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

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名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你可曾知道,幾乎同一時期,中山大學四千師生也從廣州一路西遷,從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終於在雲南澄江復課,留下了一段艱苦卓絕又可歌可泣的佳話。

中山大學遷到澄江辦學,是現代澄江較有影響的歷史事件。中大遷滇短短兩年,對當時澄江的交通、經濟、教育、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中山大學師生留下的回憶文字和影像資料,也彌足珍貴地為我們保存了民國澄江的社會風貌和人文記憶。

"

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名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你可曾知道,幾乎同一時期,中山大學四千師生也從廣州一路西遷,從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終於在雲南澄江復課,留下了一段艱苦卓絕又可歌可泣的佳話。

中山大學遷到澄江辦學,是現代澄江較有影響的歷史事件。中大遷滇短短兩年,對當時澄江的交通、經濟、教育、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中山大學師生留下的回憶文字和影像資料,也彌足珍貴地為我們保存了民國澄江的社會風貌和人文記憶。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

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名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你可曾知道,幾乎同一時期,中山大學四千師生也從廣州一路西遷,從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終於在雲南澄江復課,留下了一段艱苦卓絕又可歌可泣的佳話。

中山大學遷到澄江辦學,是現代澄江較有影響的歷史事件。中大遷滇短短兩年,對當時澄江的交通、經濟、教育、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中山大學師生留下的回憶文字和影像資料,也彌足珍貴地為我們保存了民國澄江的社會風貌和人文記憶。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遷校原因

過去的澄江,地方偏僻,觀念閉塞,中山大學為何要將學校遷辦於此,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澄江距離昆明不遠,僅有60公里,當時公路已至中關,只有10餘公里尚未修通;二是澄江曾為明清兩代府城,廟宇寺觀眾多,可以充做臨時校舍。所以當中山大學法學院的澄江人吳信達建議將學校遷往澄江時,校長鄒魯當即拍板同意。

不過,雖然交通尚屬便宜,但從中大學生的回憶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他們匯聚澄江時,要麼乘坐滑竿,要麼騎馬或是步行,穿越崎嶇山路,清晨發於昆明,傍晚才到澄江。也有同學先由昆明乘滇越鐵路火車到達呈貢,再轉山路,這樣,則可減短步行的一半路程,總的說來,仍屬不易。中大決定遷澄時,學校聯繫雲南省府,由省公路局會同校方工程技術人員,組成聯合勘測組對尚未修通的10餘公里進行測量,4個月後,昆明至澄江的公路才全線通車。通車剪綵那天,中大搬運物資的大卡車來了八輛,在鞭炮和鑼鼓聲中,浩浩蕩蕩開進澄江縣城。澄江的父老鄉親,不少人是破天荒頭一次見到汽車,驚動全城,出來圍觀。

"

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名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你可曾知道,幾乎同一時期,中山大學四千師生也從廣州一路西遷,從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終於在雲南澄江復課,留下了一段艱苦卓絕又可歌可泣的佳話。

中山大學遷到澄江辦學,是現代澄江較有影響的歷史事件。中大遷滇短短兩年,對當時澄江的交通、經濟、教育、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中山大學師生留下的回憶文字和影像資料,也彌足珍貴地為我們保存了民國澄江的社會風貌和人文記憶。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遷校原因

過去的澄江,地方偏僻,觀念閉塞,中山大學為何要將學校遷辦於此,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澄江距離昆明不遠,僅有60公里,當時公路已至中關,只有10餘公里尚未修通;二是澄江曾為明清兩代府城,廟宇寺觀眾多,可以充做臨時校舍。所以當中山大學法學院的澄江人吳信達建議將學校遷往澄江時,校長鄒魯當即拍板同意。

不過,雖然交通尚屬便宜,但從中大學生的回憶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他們匯聚澄江時,要麼乘坐滑竿,要麼騎馬或是步行,穿越崎嶇山路,清晨發於昆明,傍晚才到澄江。也有同學先由昆明乘滇越鐵路火車到達呈貢,再轉山路,這樣,則可減短步行的一半路程,總的說來,仍屬不易。中大決定遷澄時,學校聯繫雲南省府,由省公路局會同校方工程技術人員,組成聯合勘測組對尚未修通的10餘公里進行測量,4個月後,昆明至澄江的公路才全線通車。通車剪綵那天,中大搬運物資的大卡車來了八輛,在鞭炮和鑼鼓聲中,浩浩蕩蕩開進澄江縣城。澄江的父老鄉親,不少人是破天荒頭一次見到汽車,驚動全城,出來圍觀。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中山大學遷澄以後,主要利用縣城和附近鄉村的寺廟作為校舍,另外還自建部分簡易棚屋,條件十分艱苦。但八個學院、三十多個系、一個學部師生和家屬近萬人突然擠到澄江,讓這個沉寂的滇中小縣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中大農學院學生何傳禮後來回憶:“澄江縣城方圓約一平方公里,四面有完整的城牆,城門高大,雉堞縱橫,古風盎然。這處簡樸恬靜的小城,人煙稀少,民風淳樸,原本悄寂地沉睡著,這麼一來,人氣急升,頓時沸騰起來。店鋪如雨後春筍般陸續開張,酒樓食肆、百貨服務,應有盡有;街道上熙來攘往,市廛雜沓,連通往昆明的山路也人流不息,儼然成為一處具有廣東特色的繁榮市鎮。”

多姿多彩的生活

儘管條件艱苦,但處於戰時離亂中的大學生活卻並不枯燥,而是多姿多彩。中大學生很多來自粵港富庶之區,或是海外歸來的僑生,一般比較有錢,用的多是港幣美元。而當時雲南物價很低,一港幣約可換十元國幣,一國幣又可換十元滇幣,一個小康之家來到這裡,亦可成為闊綽公子。初來乍到的中大學生,不知道國幣與滇幣的差異,請人挑一下行李,要價三毛“滇幣”,一樣支付三毛“國幣”,而那時的三毛“國幣”,可以買到5公斤大米。中大來了以後,縣城專門開辦了銀行,以方便師生取款。當地居民看見學生進銀行都拿著錢出來,以為學生可以隨意進去取錢,竟有人對學生說:“你再去給我拿一些錢出來嘛!”

