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界將明清兩朝視為華夏兩大末世封建帝國,這是古代中華開始走下坡路之起點。明清兩朝在各個方面開始與歐洲拉開了距離,而且是越來越大,西方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明清則基本在原地踏步不前。不得不說,明清兩朝確實具有太多的共性,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之空前強化等。然而,明清還是有差距,大明粉絲一大堆,而清朝則相對少很多。之所以如此,與兩大帝國之生存法則有關:明朝強硬,在戰鬥中滅亡;清朝跪地妥協,在屈辱中延續國祚。

"

史學界將明清兩朝視為華夏兩大末世封建帝國,這是古代中華開始走下坡路之起點。明清兩朝在各個方面開始與歐洲拉開了距離,而且是越來越大,西方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明清則基本在原地踏步不前。不得不說,明清兩朝確實具有太多的共性,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之空前強化等。然而,明清還是有差距,大明粉絲一大堆,而清朝則相對少很多。之所以如此,與兩大帝國之生存法則有關:明朝強硬,在戰鬥中滅亡;清朝跪地妥協,在屈辱中延續國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01.明朝無論國力如何,均對外強硬,具有亮劍精神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1644年4月,自稱西夏祖宗李繼遷後代的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而亡,宣告大明滅亡。從定都南京到崇禎煤山自盡,大明曆經16帝,享國276年,是僅次於唐朝297年(隔斷的漢、宋不算)的第二長壽帝國。從立國到亡國,大明就沒得到安寧過,除了隆慶朝、萬曆前期短暫和平外,其餘時間要麼是打蒙古、安南、倭寇、女真、農民起義軍,以及令人頭疼的西方殖民者。這些威脅帝國生存的潛在力量,有時會交織在一起,共同成為大明之心腹之患。然而,大明從未妥協,堅持戰鬥,這是大夥有目共睹的,雖然代價很大,但精神可嘉。

"

史學界將明清兩朝視為華夏兩大末世封建帝國,這是古代中華開始走下坡路之起點。明清兩朝在各個方面開始與歐洲拉開了距離,而且是越來越大,西方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明清則基本在原地踏步不前。不得不說,明清兩朝確實具有太多的共性,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之空前強化等。然而,明清還是有差距,大明粉絲一大堆,而清朝則相對少很多。之所以如此,與兩大帝國之生存法則有關:明朝強硬,在戰鬥中滅亡;清朝跪地妥協,在屈辱中延續國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01.明朝無論國力如何,均對外強硬,具有亮劍精神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1644年4月,自稱西夏祖宗李繼遷後代的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而亡,宣告大明滅亡。從定都南京到崇禎煤山自盡,大明曆經16帝,享國276年,是僅次於唐朝297年(隔斷的漢、宋不算)的第二長壽帝國。從立國到亡國,大明就沒得到安寧過,除了隆慶朝、萬曆前期短暫和平外,其餘時間要麼是打蒙古、安南、倭寇、女真、農民起義軍,以及令人頭疼的西方殖民者。這些威脅帝國生存的潛在力量,有時會交織在一起,共同成為大明之心腹之患。然而,大明從未妥協,堅持戰鬥,這是大夥有目共睹的,雖然代價很大,但精神可嘉。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且不說大明強盛時期的13次征討蒙古,將“黃金家族”打成部落流寇,也不談成化年間王朝深入東北,對女真進行“犁庭”處理,就拿衰落時期的戰鬥來說,大明都是令人敬佩的。英宗信任宦官,終釀“土木之變”,帝國精銳損失殆盡,蒙古鐵騎兵臨城下,可於謙硬是拼湊出20萬雜牌軍,擊退蒙古,贏得北京保衛戰之勝利。嘉靖年間,倭寇肆虐東南沿海,兵力最強時有30餘萬(汪植、徐棟兩股最多),可依然被胡宗憲、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搞定。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基本完成統一,日本海陸兩軍20餘萬入侵朝鮮,揚言攻入中華,可被分分鐘教會學做人。崇禎朝,大明危機四伏,農民軍、清軍、西方殖民者等均來挑戰權威。此時,大明已經接近亡國,可依然不妥協,三線迎戰,還強迫“海上馬車伕”荷蘭簽訂條約,表示不再侵犯中華。

02.終清一朝,妥協是一門藝術,是延續國祚之法則

1644年4月,睿親王多爾袞趁著吳三桂關寧鐵騎與農民軍激烈廝殺之際,指揮八旗勁旅突然從側後發起進攻,一舉擊敗李自成,而後揮師入關開往北京,確立大清對中原之統治。1912年2月,隆裕太后發佈懿旨,代宣統帝下詔,和平結束帝國統治,將一切帝國資產轉交民國,清朝宣告結束。從清軍入關到宣統帝遜位下臺,大清共歷經10帝,268年,國祚僅次於明朝。從立國到滅亡,大清所遇到的內外危機與明朝相比各有難處,南明軍隊、沙俄軍隊、準噶爾蒙古、鄭氏集團、三藩之亂、白蓮教起義軍、太平軍、西方殖民軍、日本軍等,均不是好惹的主,都是大清難以搞定的對手。與其中部分強勁對手較量時,清朝一遇戰局不利,基本都是妥協求和,以此換取和平,延續國祚。

