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開!厲以寧:未來可能不需要企業家了

創業 厲以寧 熊彼特 投資 中華網 2017-06-26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正和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被譽為“創新領域”鼻祖的政治經濟學家熊彼特,近年來在中國大陸聲名日隆。一談到“創新”, 熊彼特的“五種創新”理念時常被人引用和提及,幾乎到了“言創新必稱熊彼特”的程度。據統計,熊彼特提出的“破壞性創新”,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僅次於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

20世紀至今已經100多年過去了,形勢更迭萬千,今非昔比,一個世紀前熊彼特提出的“創新”如今還能否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文化的認同?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思路是對的”,但“當年提出的創新與現在的創新含義不同。”並指出,互聯網時代,熊彼特的創新其實存在“4大誤區”!

腦洞大開!厲以寧:未來可能不需要企業家了

作 者 | 厲以寧 著名經濟學家

來 源 | 正和島 (ID:zhenghedao)

20世紀的經濟學術語中最流行而且一直在使用的就是“創新”。熊彼特提出的“創新”概念到現在整整100年了,思路是對的,需要創新,但很多情況變了。彼特當年提出的創新與現在的創新含義不同。

互聯網時代,熊彼得的4個創新“誤區”

誤區一:創新就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

熊彼特說“創新就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這在當時是對的,因為當時是工業化時期,製造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他沒有料到以後變成信息化時代了。

創新不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而是信息的組合。不掌握最新的信息,不分析最新的信息,光是生產要素的重組,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這一點在信息化時代已經被論證了。兩廠合併不是創新,要看信息量掌握到什麼程度,有沒有真正新的因素在裡面。

誤區二:企業家是創新者

熊彼特認為“企業家是創新者”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把發明家的成果用到經濟發展中去,這就成了創新。這個觀點在當時是對的,沒有問題。但是在信息化時代,這個觀念落後了。現在“創意、創新、創業”三個連在一起,經濟要創新,必須先有創意。先有創意的人並不是企業家,而是無數正在投入市場的年輕人。別小看那些咖啡館,別小看那些俱樂部,經常有人在那裡討論他的創意。能夠抓住機會投資創意的就是企業家。現在的情況是先有創意再有創新,有些企業是保守的維護既得利益的,並不是每一個大企業都能夠創新。

誤區三:要創新創業必須要有資本

熊彼特的觀點是“你要創新創業必須要有資本,你要創新創業必須要有資本先籌資、融資,然後形成一個計劃,然後把發明家的發明移到新的領域來”。這個觀點不完全錯,但是不夠,因為不瞭解網絡時代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網絡時代使整個經濟運轉的速度加快了,一旦有新的創意出來,得到這個消息的人馬上給你投資,不是過去你求別人投資。這個應該重視到,信息化時代應該跟過去是不一樣的。

誤區四:失敗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越來越不靈驗,如果思路不改你永遠都會失敗,要成功必須轉變思路。成功是成功之母,不是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是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一個新的觀念。這個過程中會出現無數的新的投資人,會出現新的組織者。有了成功就會有下一個成功,一直到另外的新創意出來了,這也是一種新的看法。

未來創新、創業是大勢,觀念需改變

要知道今天的情況跟100年前熊彼特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那時候大量的年輕人都是體力勞動者,他們的知識少,今天大量湧入創新市場的、創意俱樂部咖啡館的是年輕人,都是有知識的人。他們在這當中會發現許多新的問題,也有失敗者,但更多的是成功者。

今天整個經濟運轉的速度比過去不知道快了多少,我們正處在一個加速變革的時期,包括人的觀念要改變,50年以後中國的經濟是什麼樣子?總的方向可以預測。但具體的問題不能斷定,因為變化太快了,50年以後的消費是現在的消費模式嗎?50年以後的投資是現在的投資模式嗎?50年以後的就業是現在這種就業形勢嗎?那個時候就業者可能完全就在家裡面工作,他跟企業簽定合同,他自己有計算機就夠了,能夠跟企業聯繫就夠了,企業的要求都可以滿足。到那個時候,人們還會像現在一樣身上都帶了現金嗎?那個時候人們出來還一定要自己購買汽車嗎?好多東西都在變。失敗者跟成功者同樣在湧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有新的思維。

可以這麼說,未來的時代中,“企業家”這個名詞可能都不存在了,不需要企業家了,需要的是領頭者,領跑人。發現新機遇、有新創意的人會成為新的領跑者、新的帶頭人,這樣就行了。所以創新、創業是中國的大勢,我們的觀念需要改變。

古典經濟學重視經濟人,經濟人又被稱為理性的人,都是從自己經濟的利益考慮的。成本要最低成本,收益要最大收益,如果消費者也是最低的價格能夠買到最大的滿足,這就是經濟人的觀念,所以經濟人又被稱為理性人,被奉為古典經濟學的一個範例。

但是現在來看遠遠不夠了,這個觀點並不錯,但是範圍是窄了,不斷地有經濟學家對這個概念提出挑戰。凱恩斯就是一個,他認為在投資方面人們往往有動物的本能,衝動性的投資。投資有衝動性是經濟人的假設不能解釋的。

凡勃倫的觀點是,人們的消費不完全是為了自己物質上的滿足,也為了自己精神上的滿足。有人明明沒那麼多資產,卻一定要坐最好的馬車,在街上走過使大家看到“這是一個有錢的人”,他就感到滿足。他的滿足是花錢能夠帶來一種愉快的感受。常言道“吃是百分之百為自己,穿是百分之八十為別人”,他是為了讓別人看到他快樂和羨慕他。

西蒙認為最優的選擇是達不到的,因為變量太多了,目標又不單一,消費者總在做次優的選擇,還有什麼理性人呢?所以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這個觀點現在越來越廣了。

實際上在經濟學裡面除了有經濟人以外還有社會人,社會人考慮的是社會問題,比如說去某個地方投資,可能不全是出於利益,也有可能出於回饋那個地方、對那個地方有感情,甚至可能出於一種彌補心理。

企業文化中的最核心問題是培育職工的認同感

現在我們經常講的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夠發展,一定是企業文化搞得好,而企業文化中的最核心問題是培育職工的認同感,這是非常重要的。

同甘共苦不是一個概念,“同甘”是“同甘”,“共苦”是“共苦”。

“同甘”是企業走上坡路、形勢好、紅利多,怎麼樣分配這些紅利,必須有制度,沒有制度就亂了,制度不合理也會亂。企業做到“同甘”靠制度。“共苦”靠精神,必須有一種精神在支持企業,這時制度是不管用的,是不夠的。

工廠老虧損,工資兩三個月發不出來,這種情況下員工走了,企業怎麼樣跟員工談制度都不管用,但是如果企業文化做得好,整個企業有一種共苦的精神,共渡難關,大家抱團取暖就行了。這就更證明了認同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今後我們不僅僅要在經濟上發展,經濟人假設仍然有用但是不夠。社會人的假設影響力越來越大,大家都有一種社會公益感、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話我們的經濟必定能夠走向新的階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