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亮:新零售是一場造勢的運動,零售業並沒有發生本質性變化

裴亮:新零售是一場造勢的運動,零售業並沒有發生本質性變化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祕書長裴亮

縱觀整個零售的格局,不能夠簡單地認為,一箇舊的時代已經結束,一個新的時代已經來臨。在零售業來講,目前還建立不了這樣的一個對應關係。

零售業一直在重構。按照零售的理論來講,總是有新進入者。所謂的“價格破壞者”進來以後,顛覆了原來的零售格局。

■撰文 | 顏菊陽

實名添加微信shangyegcj加入商業觀察家交流群

「新零售」是當下中國零售市場熱門話題。互聯網企業、實體零售商、投資機構、政府、協會等各個層面都作了一些相關注解與定義。

近期,《商業觀察家》採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祕書長裴亮。從行業協會角度,來觀察和解讀當下零售業創新與變革,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裴亮稱:“大家說生意難做,是因為店太多了。就這麼大一個‘蛋糕’,老有人來分,還線上線下。供給過剩是零售業未來發展比較突出的大問題。”

/ 01/

新零售運動

商業觀察家:如何看待新零售?

裴亮:對大家目前談到的新零售,我們更願意稱作是新零售運動。因為,其的確形成了一定的勢頭——大家都在討論。有些企業也在行動。但這更多是(電商)主觀上主動發起的造勢、借勢的一個運動。

跟現實做對標,新零售概念提出來後,整個零售業並沒有發生本質性的一些變化。現在,將近60%以上份額的零售市場還是傳統的零售業在實現的。所謂的傳統零售業就是夫妻老婆店、集市貿易、大集體的百貨店等等。目前來看,他們還是整個市場份額的主體。

線上零售,至今10年左右發展,現在的規模也就佔社消總額百分之十幾,也是到了一個發展的瓶頸。

縱觀整個零售的格局,不能夠簡單地認為,一箇舊的時代已經結束,一個新的時代已經來臨。在零售業來講,目前還建立不了這樣的一個對應關係。

新零售能形成熱點,有其背景,或者說有借“勢”、造“勢”的條件。這個“勢”——對零售業變化產生關鍵影響的原因,我們認為是近一段時間以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再加上消費者的變化,疊加在一起以後,形成了驅動市場發生重大變化的驅動力,新零售概念順應了這種變化,因此形成了大面積的影響。

對這個事情本身的價值,我們認為應該客觀地來評價。

一場運動,總的來講,有激發創新,推動變革,或者產生新的遊戲規則等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一定的破壞性。歷史上的運動,其實都會帶來相應的負面影響,往往結果更多在“破”而非“立”。

比如說電商的發展,中國電商現在號稱“世界第一”,但現在往小的地方說,包裝品、包裝物的問題,交通的問題等都是能直接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是對於產業的破壞。從社會的角度來講,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電商概念太多,理性分析有點少。相比亞馬遜通過數據分析,用無人機技術高速匹配配送,中國電商在技術上還不能相提並論。

以上是我們對所謂的新零售的一個基本判斷。

商業觀察家:新零售,最早是由實體零售業提出來,對零售業的改革早前在線下有一定的討論基礎。阿里巴巴,或者說馬雲提倡的“新零售”則增加了一些,基於其立場的新內容與角度。而正是由於線上線下的共振,才形成了“新零售”當下的熱度。比如,阿里巴巴也提倡新金融、新制造等概念,但這些並未能像新零售那樣形成市場大範圍內討論。

因此,對於「新零售運動」的定義,未來會有怎樣走向?