"

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名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你可曾知道,幾乎同一時期,中山大學四千師生也從廣州一路西遷,從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終於在雲南澄江復課,留下了一段艱苦卓絕又可歌可泣的佳話。

中山大學遷到澄江辦學,是現代澄江較有影響的歷史事件。中大遷滇短短兩年,對當時澄江的交通、經濟、教育、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中山大學師生留下的回憶文字和影像資料,也彌足珍貴地為我們保存了民國澄江的社會風貌和人文記憶。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遷校原因

過去的澄江,地方偏僻,觀念閉塞,中山大學為何要將學校遷辦於此,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澄江距離昆明不遠,僅有60公里,當時公路已至中關,只有10餘公里尚未修通;二是澄江曾為明清兩代府城,廟宇寺觀眾多,可以充做臨時校舍。所以當中山大學法學院的澄江人吳信達建議將學校遷往澄江時,校長鄒魯當即拍板同意。

不過,雖然交通尚屬便宜,但從中大學生的回憶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他們匯聚澄江時,要麼乘坐滑竿,要麼騎馬或是步行,穿越崎嶇山路,清晨發於昆明,傍晚才到澄江。也有同學先由昆明乘滇越鐵路火車到達呈貢,再轉山路,這樣,則可減短步行的一半路程,總的說來,仍屬不易。中大決定遷澄時,學校聯繫雲南省府,由省公路局會同校方工程技術人員,組成聯合勘測組對尚未修通的10餘公里進行測量,4個月後,昆明至澄江的公路才全線通車。通車剪綵那天,中大搬運物資的大卡車來了八輛,在鞭炮和鑼鼓聲中,浩浩蕩蕩開進澄江縣城。澄江的父老鄉親,不少人是破天荒頭一次見到汽車,驚動全城,出來圍觀。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中山大學遷澄以後,主要利用縣城和附近鄉村的寺廟作為校舍,另外還自建部分簡易棚屋,條件十分艱苦。但八個學院、三十多個系、一個學部師生和家屬近萬人突然擠到澄江,讓這個沉寂的滇中小縣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中大農學院學生何傳禮後來回憶:“澄江縣城方圓約一平方公里,四面有完整的城牆,城門高大,雉堞縱橫,古風盎然。這處簡樸恬靜的小城,人煙稀少,民風淳樸,原本悄寂地沉睡著,這麼一來,人氣急升,頓時沸騰起來。店鋪如雨後春筍般陸續開張,酒樓食肆、百貨服務,應有盡有;街道上熙來攘往,市廛雜沓,連通往昆明的山路也人流不息,儼然成為一處具有廣東特色的繁榮市鎮。”

多姿多彩的生活

儘管條件艱苦,但處於戰時離亂中的大學生活卻並不枯燥,而是多姿多彩。中大學生很多來自粵港富庶之區,或是海外歸來的僑生,一般比較有錢,用的多是港幣美元。而當時雲南物價很低,一港幣約可換十元國幣,一國幣又可換十元滇幣,一個小康之家來到這裡,亦可成為闊綽公子。初來乍到的中大學生,不知道國幣與滇幣的差異,請人挑一下行李,要價三毛“滇幣”,一樣支付三毛“國幣”,而那時的三毛“國幣”,可以買到5公斤大米。中大來了以後,縣城專門開辦了銀行,以方便師生取款。當地居民看見學生進銀行都拿著錢出來,以為學生可以隨意進去取錢,竟有人對學生說:“你再去給我拿一些錢出來嘛!”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遊客在撫仙湖邊游泳休閒

中大學生風氣開化,在澄江這個大學城裡,幾間酒家如“西南飯店”經常座無虛席,愛清靜的可以去咖啡屋談心,講實際的可以去牛菜館大快朵頤,本地人開設的小茶館,幾分錢一盅茶,可以從早到晚泡在裡面,佐以瓜子、松子、花生等零食,除了看書聊天,也能下棋打牌。有的學生用手指蘸著茶水,就在桌子上演算起題來。住在城裡的學生,很多租房居住,有些男女同學還同居一室。澄江人一開始很看不慣他們的行為舉止,對男女一起讀書、一起牽手上街、一起到湖邊游泳驚詫不已,評頭論足。但相處久了,對這些“大膽舉動”也就習以為常了,地方上還辦起了男女可以同校就讀的學校,聘請中大師生前去兼課。中山大學醫學院開辦門診,成功地為小西城村一位甲狀腺腫大的老婦做了切除手術;另有位產婦難產,三天三夜不能分娩,醫學院師生為她做了剖腹產手術,這在當地尚為首例,轟動了全縣,街談巷議,傳為佳話。這些生動事例,讓澄江這樣一個邊陲小城最早見證了現代科學的奇蹟。

"

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名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你可曾知道,幾乎同一時期,中山大學四千師生也從廣州一路西遷,從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終於在雲南澄江復課,留下了一段艱苦卓絕又可歌可泣的佳話。

中山大學遷到澄江辦學,是現代澄江較有影響的歷史事件。中大遷滇短短兩年,對當時澄江的交通、經濟、教育、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中山大學師生留下的回憶文字和影像資料,也彌足珍貴地為我們保存了民國澄江的社會風貌和人文記憶。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遷校原因

過去的澄江,地方偏僻,觀念閉塞,中山大學為何要將學校遷辦於此,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澄江距離昆明不遠,僅有60公里,當時公路已至中關,只有10餘公里尚未修通;二是澄江曾為明清兩代府城,廟宇寺觀眾多,可以充做臨時校舍。所以當中山大學法學院的澄江人吳信達建議將學校遷往澄江時,校長鄒魯當即拍板同意。

