實性,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影像作品也是我們瞭解頤和園內景觀變化和重要歷史事件的珍貴資料。佛經上說:若不闡釋源流,將成不信之因。我們可以試著從幾處建築的細節與流變中見證歷史。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頤和園(圖片出自美國攝影師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的《北京美觀》[The Pageant of Peking ] 攝影集,大致拍攝於1915年-1920年間。來源:shuge.org)

從頤和園北宮門進園,順著一條小路從北向南走,過了長橋和一道牌樓門就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也是一塊相對平坦的小廣場;遊人一般從這裡分流,往東是去琉璃塔和諧趣園方向的,往西是去賅春園和大船塢方向的,而繼續往南走則開始爬坡,是去往山上智慧海的。

要去智慧海需經過許多臺階和幾個主要的臺地,距離十字路口較近的一塊臺地因為其間沒有建築而顯得很空曠。這塊臺地在乾隆清漪園時期建有一棟規模很大的佛寺建築,被稱作“須彌靈境”,毀於一八六〇年的那場大火,現在臺地上僅有一塊標註地名的木牌和幾棟小品性石雕件,以及近幾年在臺地的東西兩側搭建起來的臨時性建築,其功能是向遊人供應飲品和小吃。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見微知著

——頤和園中幾處建築的變異與興廢

文 | 樑雪

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聯軍入侵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與圓明園同樣遭受大火的侵襲,前山和後山的建築群幾乎被全部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復以後的結果。當時的圓明園為清朝皇室的辦公和休閒場所,而清漪園僅僅是一處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園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被銷燬之前的清漪園曇花閣(來源:aitupian.com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以前,頤和園作為清朝皇室的皇家御苑,一直屬於遊覽禁地,除了少數王公近臣可以在上朝時於仁壽殿一帶活動外,一般臣僚和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並看到這座名園的真實面貌。在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所著的《中國文明記》中,有一段他在一九〇七年遊覽萬壽山的記述,稱其曾感到“拜觀頤和園之殊榮”。

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頤和園歸清室內務府管理,隨著中外人士要求參觀頤和園的呼聲日益高漲,民國政府曾規定參觀者須經外交部審批,發給門照,並通知清室內務府。後來改為外國人蔘觀由外交部審批,國人蔘觀由內務府或步軍統領衙門辦理。

一九二八年七月一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派員接收頤和園,八月十五日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從園林的管理性質看,一九二八年以後頤和園正式改為公園。這以後留存下來的照片等史料才漸漸多了起來。

對頤和園的歷史研究,除了現在保留下來的清室皇家檔案和部分圖紙,乾隆皇帝所寫的御製詩成為了解清漪園的重要史料。此外,近年陸續見到的、早期外國攝影家在十九世紀以後所拍的攝影作品,也成為研究和分析那段歷史時期的可信史料。由於影像資料的真實性和紀實性,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影像作品也是我們瞭解頤和園內景觀變化和重要歷史事件的珍貴資料。佛經上說:若不闡釋源流,將成不信之因。我們可以試著從幾處建築的細節與流變中見證歷史。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頤和園(圖片出自美國攝影師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的《北京美觀》[The Pageant of Peking ] 攝影集,大致拍攝於1915年-1920年間。來源:shuge.org)

從頤和園北宮門進園,順著一條小路從北向南走,過了長橋和一道牌樓門就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也是一塊相對平坦的小廣場;遊人一般從這裡分流,往東是去琉璃塔和諧趣園方向的,往西是去賅春園和大船塢方向的,而繼續往南走則開始爬坡,是去往山上智慧海的。

要去智慧海需經過許多臺階和幾個主要的臺地,距離十字路口較近的一塊臺地因為其間沒有建築而顯得很空曠。這塊臺地在乾隆清漪園時期建有一棟規模很大的佛寺建築,被稱作“須彌靈境”,毀於一八六〇年的那場大火,現在臺地上僅有一塊標註地名的木牌和幾棟小品性石雕件,以及近幾年在臺地的東西兩側搭建起來的臨時性建築,其功能是向遊人供應飲品和小吃。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須彌靈境遺址內的經幢寫生(與實景略有出入)

在成對擺放的石質雕件中有兩隻像多層寶塔樣的立件,每隻有七八米高的樣子,外形由基座、塔身和多層塔頂所組成。這種塔式建築在古建專業上被稱作“四層三重簷五層八角形塔”,實際上是八角形經幢的一種。仔細看,在西側經幢的主體上還可以發現佛教經咒“陀羅尼經”,落款為“大清乾隆十七年八月十三日建立”字樣。查閱頤和園的園林史料可知,這一對石質經幢原來並不設置在這裡,而是在萬壽山以南,原來“大報恩延壽寺”的院裡;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慈禧太后在重修頤和園時,並沒有恢復大報恩延壽寺,而是在原址上新修了一組供臣僚給她祝壽用的排雲殿等建築,也就是在那時才把這組清漪園時的經幢搬移到這片遺址中,來陪伴已經消失的“須彌靈境”建築群。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見微知著

——頤和園中幾處建築的變異與興廢

文 | 樑雪

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聯軍入侵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與圓明園同樣遭受大火的侵襲,前山和後山的建築群幾乎被全部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復以後的結果。當時的圓明園為清朝皇室的辦公和休閒場所,而清漪園僅僅是一處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園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被銷燬之前的清漪園曇花閣(來源:aitupian.com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以前,頤和園作為清朝皇室的皇家御苑,一直屬於遊覽禁地,除了少數王公近臣可以在上朝時於仁壽殿一帶活動外,一般臣僚和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並看到這座名園的真實面貌。在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所著的《中國文明記》中,有一段他在一九〇七年遊覽萬壽山的記述,稱其曾感到“拜觀頤和園之殊榮”。

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頤和園歸清室內務府管理,隨著中外人士要求參觀頤和園的呼聲日益高漲,民國政府曾規定參觀者須經外交部審批,發給門照,並通知清室內務府。後來改為外國人蔘觀由外交部審批,國人蔘觀由內務府或步軍統領衙門辦理。

一九二八年七月一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派員接收頤和園,八月十五日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從園林的管理性質看,一九二八年以後頤和園正式改為公園。這以後留存下來的照片等史料才漸漸多了起來。

對頤和園的歷史研究,除了現在保留下來的清室皇家檔案和部分圖紙,乾隆皇帝所寫的御製詩成為了解清漪園的重要史料。此外,近年陸續見到的、早期外國攝影家在十九世紀以後所拍的攝影作品,也成為研究和分析那段歷史時期的可信史料。由於影像資料的真實性和紀實性,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影像作品也是我們瞭解頤和園內景觀變化和重要歷史事件的珍貴資料。佛經上說:若不闡釋源流,將成不信之因。我們可以試著從幾處建築的細節與流變中見證歷史。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頤和園(圖片出自美國攝影師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的《北京美觀》[The Pageant of Peking ] 攝影集,大致拍攝於1915年-1920年間。來源:shuge.org)

從頤和園北宮門進園,順著一條小路從北向南走,過了長橋和一道牌樓門就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也是一塊相對平坦的小廣場;遊人一般從這裡分流,往東是去琉璃塔和諧趣園方向的,往西是去賅春園和大船塢方向的,而繼續往南走則開始爬坡,是去往山上智慧海的。

要去智慧海需經過許多臺階和幾個主要的臺地,距離十字路口較近的一塊臺地因為其間沒有建築而顯得很空曠。這塊臺地在乾隆清漪園時期建有一棟規模很大的佛寺建築,被稱作“須彌靈境”,毀於一八六〇年的那場大火,現在臺地上僅有一塊標註地名的木牌和幾棟小品性石雕件,以及近幾年在臺地的東西兩側搭建起來的臨時性建築,其功能是向遊人供應飲品和小吃。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須彌靈境遺址內的經幢寫生(與實景略有出入)

在成對擺放的石質雕件中有兩隻像多層寶塔樣的立件,每隻有七八米高的樣子,外形由基座、塔身和多層塔頂所組成。這種塔式建築在古建專業上被稱作“四層三重簷五層八角形塔”,實際上是八角形經幢的一種。仔細看,在西側經幢的主體上還可以發現佛教經咒“陀羅尼經”,落款為“大清乾隆十七年八月十三日建立”字樣。查閱頤和園的園林史料可知,這一對石質經幢原來並不設置在這裡,而是在萬壽山以南,原來“大報恩延壽寺”的院裡;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慈禧太后在重修頤和園時,並沒有恢復大報恩延壽寺,而是在原址上新修了一組供臣僚給她祝壽用的排雲殿等建築,也就是在那時才把這組清漪園時的經幢搬移到這片遺址中,來陪伴已經消失的“須彌靈境”建築群。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清漪園時報恩寺照片

