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傳統,初一十五燒香代表了什麼意義?

道教 佛教 易經 國學 玄說 2017-04-06

中華五千年傳統,初一十五燒香代表了什麼意義?

香燭,兩個字從古至今,都帶有些許神祕感。

大家熟悉瞭解的,大多是從小由長輩燒香給薰陶大的,且大多初一十五,家中老人都會上廟或自家供奉神像來點燭香火,晨夢中有時候還會被大人叫醒,磕頭。

香,由古代傳統的薰香演變過來的,後來逐漸主流成為了祭神祈福之物。

古人燒香講究比較注重禮儀,首先要沐浴更衣,去除汙濁;戒齋,以讓內心沉寂,還要選擇良辰吉時才能燒香祈福,達到內心虔誠。有句話叫做“古人誠,不欺我”,何況更是上天的神靈呢?

在古時,皇帝燒香的時候,叫做祭天奉神,用以祈福國泰民安,更多的是一種把心意傳達給神靈,讓其心想事成。

當然古時的燒香吉時,並不總是初一十五,那麼如今為何多數老人會選擇在這個期間燒香祈願呢?

大多數人會覺得,我們敬神應該是道教的禮儀,其實這是個誤區,有句話叫做佛道不分家,所謂禮儀上都是尊尚的。而這初一十五時辰的習俗,則來自佛教的禮節。

也相當於佛教的禮拜天,用來門徒專門敬佛敬神的日子。而區別就是,信奉道家神仙的,初一十五會用以酒肉來供奉,但佛教則必須是素齋。

其實談到這裡,有些宗教傾向的意思了,我一直以來都覺得道教在中華的傳承源遠流長,易經八卦則亦屬於道學範圍內,所以那時已經是道法的雛源了,一直到後來的儒道學說發揚起來,才令大家認識到,哦,原來這才是我們的“國道”啊。

如今,有些地方還興廟會,此廟會不是男女結合的那種相親場所,而是一種信仰禮儀,不過已經不多了。

村中的老人家,大多帶些香火,領著小孩子去祈福平安富貴。其實正常就可以,而有些老人則痴迷於燒香,我想說的是,可能會有些老人信仰很深,但更多的是生活的孤寂,孩子的冷漠所導致的。所以有空還是要多陪伴下家中的老人,畢竟這是咱們老祖宗留下來做人的禮儀。

每月“初一十五”這一天,除了是家中老人燒香的必修課,也是有許多忌諱的。忌,哭鬧、打罵、生事、摔碎物件,平常家中易發生這些,所以有時候小孩子在這天吵鬧,免不了一頓挨熊。

記得,很小的時候,因為家中窮苦,每逢月初一十五,母親則帶著我去祈福平安,富貴不富貴的不清楚了,路上因為我想吃黏黏糕,纏著母親要買,可她身上卻沒有帶錢,因為這些錢也只夠家中的生活需求了,買米買面基本上也用的差不多了,菜則是自己院子種的蘿蔔和青菜。

其實她很辛苦的,路上也說了我好幾次,但小孩子心性並不懂事,熊孩子一般就惹火了她,給了我一巴掌,頓時老實了,眼淚也掉了下來。可能是看到我哭了,心疼,她也後悔,輕聲的安慰著我,不讓哭,結果我就硬巴巴的忍住眼淚,直到她燒香完,把我送回家,她拿了錢又去買了回來。

香,如今大多是由廉價的樹皮和香料製作成的,在自家雖然敬神中須用到,但要保持空氣流暢,畢竟如今這些產物在金錢的利益下,已經變得不顧人們使用的健康了,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每到一家拜年都要聞一下香火的味道。

燒香,一種信仰,一種祈福;

信仰國學禮儀,祈福國泰民安,大家小家平安富貴;

希望有一天,不要成為汙染空氣的來源,那時可能這種傳統會消失嗎?

當列入“文化遺產”,那就真成了趕廟的丟孩子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