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處暑 又到清明時 立秋 農產品 農業 卓米讀詩詞 2019-08-25
"

​文:一葉浮生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宋代詩人宋泂感嘆,處暑一到,就可以隱隱約約地嗅到秋涼的氣息,讓人心底暢快無比。處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也就意味著,處暑過後,大部分地區天氣要開始逐漸轉涼了。

"

​文:一葉浮生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宋代詩人宋泂感嘆,處暑一到,就可以隱隱約約地嗅到秋涼的氣息,讓人心底暢快無比。處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也就意味著,處暑過後,大部分地區天氣要開始逐漸轉涼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關於處暑的天氣變化,《詩經·國風·豳風》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說法。這裡的“火”是指心宿,也稱“大火”星,它也是天蠍座裡最亮的一顆星,發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仲夏午月黃昏,“大火”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農曆七月黃昏,也就是處暑過後,它的位置便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而“九月授衣”則是指到了農曆九月,就要開始準備過冬的寒衣了。

"

​文:一葉浮生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宋代詩人宋泂感嘆,處暑一到,就可以隱隱約約地嗅到秋涼的氣息,讓人心底暢快無比。處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也就意味著,處暑過後,大部分地區天氣要開始逐漸轉涼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關於處暑的天氣變化,《詩經·國風·豳風》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說法。這裡的“火”是指心宿,也稱“大火”星,它也是天蠍座裡最亮的一顆星,發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仲夏午月黃昏,“大火”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農曆七月黃昏,也就是處暑過後,它的位置便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而“九月授衣”則是指到了農曆九月,就要開始準備過冬的寒衣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在氣象預報還不完善的古代,人們往往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進行來確定農時,指導生產。每一個節氣都和人們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一書中曾寫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甚至當時的朝廷還專門設置了“火正”之職,負責觀測“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確定農時節令。可見,從朝廷到民間,人們對於節氣變化的重視。

"

​文:一葉浮生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宋代詩人宋泂感嘆,處暑一到,就可以隱隱約約地嗅到秋涼的氣息,讓人心底暢快無比。處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也就意味著,處暑過後,大部分地區天氣要開始逐漸轉涼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關於處暑的天氣變化,《詩經·國風·豳風》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說法。這裡的“火”是指心宿,也稱“大火”星,它也是天蠍座裡最亮的一顆星,發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仲夏午月黃昏,“大火”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農曆七月黃昏,也就是處暑過後,它的位置便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而“九月授衣”則是指到了農曆九月,就要開始準備過冬的寒衣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在氣象預報還不完善的古代,人們往往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進行來確定農時,指導生產。每一個節氣都和人們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一書中曾寫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甚至當時的朝廷還專門設置了“火正”之職,負責觀測“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確定農時節令。可見,從朝廷到民間,人們對於節氣變化的重視。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

​文:一葉浮生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宋代詩人宋泂感嘆,處暑一到,就可以隱隱約約地嗅到秋涼的氣息,讓人心底暢快無比。處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也就意味著,處暑過後,大部分地區天氣要開始逐漸轉涼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關於處暑的天氣變化,《詩經·國風·豳風》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說法。這裡的“火”是指心宿,也稱“大火”星,它也是天蠍座裡最亮的一顆星,發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仲夏午月黃昏,“大火”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農曆七月黃昏,也就是處暑過後,它的位置便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而“九月授衣”則是指到了農曆九月,就要開始準備過冬的寒衣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在氣象預報還不完善的古代,人們往往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進行來確定農時,指導生產。每一個節氣都和人們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一書中曾寫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甚至當時的朝廷還專門設置了“火正”之職,負責觀測“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確定農時節令。可見,從朝廷到民間,人們對於節氣變化的重視。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當下,“七月流火”這個成語經常被人們誤用,“火”是炎熱的代名詞,再加之農曆七月,即陽曆八月暑氣未褪,“秋老虎”還在發出咆哮,這個詞就不難被理解為“七月天上下火”依舊十分炎熱的意思,十分具有畫面感。然而,這樣理解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卻也有一定的根據和道理,因為隨著每年地球自轉的偏移,太陽直射點也在發生變化,兩千多年來,形成於夏代曆法的“七月流火”已經往後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這樣來看,“七月流火”似乎也有不恰當的地方。

"

