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姐那些年求職時用生命踩過的坑,現在全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你!

大學 人力資源 文章 教育 留學生海歸求職網 2017-07-17

本文的主人公畢業於據說是最不好就業的專業之一——中文系。在錯過了大規模校招以後因為手頭沒有滿意的Offer而選擇了考研。

這不是一份牛人的華麗履歷介紹,而是一份樸實的經驗合集,細緻地講述了實習中的那些關鍵信息。如果你看膩了大神們的故事,相信這篇文章不會讓你失望的。

下文主要根據我自己讀書的經歷和在一家外企HR部門的見聞寫成。

學姐那些年求職時用生命踩過的坑,現在全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你!

首先說兩個個例。

一個是反面教材,就是我本人的大學經歷。 我在一個很不錯的大學讀中文系,中文是這個學校最好的幾個專業之一,但想當然,也是最不好就業的專業之一。 我在四年裡幾乎沒有想過找工作的事情,大一大二兩年拚命修完了90%的學分,做了一陣子學生幹部,大三大四兩年基本全都用來看動畫片了。 到了大四,我對什麼時候開始找工作也沒有概念,結果錯過了大規模的招聘期。因此拿到的offer自己都不滿意,最後選擇了考研。

另一個例子是我同寢室的同學,她在中文系讀了四年之後進了四大,做起了審計。現在四大已經一點都不熱門了,不過在當年,尤其是對一箇中文系本科畢業生來說,也算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了。

我們在大一下半學期,有一個機會可以選修第二專業。 當時我選了法律,她選了會計。 直到畢業以前,我都挺無法理解她為什麼要選擇讀會計專業的, 那個時候覺得,學法律是學一門知識,學會計是學一門手藝,在大學裡學這個挺沒勁的。 後來才知道,在企業裡工作,有商科背景,對於任何職位來說,都是很有幫助的。

這個姐姐在大三開始,通過師姐的介紹,先是在電臺做實習編輯。然後又通過親戚的介紹,在一家日企的會計部做實習。 在這兩份實習結束後, 以上面兩個實習為基礎, 她很容易地又拿到一家時尚雜誌和一家大型外企財務部的實習職位。 現在看來,這幾項實習工作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在電臺和雜誌的實習經歷,加上她的專業背景,為以後從事媒體工作打下了基礎。 而財務部的實習工作,無疑是她進四大的一個鋪墊。

寫這兩個例子,說明的問題很簡單。 一個規劃好的大學生涯,和一個缺少目標的大學生涯,是完全不同的。 我覺得,從大二末大三初開始,就應該有一個比較初步的規劃; 經過一兩次實習,就會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目標有更清楚的認識,到時可以做出具體的調整和設定。

有寫人到找工作的時候會問“簡歷應該怎麼寫?” 其實重要的不是簡歷怎麼寫,而是簡歷上寫了什麼。 而簡歷上能寫些什麼, 你的成績在班級裡的排名, 你從事了哪些校園活動, 你有怎樣的實習經歷, 這些在你寫簡歷的時候已經成為了不可改變的事實。 所以, 做規劃,要趁早。

大家最初對工作的事情還很模糊的時候, 可以開始上BBS了。 實習版,找工作版等等。 精華區裡會有歷屆學生實習和找工作的心得體會。 這些是一手資料。 雖然不完整,不準確,但很直觀。

看BBS的目的, 一是為了蒐集信息。 信息包括:

1.哪些企業會大規模招聘應屆畢業生。 像聯合利華等人員流動性特別強的公司,每年都會招聘大量的應屆畢業生。 再比如四大,大家為什麼經常提到它們,因為它們招聘應屆生的比例很高。 而有一些知名公司,它們只做少量的校園招聘,大量的職位是通過社會招聘(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填補的。它們雖然也在校園招聘季做大規模的廣告和宣講,在學校裡樹立自己的品牌,但招收的數量其實有限。 有一些公司在全國幾個城市做宣講,但可能只招1~2名應屆畢業生。

2.招聘季什麼時候開始? 前幾年的招聘主要從9/10月份開始,10月到第二年的1月是高峰(大概的數據)。但近幾年的趨勢是,大企業從暑假前就開始招“暑期實習生”,再從其中選擇正式錄用的人。 這些“暑期實習生”表現好的就會留用,也就是說,在暑期前應聘到“暑期實習生”,是未來留用這家公司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因此,想要在好的外企找到好的工作,從大三下班學期的4/5月就要開始注意招聘信息了。 的確,在大四下班學期開學以後,還有一些公司會招聘。 但錯過了大型企業的招聘高峰,其實就錯過了應屆畢業生招工作的黃金階段。一些比較小型的企業不太喜歡高不成低不就的應屆畢業生。 大型企業通常比較看重學生的潛力,至於工作能力,公司會提供培訓來彌補。 但小型企業通常希望你上手就能幹活,同時懷疑高校畢業生是否能長期安於現狀,所以錄用比例反而不高。

