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仁義街的故事

雕塑 槐樹 社會 忻州隨手拍 2017-06-26

在定襄縣晉昌鎮南關村西部,有一條很有名的街道叫仁義街。關於這條街道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仁義街因原來蔡氏家族為大戶,故原名叫蔡家坡。蔡家坡古時被稱為“忻崞大道”,是州府所在地忻州通往崞縣(今原平)方向的通衢大道、必經之路。所以,路經該地往崞縣方向去大同、包頭等地的過往客商和行人常年連綿不絕。

相傳,有一年冬天,有一位大客商從外地經商沿忻崞大道返回老家。回家後,他才突然發現把隨身攜帶的銀錢袋丟失在路上了。他的心裡十分懊悔,那可是好大一筆錢哪,普通人撿到,三輩子也花不了。他想,那麼多錢誰見了不眼紅?肯定找不回來了,所以,便鐵了心沒有去找。

一晃三年過去了。這天,這位客商又途經定襄縣境內的忻崞大道返回老家。當他走到蔡家坡休息的時候,便和當地人閒聊,並隨意說起自己三年前曾在這條路上丟失了不少錢的事。誰知,一位老者突然一拍大腿說:“這可巧了,俺三年前就撿到一包東西,究竟裡面是什麼,我現在也沒看過哩,敢情就是你丟失的?”接著,他又仔細地詢問客商是用什麼袋子裝的錢,一共丟失了多少?客商便一五一十地如實說出。老人拍手笑著說:“沒錯沒錯,是俺拾到了,快請進家,俺好交代你。”說著便把客商請到了他家。

進了老人的家,客商一看,院子不大,房屋破舊,顯然是一個貧寒之家。老人招呼老伴兒趕緊準備飯菜,老伴答應一聲慌不迭上街打酒買菜割肉準備做飯。一會兒,飯菜上來了,老人陪客商邊喝酒邊聊天。兩人越聊越投機,老人實誠、爽快的性格深深吸引了客商,使他不由得對老人肅然起敬,真覺得相見恨晚。吃完飯,客商告辭回家,老人取出裝銀袋,分文不少地捧與客商。客商要從中取出一部分銀錢表示感謝,無奈老人堅決不收,只好作罷。客商當時感動得熱淚盈眶,感慨萬分:“如今這世道難得這樣的好人呵!”

定襄仁義街的故事

誰也沒有想到,客商回去以後,就隨即派來許多建築工匠、人夫等,在蔡家坡的入口,修建了一座非常氣派的大圓碹門樓。門樓上用磚雕刻著三個大字:仁義街。並特地在門樓兩旁栽了兩棵槐樹,寓意是“一邊一棵槐,升官又發財”。同時,在蔡家坡巷的另一頭巷尾,又建了一座觀音廟。廟裡送子觀音娘娘端坐正中,旁邊是專職降雨的大王塑像,寓意人們託觀音娘娘保佑,家家多子多福;託雨神大王保佑,年年風調雨順。廟後栽了兩棵榆樹,寓意是“廟後栽榆樹,全街人長壽”。歷史上在定襄上任的縣太爺們,為標榜自己的親民廉政,都要來巷裡觀瞻一下古蹟,給廟宇寫一些勸勉的話,以示對先人們高風亮節的昭彰,有些縣太爺的字跡還刻成牌匾高掛廟門外。

現在,那座圓碹門樓還完好無損屹立在仁義街的街頭,門樓西旁的大槐樹不知何時少去一棵,只有東面的一棵老槐仍伸著它剛勁的臂膀,依然枝葉繁茂鬱鬱蔥蔥。可惜的是,巷尾的觀音廟在“文革”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塑像和當時的縣太爺親筆題的牌匾被毀。萬幸的是,古時重修的功德碑還在,讓人們依然能記憶起老輩人的功德善舉,激勵後代人繼承老輩人的仁義之舉,使仁義街成為永遠的名副其實的“仁義街”。(蘇榮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