不過,雖然交通尚屬便宜,但從中大學生的回憶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他們匯聚澄江時,要麼乘坐滑竿,要麼騎馬或是步行,穿越崎嶇山路,清晨發於昆明,傍晚才到澄江。也有同學先由昆明乘滇越鐵路火車到達呈貢,再轉山路,這樣,則可減短步行的一半路程,總的說來,仍屬不易。中大決定遷澄時,學校聯繫雲南省府,由省公路局會同校方工程技術人員,組成聯合勘測組對尚未修通的10餘公里進行測量,4個月後,昆明至澄江的公路才全線通車。通車剪綵那天,中大搬運物資的大卡車來了八輛,在鞭炮和鑼鼓聲中,浩浩蕩蕩開進澄江縣城。澄江的父老鄉親,不少人是破天荒頭一次見到汽車,驚動全城,出來圍觀。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中山大學遷澄以後,主要利用縣城和附近鄉村的寺廟作為校舍,另外還自建部分簡易棚屋,條件十分艱苦。但八個學院、三十多個系、一個學部師生和家屬近萬人突然擠到澄江,讓這個沉寂的滇中小縣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中大農學院學生何傳禮後來回憶:“澄江縣城方圓約一平方公里,四面有完整的城牆,城門高大,雉堞縱橫,古風盎然。這處簡樸恬靜的小城,人煙稀少,民風淳樸,原本悄寂地沉睡著,這麼一來,人氣急升,頓時沸騰起來。店鋪如雨後春筍般陸續開張,酒樓食肆、百貨服務,應有盡有;街道上熙來攘往,市廛雜沓,連通往昆明的山路也人流不息,儼然成為一處具有廣東特色的繁榮市鎮。”

多姿多彩的生活

儘管條件艱苦,但處於戰時離亂中的大學生活卻並不枯燥,而是多姿多彩。中大學生很多來自粵港富庶之區,或是海外歸來的僑生,一般比較有錢,用的多是港幣美元。而當時雲南物價很低,一港幣約可換十元國幣,一國幣又可換十元滇幣,一個小康之家來到這裡,亦可成為闊綽公子。初來乍到的中大學生,不知道國幣與滇幣的差異,請人挑一下行李,要價三毛“滇幣”,一樣支付三毛“國幣”,而那時的三毛“國幣”,可以買到5公斤大米。中大來了以後,縣城專門開辦了銀行,以方便師生取款。當地居民看見學生進銀行都拿著錢出來,以為學生可以隨意進去取錢,竟有人對學生說:“你再去給我拿一些錢出來嘛!”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遊客在撫仙湖邊游泳休閒

中大學生風氣開化,在澄江這個大學城裡,幾間酒家如“西南飯店”經常座無虛席,愛清靜的可以去咖啡屋談心,講實際的可以去牛菜館大快朵頤,本地人開設的小茶館,幾分錢一盅茶,可以從早到晚泡在裡面,佐以瓜子、松子、花生等零食,除了看書聊天,也能下棋打牌。有的學生用手指蘸著茶水,就在桌子上演算起題來。住在城裡的學生,很多租房居住,有些男女同學還同居一室。澄江人一開始很看不慣他們的行為舉止,對男女一起讀書、一起牽手上街、一起到湖邊游泳驚詫不已,評頭論足。但相處久了,對這些“大膽舉動”也就習以為常了,地方上還辦起了男女可以同校就讀的學校,聘請中大師生前去兼課。中山大學醫學院開辦門診,成功地為小西城村一位甲狀腺腫大的老婦做了切除手術;另有位產婦難產,三天三夜不能分娩,醫學院師生為她做了剖腹產手術,這在當地尚為首例,轟動了全縣,街談巷議,傳為佳話。這些生動事例,讓澄江這樣一個邊陲小城最早見證了現代科學的奇蹟。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澄江人民東路 馬慶 攝

難忘的回憶

澄江為滇中典型的農耕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士習還如太古淳”的讚譽。“民風淳樸”,是澄江給中大師生留下的深刻記憶,不少師生回憶提及,幾乎眾口一詞。學生們租住居民房屋,租金很少,有的在樓上通宵達旦舉行舞會,而在中大學生的回憶文章裡,並沒有隻言片語提及當地居民對此的干預,本分的鄉村群眾,對學生充滿了包容,也或許,平淡的生活氣氛,居民們也需要一些新奇和熱鬧呢?農學院經濟系學生魏雙鳳回憶,他們住在沙河村,為了提高農民文化水平,與村民合辦了“沙河村農民夜校”。1940年夏學校遷回粵北石坪,村民們熱淚相送,依依不捨,動人的場景讓她至今難忘。農學院農學系學生黃子華一直記得,有一次他們幾個同學到一個茶園參觀,山路崎嶇,拄著手杖下山猶戰戰兢兢。而後面一位小腳老婦,揹著裝滿東西的背籮,步伐又穩又快地走了下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竟像神話了。1939年冬舉行為抗日將士募捐寒衣義演時,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馬思聰先生和著名鋼琴家王慕理女士曾同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掌聲雷動,演出結束時,所募捐的寒衣已堆積如山。

"

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名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你可曾知道,幾乎同一時期,中山大學四千師生也從廣州一路西遷,從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終於在雲南澄江復課,留下了一段艱苦卓絕又可歌可泣的佳話。

中山大學遷到澄江辦學,是現代澄江較有影響的歷史事件。中大遷滇短短兩年,對當時澄江的交通、經濟、教育、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中山大學師生留下的回憶文字和影像資料,也彌足珍貴地為我們保存了民國澄江的社會風貌和人文記憶。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遷校原因

過去的澄江,地方偏僻,觀念閉塞,中山大學為何要將學校遷辦於此,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澄江距離昆明不遠,僅有60公里,當時公路已至中關,只有10餘公里尚未修通;二是澄江曾為明清兩代府城,廟宇寺觀眾多,可以充做臨時校舍。所以當中山大學法學院的澄江人吳信達建議將學校遷往澄江時,校長鄒魯當即拍板同意。