蘇格蘭人約翰·湯姆遜於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二年之間拍攝的一張黑白老照片,真實地記錄了清漪園被燒燬後的萬壽山景象:順著昆明湖的方向由北向南看,近景是位於原來寺廟前面的石獅子,在中景中可以看到一隻塔式經幢和一段矮牆,當年的大報恩延壽寺和佛香閣的位置已是一片空白。在萬壽山的主軸線上只能分辨出智慧海的屋頂輪廓和兩段“朝天蹬”臺階,以及主軸線右側的轉輪藏建築群。這一影像可以清晰地說明原來這對石經幢所在的位置。

據史學家的考證,石質經幢主要盛行於唐宋年間,明清以後逐漸式微,像這種保存完好的、有清式皇家做工的並不多見。但遊客對這種相對孤單的小品式建築並不太感興趣,它們不屬於被眾人圍觀的“景點”。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我每次去後山都可以安靜地、仔細地端詳一下這對經幢的造型,甚至可以與唐宋時期保留下來的經幢造型加以比對,發現它們之間在造型上的“變異”。

類似被“移位”的景點還有諧趣園裡的“雲竇”和涵虛堂前的一塊平臺。

在知春堂的北側,圓亭附近有一塊假山,與後面的大片假山一起構成了一片東北角的清幽之地。在相對孤立的假山中部有一個石洞,洞口以木門封閉,在門洞上方有慈禧太后題寫的“雲竇”兩字,在兩字之間蓋有“慈禧皇太后之寶”的圖章。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見微知著

——頤和園中幾處建築的變異與興廢

文 | 樑雪

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聯軍入侵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與圓明園同樣遭受大火的侵襲,前山和後山的建築群幾乎被全部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復以後的結果。當時的圓明園為清朝皇室的辦公和休閒場所,而清漪園僅僅是一處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園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被銷燬之前的清漪園曇花閣(來源:aitupian.com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以前,頤和園作為清朝皇室的皇家御苑,一直屬於遊覽禁地,除了少數王公近臣可以在上朝時於仁壽殿一帶活動外,一般臣僚和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並看到這座名園的真實面貌。在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所著的《中國文明記》中,有一段他在一九〇七年遊覽萬壽山的記述,稱其曾感到“拜觀頤和園之殊榮”。

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頤和園歸清室內務府管理,隨著中外人士要求參觀頤和園的呼聲日益高漲,民國政府曾規定參觀者須經外交部審批,發給門照,並通知清室內務府。後來改為外國人蔘觀由外交部審批,國人蔘觀由內務府或步軍統領衙門辦理。

一九二八年七月一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派員接收頤和園,八月十五日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從園林的管理性質看,一九二八年以後頤和園正式改為公園。這以後留存下來的照片等史料才漸漸多了起來。

對頤和園的歷史研究,除了現在保留下來的清室皇家檔案和部分圖紙,乾隆皇帝所寫的御製詩成為了解清漪園的重要史料。此外,近年陸續見到的、早期外國攝影家在十九世紀以後所拍的攝影作品,也成為研究和分析那段歷史時期的可信史料。由於影像資料的真實性和紀實性,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影像作品也是我們瞭解頤和園內景觀變化和重要歷史事件的珍貴資料。佛經上說:若不闡釋源流,將成不信之因。我們可以試著從幾處建築的細節與流變中見證歷史。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頤和園(圖片出自美國攝影師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的《北京美觀》[The Pageant of Peking ] 攝影集,大致拍攝於1915年-1920年間。來源:shuge.org)

從頤和園北宮門進園,順著一條小路從北向南走,過了長橋和一道牌樓門就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也是一塊相對平坦的小廣場;遊人一般從這裡分流,往東是去琉璃塔和諧趣園方向的,往西是去賅春園和大船塢方向的,而繼續往南走則開始爬坡,是去往山上智慧海的。

要去智慧海需經過許多臺階和幾個主要的臺地,距離十字路口較近的一塊臺地因為其間沒有建築而顯得很空曠。這塊臺地在乾隆清漪園時期建有一棟規模很大的佛寺建築,被稱作“須彌靈境”,毀於一八六〇年的那場大火,現在臺地上僅有一塊標註地名的木牌和幾棟小品性石雕件,以及近幾年在臺地的東西兩側搭建起來的臨時性建築,其功能是向遊人供應飲品和小吃。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須彌靈境遺址內的經幢寫生(與實景略有出入)

在成對擺放的石質雕件中有兩隻像多層寶塔樣的立件,每隻有七八米高的樣子,外形由基座、塔身和多層塔頂所組成。這種塔式建築在古建專業上被稱作“四層三重簷五層八角形塔”,實際上是八角形經幢的一種。仔細看,在西側經幢的主體上還可以發現佛教經咒“陀羅尼經”,落款為“大清乾隆十七年八月十三日建立”字樣。查閱頤和園的園林史料可知,這一對石質經幢原來並不設置在這裡,而是在萬壽山以南,原來“大報恩延壽寺”的院裡;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慈禧太后在重修頤和園時,並沒有恢復大報恩延壽寺,而是在原址上新修了一組供臣僚給她祝壽用的排雲殿等建築,也就是在那時才把這組清漪園時的經幢搬移到這片遺址中,來陪伴已經消失的“須彌靈境”建築群。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清漪園時報恩寺照片

蘇格蘭人約翰·湯姆遜於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二年之間拍攝的一張黑白老照片,真實地記錄了清漪園被燒燬後的萬壽山景象:順著昆明湖的方向由北向南看,近景是位於原來寺廟前面的石獅子,在中景中可以看到一隻塔式經幢和一段矮牆,當年的大報恩延壽寺和佛香閣的位置已是一片空白。在萬壽山的主軸線上只能分辨出智慧海的屋頂輪廓和兩段“朝天蹬”臺階,以及主軸線右側的轉輪藏建築群。這一影像可以清晰地說明原來這對石經幢所在的位置。

據史學家的考證,石質經幢主要盛行於唐宋年間,明清以後逐漸式微,像這種保存完好的、有清式皇家做工的並不多見。但遊客對這種相對孤單的小品式建築並不太感興趣,它們不屬於被眾人圍觀的“景點”。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我每次去後山都可以安靜地、仔細地端詳一下這對經幢的造型,甚至可以與唐宋時期保留下來的經幢造型加以比對,發現它們之間在造型上的“變異”。

類似被“移位”的景點還有諧趣園裡的“雲竇”和涵虛堂前的一塊平臺。

在知春堂的北側,圓亭附近有一塊假山,與後面的大片假山一起構成了一片東北角的清幽之地。在相對孤立的假山中部有一個石洞,洞口以木門封閉,在門洞上方有慈禧太后題寫的“雲竇”兩字,在兩字之間蓋有“慈禧皇太后之寶”的圖章。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諧趣園中雲竇外觀

翻看乾隆在惠山園時所寫的詩文,那時就有“雲竇”這個地方,只是位置在現在的墨妙軒附近。當時那裡有一眼山泉井,有天然的雲氣可以從井中升起,很像有“雲煙”從這裡出沒,故有此名。《清代御苑擷英》一書中提及:“當年軒(墨妙軒)前小池的角上,曾有股山泉名雲竇。現泉已無水,空餘雲竇兩字。當年乾隆有詩讚曰:‘佳處敞軒名墨妙,導之泉注頓山安。’‘釵腳漏痕猶刻畫,請看立石與流泉。’就是對當時實景的描述。”

後來這口天然水井不在,“雲竇”也在慈禧太后重修諧趣園時從西向東移動了幾十米,並以一個假山石洞對這兩個字做了簡化說明,不過,這已經是光緒十二年以後的事了。

現在涵虛堂的南側有一塊伸向湖面的石質平臺,平臺的面積在十平方米左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政府經常要舉辦大型的政治活動和群眾集會,因那時大型的室內場館十分有限,只能將這些活動改在首都的一些公園裡舉行,如城內的北海公園、中山公園、天壇公園,當時郊外的頤和園也是舉辦這類活動的重點區域之一。從現在能夠看到的老照片裡,可以發現一些搭建在頤和園裡的臨時性舞臺,諧趣園涵虛堂前面就曾經有一個臨時搭建的木質舞臺,範圍遠遠超出現在所能看到的平臺。從發表於一九七二年第十二期的《中國畫報》所刊登的、近距離的照片上看,這個臨時性舞臺上同時可以容納十幾個演員表演舞蹈;據此推測當年的舞臺面積應該不會太小,應該是為了配合小型演出而搭建的。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見微知著

——頤和園中幾處建築的變異與興廢

文 | 樑雪

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聯軍入侵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與圓明園同樣遭受大火的侵襲,前山和後山的建築群幾乎被全部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復以後的結果。當時的圓明園為清朝皇室的辦公和休閒場所,而清漪園僅僅是一處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園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被銷燬之前的清漪園曇花閣(來源:aitupian.com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以前,頤和園作為清朝皇室的皇家御苑,一直屬於遊覽禁地,除了少數王公近臣可以在上朝時於仁壽殿一帶活動外,一般臣僚和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並看到這座名園的真實面貌。在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所著的《中國文明記》中,有一段他在一九〇七年遊覽萬壽山的記述,稱其曾感到“拜觀頤和園之殊榮”。