裴亮:這裡邊,我覺得核心還是觀察技術因素的影響。現在我們看到的像“全渠道”,應該說是最具代表性的新零售技術的應用。

線上線下打通,形成全渠道的經營模式,現在已是整個零售業基本達成的共識。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阿里投資一些實體店等,都是較典型的全渠道思維。

無論是從技術端來看,還是從消費者需求端出發,我們認為,全渠道應該會成為未來零售業的一個“標配”。這是一個比較確定的趨勢。

其它的新技術,比如無人值守貨架、無人值守便利店等這些技術,我認為還是有待觀察。

協會正在起草無人值守店的行業標準。我們對目前的無人值守零售的不同形式,做了一些調研,也請當事企業來做了一些討論。目前的判斷是:無人值守在一些關鍵技術上其實並沒有形成突破,比如像RFID的應用,目前在無人值守領域來講,雖然是大家普遍採用的一個方法,但方法本身還存在一些缺陷。

另外,像人臉識別和貨物識別,這些技術因為5G等互聯網的條件還不具備,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商用也存在障礙。

最近也接觸了不少的企業高層,跟他們交流未來怎麼走。也聽到一些想法,我發現一些共識:

第一個就是全渠道化必須要做。實體店必須得有線上的服務能力,無論是“引流”到店鋪來,還是店鋪給提供“到家服務”,線上線下打通的服務都得去做,至於怎麼去做,各有各的辦法。

第二個就是賣場的體驗要強化。是自己做餐飲,還是通過招商的方式做餐飲,或者其他的服務,比如提供一些社區服務,自助收銀等能提高購物便利性的技術應用等等,都是賣場必須去改進的。實體店跟線上比,某些方面的效率比不了,因此還得強化體驗,讓消費者有來實體店購買的動力。

再一個核心的還是商品的優化。零售畢竟是賣商品,從古到今核心的“抓手”都是商品,肯定永遠不能鬆。馬雲說“實體太弱”,說白了,就是商品弱。不管是線上出身,還是線下出身,最後競爭的原點都是在商品。

賣場是渠道“+體驗”,再“+商品”,三方面的一個集合。看誰能做得效率更高。這是共識。

商業觀察家:上個問題提到的,新零售運動會帶來破壞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裴亮:首先是觀念上的誤導。

舉個具體的例子,現在一些零售企業的領導者會因為新的概念,導致決策出現偏差。我們說,商品經營是核心,團隊建設是基礎,這是任何零售企業的“命門”。但實際投資過程中,企業會把投資的資源過多投入到所謂的新技術應用上,在戰略佈局上過多地或者是非理性地做新的投入。而對於商品和團隊這兩個核心資源的建設,會因為後者而不能夠可持續投入,這樣會對企業的穩健發展帶來不利影響。這種情況,或多或少的在很多企業身上都能夠看得到。

其次,互聯網公司藉資本的加持,形成一個個的“風口”,也有比較大的一個破壞性。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人工成本的“水漲船高”——傳統零售業本就是一個微利水平。現在如果工資給得不夠,人家走了。

“風口”就像“拔苗助長”。本來這棵苗還很弱小的,你非要讓他成參天大樹,施肥施太多了,水澆太多,最後這苗或許夠嗆才能長好。現在規則也定的太少。當然,零售市場本身的容錯能力特別高。

商業觀察家:所以,「新零售運動」的影響目前主要還是在理念層面,還未對市場格局產生實質性影響?

裴亮:因為是運動,我認為更多的是一種觀念的衝擊。

我們深入到每一個具體的企業去看的時候,實際上並不會說看到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運動對人們觀念的影響,從積極角度來看,現在大家創新的活力都非常高漲。

但也要看到,創新高漲除了運動帶來的觀念上的影響,其實更多還是源於市場增長的壓力。

整體來看幾大業態,百貨、超市、包括服裝零售,去年的經營都很困難。今年上半年做了結構調整之後,雖然銷售增長得非常有限,但盈利狀況有所改善。當然,盈利的改善很多也不是新零售運動帶來的影響,而是企業資產處置、關閉低效門店、裁員、優化管理等等,這些傳統的辦法帶來了一些影響。

