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攬天下英才 南充成為人才聚集高地

大學 嘉陵江 創業 3D打印 光明網 2017-06-17

●本報記者 陳冠霖

在去年召開的市第六次黨代會上,我市提出:牢固樹立人才強市理念,深入實施“嘉陵江英才工程”,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引進培育一批綜合管理人才、行業領軍人才、實用技術人才。

在實施 “嘉陵江英才工程”的過程中,南充“走出去”大手筆攬人才,已成為高層次人才聚集區。

A人才帶來項目 原創成果花落南充

5月8日,在南充創業小鎮的南充盛達鴻科技公司實驗室內,該公司董事長、總工程師任長秋在一臺高速旋轉的縷紗測長機旁,仔細觀察中試生產的新型纖維素纖維長絲測試結果。這批試驗生產的產品還將用電子強力機測試強度,根據測試結果判斷是否合格。

盛達鴻公司中試(實驗)生產項目是“新型氨基甲酸酯纖維素纖維(簡稱CC-NaOH/ZnO體系)”,該技術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織的專家鑑定組鑑定:“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是革命性原創成果。就在我市實施“嘉陵江英才工程”期間,這項技術於2016年8月落戶我市。

畢業於武漢大學的任長秋,從去年開始在南充創業小鎮工作,期間,他回母校聯繫項目,校方向他推薦了由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周金平教授及團隊研發的“新型氨基甲酸酯纖維素纖維(簡稱CC-NaOH/ZnO體系)”,後來,嘉陵區政府相關負責人前往武漢大學對項目進行考察,最終促成該項目落戶南充。

“傳統的纖維素纖維生產工藝為粘膠法。”任長秋介紹,由於粘膠法需加入二硫化碳作為溶劑,生產過程對人體有害,歐美髮達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淘汰了該工藝。上世紀30年代,國外科學家發明了纖維素氨基甲酸酯法(簡稱CC法)技術,後因生產成本高而停止生產。近20年來,國內眾多科研機構對纖維素氨基甲酸酯法進行了系統研究,其中,除了周金平 教 授 及 團 隊 研 發 的CC-NaOH/ZnO體系專利技術,在盛達鴻公司展開中試生產(項目一期),且已啟動示範車間(項目二期)建設,國內其他團隊的類似項目,尚處於理論研究和實驗室小試階段。

“CC-NaOH/ZnO體系生產過程無汙染、成本低,生產的新型纖維素纖維長絲與天然蠶絲混紡加工的面料,除了具有天然蠶絲面料的特性,還增強了面料的抗皺性,是最有希望替代天然蠶絲的纖維素纖維產品之一。”任長秋說,該技術可用於生產新型再生纖維素纖維短纖、非織造布、玻璃紙等新型產品,能廣泛用於絲紡服裝、食品、醫療、菸草、航空航天等領域,部分產品可填補國內空白。

今年4月28日,盛達鴻公司與武漢大學簽署了《新型再生纖維素纖維生產工藝產業化項目(二期)合作協議》,以排他許可方式使用核心專利技術,這意味著,在國內外,只有盛達鴻可以使用這項技術。“我們與武大達成意向,在二期工業化生產成功後,將以不低於1200萬元的價格購買核心專利技術。”任長秋說,周金平教授利用寒暑假及授課間隙,經常帶領學生到南充的盛達鴻公司實驗室,協助解決技術難題,他帶的1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輪流到南充參與項目研發工作。

B走出去請進來 大手筆攬八方英才

“新型氨基甲酸酯纖維素纖維”項目的落地,是南充大手筆招攬人才,帶來巨大回報的一個縮影。“我市實施‘嘉陵江英才工程’,不僅對接產業招引人才,而且主動出擊,大手筆招攬人才。”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12月26日,我市組團首次赴清華大學舉辦專場人才招聘會,當天,我市用人單位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首都高校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簽訂了48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意向協議書》,引進了一批優秀畢業生。

今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先後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前往西安、成都等地的高校,舉辦專場人才招聘會,招攬八方英才。3月15日,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的南充專場人才招聘推介會上,我市25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帶去888個崗位,初步達成意向112人,其中,碩博人才108人。

“去年以來,我們先後到北京、西安、成都等地高校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說,這些活動重點引進汽車汽配、絲紡服裝、國際貿易、電子機械、信息、醫藥、教育等專業的高端人才,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主動出擊招才引智,為“155發展戰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除此之外,我市相關部門面向全市收集彙總年度高層次人才需求信息,在國內20多家媒體發佈了“嘉陵江英才工程”引才公告,面向全球招引人才,去年,收到1312人投遞的簡歷,接受多家創業團隊及公司來函諮詢,市中心醫院、市農科院等單位通過該渠道,招引急需緊缺人才453名。

據介紹,我市著眼於新興產業發展,引進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人才及團隊,其中,甲骨文投資5億元,打造創新創業產業基地,清華同方投資10億元,打造第四方電商服務平臺,浪潮集團投資5億元,建設南充雲計算中心,馭雲無人機、華巍機器人、中科遙感等項目先後落戶南充。

C高端人才集聚 助推各行各業發展

昨日,在南充創業小鎮科技成果轉化村,一臺臺3D打印機在操作人員輸入指令後,開始運行,被放入3D打印機的固體線材,經加熱處理後,通過打印噴頭,變成一件件形態各異的成品。操作人員說,“我們在電腦上設計3D模型,再通過3D打印機,就能打出實物。”

這是一家名為清軟海芯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企業,2016年入駐南充創業小鎮,把3D概念延展為三維技術概念,創設了中國西部三維技術產業園。“公司依託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國家企業信息化應用支撐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軟硬件的自主開發,在創業小鎮建成了包括三維技術展示體驗館、3D打印機生產工廠等面積超過9000平方米的三維技術產業園。”清軟海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勝明說,公司填補了中國西部3D打印機生產工廠的空白和中國西部三維技術領域發展的空白,今年,公司將與南充市三維產業技術研究院一道,協助政府把南充市建成全國首座3D打印教育示範市。

“產業集聚有利於人才集聚,人才集聚助推產業發展。”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初,我市引進的4名高端人才成功入選2016年四川省“千人計劃”,其中,由市中心醫院從美國引進的高級影像專家母其文博士主持建設的南充市臨床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項目,為基層醫院就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日均醫學影像診斷量近400張,是全國運行規模最大、連接基層醫院數量與患者圖像上傳量最多的醫學影像平臺;四川天府銀行(原南充市商業銀行)從英國引進的高端金融財會人才龔政,把國際先進的金融知識、國際先進的銀行治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創新性金融產品等引入該行,進一步提升了該行與國際接軌的水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