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頤和園歸清室內務府管理,隨著中外人士要求參觀頤和園的呼聲日益高漲,民國政府曾規定參觀者須經外交部審批,發給門照,並通知清室內務府。後來改為外國人蔘觀由外交部審批,國人蔘觀由內務府或步軍統領衙門辦理。

一九二八年七月一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派員接收頤和園,八月十五日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從園林的管理性質看,一九二八年以後頤和園正式改為公園。這以後留存下來的照片等史料才漸漸多了起來。

對頤和園的歷史研究,除了現在保留下來的清室皇家檔案和部分圖紙,乾隆皇帝所寫的御製詩成為了解清漪園的重要史料。此外,近年陸續見到的、早期外國攝影家在十九世紀以後所拍的攝影作品,也成為研究和分析那段歷史時期的可信史料。由於影像資料的真實性和紀實性,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影像作品也是我們瞭解頤和園內景觀變化和重要歷史事件的珍貴資料。佛經上說:若不闡釋源流,將成不信之因。我們可以試著從幾處建築的細節與流變中見證歷史。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頤和園(圖片出自美國攝影師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的《北京美觀》[The Pageant of Peking ] 攝影集,大致拍攝於1915年-1920年間。來源:shuge.org)

從頤和園北宮門進園,順著一條小路從北向南走,過了長橋和一道牌樓門就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也是一塊相對平坦的小廣場;遊人一般從這裡分流,往東是去琉璃塔和諧趣園方向的,往西是去賅春園和大船塢方向的,而繼續往南走則開始爬坡,是去往山上智慧海的。

要去智慧海需經過許多臺階和幾個主要的臺地,距離十字路口較近的一塊臺地因為其間沒有建築而顯得很空曠。這塊臺地在乾隆清漪園時期建有一棟規模很大的佛寺建築,被稱作“須彌靈境”,毀於一八六〇年的那場大火,現在臺地上僅有一塊標註地名的木牌和幾棟小品性石雕件,以及近幾年在臺地的東西兩側搭建起來的臨時性建築,其功能是向遊人供應飲品和小吃。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須彌靈境遺址內的經幢寫生(與實景略有出入)

在成對擺放的石質雕件中有兩隻像多層寶塔樣的立件,每隻有七八米高的樣子,外形由基座、塔身和多層塔頂所組成。這種塔式建築在古建專業上被稱作“四層三重簷五層八角形塔”,實際上是八角形經幢的一種。仔細看,在西側經幢的主體上還可以發現佛教經咒“陀羅尼經”,落款為“大清乾隆十七年八月十三日建立”字樣。查閱頤和園的園林史料可知,這一對石質經幢原來並不設置在這裡,而是在萬壽山以南,原來“大報恩延壽寺”的院裡;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慈禧太后在重修頤和園時,並沒有恢復大報恩延壽寺,而是在原址上新修了一組供臣僚給她祝壽用的排雲殿等建築,也就是在那時才把這組清漪園時的經幢搬移到這片遺址中,來陪伴已經消失的“須彌靈境”建築群。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清漪園時報恩寺照片

蘇格蘭人約翰·湯姆遜於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二年之間拍攝的一張黑白老照片,真實地記錄了清漪園被燒燬後的萬壽山景象:順著昆明湖的方向由北向南看,近景是位於原來寺廟前面的石獅子,在中景中可以看到一隻塔式經幢和一段矮牆,當年的大報恩延壽寺和佛香閣的位置已是一片空白。在萬壽山的主軸線上只能分辨出智慧海的屋頂輪廓和兩段“朝天蹬”臺階,以及主軸線右側的轉輪藏建築群。這一影像可以清晰地說明原來這對石經幢所在的位置。

據史學家的考證,石質經幢主要盛行於唐宋年間,明清以後逐漸式微,像這種保存完好的、有清式皇家做工的並不多見。但遊客對這種相對孤單的小品式建築並不太感興趣,它們不屬於被眾人圍觀的“景點”。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我每次去後山都可以安靜地、仔細地端詳一下這對經幢的造型,甚至可以與唐宋時期保留下來的經幢造型加以比對,發現它們之間在造型上的“變異”。

類似被“移位”的景點還有諧趣園裡的“雲竇”和涵虛堂前的一塊平臺。

在知春堂的北側,圓亭附近有一塊假山,與後面的大片假山一起構成了一片東北角的清幽之地。在相對孤立的假山中部有一個石洞,洞口以木門封閉,在門洞上方有慈禧太后題寫的“雲竇”兩字,在兩字之間蓋有“慈禧皇太后之寶”的圖章。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諧趣園中雲竇外觀

翻看乾隆在惠山園時所寫的詩文,那時就有“雲竇”這個地方,只是位置在現在的墨妙軒附近。當時那裡有一眼山泉井,有天然的雲氣可以從井中升起,很像有“雲煙”從這裡出沒,故有此名。《清代御苑擷英》一書中提及:“當年軒(墨妙軒)前小池的角上,曾有股山泉名雲竇。現泉已無水,空餘雲竇兩字。當年乾隆有詩讚曰:‘佳處敞軒名墨妙,導之泉注頓山安。’‘釵腳漏痕猶刻畫,請看立石與流泉。’就是對當時實景的描述。”

後來這口天然水井不在,“雲竇”也在慈禧太后重修諧趣園時從西向東移動了幾十米,並以一個假山石洞對這兩個字做了簡化說明,不過,這已經是光緒十二年以後的事了。

現在涵虛堂的南側有一塊伸向湖面的石質平臺,平臺的面積在十平方米左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政府經常要舉辦大型的政治活動和群眾集會,因那時大型的室內場館十分有限,只能將這些活動改在首都的一些公園裡舉行,如城內的北海公園、中山公園、天壇公園,當時郊外的頤和園也是舉辦這類活動的重點區域之一。從現在能夠看到的老照片裡,可以發現一些搭建在頤和園裡的臨時性舞臺,諧趣園涵虛堂前面就曾經有一個臨時搭建的木質舞臺,範圍遠遠超出現在所能看到的平臺。從發表於一九七二年第十二期的《中國畫報》所刊登的、近距離的照片上看,這個臨時性舞臺上同時可以容納十幾個演員表演舞蹈;據此推測當年的舞臺面積應該不會太小,應該是為了配合小型演出而搭建的。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涵虛堂外平臺搞文藝演出

後來為驗證這個照片的真實性,我又到諧趣園現場詳細考察了一番,發現當年肯定是以這塊石質平臺為基礎改擴建成了一個臨時性的“大舞臺”,看看涵虛堂南面的水位和地質情況,這裡的水並不深,搭建一個木質基礎和舞臺並不難。

類似的臨時搭建的舞臺在排雲門前、雲輝玉宇牌樓的南側還有一個,範圍也更大些。由於要把舞臺伸進昆明湖裡,估計那裡搭建的難度還要更大些。

後山西側的賅春園是清漪園時期的一處園中園,因一八六〇年被焚燬後再未恢復,現在僅存部分遺址。位於山路南端的三開間大門現在是一個小賣部,裡面展示有在遺址中出土的各種建築殘件和當時的官窯殘片,還有一個木質的、主題為賅春園建築群的復原模型。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見微知著

——頤和園中幾處建築的變異與興廢

文 | 樑雪

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聯軍入侵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與圓明園同樣遭受大火的侵襲,前山和後山的建築群幾乎被全部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復以後的結果。當時的圓明園為清朝皇室的辦公和休閒場所,而清漪園僅僅是一處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園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被銷燬之前的清漪園曇花閣(來源:aitupian.com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以前,頤和園作為清朝皇室的皇家御苑,一直屬於遊覽禁地,除了少數王公近臣可以在上朝時於仁壽殿一帶活動外,一般臣僚和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並看到這座名園的真實面貌。在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所著的《中國文明記》中,有一段他在一九〇七年遊覽萬壽山的記述,稱其曾感到“拜觀頤和園之殊榮”。

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頤和園歸清室內務府管理,隨著中外人士要求參觀頤和園的呼聲日益高漲,民國政府曾規定參觀者須經外交部審批,發給門照,並通知清室內務府。後來改為外國人蔘觀由外交部審批,國人蔘觀由內務府或步軍統領衙門辦理。

一九二八年七月一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派員接收頤和園,八月十五日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從園林的管理性質看,一九二八年以後頤和園正式改為公園。這以後留存下來的照片等史料才漸漸多了起來。

