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一週 | 好電影的模樣

作者|朱國順

6月15日晚,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紅毯之上,星光熠熠。

上海國際電影節已經成為上海的一張文化名片,今年電影節收到來自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的報名影片3964部,有500多部影片將在上海的47家影院展映,電影節成了上海的一件文化盛事。

電影節的主體是好電影。那麼,好電影是什麼模樣的?

好電影的評價標準,雖不無見仁見智之處,但積極向上、揭示人性、啟迪感悟,總是應有之義。那些好電影,就是這樣深深地鐫刻在歷史中、深深地鐫刻在觀眾心中。

好電影之一,是《莫斯科保衛戰》。這是蘇聯時代臨近尾聲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蘇聯電影的巔峰之作,影片全景式記述了二戰最重要的那一段戰事。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法西斯大舉入侵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舉國抗擊侵略,且戰且退,屢敗屢戰,直至莫斯科城下終於尋獲戰機,一舉折戟法西斯兵鋒,也由此奠定了二戰大局。影片氣勢恢宏、細節真實、形象生動、史實清晰,長達五個多小時的大開大合佈局,令人回味無窮,是電影史上難得的史詩巨片。相比於若干年後某些諧劇式的正劇電影,靠著一堆面熟陌生明星撐起檯面,真是雲泥之別。

這部電影剛在中國放映時,大概出於兩國關係現狀的考慮,並沒有做什麼宣傳,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觀眾依然紛至沓來,交口稱讚。那年我剛進新民晚報不久,某日看到報紙中縫廣告,和平電影院下午一點鐘有這場電影,第一次翹班去看了這部電影。時值初冬,散場時已是華燈初上,走在馬路上,依然為蘇聯人民的不屈精神而感動。斯大林、朱可夫、列寧格勒、莫斯科,那是歷史長河中永遠閃亮的名字。

另一部記憶深刻的電影,是《黑暗中的舞者》,我至今認為,這是刻畫人性最好的作品之一。

故事情節不復雜,講的是底層人物的悽慘生活以及揭示的人性。捷克難民莎瑪與獨子基恩移民來到美國,住在小鎮警察比爾租來的車庫裡。莎瑪患有家族遺傳疾病,視力在日漸減退,她抓緊時間在繁重的工作中一點一滴積累起微薄薪水,為的是給同樣遺傳的兒子將來診治眼病。唯有的幸福時刻,是熱愛音樂的她,閉上眼睛想象能擺脫視力障礙,在幻境中盡情舞蹈的那一刻。同樣生活窘困的比爾得知莎瑪有積蓄,利用莎瑪視力模糊竊走了她的積蓄,爭執中莎瑪失手槍殺了比爾。最直擊人心的是,在面臨死刑判決時,莎瑪有機會請律師翻案,但這需要花去留給兒子治病的積蓄。最後,這位母親為了留錢給兒子治病,選擇自己不再花錢求生,在黑暗的幻境中想象盡情舞蹈之際,生命戛然而止。

這是一部沒有什麼佈景、沒有什麼音視效果的小製作片子,沒有任何譁眾取寵的地方,卻以最樸素簡潔的敘述,以最深切的人心剖析,留給人們久久的思索。

也許電影就應該是這樣的,但是這樣的電影,其實已經很難看到了。生活中的很多電影,大部分的看家本領,只是在於煙火與音響生成的“震撼”,靠的只是“精心製作”。但是在那些喧囂之外,似乎沒有任何值得留下的東西。

這也許是一個反證,最好地說明了,為什麼那些經典“老”電影,越來越“寶刀不老”,而奇葩式的“新”電影,卻常常假古董般“新不如舊”。比如開著坦克、拿著火箭筒去“智取威虎山”,恐怕會羞於見到“林海雪原”;而在“大片”中,將艦空導彈當作艦地導彈打,能遠距離打中一堆廢墟,這除了有一顆無知的心,還真得有一些無畏的粗糙。前一陣央視接連播放《上甘嶺》《奇襲》《冰雪長津湖》而依然大受歡迎,除了表達一種心情之外,它更是觀眾們對好電影由衷的敬意。

好電影是有著自己模樣的,經得起歷史的淬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