​文:一葉浮生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宋代詩人宋泂感嘆,處暑一到,就可以隱隱約約地嗅到秋涼的氣息,讓人心底暢快無比。處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也就意味著,處暑過後,大部分地區天氣要開始逐漸轉涼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關於處暑的天氣變化,《詩經·國風·豳風》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說法。這裡的“火”是指心宿,也稱“大火”星,它也是天蠍座裡最亮的一顆星,發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仲夏午月黃昏,“大火”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農曆七月黃昏,也就是處暑過後,它的位置便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而“九月授衣”則是指到了農曆九月,就要開始準備過冬的寒衣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在氣象預報還不完善的古代,人們往往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進行來確定農時,指導生產。每一個節氣都和人們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一書中曾寫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甚至當時的朝廷還專門設置了“火正”之職,負責觀測“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確定農時節令。可見,從朝廷到民間,人們對於節氣變化的重視。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當下,“七月流火”這個成語經常被人們誤用,“火”是炎熱的代名詞,再加之農曆七月,即陽曆八月暑氣未褪,“秋老虎”還在發出咆哮,這個詞就不難被理解為“七月天上下火”依舊十分炎熱的意思,十分具有畫面感。然而,這樣理解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卻也有一定的根據和道理,因為隨著每年地球自轉的偏移,太陽直射點也在發生變化,兩千多年來,形成於夏代曆法的“七月流火”已經往後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這樣來看,“七月流火”似乎也有不恰當的地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節氣”,既是氣候,又是節日,和清明、冬至這些大的傳統節日一樣,其實“處暑”也是一個節日,同樣存在著一些風俗習慣。處暑前後,往往會有祭祖的習慣,比如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同時還會放河燈,普渡那些水鬼和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

"

​文:一葉浮生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宋代詩人宋泂感嘆,處暑一到,就可以隱隱約約地嗅到秋涼的氣息,讓人心底暢快無比。處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也就意味著,處暑過後,大部分地區天氣要開始逐漸轉涼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關於處暑的天氣變化,《詩經·國風·豳風》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說法。這裡的“火”是指心宿,也稱“大火”星,它也是天蠍座裡最亮的一顆星,發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仲夏午月黃昏,“大火”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農曆七月黃昏,也就是處暑過後,它的位置便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而“九月授衣”則是指到了農曆九月,就要開始準備過冬的寒衣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在氣象預報還不完善的古代,人們往往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進行來確定農時,指導生產。每一個節氣都和人們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一書中曾寫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甚至當時的朝廷還專門設置了“火正”之職,負責觀測“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確定農時節令。可見,從朝廷到民間,人們對於節氣變化的重視。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當下,“七月流火”這個成語經常被人們誤用,“火”是炎熱的代名詞,再加之農曆七月,即陽曆八月暑氣未褪,“秋老虎”還在發出咆哮,這個詞就不難被理解為“七月天上下火”依舊十分炎熱的意思,十分具有畫面感。然而,這樣理解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卻也有一定的根據和道理,因為隨著每年地球自轉的偏移,太陽直射點也在發生變化,兩千多年來,形成於夏代曆法的“七月流火”已經往後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這樣來看,“七月流火”似乎也有不恰當的地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節氣”,既是氣候,又是節日,和清明、冬至這些大的傳統節日一樣,其實“處暑”也是一個節日,同樣存在著一些風俗習慣。處暑前後,往往會有祭祖的習慣,比如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同時還會放河燈,普渡那些水鬼和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處暑當天,有些地方還會有吃鴨子的習慣,老鴨味甘性涼,最是敗火,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習俗,通常處暑當日,北京人就會到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等,一嘗當季美味。處暑過後,人們就開始籌備秋遊,趁著天上流雲閒散、秋高氣爽,民間便有“七月八月看巧雲”的說法,全家人一起出遊迎秋,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白居易的詩作《早秋曲江感懷》中,就盡顯了這種處暑過後,早秋撲面。