對頤和園的歷史研究,除了現在保留下來的清室皇家檔案和部分圖紙,乾隆皇帝所寫的御製詩成為了解清漪園的重要史料。此外,近年陸續見到的、早期外國攝影家在十九世紀以後所拍的攝影作品,也成為研究和分析那段歷史時期的可信史料。由於影像資料的真實性和紀實性,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影像作品也是我們瞭解頤和園內景觀變化和重要歷史事件的珍貴資料。佛經上說:若不闡釋源流,將成不信之因。我們可以試著從幾處建築的細節與流變中見證歷史。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頤和園(圖片出自美國攝影師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的《北京美觀》[The Pageant of Peking ] 攝影集,大致拍攝於1915年-1920年間。來源:shuge.org)

從頤和園北宮門進園,順著一條小路從北向南走,過了長橋和一道牌樓門就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也是一塊相對平坦的小廣場;遊人一般從這裡分流,往東是去琉璃塔和諧趣園方向的,往西是去賅春園和大船塢方向的,而繼續往南走則開始爬坡,是去往山上智慧海的。

要去智慧海需經過許多臺階和幾個主要的臺地,距離十字路口較近的一塊臺地因為其間沒有建築而顯得很空曠。這塊臺地在乾隆清漪園時期建有一棟規模很大的佛寺建築,被稱作“須彌靈境”,毀於一八六〇年的那場大火,現在臺地上僅有一塊標註地名的木牌和幾棟小品性石雕件,以及近幾年在臺地的東西兩側搭建起來的臨時性建築,其功能是向遊人供應飲品和小吃。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須彌靈境遺址內的經幢寫生(與實景略有出入)

在成對擺放的石質雕件中有兩隻像多層寶塔樣的立件,每隻有七八米高的樣子,外形由基座、塔身和多層塔頂所組成。這種塔式建築在古建專業上被稱作“四層三重簷五層八角形塔”,實際上是八角形經幢的一種。仔細看,在西側經幢的主體上還可以發現佛教經咒“陀羅尼經”,落款為“大清乾隆十七年八月十三日建立”字樣。查閱頤和園的園林史料可知,這一對石質經幢原來並不設置在這裡,而是在萬壽山以南,原來“大報恩延壽寺”的院裡;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慈禧太后在重修頤和園時,並沒有恢復大報恩延壽寺,而是在原址上新修了一組供臣僚給她祝壽用的排雲殿等建築,也就是在那時才把這組清漪園時的經幢搬移到這片遺址中,來陪伴已經消失的“須彌靈境”建築群。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清漪園時報恩寺照片

蘇格蘭人約翰·湯姆遜於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二年之間拍攝的一張黑白老照片,真實地記錄了清漪園被燒燬後的萬壽山景象:順著昆明湖的方向由北向南看,近景是位於原來寺廟前面的石獅子,在中景中可以看到一隻塔式經幢和一段矮牆,當年的大報恩延壽寺和佛香閣的位置已是一片空白。在萬壽山的主軸線上只能分辨出智慧海的屋頂輪廓和兩段“朝天蹬”臺階,以及主軸線右側的轉輪藏建築群。這一影像可以清晰地說明原來這對石經幢所在的位置。

據史學家的考證,石質經幢主要盛行於唐宋年間,明清以後逐漸式微,像這種保存完好的、有清式皇家做工的並不多見。但遊客對這種相對孤單的小品式建築並不太感興趣,它們不屬於被眾人圍觀的“景點”。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我每次去後山都可以安靜地、仔細地端詳一下這對經幢的造型,甚至可以與唐宋時期保留下來的經幢造型加以比對,發現它們之間在造型上的“變異”。

類似被“移位”的景點還有諧趣園裡的“雲竇”和涵虛堂前的一塊平臺。

在知春堂的北側,圓亭附近有一塊假山,與後面的大片假山一起構成了一片東北角的清幽之地。在相對孤立的假山中部有一個石洞,洞口以木門封閉,在門洞上方有慈禧太后題寫的“雲竇”兩字,在兩字之間蓋有“慈禧皇太后之寶”的圖章。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諧趣園中雲竇外觀

翻看乾隆在惠山園時所寫的詩文,那時就有“雲竇”這個地方,只是位置在現在的墨妙軒附近。當時那裡有一眼山泉井,有天然的雲氣可以從井中升起,很像有“雲煙”從這裡出沒,故有此名。《清代御苑擷英》一書中提及:“當年軒(墨妙軒)前小池的角上,曾有股山泉名雲竇。現泉已無水,空餘雲竇兩字。當年乾隆有詩讚曰:‘佳處敞軒名墨妙,導之泉注頓山安。’‘釵腳漏痕猶刻畫,請看立石與流泉。’就是對當時實景的描述。”

後來這口天然水井不在,“雲竇”也在慈禧太后重修諧趣園時從西向東移動了幾十米,並以一個假山石洞對這兩個字做了簡化說明,不過,這已經是光緒十二年以後的事了。

現在涵虛堂的南側有一塊伸向湖面的石質平臺,平臺的面積在十平方米左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政府經常要舉辦大型的政治活動和群眾集會,因那時大型的室內場館十分有限,只能將這些活動改在首都的一些公園裡舉行,如城內的北海公園、中山公園、天壇公園,當時郊外的頤和園也是舉辦這類活動的重點區域之一。從現在能夠看到的老照片裡,可以發現一些搭建在頤和園裡的臨時性舞臺,諧趣園涵虛堂前面就曾經有一個臨時搭建的木質舞臺,範圍遠遠超出現在所能看到的平臺。從發表於一九七二年第十二期的《中國畫報》所刊登的、近距離的照片上看,這個臨時性舞臺上同時可以容納十幾個演員表演舞蹈;據此推測當年的舞臺面積應該不會太小,應該是為了配合小型演出而搭建的。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涵虛堂外平臺搞文藝演出

後來為驗證這個照片的真實性,我又到諧趣園現場詳細考察了一番,發現當年肯定是以這塊石質平臺為基礎改擴建成了一個臨時性的“大舞臺”,看看涵虛堂南面的水位和地質情況,這裡的水並不深,搭建一個木質基礎和舞臺並不難。

類似的臨時搭建的舞臺在排雲門前、雲輝玉宇牌樓的南側還有一個,範圍也更大些。由於要把舞臺伸進昆明湖裡,估計那裡搭建的難度還要更大些。

後山西側的賅春園是清漪園時期的一處園中園,因一八六〇年被焚燬後再未恢復,現在僅存部分遺址。位於山路南端的三開間大門現在是一個小賣部,裡面展示有在遺址中出土的各種建築殘件和當時的官窯殘片,還有一個木質的、主題為賅春園建築群的復原模型。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賅春園內的遺址寫生

清漪園時期,賅春園以及山坡上的清可軒是乾隆皇帝極為喜歡的去處,幾乎每次遊園都到這裡小憩,留有三十幾首題詩。為了尋找這些題詩,我曾多次到遺址中尋找這些石刻,“清可軒”除了題在崖壁高處的“留雲”等大字外,石壁上的詩文石刻多已不在或漶漫不清,風化十分嚴重,很像斜倚在一片亂石裡的一句石刻詩句“蒼崖半入雲濤堆”。

歷史上,寫在竹簡、絲綿和紙上的文字易於損毀。想不到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風化、磨損,最後變成一片含混不清的石壁。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見微知著

——頤和園中幾處建築的變異與興廢

文 | 樑雪

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聯軍入侵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與圓明園同樣遭受大火的侵襲,前山和後山的建築群幾乎被全部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復以後的結果。當時的圓明園為清朝皇室的辦公和休閒場所,而清漪園僅僅是一處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園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被銷燬之前的清漪園曇花閣(來源:aitupian.com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以前,頤和園作為清朝皇室的皇家御苑,一直屬於遊覽禁地,除了少數王公近臣可以在上朝時於仁壽殿一帶活動外,一般臣僚和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並看到這座名園的真實面貌。在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所著的《中國文明記》中,有一段他在一九〇七年遊覽萬壽山的記述,稱其曾感到“拜觀頤和園之殊榮”。

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頤和園歸清室內務府管理,隨著中外人士要求參觀頤和園的呼聲日益高漲,民國政府曾規定參觀者須經外交部審批,發給門照,並通知清室內務府。後來改為外國人蔘觀由外交部審批,國人蔘觀由內務府或步軍統領衙門辦理。

一九二八年七月一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派員接收頤和園,八月十五日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從園林的管理性質看,一九二八年以後頤和園正式改為公園。這以後留存下來的照片等史料才漸漸多了起來。

