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緒年間的淳安縣地名、遺蹟今存多少?'

"

淳安縣,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古代屬於嚴州府,今屬杭州市管轄,是浙江省最大的縣。1955年,電力工業部選址淳安與建德交界的銅官,建設新安江水電站。按照設計要求,電站水庫正常壩前水位108米,淹沒淳安、遂安兩座縣城、3個鎮、5個農村集鎮,1377個村莊,30多萬畝耕地,移民28萬多人。勤勞勇敢的淳安人民,為了國家建設,顧全大局,積極主動配合移民,三年共移民184342人,隨著水位不斷上升,兩年陸續外遷。現在淳安縣城靜靜地躺在千島湖底,但這絲毫不能埋沒它昔日的輝煌。清朝光緒年間的文獻,大量記載了淳安縣當時的地名、山川、河流、古蹟、鄉鎮等,如今仍然存在的不知尚有多少。現羅列如下,以供參考:

"

淳安縣,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古代屬於嚴州府,今屬杭州市管轄,是浙江省最大的縣。1955年,電力工業部選址淳安與建德交界的銅官,建設新安江水電站。按照設計要求,電站水庫正常壩前水位108米,淹沒淳安、遂安兩座縣城、3個鎮、5個農村集鎮,1377個村莊,30多萬畝耕地,移民28萬多人。勤勞勇敢的淳安人民,為了國家建設,顧全大局,積極主動配合移民,三年共移民184342人,隨著水位不斷上升,兩年陸續外遷。現在淳安縣城靜靜地躺在千島湖底,但這絲毫不能埋沒它昔日的輝煌。清朝光緒年間的文獻,大量記載了淳安縣當時的地名、山川、河流、古蹟、鄉鎮等,如今仍然存在的不知尚有多少。現羅列如下,以供參考:

清朝光緒年間的淳安縣地名、遺蹟今存多少?

淳安老縣城示意圖

"

淳安縣,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古代屬於嚴州府,今屬杭州市管轄,是浙江省最大的縣。1955年,電力工業部選址淳安與建德交界的銅官,建設新安江水電站。按照設計要求,電站水庫正常壩前水位108米,淹沒淳安、遂安兩座縣城、3個鎮、5個農村集鎮,1377個村莊,30多萬畝耕地,移民28萬多人。勤勞勇敢的淳安人民,為了國家建設,顧全大局,積極主動配合移民,三年共移民184342人,隨著水位不斷上升,兩年陸續外遷。現在淳安縣城靜靜地躺在千島湖底,但這絲毫不能埋沒它昔日的輝煌。清朝光緒年間的文獻,大量記載了淳安縣當時的地名、山川、河流、古蹟、鄉鎮等,如今仍然存在的不知尚有多少。現羅列如下,以供參考:

清朝光緒年間的淳安縣地名、遺蹟今存多少?

淳安老縣城示意圖

清朝光緒年間的淳安縣地名、遺蹟今存多少?

被水庫淹沒後的山頭變成島嶼

一、疆域四至

境以內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東至建德縣界八十里,以銅官嶺為界,自界至建德縣八十六裡。

東南至壽昌縣界七十五里,以遼嶺為界,自界至壽昌縣五十里。

南至遂安縣界四十三裡,以安硎嶺為界,自界至遂安縣四十里。

西南至遂安縣界二十里,以界首為界,自界至遂安縣四十三裡。

西至遂安縣界七十三裡,以楊嶺為界,自界至遂安縣四十五里。

西北至徽州府歙縣界九十七裡,以深渡為界,自界至歙縣一百一十里。

北至杭州府昌化界一百六十里,以審嶺為界,自界至昌化縣七十五里。

東北至分水縣界八十六裡,以塔嶺為界,自界至分水縣六十里。

"

淳安縣,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古代屬於嚴州府,今屬杭州市管轄,是浙江省最大的縣。1955年,電力工業部選址淳安與建德交界的銅官,建設新安江水電站。按照設計要求,電站水庫正常壩前水位108米,淹沒淳安、遂安兩座縣城、3個鎮、5個農村集鎮,1377個村莊,30多萬畝耕地,移民28萬多人。勤勞勇敢的淳安人民,為了國家建設,顧全大局,積極主動配合移民,三年共移民184342人,隨著水位不斷上升,兩年陸續外遷。現在淳安縣城靜靜地躺在千島湖底,但這絲毫不能埋沒它昔日的輝煌。清朝光緒年間的文獻,大量記載了淳安縣當時的地名、山川、河流、古蹟、鄉鎮等,如今仍然存在的不知尚有多少。現羅列如下,以供參考:

清朝光緒年間的淳安縣地名、遺蹟今存多少?

淳安老縣城示意圖

清朝光緒年間的淳安縣地名、遺蹟今存多少?

被水庫淹沒後的山頭變成島嶼

一、疆域四至

境以內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東至建德縣界八十里,以銅官嶺為界,自界至建德縣八十六裡。

東南至壽昌縣界七十五里,以遼嶺為界,自界至壽昌縣五十里。

南至遂安縣界四十三裡,以安硎嶺為界,自界至遂安縣四十里。

西南至遂安縣界二十里,以界首為界,自界至遂安縣四十三裡。

西至遂安縣界七十三裡,以楊嶺為界,自界至遂安縣四十五里。

西北至徽州府歙縣界九十七裡,以深渡為界,自界至歙縣一百一十里。

北至杭州府昌化界一百六十里,以審嶺為界,自界至昌化縣七十五里。

東北至分水縣界八十六裡,以塔嶺為界,自界至分水縣六十里。

清朝光緒年間的淳安縣地名、遺蹟今存多少?

繪製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淳安縣山川圖

二、山峰嶺巖

縣 山 古名安定山。由邁山曲折南行,更起更伏,端秀停峙,政治堂建於其巔,譙樓外岐為二翼,右延左縮,皆瀕江而盡。

仙壇山 在縣北三裡,下為汪氏書林。

邁 山 在縣北六裡,磅礴展舒,秀邁諸山。或傳有許邁者採藥過此,後仙去,故名。

玉帶山 在鞏安門外,環映邨居,平紆如帶,山前為金阪。

石 峽 在縣北五里,山稜稜多石,方逢辰、黃蛻、何夢桂讀書於此。

靈巖山 在縣北六裡,橫嶂排空,不附群巒。舊名龍山。吳永安五年,黃龍見於此。唐元和元年,觀察使牒改今名。宋儒方逢辰舍其下,更名蛟峰。

百照山 在縣北三十里,由金紫峰中出,橫列如屏,崖下石井若鑿成然,碧水幽深,莫知其底。相傳宋進士江公望居之。

金紫峰 在縣北八十里,高二千餘丈,中峰圓石聳峭,光瑩無草木,其旁兩峰若俯,每旭日照灼則金紫閃爍,其色不可捉搦。上有九瀧瀑布。

擔鹽山 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巖下有拄杖泉。 相傳錢鏐微時販鹽經此,因苦渴以拄杖觸崖,泉忽湧出。

南來山 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山勢自北來南。一名靜峰。

佛 嶺 在縣西北九十里,高數百丈,堆翠排螺如佛頂。

道士尖 佛嶺前一峰,石壁千尋,下瞰溪磵清泚隱映,最幽絕。

箭竹山 在佛嶺外,怪石斗絕,中有石柱,危懸霄際,瀑布飛瀉,其傍冬夏不竭,名曰流湘。盤磴而登,入谷口山腹敞豁,田數頃,桑麻雞犬,疑別有天地也。

鳳 山 有二。一在西北永平鄉,呂人龍居其下,為世名儒。一在東北安樂鄉。皆以似鳳得名。

並桃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跨常樂、永平兩鄉。登絕頂,杭歙衢婺之山依約在目,望之如二桃然。

西 山 在縣西八十里,遠瞻嵬崱,由湖頭而上,鳥道險仄,及巔乃復迤平。睛霄煙霽,徹見百餘里。山腰為雲水庵,徐士訥讀書其中。

肥潭巖 在西山下,巉怪嵌空,古鬆蟠屈其上,俯視萬綠茫然欲眩。

天半山 在縣西一百里,石壁介立,孤意刺天。

威平洞 一名幫源洞,一名青溪洞。 在縣西八十里。宋宣和中,方臘反,韓世忠擊敗之。賊深擄巖屋為三窟,諸將莫知所入。世忠潛行溪谷間,問野婦得徑,搗其穴。或曰擒臘者解元世忠之遊卒也。賊平,改今名。

