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年修建芙蓉路的時候,一度有個方案是覆蓋今天的同為南北向建湘路,最終的方案只是覆蓋了建湘北路一段,建湘南路仍然保留下來,由於這一帶均為上坡,現在的建湘南路比平行的芙蓉路要高出不少。

從瀏城橋沿建湘路往南走,到今天的人民路與建湘路交叉路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斷頭路,不能繼續南行。轉而沿人民路向東。這一帶原為東門外的荒山野嶺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年修建芙蓉路的時候,一度有個方案是覆蓋今天的同為南北向建湘路,最終的方案只是覆蓋了建湘北路一段,建湘南路仍然保留下來,由於這一帶均為上坡,現在的建湘南路比平行的芙蓉路要高出不少。

從瀏城橋沿建湘路往南走,到今天的人民路與建湘路交叉路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斷頭路,不能繼續南行。轉而沿人民路向東。這一帶原為東門外的荒山野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直到六十年代,隨著長沙市河東長途汽車站的首次搬遷———從小吳門附近一條小巷搬至瀏城橋側鳳凰臺馬路對面,這裡修建了一座名為“工農橋”的公路橋樑,這裡才得名工農橋。出城的長途汽車經由工農橋、識字嶺、窯嶺向南向東分流。工農橋下就是擦著城邊而過的京廣鐵路。

工農橋的東側名為識字嶺,原為瀏陽門外一片荒山,以前有兩條碎石小路,故又名石子嶺。1918年有人在此設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為識字嶺。從清代至民國,嶺上為刑場。1930年革命烈士楊開慧就義於此。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年修建芙蓉路的時候,一度有個方案是覆蓋今天的同為南北向建湘路,最終的方案只是覆蓋了建湘北路一段,建湘南路仍然保留下來,由於這一帶均為上坡,現在的建湘南路比平行的芙蓉路要高出不少。

從瀏城橋沿建湘路往南走,到今天的人民路與建湘路交叉路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斷頭路,不能繼續南行。轉而沿人民路向東。這一帶原為東門外的荒山野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直到六十年代,隨著長沙市河東長途汽車站的首次搬遷———從小吳門附近一條小巷搬至瀏城橋側鳳凰臺馬路對面,這裡修建了一座名為“工農橋”的公路橋樑,這裡才得名工農橋。出城的長途汽車經由工農橋、識字嶺、窯嶺向南向東分流。工農橋下就是擦著城邊而過的京廣鐵路。

工農橋的東側名為識字嶺,原為瀏陽門外一片荒山,以前有兩條碎石小路,故又名石子嶺。1918年有人在此設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為識字嶺。從清代至民國,嶺上為刑場。1930年革命烈士楊開慧就義於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現在識字嶺路口東北約一百米處建有紀念園地,內有雕像和綠地。清末的時候長沙刑場開始在司門口,後來才改至這裡。1931年修建長潭公路由此經過後,這裡才慢慢繁華起來。

至八十年代中期,識字嶺是某一地點區域的“泛指”,而不是某一條街巷。識字嶺實為一個市區近郊處的十字街口:大致範圍是南北向是“勝利路”,自北始於瀏城橋下,經識字嶺、南大十字路口、侯家塘路口,到達塗家衝;東西向是:從西向的工農橋往東,經識字嶺進入“識楊路”(即後來的人民路)、窯嶺路口(那時叫“窯嶺上”),通往楊家山方向。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年修建芙蓉路的時候,一度有個方案是覆蓋今天的同為南北向建湘路,最終的方案只是覆蓋了建湘北路一段,建湘南路仍然保留下來,由於這一帶均為上坡,現在的建湘南路比平行的芙蓉路要高出不少。

從瀏城橋沿建湘路往南走,到今天的人民路與建湘路交叉路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斷頭路,不能繼續南行。轉而沿人民路向東。這一帶原為東門外的荒山野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直到六十年代,隨著長沙市河東長途汽車站的首次搬遷———從小吳門附近一條小巷搬至瀏城橋側鳳凰臺馬路對面,這裡修建了一座名為“工農橋”的公路橋樑,這裡才得名工農橋。出城的長途汽車經由工農橋、識字嶺、窯嶺向南向東分流。工農橋下就是擦著城邊而過的京廣鐵路。

