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安靜,是一種神級操作,一般人還真難以掌握'

道德經 寧靜 莊子 鬼谷子 老子 經世學會 2019-08-20
"

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什麼致遠的前提是寧靜?因為寧靜是一種神級操作,如果你連自己的心都操作不好,你又怎麼能夠到達遠方呢?你所能到達的遠方有多遠,並不取決於你的雙腳,而是取決於你對“心安靜”的操作水平。

"

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什麼致遠的前提是寧靜?因為寧靜是一種神級操作,如果你連自己的心都操作不好,你又怎麼能夠到達遠方呢?你所能到達的遠方有多遠,並不取決於你的雙腳,而是取決於你對“心安靜”的操作水平。

道德經:安靜,是一種神級操作,一般人還真難以掌握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如何才能讓你浮躁的心,真正的安靜下來?

常常聽別人說,你的心要靜下來,這樣你才能看清自己,看清世界。有人說,安靜,是一個人難得的氣質。有人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遇大事而有靜氣,難!遇大事而有靜氣者,王者之質也。

關鍵是,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心,真正的安靜下來呢?這裡面有什麼方法呢?

一、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章說到:“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說,當一個人能夠把自己從現實中抽離出來,達至一個虛無之境。他在那片虛無之境中,就能夠體會到那種又厚又重的寂靜,守著這種寂靜,漸漸地融入大道之中,與道混沌為一。

這樣,就能打開造物主的視角,看天地萬物的紛紜演變,生長化收藏,生了死,死了生,反反覆覆的生死循環。

當萬物停止了動,墜入了寂靜之中,便是出生入死,歸根覆命的過程。靜極生動,出死入生,萬物又被道從一片寂靜的虛無中演化了出來。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便是萬物的生死過程,也是萬物所遵循的道之常。瞭解萬物的生死法則,才能從根本上看透人的生與死,只不過是道的一段操作而已。

就像大海中的浪花,從一片靜寂的大海中被湧現了出來,當風停止後,浪花最終還將融入無邊無際的大海,成為大海的一部分。生命的湧現,正如浪花的湧現一樣。

"

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什麼致遠的前提是寧靜?因為寧靜是一種神級操作,如果你連自己的心都操作不好,你又怎麼能夠到達遠方呢?你所能到達的遠方有多遠,並不取決於你的雙腳,而是取決於你對“心安靜”的操作水平。

道德經:安靜,是一種神級操作,一般人還真難以掌握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如何才能讓你浮躁的心,真正的安靜下來?

常常聽別人說,你的心要靜下來,這樣你才能看清自己,看清世界。有人說,安靜,是一個人難得的氣質。有人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遇大事而有靜氣,難!遇大事而有靜氣者,王者之質也。

關鍵是,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心,真正的安靜下來呢?這裡面有什麼方法呢?

一、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章說到:“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說,當一個人能夠把自己從現實中抽離出來,達至一個虛無之境。他在那片虛無之境中,就能夠體會到那種又厚又重的寂靜,守著這種寂靜,漸漸地融入大道之中,與道混沌為一。

這樣,就能打開造物主的視角,看天地萬物的紛紜演變,生長化收藏,生了死,死了生,反反覆覆的生死循環。

當萬物停止了動,墜入了寂靜之中,便是出生入死,歸根覆命的過程。靜極生動,出死入生,萬物又被道從一片寂靜的虛無中演化了出來。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便是萬物的生死過程,也是萬物所遵循的道之常。瞭解萬物的生死法則,才能從根本上看透人的生與死,只不過是道的一段操作而已。

就像大海中的浪花,從一片靜寂的大海中被湧現了出來,當風停止後,浪花最終還將融入無邊無際的大海,成為大海的一部分。生命的湧現,正如浪花的湧現一樣。

道德經:安靜,是一種神級操作,一般人還真難以掌握

所以,第一步,要看透生死,從根本上了解把握人的生命是怎樣的一回事。生命來自於一片寂靜的虛無裡,寂靜的大道是永恆的,徐徐而動的生命只是浪花一瞬。

老子所說的這種“致虛極,守靜篤”的神級操作,要達到老子所說的這種“靜境”,可謂萬中無一。這樣的操作,別人教不來,只能是自己領會。

二、莊子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

莊子在《莊子·庚桑楚》中說到:“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和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為什麼赤子之心那麼難能可貴,因為赤子之心沒有被人世間的各種繁雜所侵擾。老子在《道德經》中讓人復歸於嬰兒就是讓人去偽存真,摒棄人世間的俗智知見,重新擁有那顆赤子之心。

就好比一張紙,一出生就是純白一片,幾近於道。而一旦被後天的環境所塑造,這張紙就不再純素,而是被畫上了各種人為的符號。

"

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什麼致遠的前提是寧靜?因為寧靜是一種神級操作,如果你連自己的心都操作不好,你又怎麼能夠到達遠方呢?你所能到達的遠方有多遠,並不取決於你的雙腳,而是取決於你對“心安靜”的操作水平。

道德經:安靜,是一種神級操作,一般人還真難以掌握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如何才能讓你浮躁的心,真正的安靜下來?

