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讓困境家庭共享發展成果

慈善 社會保險 基金 法律 人民網 2017-04-16
中山:讓困境家庭共享發展成果

社區民政幹部、志願者協助慈善總會向雙低家庭贈送奶粉。 資料圖片

社區民政幹部、志願者協助慈善總會向雙低家庭贈送奶粉。 資料圖片

中山:讓困境家庭共享發展成果

4月11日,義工將市民捐贈到博愛商城上的護理床送到受助對象家中。 葉志文 攝

總簽約額約2500億元、簽約項目數較去年增長17%、總金額較去年增長5.6倍……2017年中山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洽談會暨第四屆“中山人才節”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深中通道開工建設、廣珠城際軌道接入國鐵網絡的背景下,中山已經駛入了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建設之首,在於民生。在建設充滿健康活力和宜居精品城市的過程中,中山始終踐行民生為本的路線,努力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

4月13日,中山市民政局局長沈名曉做客中山廣播電視臺“熱點面對面”節目時介紹,近兩年來中山積極完善多項困難救助政策,大幅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首次將低保家庭中的“雙老”家庭、單親家庭、未成年人、重病患者等的分類救助金髮放標準,由低保標準的20%提高至40%。另外,中山大幅擴大低收入家庭的範圍,把重特大疾病救助範圍擴大到普通家庭,著力解決兜底民生突出問題,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

●撰文:郭鼕鼕 程倩敏

A 低保標準提高至896元

切實保障困難家庭基本生活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其基本生活保障是群眾幸福感提升的基石。為此,早在1997年中山就實施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家庭進行差額救濟。目前,中山的低保救助實現了城鄉一體,並建立了標準與價格上漲聯動機制和自然增長機制。也就是說,救助水平會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有效地保障了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低保標準為省內同類城市最高——

2月21日,中山市政府常務會議決定從2017年1月起大幅提高低保標準,由原來的629元提高到800元,年內再根據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的有關規定實施本年度調整。

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度中山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3月,中山決定根據低保自然增長機制,在已提高至800元的基礎上再按12%的增幅將低保標準調整至896元,相比去年年底629元的標準提高42.5%,從2017年1月1日起執行。

目前,896元的新標準為廣東省二類城市(東莞、佛山、中山、珠海)中最高。據瞭解,省民政廳根據經濟及物價水平將全省各市分為四類,其中廣州、深圳為一類城市,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為二類城市,惠州、江門(不含台山、開平、恩平)、肇慶(不含所轄縣)為三類城市,其他市為四類城市,並對不同類別的城市制定了不同的城鄉低保最低標準要求。

市民政局救災救助科副科長陳啟樞介紹,經初步測算,本次提標後全市低保對象預計將由原來的3783戶7977人增至約5200戶12000人,增加約50%。中山將從今年4月起按新標準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時按3月的低保名冊補發1-3月調整標準的差額。

四類特困低保戶增發低保金40%——

提高低保標準,保障困難家庭基本生活。不僅如此,對於不同情況的家庭,中山還給予不同程度的救助。“低保家庭中的雙老家庭、單親家庭、未成年人和長期患重大疾病人員是最為困難的群體,人數約佔低保總人數的一半。為此,中山從2007年起按低保標準的20%向這部分特困低保對象增發生活保障金,切實保障這部分家庭的基本生活。去年7月起,更是加大救助力度,將上述四類特困低保家庭增發低保金比例由20%提高至40%。”陳啟樞介紹。

按目前低保標準896元的40%計算,每人每月將獲增發分類救助金358元。舉個例子,三口家庭,三人合共領取低保金1188元。如果該家庭中,有一位重病患者,一位未成年人,那麼重病患者成員和未成年人每月可分別領取分類救助金358元,其家庭每月合計可領取生活保障金為1188 358 358=1904元。

低收入家庭界定範圍大幅擴大——

不少家庭的人均月收入雖在低保線以上,但生活仍存在一些困難。為此,從2007年開始,中山將人均月收入高於低保標準線50元以內的家庭認定為低收入家庭。他們可以享受低保家庭在教育、醫療、住房、勞動就業、臨時救助、臨時價格補貼、法律援助等方面同等的救助政策。

從今年1月起,中山實施“低收入家庭”認定新規,將家庭人均月收入高於低保標準線1.5倍以內,且家庭財產認定符合《中山市城鄉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辦法》有關規定的家庭,納入“低收入家庭”。也就是說,低保標準提高到896元后,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按1.5倍來計算,相應調整為897元至1344元。初步估算,低收入對象將由原先的1176戶3147人增加到約4000戶12500人。

沈名曉介紹,由於低保標準的大幅提高,經測算,中山全年共需要投入相關的保障資金約1.2億元,比去年增加支出5000多萬元,其中市級財政增加投入近4000萬元。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就發放低保金1200多萬元。