不過,雖然交通尚屬便宜,但從中大學生的回憶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他們匯聚澄江時,要麼乘坐滑竿,要麼騎馬或是步行,穿越崎嶇山路,清晨發於昆明,傍晚才到澄江。也有同學先由昆明乘滇越鐵路火車到達呈貢,再轉山路,這樣,則可減短步行的一半路程,總的說來,仍屬不易。中大決定遷澄時,學校聯繫雲南省府,由省公路局會同校方工程技術人員,組成聯合勘測組對尚未修通的10餘公里進行測量,4個月後,昆明至澄江的公路才全線通車。通車剪綵那天,中大搬運物資的大卡車來了八輛,在鞭炮和鑼鼓聲中,浩浩蕩蕩開進澄江縣城。澄江的父老鄉親,不少人是破天荒頭一次見到汽車,驚動全城,出來圍觀。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中山大學遷澄以後,主要利用縣城和附近鄉村的寺廟作為校舍,另外還自建部分簡易棚屋,條件十分艱苦。但八個學院、三十多個系、一個學部師生和家屬近萬人突然擠到澄江,讓這個沉寂的滇中小縣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中大農學院學生何傳禮後來回憶:“澄江縣城方圓約一平方公里,四面有完整的城牆,城門高大,雉堞縱橫,古風盎然。這處簡樸恬靜的小城,人煙稀少,民風淳樸,原本悄寂地沉睡著,這麼一來,人氣急升,頓時沸騰起來。店鋪如雨後春筍般陸續開張,酒樓食肆、百貨服務,應有盡有;街道上熙來攘往,市廛雜沓,連通往昆明的山路也人流不息,儼然成為一處具有廣東特色的繁榮市鎮。”

多姿多彩的生活

儘管條件艱苦,但處於戰時離亂中的大學生活卻並不枯燥,而是多姿多彩。中大學生很多來自粵港富庶之區,或是海外歸來的僑生,一般比較有錢,用的多是港幣美元。而當時雲南物價很低,一港幣約可換十元國幣,一國幣又可換十元滇幣,一個小康之家來到這裡,亦可成為闊綽公子。初來乍到的中大學生,不知道國幣與滇幣的差異,請人挑一下行李,要價三毛“滇幣”,一樣支付三毛“國幣”,而那時的三毛“國幣”,可以買到5公斤大米。中大來了以後,縣城專門開辦了銀行,以方便師生取款。當地居民看見學生進銀行都拿著錢出來,以為學生可以隨意進去取錢,竟有人對學生說:“你再去給我拿一些錢出來嘛!”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遊客在撫仙湖邊游泳休閒

中大學生風氣開化,在澄江這個大學城裡,幾間酒家如“西南飯店”經常座無虛席,愛清靜的可以去咖啡屋談心,講實際的可以去牛菜館大快朵頤,本地人開設的小茶館,幾分錢一盅茶,可以從早到晚泡在裡面,佐以瓜子、松子、花生等零食,除了看書聊天,也能下棋打牌。有的學生用手指蘸著茶水,就在桌子上演算起題來。住在城裡的學生,很多租房居住,有些男女同學還同居一室。澄江人一開始很看不慣他們的行為舉止,對男女一起讀書、一起牽手上街、一起到湖邊游泳驚詫不已,評頭論足。但相處久了,對這些“大膽舉動”也就習以為常了,地方上還辦起了男女可以同校就讀的學校,聘請中大師生前去兼課。中山大學醫學院開辦門診,成功地為小西城村一位甲狀腺腫大的老婦做了切除手術;另有位產婦難產,三天三夜不能分娩,醫學院師生為她做了剖腹產手術,這在當地尚為首例,轟動了全縣,街談巷議,傳為佳話。這些生動事例,讓澄江這樣一個邊陲小城最早見證了現代科學的奇蹟。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澄江人民東路 馬慶 攝

難忘的回憶

澄江為滇中典型的農耕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士習還如太古淳”的讚譽。“民風淳樸”,是澄江給中大師生留下的深刻記憶,不少師生回憶提及,幾乎眾口一詞。學生們租住居民房屋,租金很少,有的在樓上通宵達旦舉行舞會,而在中大學生的回憶文章裡,並沒有隻言片語提及當地居民對此的干預,本分的鄉村群眾,對學生充滿了包容,也或許,平淡的生活氣氛,居民們也需要一些新奇和熱鬧呢?農學院經濟系學生魏雙鳳回憶,他們住在沙河村,為了提高農民文化水平,與村民合辦了“沙河村農民夜校”。1940年夏學校遷回粵北石坪,村民們熱淚相送,依依不捨,動人的場景讓她至今難忘。農學院農學系學生黃子華一直記得,有一次他們幾個同學到一個茶園參觀,山路崎嶇,拄著手杖下山猶戰戰兢兢。而後面一位小腳老婦,揹著裝滿東西的背籮,步伐又穩又快地走了下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竟像神話了。1939年冬舉行為抗日將士募捐寒衣義演時,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馬思聰先生和著名鋼琴家王慕理女士曾同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掌聲雷動,演出結束時,所募捐的寒衣已堆積如山。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撫仙湖時光棧道 潘泉 攝

“風景秀麗”,是澄江留給中大師生的又一重要印象。位於城南的撫仙湖,讓這些走南闖北的中大人為之傾倒,成為他們休閒娛樂的絕佳去處,馬思聰教授就曾作過《美麗撫仙湖》的樂曲。在晴好日子,同學們或成群結隊,或儷影雙雙去撫仙湖遊玩。機電系學生張宏達描繪撫仙湖:“從北向南一望無際,東西兩岸則隱若可見。湖底有古城遺址……”教育系學生胡有權說:“我最喜歡約三五知己,徒步或騎馬到撫仙湖流連,該湖四面環山,風景秀麗,湖水清澈……”何傳禮則感慨:“嘯傲撫仙湖畔,吃喝嬉笑,恣情玩樂,真是一件瀟灑脫俗的賞心樂事。”農學院學生餘堅銳數十年後仍在夢裡一次次地回到撫仙湖:“我常在夢中重遊撫仙湖,而夢中所見的,都是湖水平靜誘人,沁人心扉,湖岸綠茵無垠……我現在難有機會再回到撫仙湖去,但我憶念她,懷念湖邊的人們。”

