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故事:打麥子

春秋戰國 農村 回眸如煙往事 2019-04-04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吳乃華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知青故事:打麥子

從1969年1月到1972年12月,我在陝西省延川縣關莊公社太相寺大隊劉家灣村插隊落戶,當了四年農民。

我們村的麥子種在十幾裡外的大山上,每年割麥子時,總是老人婆姨女子在地裡割,青壯年男人往回擔。擔著麥子往回走時,十幾裡的山路根本就不敢歇,因為,只要把麥擔往地下一撂,即使再小心輕放,熟了的麥穗也很容易搓掉一層麥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夥臉朝黃土背朝天,忙活了一年,誰捨得在就要吃到嘴的時候糟蹋掉呢?因此途中根本不休息,累了無非就是換換肩膀,稍稍走慢些而已。

收麥子時天氣易變,不定什麼時候就會來場暴雨,麥子著了水,再一捂,很容易發芽,發了芽的麥子做饅頭是粘的,老愛粘牙,還有股黴味,別提多難吃了,我們剛下鄉時隊裡就給我們吃過這種麥子。所以麥子擔回場上,要馬上脫粒。當時用的脫粒工具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碌碡,即石磙子,用驢拉著滿場跑著軋麥子;一種是連枷,古老的脫粒工具,把三四根長約兩尺,指頭粗細的棗木棍,用驢皮一根挨一根地綁起來,這是擊打拍子,在上面安一個軸,連在一根鋤頭把似的長木棍上,就做成了一把連枷。

打麥子時,幾十人面對面站成兩排,交替著打:連枷往上揚到空中,讓擊打拍子轉一個圈,甩起來再往下抽,“啪”地打在麥穗上,一排揚起,一排落下,幾十把連枷交替著擊打麥穗時發出“啪啪”的響聲,頗有氣勢。打麥子最喜歡驕陽似火,烈日當頭。大太陽底下,連枷一抽打,麥粒就噼噼啪啪地從麥穗裡往外跳。

幹活時,人要方便,是去旁邊的小樹林,而毛驢就沒那麼自覺了,常常邊幹活邊拉,驢糞噗噗噗地落下,尿水嘩嘩嘩地噴灑,給金黃的麥粒又增加了一些營養。至此我才知道,雪白的饅頭中,還有這麼鮮活的成份!“誰知盤中餐,粒粒沾驢糞。誰知白饅頭,個個滲驢尿。”

後來,在大學讀古代史時,我才知道,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先人就開始使用連枷了,而且至今長盛不衰,宋代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詩云:“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那歡歌笑語,那田園風情,那耕讀雅興,那喜悅的心情,簡直從字裡行間溢了出來,變成活脫脫一幅農村風俗畫。

近人無名氏也有詩云:“體貌近乎三截棍,果然舞起打秋風。聲聲劈劈啪啪作,步步揚揚灑灑功。一地嘉禾留飽滿,千年村落奏亨通。鄉音天籟輕雷夜,累我農家不落空。”同在陝北插隊的某知青也有詠連枷的詩:“連枷對對兩邊排,便有驚雷動地來。羽翼聯翩遮日月,珍珠蹦跳落塵埃。景成鄉野風情畫,詩感石湖居士才。遠古相沿勞作苦,如今是否換機臺?”的確,一把連枷,從兩千多年前一直打到現在,真不知是中國人的幸運還是不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