B 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

戶籍居民均為潛在被救助對象

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外,政府也在各方面努力,在住房救助、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出臺了相關分類救助政策,全方位搭建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住房方面,中山建立了雙低家庭危房改造機制,累計投入約1.8億元改造雙低家庭危房3200多間。醫療方面,建立了困難居民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不限病種,不設起付線,普通困難家庭均可獲得救助。建立了臨時困難救助機制,對因遭遇突發事件等原因導致生活困難的戶籍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提供臨時救助。

僅2016年,中山就向9000戶次困難群眾發放臨時救助金1100多萬元,市鎮兩級財政支出醫療救助金約2000萬元救助困難群眾2.1萬多人次,人均醫療救助水平超過2500元。此外,針對困難群體中山還有助學、保障房、就業幫扶、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幫扶救助。其中,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解決了困境家庭的醫療難題,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因病致貧返貧現象的發生。

“困難居民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是2014年起實施的,去年底我們對它進行了修訂完善。修訂後的內容主要就是擴大了救助面,救助對象範圍,由原來的本市戶籍低保、低收入家庭,擴大至戶籍低保、低收入家庭、特困供養人員以及支出型貧困醫療救助對象四類。特別是針對‘支出型貧困醫療救助對象’,體現出這項政策的普惠性,切實解決了每一個家庭可能會面臨的因病返貧問題。”沈名曉介紹。

低保、低收入、特困供養人員為經民政部門審核認定的相對固定人群,定義為“收入型貧困醫療救助對象”;而“支出型貧困醫療救助對象”為非固定人群,全市戶籍居民均為潛在被救助對象,只要滿足“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單次或累計超過其家庭自申請救助當月起過去一年可支配總收入的60%,且家庭資產總值符合規定上限的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均可申請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

中山市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不限病種,不設起付線。凡符合條件的救助對象,只要住院或按本市醫保制度進行特定病種門診治療,均可獲得醫療救助。家住石岐區康華社區的李小姐就因此受惠。過去一年,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她,醫療總費用17萬多元,社保報銷後個人仍需負擔9萬多元。經調查核實,李小姐家庭雖然不屬中山低保、低收入家庭,但由於高額醫療費用支出已大大超過其家庭過去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以及家庭資產情況符合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政策有關規定。經核算審批,市民政局給予她醫療救助金約3.8萬元。“終於可以安心接受手術治療了,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剛好享受到這項惠民政策。”李小姐說。

“支出型貧困醫療救助對象,其醫保報銷後個人負擔的所有費用(自付 自費),單次或累計超過其家庭自申請救助當月起過去一年可支配總收入60%以上部分,由市財政按70%給予救助,年救助限額20萬元。”陳啟樞說。據統計,今年1至3月,市民政局按照該《辦法》共救助困難群眾2640人次,發放醫療救助金約220萬元。其中,像李小姐一樣經審批符合“支出型貧困患者醫療救助”的申請共9宗,發出醫療救助金共29萬元,人均救助金額達3.2萬元。

陳啟樞介紹,對於人員相對固定的“收入型貧困醫療救助對象”,市級財政醫療救助部分實施醫療機構“一站式”結算服務。該系統是由市民政局牽頭,市財政局、市衛計局、市人社局配合共同籌建,2015年起全市47家社會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就可提供結算服務。

據悉,只要參加了中山的社會醫療保險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特困供養人員等醫療救助對象,在本市社會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辦理住院、特定病種門診治療結算時,只需憑社會保障卡由醫療機構在進行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等社會醫療保險待遇結算的同時,通過“一站式”結算系統同步實施醫療救助結算,實現醫療救助與醫療保險制度的無縫對接。未獲“一站式”結算服務的醫療救助對象,先行支付醫療費用,再到戶籍所在地村(居)委會申請醫療救助。

C 慈善救助

讓困境家庭感受到社會關愛

在讓困境家庭共享發展成果的道路上,除了政府在努力,社會慈善力量也在積極參與,讓困境家庭在感受到黨委、政府幫助關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

沈名曉作了一個通俗的比喻,他認為中山的社會救助體系就像一棵為困難群眾遮風擋雨的大樹,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整棵大樹的樹幹,起著核心、支柱的作用。醫療、住房、教育、臨救等分類救助則是樹枝,圍繞著低保制度這個樹幹延伸發展。而慈善救助,則相當於這棵大樹周圍的樹,起到補充的作用。

近年來,中山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倡導、引領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形成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相銜接、相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目前,全市共有市級慈善總會1個,鎮區慈善會10個,還有眾多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以及熱心公益事業的企業單位等。僅市慈善總會冠名基金總額就超過7000萬元。這些社會力量多渠道籌集資金開展慈善救助,具有廣泛性、靈活性,有力彌補了政府力量的不足,使社會的關愛覆蓋更多的角落。去年,中山城市公益指數還首次躍進全國地市前十。”沈名曉介紹。