"

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名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你可曾知道,幾乎同一時期,中山大學四千師生也從廣州一路西遷,從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終於在雲南澄江復課,留下了一段艱苦卓絕又可歌可泣的佳話。

中山大學遷到澄江辦學,是現代澄江較有影響的歷史事件。中大遷滇短短兩年,對當時澄江的交通、經濟、教育、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中山大學師生留下的回憶文字和影像資料,也彌足珍貴地為我們保存了民國澄江的社會風貌和人文記憶。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遷校原因

過去的澄江,地方偏僻,觀念閉塞,中山大學為何要將學校遷辦於此,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澄江距離昆明不遠,僅有60公里,當時公路已至中關,只有10餘公里尚未修通;二是澄江曾為明清兩代府城,廟宇寺觀眾多,可以充做臨時校舍。所以當中山大學法學院的澄江人吳信達建議將學校遷往澄江時,校長鄒魯當即拍板同意。

不過,雖然交通尚屬便宜,但從中大學生的回憶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他們匯聚澄江時,要麼乘坐滑竿,要麼騎馬或是步行,穿越崎嶇山路,清晨發於昆明,傍晚才到澄江。也有同學先由昆明乘滇越鐵路火車到達呈貢,再轉山路,這樣,則可減短步行的一半路程,總的說來,仍屬不易。中大決定遷澄時,學校聯繫雲南省府,由省公路局會同校方工程技術人員,組成聯合勘測組對尚未修通的10餘公里進行測量,4個月後,昆明至澄江的公路才全線通車。通車剪綵那天,中大搬運物資的大卡車來了八輛,在鞭炮和鑼鼓聲中,浩浩蕩蕩開進澄江縣城。澄江的父老鄉親,不少人是破天荒頭一次見到汽車,驚動全城,出來圍觀。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中山大學遷澄以後,主要利用縣城和附近鄉村的寺廟作為校舍,另外還自建部分簡易棚屋,條件十分艱苦。但八個學院、三十多個系、一個學部師生和家屬近萬人突然擠到澄江,讓這個沉寂的滇中小縣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中大農學院學生何傳禮後來回憶:“澄江縣城方圓約一平方公里,四面有完整的城牆,城門高大,雉堞縱橫,古風盎然。這處簡樸恬靜的小城,人煙稀少,民風淳樸,原本悄寂地沉睡著,這麼一來,人氣急升,頓時沸騰起來。店鋪如雨後春筍般陸續開張,酒樓食肆、百貨服務,應有盡有;街道上熙來攘往,市廛雜沓,連通往昆明的山路也人流不息,儼然成為一處具有廣東特色的繁榮市鎮。”

多姿多彩的生活

儘管條件艱苦,但處於戰時離亂中的大學生活卻並不枯燥,而是多姿多彩。中大學生很多來自粵港富庶之區,或是海外歸來的僑生,一般比較有錢,用的多是港幣美元。而當時雲南物價很低,一港幣約可換十元國幣,一國幣又可換十元滇幣,一個小康之家來到這裡,亦可成為闊綽公子。初來乍到的中大學生,不知道國幣與滇幣的差異,請人挑一下行李,要價三毛“滇幣”,一樣支付三毛“國幣”,而那時的三毛“國幣”,可以買到5公斤大米。中大來了以後,縣城專門開辦了銀行,以方便師生取款。當地居民看見學生進銀行都拿著錢出來,以為學生可以隨意進去取錢,竟有人對學生說:“你再去給我拿一些錢出來嘛!”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遊客在撫仙湖邊游泳休閒

中大學生風氣開化,在澄江這個大學城裡,幾間酒家如“西南飯店”經常座無虛席,愛清靜的可以去咖啡屋談心,講實際的可以去牛菜館大快朵頤,本地人開設的小茶館,幾分錢一盅茶,可以從早到晚泡在裡面,佐以瓜子、松子、花生等零食,除了看書聊天,也能下棋打牌。有的學生用手指蘸著茶水,就在桌子上演算起題來。住在城裡的學生,很多租房居住,有些男女同學還同居一室。澄江人一開始很看不慣他們的行為舉止,對男女一起讀書、一起牽手上街、一起到湖邊游泳驚詫不已,評頭論足。但相處久了,對這些“大膽舉動”也就習以為常了,地方上還辦起了男女可以同校就讀的學校,聘請中大師生前去兼課。中山大學醫學院開辦門診,成功地為小西城村一位甲狀腺腫大的老婦做了切除手術;另有位產婦難產,三天三夜不能分娩,醫學院師生為她做了剖腹產手術,這在當地尚為首例,轟動了全縣,街談巷議,傳為佳話。這些生動事例,讓澄江這樣一個邊陲小城最早見證了現代科學的奇蹟。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澄江人民東路 馬慶 攝

難忘的回憶

澄江為滇中典型的農耕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士習還如太古淳”的讚譽。“民風淳樸”,是澄江給中大師生留下的深刻記憶,不少師生回憶提及,幾乎眾口一詞。學生們租住居民房屋,租金很少,有的在樓上通宵達旦舉行舞會,而在中大學生的回憶文章裡,並沒有隻言片語提及當地居民對此的干預,本分的鄉村群眾,對學生充滿了包容,也或許,平淡的生活氣氛,居民們也需要一些新奇和熱鬧呢?農學院經濟系學生魏雙鳳回憶,他們住在沙河村,為了提高農民文化水平,與村民合辦了“沙河村農民夜校”。1940年夏學校遷回粵北石坪,村民們熱淚相送,依依不捨,動人的場景讓她至今難忘。農學院農學系學生黃子華一直記得,有一次他們幾個同學到一個茶園參觀,山路崎嶇,拄著手杖下山猶戰戰兢兢。而後面一位小腳老婦,揹著裝滿東西的背籮,步伐又穩又快地走了下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竟像神話了。1939年冬舉行為抗日將士募捐寒衣義演時,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馬思聰先生和著名鋼琴家王慕理女士曾同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掌聲雷動,演出結束時,所募捐的寒衣已堆積如山。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撫仙湖時光棧道 潘泉 攝