"

史學界將明清兩朝視為華夏兩大末世封建帝國,這是古代中華開始走下坡路之起點。明清兩朝在各個方面開始與歐洲拉開了距離,而且是越來越大,西方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明清則基本在原地踏步不前。不得不說,明清兩朝確實具有太多的共性,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之空前強化等。然而,明清還是有差距,大明粉絲一大堆,而清朝則相對少很多。之所以如此,與兩大帝國之生存法則有關:明朝強硬,在戰鬥中滅亡;清朝跪地妥協,在屈辱中延續國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01.明朝無論國力如何,均對外強硬,具有亮劍精神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1644年4月,自稱西夏祖宗李繼遷後代的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而亡,宣告大明滅亡。從定都南京到崇禎煤山自盡,大明曆經16帝,享國276年,是僅次於唐朝297年(隔斷的漢、宋不算)的第二長壽帝國。從立國到亡國,大明就沒得到安寧過,除了隆慶朝、萬曆前期短暫和平外,其餘時間要麼是打蒙古、安南、倭寇、女真、農民起義軍,以及令人頭疼的西方殖民者。這些威脅帝國生存的潛在力量,有時會交織在一起,共同成為大明之心腹之患。然而,大明從未妥協,堅持戰鬥,這是大夥有目共睹的,雖然代價很大,但精神可嘉。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且不說大明強盛時期的13次征討蒙古,將“黃金家族”打成部落流寇,也不談成化年間王朝深入東北,對女真進行“犁庭”處理,就拿衰落時期的戰鬥來說,大明都是令人敬佩的。英宗信任宦官,終釀“土木之變”,帝國精銳損失殆盡,蒙古鐵騎兵臨城下,可於謙硬是拼湊出20萬雜牌軍,擊退蒙古,贏得北京保衛戰之勝利。嘉靖年間,倭寇肆虐東南沿海,兵力最強時有30餘萬(汪植、徐棟兩股最多),可依然被胡宗憲、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搞定。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基本完成統一,日本海陸兩軍20餘萬入侵朝鮮,揚言攻入中華,可被分分鐘教會學做人。崇禎朝,大明危機四伏,農民軍、清軍、西方殖民者等均來挑戰權威。此時,大明已經接近亡國,可依然不妥協,三線迎戰,還強迫“海上馬車伕”荷蘭簽訂條約,表示不再侵犯中華。

02.終清一朝,妥協是一門藝術,是延續國祚之法則

1644年4月,睿親王多爾袞趁著吳三桂關寧鐵騎與農民軍激烈廝殺之際,指揮八旗勁旅突然從側後發起進攻,一舉擊敗李自成,而後揮師入關開往北京,確立大清對中原之統治。1912年2月,隆裕太后發佈懿旨,代宣統帝下詔,和平結束帝國統治,將一切帝國資產轉交民國,清朝宣告結束。從清軍入關到宣統帝遜位下臺,大清共歷經10帝,268年,國祚僅次於明朝。從立國到滅亡,大清所遇到的內外危機與明朝相比各有難處,南明軍隊、沙俄軍隊、準噶爾蒙古、鄭氏集團、三藩之亂、白蓮教起義軍、太平軍、西方殖民軍、日本軍等,均不是好惹的主,都是大清難以搞定的對手。與其中部分強勁對手較量時,清朝一遇戰局不利,基本都是妥協求和,以此換取和平,延續國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康熙、雍正年間,清朝國力達到一個頂峰,是為“康乾盛世”。此時,北方新崛起的沙俄帝國蠢蠢欲動,雖說還打不過瑞典,也算是一個準列強。康熙年間,沙俄800匪幫入侵雅克薩,一度越過興安嶺,清朝出兵抵禦,熬死對手。清朝雖獲勝,卻在《尼布楚條約》中讓出大片領土;雍正時,清朝與沙俄簽訂《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又讓出大片領土。之所以如此,無非就是為了讓沙俄在清準戰爭中保持中立,免得腹背受敵。近代以來,清朝對外戰爭可謂是“逢戰必敗”、“逢戰必簽訂條約”,連一直被中國視為“小國”的日本都敢來挑戰中華之權威,並強迫清朝簽訂《馬關條約》,攫取巨大權益。之所以如此,就在於清朝想通過妥協之方式延續國祚,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中生存下來。