對頤和園的歷史研究,除了現在保留下來的清室皇家檔案和部分圖紙,乾隆皇帝所寫的御製詩成為了解清漪園的重要史料。此外,近年陸續見到的、早期外國攝影家在十九世紀以後所拍的攝影作品,也成為研究和分析那段歷史時期的可信史料。由於影像資料的真實性和紀實性,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影像作品也是我們瞭解頤和園內景觀變化和重要歷史事件的珍貴資料。佛經上說:若不闡釋源流,將成不信之因。我們可以試著從幾處建築的細節與流變中見證歷史。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頤和園(圖片出自美國攝影師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的《北京美觀》[The Pageant of Peking ] 攝影集,大致拍攝於1915年-1920年間。來源:shuge.org)

從頤和園北宮門進園,順著一條小路從北向南走,過了長橋和一道牌樓門就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也是一塊相對平坦的小廣場;遊人一般從這裡分流,往東是去琉璃塔和諧趣園方向的,往西是去賅春園和大船塢方向的,而繼續往南走則開始爬坡,是去往山上智慧海的。

要去智慧海需經過許多臺階和幾個主要的臺地,距離十字路口較近的一塊臺地因為其間沒有建築而顯得很空曠。這塊臺地在乾隆清漪園時期建有一棟規模很大的佛寺建築,被稱作“須彌靈境”,毀於一八六〇年的那場大火,現在臺地上僅有一塊標註地名的木牌和幾棟小品性石雕件,以及近幾年在臺地的東西兩側搭建起來的臨時性建築,其功能是向遊人供應飲品和小吃。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須彌靈境遺址內的經幢寫生(與實景略有出入)

在成對擺放的石質雕件中有兩隻像多層寶塔樣的立件,每隻有七八米高的樣子,外形由基座、塔身和多層塔頂所組成。這種塔式建築在古建專業上被稱作“四層三重簷五層八角形塔”,實際上是八角形經幢的一種。仔細看,在西側經幢的主體上還可以發現佛教經咒“陀羅尼經”,落款為“大清乾隆十七年八月十三日建立”字樣。查閱頤和園的園林史料可知,這一對石質經幢原來並不設置在這裡,而是在萬壽山以南,原來“大報恩延壽寺”的院裡;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慈禧太后在重修頤和園時,並沒有恢復大報恩延壽寺,而是在原址上新修了一組供臣僚給她祝壽用的排雲殿等建築,也就是在那時才把這組清漪園時的經幢搬移到這片遺址中,來陪伴已經消失的“須彌靈境”建築群。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清漪園時報恩寺照片

蘇格蘭人約翰·湯姆遜於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二年之間拍攝的一張黑白老照片,真實地記錄了清漪園被燒燬後的萬壽山景象:順著昆明湖的方向由北向南看,近景是位於原來寺廟前面的石獅子,在中景中可以看到一隻塔式經幢和一段矮牆,當年的大報恩延壽寺和佛香閣的位置已是一片空白。在萬壽山的主軸線上只能分辨出智慧海的屋頂輪廓和兩段“朝天蹬”臺階,以及主軸線右側的轉輪藏建築群。這一影像可以清晰地說明原來這對石經幢所在的位置。

據史學家的考證,石質經幢主要盛行於唐宋年間,明清以後逐漸式微,像這種保存完好的、有清式皇家做工的並不多見。但遊客對這種相對孤單的小品式建築並不太感興趣,它們不屬於被眾人圍觀的“景點”。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我每次去後山都可以安靜地、仔細地端詳一下這對經幢的造型,甚至可以與唐宋時期保留下來的經幢造型加以比對,發現它們之間在造型上的“變異”。

類似被“移位”的景點還有諧趣園裡的“雲竇”和涵虛堂前的一塊平臺。

在知春堂的北側,圓亭附近有一塊假山,與後面的大片假山一起構成了一片東北角的清幽之地。在相對孤立的假山中部有一個石洞,洞口以木門封閉,在門洞上方有慈禧太后題寫的“雲竇”兩字,在兩字之間蓋有“慈禧皇太后之寶”的圖章。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諧趣園中雲竇外觀

翻看乾隆在惠山園時所寫的詩文,那時就有“雲竇”這個地方,只是位置在現在的墨妙軒附近。當時那裡有一眼山泉井,有天然的雲氣可以從井中升起,很像有“雲煙”從這裡出沒,故有此名。《清代御苑擷英》一書中提及:“當年軒(墨妙軒)前小池的角上,曾有股山泉名雲竇。現泉已無水,空餘雲竇兩字。當年乾隆有詩讚曰:‘佳處敞軒名墨妙,導之泉注頓山安。’‘釵腳漏痕猶刻畫,請看立石與流泉。’就是對當時實景的描述。”

後來這口天然水井不在,“雲竇”也在慈禧太后重修諧趣園時從西向東移動了幾十米,並以一個假山石洞對這兩個字做了簡化說明,不過,這已經是光緒十二年以後的事了。

現在涵虛堂的南側有一塊伸向湖面的石質平臺,平臺的面積在十平方米左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政府經常要舉辦大型的政治活動和群眾集會,因那時大型的室內場館十分有限,只能將這些活動改在首都的一些公園裡舉行,如城內的北海公園、中山公園、天壇公園,當時郊外的頤和園也是舉辦這類活動的重點區域之一。從現在能夠看到的老照片裡,可以發現一些搭建在頤和園裡的臨時性舞臺,諧趣園涵虛堂前面就曾經有一個臨時搭建的木質舞臺,範圍遠遠超出現在所能看到的平臺。從發表於一九七二年第十二期的《中國畫報》所刊登的、近距離的照片上看,這個臨時性舞臺上同時可以容納十幾個演員表演舞蹈;據此推測當年的舞臺面積應該不會太小,應該是為了配合小型演出而搭建的。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涵虛堂外平臺搞文藝演出

後來為驗證這個照片的真實性,我又到諧趣園現場詳細考察了一番,發現當年肯定是以這塊石質平臺為基礎改擴建成了一個臨時性的“大舞臺”,看看涵虛堂南面的水位和地質情況,這裡的水並不深,搭建一個木質基礎和舞臺並不難。

類似的臨時搭建的舞臺在排雲門前、雲輝玉宇牌樓的南側還有一個,範圍也更大些。由於要把舞臺伸進昆明湖裡,估計那裡搭建的難度還要更大些。

後山西側的賅春園是清漪園時期的一處園中園,因一八六〇年被焚燬後再未恢復,現在僅存部分遺址。位於山路南端的三開間大門現在是一個小賣部,裡面展示有在遺址中出土的各種建築殘件和當時的官窯殘片,還有一個木質的、主題為賅春園建築群的復原模型。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賅春園內的遺址寫生

清漪園時期,賅春園以及山坡上的清可軒是乾隆皇帝極為喜歡的去處,幾乎每次遊園都到這裡小憩,留有三十幾首題詩。為了尋找這些題詩,我曾多次到遺址中尋找這些石刻,“清可軒”除了題在崖壁高處的“留雲”等大字外,石壁上的詩文石刻多已不在或漶漫不清,風化十分嚴重,很像斜倚在一片亂石裡的一句石刻詩句“蒼崖半入雲濤堆”。

歷史上,寫在竹簡、絲綿和紙上的文字易於損毀。想不到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風化、磨損,最後變成一片含混不清的石壁。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賅春園遺址中保留下來的乾隆皇帝題刻

見微知著,記下多年來測繪與研究的一些觀感心得,但願那些與清漪園和頤和園相關的歷史,以及影響過歷史進程的某段史實不會隨著相關文字和影像的缺失,或人為的迴避而變得模糊不清,成為一段後人無法瞭解、難以解讀的“過眼雲煙”。

*文中圖片未註明來源者均由作者提供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見微知著

——頤和園中幾處建築的變異與興廢

文 | 樑雪

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聯軍入侵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與圓明園同樣遭受大火的侵襲,前山和後山的建築群幾乎被全部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復以後的結果。當時的圓明園為清朝皇室的辦公和休閒場所,而清漪園僅僅是一處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園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被銷燬之前的清漪園曇花閣(來源:aitupian.com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以前,頤和園作為清朝皇室的皇家御苑,一直屬於遊覽禁地,除了少數王公近臣可以在上朝時於仁壽殿一帶活動外,一般臣僚和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並看到這座名園的真實面貌。在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所著的《中國文明記》中,有一段他在一九〇七年遊覽萬壽山的記述,稱其曾感到“拜觀頤和園之殊榮”。

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頤和園歸清室內務府管理,隨著中外人士要求參觀頤和園的呼聲日益高漲,民國政府曾規定參觀者須經外交部審批,發給門照,並通知清室內務府。後來改為外國人蔘觀由外交部審批,國人蔘觀由內務府或步軍統領衙門辦理。

一九二八年七月一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派員接收頤和園,八月十五日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從園林的管理性質看,一九二八年以後頤和園正式改為公園。這以後留存下來的照片等史料才漸漸多了起來。