在慈善救助方面,市慈善總會可謂社會組織中的佼佼者。市慈善總會祕書長羅東介紹,目前,市慈善總會正積極採取多項舉措推動發揮慈善事業在扶貧濟困中的作用。“我們建立了公益慈善項目承接管理機制,每年開展愛心接力行慈善傳萬家、真情暖人心、博愛送萬家等活動,募集慈善資金用於慰問困難群體。我們設立了劉蓉蓉慈育助學基金、草晶華愛心基金和中山客商博愛慈善基金、慈愛基金等多個冠名基金,定向幫扶困難群體解決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困難。其中,劉蓉蓉慈育助學基金用於孤兒和貧困青少年兒童助學,成立以來募集資金155萬元,累計幫助80多名青少年兒童接受教育。市慈愛基金是全市首個公立醫院掛靠慈善基金,成立以來共得到20家企業及個人捐款近300萬元,將全部用於救助市人民醫院困難患者。”羅東介紹說。

此外,市慈善總會還與多個掛靠基金共建“微支付”渠道,實現了快速便捷的慈善捐贈。其中,“城市零距離愛心幫扶基金”開通“微支付”後,一年內超10萬人次群眾參與,捐贈金額逾200萬元,救助300多名重病貧困患者和意外傷害人員,成為市民關注及參與扶貧濟困的愛心工程。

■案例

集捐助接收、志願服務、精準援助於一體

博愛商城讓每一個善念落地

在讓困難家庭共享發展成果的道路上,中山努力搭建平臺讓慈善力量積極參與,發揮社會資金對財政資金的補充作用,進一步提升社會救助水平。今年3月投入使用的博愛商城,就搭建起了網上捐贈的快車道,中山市民輕點鼠標就可以將家裡的閒置物品轉贈給有需要的人。

4月11日,在中山市石岐區延齡路上,博愛行動義工羅湛錫和同事一起將一臺可調節護理床搬下車,送到九旬老人羅彩燕的家中。今年3月,老人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左盤骨粉碎性骨折,如今臥床養傷。老人是博愛行動義工隊的服務對象。義工在日常上門拜訪時,瞭解到她的傷情和需求。“剛好週一在博愛商城上,我們看到有人捐贈了一臺可調節護理床,立即下單把床送到老人家中,方便老人休息和進食。”羅湛錫說。

據悉,“博愛商城”是集捐助接收、志願服務、精準援助於一體的愛心平臺,它利用網絡技術,“淘寶網”式操作手法,以中山市社會捐助接收工作站為載體,與各社工服務中心、慈善超市相互配合,通過預約捐贈、專職人員管理、社工引領、義工協助、市民參與的運作方式,形成“捐助—管理—線上線下運作—送達—反饋”的愛心接力鏈條。

“不少市民反映家裡有多餘的衣服、家電、傢俬,都非常新,扔掉又非常可惜。”羅東介紹,“博愛商城”主要接收全新或八成新以上的物品,包括家電、衣物、圖書、文具、玩具、運動器材等,接收的物資將用於幫助全市雙低、殘疾、獨居老人及有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市民只要成為“博愛商城”會員,便可為身邊有需要的群眾預訂物品或參與物資配送。商城工作人員還將定期回訪瞭解物資送達情況及受惠群眾滿意度。

據瞭解,在建立“博愛商城”後,市民政局將通過完善中山市社會捐助接收站,聯結全市各鎮區博愛行動義工組織,以市捐助接收站為中心,各鎮區慈善超市為網點,打造全市社會捐助接收網絡。沈名曉表示,“博愛商城”旨在讓每一個善念落地,實現閒置資源有效利用,困難群眾需求得到精準對接,同時也讓廣大市民以最便捷的方式共同參與公益志願服務,達到“供需對接、志願服務、精準援助、全民參與”的大融合。

羅東介紹,除了“博愛商城”外,中山還開設了“慈善中山”微信公眾號,在線發佈求助案例,市民只需點擊“我要捐”,便可通過在線支付功能為求助案例捐出善款,點擊“志願服務”便可參與志願服務,瞭解服務信息,開展服務交流,並將閒置資源贈送至有需要的困難家庭中。

幫助困境家庭不一定只是捐錢,開展義工服務活動,親身投入到幫扶弱勢群體工作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羅東介紹,中山把社工的專業優勢與義工的全民參與有機結合,以中山市慈善總會為依託,以全市各社工綜合服務中心(社工站)為服務載體,建立博愛行動義工隊伍,以專業社工為引領推行的扶貧濟困志願服務。市民若想加入博愛行動義工行列通過實際行動幫助困難家庭,可以登錄“中山志願服務”網,在市民申請欄目填寫資料和服務協議提交,將有專人審核通知。或者到各個社工服務中心去報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參加相應的義工隊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