工農橋的東側名為識字嶺,原為瀏陽門外一片荒山,以前有兩條碎石小路,故又名石子嶺。1918年有人在此設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為識字嶺。從清代至民國,嶺上為刑場。1930年革命烈士楊開慧就義於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現在識字嶺路口東北約一百米處建有紀念園地,內有雕像和綠地。清末的時候長沙刑場開始在司門口,後來才改至這裡。1931年修建長潭公路由此經過後,這裡才慢慢繁華起來。

至八十年代中期,識字嶺是某一地點區域的“泛指”,而不是某一條街巷。識字嶺實為一個市區近郊處的十字街口:大致範圍是南北向是“勝利路”,自北始於瀏城橋下,經識字嶺、南大十字路口、侯家塘路口,到達塗家衝;東西向是:從西向的工農橋往東,經識字嶺進入“識楊路”(即後來的人民路)、窯嶺路口(那時叫“窯嶺上”),通往楊家山方向。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一度和“識楊路”一樣,因烈士而曾改為“開慧嶺”,大約一年多仍叫回“識字嶺”。

我有個好朋友當時在工農橋小學當老師,就住在學校內,我經常去她學校玩,加上八十年代中期我家搬至離此不遠的窯嶺,對這一帶自然非常熟悉。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年修建芙蓉路的時候,一度有個方案是覆蓋今天的同為南北向建湘路,最終的方案只是覆蓋了建湘北路一段,建湘南路仍然保留下來,由於這一帶均為上坡,現在的建湘南路比平行的芙蓉路要高出不少。

從瀏城橋沿建湘路往南走,到今天的人民路與建湘路交叉路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斷頭路,不能繼續南行。轉而沿人民路向東。這一帶原為東門外的荒山野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直到六十年代,隨著長沙市河東長途汽車站的首次搬遷———從小吳門附近一條小巷搬至瀏城橋側鳳凰臺馬路對面,這裡修建了一座名為“工農橋”的公路橋樑,這裡才得名工農橋。出城的長途汽車經由工農橋、識字嶺、窯嶺向南向東分流。工農橋下就是擦著城邊而過的京廣鐵路。

工農橋的東側名為識字嶺,原為瀏陽門外一片荒山,以前有兩條碎石小路,故又名石子嶺。1918年有人在此設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為識字嶺。從清代至民國,嶺上為刑場。1930年革命烈士楊開慧就義於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現在識字嶺路口東北約一百米處建有紀念園地,內有雕像和綠地。清末的時候長沙刑場開始在司門口,後來才改至這裡。1931年修建長潭公路由此經過後,這裡才慢慢繁華起來。

至八十年代中期,識字嶺是某一地點區域的“泛指”,而不是某一條街巷。識字嶺實為一個市區近郊處的十字街口:大致範圍是南北向是“勝利路”,自北始於瀏城橋下,經識字嶺、南大十字路口、侯家塘路口,到達塗家衝;東西向是:從西向的工農橋往東,經識字嶺進入“識楊路”(即後來的人民路)、窯嶺路口(那時叫“窯嶺上”),通往楊家山方向。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一度和“識楊路”一樣,因烈士而曾改為“開慧嶺”,大約一年多仍叫回“識字嶺”。

我有個好朋友當時在工農橋小學當老師,就住在學校內,我經常去她學校玩,加上八十年代中期我家搬至離此不遠的窯嶺,對這一帶自然非常熟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周邊小街小巷也甚多,往東一百來米人民中路北幅,有一條狹窄的不起眼的南北向小巷,叫做識字裡。巷子呈“之”字形,兩百多米長,最窄處僅不足兩米寬,其北口連著距瀏城橋高架橋不遠的白沙路。而這段白沙路先前是勝利路的北端。