"

史學界將明清兩朝視為華夏兩大末世封建帝國,這是古代中華開始走下坡路之起點。明清兩朝在各個方面開始與歐洲拉開了距離,而且是越來越大,西方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明清則基本在原地踏步不前。不得不說,明清兩朝確實具有太多的共性,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之空前強化等。然而,明清還是有差距,大明粉絲一大堆,而清朝則相對少很多。之所以如此,與兩大帝國之生存法則有關:明朝強硬,在戰鬥中滅亡;清朝跪地妥協,在屈辱中延續國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01.明朝無論國力如何,均對外強硬,具有亮劍精神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1644年4月,自稱西夏祖宗李繼遷後代的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而亡,宣告大明滅亡。從定都南京到崇禎煤山自盡,大明曆經16帝,享國276年,是僅次於唐朝297年(隔斷的漢、宋不算)的第二長壽帝國。從立國到亡國,大明就沒得到安寧過,除了隆慶朝、萬曆前期短暫和平外,其餘時間要麼是打蒙古、安南、倭寇、女真、農民起義軍,以及令人頭疼的西方殖民者。這些威脅帝國生存的潛在力量,有時會交織在一起,共同成為大明之心腹之患。然而,大明從未妥協,堅持戰鬥,這是大夥有目共睹的,雖然代價很大,但精神可嘉。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且不說大明強盛時期的13次征討蒙古,將“黃金家族”打成部落流寇,也不談成化年間王朝深入東北,對女真進行“犁庭”處理,就拿衰落時期的戰鬥來說,大明都是令人敬佩的。英宗信任宦官,終釀“土木之變”,帝國精銳損失殆盡,蒙古鐵騎兵臨城下,可於謙硬是拼湊出20萬雜牌軍,擊退蒙古,贏得北京保衛戰之勝利。嘉靖年間,倭寇肆虐東南沿海,兵力最強時有30餘萬(汪植、徐棟兩股最多),可依然被胡宗憲、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搞定。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基本完成統一,日本海陸兩軍20餘萬入侵朝鮮,揚言攻入中華,可被分分鐘教會學做人。崇禎朝,大明危機四伏,農民軍、清軍、西方殖民者等均來挑戰權威。此時,大明已經接近亡國,可依然不妥協,三線迎戰,還強迫“海上馬車伕”荷蘭簽訂條約,表示不再侵犯中華。

02.終清一朝,妥協是一門藝術,是延續國祚之法則

1644年4月,睿親王多爾袞趁著吳三桂關寧鐵騎與農民軍激烈廝殺之際,指揮八旗勁旅突然從側後發起進攻,一舉擊敗李自成,而後揮師入關開往北京,確立大清對中原之統治。1912年2月,隆裕太后發佈懿旨,代宣統帝下詔,和平結束帝國統治,將一切帝國資產轉交民國,清朝宣告結束。從清軍入關到宣統帝遜位下臺,大清共歷經10帝,268年,國祚僅次於明朝。從立國到滅亡,大清所遇到的內外危機與明朝相比各有難處,南明軍隊、沙俄軍隊、準噶爾蒙古、鄭氏集團、三藩之亂、白蓮教起義軍、太平軍、西方殖民軍、日本軍等,均不是好惹的主,都是大清難以搞定的對手。與其中部分強勁對手較量時,清朝一遇戰局不利,基本都是妥協求和,以此換取和平,延續國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康熙、雍正年間,清朝國力達到一個頂峰,是為“康乾盛世”。此時,北方新崛起的沙俄帝國蠢蠢欲動,雖說還打不過瑞典,也算是一個準列強。康熙年間,沙俄800匪幫入侵雅克薩,一度越過興安嶺,清朝出兵抵禦,熬死對手。清朝雖獲勝,卻在《尼布楚條約》中讓出大片領土;雍正時,清朝與沙俄簽訂《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又讓出大片領土。之所以如此,無非就是為了讓沙俄在清準戰爭中保持中立,免得腹背受敵。近代以來,清朝對外戰爭可謂是“逢戰必敗”、“逢戰必簽訂條約”,連一直被中國視為“小國”的日本都敢來挑戰中華之權威,並強迫清朝簽訂《馬關條約》,攫取巨大權益。之所以如此,就在於清朝想通過妥協之方式延續國祚,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中生存下來。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03.立國之差距,兩朝在生存法則上選擇不同

史學家看來,朱元璋得位最正,大明王朝是建立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之基礎上,一改兩宋以來漢人受欺負捱打之局面,成為華夏之驕傲。朱棣北征大漠歸途駕崩,留下祖訓:“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認為大明超越漢唐兩宋,是華夏民族氣節之代表,後世子孫理應傳承此等精神,做個頂天立地的“漢人”,不能妥協,不能卑躬屈膝。所以,明朝雖然出現許多奇葩皇帝(玩蛐蛐、旅遊、修仙、數錢、不上朝等)可沒有一個是軟骨頭。大敵當前,崇禎堅守北京,留下遺言:“朕涼躬聖意,有傷天德,死去無顏見祖宗。故去面冠,以發覆面,任賊分割,無傷百姓一人!”也算是好漢一枚,雖然他缺點很多。