百桂山 在縣西七十里。香桂叢生,王氏世居其下。

方壺嶺 在縣西七十里,御史王賓出入於此,更名驄馬嶺。

烏石峰 在縣西六十五里,蜀阜山頂一石形如烏立。

蜀阜山 在縣西六十五里,屼峍排嶠,山下流水如三峽。宋儒錢融堂時始居之。今徐氏族居其地。

照 山 在蜀阜之前。錢時嘗遊詠其上。明徐楚營水西別業三峽樓臺、澗鬆亭于山之滸。

桃屏山 形若桃實,與照山連。

登雲嶺(舊名黃泥嶺,又名嶴嶺) 在蜀阜山外。吳郎中福以門人徐氏相繼登第,故易之。

河上嶺(俗名和尚嶺,又名赤石嶺) 在縣西六十五里,巨石崩頹江岸,碎者可以礪刀。

筊杯石 在縣西七十里黃光潭上,其石上銳下廣,中開一縫,故名。

雲塔山 在縣西六十里。

魚口峰 在縣西五十里,衝舉天表,與儒學檽星門對望,又名狀元峰。

東 山 在縣西五十五里,圓整雄秀,絕頂有僧庵。

蒼虯峰 東山之子峰也,古鬆蟠翠,高削亦非恆境。

雲屯石 在縣西四十里云溪上,石如雲之屯駐,又以藤蘿蟠結,名懸藤石。

虎石巖 在縣西三十里,為石二,一如虎踞,一如鷹揚。崖下潭深不測。頂上為太子城,跡尚存。

牛 石 在縣西二十里,偃伏沙洲,如臥牛然。

長 嶺 在牛坑,距牛石五里。

陌 嶺 在牛坑內十里,山徑犖确,行者苦之。

響 山 在縣西十五里,石壁下有沉潭,舟人呼之,其響相應。

燕石崖 在縣西十五里,穹然如石屋,可坐數人。俗呼積甲山。

召 石 在縣西十里,下有舟渡,為往來通津。

小金山 與召石隔江對峙,似鎮江之金山而小。

龜 石 在小金山東,形若龜曳尾,溯流而上,下有基石佈列溪中,如棋局。

西 洲 在小金山東。

雙桂峰 在小金山後,當奎樓之前,雙峰矗秀,為人文之瑞。

橘 山 在縣西二里。

藏冰洞 在西湖上,或名藏兵洞。

赤坡山 在西湖上。

石 山 在縣東三裡,為邑治之下關,石勢黨連隊引,如群馬下飲於溪,搆精舍其上,靜夜魚磬與灘聲相襍,飛越數裡。

金鉤山 一名象鼻山。在縣東八里,形如金鉤。宋方有開遊此,有“風散煙霏張翠幙,月移山影掛金鉤”之句。

雙栢嶺 一名真塢嶺。在縣東十里,綿亙接施嶺,邑治之門戶也。施嶺上有庵。

鳳凰山 在縣東十里,員秀矗立。相傳為任昉寓居。今巔有鳳鳴書舍。

牌 嶺 在縣東十五里。

清風洞 在牌嶺下,舊名風穴。石間有竅,圍一尺,風從中出,凜不可禦。洞泉極清冽,盛暑時行者憩此取涼。

火爐尖 在縣東十五里,峰銳起如火焰。下有留侯後裔張姓居之。

鹿 山 在縣東西坡。

姥 山 有縣東二十里。

北梢山 一名夏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宋進士王仁宥後裔居此。山前為富康裡。

月 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山南明訓導任友鬆建書舍其上。

金亙尖 在縣東二十五里,高百餘丈,有員石,夕陽返照作金色。

狼踏嶺 在縣東二十五里,上為虎巖。相傳群狼追虎至此,俱化為石。

豐家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半平敞,有田餘二十畝。或傳豐太守隱此。

茂樹嶺 在縣東三十里。

寨 山 在縣東三十里,赤源疊石,如營壘然。

小嵩山 在縣東雲峰,似嵩嶽之狀,麓有泰伯祠。

玉屏山 在雲峰,方正如屏,石角峭立。昔太守任過此,疑為人工琢成。

下凰山 一名鼓山。在雲峰下,有儀鳳書屋,侍御吳祚建。

烏堂山 在雲峰,上有天池。

石巖山 在雲峰水口,石壁峻拔,中有石室,鐫佛像,祈禱多應。

帳門崗 在縣東三十里,高嶂橫展如城。半山有王氏居,名富城。

燕 山 在縣東三十二里,亂山箐密,中一峰峭卓,遠與蔗山朋立。宋氏居其巔。有龍湫三疊,冬夏不涸。

如 山 在石村,距雲峰十里。二山相連,高插千仞,上有水田十餘畝。

花山尖 在石村,岝崿攢秀,燦若春花。

靜 山 在縣東四十里。鹹淳間,邵炎發、桂發、槐發讀書於此,後家焉。

羨 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鴻峻峭峭,有數洞相連,最外一洞石勢蟠屈如龍,水自龍口下注,石盆常滿不溢,名仙居洞。石壁有桃樹隱起,花紅葉綠,真仙蹟也。

現凰嶺 在縣東三十五里。其南為烏龍王廟,相傳昔有鳳凰飛止其地。

凰山尖 在縣東合洋,四面望之,皆尖員秀起。黃氏世居其下。

金雞石 在縣東四十里,如金雞狀矗立平田,峭拔五六丈。

蕩雲尖 在縣東三十五里求坑口,三峰高聳,一小峰下為吳氏先塋。

地矗尖 在求坑,矗立如筆最奇秀。

峽 嶺 在縣東五十里,有招提為憩息之所。邑人方尚恂、吳希哲各有記。

石門山 在縣東清平鄉,峭壁天鏟,望之若門闕,下有深潭不測。

雙門尖 在縣東七十里淡竹源,高三千餘丈,綿亙二十里,石筍戛雲,上生石衣。

雁門尖 與雙門連,高亦相埒,望之秀色如畫。

甘 山 在縣東七十里徐村,水皆從洞壑暗出。

狼狽山 在縣東七十里浪源裡。

湖山洞 在縣東龍亨,洞石巉嵓,玲瓏宛曲,遊者疑為仙境。

天井巖 在縣東七十里,清平、太平二源諸山之脈起於此。

馬巖山 在縣東六十五里,巨石崛起,如馬首昂然,旁有銀屏石,下有聚星樓,方逢辰與弟逢振讀書處。

安樂山 又名東巖。在縣東七十五里,迤邐接塔嶺而來,揮斥眾山,削立如筆,何華於此飛昇,石棹棋盤至今猶存。

易庵峰 在文昌,何夢桂建易庵書院其上。

文屏山 在文屏裡,方正如屏,清流環帶,王氏居其下。

銅 嶺 在縣東七十里,石洞出泉可灌田,曰仙人田。

晡 山 在縣東七十五里文昌。

重坑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有二坑,故名。

塔 嶺 在縣東一百里,接分水界。

西 巖 在縣東北七十五里,高千仞,頂有石,平廣畝許,旁有一洞,深百餘丈,天將雨吐氣如霧,投石於洞,聲如扣鍾,與東巖對峙。

審 嶺 在縣東北一百里,接昌化界,童氏居其下。

千坵田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天目山之支蜿蜒入淳,為諸山之祖。上有龍池,祈禱立應。明太祖駐兵於此,因建大明寺,賜與國同休額,今圯。

東泉山 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舊名覆船。 南一峰名紫瑞,當龍池之上,望之如青芙蓉,出泉三派並東注。

巖翁洞 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洞深廣,四壁如雲,常有道人居之。

獅岡山 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怪石猙獰,猛如獅搏,巔有崇真觀。吳氏居於山麓。

吳 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上,有仙姑洞、子胥祠、三寶石、五蓮峰,彷彿武林之吳山焉。

白鶴嶺 在縣東北一百里,方仙翁儲嘗乘白鶴駐此,鶴啄出泉自飲,名仙鶴泉,今名仙翁泉。

華蓋山 在縣東北九十五里,形若寶蓋,對峙曰寒山,蒼壁絕援,秀瑩可挹。

岐 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下有魯姓以泒出岐周,故名。

石門徑 在岐山外一里,雲覽菴在焉。峽束巖排,選勝者嘗集於此。

雲峰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巋然直接雲霄。

石泉洞 在縣東北八十里,泉自石罅湧出,露起輒雨。

仙女洞 在縣東北六十里,洞口有仙女祠,歲旱禱之則環山皆雨,不及他境。

保安巖 一名玉筍峰。在縣東北六十里,側視如圭,正視如筆。五季末,里人避寇於此。

富 山 在縣東北六十五里,詩人方一夔居其下。

堂 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巒嶂層疊若堂陛,山麓洪氏居焉。

奎星石 在堂山下,石卷然浮水面,俗傳星隕所化,或又謂錢王秤錘石。

湖 山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小阜瀕湖,山光水色相漾。吳氏沿湖居之。

蔗 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分八面,水注十派。昔人植蔗於此,中有宋齊邱讀書石室。

九龍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山灣多小田可耕,宜晚秫。

丫 山 在九龍山南,雙峰如鴉髻。

屏風巖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石崖削注,千仞如刀背,巖下有泉滃然仰出,色瑩白如玉,味甘美,溉田數頃,曰玉泉。