識字裡的旁邊是水絮塘巷。識字嶺往東百米左右的小巷名為麻園灣,入口處的坡度很陡。旁邊的小巷叫厚生裡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年修建芙蓉路的時候,一度有個方案是覆蓋今天的同為南北向建湘路,最終的方案只是覆蓋了建湘北路一段,建湘南路仍然保留下來,由於這一帶均為上坡,現在的建湘南路比平行的芙蓉路要高出不少。

從瀏城橋沿建湘路往南走,到今天的人民路與建湘路交叉路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斷頭路,不能繼續南行。轉而沿人民路向東。這一帶原為東門外的荒山野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直到六十年代,隨著長沙市河東長途汽車站的首次搬遷———從小吳門附近一條小巷搬至瀏城橋側鳳凰臺馬路對面,這裡修建了一座名為“工農橋”的公路橋樑,這裡才得名工農橋。出城的長途汽車經由工農橋、識字嶺、窯嶺向南向東分流。工農橋下就是擦著城邊而過的京廣鐵路。

工農橋的東側名為識字嶺,原為瀏陽門外一片荒山,以前有兩條碎石小路,故又名石子嶺。1918年有人在此設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為識字嶺。從清代至民國,嶺上為刑場。1930年革命烈士楊開慧就義於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現在識字嶺路口東北約一百米處建有紀念園地,內有雕像和綠地。清末的時候長沙刑場開始在司門口,後來才改至這裡。1931年修建長潭公路由此經過後,這裡才慢慢繁華起來。

至八十年代中期,識字嶺是某一地點區域的“泛指”,而不是某一條街巷。識字嶺實為一個市區近郊處的十字街口:大致範圍是南北向是“勝利路”,自北始於瀏城橋下,經識字嶺、南大十字路口、侯家塘路口,到達塗家衝;東西向是:從西向的工農橋往東,經識字嶺進入“識楊路”(即後來的人民路)、窯嶺路口(那時叫“窯嶺上”),通往楊家山方向。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一度和“識楊路”一樣,因烈士而曾改為“開慧嶺”,大約一年多仍叫回“識字嶺”。

我有個好朋友當時在工農橋小學當老師,就住在學校內,我經常去她學校玩,加上八十年代中期我家搬至離此不遠的窯嶺,對這一帶自然非常熟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周邊小街小巷也甚多,往東一百來米人民中路北幅,有一條狹窄的不起眼的南北向小巷,叫做識字裡。巷子呈“之”字形,兩百多米長,最窄處僅不足兩米寬,其北口連著距瀏城橋高架橋不遠的白沙路。而這段白沙路先前是勝利路的北端。

識字裡的旁邊是水絮塘巷。識字嶺往東百米左右的小巷名為麻園灣,入口處的坡度很陡。旁邊的小巷叫厚生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街口西南角還有一大片區域,名為“工農橋村”,是長沙市最早的居民點之一,建築年代要早於後來的大型居民點紅旗區和望月湖小區。建有四五幢紅磚三層居民樓,其結構是進入樓層中間為各戶的共用走道,大白天裡走道都是黝黑的,這種樓房被後人稱為“筒子樓”。

原來的識字嶺路口西北處是長沙紙箱廠,規模不大,是個區辦廠子。如今這地盤上高高聳立著中石油大廈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年修建芙蓉路的時候,一度有個方案是覆蓋今天的同為南北向建湘路,最終的方案只是覆蓋了建湘北路一段,建湘南路仍然保留下來,由於這一帶均為上坡,現在的建湘南路比平行的芙蓉路要高出不少。

從瀏城橋沿建湘路往南走,到今天的人民路與建湘路交叉路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斷頭路,不能繼續南行。轉而沿人民路向東。這一帶原為東門外的荒山野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直到六十年代,隨著長沙市河東長途汽車站的首次搬遷———從小吳門附近一條小巷搬至瀏城橋側鳳凰臺馬路對面,這裡修建了一座名為“工農橋”的公路橋樑,這裡才得名工農橋。出城的長途汽車經由工農橋、識字嶺、窯嶺向南向東分流。工農橋下就是擦著城邊而過的京廣鐵路。