對頤和園的歷史研究,除了現在保留下來的清室皇家檔案和部分圖紙,乾隆皇帝所寫的御製詩成為了解清漪園的重要史料。此外,近年陸續見到的、早期外國攝影家在十九世紀以後所拍的攝影作品,也成為研究和分析那段歷史時期的可信史料。由於影像資料的真實性和紀實性,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影像作品也是我們瞭解頤和園內景觀變化和重要歷史事件的珍貴資料。佛經上說:若不闡釋源流,將成不信之因。我們可以試著從幾處建築的細節與流變中見證歷史。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頤和園(圖片出自美國攝影師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的《北京美觀》[The Pageant of Peking ] 攝影集,大致拍攝於1915年-1920年間。來源:shuge.org)

從頤和園北宮門進園,順著一條小路從北向南走,過了長橋和一道牌樓門就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也是一塊相對平坦的小廣場;遊人一般從這裡分流,往東是去琉璃塔和諧趣園方向的,往西是去賅春園和大船塢方向的,而繼續往南走則開始爬坡,是去往山上智慧海的。

要去智慧海需經過許多臺階和幾個主要的臺地,距離十字路口較近的一塊臺地因為其間沒有建築而顯得很空曠。這塊臺地在乾隆清漪園時期建有一棟規模很大的佛寺建築,被稱作“須彌靈境”,毀於一八六〇年的那場大火,現在臺地上僅有一塊標註地名的木牌和幾棟小品性石雕件,以及近幾年在臺地的東西兩側搭建起來的臨時性建築,其功能是向遊人供應飲品和小吃。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須彌靈境遺址內的經幢寫生(與實景略有出入)

在成對擺放的石質雕件中有兩隻像多層寶塔樣的立件,每隻有七八米高的樣子,外形由基座、塔身和多層塔頂所組成。這種塔式建築在古建專業上被稱作“四層三重簷五層八角形塔”,實際上是八角形經幢的一種。仔細看,在西側經幢的主體上還可以發現佛教經咒“陀羅尼經”,落款為“大清乾隆十七年八月十三日建立”字樣。查閱頤和園的園林史料可知,這一對石質經幢原來並不設置在這裡,而是在萬壽山以南,原來“大報恩延壽寺”的院裡;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慈禧太后在重修頤和園時,並沒有恢復大報恩延壽寺,而是在原址上新修了一組供臣僚給她祝壽用的排雲殿等建築,也就是在那時才把這組清漪園時的經幢搬移到這片遺址中,來陪伴已經消失的“須彌靈境”建築群。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清漪園時報恩寺照片

蘇格蘭人約翰·湯姆遜於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二年之間拍攝的一張黑白老照片,真實地記錄了清漪園被燒燬後的萬壽山景象:順著昆明湖的方向由北向南看,近景是位於原來寺廟前面的石獅子,在中景中可以看到一隻塔式經幢和一段矮牆,當年的大報恩延壽寺和佛香閣的位置已是一片空白。在萬壽山的主軸線上只能分辨出智慧海的屋頂輪廓和兩段“朝天蹬”臺階,以及主軸線右側的轉輪藏建築群。這一影像可以清晰地說明原來這對石經幢所在的位置。

據史學家的考證,石質經幢主要盛行於唐宋年間,明清以後逐漸式微,像這種保存完好的、有清式皇家做工的並不多見。但遊客對這種相對孤單的小品式建築並不太感興趣,它們不屬於被眾人圍觀的“景點”。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我每次去後山都可以安靜地、仔細地端詳一下這對經幢的造型,甚至可以與唐宋時期保留下來的經幢造型加以比對,發現它們之間在造型上的“變異”。

類似被“移位”的景點還有諧趣園裡的“雲竇”和涵虛堂前的一塊平臺。

在知春堂的北側,圓亭附近有一塊假山,與後面的大片假山一起構成了一片東北角的清幽之地。在相對孤立的假山中部有一個石洞,洞口以木門封閉,在門洞上方有慈禧太后題寫的“雲竇”兩字,在兩字之間蓋有“慈禧皇太后之寶”的圖章。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諧趣園中雲竇外觀

翻看乾隆在惠山園時所寫的詩文,那時就有“雲竇”這個地方,只是位置在現在的墨妙軒附近。當時那裡有一眼山泉井,有天然的雲氣可以從井中升起,很像有“雲煙”從這裡出沒,故有此名。《清代御苑擷英》一書中提及:“當年軒(墨妙軒)前小池的角上,曾有股山泉名雲竇。現泉已無水,空餘雲竇兩字。當年乾隆有詩讚曰:‘佳處敞軒名墨妙,導之泉注頓山安。’‘釵腳漏痕猶刻畫,請看立石與流泉。’就是對當時實景的描述。”

後來這口天然水井不在,“雲竇”也在慈禧太后重修諧趣園時從西向東移動了幾十米,並以一個假山石洞對這兩個字做了簡化說明,不過,這已經是光緒十二年以後的事了。

現在涵虛堂的南側有一塊伸向湖面的石質平臺,平臺的面積在十平方米左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政府經常要舉辦大型的政治活動和群眾集會,因那時大型的室內場館十分有限,只能將這些活動改在首都的一些公園裡舉行,如城內的北海公園、中山公園、天壇公園,當時郊外的頤和園也是舉辦這類活動的重點區域之一。從現在能夠看到的老照片裡,可以發現一些搭建在頤和園裡的臨時性舞臺,諧趣園涵虛堂前面就曾經有一個臨時搭建的木質舞臺,範圍遠遠超出現在所能看到的平臺。從發表於一九七二年第十二期的《中國畫報》所刊登的、近距離的照片上看,這個臨時性舞臺上同時可以容納十幾個演員表演舞蹈;據此推測當年的舞臺面積應該不會太小,應該是為了配合小型演出而搭建的。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涵虛堂外平臺搞文藝演出

後來為驗證這個照片的真實性,我又到諧趣園現場詳細考察了一番,發現當年肯定是以這塊石質平臺為基礎改擴建成了一個臨時性的“大舞臺”,看看涵虛堂南面的水位和地質情況,這裡的水並不深,搭建一個木質基礎和舞臺並不難。

類似的臨時搭建的舞臺在排雲門前、雲輝玉宇牌樓的南側還有一個,範圍也更大些。由於要把舞臺伸進昆明湖裡,估計那裡搭建的難度還要更大些。

後山西側的賅春園是清漪園時期的一處園中園,因一八六〇年被焚燬後再未恢復,現在僅存部分遺址。位於山路南端的三開間大門現在是一個小賣部,裡面展示有在遺址中出土的各種建築殘件和當時的官窯殘片,還有一個木質的、主題為賅春園建築群的復原模型。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賅春園內的遺址寫生

清漪園時期,賅春園以及山坡上的清可軒是乾隆皇帝極為喜歡的去處,幾乎每次遊園都到這裡小憩,留有三十幾首題詩。為了尋找這些題詩,我曾多次到遺址中尋找這些石刻,“清可軒”除了題在崖壁高處的“留雲”等大字外,石壁上的詩文石刻多已不在或漶漫不清,風化十分嚴重,很像斜倚在一片亂石裡的一句石刻詩句“蒼崖半入雲濤堆”。

歷史上,寫在竹簡、絲綿和紙上的文字易於損毀。想不到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風化、磨損,最後變成一片含混不清的石壁。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賅春園遺址中保留下來的乾隆皇帝題刻

見微知著,記下多年來測繪與研究的一些觀感心得,但願那些與清漪園和頤和園相關的歷史,以及影響過歷史進程的某段史實不會隨著相關文字和影像的缺失,或人為的迴避而變得模糊不清,成為一段後人無法瞭解、難以解讀的“過眼雲煙”。

*文中圖片未註明來源者均由作者提供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見微知著

——頤和園中幾處建築的變異與興廢

文 | 樑雪

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聯軍入侵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與圓明園同樣遭受大火的侵襲,前山和後山的建築群幾乎被全部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復以後的結果。當時的圓明園為清朝皇室的辦公和休閒場所,而清漪園僅僅是一處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園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被銷燬之前的清漪園曇花閣(來源:aitupian.com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以前,頤和園作為清朝皇室的皇家御苑,一直屬於遊覽禁地,除了少數王公近臣可以在上朝時於仁壽殿一帶活動外,一般臣僚和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並看到這座名園的真實面貌。在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所著的《中國文明記》中,有一段他在一九〇七年遊覽萬壽山的記述,稱其曾感到“拜觀頤和園之殊榮”。

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頤和園歸清室內務府管理,隨著中外人士要求參觀頤和園的呼聲日益高漲,民國政府曾規定參觀者須經外交部審批,發給門照,並通知清室內務府。後來改為外國人蔘觀由外交部審批,國人蔘觀由內務府或步軍統領衙門辦理。

一九二八年七月一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派員接收頤和園,八月十五日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從園林的管理性質看,一九二八年以後頤和園正式改為公園。這以後留存下來的照片等史料才漸漸多了起來。