“風景秀麗”,是澄江留給中大師生的又一重要印象。位於城南的撫仙湖,讓這些走南闖北的中大人為之傾倒,成為他們休閒娛樂的絕佳去處,馬思聰教授就曾作過《美麗撫仙湖》的樂曲。在晴好日子,同學們或成群結隊,或儷影雙雙去撫仙湖遊玩。機電系學生張宏達描繪撫仙湖:“從北向南一望無際,東西兩岸則隱若可見。湖底有古城遺址……”教育系學生胡有權說:“我最喜歡約三五知己,徒步或騎馬到撫仙湖流連,該湖四面環山,風景秀麗,湖水清澈……”何傳禮則感慨:“嘯傲撫仙湖畔,吃喝嬉笑,恣情玩樂,真是一件瀟灑脫俗的賞心樂事。”農學院學生餘堅銳數十年後仍在夢裡一次次地回到撫仙湖:“我常在夢中重遊撫仙湖,而夢中所見的,都是湖水平靜誘人,沁人心扉,湖岸綠茵無垠……我現在難有機會再回到撫仙湖去,但我憶念她,懷念湖邊的人們。”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黃戡凌 攝

當然,眷念澄江山水人情的中大師生,還曾用常人難見的相機,攝下了一些他們與澄江的合影。在幾張珍貴的照片中,我們看到已經消失了的澄江古城、高大雄偉的城牆、石板漫地的街道、莊嚴肅穆的牌坊,這些,都為我們留下了一座明清古城的直觀感受。

"

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名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你可曾知道,幾乎同一時期,中山大學四千師生也從廣州一路西遷,從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終於在雲南澄江復課,留下了一段艱苦卓絕又可歌可泣的佳話。

中山大學遷到澄江辦學,是現代澄江較有影響的歷史事件。中大遷滇短短兩年,對當時澄江的交通、經濟、教育、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中山大學師生留下的回憶文字和影像資料,也彌足珍貴地為我們保存了民國澄江的社會風貌和人文記憶。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遷校原因

過去的澄江,地方偏僻,觀念閉塞,中山大學為何要將學校遷辦於此,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澄江距離昆明不遠,僅有60公里,當時公路已至中關,只有10餘公里尚未修通;二是澄江曾為明清兩代府城,廟宇寺觀眾多,可以充做臨時校舍。所以當中山大學法學院的澄江人吳信達建議將學校遷往澄江時,校長鄒魯當即拍板同意。

不過,雖然交通尚屬便宜,但從中大學生的回憶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他們匯聚澄江時,要麼乘坐滑竿,要麼騎馬或是步行,穿越崎嶇山路,清晨發於昆明,傍晚才到澄江。也有同學先由昆明乘滇越鐵路火車到達呈貢,再轉山路,這樣,則可減短步行的一半路程,總的說來,仍屬不易。中大決定遷澄時,學校聯繫雲南省府,由省公路局會同校方工程技術人員,組成聯合勘測組對尚未修通的10餘公里進行測量,4個月後,昆明至澄江的公路才全線通車。通車剪綵那天,中大搬運物資的大卡車來了八輛,在鞭炮和鑼鼓聲中,浩浩蕩蕩開進澄江縣城。澄江的父老鄉親,不少人是破天荒頭一次見到汽車,驚動全城,出來圍觀。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中山大學遷澄以後,主要利用縣城和附近鄉村的寺廟作為校舍,另外還自建部分簡易棚屋,條件十分艱苦。但八個學院、三十多個系、一個學部師生和家屬近萬人突然擠到澄江,讓這個沉寂的滇中小縣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中大農學院學生何傳禮後來回憶:“澄江縣城方圓約一平方公里,四面有完整的城牆,城門高大,雉堞縱橫,古風盎然。這處簡樸恬靜的小城,人煙稀少,民風淳樸,原本悄寂地沉睡著,這麼一來,人氣急升,頓時沸騰起來。店鋪如雨後春筍般陸續開張,酒樓食肆、百貨服務,應有盡有;街道上熙來攘往,市廛雜沓,連通往昆明的山路也人流不息,儼然成為一處具有廣東特色的繁榮市鎮。”

多姿多彩的生活

儘管條件艱苦,但處於戰時離亂中的大學生活卻並不枯燥,而是多姿多彩。中大學生很多來自粵港富庶之區,或是海外歸來的僑生,一般比較有錢,用的多是港幣美元。而當時雲南物價很低,一港幣約可換十元國幣,一國幣又可換十元滇幣,一個小康之家來到這裡,亦可成為闊綽公子。初來乍到的中大學生,不知道國幣與滇幣的差異,請人挑一下行李,要價三毛“滇幣”,一樣支付三毛“國幣”,而那時的三毛“國幣”,可以買到5公斤大米。中大來了以後,縣城專門開辦了銀行,以方便師生取款。當地居民看見學生進銀行都拿著錢出來,以為學生可以隨意進去取錢,竟有人對學生說:“你再去給我拿一些錢出來嘛!”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遊客在撫仙湖邊游泳休閒

中大學生風氣開化,在澄江這個大學城裡,幾間酒家如“西南飯店”經常座無虛席,愛清靜的可以去咖啡屋談心,講實際的可以去牛菜館大快朵頤,本地人開設的小茶館,幾分錢一盅茶,可以從早到晚泡在裡面,佐以瓜子、松子、花生等零食,除了看書聊天,也能下棋打牌。有的學生用手指蘸著茶水,就在桌子上演算起題來。住在城裡的學生,很多租房居住,有些男女同學還同居一室。澄江人一開始很看不慣他們的行為舉止,對男女一起讀書、一起牽手上街、一起到湖邊游泳驚詫不已,評頭論足。但相處久了,對這些“大膽舉動”也就習以為常了,地方上還辦起了男女可以同校就讀的學校,聘請中大師生前去兼課。中山大學醫學院開辦門診,成功地為小西城村一位甲狀腺腫大的老婦做了切除手術;另有位產婦難產,三天三夜不能分娩,醫學院師生為她做了剖腹產手術,這在當地尚為首例,轟動了全縣,街談巷議,傳為佳話。這些生動事例,讓澄江這樣一個邊陲小城最早見證了現代科學的奇蹟。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澄江人民東路 馬慶 攝