3.各公司/各崗位招聘的必要條件是什麼?最看重的素質是什麼? 像進入中資銀行,一個必要條件是當地戶口,這幾乎是公開的要求。 像四大,比較重視學校的品牌,而不太重視專業。 像一些諮詢公司,因為門檻比較高,所以它們連一般公司不太看重的專業成績都看得很重,可能只要年級前幾名的學生。

再比如人力資源/行政這一類職位,明顯偏愛女生,因為專業限制不高,所以實習經歷/學生活動經歷等其他指標就特別重要。 銷售類職位,最好有產品相關的專業背景。而且最重要的是,對人的性格方面很有要求。內向性格的人,可能過不了面試關。 技術類職位,除非是技術支持類的,公司可能會偏向於招聘研究生。 這些東西從學長學姐的經驗貼裡都可以總結出一些。

接下來說一點找實習的體會。

一份好的實習,有意義的實習是非常有幫助的。 功利性地說,它是未來找工作的一個鋪墊; 此外,對於一個沒有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來說,實習也可以幫助自己開闊眼界,認識business world,提高待人接物的能力,重新修訂自己的職業目標等等等等。

當然,起步可能是比較困難的。 很少有好的公司願意錄用簡歷一篇空白的大三學生做實習生。 它們在挑選實習生的時候,已經在用那些有相關實習背景的學生了。 就我身邊的例子來看, 第一份實習工作多半是通過同學、學長學姐、老師、親戚朋友介紹的。 所以,不要膽怯, 先通過自己的關係網絡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實習工作吧。

對第一份實習的要求: 我覺得第一次實習的時候,追求在工作崗位上實現自我什麼的是完全不切實際的。 因此,工作再瑣碎,再乏味,先把它做起來。

學姐那些年求職時用生命踩過的坑,現在全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你!

在可能的條件下,對實習工作可以有以下幾個要求:

1.優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崗位。這一點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以我身邊的一個同學為例,她第一份實習在親戚的介紹下做了PR的工作, 接下來她再找實習工作的時候,只要是PR相關的工作,她都能輕易得到; 相反,其他任何類型的工作,她連面試機會都沒有得到過。 所以她找正式工作的時候也只能找PR相關的工作。雖然這個崗位跟她的專業一點關係都沒有。 也就是說,第一份實習很可能決定一生(危言聳聽……)。

2.工作單位儘可能比較正規,各部門齊全。首先,你可以在一個正規的公司裡體會到公司健全的管理模式,成熟的工作方式等等; 其次,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現在的實習崗位,未來也不打算再從事相關職業的話,你可以在部門齊全的公司裡看看,有哪些其他崗位是自己喜歡的,適合的。

3.個人覺得,發傳單,做家教,肯德基麥當勞這一類工作都可以不必去做。 當然,它們體現了你精力旺盛,樂於實踐,吃苦耐勞等美好品德,還能賺到錢。但它們對你瞭解企業的運行,一個崗位是做什麼樣的工作,企業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員工,等等,幫助都不大。

接下來,一份正式的實習。 在第一份甚至前幾份實習工作的基礎上,找到一份正式的實習就比較容易了。 你經過幾次實習,可能是短暫的實習之後,你可能比較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工作了。 其實每一種工作可能都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美好, 但你一定已經比以前更清醒了。

我所說“正式的實習”有以下幾個要求:

1.公司提供正式的實習崗位。我覺得有一些工作不可以稱之為實習,而只是兼職工作。也就是說,不是internship,而是parttime job。 在兼職的崗位上,公司就是把你當成廉價勞動力, 它要求你做的工作,都是簡單的重複勞動,不會提高你的能力與價值。 而有些公司會長期的,大量的招聘實習生。 在這樣的實習崗位上,你可以獲得比較高價值的工作, 獲得一些培訓(雖然可能是非正規的),上司會給你一些反饋和評價, 你可以深入瞭解這個崗位的工作內容,發展前景等等等等。

這樣的公司其實挺多的, 因為很多公司的人員結構都快變成倒金字塔了, 就是經理級員工很多,但沒有底層的正式員工, 真正在底層辦事的,都是實習生。 (不清楚為什麼,可能是為了節省成本) 在這樣的公司,你可能被當成一個真正有用的人使用, 尤其當你遇到一個好上司的時候, 會獲得非常大的提升。