對頤和園的歷史研究,除了現在保留下來的清室皇家檔案和部分圖紙,乾隆皇帝所寫的御製詩成為了解清漪園的重要史料。此外,近年陸續見到的、早期外國攝影家在十九世紀以後所拍的攝影作品,也成為研究和分析那段歷史時期的可信史料。由於影像資料的真實性和紀實性,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影像作品也是我們瞭解頤和園內景觀變化和重要歷史事件的珍貴資料。佛經上說:若不闡釋源流,將成不信之因。我們可以試著從幾處建築的細節與流變中見證歷史。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頤和園(圖片出自美國攝影師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的《北京美觀》[The Pageant of Peking ] 攝影集,大致拍攝於1915年-1920年間。來源:shuge.org)

從頤和園北宮門進園,順著一條小路從北向南走,過了長橋和一道牌樓門就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也是一塊相對平坦的小廣場;遊人一般從這裡分流,往東是去琉璃塔和諧趣園方向的,往西是去賅春園和大船塢方向的,而繼續往南走則開始爬坡,是去往山上智慧海的。

要去智慧海需經過許多臺階和幾個主要的臺地,距離十字路口較近的一塊臺地因為其間沒有建築而顯得很空曠。這塊臺地在乾隆清漪園時期建有一棟規模很大的佛寺建築,被稱作“須彌靈境”,毀於一八六〇年的那場大火,現在臺地上僅有一塊標註地名的木牌和幾棟小品性石雕件,以及近幾年在臺地的東西兩側搭建起來的臨時性建築,其功能是向遊人供應飲品和小吃。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須彌靈境遺址內的經幢寫生(與實景略有出入)

在成對擺放的石質雕件中有兩隻像多層寶塔樣的立件,每隻有七八米高的樣子,外形由基座、塔身和多層塔頂所組成。這種塔式建築在古建專業上被稱作“四層三重簷五層八角形塔”,實際上是八角形經幢的一種。仔細看,在西側經幢的主體上還可以發現佛教經咒“陀羅尼經”,落款為“大清乾隆十七年八月十三日建立”字樣。查閱頤和園的園林史料可知,這一對石質經幢原來並不設置在這裡,而是在萬壽山以南,原來“大報恩延壽寺”的院裡;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慈禧太后在重修頤和園時,並沒有恢復大報恩延壽寺,而是在原址上新修了一組供臣僚給她祝壽用的排雲殿等建築,也就是在那時才把這組清漪園時的經幢搬移到這片遺址中,來陪伴已經消失的“須彌靈境”建築群。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清漪園時報恩寺照片

蘇格蘭人約翰·湯姆遜於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二年之間拍攝的一張黑白老照片,真實地記錄了清漪園被燒燬後的萬壽山景象:順著昆明湖的方向由北向南看,近景是位於原來寺廟前面的石獅子,在中景中可以看到一隻塔式經幢和一段矮牆,當年的大報恩延壽寺和佛香閣的位置已是一片空白。在萬壽山的主軸線上只能分辨出智慧海的屋頂輪廓和兩段“朝天蹬”臺階,以及主軸線右側的轉輪藏建築群。這一影像可以清晰地說明原來這對石經幢所在的位置。

據史學家的考證,石質經幢主要盛行於唐宋年間,明清以後逐漸式微,像這種保存完好的、有清式皇家做工的並不多見。但遊客對這種相對孤單的小品式建築並不太感興趣,它們不屬於被眾人圍觀的“景點”。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我每次去後山都可以安靜地、仔細地端詳一下這對經幢的造型,甚至可以與唐宋時期保留下來的經幢造型加以比對,發現它們之間在造型上的“變異”。

類似被“移位”的景點還有諧趣園裡的“雲竇”和涵虛堂前的一塊平臺。

在知春堂的北側,圓亭附近有一塊假山,與後面的大片假山一起構成了一片東北角的清幽之地。在相對孤立的假山中部有一個石洞,洞口以木門封閉,在門洞上方有慈禧太后題寫的“雲竇”兩字,在兩字之間蓋有“慈禧皇太后之寶”的圖章。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諧趣園中雲竇外觀

翻看乾隆在惠山園時所寫的詩文,那時就有“雲竇”這個地方,只是位置在現在的墨妙軒附近。當時那裡有一眼山泉井,有天然的雲氣可以從井中升起,很像有“雲煙”從這裡出沒,故有此名。《清代御苑擷英》一書中提及:“當年軒(墨妙軒)前小池的角上,曾有股山泉名雲竇。現泉已無水,空餘雲竇兩字。當年乾隆有詩讚曰:‘佳處敞軒名墨妙,導之泉注頓山安。’‘釵腳漏痕猶刻畫,請看立石與流泉。’就是對當時實景的描述。”

後來這口天然水井不在,“雲竇”也在慈禧太后重修諧趣園時從西向東移動了幾十米,並以一個假山石洞對這兩個字做了簡化說明,不過,這已經是光緒十二年以後的事了。

現在涵虛堂的南側有一塊伸向湖面的石質平臺,平臺的面積在十平方米左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政府經常要舉辦大型的政治活動和群眾集會,因那時大型的室內場館十分有限,只能將這些活動改在首都的一些公園裡舉行,如城內的北海公園、中山公園、天壇公園,當時郊外的頤和園也是舉辦這類活動的重點區域之一。從現在能夠看到的老照片裡,可以發現一些搭建在頤和園裡的臨時性舞臺,諧趣園涵虛堂前面就曾經有一個臨時搭建的木質舞臺,範圍遠遠超出現在所能看到的平臺。從發表於一九七二年第十二期的《中國畫報》所刊登的、近距離的照片上看,這個臨時性舞臺上同時可以容納十幾個演員表演舞蹈;據此推測當年的舞臺面積應該不會太小,應該是為了配合小型演出而搭建的。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涵虛堂外平臺搞文藝演出

後來為驗證這個照片的真實性,我又到諧趣園現場詳細考察了一番,發現當年肯定是以這塊石質平臺為基礎改擴建成了一個臨時性的“大舞臺”,看看涵虛堂南面的水位和地質情況,這裡的水並不深,搭建一個木質基礎和舞臺並不難。

類似的臨時搭建的舞臺在排雲門前、雲輝玉宇牌樓的南側還有一個,範圍也更大些。由於要把舞臺伸進昆明湖裡,估計那裡搭建的難度還要更大些。

後山西側的賅春園是清漪園時期的一處園中園,因一八六〇年被焚燬後再未恢復,現在僅存部分遺址。位於山路南端的三開間大門現在是一個小賣部,裡面展示有在遺址中出土的各種建築殘件和當時的官窯殘片,還有一個木質的、主題為賅春園建築群的復原模型。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賅春園內的遺址寫生

清漪園時期,賅春園以及山坡上的清可軒是乾隆皇帝極為喜歡的去處,幾乎每次遊園都到這裡小憩,留有三十幾首題詩。為了尋找這些題詩,我曾多次到遺址中尋找這些石刻,“清可軒”除了題在崖壁高處的“留雲”等大字外,石壁上的詩文石刻多已不在或漶漫不清,風化十分嚴重,很像斜倚在一片亂石裡的一句石刻詩句“蒼崖半入雲濤堆”。

歷史上,寫在竹簡、絲綿和紙上的文字易於損毀。想不到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風化、磨損,最後變成一片含混不清的石壁。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賅春園遺址中保留下來的乾隆皇帝題刻

見微知著,記下多年來測繪與研究的一些觀感心得,但願那些與清漪園和頤和園相關的歷史,以及影響過歷史進程的某段史實不會隨著相關文字和影像的缺失,或人為的迴避而變得模糊不清,成為一段後人無法瞭解、難以解讀的“過眼雲煙”。

*文中圖片未註明來源者均由作者提供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頤和園測繪筆記

樑雪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2

ISBN: 9787108050571定價: 64.00

━━━━━

三聯書訊 | 2019年7月

—END—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須彌靈境的石經幢、諧趣園的“雲竇”、涵虛堂前的平臺以及賅春園的石壁,樑雪在對頤和園的測繪中尤為關注幾處常為遊客所忽略的地方,並試圖在建築與環境的微小變化中見證歷史。

*文章原載《讀書》2019年7期,轉載自讀書雜誌(ID:dushu_magazine)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見微知著

——頤和園中幾處建築的變異與興廢

文 | 樑雪

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的英法聯軍入侵中,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與圓明園同樣遭受大火的侵襲,前山和後山的建築群幾乎被全部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修復以後的結果。當時的圓明園為清朝皇室的辦公和休閒場所,而清漪園僅僅是一處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園林,政治地位相差巨大。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被銷燬之前的清漪園曇花閣(來源:aitupian.com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以前,頤和園作為清朝皇室的皇家御苑,一直屬於遊覽禁地,除了少數王公近臣可以在上朝時於仁壽殿一帶活動外,一般臣僚和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進入並看到這座名園的真實面貌。在日本學者宇野哲人所著的《中國文明記》中,有一段他在一九〇七年遊覽萬壽山的記述,稱其曾感到“拜觀頤和園之殊榮”。