我一直不太認同說「新零售運動」會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在科技領域,可能一項新的技術會形成一種顛覆性的影響,或者說瞬間改變一個市場的格局。

但是零售業到今天為止,雖然中國電商的份額佔比在全球來看是最高的,但是中國的實體零售,零售店依然還相當落後,到農村市場來講就更明顯了。現在中國的農村市場,假冒偽劣還有,而且商品價格還倒掛,工業品在農村的價格高於在城市的價格,這些反映出了整個流通的“二元結構”問題,還存在較大的城鄉差異,問題比較突出,現狀還比較落後,還需要很長時間去改變。

現在阿里、京東也在佈局,比如京東提的“百萬家便利店”,實際是想改造三四五線城市的夫妻老婆店,甚至農村的網點。

通過互聯網、全渠道的發展機遇,和技術改良,改造存量市場,這是未來提升零售效率、改善零售發展質量的一個切入點。類似阿里和京東的計劃,出發點是有價值的。尤其是移動互聯技術,的確能夠起到正向拉動作用,加速提升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拉平城市消費差距。

但對農村網點的改造升級很有難度。因為很多原始的問題沒有解決,比如說物品配送到農村的問題。農村的消費特別分散。電商在信息和商品配送方面,比原來進了一步,特別像京東、阿里,能夠解決一部分的問題,但整個物流商品配備和物流的成本,和農村消費市場的消費銷售規模之間的不匹配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解決。

真正地實現“城鄉一體化”以後,零售業才能根本上把農村市場、鄉鎮一級市場的零售現代化真正實現。零售是一個末端產品,要建立在集中消費的基礎上,不僅僅是靠一個技術或者新的模式能夠完全解決的。

裴亮:新零售是一場造勢的運動,零售業並沒有發生本質性變化

阿里改造夫妻老婆店的“天貓小店”

/ 02/

新零售看投入產出比

商業觀察家:怎麼看新零售業態的線上線下一體化作為和體驗場景打造?

裴亮:他們其實是對於實體門店的全渠道的一種功能的延伸。這是全渠道範疇裡,較典型的案例。從實際來看,實體店配置了線上銷售的落地服務之後,的確從經濟的可行性上達到了他們的預期。

我瞭解的情況是,門店的線上銷售量有些已能達到60%的佔比。當然,數據上可能每家還不太一樣,但這的確是全渠道概念在實體店落地當中比較積極的一種嘗試。

但是,“超市+餐飲”,本質上還是實體店在探索和強化體驗,以及“引流”的做法。

現在盒馬真正“博眼球”還是他的前端,包括他的引流,線上線下同步,商圈內的高覆蓋,這些都還是在把客人吸引過來。這個環節上,盒馬肯定是做得有聲有色的。

因為對於線上引流部分,肯定是阿里系跟京東系優勢更明顯。且線上企業有資本做後盾,補貼式的營銷、引流都是慣常的打法。但這種表現仍只是有限商圈。拿一線城市為例,多長時間做到全覆蓋?店還是要一個一個開出來的。

關鍵在未來,比如商品領域,拿海鮮產品作為一個“爆品”來吸引客流,這種嘗試是不是可持續?可以成為標配?在知道三公里商圈的客人是誰,顧客的行為數據都有了之後,但是顧客還是不進店,怎麼辦?顧客來的頻率怎麼樣?客單價怎麼樣?最後還是取決於商品。

同時,在場景的實現上,實體店有了線上,使它具有很大的一個延展性。但從整個零售業的核心價值來講,企業在滿足顧客消費的同時要能夠實現比較好的盈利模式。這之間必須有一個平衡。基本原則是突破不了的。

商業觀察家:怎麼來評判當下出現的新零售業態的價值?