貫 山 一名藕絲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東湖,五峰連若貫珠。

虎 峰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方儲與弟儼常隱峰下。

合 山 在虎峰對澗,四合皆山,故名。

獅子山 在合山下,形似狻猊,雄踞如生。

鶴跡石 在獅子山趾,高五丈許,上有鶴跡,長徑尺餘,傍有馬虎跡。相傳方儲兄弟三人各乘一物遊此。其跡天然,非鐫刻所及。

是 峰 在縣東北十五里,峰下建夏禹王廟。

南 山 一名青山。在縣南,為邑治几案,蟠亙數裡,或峰而銳,或岡而平,或阿而曲。舊志所謂五星拱案者也。山頂有亭,曰物外,今圯。

都督山 在縣南,西接南山,下瞰新安江。漢方儼為都督,常駐兵於此。

頭巾石 在縣南十里餘姓水口,形似頭巾,故名。

雲濛山 在縣南三十里,高五百丈,週迴七十里,突出眾山之上,天欲雨則雲霧迷濛頂上。

梅花峰 在縣南三十里,岞崿五出,秀列天表,隱隱如梅花,邑治之外朝也。

三鶴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昔有潘氏兄弟三人乘鶴上升,故名。今橋西潘氏即其族雲。

深洞嶺 在縣南四十里,山頂嵌石為洞,極深邃。

遼 嶺 在縣南七十里淳壽交界處,山高溪峻,懸崖絕壁,無路可通。成化間知府朱皚,通判劉永寬,修築成坦途,有不可椎鑿者,為橋以濟之。

芝 山 在遼源下,為商文毅公故居。

西 嶺 在縣南八十里,與壽昌接境。 絕頂平夷,石筍森列如人立,洞口因水為碓,所謂:雲碓無人,水自舂者也。

烏 山 在縣南七十里,由西嶺右折而東,突兀崢嶸,為東南諸村落雄鎮。

塔 山 在縣南六十里,烏山右出,延袤數十里,遠如浮圖矗立。字 山 在縣南六十里,自塔山右分而東,回又南翔,賦溪出於其麓。

邋遢石 在縣南五十里,山骨撐空,勢駸駸欲落,過客望之洞心駭目,殊不敢迫視。

龜鶴山 在縣南五十里,兩峰相值,一低小如龜,一高聳若鶴。自邋遢石至此數裡許,皆有石礦,採之無盡,藏色微青,其質潔以貞。蓋上窮黟歙,下徹吳會,凡飾觀臺榭,焜耀坊表者,悉取材焉。

金石峰 在縣南六十里,峰腰有龍華寺。

千仞峰 在縣南六十里,有洞深邃,其腹可穿。昔邵晃讀書於此。其子炳復築室洞側隱居焉。元祐中,通判殿中丞楊備因行縣訪之,為名其洞曰霖巖,炳以詩謝之。

龍泓洞 在千仞峰腰,水若龍噴,雖大旱不竭。

雉 山 在縣西南一里,左拱南山,襟安溪水,蹲如雉形,隋時取以名縣。

鷹 巖 在縣西南八里,奇峰突出,俯瞰似鷹咮然。

乳 洞 在縣西南六十里,洞極深,泉凝結乳。

龍眼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石壁對裂,二眼黑如點漆,有微泉滲出。蜀阜嶴嶺內有龍眼石。

尹 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兩峰南聳,跨石如橋,倚石如人,中有石室石棋,皆天然之勝。

木瓜峰 在縣東南十里,三峰聳峭,中峰尤為卓傑,嶷然孤踞如瓜。

高 嶺 又名賚爵嶺。距木瓜峰數裡,古亭畔蒼松偃蓋,往來憩息之所,皆邑治之鎖錀也。

聖姥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山巔平地餘一頃,洞泉冬夏不竭,祈禱輒應。

鰲 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

紫蓋峰 在縣東南七十里,山腰微瘦,上乃旁拓,形如擁蓋,其麓有法照寺。

密 山 在縣東南茶坡。

小溪巖 在茶坡下十里,怪石嵯峨,與密山對峙新安江上。嘉靖間,知縣洪英明設錦溪關於此,以御礦寇。東數裡接建德界。

三、河溪灘潭

新安江 源發淛嶺,至黃光潭為淳西界,凡百五十里,東入建德。眾泒雙環,左右襟帶,故為淳之經流焉。

黃光潭 在縣西七十五里深渡下。

長 潭 在黃光潭下,萬花谷口。

鳩 坑 在黃光潭對澗,二坑分繞鳩嶺,地產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

查 灘 在鳩灘下。

河上灘 俗名和尚灘。在縣西六十五里,河上嶺下。

蜀 溪 在縣西六十五里,為源三,一由七都昱嶺流八十里,一由六都水碓山流五十里至圻嶺下,一接五都環水十里,而並瀉於蜀阜之三峽。三澗合注,形似三峽。

三 潭 在七都源。

肥 潭 在七都源。

幫源灘 在蜀溪口。

富至源 在縣西南六十里,內水出乳洞,經洪家泉至河口。

塔山潭 在縣西六十里,因雲塔山得名。

陽城灘 在富至灘下五里。

懸藤灘 在雲屯石下。

雲 溪 在縣西四十五里,源出老竹嶺,至雙溪口受九龍山支流,西流百餘里,南注新安江。

雲 灘 在云溪口。

息 灘 在縣西四十里。

虎石潭 在息灘中。

雙桂源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梓桐源。 宋有胡果者五世義居,曾孫汝礪尤以文行著,其弟一之,侄南逢,同登進士,改今名。

慈 灘 在雙桂源口。

九里灣潭 在慈灘下,潭上有瀑布。

牛 坑 在縣西二十里

牛石灘 在牛坑源口

養材灘 在牛石灘下,溪上為錦沙村。

響山潭 在響山下,往來舟行歌呼與響聲相答。

錦 坑 在縣西十里。

龜石灘 在小金山東龜石下。

羊須灘 在縣西二里西洲下。

安 溪 在縣西南五里,源出雙桂峰。

雉 潭 在縣溪口雉山下。

南山潭 在南山下,岸闊波平,澄碧如鏡,環於縣治之前。

星 水 在縣治東,源出石峽,匯於東湖。

古詩灘 在縣東一里,南為漏港灘,中起為魚袋沙。

東 溪 一名桃花源。 在縣東五里,溪上為赤洲,源多出於東北。

馬石潭 在縣東北九都澗,巨石隱隱奔蹶潭底,如眾馬馳驟,潭上有潤生亭。

並山潭 在縣東北八十里,二潭相併如甕缶。

柵 源 在昌期鄉。相傳賀齊與山越戰,樹柵於此。

伏虎潭 在縣東北六十五里,潭上山如伏虎,故名。

錦 潭 在文昌裡,又名為狀元潭,何夢桂建狀元坊其上。

龍 源 一名回源。 在縣東北五十五里,內有洪震老故居。

曹 潭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納十八都澗。

賢 溪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虎峰下。

合山潭 在合山下,納十九都澗,二十五里至東溪入新安江。

橫 灘 在魚袋沙下。

風 潭 在橫灘下,潭上為方山房故居。宋郡守方回訪方逢辰,有“朝窺石峽峽中石,暮宿風潭潭上風”之句。

賚爵灘 在縣南十里。

三望潭 在賚爵灘下,曲折三回,故名。

遂安港 在縣南二十里,源出遂安,至港口納文源澗。

文 源 舊名遼源。 在縣南二十里,商文毅三元及第,故以文名。

蘭谷灘 在縣南二十里,遂安港入新安江處。

塔航灘 在縣南二十五里。

孫家灘 在塔航灘下。

盧灣灘 在縣南三十里,上有元孝子姜兼思臺。

藻河灘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翮翅灘 在藻河灘下。

鰲山潭 在縣東南四十里,由蘭谷灘南行,溪駛灘仄,奔迸瀺灂,往往瀦匯少而湍激多,至此始易號怒為淵渟焉。

浮石潭 在縣東四十里,封主事吳士才幼從姑家歸,洪水暴漲,得水牛渡至潭中員石,牛隨水去,視之乃蛟也。水長石浮,因以名潭。

合洋灘 在縣東四十五里,納太平源諸小澗。

賦 溪 在縣東南六十里字山下。

木樨灘 在賦溪口。

軒駐溪 在木樨灘下茶坡,相傳方仙翁儲乘鶴至此登舟,故名。

密山潭 在密山下,石壁空青,倒影千尺。

渡瀆灘 在密山潭下,納靈巖源水。

石門潭 在清平源石門山下,潭清可鑑毛髮。

漠 川 在清平源。

小 溪 在縣東南七十里,自密山岩下瀕江,小阜錯踞如門闕,溪迴入其中,疑才通舟行者,又名錦溪。

小溪灘 在小溪下,納清平源諸水,五里至岺坑入建德境矣。

仙 洞 在縣北五十五里銀塘莊。

四、鄉都裡圖

梓桐鄉 在縣西。舊轄裡十,曰西郭,曰仙壇,曰召石,曰慈口,曰云源(原系失落三都,後改十三都,內二圖),曰富皇,曰龍潭,曰普慈,曰養材,曰錦溪。今轄都四,曰一都,曰二都,曰三都,原領圖各二,今減為一,曰四都,領圖三。