難忘的回憶

澄江為滇中典型的農耕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士習還如太古淳”的讚譽。“民風淳樸”,是澄江給中大師生留下的深刻記憶,不少師生回憶提及,幾乎眾口一詞。學生們租住居民房屋,租金很少,有的在樓上通宵達旦舉行舞會,而在中大學生的回憶文章裡,並沒有隻言片語提及當地居民對此的干預,本分的鄉村群眾,對學生充滿了包容,也或許,平淡的生活氣氛,居民們也需要一些新奇和熱鬧呢?農學院經濟系學生魏雙鳳回憶,他們住在沙河村,為了提高農民文化水平,與村民合辦了“沙河村農民夜校”。1940年夏學校遷回粵北石坪,村民們熱淚相送,依依不捨,動人的場景讓她至今難忘。農學院農學系學生黃子華一直記得,有一次他們幾個同學到一個茶園參觀,山路崎嶇,拄著手杖下山猶戰戰兢兢。而後面一位小腳老婦,揹著裝滿東西的背籮,步伐又穩又快地走了下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竟像神話了。1939年冬舉行為抗日將士募捐寒衣義演時,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馬思聰先生和著名鋼琴家王慕理女士曾同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掌聲雷動,演出結束時,所募捐的寒衣已堆積如山。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撫仙湖時光棧道 潘泉 攝

“風景秀麗”,是澄江留給中大師生的又一重要印象。位於城南的撫仙湖,讓這些走南闖北的中大人為之傾倒,成為他們休閒娛樂的絕佳去處,馬思聰教授就曾作過《美麗撫仙湖》的樂曲。在晴好日子,同學們或成群結隊,或儷影雙雙去撫仙湖遊玩。機電系學生張宏達描繪撫仙湖:“從北向南一望無際,東西兩岸則隱若可見。湖底有古城遺址……”教育系學生胡有權說:“我最喜歡約三五知己,徒步或騎馬到撫仙湖流連,該湖四面環山,風景秀麗,湖水清澈……”何傳禮則感慨:“嘯傲撫仙湖畔,吃喝嬉笑,恣情玩樂,真是一件瀟灑脫俗的賞心樂事。”農學院學生餘堅銳數十年後仍在夢裡一次次地回到撫仙湖:“我常在夢中重遊撫仙湖,而夢中所見的,都是湖水平靜誘人,沁人心扉,湖岸綠茵無垠……我現在難有機會再回到撫仙湖去,但我憶念她,懷念湖邊的人們。”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黃戡凌 攝

當然,眷念澄江山水人情的中大師生,還曾用常人難見的相機,攝下了一些他們與澄江的合影。在幾張珍貴的照片中,我們看到已經消失了的澄江古城、高大雄偉的城牆、石板漫地的街道、莊嚴肅穆的牌坊,這些,都為我們留下了一座明清古城的直觀感受。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牆 李芮供圖

時光荏苒,距中山大學澄江辦學已悄然過去了七八十年,澄江的經濟社會也同整個中國社會一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中大人回憶中那個安靜、恬美、淳樸的澄江,永遠地駐足在了我們的心靈深處。如今的澄江,山川依然清麗,湖水依然澄澈,澄江古城的如舊修復,據說也已提上議事日程。只不過,中大人筆下澄江的安靜、恬美、淳樸,那些傳承了千年歷史的文化特質,那些讓人記得住鄉愁的精神元素,更會在我們的內心久遠地呼喚!

"

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名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你可曾知道,幾乎同一時期,中山大學四千師生也從廣州一路西遷,從1939年3月到1940年8月,終於在雲南澄江復課,留下了一段艱苦卓絕又可歌可泣的佳話。

中山大學遷到澄江辦學,是現代澄江較有影響的歷史事件。中大遷滇短短兩年,對當時澄江的交通、經濟、教育、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中山大學師生留下的回憶文字和影像資料,也彌足珍貴地為我們保存了民國澄江的社會風貌和人文記憶。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遷校原因

過去的澄江,地方偏僻,觀念閉塞,中山大學為何要將學校遷辦於此,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澄江距離昆明不遠,僅有60公里,當時公路已至中關,只有10餘公里尚未修通;二是澄江曾為明清兩代府城,廟宇寺觀眾多,可以充做臨時校舍。所以當中山大學法學院的澄江人吳信達建議將學校遷往澄江時,校長鄒魯當即拍板同意。

不過,雖然交通尚屬便宜,但從中大學生的回憶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他們匯聚澄江時,要麼乘坐滑竿,要麼騎馬或是步行,穿越崎嶇山路,清晨發於昆明,傍晚才到澄江。也有同學先由昆明乘滇越鐵路火車到達呈貢,再轉山路,這樣,則可減短步行的一半路程,總的說來,仍屬不易。中大決定遷澄時,學校聯繫雲南省府,由省公路局會同校方工程技術人員,組成聯合勘測組對尚未修通的10餘公里進行測量,4個月後,昆明至澄江的公路才全線通車。通車剪綵那天,中大搬運物資的大卡車來了八輛,在鞭炮和鑼鼓聲中,浩浩蕩蕩開進澄江縣城。澄江的父老鄉親,不少人是破天荒頭一次見到汽車,驚動全城,出來圍觀。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門李芮供圖

中山大學遷澄以後,主要利用縣城和附近鄉村的寺廟作為校舍,另外還自建部分簡易棚屋,條件十分艱苦。但八個學院、三十多個系、一個學部師生和家屬近萬人突然擠到澄江,讓這個沉寂的滇中小縣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中大農學院學生何傳禮後來回憶:“澄江縣城方圓約一平方公里,四面有完整的城牆,城門高大,雉堞縱橫,古風盎然。這處簡樸恬靜的小城,人煙稀少,民風淳樸,原本悄寂地沉睡著,這麼一來,人氣急升,頓時沸騰起來。店鋪如雨後春筍般陸續開張,酒樓食肆、百貨服務,應有盡有;街道上熙來攘往,市廛雜沓,連通往昆明的山路也人流不息,儼然成為一處具有廣東特色的繁榮市鎮。”