2.比較長的實習期。 非正式的實習可能是1個月,甚至是幾天。 我就在一個公司的市場部做過10天實習,工作內容就是打電話。 短期的實習不可能教會你很多東西, 一來,很多東西要靠時間來領悟, 二來,有些工作短期內不能上手,如果你沒有穩定性的話,公司不願意花時間來coach你, 因此,如果一個實習設定的就是短期,它的工作內容必定非常單一。 比較合適的實習期可能是3-6個月。

3.合適的崗位。綜合上述兩點,你投入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的一份實習, 幾乎必然就是你未來職業的起點了, 所以慎重地選擇吧。

找實習的方式, 還是那幾種:

1.招聘網站和高校BBS。高校BBS上的信息其實是非常有用的, 因為各大公司很可能在高校有聯繫人,會第一時間貼出招聘信息的。 但請注意時效,這個職位一經貼出,可能在幾天內就找到合適的人了。 所以請經常關注招聘信息,堅持不懈地投簡歷。 上面說過,我在本科階段是很懶惰的, 從來不上學校的JOB版和Parttime版。 但事後想起來,如果你在找工作階段都如此懶散的話, 其實必然適應不了外企高節奏的工作方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的。

2.請同學和學姐學長介紹。 這種途經的成功率非常高。 當一個同學或者學姐學長結束實習的時候,可能會像公司推薦繼任者,因為公司也想省時省力地找到合適的人選,所以多半就直接錄用被推薦的人選了。 當時,推薦的人選也必然是各方面素質都很好的人。 同學或者學姐學長也不太願意推薦一個不好的繼任者,而給自己實習過的公司留下不好的印象。 所以,“推薦”只是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的道路而已。

學姐那些年求職時用生命踩過的坑,現在全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你!

通過實習可以獲得的:

1.工作能力的提高。工作能力的提高不意味著你多學會幾種EXCEL技巧,打字變快了等等,而是體現在一些非常抽象的層面上。 像我在實習中,日常的工作確實就是處理表格,整理檔案,負責聯絡等等很瑣碎的事情,但是幾個月下來,還是很有收穫的。 比如,我以前說話語速很快,我的上司說這樣會讓對方覺得,你對說話的內容沒有把握,而且沒辦法很好的記住你說話的內容。 所以我降低了說話的速度,而且談吐看起來沉穩了一點:P 而且你用壓迫的語氣說話,還是用商量的語氣說話,辦事效果完全不同。

這在有很多社會經驗的人看來完全是不值一提的,但對於沒走上過社會的學生來說,第一次走進辦公室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跟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直到幾個月後,才會通過各方面的改變融入整個環境。 再比如,學會適時跟上司彙報工作進度。 再比如,合理安排工作的priority。 等等等等,都可以看做是工作能力的提升。

2.提升責任心 。在一份正式的實習裡,你要為你的工作負責。雖然比正式員工承擔的責任小的多,但還是經常有你不認識的人,跑到你的上司那裡去challenge你的工作成果。這些都壓迫著你把事情做到最好。

3.更瞭解你未來的工作。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個比較長期穩定的實習裡,你可以充分了解到你這一類工作的工作職責和人才需求。而且,你可以通過方方面面瞭解得到,你這個崗位在不同行業,不同公司裡的狀況,這對未來找工作的時候很有幫助。

怎麼看招聘廣告: 可以說,直到實習以後,我才瞭解到招聘的時候,我們都會看到的招聘廣告中的“職位說明”的重要意義。

Job responsibility就是這個職位的工作職責。 你如果看到這個工作內容裡有你一點都不認識的單詞或者縮寫(比如一些工科類,IT類,財務金融類的術語),極端地說,我覺得完全沒必要投這個職位了。 因為這說明我對這個職位的工作內容在哪個領域都不知道。 當然,如果你知道這個單詞或者縮寫的意義,只是自己目前還不太熟練或者不太在行,這倒可以以後彌補,起碼工作是屬於哪個領域自己是清楚的。

Requirements是這個職位的招聘需求。 一般一個職位會寫明要求的學歷、專業、工作經驗、學習成績、特殊技能等等。還會有一些抽象素質,或者說soft skill的要求。

首先,每一個標準都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當公司急需用人又實在招不到人的時候,可能會降低標準。就像大學錄取分數線出來之後,也有招不到人的學校降分錄取的。