永平鄉 在縣西北。舊轄裡十,曰卿雲,曰永平(今改十三都外二圖),曰富財,曰餘葉,曰始新,曰湖頭,曰德教,曰堨村,曰橫塘,曰招賢。今轄都三,曰五都,原領啚三,今減為二,曰六都,曰七都,原領啚各五,今減為三。

長樂鄉 在縣北。舊轄裡八,曰官田,曰云潭,曰喻口,曰上韓,曰桐山,曰青源,曰龍村,曰合浦。今轄都四,曰八都,原領啚五,今減為二,曰九都,曰十都,原領啚各一,今各增為二,曰十一都,領啚二。

常樂鄉 在縣北。舊轄裡十,曰高明,曰高貴,曰上貴,曰林蘭,曰下諸,曰楊岸,曰龍源,曰山下,曰市山,曰富賢。今轄都二,曰十二都,原領啚二,今增為三,曰十三都,領啚二。

安樂鄉 在縣東北。舊轄裡六,曰安定,曰塔頭,曰豊源,曰大有,曰文昌,曰郞洞。今轄都三,曰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領啚各一。

昌期鄉 在縣東北。舊轄裡十二,曰青善,曰遵孝,曰招仁,曰柵源,曰鶴鳴,曰富過,曰顯後,曰三會,曰西陽,曰伊源,曰厭口,曰富息。今轄都二,曰十七都,領啚二,曰十八都,原領啚三,今減為二。

進賢鄉 在縣東北。舊轄裡九,曰宣化,曰進賢,曰東湖,曰小沙,曰富康,曰公山,曰興賢,曰裡湖,曰仁孝。今轄都二,曰十九都,原領啚三,今增為四,曰二十都,原領啚二,今減為一。

太平鄉 在縣東。舊轄裡七,曰安平,曰云燭,曰豊家,曰蕩雲,曰現鳳,曰石村,曰汪村。今轄都二,曰二十一都,原領啚二,後增為五,今仍二,曰二十二都,原領啚一,今增為二。

清平鄉 在縣東。舊轄裡九,曰尋鳳,曰舞珠,曰臨池,曰富硎,曰漠川,曰聚璧(舊名槐嶺),曰口積,曰嶺北,曰重硎。今轄都二,曰二十三都,二十四都,各領啚一。

安福鄉 在縣東。舊轄裡八,曰鹹化,曰佈政,曰完珠,曰大明,曰順正,曰軒駐,曰馬頭,曰小溪。今轄都二,曰二十五都,原領啚一,今增為二。曰二十六都,原領啚二,今增為三。

和義鄉 在縣東南。舊轄裡七,曰歸善,曰賦溪(舊名觀停),曰清義,曰安順,曰孤滕,曰羽化,曰富量。今轄都二,曰二十七都,原領啚三,今增為四,曰二十八都,原領啚三,今減為一。

龍山鄉 在縣東。舊轄裡六,曰永輝,曰臨津,曰永甯,曰合洋,曰皎鏡,曰成山。今轄都二,曰二十九都,原領啚二,今增為四,曰三十都,領啚一。

仁壽鄉 在縣東。舊轄裡十一,曰云溕,曰義合,曰云程,曰新期,曰登雲,曰雁塔,曰普首,曰凌佑,曰遼源,曰崇貴,曰桐橋。今轄都三,曰三十一都,原領啚四,今減為二,曰三十二都,領啚二,曰三十三都,領啚一。

開化鄉 在縣東附郭。舊轄裡九,曰存鳳,曰中節,曰慈書,曰龍亭,曰五龍,曰風潭,曰富至,曰賚爵,曰鳳凰。今轄都二,並在坊,曰三十四都,原領啚一,今無,曰三十五都,原領啚四,今減為三。在城舊以坊名,縣治前曰欽明、惠安、撫寧,東曰迎恩,東南曰登雲、延桂、崇文、阜民、還淳、熙春,南曰毓英,西南曰時雍、振德、固業、固本、叢桂、延壽、澄清、擢桂、萃英,西曰佐理。今統名坊都,原領啚十,今減為九。其南河附郭,今轄坊外啚四(一、二、五、九)。

凡十四鄉,百二十有二里,三十五都。舊啚隸坊者十,隸鄉者七十有七。國朝康熙十年,奉文減去坊一啚,鄉六啚,分立宦一啚,儒十啚。雍正六年奉文,減去鄉二啚,裁去宦一啚,儒十啚。今存坊啚九,鄉啚六十九,凡七十有八啚。

五、書院

石峽書院 在縣東北三裡龍山麓。方蛟峰先生講學之所也。

柘山書院 在縣東合洋。黃警齋創立為講授之所。

五峰書院 宋黃蛻、徐夢高、徐唐佐、呂人龍讀書於此。張敬夫栻題額,徐廷綬重修。

易峰書院 在縣北文昌,何潛齋建。

翰峰書院 在縣東雲峰。宋進士吳攀龍建,明進士吳欽重整。

蜀阜書院 在縣西招賢裡。宋儒錢融堂聚徒講學之所。

僊居書院 在縣南遼源深洞嶺畔。商文毅以其去人境遠,即中峰構堂,命子侄諸生讀書其中。

南山書院 在縣南南山下,按察副使應顥建。

吾溪書院 在縣西永平鄉,藩參徐楚致仕歸老,於錢融堂故址東建為諸子侄肄業所。

雉峰書院 在縣西隅,藩參徐楚建,後改為雉峰社學。

蛟池書院 在縣西環水,左布政使王子言建。

梅村書院 在縣北奎峰,宋進士洪應高建。

雲起書院 在縣東雲峰,明進士吏科經事吳希哲建。

瓊林書院 在縣東玉帶山左,明進士方學龍建。

龍山書院 在縣東二里,進士方學龍建。

鳳山書院 一在縣北八十里鳳山下,明進士何淳建。一在縣東富溪,吳至善建。 一在縣西,洪揚祖為陸震發題。

青溪書院 在縣東城隍廟之東南。成化十一年,通判劉永寬建。弘治四年,縣令劉公箎重修。嘉靖三十九年,縣令海公瑞改建。

賓興書院 在縣西西湖上。明縣令蕭公元岡建。舊名鹿鳴書院。

高山書院 在縣城隍廟左。縣令高公秉衡為明進士吳希哲立。

懷棠書院 國朝順治十四年,合邑士民為縣令張一魁建。

東山書院 在茶坡,進士方瑞合讀書講學處。

六、橋樑

太平橋 在縣中街,一名狀元橋。

青溪橋 在縣南,原名青溪渡。

桐 橋 在縣南十五里,即馬坡坑,邑令汪公貴建。

馬波橋 在縣南十五里,港口鎮北,邑令汪公貴建。

東濠橋 在縣南二十里,雲濛山東。

安 橋 在縣南二十里,一名妥橋。

靈佑渡 在縣南三十里。

平水橋 在縣南五十里,溪流峻急,涉者每有墊溺之患。明成化間,知府朱皚,通判劉永寬始為木橋以濟之,名平水橋。

青山橋 在縣南七十里,明商輅建,子良臣移橋於此。

白塔橋 在縣西半里,舊有白塔,故名。

細 橋 在縣西半里。

安溪渡 在縣西五里。

西硎橋 在縣西三裡,上有戈府君廟,一名武安橋,邑人洪本美重修。

召石渡 在縣西十里。

息般渡 在縣西三十里醞。

云溪橋 在縣西四十里,通嶶大路,在淳為第一長橋。

云溪渡 在縣西五十里。

深渡橋 在縣西五十里三都,宋梅峰建。

富至渡 在縣西六十里。

富溪橋 在縣西六十里富至源。

蜀溪橋 在縣西六十里威平寨北。

餘坑橋 在縣西六十里,宋賓於重建。

虹 橋 在縣西七十里。

通濟橋 在縣西七十里。

萬花橋 在縣西七十里萬花谷口。

魚梁橋 在縣西七十里雲仙菴上,宋梅峰建。

練 橋 在縣西北八十里。

仙人橋 在縣西八十里尹山洞,古有汪老僧庵,橋居庵前,北一石儼立若人,鄉民因以禱祀。

金堤橋 在縣北一里金板,方氏建。

龍澗橋 在縣北五里,邑人餘趙絲重建。

五龍橋 在縣北五里,橋旁有五龍廟,故名。

端口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進賢鄉,邑人方子謨建。

進賢渡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沙溪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渡市。

青雲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東湖。

惠濟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吳希哲為一念僧作疏募建

沙溪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里仁橋。

三會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有三會寺,故名。

魁星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以其地有魁星石,故名。方一蘷贈太學生洪有輪詩云:別愁去作星樓夢,長傍河西牛鬥邊。