多姿多彩的生活

儘管條件艱苦,但處於戰時離亂中的大學生活卻並不枯燥,而是多姿多彩。中大學生很多來自粵港富庶之區,或是海外歸來的僑生,一般比較有錢,用的多是港幣美元。而當時雲南物價很低,一港幣約可換十元國幣,一國幣又可換十元滇幣,一個小康之家來到這裡,亦可成為闊綽公子。初來乍到的中大學生,不知道國幣與滇幣的差異,請人挑一下行李,要價三毛“滇幣”,一樣支付三毛“國幣”,而那時的三毛“國幣”,可以買到5公斤大米。中大來了以後,縣城專門開辦了銀行,以方便師生取款。當地居民看見學生進銀行都拿著錢出來,以為學生可以隨意進去取錢,竟有人對學生說:“你再去給我拿一些錢出來嘛!”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遊客在撫仙湖邊游泳休閒

中大學生風氣開化,在澄江這個大學城裡,幾間酒家如“西南飯店”經常座無虛席,愛清靜的可以去咖啡屋談心,講實際的可以去牛菜館大快朵頤,本地人開設的小茶館,幾分錢一盅茶,可以從早到晚泡在裡面,佐以瓜子、松子、花生等零食,除了看書聊天,也能下棋打牌。有的學生用手指蘸著茶水,就在桌子上演算起題來。住在城裡的學生,很多租房居住,有些男女同學還同居一室。澄江人一開始很看不慣他們的行為舉止,對男女一起讀書、一起牽手上街、一起到湖邊游泳驚詫不已,評頭論足。但相處久了,對這些“大膽舉動”也就習以為常了,地方上還辦起了男女可以同校就讀的學校,聘請中大師生前去兼課。中山大學醫學院開辦門診,成功地為小西城村一位甲狀腺腫大的老婦做了切除手術;另有位產婦難產,三天三夜不能分娩,醫學院師生為她做了剖腹產手術,這在當地尚為首例,轟動了全縣,街談巷議,傳為佳話。這些生動事例,讓澄江這樣一個邊陲小城最早見證了現代科學的奇蹟。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澄江人民東路 馬慶 攝

難忘的回憶

澄江為滇中典型的農耕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士習還如太古淳”的讚譽。“民風淳樸”,是澄江給中大師生留下的深刻記憶,不少師生回憶提及,幾乎眾口一詞。學生們租住居民房屋,租金很少,有的在樓上通宵達旦舉行舞會,而在中大學生的回憶文章裡,並沒有隻言片語提及當地居民對此的干預,本分的鄉村群眾,對學生充滿了包容,也或許,平淡的生活氣氛,居民們也需要一些新奇和熱鬧呢?農學院經濟系學生魏雙鳳回憶,他們住在沙河村,為了提高農民文化水平,與村民合辦了“沙河村農民夜校”。1940年夏學校遷回粵北石坪,村民們熱淚相送,依依不捨,動人的場景讓她至今難忘。農學院農學系學生黃子華一直記得,有一次他們幾個同學到一個茶園參觀,山路崎嶇,拄著手杖下山猶戰戰兢兢。而後面一位小腳老婦,揹著裝滿東西的背籮,步伐又穩又快地走了下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竟像神話了。1939年冬舉行為抗日將士募捐寒衣義演時,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馬思聰先生和著名鋼琴家王慕理女士曾同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掌聲雷動,演出結束時,所募捐的寒衣已堆積如山。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撫仙湖時光棧道 潘泉 攝

“風景秀麗”,是澄江留給中大師生的又一重要印象。位於城南的撫仙湖,讓這些走南闖北的中大人為之傾倒,成為他們休閒娛樂的絕佳去處,馬思聰教授就曾作過《美麗撫仙湖》的樂曲。在晴好日子,同學們或成群結隊,或儷影雙雙去撫仙湖遊玩。機電系學生張宏達描繪撫仙湖:“從北向南一望無際,東西兩岸則隱若可見。湖底有古城遺址……”教育系學生胡有權說:“我最喜歡約三五知己,徒步或騎馬到撫仙湖流連,該湖四面環山,風景秀麗,湖水清澈……”何傳禮則感慨:“嘯傲撫仙湖畔,吃喝嬉笑,恣情玩樂,真是一件瀟灑脫俗的賞心樂事。”農學院學生餘堅銳數十年後仍在夢裡一次次地回到撫仙湖:“我常在夢中重遊撫仙湖,而夢中所見的,都是湖水平靜誘人,沁人心扉,湖岸綠茵無垠……我現在難有機會再回到撫仙湖去,但我憶念她,懷念湖邊的人們。”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黃戡凌 攝

當然,眷念澄江山水人情的中大師生,還曾用常人難見的相機,攝下了一些他們與澄江的合影。在幾張珍貴的照片中,我們看到已經消失了的澄江古城、高大雄偉的城牆、石板漫地的街道、莊嚴肅穆的牌坊,這些,都為我們留下了一座明清古城的直觀感受。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中山大學澄江辦學舊照——城牆 李芮供圖

時光荏苒,距中山大學澄江辦學已悄然過去了七八十年,澄江的經濟社會也同整個中國社會一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中大人回憶中那個安靜、恬美、淳樸的澄江,永遠地駐足在了我們的心靈深處。如今的澄江,山川依然清麗,湖水依然澄澈,澄江古城的如舊修復,據說也已提上議事日程。只不過,中大人筆下澄江的安靜、恬美、淳樸,那些傳承了千年歷史的文化特質,那些讓人記得住鄉愁的精神元素,更會在我們的內心久遠地呼喚!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曾遷到玉溪澄江辦學,這段歷史你知道嗎?

澄江縣城新貌 資春富 攝

作者:李芮

來源:搜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