"

史學界將明清兩朝視為華夏兩大末世封建帝國,這是古代中華開始走下坡路之起點。明清兩朝在各個方面開始與歐洲拉開了距離,而且是越來越大,西方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明清則基本在原地踏步不前。不得不說,明清兩朝確實具有太多的共性,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之空前強化等。然而,明清還是有差距,大明粉絲一大堆,而清朝則相對少很多。之所以如此,與兩大帝國之生存法則有關:明朝強硬,在戰鬥中滅亡;清朝跪地妥協,在屈辱中延續國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01.明朝無論國力如何,均對外強硬,具有亮劍精神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1644年4月,自稱西夏祖宗李繼遷後代的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而亡,宣告大明滅亡。從定都南京到崇禎煤山自盡,大明曆經16帝,享國276年,是僅次於唐朝297年(隔斷的漢、宋不算)的第二長壽帝國。從立國到亡國,大明就沒得到安寧過,除了隆慶朝、萬曆前期短暫和平外,其餘時間要麼是打蒙古、安南、倭寇、女真、農民起義軍,以及令人頭疼的西方殖民者。這些威脅帝國生存的潛在力量,有時會交織在一起,共同成為大明之心腹之患。然而,大明從未妥協,堅持戰鬥,這是大夥有目共睹的,雖然代價很大,但精神可嘉。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且不說大明強盛時期的13次征討蒙古,將“黃金家族”打成部落流寇,也不談成化年間王朝深入東北,對女真進行“犁庭”處理,就拿衰落時期的戰鬥來說,大明都是令人敬佩的。英宗信任宦官,終釀“土木之變”,帝國精銳損失殆盡,蒙古鐵騎兵臨城下,可於謙硬是拼湊出20萬雜牌軍,擊退蒙古,贏得北京保衛戰之勝利。嘉靖年間,倭寇肆虐東南沿海,兵力最強時有30餘萬(汪植、徐棟兩股最多),可依然被胡宗憲、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搞定。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基本完成統一,日本海陸兩軍20餘萬入侵朝鮮,揚言攻入中華,可被分分鐘教會學做人。崇禎朝,大明危機四伏,農民軍、清軍、西方殖民者等均來挑戰權威。此時,大明已經接近亡國,可依然不妥協,三線迎戰,還強迫“海上馬車伕”荷蘭簽訂條約,表示不再侵犯中華。

02.終清一朝,妥協是一門藝術,是延續國祚之法則

1644年4月,睿親王多爾袞趁著吳三桂關寧鐵騎與農民軍激烈廝殺之際,指揮八旗勁旅突然從側後發起進攻,一舉擊敗李自成,而後揮師入關開往北京,確立大清對中原之統治。1912年2月,隆裕太后發佈懿旨,代宣統帝下詔,和平結束帝國統治,將一切帝國資產轉交民國,清朝宣告結束。從清軍入關到宣統帝遜位下臺,大清共歷經10帝,268年,國祚僅次於明朝。從立國到滅亡,大清所遇到的內外危機與明朝相比各有難處,南明軍隊、沙俄軍隊、準噶爾蒙古、鄭氏集團、三藩之亂、白蓮教起義軍、太平軍、西方殖民軍、日本軍等,均不是好惹的主,都是大清難以搞定的對手。與其中部分強勁對手較量時,清朝一遇戰局不利,基本都是妥協求和,以此換取和平,延續國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康熙、雍正年間,清朝國力達到一個頂峰,是為“康乾盛世”。此時,北方新崛起的沙俄帝國蠢蠢欲動,雖說還打不過瑞典,也算是一個準列強。康熙年間,沙俄800匪幫入侵雅克薩,一度越過興安嶺,清朝出兵抵禦,熬死對手。清朝雖獲勝,卻在《尼布楚條約》中讓出大片領土;雍正時,清朝與沙俄簽訂《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又讓出大片領土。之所以如此,無非就是為了讓沙俄在清準戰爭中保持中立,免得腹背受敵。近代以來,清朝對外戰爭可謂是“逢戰必敗”、“逢戰必簽訂條約”,連一直被中國視為“小國”的日本都敢來挑戰中華之權威,並強迫清朝簽訂《馬關條約》,攫取巨大權益。之所以如此,就在於清朝想通過妥協之方式延續國祚,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中生存下來。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03.立國之差距,兩朝在生存法則上選擇不同