回溪橋 在縣北五十三裡,因溪流廻繞,故名。國朝雍正五年,僧心白募建。

軒駐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

龍溪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

橫山橋 在縣北六十五里。

小 橋 在縣北七十里文昌。

鳳山橋 在縣東北七十里鳳山下,一名潭頭橋。

潘阪橋 在縣北七十五里,往分邑要津。

纘橋渡 在縣北八十里。(魯予淑捐田八畝以給渡夫。)

端平橋 在縣東北八十里。

毓秀橋 在縣北八十五里,魯秀屏建。

梅口渡 在縣北九十里,童起鳳、童騮等捐田建。

凌雲橋 在縣北九十五里。

白佛橋 在縣北一百一十五里,路通嶶杭。

云溪橋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路通嶶州、昌化。

星 橋 在縣東湖北,方氏建亭於其上。

社 橋 在縣東半里。

馬踏橋 在縣東一里。相傳有仙人騎馬過此,故名。

東溪渡 在縣東三裡。

鳳凰橋 在縣東十里,任昉故址。

賚爵渡 在縣東十里。

塔航渡 在縣東二十五里。府志載陸公渡即塔航渡也。蓋明推官始為之。

培風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山南。

雲峰橋 在縣東三十里太平鄉雲村。明濟南太守吳文洄倡建。乾隆十二年吳承謨重建。

壚阪橋 在縣東三十里,吳希哲為化禪師作疏募建。

惠人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龍山鄉,跨合洋溪三十丈,累石為址,架屋其上。宋淳熙二年重建。一名合洋橋。年久圮毀。 國朝康熙年間,里人黃居藹重建。

合洋渡 在縣東四十里。

茶園渡 在縣東五十里。

仙翁橋 在縣東南五十里賦溪。明建。國朝乾隆二十年,方德炎重修。

聚星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相傳宋時,近橋有邵氏前後五人登第,故名。

厭口橋 在縣東六十里。 今查在東北四十里航頭,名航頭渡。

錦溪橋 在縣東六十里。明崇禎年,邑令楊公啟聲建。

馬嵓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安福鄉,制如合洋橋,而其長過之。

沙湖橋 在縣東南七十里,因湖而名。

橫山渡 在縣東安福鄉。

小溪渡 在縣東南七十里。

召石渡 同治癸亥,邵潤清重建。

芹坑橋 在縣東七十五里建淳交界,光緒已卯建。

七、陵墓

越王墓 在縣東北六十五里。舊傳越王兵敗至此,問地名,或曰此名角頭,因嘆曰吾無所之矣,飲恨而卒,其眾負土成墳,三隴相連,各高十餘丈。

按:本縣僅此一鄉至今為越語,婦人必環釵重裙,與比鄰言語不同。然三墳不知是何年代,亦莫知為何越王也。

尚書合黟侯方儲墓 在縣治東南,墓前有靈應廟。唐左臺御史張文成有記。

龍驤將軍汪文和墓 在小金山左。知縣嚴貞度重豎碑,裔孫左司馬汪道昆紀事。

太宰司馬晞墓 在縣西二里。據新安志雲,太宰墳即司馬晞徒居於此而薨,遂葬茲地。所立三墳高二丈。後遷柩,餘空塜。

尚書洪紹基墓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天樂觀。後其子纂為始新令,因合葬焉。

兵部尚書上虞縣開國公方操墓 在縣東二十九里田裡。

吏部侍郎何文建墓 在縣東六十里萬程。

宰相宋齊邱墓 在縣東北五十里伊源宮墓。

始新令邵坦墓 在縣東龍山鄉,邵仁詳之曾祖也。俗名飛沙墓。元和四年,翰林學士白居易為記。

封忠順英烈侯王克儉墓 在縣東北六十里昌期鄉。

處士邵仁詳墓 在縣東南清平鄉尋鳳裡。父文爽葬西山廟上。

後梁

大理評事任盛墓 在縣東三十里曹湖上沙。

吳越

處士方昊墓 在縣東北五十里上貴寺前。

太子賓客童頵墓 在縣南二十五里松林阪。頵嘗受錢氏誥命及所給二印,其裔孫收藏,見存。

尚書魯偆墓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偆仕吳越,為銀青光祿大夫。子孫所藏文穆王手帖及劍笏猶存。