裴亮:有兩個基本的維度。

一是評估客戶價值感,是不是提高了顧客忠誠度。比如來店頻率、客單價的上升,這些都能直觀反映出顧客買不買賬。

第二,財務投入產出能否平衡。不然,就是偽命題。越投入,盈利時間越長。客流很大,但是虧損,那肯定難以生存。

但複雜在哪?有一個所謂的投入期和最終實現投入產出的規模盈虧平衡點。比如說開到幾百家店能夠實現盈虧平衡,可能就要有比較完整的數據來進行測算。但現在這種數據外界很難獲得。

商業觀察家:大賣場業態能與新零售業態融合嗎?

裴亮:其實仔細看一看大賣場的發展軌跡,在十年前,以家樂福為代表的大賣場,就在賣場當中通過招商的方式來引進餐飲和服務,形成引流的作用。所以,那時候就有了,只是說那是“外包”的方式,現在變成了“內生”的,就是自主經營的方式。現在“超市+餐飲”都是為了引流,為了改善體驗。在這點上,大家沒有什麼大的差異。只是說,之前是一種鬆散的組合,現在是一種緊密的組合。

大賣場未來怎麼走?總的來看,大賣場畢竟是面積較大的實體店,將來很可能會演化成社區購物中心的定位。購物中心除了滿足商品的購買,還要滿足周邊社區消費者的吃喝玩娛樂休閒等等其它的功能。所以,盒馬鮮生應該說是其中一種方式。

其實從過去大賣場的演變來看現在新零售的演進,現在因為銜接到線上以後,“前置倉”的概念又出來了,就是賣場、實體店同時會扮演“店內提貨”,或者“社區送貨”的新功能。盒馬鮮生也在往這個方向走,只是模式做得更重一些。所謂重,就是盒馬店內配送的能力更加強化,“前置倉”的功能更加突出了。然後,餐飲的體驗和經營的力道也進一步強化了。

未來,不可能所有的大賣場都會用這樣一種模式。可能有的大賣場會更多用輕資產方式,比如依靠更多的招商來實現體驗和引流,或者店內揀貨通過人工完成。

另外,一些大的賣場的調整方式就是“瘦身”,大幅壓縮百貨品類,強化生鮮的經營。或者把原來的百貨拿出來加入餐飲。當然,這種調整跟商圈也有關係。

裴亮:新零售是一場造勢的運動,零售業並沒有發生本質性變化

盒馬鮮生上海老克勒體驗店

/ 03/

“店太多了”

商業觀察家:從消費層面看,線上企業對年輕消費者的研究似乎更加深入?

裴亮:過去將近20年的時間,中國零售市場都基本處於跑馬圈地的時代。企業重點關注還是怎麼快速開店,怎麼“佔地盤”。從門店運營管理到業務業態模式到商品組織等,基本上以模仿為主。在創新方面,實體零售沒有太多的動作或成果。

一直到最近幾年,零售行業增速下來以後,(企業)才考慮怎麼在管理上、業務模式上、運營上做一些優化和改良。在創新方面,互聯網公司與生俱來的有創新基因,甚至是以顛覆者的角色進入零售業。所以兩者的邏輯、思路都是有很大差異。

但是,零售是直接面向消費者,在對於顧客的理解上,大家沒有太大差異。按道理說,傳統零售商應該更理解消費者,更瞭解商品。只是因為這些年發展模式的問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規模拓展上。同時,因為中國的消費紅利、人口紅利一直存在,實體零售企業實則沒有做革新的壓力。因此導致對消費者的研究和關注,互聯網公司在某些方面反而還更有優勢。因為網上購物會產生數據,有大數據的支撐。

商業觀察家:從商品層面看,實體零售商能否形成競爭優勢?

