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發生在春秋時期齊、魯之間的一場戰爭。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齊桓公,急於建立威信,冒然發兵攻打魯國,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面對齊國的軍事進攻,魯莊公迅速動員,決心抵抗,而深具謀略的魯國平民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在出徵前,他詢問莊公將依靠什麼同齊國作戰?莊公說,對於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總是分賜給群臣,不敢獨自享用。曹劌指出,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國。魯莊公又說,自己對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從不敢虛報。但曹劌認為,對神守點小信,未必能真感動神明。魯莊公想了一下又說道,自己對待民間的大小獄訟,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處理。曹劌這時才說,這樣我們可以和齊國打仗了。兩軍相對長勺,魯莊公欲進攻,被曹勸止,曹劌在齊軍三次擂鼓衝鋒之後才擂鼓命令魯軍出擊,一舉將齊軍擊潰,莊公欲急於追擊,曹劌說不可,在下車察看了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之後,才建議莊公追擊。


春秋戰國五大慘烈戰役


勝利之後魯莊公問曹劌勝負的原因。曹劌說:作戰全憑勇氣,一鼓而作氣,再次擊鼓則勇氣衰退,三次擊鼓勇氣就沒有了。敵三鼓氣竭,而我初鼓氣盛,所以能戰勝敵人。至於追擊,曹劌則說:齊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意圖,怕有埋伏,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早期的一場經典戰役,雖然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辨證思想,給人以啟迪。


春秋戰國五大慘烈戰役


2.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發生在春秋時期中原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的一場戰爭。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這場戰爭奠定了晉國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國的北進勢頭。早年晉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國,受到過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問他:將來你要是當上了晉國國君之後會怎麼回報我?晉文公回答:如果將來哪天我們兩國的軍隊要是相遇,定當退避三舍。(古時一舍等於30裡,三舍就是90裡。)公元636年,長期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歷盡艱辛,終於回國即成王位。


春秋戰國五大慘烈戰役


他執政後,對內修明政治,任賢使能,發展經濟,崇儉省用,整軍經武;對外高舉“尊王”旗幟,爭取與國,從而逐步具備了爭奪中原霸權的強大實力,與楚國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終爆發了城濮之戰。城濮之戰時晉文公遵守了當年對楚王的“退避三舍”的承諾,主動後退90裡。其實晉軍的“退避三舍”,真正上是晉文公謀略勝敵的重要一著妙棋,在政治上它取得了“君退臣犯,曲在彼矣”的主動,贏得了輿論上的同情。在軍事上它避開了楚軍鋒芒,便於同齊、秦等盟國軍隊會合,先佔據了地利,以逸待勞,從而為晉軍後發制人,奪取決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春秋戰國五大慘烈戰役


3.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發生在戰國時期齊、魏之間的一場戰爭。桂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極具經典的一場戰爭。戰國初年,魏文侯任用李俚變法,魏國率先在諸侯國中強盛起來,並積極向外擴張,對齊國所屬的東部構成嚴重的威。而趙國為了擺脫魏國的控制,與齊國結成了軍事同盟。公元前354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大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


春秋戰國五大慘烈戰役


齊威王早有圖霸之意,遂趁勢出兵,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田忌企圖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梁,迫使魏軍回師自救,于歸途截擊它,以達到既援救趙又打擊魏的目的。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以一部兵力南下,圍攻位於大梁東南的魏邑襄菱,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主力則進至大梁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附近。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的把魏軍繼續拖在了趙國。等到邯鄲城破,魏軍急需休整的時候,田忌、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迫使龐涓回師救援,而齊軍主力則在魏軍回師的必經之路桂陵設伏,重創魏軍。


春秋戰國五大慘烈戰役


4.雁門之戰:

雁門之戰,也稱李牧破匈奴之戰,是講戰國時期鎮守雁、代的趙國名將李牧大破外族匈奴的一場戰爭。雁門之戰是中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打敗外族匈奴的戰役。戰國時候,外族匈奴經常騷擾趙國邊境雁、代之地,而其主將李牧深知遊牧民族忽來忽去的作戰特點,李牧按邊防需要調整了官吏,使適於戰備;將地方收入用為軍費,改善官兵生活;加強訓練,日習騎射,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烽火報警、通訊聯絡設施,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並派出大批諜報人員,深入邊外,以及時掌握匈奴動態。採用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的作戰方針,發現匈奴軍隊,即退入營寨城堡,避免接戰。


春秋戰國五大慘烈戰役


匈奴騎兵既無攻堅之實力,又難掠到牲畜食糧,每次均毫無所獲,被迫退去,如此數年邊境地區損失極少。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趙王認為是怯戰,趙王遂撤換了李牧。此後匈奴每次來犯,趙軍即出城交戰。由於趙軍分散戍守,對機動性極強的匈奴軍,多陷於被動,屢次失利,傷亡很多,百姓亦無法耕作。趙王只好再命李牧出山,李牧在趙王同意其按原先政策之後才走馬上任。經過幾年的經營,李牧覺得時機成熟之後,精選弓弩手10萬人,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誘匈奴入侵。待匈奴部隊進入包圍圈後,李牧率軍殺出,一舉聚殲匈奴的10萬騎兵,匈奴單于僅率少量親兵逃脫。此後10多年,匈奴都不敢在進擾趙國邊境。


春秋戰國五大慘烈戰役


5.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戰國後期秦趙之間的一場大決戰。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大規模、最為激烈、最有影響的一場戰役,也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戰國早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經過多代的努力,國勢日益強盛,它西並巴、蜀,東侵三晉,南攻荊楚,取得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勝利,至秦昭王時,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春秋戰國五大慘烈戰役


公元前264年,秦國大舉攻韓,韓王異常恐懼,願割獻上黨郡以求和。但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卻不願獻地入秦,他主動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以促成韓、趙兩國聯合抗秦。趙王目光短淺,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貪利受地,將上黨併入自己的版圖。趙國這一舉動,無異從秦國口中奪食,秦王大怒,於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長王乾率軍攻打上黨,上黨趙軍不敵,退守長平。趙王聞秦軍東進,派老將廉頗率趙軍主力抵達長平,阻擋秦軍。一代良將廉頗在經過幾次交戰皆負之後,知道秦軍勢大,無法速勝,遂及時改變策略,採取堅壁不出的戰術,與秦軍打持久戰,以圖拖垮秦軍。為了打破這個不利的僵局,秦國採用離間手段,用千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四處散佈流言,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趙王遂以趙括代廉頗,趙括改變了廉頗的防禦戰略,草率率軍出擊,被秦軍包圍,46天不得出,最後趙軍投降,45萬人被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趙括紙上談兵,讓趙國滅亡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