常常聽別人說,你的心要靜下來,這樣你才能看清自己,看清世界。有人說,安靜,是一個人難得的氣質。有人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遇大事而有靜氣,難!遇大事而有靜氣者,王者之質也。

關鍵是,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心,真正的安靜下來呢?這裡面有什麼方法呢?

一、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章說到:“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說,當一個人能夠把自己從現實中抽離出來,達至一個虛無之境。他在那片虛無之境中,就能夠體會到那種又厚又重的寂靜,守著這種寂靜,漸漸地融入大道之中,與道混沌為一。

這樣,就能打開造物主的視角,看天地萬物的紛紜演變,生長化收藏,生了死,死了生,反反覆覆的生死循環。

當萬物停止了動,墜入了寂靜之中,便是出生入死,歸根覆命的過程。靜極生動,出死入生,萬物又被道從一片寂靜的虛無中演化了出來。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便是萬物的生死過程,也是萬物所遵循的道之常。瞭解萬物的生死法則,才能從根本上看透人的生與死,只不過是道的一段操作而已。

就像大海中的浪花,從一片靜寂的大海中被湧現了出來,當風停止後,浪花最終還將融入無邊無際的大海,成為大海的一部分。生命的湧現,正如浪花的湧現一樣。

道德經:安靜,是一種神級操作,一般人還真難以掌握

所以,第一步,要看透生死,從根本上了解把握人的生命是怎樣的一回事。生命來自於一片寂靜的虛無裡,寂靜的大道是永恆的,徐徐而動的生命只是浪花一瞬。

老子所說的這種“致虛極,守靜篤”的神級操作,要達到老子所說的這種“靜境”,可謂萬中無一。這樣的操作,別人教不來,只能是自己領會。

二、莊子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

莊子在《莊子·庚桑楚》中說到:“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和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為什麼赤子之心那麼難能可貴,因為赤子之心沒有被人世間的各種繁雜所侵擾。老子在《道德經》中讓人復歸於嬰兒就是讓人去偽存真,摒棄人世間的俗智知見,重新擁有那顆赤子之心。

就好比一張紙,一出生就是純白一片,幾近於道。而一旦被後天的環境所塑造,這張紙就不再純素,而是被畫上了各種人為的符號。

道德經:安靜,是一種神級操作,一般人還真難以掌握

當一張紙被畫過之後,你只能用已有的筆畫去作畫,這樣侷限性就非常大,可以說被定格了。而當你手握一張白紙的時候,你可以畫任何想畫的畫,你也可以不畫,因為大道甚夷。

莊子所說的“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就是讓人把畫在紙上的筆畫都去除掉的方法。當一個人的心像一張白紙一樣時,他自然而然的會安靜下來。

水靜猶明,靜下來的心就像沒有一絲波紋的湖面一樣,世界上任何的動變,都像照在湖面上的一樣,都能洞察地一覽無餘。

你越是安靜,世界對你越是清晰。

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內心,像水一樣幽靜呢?“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不讓莊子說的“四六者”在自己的心中浮蕩,內心自然像湖面一樣平靜。

三、鬼谷子說:安徐正靜,其被節無不肉

鬼谷子在《鬼谷子·符言第十二》中說到:“安徐正靜,其被節無不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右主位”

安徐正靜,從鬼谷子這句話可以看出,心靜只是一種結果,而很多人卻把心靜當成了一種原因。比如很多人看別人做事情靜不下來,就建議他要靜心。這樣說有用嗎?沒有。

就好比你跟一個人說,要想過得好,你至少要賺一個億。但賺一個億隻是目標,只是一種結果,而不是原因。你沒有告訴他怎麼才能賺到一個億的具體方法跟步驟。

在鬼谷子看來,要想靜下心來,前面還有三個步驟,那就安,徐,正,只有把這三步都做好了,一個人才能把心靜下來。

"

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什麼致遠的前提是寧靜?因為寧靜是一種神級操作,如果你連自己的心都操作不好,你又怎麼能夠到達遠方呢?你所能到達的遠方有多遠,並不取決於你的雙腳,而是取決於你對“心安靜”的操作水平。

道德經:安靜,是一種神級操作,一般人還真難以掌握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如何才能讓你浮躁的心,真正的安靜下來?

常常聽別人說,你的心要靜下來,這樣你才能看清自己,看清世界。有人說,安靜,是一個人難得的氣質。有人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遇大事而有靜氣,難!遇大事而有靜氣者,王者之質也。

關鍵是,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心,真正的安靜下來呢?這裡面有什麼方法呢?