駙馬童宏墓 在縣山後桐嶺高田塢。

義軍將軍王鐇墓 在永平鄉環水灣。建炎間,鐇擊寇有功,呂葵為銘。御史王賓贊之。

楊宇墓 在遼源巧坑。宇,本開封人,宋寧宗楊後大父也,從家淳安,因葬焉。子永陽王楊紀墓祔。

郡馬餘宗華墓 在縣東十五里青嵩塢口。

司諫江公望墓 在縣東五十里。

承信郎錢嶨墓 在縣西七十里嶴坑,夫人墓在蛟池,後封惠顯侯。

承信郎錢觷墓 在縣西六十里香油塢,封惠濟侯。

金紫光祿大夫方誾墓 在茶坡東北。誾卒,命殮以金章葬焉。孫知縣淵祔。

祕閣校勘錢時墓 在永平鄉。門人呂人龍志墓。

廉訪副使邵源墓 在縣西古憲司前。

祕閣校理方恪墓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進賢裡鳳鸞墩。

吏部尚書方逢辰墓 在縣西八瑞安溪。

大理卿黃蛻墓 在縣東三十里合洋。

御史何夢桂墓 在縣東北安樂鄉文昌裡琅佩山。

諫議胡國珍墓 在靜樂寺傍。

刺吏胡元圭墓 在東溪侯家山。

本邑令應與權墓 在城西環翠門內古城墈金盤形。

婺州教授任體仁墓 在縣南三十四都金釵形。

真州教授任桂發墓 在縣東二十五里株林。

大理評事吳漣墓 在縣北二十五里木瓜塢。

官監大使吳黨墓 在縣東三十五里石村平林。

福建節度使吳驥墓 在縣東三十六裡控源。

進士洪應高墓 在縣北六十里富賢。

永福知縣吳誠墓 在石村。禮部侍郎吳語墓在墓前。

三賢墓 在縣治西古城,合葬孝子姜兼、翰林吳暾、舉人夏溥。暾祖唐進士吳超亦葬墓左。

督學副提舉魯淵墓 在縣北九十里莊頭羅帶形。

布政使宋興墓 在太平鄉桃源。

錦衣衛鎮撫王勇墓 在縣東二十里夏山蠏形。

吏部侍郎項文曜墓 在縣東五十里安福鄉。

太傅諡文毅商輅墓 在縣南十里仁壽鄉。朝廷遣官致祭,命有司如制營葬。尹直為墓誌。

工部尚書諡莊懿胡拱辰墓 在縣西普慈坊。朝廷賜祭葬。

工部尚書諡康懿徐貫墓 在縣西永平鄉。朝廷遣官營葬。今改遷威坪。

兵部郎中吳福墓 在縣東三十里雲峰小嵩山下。

貴州按察司副使方中墓 在縣東。

廣東參議徐鑑墓 在縣西七十里赤石嶺南石塢。

滁州知州方昶墓 在縣東七十里鑑湖嶺後蛇形。

福建左參議應顥墓 在縣南二十里前村紫金林。

福建副使周瑄墓 在縣西武安橋裡。今改遷溪南金鉤形之右。

江西右參議方輔墓 在縣東茶園花墳。

南京兵部郎中何禮墓 在縣東北六十里文昌郎堨。

河南參政何升墓 在縣北七十里塘下。

大僕寺卿方漢墓 在縣東二十五里進賢裡鳳鸞墩。朝廷諭祭葬。

雲南左布政司使洪弼墓 在縣東五十里錦溪水埠。

山東參議程愈墓 在仁壽鄉南塘。

廣西按察使吳倬墓 在縣東龍山鄉金釜山之麓。

湖廣右參政王宥墓 在縣西七十五里蛟池。

貴州左參議方天雨墓 在縣東。

江西參政何紹正墓 在縣北六十里堰阪後。

御史吳祚墓 在縣東。

湖廣按察司僉事吳欽墓 在縣東四十里合洋金阜塘。

四川省參政徐楚墓 在蛟池。

湖廣參政徐應簧墓 在縣西十里。

陝西廉使徐廷綬墓 在六都木瓜塢。

福建副使方學龍墓 在縣東三十里掌坪。

廣東副使吳一栻墓 在縣東四十里孝公塘金釵形。

湖廣按察司副使方尚恂墓 在縣東南五十里密山麓。

吏科給事吳希哲墓 在縣東四十里灑川。

陳州知府何榮善墓 在縣東北七十里邦塢。

南安知府何敦善墓 在縣東北七十里南園墓。

崇明慈利兩縣知縣程烓墓 在縣西南安溪口象形。

鳳陽留守經歷胡尚彩墓 在縣西南五十里楊家蓬。

景泰知縣何環墓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陣頭。

大寧知縣吳希敏墓 在縣南武源黃金坪。

新淦知縣吳達和墓 在縣東七十里正溪羅帶形。

武進知縣吳文泮墓 在縣東四十里合洋凰山之麓。

贈大理卿黃淵墓 在縣東三十里富佔姥山下。

贈大理卿黃嵓墓 在新城縣新城港下小皇山。

贈尚書兼翰林學士商敬中墓 在縣南遼源龍門灣。吏部尚書葉盛撰記。

贈尚書兼翰林學士商仲瑄墓 在遼源巧坑之陽。

贈太子少保尚書徐宗顯墓 在縣西永平鄉嶴嶺外。

贈太子少保尚書徐士威墓 在永平鄉天堂塢。

贈尚書胡澤墓 在縣西梓桐莊竹嶺。

贈侍郎項仕顯墓 在縣東文福鄉石門。

贈給事中徐士恭墓 在縣西橫村。

封御史應惟善墓 在縣南向家源螃蟹形。

贈主事周景輝墓 在縣東杉柏源下洲塢。

贈尚書胡世良墓 在縣西梓桐鄉雙桂裡露塘源。

贈太僕卿方本康墓 在進賢裡虎峰。

贈員外郎程敏恭墓 在縣西南安溪口象形。

贈文林郎程文楷墓 在仁壽鄉南塘花牆裡。

贈員外郎徐讓墓 在縣西永平鄉龜山。

贈知府徐曄墓 在縣西七都唐田。

贈主事宋仲堅墓 在桃源瓜藤形。

贈河南參政何公鬱墓 在縣北七十里塘下。

封南京刑部主事吳士才墓 在縣東三十里雲峰小嵩山下。

封刑科給事吳一棟 光祿寺署丞吳奎光合墓 在華光樓駱駝山下眠犬形。

贈文林郎童一麟墓 在縣北一百里交塘。

縣丞李才衣冠墓 在縣南山川壇左。

顧婆墓 在縣西。

貞烈項氏墓 在龍泉莊。

國朝

新淦知縣胡之琳墓 在縣西南六十七裡宋家塢口。

山東濟寧知州徐士訥墓 在縣西六十里金阪。

教諭吳肇中 州同吳敏中 父吳人璐墓 在縣南十五里黃芝塘。

戶部郎中吳貫墓 在縣東三十里金雞石。

贈奉直大夫徐友衡墓 在縣西六十里金阪飛源。

贈文林郎東鄉知縣吳仁壽墓 在縣東張坑胡郎塔。

義 冢 一在縣溪南二百步,成化十二年,按察副使應顥舍地為之。 一在云溪方高山,里人宋守學捐地建。

廣孝處 共五所,西郭、永平、渡市、港口、茶園各一,邑令張公三讓立。

如歸墓 在縣東二十五里盧溪。乾隆甲子,洪水,棺柩蔽江而下,其泊在盧溪者不下數百餘。歙人追認舁歸外,里人盧德麟擇地瘞埋之,題曰如歸墓。

豐潤知縣方楘如墓 在蠏坑蟠龍形。

典史侯兆瑞顧拱熙墓 在桐嶺上青石壠石凸頭下。

八、古蹟

賀 城 輿地志雲:賀齊所築,訖唐神功,歷四百八十九年,常為郡治。其子城週迴二里二百二十五步。今縣乃其舊址。縣西古城,乃其外城也。 舊府志雲:建安開設郡縣,舊址在淳安雉山對處。

太子城 在縣西二十里梓桐鄉晉慈山之巔。相傳晉太子嘗避地築城於上。其西首有石山、石巖,虎石、虎溪,遺址猶存。

始新縣城 在縣西六十里永平鄉。本漢歙縣之葉鄉新定裡也。新安分丹陽之歙縣立始新縣,即其地。

雉山縣 在縣南二里。隋大業初,遷此,改始新曰雉山縣,仍為州治。唐神功元年,州移建德,而縣始徙今治。

錦溪館 宋淳熙辛丑夏四月,邑令陳公曄建。

雉山館 在縣西南。五代時建。

古 渠 在縣治南,引西山泉橫貫市中。 詳水利。

血 湖 在縣西永平鄉堨村。相傳方儲兄儕、弟儼為丞相張林所讒,以五月五日自刎,兩血相濺,高二丈餘,湖水變赤,以此故名。

柵 源 在縣東北昌期鄉。吳賀齊與山越戰,樹柵於此。 見明一繞志。

仙 壇 在縣西北數裡,岡阜隆起,松竹茂密,居然若在塵外。洪氏即其中架屋數楹,以待方外之士。 舊志雲見隋書。

時裡石門 在縣西十里。輿地志雲:石門關者,神門也。常為霧塞,無人得見。孫和太子避難至此,逢大雨,平地盡沒,即以白牛白馬祠祭天地神祇,三日雨歇,見有石門儼然。今跡見存。

留侯塢 在縣南六十里武源白雲山,有留侯墓,子闢疆祖祔焉。張氏子孫主之。相傳留侯闢榖於此,倒屣入塢中,戒土人勿言。漢使追至,見無入塢之跡,遂去。至今石上履跡宛然。

宋齊邱讀書石室 在縣東北五十二里蔗山傍。五代時,齊邱嘗讀書於此焉。

天 井 在百照前山,江公望所居也。山之絕頂,有一石井,公望嘗引絲一輪墜之,莫測其底,疑為龍湫。嘗與鄉人禱雨於此。

錦沙村 在縣西八里,傍山依壑,素波澄映,錦石舒紋。冠軍吳喜鼓枻遊泛,彌旬忘返,嘆曰名山幽谷,故不虛賞,使人忘朱門之志。 見《太平寰宇記》《一統志》。

宋監稅務官廨 在縣署西南。

宋酒務官廨 在縣署東南。

宋酒務 在縣治南。

宋稅務 在縣治東。

儒學倉 在學宮成德軒西。明宏治二年,邑令劉公篪移置魁星樓後東偏。今廢。

祭器庫 在戟門左。今廢為吏舍。

宋新安驛 在城西,舊名青溪驛,後更名錦溪驛。

匏 居 在魁星閣北。司訓盧世愷建。今廢。

相 莊 宋齊龍高創讀書之堂,聚徒講學。 見萬曆府志。

方儼宅 在都督山。漢方儼所居,儼嘗為大都督,因以名山。 見嚴陵志。

方昊宅 在縣北常樂鄉。五代時,昊以節義自高,講學上貴精舍,以終其身。 見名勝志。

錢時宅 在縣西七十里永平鄉招賢裡。融堂先生所居。其講學著書之所,為齋者四,曰高齋、冬窩、安素、蜀阜,為堂者三,曰此山、敬止、慶光。登臨吟詠之所,為亭者五,曰巋然、歲寒、詠歸、山翁、野翁,吟光風霽月。其歸自史館,乃創經史閣,以貯書籍,融堂則慈湖楊簡所書贈也。別有滄浪亭、亦亭、可亭,並在時故宅。 見新定續志及府志。

邵晃宅 在縣東五十里霖巖洞。邑人邵晃讀書於此。其子炳以進士補富陽簿,秩滿而歸,築室於洞側,隱居焉。有白雲樓,人因稱為白雲先生。元佑中,通判楊備訪之,名其洞曰霖巗。 見府志。

商瑗宅 在縣南遼源芝山。宋嘉佑中,西夏都知兵馬瑗入朝奏事,因留家焉。今山麓多商姓所居。

黃蛻宅 在縣東龍山鄉合洋。宋淳佑間,黃蛻所居。今為柘山書院。

方逢辰宅 在縣北靈巖山。逢辰居其下,更號蛟峰。 見嚴陵志。

方逢嘉宅 在馬巖山下。逢嘉累薦皆辭,號曰巖隱。 見名勝志。

盧珏宅 在盧溪雙玉里。珏宅產雙竹,知州李介叔名其裡曰雙玉。 見新定續志。

呂人龍宅 在永平鄉鳳山。人龍居其下,為世名儒。

胡椿齡宅 在東湖藕絲山。宋進士胡椿齡居之。

胡杲宅 在邑之雙桂源。杲系宋人,五代義居。 見嚴陵志。

迎恩樓 在縣東二里。明正統十三年,主簿朱恩孝建。

天邊風露樓 在縣東十里賚爵。宋邑人盧珏建。珏善詩,瀕江為樓,以供吟詠。

登雲樓 在縣東九十里。相傳為方逢辰讀書之所,蓬萊山人為記。

聚星樓 在馬巖山。方逢辰讀書之所。

賜書樓 在縣南七十里芝山之麓。商輅建,以貯御書。

萬卷樓 在縣東四十里雲坡。吳福建。

褒恩樓 在縣西永平鄉。徐楚建。

誥勅樓 徐楚建,以貯累朝誥勅。狀元楊慎書扁。

五經樓 在縣西九十里河溪。徐廷綬建。宋五經先生徐陟,其祖也,故名。

浩然樓 在邑之西隅。汪一淳建。

青溪勝概樓 即青溪勝概亭故址。明宏治五年,邑令劉令箎建,以處昏曉之待渡者。

鶴膝樓 在縣東六十里正溪。明布政使洪弼建。

御書樓 在縣東正溪。明御使洪堪建。

皆山樓 在縣東南五十里賦溪。方尚恂建。

凝輝樓 在城東賀神廟後。康熙十年眾建。

八景樓 在縣東五十里茶園。邑人方瑞合建。

思 臺 臨江小阜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盧溪。元孝子姜兼既終父母喪且葬,時登陟其上,望墓哀號,以致思親之意。