其次,在能招到人的基礎上,絕對會優先招用所有條件都符合的人。 這一句不是廢話啦。事實上,Requirements裡的每一個要求基本都是有用處的。 請不要把“能在工作壓力下工作”,“喜歡挑戰性的工作”,“誠實,有責任心”,“踏實認真”,“能適應經常出差的工作”等等當成廢話。

一個工作寫明瞭“喜歡挑戰性的工作”,那麼如果你的簡歷上從來沒有過學生工作經歷和實習經歷,在學校裡碌碌無為地混了幾年,就體現出你不適合這個工作。 一個工作寫明瞭“能適應經常出差的工作”,那麼如果你是女孩子,又計劃在短期內結婚生子的話,也請不要輕易嘗試。 一個工作如果寫明瞭“誠實,有責任心”,而你工作了幾天之後,也許又感到厭倦了,那麼請與公司好好交接工作,並安心工作到它們找到接替你的人。否則又怎麼體現出你的責任心? 所以,請注意招聘廣告上的所有相關信息,招到最適合你的實習和工作。

幾個誤區:

1.越好的公司薪水越高。 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也不太清楚為什麼一些知名公司薪水反而不太高。 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公司的品牌效應放在那裡,你只要在這個公司工作過,身價就會倍增,所以薪水不多也削尖了腦袋要進取工作。所以這個公司給的薪水不高。

二,可能的工資排位:資訊>IT>快消品>其他行業。(壟斷行業不算在內) 因為資訊/IT類企業,人力資本是公司最重要的資本,公司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員工的腦力勞動,所以工資收入最高。 而一些重工業企業,固定成本佔的比例很高,人的勞動只是產品增值的一部分,所以工資相應不高。 (請不要用馬經反駁我,我不懂經濟的說……)

學姐那些年求職時用生命踩過的坑,現在全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你!

2.越好的公司越喜歡名校畢業,越喜歡尖子學生。 當然,同等條件下,公司當然喜歡用名校畢業生。 但是,我們第一點提到,有些知名公司給的薪水反而不高,所以在有些比較看重薪水的生不太願意去這種公司。有些公司會降低一些對學校的要求,或者到中部西部等地區的名校去招聘。

另外,一個好公司裡也有不太好的職位。比如一家大型化學企業,它也會需要很多IT人才,但這些IT崗位必然沒有IT公司裡的IT崗位有前途。所以它可能也不會招一流學校的一流學生,因為招了也留不住人,最後很可能給了offer,反而被學生拒掉。 所以不是名校的學生,如果其他素質都非常好的話,不是沒有機會的。

還有一種情況,公司委託招聘網站進行校園招聘的簡歷篩選。 那可能就比較慘。 因為招聘網站可能會用一些關鍵字來篩選簡歷。 它如果把“學校”的字段設成“復旦”“交大”的話,那就一點希望也沒有了。 而人工看簡歷的公司,雖然也看重學校,但沒那麼絕對。

3.成績不重要。有很多公司招聘的時候有最低GPA要求的,還有一些BT公司要求你成績非常非常好。 所以,在學校裡,學習是基本的!必需的!首要的! 要好好珍惜在學校裡讀書的時光啊……(後悔莫及的感嘆……)

4.實習經歷越多越好。我覺得,這也是錯誤的想法。 有意義的實習,1、2次足矣。沒有意義的實習,再多也體現不出價值。 而且,很多學生的簡歷上,做過sales實習,做過marketing實習,又做過admin實習,反正看起來是個全能型的。 這種學生,如果是本科生還可以考慮。如果是研究生,只能說明他到了研究生階段居然還不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實在堪憂。 此外,如果每個實習都只做1、2個月,可能會被質疑沒有穩定性和責任感。

5.這個職位條件太高,不敢嘗試。像前面說到的,很多條件都是可以降低的。 有時候公司最最最看重的不是學校知名度,不是實習經歷,不是專業…… 那它看重什麼?! 看重你一個星期可以來公司上幾天班,可以持續上班幾個月。 只要這個條件滿足了,一切都可以商量。 當然,也有反過來的情況,公司對專業背景的需求非常高,比如它要招工科和商科複合專業背景的人,這種人很難找到,所以其他標準都可適當放寬。

6.外企都喜歡性格aggressive的學生。聽說四大的確喜歡比較aggressive的學生。 但是其他的公司就要看公司不同的背景了。有些公司反而喜歡性格比較平和比較保守的人。 有些崗位需要實習生腳踏實地地幹些細緻的工作,所以也不可能找特別扎眼的人來做。它們又不是找領導,要你那麼aggressive幹什麼呢?

文章由海歸求職平臺:留學生海歸求職網,分享。歡迎分享給身邊朋友,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