史學家看來,朱元璋得位最正,大明王朝是建立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之基礎上,一改兩宋以來漢人受欺負捱打之局面,成為華夏之驕傲。朱棣北征大漠歸途駕崩,留下祖訓:“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認為大明超越漢唐兩宋,是華夏民族氣節之代表,後世子孫理應傳承此等精神,做個頂天立地的“漢人”,不能妥協,不能卑躬屈膝。所以,明朝雖然出現許多奇葩皇帝(玩蛐蛐、旅遊、修仙、數錢、不上朝等)可沒有一個是軟骨頭。大敵當前,崇禎堅守北京,留下遺言:“朕涼躬聖意,有傷天德,死去無顏見祖宗。故去面冠,以發覆面,任賊分割,無傷百姓一人!”也算是好漢一枚,雖然他缺點很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清承明制,康熙也曾留下祖訓:永不加賦,後宮與太監不得干政,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宗靈位。清朝祖訓,看似霸氣十足,尤其是最後一條,與永樂大帝有得一比,可壓根就沒能遵守。嘉慶朝,為鎮壓白蓮教起義,連續增加賦稅;同治朝之後,基本是後宮垂簾聽政,慈禧就是代表;道光之後,連續割地求和,還被列強焚燬了祖宗遺產圓明園,連皇帝畫像都被燒燬了。慈禧則更狠,直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將賣國說得很高大上,康熙祖訓被拋到九霄雲外。之所以如此,與大清立國有很大關係。大清打著“為明覆仇”旗號入關,結果卻取代大明,還追殺明朝皇室後裔,得位不正。所以,清朝一直在防備漢族,這就決定了清朝不可能與列強死磕到底,免得實力損耗之後被漢族趕出中原,回到冰冷的東北深山老林打獵。

04.時代之巨大反差,華夏之大變局,清朝也無可奈何

說明朝強硬,大夥肯定沒啥爭議,而說清朝骨子裡就含有懦弱之基因就有失公允了,因為兩者所處之反差巨大,清朝更多的是無可奈何。明朝時期,傳統邊患問題依然存在,側重北部邊防,保護農耕文明成為國家政策之一,這一點與前代沒啥區別。明中後期,倭寇、日本正規軍、西方列強軍隊等不斷入侵,構成帝國之新威脅。不過,這些外來勢力並沒想象中那麼強大。倭寇、日本正規軍,與大明軍隊不是一個檔次,中日兩國實力也不是一個層次,中國甩日本幾條街。西方列強呢?處在手工工場階段,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歐洲,對大明帝國也沒絕對優勢;列強欺負一下非洲、拉美、東南亞那些“部落國家”還行,想壓制中國則沒戲。可以說,整體國際環境對大明並沒那麼壞。

"

史學界將明清兩朝視為華夏兩大末世封建帝國,這是古代中華開始走下坡路之起點。明清兩朝在各個方面開始與歐洲拉開了距離,而且是越來越大,西方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明清則基本在原地踏步不前。不得不說,明清兩朝確實具有太多的共性,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之空前強化等。然而,明清還是有差距,大明粉絲一大堆,而清朝則相對少很多。之所以如此,與兩大帝國之生存法則有關:明朝強硬,在戰鬥中滅亡;清朝跪地妥協,在屈辱中延續國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01.明朝無論國力如何,均對外強硬,具有亮劍精神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1644年4月,自稱西夏祖宗李繼遷後代的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而亡,宣告大明滅亡。從定都南京到崇禎煤山自盡,大明曆經16帝,享國276年,是僅次於唐朝297年(隔斷的漢、宋不算)的第二長壽帝國。從立國到亡國,大明就沒得到安寧過,除了隆慶朝、萬曆前期短暫和平外,其餘時間要麼是打蒙古、安南、倭寇、女真、農民起義軍,以及令人頭疼的西方殖民者。這些威脅帝國生存的潛在力量,有時會交織在一起,共同成為大明之心腹之患。然而,大明從未妥協,堅持戰鬥,這是大夥有目共睹的,雖然代價很大,但精神可嘉。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且不說大明強盛時期的13次征討蒙古,將“黃金家族”打成部落流寇,也不談成化年間王朝深入東北,對女真進行“犁庭”處理,就拿衰落時期的戰鬥來說,大明都是令人敬佩的。英宗信任宦官,終釀“土木之變”,帝國精銳損失殆盡,蒙古鐵騎兵臨城下,可於謙硬是拼湊出20萬雜牌軍,擊退蒙古,贏得北京保衛戰之勝利。嘉靖年間,倭寇肆虐東南沿海,兵力最強時有30餘萬(汪植、徐棟兩股最多),可依然被胡宗憲、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搞定。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基本完成統一,日本海陸兩軍20餘萬入侵朝鮮,揚言攻入中華,可被分分鐘教會學做人。崇禎朝,大明危機四伏,農民軍、清軍、西方殖民者等均來挑戰權威。此時,大明已經接近亡國,可依然不妥協,三線迎戰,還強迫“海上馬車伕”荷蘭簽訂條約,表示不再侵犯中華。

