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名人:陳伯陶,東莞中堂人,建造廣州陳家祠倡議者之一

廣東東莞歷史悠久,自古名人眾多,既有文將,也有武將。東莞悅生活將為大家蒐集東莞百位歷史名人。歡迎關注。

東莞名人:陳伯陶,東莞中堂人,建造廣州陳家祠倡議者之一

人物引子

清光緒年間,廣東幾個陳姓族人,倡議在廣州籌建一座全省性的陳氏合族祠堂,各地陳氏熱烈響應,紛紛慷慨捐資。1892年,京城傳來喜報:一名陳姓子弟被欽點探花郎。這對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謂錦上添花。族人驚詫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靈驗!於是更大規模的籌資活動開始。1894年,宏偉而精緻的陳氏祠堂宣告竣工。這座祠堂,就是聞名至今的陳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陳姓子弟,叫陳伯陶,東莞市中堂鎮鳳湧人,他也是修建陳家祠的幾個倡議者之一。

東莞名人:陳伯陶,東莞中堂人,建造廣州陳家祠倡議者之一

人物經歷

陳伯陶(1855—1930),號象華,一字子礪,晚年更名永燾,又號九龍真逸,東莞中堂鳳湧人,清朝探花。

6歲拜陳澧為師,10歲通讀五經,後就讀於羅浮山酥醪別院。光緒元年(1875年)中秀才

光緒五年(1879年)參加鄉試獲第一名(解元),隨即上京準備參加會試,因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便奔喪回鄉。

此後數年,他以教書所得,供養母親及弟妹。

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進士,殿試獲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修。後又任國史館協修、總纂。

東莞名人:陳伯陶,東莞中堂人,建造廣州陳家祠倡議者之一

政治生涯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他出任雲南、貴州、山東鄉試副考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天津,他攜眷南歸。翌年二月,聞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奔西安,他就從東莞起程赴西安“從駕”。庚子之役和議成,便隨帝后還京。

以後,曾任南書房行走、江寧提學使等職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派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在南京創辦學習外國語文的方言學堂和創辦暨南學堂,招華僑學生至南京攻讀。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江寧布政使

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棄官歸裡。次年,他任廣東省教育總會長。 同年九月,革命軍攻破廣州,他逃往香港九龍。

民國2年(1913年)2月,移居九龍官富場,署所居曰“瓜廬”,此後潛心著述。

以清朝遺老自居,避居於九龍,並以“九龍真逸”自號。他從小涉獵古籍,耳濡目染,好收藏明、清朝野史、稗官、奏議、文集等文獻,藏書頗具規模,晚年遵照遺命,將藏書捐置於“酥醪觀”中,所以在羅浮山有“道同圖書館”之設。其書法工整,以楷體見長。著有《瓜廬文乘》、《瓜廬詩乘》、《元朝東莞遺民錄》、《明朝廣東遺民錄》、《明東莞三忠傳》、《孝經說》、《吳梅村詩發微》、《袁督師遺稿》等,參與編纂有《東莞縣誌》;在九龍寓居期間,蒐集宋王臺在九龍所著所見;輯有《宋臺秋唱》。刊刻有《聚德堂叢書》。

1930年8月20日,卒於九龍寓所,終年76歲。墓葬廣州羅崗小金鳳山。

陳伯陶對東莞的貢獻

在於他對東莞文獻資料的整理上。特別是他歷經六載編寫的《東莞縣誌》。陳伯陶一生學養深厚,著作甚多,有《東莞縣誌》98卷(附《沙田志》4卷);《勝朝粵東遺民錄》4卷;《宋東莞遺民錄》2卷;《明季東莞五忠傳》2卷;《增補陳琴軒羅浮志》15卷;《孝經說》3卷;《袁督師遺稿》3卷;《瓜廬文乘》4卷。在其諸多著作中,以《東莞縣誌》和《勝朝粵東遺民錄》最有價值。

《東莞縣誌》是陳伯陶在港期間,組織數十人,博行採訪,詳加徵引,仿阮文達《廣東通志》及近代南番諸志的體例,重新纂輯,歷時六載才修成。《東莞縣誌》為歷史上的東莞志書之最,也是他為東莞鄉親作出的最大貢獻,“為歷史上東莞志書之最”。到今天仍是作為參考東莞昔日曆史的重要文獻,是不可多得的一本歷史文獻瑰寶。

東莞名人:陳伯陶,東莞中堂人,建造廣州陳家祠倡議者之一

陳伯陶遺留後世的作品

陳伯陶好學深思,多才多藝,精通詞翰書畫,旁及醫術、地理、經濟。其著述甚豐,有 《孝經說》,《勝朝粵東遺民錄》4卷,《宋東莞遺民錄》2卷,《明季東莞五忠傳》2卷,《袁督師遺稿》3卷,《增補羅浮山志》5卷,《東莞縣誌》98卷附《沙田志》4卷,《瓜廬文剩》4卷和《瓜廬詩剩》4卷等,尤以《勝朝粵東遺民錄》和他主編的《東莞縣誌》最有價值。《東莞縣誌》是他在九龍完成的,歷時六年,是一部史志學界評價較高的縣誌。

東莞名人:陳伯陶,東莞中堂人,建造廣州陳家祠倡議者之一

【以上東莞歷史名人資料,由“東莞悅生活”整理。僅供分享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