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德國和日本是盟友,為什麼會幫助中國抗日?

作者:Onerepuber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抗日戰爭初期,由德國負責提供的軍火以及由德軍顧問訓練的軍隊,在抗日戰爭前期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德國與日本本是一丘之貉,因此在抗戰爆發後,德國的親日派想方設法阻撓中德軍火貿易。然而,產自中國的鎢砂仍舊是妄圖稱霸世界的德國所需要的。在這樣一個矛盾的情況下,中德之間的軍火貿易儘管前路多艱,卻仍舊在慢慢前行。

既然德國和日本是盟友,為什麼會幫助中國抗日?

七七事變,標誌著全面抗戰的爆發

七七事變之後,夾雜在中日兩國之間的德國左右為難。一方面,希特勒剛剛親口同孔祥熙承諾,會持續維持中德關係的熱度;另一方面,由於德日締結了協定,兩國之間的關係迅速升溫,實際的同盟關係已經板上釘釘。此時抗戰的爆發,使得德國感到無比的尷尬。

然而,德國人心裡卻十分清楚,中日開戰甚至日本全面佔領中國對德國是十分不利的。一方面,日本入侵的中國是德國戰略資源的重要供應國,另一方面德國拉攏日本是為了在日後的擴張中,多一個可以牽制美蘇的盟友。因此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與德國的初衷南轅北轍。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儘管口頭上嚴守中立,但仍然暗中繼續對華進行軍火貿易。時任德國外長紐賴特在會見中國駐德大使程天放時表示:中日之間的戰爭與協定沒有任何關係,德方仍然會如約提供對華軍火以及顧問。

既然德國和日本是盟友,為什麼會幫助中國抗日?

孔祥熙訪問德國期間與希特勒等人的合影

1937年8月10日,孔祥熙再次訪問德國。然而德國外交、國防、經濟部門的首腦,卻不再像過去那樣熱情,孔祥熙此行並沒有什麼成果。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希特勒便指示德國各部門“曾經與中國達成的交易,如果中方可以使用外匯或者物資進行支付,仍然要在瞞住日本人的前提下運往中國,但此後便不再同中國簽訂新的軍火協議”。中德分道揚鑣的種子在這一刻已經埋下。隨著蘇聯在遠東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德國越來越需要拉攏日本對抗蘇聯,甚至宣稱“必要時會犧牲其在華利益”。

從此開始,德國不斷敦促中國採用外匯支付德國軍火。9月,中國撥出2500萬馬克來支付德方外匯,然而戰略目標遠遠不是金錢所能改變的。德國的立場正漸漸倒向日本,此時德國的“親華派”正在希特勒字裡行間,尋找一絲有利於中國的痕跡,堅守中德關係的最後防線。

既然德國和日本是盟友,為什麼會幫助中國抗日?

孔祥熙訪德期間的部分軍火訂單以及到貨情況

9月10日,日本退出國聯,德日關係更加緊密。由於中國拒絕德方自行搜索在新疆迫降的德方飛機,得罪了親日的戈林。他下令停止對華軍火輸送,所幸被防長勃洛姆堡所阻攔。這一裂痕的出現,毫無疑問更加重了中德分歧。10月,在日本的壓力下,希特勒決定公開調停中日,如果失敗就全面支持日本。毫無疑問,這樣的調停對日本而言毫無吸引力,一條嚴酷的道路擺在德國人面前:中國,還是日本?

幸運的是,儘管雙方口水仗從未停止,然而在勃洛姆堡等人的操作下,1937年12月底仍有包括36門105mm口徑火炮在內的兩批軍火運抵中國。1938年開始,希特勒對親華派官員大刀闊斧進行排擠,中德關係急轉直下。同年2月20日,德國宣佈承認“偽滿”,中德關係無法挽回。蔣介石於是決定儘可能多地購買德國軍火,3月,中國訂購了價值3000萬馬克的裝備,再3個月後這批武器運抵中國,為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後,儘管德國已經明令禁止向華輸送軍火,負責對華貿易的“合步樓”卻通過各種方式把武器裝備送往中國。直到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軸心國成立。次年7月1日,德國承認汪偽,中德斷交,各種意義上中德軍火貿易才算是徹底停止。

既然德國和日本是盟友,為什麼會幫助中國抗日?

贊成對華軍貿,卻最終被希特勒排擠的德國防長勃洛姆堡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儘管在德國仍有不少高官對中國有感情,同情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但本質上中德之間仍然是以貿易為主,並不存在所謂“德國無償援助中國抗戰”的現象。人們經常提起的“德械師”,固然裝備了從德國進口的武器,但並非德國無償援助,而是花了很大代價的。

客觀地說,德國的武器裝備增強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為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德國的本質卻與日本是一丘之貉,為了利益完全可以拋棄道義。對此我們應當明白:依靠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保證自己的安全,只有自己才能保護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