02.終清一朝,妥協是一門藝術,是延續國祚之法則

1644年4月,睿親王多爾袞趁著吳三桂關寧鐵騎與農民軍激烈廝殺之際,指揮八旗勁旅突然從側後發起進攻,一舉擊敗李自成,而後揮師入關開往北京,確立大清對中原之統治。1912年2月,隆裕太后發佈懿旨,代宣統帝下詔,和平結束帝國統治,將一切帝國資產轉交民國,清朝宣告結束。從清軍入關到宣統帝遜位下臺,大清共歷經10帝,268年,國祚僅次於明朝。從立國到滅亡,大清所遇到的內外危機與明朝相比各有難處,南明軍隊、沙俄軍隊、準噶爾蒙古、鄭氏集團、三藩之亂、白蓮教起義軍、太平軍、西方殖民軍、日本軍等,均不是好惹的主,都是大清難以搞定的對手。與其中部分強勁對手較量時,清朝一遇戰局不利,基本都是妥協求和,以此換取和平,延續國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康熙、雍正年間,清朝國力達到一個頂峰,是為“康乾盛世”。此時,北方新崛起的沙俄帝國蠢蠢欲動,雖說還打不過瑞典,也算是一個準列強。康熙年間,沙俄800匪幫入侵雅克薩,一度越過興安嶺,清朝出兵抵禦,熬死對手。清朝雖獲勝,卻在《尼布楚條約》中讓出大片領土;雍正時,清朝與沙俄簽訂《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又讓出大片領土。之所以如此,無非就是為了讓沙俄在清準戰爭中保持中立,免得腹背受敵。近代以來,清朝對外戰爭可謂是“逢戰必敗”、“逢戰必簽訂條約”,連一直被中國視為“小國”的日本都敢來挑戰中華之權威,並強迫清朝簽訂《馬關條約》,攫取巨大權益。之所以如此,就在於清朝想通過妥協之方式延續國祚,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中生存下來。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03.立國之差距,兩朝在生存法則上選擇不同

史學家看來,朱元璋得位最正,大明王朝是建立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之基礎上,一改兩宋以來漢人受欺負捱打之局面,成為華夏之驕傲。朱棣北征大漠歸途駕崩,留下祖訓:“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認為大明超越漢唐兩宋,是華夏民族氣節之代表,後世子孫理應傳承此等精神,做個頂天立地的“漢人”,不能妥協,不能卑躬屈膝。所以,明朝雖然出現許多奇葩皇帝(玩蛐蛐、旅遊、修仙、數錢、不上朝等)可沒有一個是軟骨頭。大敵當前,崇禎堅守北京,留下遺言:“朕涼躬聖意,有傷天德,死去無顏見祖宗。故去面冠,以發覆面,任賊分割,無傷百姓一人!”也算是好漢一枚,雖然他缺點很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清承明制,康熙也曾留下祖訓:永不加賦,後宮與太監不得干政,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宗靈位。清朝祖訓,看似霸氣十足,尤其是最後一條,與永樂大帝有得一比,可壓根就沒能遵守。嘉慶朝,為鎮壓白蓮教起義,連續增加賦稅;同治朝之後,基本是後宮垂簾聽政,慈禧就是代表;道光之後,連續割地求和,還被列強焚燬了祖宗遺產圓明園,連皇帝畫像都被燒燬了。慈禧則更狠,直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將賣國說得很高大上,康熙祖訓被拋到九霄雲外。之所以如此,與大清立國有很大關係。大清打著“為明覆仇”旗號入關,結果卻取代大明,還追殺明朝皇室後裔,得位不正。所以,清朝一直在防備漢族,這就決定了清朝不可能與列強死磕到底,免得實力損耗之後被漢族趕出中原,回到冰冷的東北深山老林打獵。