文昌樓 在東湖。明萬曆中,邑令蕭公元岡建。今廢。國朝雍正二年,知縣高士模倡士民復之。

萬壽亭 在邑城之西。宋時建,為祝聖朝元之所,南瀕江岸,江魚不準捕取,志虔也。

昌 亭 在縣東十里。地輿志雲:樑天監二年,郡守任昉於此送客,故名。今為任氏族居之地。 邑志發昌亭,即通志昌亭。今依通志。

憑遠亭 秋風亭 深秀亭 環碧亭 並宋建。

同樂亭 眾樂亭 最勝亭 浮香亭 並明建。

虯鬆亭 知縣張一魁建。 俱在縣治內,今廢。

見山亭 哦鬆亭 並在丞廳內。今廢。

南峰亭 在縣南溪上。

物外亭 在南山,林木陰翳。

泉 亭 在仙翁井,一名冷水亭。

皇華亭 在縣東二里,舊名迎恩樓。明邑令汪公貴重建改名。

青溪砥柱亭 在縣東。明邑令蕭公元岡建,為送迎駐節之所。

鶴跡亭 即點易亭。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獅子山鶴跡石上。明洪武初,方君甫建。

皆喜亭 在縣南七十五里遼嶺之巔,山徑峻絕,跋涉者至此皆喜,因以名亭。

青雲亭 在東湖。進士胡棨建,邑令林公嶨有記。

壽星亭 在縣西。胡拱辰建,學士程敏政記之。

澗鬆亭 在縣西六十里蜀阜。

溪山風月亭 在縣南。程以中構。

報本亭 在縣南五里。孝子陳滄廬墓處。臨海陳涵輝有記。

憩勞亭 在縣南義合裡。順治十年,吳學璘、楊萬春等捐基建。

憩露亭 在縣十里召石渡。邑令趙公之鼎建。

潤生亭 在縣北九十里馬石潭上。文林郎童一麟建。分邑知州劉一貫有記。

德翠亭 在縣北八十里。海公剛峰至其地,題其額曰豐溪佳處。

瑞恩亭 在縣北三十里。賢溪人建。

回瀾亭 在縣北六十五里。文屏人建。

既濟亭 在縣北六十里。琅琊吳有珠建。

濟美亭 在縣北九十五里吳山。

香華亭 在縣東北育村。

萬善亭 在縣東二十五里山南。

聚秀亭 在縣東七十里漠川。

三老亭 在縣北。明成化間,琅琊吳氏兄弟三人,伯貢良,年九十七歲,仲貢理,年九十五歲,季貢倫,年九十九歲,同時受冠帶。其後理之子潭,良之子光,倫之子津,建此以志壽考。 有吳欽記,入藝文。

聯輝閣 在縣西六十里文殊庵。宋胡一之、胡南逢、胡誠一先後讀書於此,聯登進士,故名。

鎮東閣 在縣西八十里。邵猷建。

賢綸閣 在城西。周宗貯誥勅處。邑令潘公雲鳳題扁。

培風閣 在縣東二十五里山南培風橋上。

文昌閣二 一在西湖鹿鳴書院,邑令楊公啟聲建。一在賢溪合山下。

西爽閣 在城西賀神廟。國朝康熙十二年建,教諭閔圻申題額。雍正七年,應融吉重整。

雲空閣 在縣北賢溪獅山之傍下,有仙翁鶴跡。

壽亭閣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琅琊。

學愛堂 制錦堂 琢句堂 俱在縣治內。宋嘉定元年,邑令鄭公湜建。

勤清堂 在縣治內。宋嘉定五年,邑令楊公恕建。

晝簾堂 清白堂 悠然堂 正己堂 親民堂 清微堂 俱在縣治內。

中正堂 攸躋堂 俱在縣治內。明嘉靖二年,邑令姚公鳴鸞建。

忠愛堂 在縣治內。

不負堂 在丞廳內。

待問堂 在學宮。宋淳熙六年,邑令陳公曄建。嘉定九年,邑令應公與權改名謹教堂。十三年,邑令趙公崇斌改名崇化堂。淳佑四年,邑令趙公崇嶓改名化成堂。

正心堂 在學宮。明洪武十一年,邑令韓公鈍建。

觀德堂 在學宮射圃。明成化元年,邑令鄧公廷瓚建。

萬溪書堂 在縣西。方有開建,朱文公題扁。

尊睦堂 在縣西二十五年,洪思騫建。

好古堂 在縣南雲程。州同吳敏中建,毛際可為之記。

敦睦堂 在縣東二十五里。方克彰建,邑令朱公<日豈>書扁。其子玠復振而新之。教諭洪通有記。

存心堂 在縣東二十五里。方<王忽>建,太僕卿方漢有記。

紫薇堂 在縣西七十里。參政徐鑑建。

世恩堂 在縣東。翰林方道壡建。

萬花草堂 在蜀阜。徐楚建。

嘉樂堂 在縣東三十里雲坡。吳希哲建。

孝紋堂 在縣治之西。為孝子陳滄建。

高齋二 一在邑西五里。洪楊祖所居錦溪,洪夢炎有記。

謙光齋 育德齋 養心齋 致遠齋 俱在明倫堂東西。宋淳熙六年,縣令陳公曄建。嘉定九年,縣令應公與權改名博文、敏行、思忠、篤信四齋。元至正間,達魯花赤赤不剌金改名志道、擄德、依仁、遊藝四齋。

玉磬齋 在邑東南賦溪。方尚恂建,孫士頻重葺,有詩。

景賢齋 在邑西六十里。宋梅峰課子處。

仕學軒 正己軒 並在縣治。宋建。

梅隱軒 在尉廳內。 見新安續志。

拄笏軒 在尉廳西序。乾道中,尉周操建。

兊 軒 授業軒 主善軒 成德軒 俱在學宮。

古桂軒 在明倫堂東。國朝康熙十二年,教諭閔圻申建。四十八年,教諭陳籲書補宋桂三字鐫於壁,以庭故有宋時雙桂樹也。

鳴玉軒 在縣東靈瑞院。

寫易軒 在石峽。

戛玉軒 在縣北文昌。何令範課子孫處。

龍亭書舍 在縣東龍山之麓,蛟峰先生故宅。邑人鄭遂修築居之。

南峰書舍 在縣南。陳本能建,商輅有序。

雲林書舍 在縣西梓桐鄉。盧中仙建,徐尊生有記。

月山書舍 在月山下。任友鬆建。

齊城書舍 在城西。元夏自然先生故址。汪一通因之,人有宋庾之目焉。

古城書舍 在城西。應顥建。萬曆間,裔孫詧復新之。

風鳴書舍 在縣東十里。任國是建。

重修放生池記並社稷壇記 宋奉議郎羅頌撰。

紹興御書藉田手詔碑 宋丞相曾懷立。

蠲減經總制錢記 宋奉議郎應鏞撰。

柵源院重修殿宇記 知縣孫讜撰。

靜樂院記 在本院。熙寧四年,進士徐龜蒙撰。

龍泉院記 在本院。宋政和六年,諫議大夫江公望撰。

沙 堤 在縣東蛟峰下,為方逢辰築。

九、寺觀

轉教寺 在縣治西。晉升平中建。宋天聖中,詔新之。元至元六年,重建。向為文武官冬至等節習儀之所,名祝聖坊。明太祖軍從新安下,曾屯兵於此院者三。後洪武三年,敕都團轉教寺,俗因呼為團寺。宏治四年,邑令劉箎重修。乾隆五年,僧會崇慧晣新。

保安寺 在縣西。晉天福八年建。今廢。

神景寺 在縣西六十里。宋乾道九年,請東神景尼寺廢額建。

建興寺 在縣西六十里。宋紹興三年建。

法華寺 在縣西七十里。宋嘉定八年,僧道衝請在城堄率寺子院廢額建。

富巖寺 在進賢鄉。晉天福四年建。後廢。國朝康熙五年,僧性朗海嗣,里人方時啟重建。

華坪寺 在縣北一百里。宋紹興元年建。

主教寺 在縣北一百一十里。唐清泰二年建。

獅山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崇禎十年,僧真智建。國朝康熙五十三年,僧涵虛重整。

三會寺 在縣東北昌期鄉。樑大同三年建。

鶴鳴寺 在縣東北五十里。唐武德元年,僧妙雲建。

聖德寺 在縣東北嶺。宋紹興五年,魯曇素請於州,得桐廬縣舊額建。俗名寺嶺。今廢。

上貴寺 在縣東北五十五里。唐貞觀元年建。舊志雲後改靜樂院。今寺猶存。

龍泉寺 在縣東五十五里。舊名龍泉院。唐鹹通七年建。有泉一泓,能出雲雨以蘇旱乾。疑有龍在焉。因名。宋政和六年,縣人裒錢一新。諫議大夫江公望為之記。

法照寺 在縣東六十里。唐鹹通八年建。宋大中祥符九年賜額。

清泉寺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舊名清泉浣。後唐長興三年建。

龍巖寺 在縣東南和義鄉。宋紹興甲子,僧善慶請尼寺廢額建。

龍華寺 在縣東南五十五里和義鄉。舊名永泰寺。《圖經》雲:寺有寶大二年,都巖將方鄴等乞重修狀,後依執押宇。又有寶正三年,睦州請僧住持貼,後系司空判軍州事郭押。皆見存。按:寶大、寶正,皆錢氏年號,則此寺建於五代以前也。宋政和三年,以犯哲宗陵名改今額。