一、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章說到:“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說,當一個人能夠把自己從現實中抽離出來,達至一個虛無之境。他在那片虛無之境中,就能夠體會到那種又厚又重的寂靜,守著這種寂靜,漸漸地融入大道之中,與道混沌為一。

這樣,就能打開造物主的視角,看天地萬物的紛紜演變,生長化收藏,生了死,死了生,反反覆覆的生死循環。

當萬物停止了動,墜入了寂靜之中,便是出生入死,歸根覆命的過程。靜極生動,出死入生,萬物又被道從一片寂靜的虛無中演化了出來。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便是萬物的生死過程,也是萬物所遵循的道之常。瞭解萬物的生死法則,才能從根本上看透人的生與死,只不過是道的一段操作而已。

就像大海中的浪花,從一片靜寂的大海中被湧現了出來,當風停止後,浪花最終還將融入無邊無際的大海,成為大海的一部分。生命的湧現,正如浪花的湧現一樣。

道德經:安靜,是一種神級操作,一般人還真難以掌握

所以,第一步,要看透生死,從根本上了解把握人的生命是怎樣的一回事。生命來自於一片寂靜的虛無裡,寂靜的大道是永恆的,徐徐而動的生命只是浪花一瞬。

老子所說的這種“致虛極,守靜篤”的神級操作,要達到老子所說的這種“靜境”,可謂萬中無一。這樣的操作,別人教不來,只能是自己領會。

二、莊子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

莊子在《莊子·庚桑楚》中說到:“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和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為什麼赤子之心那麼難能可貴,因為赤子之心沒有被人世間的各種繁雜所侵擾。老子在《道德經》中讓人復歸於嬰兒就是讓人去偽存真,摒棄人世間的俗智知見,重新擁有那顆赤子之心。

就好比一張紙,一出生就是純白一片,幾近於道。而一旦被後天的環境所塑造,這張紙就不再純素,而是被畫上了各種人為的符號。

道德經:安靜,是一種神級操作,一般人還真難以掌握

當一張紙被畫過之後,你只能用已有的筆畫去作畫,這樣侷限性就非常大,可以說被定格了。而當你手握一張白紙的時候,你可以畫任何想畫的畫,你也可以不畫,因為大道甚夷。

莊子所說的“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就是讓人把畫在紙上的筆畫都去除掉的方法。當一個人的心像一張白紙一樣時,他自然而然的會安靜下來。

水靜猶明,靜下來的心就像沒有一絲波紋的湖面一樣,世界上任何的動變,都像照在湖面上的一樣,都能洞察地一覽無餘。

你越是安靜,世界對你越是清晰。

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內心,像水一樣幽靜呢?“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不讓莊子說的“四六者”在自己的心中浮蕩,內心自然像湖面一樣平靜。

三、鬼谷子說:安徐正靜,其被節無不肉

鬼谷子在《鬼谷子·符言第十二》中說到:“安徐正靜,其被節無不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右主位”

安徐正靜,從鬼谷子這句話可以看出,心靜只是一種結果,而很多人卻把心靜當成了一種原因。比如很多人看別人做事情靜不下來,就建議他要靜心。這樣說有用嗎?沒有。

就好比你跟一個人說,要想過得好,你至少要賺一個億。但賺一個億隻是目標,只是一種結果,而不是原因。你沒有告訴他怎麼才能賺到一個億的具體方法跟步驟。

在鬼谷子看來,要想靜下心來,前面還有三個步驟,那就安,徐,正,只有把這三步都做好了,一個人才能把心靜下來。

道德經:安靜,是一種神級操作,一般人還真難以掌握

第一步,安。要專注於所志之事,把其他無關緊要的事情都絕棄掉,心無雜念,一心一意。

第二步,徐。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規劃好事情,然後不急不亂,不慌不忙地去落地執行。

第三步,正。這裡面有兩層含義,一是正義之事,所謂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先正而後才有靜,一個熱衷於做不正義之事的人,他的心是不可能靜的。二是所做之事不出現偏差,按照計劃,根據形勢,把事情都做正確,做對了。

把以上三步都做好了,人的內心才能安靜。如果繁雜之事太多,一直擾亂心志,進而做起事來,自然會慌亂,一慌亂,事情就會跟著出錯。前面三步都出錯了,心自然就安靜不下來。

可見,一個人要真正做到心靜,並非易事。反過來說,如果一個遇事總能做到心靜而有靜氣之人,必然不是普通人。

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什麼致遠的前提是寧靜?因為寧靜是一種神級操作,如果你連自己的心都操作不好,你又怎麼能夠到達遠方呢?

你所能到達的遠方有多遠,並不取決於你的雙腳,而是取決於你對“心安靜”的操作水平。

操作水平越高,心越靜。心越靜,所能看到的世界越清晰。所能看到的世界越清晰,你為達到目標所制定的策略與方法就越精確。所用的策略越精確有效,便越能夠成功。

接下來會講解更多《道德經》等聖人經典的道術智慧在生活中的應用與具體的操作方法,敬請關注後面的文章。如有收穫,歡迎轉發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