04.時代之巨大反差,華夏之大變局,清朝也無可奈何

說明朝強硬,大夥肯定沒啥爭議,而說清朝骨子裡就含有懦弱之基因就有失公允了,因為兩者所處之反差巨大,清朝更多的是無可奈何。明朝時期,傳統邊患問題依然存在,側重北部邊防,保護農耕文明成為國家政策之一,這一點與前代沒啥區別。明中後期,倭寇、日本正規軍、西方列強軍隊等不斷入侵,構成帝國之新威脅。不過,這些外來勢力並沒想象中那麼強大。倭寇、日本正規軍,與大明軍隊不是一個檔次,中日兩國實力也不是一個層次,中國甩日本幾條街。西方列強呢?處在手工工場階段,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歐洲,對大明帝國也沒絕對優勢;列強欺負一下非洲、拉美、東南亞那些“部落國家”還行,想壓制中國則沒戲。可以說,整體國際環境對大明並沒那麼壞。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清軍入關之後,沿襲明朝制度,部分領域略有更改。不過,清朝自高自大,將明朝“隆慶開關”以來所形成的貿易格局完全打破,在“閉關鎖國”政策下,中外正常交往之渠道被中斷,中國失去了融入世界潮流之最佳機會。當西方各國相繼完成工業革命,步入近代社會時,大清還在原地踏步,是個典型的農業國。這一時期,中西無論在制度、思想、文化,還是武備方面均有著巨大差異,兩者實力不在同一層次。例如,西方使用蒸汽動力的鐵甲軍艦時,大清的水師還在使用木製帆船;西方戰列艦118門火炮乃是常見配置,大清能配24門就是傳奇;航速與機動性方面更是沒得比。此外,完成工業革命後的西方各國,為了打開海外市場,將殖民戰爭視作國策。可以說,大清戰略環境很糟糕,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前朝所沒有的。

"

史學界將明清兩朝視為華夏兩大末世封建帝國,這是古代中華開始走下坡路之起點。明清兩朝在各個方面開始與歐洲拉開了距離,而且是越來越大,西方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明清則基本在原地踏步不前。不得不說,明清兩朝確實具有太多的共性,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之空前強化等。然而,明清還是有差距,大明粉絲一大堆,而清朝則相對少很多。之所以如此,與兩大帝國之生存法則有關:明朝強硬,在戰鬥中滅亡;清朝跪地妥協,在屈辱中延續國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01.明朝無論國力如何,均對外強硬,具有亮劍精神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1644年4月,自稱西夏祖宗李繼遷後代的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而亡,宣告大明滅亡。從定都南京到崇禎煤山自盡,大明曆經16帝,享國276年,是僅次於唐朝297年(隔斷的漢、宋不算)的第二長壽帝國。從立國到亡國,大明就沒得到安寧過,除了隆慶朝、萬曆前期短暫和平外,其餘時間要麼是打蒙古、安南、倭寇、女真、農民起義軍,以及令人頭疼的西方殖民者。這些威脅帝國生存的潛在力量,有時會交織在一起,共同成為大明之心腹之患。然而,大明從未妥協,堅持戰鬥,這是大夥有目共睹的,雖然代價很大,但精神可嘉。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且不說大明強盛時期的13次征討蒙古,將“黃金家族”打成部落流寇,也不談成化年間王朝深入東北,對女真進行“犁庭”處理,就拿衰落時期的戰鬥來說,大明都是令人敬佩的。英宗信任宦官,終釀“土木之變”,帝國精銳損失殆盡,蒙古鐵騎兵臨城下,可於謙硬是拼湊出20萬雜牌軍,擊退蒙古,贏得北京保衛戰之勝利。嘉靖年間,倭寇肆虐東南沿海,兵力最強時有30餘萬(汪植、徐棟兩股最多),可依然被胡宗憲、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等搞定。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基本完成統一,日本海陸兩軍20餘萬入侵朝鮮,揚言攻入中華,可被分分鐘教會學做人。崇禎朝,大明危機四伏,農民軍、清軍、西方殖民者等均來挑戰權威。此時,大明已經接近亡國,可依然不妥協,三線迎戰,還強迫“海上馬車伕”荷蘭簽訂條約,表示不再侵犯中華。

02.終清一朝,妥協是一門藝術,是延續國祚之法則

1644年4月,睿親王多爾袞趁著吳三桂關寧鐵騎與農民軍激烈廝殺之際,指揮八旗勁旅突然從側後發起進攻,一舉擊敗李自成,而後揮師入關開往北京,確立大清對中原之統治。1912年2月,隆裕太后發佈懿旨,代宣統帝下詔,和平結束帝國統治,將一切帝國資產轉交民國,清朝宣告結束。從清軍入關到宣統帝遜位下臺,大清共歷經10帝,268年,國祚僅次於明朝。從立國到滅亡,大清所遇到的內外危機與明朝相比各有難處,南明軍隊、沙俄軍隊、準噶爾蒙古、鄭氏集團、三藩之亂、白蓮教起義軍、太平軍、西方殖民軍、日本軍等,均不是好惹的主,都是大清難以搞定的對手。與其中部分強勁對手較量時,清朝一遇戰局不利,基本都是妥協求和,以此換取和平,延續國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康熙、雍正年間,清朝國力達到一個頂峰,是為“康乾盛世”。此時,北方新崛起的沙俄帝國蠢蠢欲動,雖說還打不過瑞典,也算是一個準列強。康熙年間,沙俄800匪幫入侵雅克薩,一度越過興安嶺,清朝出兵抵禦,熬死對手。清朝雖獲勝,卻在《尼布楚條約》中讓出大片領土;雍正時,清朝與沙俄簽訂《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又讓出大片領土。之所以如此,無非就是為了讓沙俄在清準戰爭中保持中立,免得腹背受敵。近代以來,清朝對外戰爭可謂是“逢戰必敗”、“逢戰必簽訂條約”,連一直被中國視為“小國”的日本都敢來挑戰中華之權威,並強迫清朝簽訂《馬關條約》,攫取巨大權益。之所以如此,就在於清朝想通過妥協之方式延續國祚,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中生存下來。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03.立國之差距,兩朝在生存法則上選擇不同