從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頤和園歸清室內務府管理,隨著中外人士要求參觀頤和園的呼聲日益高漲,民國政府曾規定參觀者須經外交部審批,發給門照,並通知清室內務府。後來改為外國人蔘觀由外交部審批,國人蔘觀由內務府或步軍統領衙門辦理。

一九二八年七月一日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派員接收頤和園,八月十五日移交北平市政府管理。從園林的管理性質看,一九二八年以後頤和園正式改為公園。這以後留存下來的照片等史料才漸漸多了起來。

對頤和園的歷史研究,除了現在保留下來的清室皇家檔案和部分圖紙,乾隆皇帝所寫的御製詩成為了解清漪園的重要史料。此外,近年陸續見到的、早期外國攝影家在十九世紀以後所拍的攝影作品,也成為研究和分析那段歷史時期的可信史料。由於影像資料的真實性和紀實性,甚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影像作品也是我們瞭解頤和園內景觀變化和重要歷史事件的珍貴資料。佛經上說:若不闡釋源流,將成不信之因。我們可以試著從幾處建築的細節與流變中見證歷史。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頤和園(圖片出自美國攝影師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e] 的《北京美觀》[The Pageant of Peking ] 攝影集,大致拍攝於1915年-1920年間。來源:shuge.org)

從頤和園北宮門進園,順著一條小路從北向南走,過了長橋和一道牌樓門就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也是一塊相對平坦的小廣場;遊人一般從這裡分流,往東是去琉璃塔和諧趣園方向的,往西是去賅春園和大船塢方向的,而繼續往南走則開始爬坡,是去往山上智慧海的。

要去智慧海需經過許多臺階和幾個主要的臺地,距離十字路口較近的一塊臺地因為其間沒有建築而顯得很空曠。這塊臺地在乾隆清漪園時期建有一棟規模很大的佛寺建築,被稱作“須彌靈境”,毀於一八六〇年的那場大火,現在臺地上僅有一塊標註地名的木牌和幾棟小品性石雕件,以及近幾年在臺地的東西兩側搭建起來的臨時性建築,其功能是向遊人供應飲品和小吃。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須彌靈境遺址內的經幢寫生(與實景略有出入)

在成對擺放的石質雕件中有兩隻像多層寶塔樣的立件,每隻有七八米高的樣子,外形由基座、塔身和多層塔頂所組成。這種塔式建築在古建專業上被稱作“四層三重簷五層八角形塔”,實際上是八角形經幢的一種。仔細看,在西側經幢的主體上還可以發現佛教經咒“陀羅尼經”,落款為“大清乾隆十七年八月十三日建立”字樣。查閱頤和園的園林史料可知,這一對石質經幢原來並不設置在這裡,而是在萬壽山以南,原來“大報恩延壽寺”的院裡;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慈禧太后在重修頤和園時,並沒有恢復大報恩延壽寺,而是在原址上新修了一組供臣僚給她祝壽用的排雲殿等建築,也就是在那時才把這組清漪園時的經幢搬移到這片遺址中,來陪伴已經消失的“須彌靈境”建築群。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清漪園時報恩寺照片

蘇格蘭人約翰·湯姆遜於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二年之間拍攝的一張黑白老照片,真實地記錄了清漪園被燒燬後的萬壽山景象:順著昆明湖的方向由北向南看,近景是位於原來寺廟前面的石獅子,在中景中可以看到一隻塔式經幢和一段矮牆,當年的大報恩延壽寺和佛香閣的位置已是一片空白。在萬壽山的主軸線上只能分辨出智慧海的屋頂輪廓和兩段“朝天蹬”臺階,以及主軸線右側的轉輪藏建築群。這一影像可以清晰地說明原來這對石經幢所在的位置。

據史學家的考證,石質經幢主要盛行於唐宋年間,明清以後逐漸式微,像這種保存完好的、有清式皇家做工的並不多見。但遊客對這種相對孤單的小品式建築並不太感興趣,它們不屬於被眾人圍觀的“景點”。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我每次去後山都可以安靜地、仔細地端詳一下這對經幢的造型,甚至可以與唐宋時期保留下來的經幢造型加以比對,發現它們之間在造型上的“變異”。

類似被“移位”的景點還有諧趣園裡的“雲竇”和涵虛堂前的一塊平臺。

在知春堂的北側,圓亭附近有一塊假山,與後面的大片假山一起構成了一片東北角的清幽之地。在相對孤立的假山中部有一個石洞,洞口以木門封閉,在門洞上方有慈禧太后題寫的“雲竇”兩字,在兩字之間蓋有“慈禧皇太后之寶”的圖章。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諧趣園中雲竇外觀

翻看乾隆在惠山園時所寫的詩文,那時就有“雲竇”這個地方,只是位置在現在的墨妙軒附近。當時那裡有一眼山泉井,有天然的雲氣可以從井中升起,很像有“雲煙”從這裡出沒,故有此名。《清代御苑擷英》一書中提及:“當年軒(墨妙軒)前小池的角上,曾有股山泉名雲竇。現泉已無水,空餘雲竇兩字。當年乾隆有詩讚曰:‘佳處敞軒名墨妙,導之泉注頓山安。’‘釵腳漏痕猶刻畫,請看立石與流泉。’就是對當時實景的描述。”

後來這口天然水井不在,“雲竇”也在慈禧太后重修諧趣園時從西向東移動了幾十米,並以一個假山石洞對這兩個字做了簡化說明,不過,這已經是光緒十二年以後的事了。

現在涵虛堂的南側有一塊伸向湖面的石質平臺,平臺的面積在十平方米左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政府經常要舉辦大型的政治活動和群眾集會,因那時大型的室內場館十分有限,只能將這些活動改在首都的一些公園裡舉行,如城內的北海公園、中山公園、天壇公園,當時郊外的頤和園也是舉辦這類活動的重點區域之一。從現在能夠看到的老照片裡,可以發現一些搭建在頤和園裡的臨時性舞臺,諧趣園涵虛堂前面就曾經有一個臨時搭建的木質舞臺,範圍遠遠超出現在所能看到的平臺。從發表於一九七二年第十二期的《中國畫報》所刊登的、近距離的照片上看,這個臨時性舞臺上同時可以容納十幾個演員表演舞蹈;據此推測當年的舞臺面積應該不會太小,應該是為了配合小型演出而搭建的。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涵虛堂外平臺搞文藝演出

後來為驗證這個照片的真實性,我又到諧趣園現場詳細考察了一番,發現當年肯定是以這塊石質平臺為基礎改擴建成了一個臨時性的“大舞臺”,看看涵虛堂南面的水位和地質情況,這裡的水並不深,搭建一個木質基礎和舞臺並不難。

類似的臨時搭建的舞臺在排雲門前、雲輝玉宇牌樓的南側還有一個,範圍也更大些。由於要把舞臺伸進昆明湖裡,估計那裡搭建的難度還要更大些。

後山西側的賅春園是清漪園時期的一處園中園,因一八六〇年被焚燬後再未恢復,現在僅存部分遺址。位於山路南端的三開間大門現在是一個小賣部,裡面展示有在遺址中出土的各種建築殘件和當時的官窯殘片,還有一個木質的、主題為賅春園建築群的復原模型。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賅春園內的遺址寫生

清漪園時期,賅春園以及山坡上的清可軒是乾隆皇帝極為喜歡的去處,幾乎每次遊園都到這裡小憩,留有三十幾首題詩。為了尋找這些題詩,我曾多次到遺址中尋找這些石刻,“清可軒”除了題在崖壁高處的“留雲”等大字外,石壁上的詩文石刻多已不在或漶漫不清,風化十分嚴重,很像斜倚在一片亂石裡的一句石刻詩句“蒼崖半入雲濤堆”。

歷史上,寫在竹簡、絲綿和紙上的文字易於損毀。想不到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風化、磨損,最後變成一片含混不清的石壁。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賅春園遺址中保留下來的乾隆皇帝題刻

見微知著,記下多年來測繪與研究的一些觀感心得,但願那些與清漪園和頤和園相關的歷史,以及影響過歷史進程的某段史實不會隨著相關文字和影像的缺失,或人為的迴避而變得模糊不清,成為一段後人無法瞭解、難以解讀的“過眼雲煙”。

*文中圖片未註明來源者均由作者提供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頤和園測繪筆記

樑雪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2

ISBN: 9787108050571定價: 64.00

━━━━━

三聯書訊 | 2019年7月

—END—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樑雪:頤和園被忽略的幾處建築

ID:sanlianshutong

----

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