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說的“道”?

道德經 老子 哲學 政治 道生 極簡國學 2019-06-20

“以老解老”是解讀老子《道德經》的基本方法:一、用老子的原話解釋老子提出來的概念;二、用老子的概念來解讀《道德經》原文;三、用老子的思想邏輯來論證老子的基本主張。按照矛盾律:“ 任一命題不能既真又不真, 對兩個反對或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承認它們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假的。”老子的基本主張必然是符合中心思想的,老子的思想必然是符合原文註釋的,我們努力將文字的註解、章句的釋義與老子思想、主張進行邏輯上的論證,如此對《道德經》的解讀必然是趨於老子原旨真義的。

再讀《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說的“道”?

“道”是《道德經》中最重要的哲學概念之一,筆者將全文有關“道”的論述進行統計歸類,從而得出老子對道的基本定義有四個方面:一是本源,二是動力,三是規律,四是準則。我們認為:無論是是參考甲骨文字形字體的流變,還是援引四書五經中的註釋,所得出來的結論均不如“以老解老”更貼近老子本意。

一、本源

1、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4、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40、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62、道者萬物之奧。

二、動力

09、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39、萬物得一以生。……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51、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34、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三、規律

25、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32、道常無名。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40、反者道之動。

42、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73、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77、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79、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81、天之道利而不害。

四、準則

9、功遂身退,天之道。

14、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15、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2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1、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再讀《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說的“道”?

我們通過如上的的梳理,可以得出結論:道在天地萬物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天地萬物因道的存在而得以自然生成,“似”、“或”、“可以為”等不確定的描述將道歸為天地萬物的開始(始)和本源(母)。在道的作用之下,萬物得以生長繁衍,道同樣是天地萬物生長成消的規律。人與道的關係是“法”,從天地自然萬物之中發現規律,順應規律而從事,便是“無為”的真諦“輔萬物之自然”。

然而難以解釋的是“30、不道早已”、“53、非道也哉”的記載,既然道是客觀存在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不道”、“非道”的現象呢?難道還有事物可以脫離“道”的作用而存在?我們從老子的基本主張中得到答案,全文中75個“道”字,說的並不是同一個內容。正如“1、道可道,非常道”一句中包含了兩個道,一個是客觀存在的道,一個是主觀認識的道。二者之間有那些區別呢?

再讀《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說的“道”?

首先客觀的“道”是“21、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一種存在,其特點是:“14、視之不見名……聽之不聞……摶之不得……”,也就是說道的“本體”是無法通過五官感知的,但是“21、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人們可以通過其中的“象”、“物”、“精”來認識到“道”的存在,這種形而上的認知無法直接通過語言來描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為了傳播這種認知,只能是“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其實“道”的名稱是“大”,“道”是它的表字。

而主觀認識下的“道”是可證可循的,8、“上善若水。”水的處下、不爭,具有“道”的品質,故此“幾於道”。32、“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江海善下、不爭,具有“道”的品質,故此能成“66、百谷王”。聖人取法所認識到“道”的特點,於是總結出“81、聖人之道為而不爭”。“66、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我們很顯然的看出來以問題,江海、水、道是沒有目的的,是率性自然的,是本來處下的;而人不同於萬物,人是有目的的。“25、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7、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再讀《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說的“道”?

筆者梳理出來老子兩大價值觀,一是“成”,二是“久”。純粹的客觀存在是沒有意義才,因為沒有人去思考它的意義,沒有人賦予它意義。故此在客觀存在之外,人領悟到了生命的意義在於賦予其價值。而老子的基本價值觀,一是來源“7、天長地久”,繼而由身推國得出“59有國之母可以長久”的政治主張來,二是來源於“41、夫唯道善貸且成”,而“77、功成而不處”又是基於“久”的思考。有了價值觀,便有了評價的標準。於是有了“30、物壯則老,是謂不道”的評價,因為“76、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壯”的結果都是不ji成,不符合基本價值觀,故此“不道”。而“53、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違背了“59、治人事天莫若嗇。”的“有國之母”,從而導致了國家的不長久,故此“非道也哉”。

我們再回到主題:什麼是“道”?至今筆者還沒有總結出令自己滿意的答案,天地開始的開始?萬物究竟的究竟?天下共同遵守的道理?為人處世的準則?沒有一句話可以概況“道”的具體內涵,只能分成好幾個方面,分別來“論道”。在天地生成本體論中的“道”,在萬物生長成消中的“道”,在治國修身中的“道”,在為人處世中的“道”,以及無所不在,無以言表的“道”。我只能分清楚此道非彼道,討論治國修身的“道”與生成天地的“道”不能混淆,人事之“道”和物理之“道”不能混淆,主觀認識的“道”和客觀存在的“道”不能混淆。能回答的,僅此而已,那些振振有詞而以某一事、某一物而給“道”下定義的結論,必然是以偏概全之論。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舊書不厭百回讀

再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熟讀深思子自知

轉載請註明出自【頭條號:極簡國學】

插圖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先聯繫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