史學家看來,朱元璋得位最正,大明王朝是建立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之基礎上,一改兩宋以來漢人受欺負捱打之局面,成為華夏之驕傲。朱棣北征大漠歸途駕崩,留下祖訓:“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認為大明超越漢唐兩宋,是華夏民族氣節之代表,後世子孫理應傳承此等精神,做個頂天立地的“漢人”,不能妥協,不能卑躬屈膝。所以,明朝雖然出現許多奇葩皇帝(玩蛐蛐、旅遊、修仙、數錢、不上朝等)可沒有一個是軟骨頭。大敵當前,崇禎堅守北京,留下遺言:“朕涼躬聖意,有傷天德,死去無顏見祖宗。故去面冠,以發覆面,任賊分割,無傷百姓一人!”也算是好漢一枚,雖然他缺點很多。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清承明制,康熙也曾留下祖訓:永不加賦,後宮與太監不得干政,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宗靈位。清朝祖訓,看似霸氣十足,尤其是最後一條,與永樂大帝有得一比,可壓根就沒能遵守。嘉慶朝,為鎮壓白蓮教起義,連續增加賦稅;同治朝之後,基本是後宮垂簾聽政,慈禧就是代表;道光之後,連續割地求和,還被列強焚燬了祖宗遺產圓明園,連皇帝畫像都被燒燬了。慈禧則更狠,直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將賣國說得很高大上,康熙祖訓被拋到九霄雲外。之所以如此,與大清立國有很大關係。大清打著“為明覆仇”旗號入關,結果卻取代大明,還追殺明朝皇室後裔,得位不正。所以,清朝一直在防備漢族,這就決定了清朝不可能與列強死磕到底,免得實力損耗之後被漢族趕出中原,回到冰冷的東北深山老林打獵。

04.時代之巨大反差,華夏之大變局,清朝也無可奈何

說明朝強硬,大夥肯定沒啥爭議,而說清朝骨子裡就含有懦弱之基因就有失公允了,因為兩者所處之反差巨大,清朝更多的是無可奈何。明朝時期,傳統邊患問題依然存在,側重北部邊防,保護農耕文明成為國家政策之一,這一點與前代沒啥區別。明中後期,倭寇、日本正規軍、西方列強軍隊等不斷入侵,構成帝國之新威脅。不過,這些外來勢力並沒想象中那麼強大。倭寇、日本正規軍,與大明軍隊不是一個檔次,中日兩國實力也不是一個層次,中國甩日本幾條街。西方列強呢?處在手工工場階段,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歐洲,對大明帝國也沒絕對優勢;列強欺負一下非洲、拉美、東南亞那些“部落國家”還行,想壓制中國則沒戲。可以說,整體國際環境對大明並沒那麼壞。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清軍入關之後,沿襲明朝制度,部分領域略有更改。不過,清朝自高自大,將明朝“隆慶開關”以來所形成的貿易格局完全打破,在“閉關鎖國”政策下,中外正常交往之渠道被中斷,中國失去了融入世界潮流之最佳機會。當西方各國相繼完成工業革命,步入近代社會時,大清還在原地踏步,是個典型的農業國。這一時期,中西無論在制度、思想、文化,還是武備方面均有著巨大差異,兩者實力不在同一層次。例如,西方使用蒸汽動力的鐵甲軍艦時,大清的水師還在使用木製帆船;西方戰列艦118門火炮乃是常見配置,大清能配24門就是傳奇;航速與機動性方面更是沒得比。此外,完成工業革命後的西方各國,為了打開海外市場,將殖民戰爭視作國策。可以說,大清戰略環境很糟糕,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前朝所沒有的。

明清兩朝的生存法則:明朝堅持戰鬥而亡,清朝跪地妥協而存

從上述可知,明清這兩個封建末世帝國在對外政策方面表現迥異,大明堅持戰鬥而亡,大清是跪地求和而存,這與其立國理念、時代環境之差異有關。不過,危機四伏的大清能在弱肉強食的世界叢林中生存下來,並保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疆域,這是個奇蹟,很了不起。對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