《早秋曲江感懷》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

​文:一葉浮生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宋代詩人宋泂感嘆,處暑一到,就可以隱隱約約地嗅到秋涼的氣息,讓人心底暢快無比。處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也就意味著,處暑過後,大部分地區天氣要開始逐漸轉涼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關於處暑的天氣變化,《詩經·國風·豳風》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說法。這裡的“火”是指心宿,也稱“大火”星,它也是天蠍座裡最亮的一顆星,發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仲夏午月黃昏,“大火”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農曆七月黃昏,也就是處暑過後,它的位置便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而“九月授衣”則是指到了農曆九月,就要開始準備過冬的寒衣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在氣象預報還不完善的古代,人們往往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進行來確定農時,指導生產。每一個節氣都和人們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一書中曾寫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甚至當時的朝廷還專門設置了“火正”之職,負責觀測“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確定農時節令。可見,從朝廷到民間,人們對於節氣變化的重視。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當下,“七月流火”這個成語經常被人們誤用,“火”是炎熱的代名詞,再加之農曆七月,即陽曆八月暑氣未褪,“秋老虎”還在發出咆哮,這個詞就不難被理解為“七月天上下火”依舊十分炎熱的意思,十分具有畫面感。然而,這樣理解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卻也有一定的根據和道理,因為隨著每年地球自轉的偏移,太陽直射點也在發生變化,兩千多年來,形成於夏代曆法的“七月流火”已經往後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這樣來看,“七月流火”似乎也有不恰當的地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節氣”,既是氣候,又是節日,和清明、冬至這些大的傳統節日一樣,其實“處暑”也是一個節日,同樣存在著一些風俗習慣。處暑前後,往往會有祭祖的習慣,比如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同時還會放河燈,普渡那些水鬼和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處暑當天,有些地方還會有吃鴨子的習慣,老鴨味甘性涼,最是敗火,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習俗,通常處暑當日,北京人就會到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等,一嘗當季美味。處暑過後,人們就開始籌備秋遊,趁著天上流雲閒散、秋高氣爽,民間便有“七月八月看巧雲”的說法,全家人一起出遊迎秋,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白居易的詩作《早秋曲江感懷》中,就盡顯了這種處暑過後,早秋撲面。

《早秋曲江感懷》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作者觀察得十分仔細:天上的雲彩已不似酷暑時的團聚成塊,涼風一起,雲彩疏散自如,而荷塘中也迎來了秋意,荷花不再是鮮豔嬌嫩,取而代之的是,一簇簇新長出的蓮蓬。處暑節氣是在立秋之後,“立秋三天,寸草結子”,農作物都已進入成熟期,荷花變為“關成子”,意為荷花結子,不正是秋天的表現嗎?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則是漁業收穫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

​文:一葉浮生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宋代詩人宋泂感嘆,處暑一到,就可以隱隱約約地嗅到秋涼的氣息,讓人心底暢快無比。處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也就意味著,處暑過後,大部分地區天氣要開始逐漸轉涼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關於處暑的天氣變化,《詩經·國風·豳風》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說法。這裡的“火”是指心宿,也稱“大火”星,它也是天蠍座裡最亮的一顆星,發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仲夏午月黃昏,“大火”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農曆七月黃昏,也就是處暑過後,它的位置便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而“九月授衣”則是指到了農曆九月,就要開始準備過冬的寒衣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在氣象預報還不完善的古代,人們往往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進行來確定農時,指導生產。每一個節氣都和人們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一書中曾寫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甚至當時的朝廷還專門設置了“火正”之職,負責觀測“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確定農時節令。可見,從朝廷到民間,人們對於節氣變化的重視。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當下,“七月流火”這個成語經常被人們誤用,“火”是炎熱的代名詞,再加之農曆七月,即陽曆八月暑氣未褪,“秋老虎”還在發出咆哮,這個詞就不難被理解為“七月天上下火”依舊十分炎熱的意思,十分具有畫面感。然而,這樣理解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卻也有一定的根據和道理,因為隨著每年地球自轉的偏移,太陽直射點也在發生變化,兩千多年來,形成於夏代曆法的“七月流火”已經往後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這樣來看,“七月流火”似乎也有不恰當的地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節氣”,既是氣候,又是節日,和清明、冬至這些大的傳統節日一樣,其實“處暑”也是一個節日,同樣存在著一些風俗習慣。處暑前後,往往會有祭祖的習慣,比如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同時還會放河燈,普渡那些水鬼和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處暑當天,有些地方還會有吃鴨子的習慣,老鴨味甘性涼,最是敗火,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習俗,通常處暑當日,北京人就會到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等,一嘗當季美味。處暑過後,人們就開始籌備秋遊,趁著天上流雲閒散、秋高氣爽,民間便有“七月八月看巧雲”的說法,全家人一起出遊迎秋,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白居易的詩作《早秋曲江感懷》中,就盡顯了這種處暑過後,早秋撲面。

《早秋曲江感懷》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作者觀察得十分仔細:天上的雲彩已不似酷暑時的團聚成塊,涼風一起,雲彩疏散自如,而荷塘中也迎來了秋意,荷花不再是鮮豔嬌嫩,取而代之的是,一簇簇新長出的蓮蓬。處暑節氣是在立秋之後,“立秋三天,寸草結子”,農作物都已進入成熟期,荷花變為“關成子”,意為荷花結子,不正是秋天的表現嗎?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則是漁業收穫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處暑已到,秋天還會遠嗎?

處暑一到,不僅意味著秋天將至,還在提醒大家一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二,又到秋收的季節,這大半年你收穫了什麼呢?


本文由卓米詩詞彙簽約作者原創,版權歸卓米詩詞彙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