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善待不善良的人,是聖人的一種智慧

道德經 老子 國學書舍 2019-04-07

《道德經》: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道德經》:善待不善良的人,是聖人的一種智慧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很多人對於人是否善良這一個觀念,有一些分歧。有的人覺得,對於那些好的人,君子的人,應該是以善待之,就是用一種好的態度對待他。對於那些不善良的人,就是那些小人來說,應該用更加惡狠的態度去對待它,這是兩種看法。

《道德經》在第49章,善者吾善,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於是一個時代的品德就出現了。

《道德經》:善待不善良的人,是聖人的一種智慧

這突出的固然是一個好的理念,不管對於什麼樣的人,都一視同仁,用善良的眼光去對待。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的一種理念,也是很多人值得學習的。但是大部分人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在生活中總會對這句話產生一定的分歧。

其實老子在《道德經》中的這一個理念是對的,如果讓一個時代更加美好的時候,所有人都付出自己的愛心,付出自己的善良。那麼這個世界的品質,這個時代的品德就是歸於善良,就是一種好的結果。這種理念是對的,但是我們更多的時候在生活中,未必會有獲得同等的一個回報,這是很多人所糾結的一個事。

《道德經》:善待不善良的人,是聖人的一種智慧

信則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這一句是和上一句對應的一句話,這個話的意思叫做:守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一個時代的品德就同歸於誠信了。

這個兩句話總結起來就體現了老子大的人愛的一個思想方面,老子所闡述的思想就是,得道的聖人統治天下,收斂個人的私慾偏見,這是一種大的智慧。

那麼回到我們剛才所提出的問題,那麼很多人就說,為什麼老子在這個時候會提出對待那種不善良的人,也要善良的去對待呢?就是老子的這一個理念,從這兩句話可以體現出來,他並不是從個人私慾上去產生的一個理念,並不是從個人的角度去出發。而是從大世界,大社會,大時代的一個角度去出發,說出的這一句話,說出了這一個理念。

《道德經》:善待不善良的人,是聖人的一種智慧

我們去了解,去思考的時候,也要從大的角度去考慮,就好像有一句歌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間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這種一句歌詞也是從一個大的角度去考慮,不是從個人角度去出發的。

古代的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就是他看事物的看法和立場,並不是從個人私慾上出發的。

就好像有這樣一句話:聖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

《道德經》:善待不善良的人,是聖人的一種智慧

得道的聖人統治天下,是收斂了個人的私慾和偏見,才能和老百姓的心意相合。這個觀點,這一個想法就是和我剛才所說的是不謀而合了。像老子這樣的聖人,他們考慮事情的角度,是從整個天下整個時代處罰的,所以他們才是之所以能成為聖人。

所以回到剛才的那個問題,大多數人的想法都是認為對待邪惡的人也應該比他們更加邪惡這樣才有用,這個想法也是對的,這是從個人角度去出發考慮的。

那麼如果對待惡人也用善良的態度去對待,這個也是對的,但是這個是從大格局的角度去考慮的。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這句話怎麼看的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