裴亮:商品層面,之前,實體零售商是以供應商的商品經營為主,零售商的經營為輔。前些年,這是基本通行的做法。甚至有的外資企業也“入鄉隨俗”,會過多把商品經營的問題交給供應商來做。

目前,說“線下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商品經營上。這兩年,因為有了新技術,在顧客經營方面,行業都有比較大的起色。但商品經營還是傳統做法,現在還沒有徹底改觀過來。

未來的零售業,就實體零售商而言,還是得強化自己的商品經營能力。商品經營必須大力拉起。不管傳統零售企業也好,線上零售也好,全渠道也好,“打法”慢慢地會趨同。“引流”的方法,最後是大家都會差不多,門檻也不會那麼高。商品這塊相對來講,建設週期要長得多,也是真正拼可持續經營能力的一個主要的方面。

在這塊有很多文章可以做。關鍵是在投資上,在商品供應鏈領域的投資是不是足夠多,足夠把它放在優先的位置。

欣慰的是,現在已經開始發生質的變化。現在的零售商,首先在觀念上已經高度認同了這樣的一個要求,或者說,零售轉型已經是重中之重了。雖然這些年,夾雜著技術創新的一些新的亮點,但絕大多數的零售商也都知道核心的問題還是在商品上。這點已成共識。大家也都在實踐。

商業觀察家:未來,中國零售市場格局會否重構?

裴亮: 零售業一直在重構。按照零售的理論來講,總是有新進入者。所謂的“價格破壞者”進來以後,顛覆了原來的零售格局。沃爾瑪就是典型的顛覆者。他把傳統美國零售徹底顛覆了。

顛覆,然後再被新進入者顛覆,以零售規律來說,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裡頭。只是現在這種顛覆在明顯加速。因為創新的速度受技術影響。

商業觀察家:何種類型企業會脫穎而出?

裴亮:實體零售商的短板在人才團隊。傳統零售業,過往不需要很多技術性人才。當新的技術出現以後,尤其是技術傳播速度這麼快,新的技術怎麼用?需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此外,傳統零售企業的一些經營方式要調整,還有傳統觀念的束縛,都需要人來做破除革新。在未來的競爭格局變化中,一個好的團隊是最核心的。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機制問題。就像永輝做這麼好,其“合夥人制”起了很大作用。沒有好的機制,能幹的人也不一定去使出十分的力氣。

從落地來講,實體店因為本身就幹線下,這方面的優勢很明顯。亞馬遜投資全食超市,阿里投資寧波三江購物、新華都等等背後,其實也反映出有互聯網基因的公司去做線下落地,最後可能還要依託傳統實體店,以合作的方式來實現。

商業觀察家:未來,零售業的挑戰和機會點在哪?

裴亮:看未來,其實還是供需兩個方面:

供:產能過剩的隱憂。

大家說生意難做,實際上每年的GDP也好,社消總額也好都是在漲。生意難做,是因為店太多了。就這麼大一個“蛋糕”,老有人來分,還線上線下。

過去“地產先行”、投資拉動,導致大量購物中心的建設,尤其是局部地區的過剩問題比較突出。

現在購物中心的開業出租率都在下降,空置率都在提高。當然局部地區供給不足也有。但相當程度上的網點過剩、供給過剩是零售業未來發展比較突出的大問題。

“需”:轉型之後,非實物商品消費的增長明顯快於實物商品消費的增長。

從國際經驗來看,實物消費的增長一定要慢於非實物消費增速。現在我國實物消費佔比比美國要高,未來佔比會越來越低。零售若僅僅是賣東西,長遠來看,增長速度不會太快。

供需方面的這兩個特點,未來對零售的影響應該是決定性的。

推薦閱讀

點擊下方標題即可閱讀

零售革命大概率發生 但“革命者”不是電商 也不是盒馬

京東便利店開啟全國性擴張

137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 亞馬遜看重這三點

“超市+餐飲”的核心價值在線上

有贊白鴉:電商企業已到瓶頸,新零售是傳統零售的春天

阿里正式大舉進軍線下小店 至財年底要改造10000家“天貓小店”

裴亮:新零售是一場造勢的運動,零售業並沒有發生本質性變化

投資消費零售 必看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添加微信shangyegcj實名加入交流群

文章出自公號商業觀察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