青溪寺 在縣南岸。舊名青溪勝概樓,今更名青溪古剎。國朝乾隆六年,僧果繼重修。臨溪有準提閣,閣下為吳公天洪祠,祠閣壞於九年洪水。

普安寺 在縣南二十里。宋建隆三年建。明成化十八年,邑人商文毅輅新之。中有文毅公祠。長子侍講良臣,次子少卿良翰配享焉。隆慶四年,邑令鄭公應齡重修。

冰潔寺 在縣南三十里。宋建隆二年建。

石佛寺 在縣南三十里。宋乾道元年建。相傳有富常潭,有石佛見,長六尺五寸,迎置於院,因名焉。

安溪寺 在縣西南十里。齊昇平三年建。明正德間,僧法宏更新之。

青蓮庵 在縣東一里,瀕江。今廢。

普濟庵 在縣東三裡。

富山庵 在縣東三裡開化鄉。

龍山庵 在縣東五里龍山上。今廢。

石山庵 在縣東五里。里人餘朝鼎建。

朝源庵 在縣東七裡。今廢。

排嶺庵 在縣東十五里排嶺上。

善因庵 在縣東二十五里狼踏嶺。

青雲庵 在縣東三十里雲峰下庵嶺。

登雲庵 在縣東三十里雲峰北峰嶺上。

底嶺庵 在縣東四十里。 一名福田庵。

羨山庵 在羨山之麓。海寧陳相國世倌顏其額曰萬德圓明。

塔嶺庵 在縣東五十里。

密山庵 在縣東五十五里。

施嶺庵 在縣東南十五里,往來憩息之所。隆慶五年,邑令鄭公應齡建,外有恩峰亭。

如如庵 在縣東南五十里賦溪。

重棠庵 在賦溪。舊為重棠書舍。明嘉靖間,方鼎建,後改為庵。

靈山庵 在縣東南五十里。宋淳熙七年建。

關山庵 在縣東南七十里。

福南庵 在縣南仁壽鄉十二勘。

永鎮庵三 一在縣南十五里妥橋,一在縣東七十里漠川,一在縣東北六十五里文昌。

金峰庵 在縣南二十里文源。明蘇州牧商良佐建。

仙姑庵二 一在縣南二十五里雲程,一在縣北仙姑洞口。

洞靈庵 在縣南四十里,由仙居洞而入,祈禱多應。

法雲庵 在縣西南二十里,僧如鳳募建。

姥山庵 在縣西南四十里。

乳洞庵 在縣西南六十里乳洞口。宋光化二年建。

尹山庵 在縣西南七十里。宋淳熙七年建,其佛為新安汪越國公華第八子修真化此。至今佛龕尚存。

花果庵 在縣西南七十里。

水月庵 在西湖上。明天啟乙丑建。國朝乾隆七年,僧會果傳重整。

龜石庵 在縣西十里。舊名溪心寺,一名小金山寺。左有石洞,可以納涼,前有山,橫出半江。山上有水陸寺,登臨者目為小金山。山下一石臥灘,若龜曳尾,名曰龜石。

靈鎮庵 在縣西二十里。

天衢庵 在縣西三十里。里人童惟明建。

靈峰庵 在縣西四十里陌嶺上。

東山庵 在縣西四十里。

雲仙庵 在縣西六十里。

湖頭庵 在縣西七十里。宋淳熙七年建。

蓬山庵 在縣西七十里萬花谷口,對方壺嶺,故名。倚蓬山,下瞰大江,上有石洞,蝙蝠集其中,見人則飛舞撲面。

普福庵 在縣西八十里。

靈巖庵 在縣西八十里河村。

白雲庵 在縣西八十里橫塘。

上西庵 在縣西一百里。

山谷庵 在縣西一百一十里常樂鄉。

三顯庵 在縣西北二十里獎峰腳。明正德三年,方餘慶建。

是峰庵 在縣東北十五里是峰。

朱峰庵 在縣東北四十里。

仙居庵 在縣東北四十里。有商文毅祠。

萬程庵 在縣北六十五里文昌水口。

湧泉庵 在縣北八十里。

東嚴庵 在縣北八十里安樂山下。唐張景修隱居於此。居民稱為巖公,建庵祀之,祈禱立應。

福慶庵 在縣北八十里槐山上,又名槐雲庵。

慶豐庵 在縣北八十五里。唐時建。

環珠庵 在縣北九十里,因建合浦之下,故名。

雲覽庵 在縣北九十里岐山下,魯明禋建。

半鬆庵 在縣北九十五里合浦,童炯然建。

千佛庵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明吳君賢建。

金粟庵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審嶺。明童光月建。

桐坑庵 在縣北一百六十里,交昌化界,成化十七年建。

靈瑞院 在縣東四里。舊系靈巖道宮。乾佑二年,改為僧院,易今名。元元統二年,僧如琪重建。西廊舊有餘胡祠。明景泰五年,僧普惠新之。俗名東寺。國朝乾隆十三年,僧志三募整。

靈耀院 在縣東二十里富康。舊系女冠靈耀宮。後唐長興四年,改為僧院。明代僧海溢重整,吳希哲為疏募建。

迴向院 在縣東太平鄉。宋慶曆中建。今改寺。

靈源院 在太平鄉。晉天福八年建。

永初院 在縣東龍山鄉。唐大中時建,名興福新會院。宋康定中賜今名。

漢峰院 在縣東八十里天堂山。國朝康熙二年,僧行鉉建。

清化院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

富興院 在縣東南四十里。宋乾德元年建。

富洪院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大中六年建。今改寺。

臨池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五代周廣順四年建。今改寺。

彌陀院 在縣南二里。唐廣明二年建。

惠明院 在縣南仁壽鄉雲蒙山,舊名雲蒙庵。宋紹興元年,僧楚月諸行在請得臨安府廢額以名其院。院有保寧庵,慶壽堂。見宣和六年邑人方聞所題石刻。

廣明院 在縣西二里。唐廣明間建,俗名後寺。

無礙院 在縣西二里。宋治平三年建。後改寺。今廢。

靈巖院 在縣北常樂鄉。唐鹹通八年建。

桐山院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後唐長興間建。

桐峰院 在縣東比五十五里。里人劉霖肄建。

桐源院 在縣東北昌期鄉。《圖經》雲:院有至道三年,知縣事孫讜撰重建殿宇記。雲:越王勾踐襲吳,兵行之際,於此源口立砦柵。寺因地而稱。又曰:寺有聖者像,鄉民歲時禱必獲應。又曰:院壁得鹹通十三年,沙門師魯書武宗詔,毀天下佛寺,聖者之像巋然,曾不焦壞泊象,教復興。吳人王璇得之於山塢泥潦之中,相好儼然。

豊源院 在縣東北安樂鄉。五代貞明二年建。

砂硎院 在縣東北安樂鄉。唐會昌六年建。

新定院 在縣東北安樂鄉。宋建隆二年建。

神景宮 在縣東南,即舊真應廟。宋開禧間,道士聞若訥請縣西廢額名之。

碧霞宮 在靈頊院後龍山之巔。明隆慶三年,邑令鄭公應齡建,題曰龍山第一宮。今廢。

靈巖宮 在縣北四里。

靈耀宮 在縣東北進賢鄉,今廢。

洞靈宮 在縣東安福鄉,系遂安縣廢額。宋紹興八年,道士高大有請於州,即靈巖山建。

上善觀 在縣南二里。宋嘉定六年,道士唐師直建。其地,宋憲使趙崇夫人詹氏偕 南夢詵所舍。舊有墓祠在觀左。吳希哲有疏。

天樂觀 在縣東北四十里。五代漢乾祐元年建。宋重和元年賜今名。又名常樂觀。相傳昔有徐葉二道士尸解而去。事見嚴陵仙釋志。

崇真觀 在縣東一百里常樂鄉。

新塔 在縣西轉教寺前。明邑令汪公貴暨邑人應顥建。今廢。

雲塔 在縣西威平鎮東雲頭峰。宋方有開建。

凌雲塔 在縣東五里。明邑令吳公天洪建。今廢。

培風塔 在縣東南五十里,賦溪如如庵北。明副使方尚恂倡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