工農橋的東側名為識字嶺,原為瀏陽門外一片荒山,以前有兩條碎石小路,故又名石子嶺。1918年有人在此設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為識字嶺。從清代至民國,嶺上為刑場。1930年革命烈士楊開慧就義於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現在識字嶺路口東北約一百米處建有紀念園地,內有雕像和綠地。清末的時候長沙刑場開始在司門口,後來才改至這裡。1931年修建長潭公路由此經過後,這裡才慢慢繁華起來。

至八十年代中期,識字嶺是某一地點區域的“泛指”,而不是某一條街巷。識字嶺實為一個市區近郊處的十字街口:大致範圍是南北向是“勝利路”,自北始於瀏城橋下,經識字嶺、南大十字路口、侯家塘路口,到達塗家衝;東西向是:從西向的工農橋往東,經識字嶺進入“識楊路”(即後來的人民路)、窯嶺路口(那時叫“窯嶺上”),通往楊家山方向。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一度和“識楊路”一樣,因烈士而曾改為“開慧嶺”,大約一年多仍叫回“識字嶺”。

我有個好朋友當時在工農橋小學當老師,就住在學校內,我經常去她學校玩,加上八十年代中期我家搬至離此不遠的窯嶺,對這一帶自然非常熟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周邊小街小巷也甚多,往東一百來米人民中路北幅,有一條狹窄的不起眼的南北向小巷,叫做識字裡。巷子呈“之”字形,兩百多米長,最窄處僅不足兩米寬,其北口連著距瀏城橋高架橋不遠的白沙路。而這段白沙路先前是勝利路的北端。

識字裡的旁邊是水絮塘巷。識字嶺往東百米左右的小巷名為麻園灣,入口處的坡度很陡。旁邊的小巷叫厚生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街口西南角還有一大片區域,名為“工農橋村”,是長沙市最早的居民點之一,建築年代要早於後來的大型居民點紅旗區和望月湖小區。建有四五幢紅磚三層居民樓,其結構是進入樓層中間為各戶的共用走道,大白天裡走道都是黝黑的,這種樓房被後人稱為“筒子樓”。

原來的識字嶺路口西北處是長沙紙箱廠,規模不大,是個區辦廠子。如今這地盤上高高聳立著中石油大廈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東南角為原郊區政府機關所在地,最開始是一大片菜土,後來陸續樹起郊區政府與郊區武裝部。

文革前這裡還有一樁趣事,當時居住在識字嶺一帶的居民因上茅坑不方便,在嶺上修建了一座廁所,傳言正是烈士犧牲的地點,文革開始後損害烈士光輝形象的廁所才被有關部門拆毀,並在其馬路對面北向下坡處另行建造一所公廁。

識字嶺上還曾經有個東風製藥廠,如今又不見蹤影。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年修建芙蓉路的時候,一度有個方案是覆蓋今天的同為南北向建湘路,最終的方案只是覆蓋了建湘北路一段,建湘南路仍然保留下來,由於這一帶均為上坡,現在的建湘南路比平行的芙蓉路要高出不少。

從瀏城橋沿建湘路往南走,到今天的人民路與建湘路交叉路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斷頭路,不能繼續南行。轉而沿人民路向東。這一帶原為東門外的荒山野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直到六十年代,隨著長沙市河東長途汽車站的首次搬遷———從小吳門附近一條小巷搬至瀏城橋側鳳凰臺馬路對面,這裡修建了一座名為“工農橋”的公路橋樑,這裡才得名工農橋。出城的長途汽車經由工農橋、識字嶺、窯嶺向南向東分流。工農橋下就是擦著城邊而過的京廣鐵路。

工農橋的東側名為識字嶺,原為瀏陽門外一片荒山,以前有兩條碎石小路,故又名石子嶺。1918年有人在此設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為識字嶺。從清代至民國,嶺上為刑場。1930年革命烈士楊開慧就義於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現在識字嶺路口東北約一百米處建有紀念園地,內有雕像和綠地。清末的時候長沙刑場開始在司門口,後來才改至這裡。1931年修建長潭公路由此經過後,這裡才慢慢繁華起來。

至八十年代中期,識字嶺是某一地點區域的“泛指”,而不是某一條街巷。識字嶺實為一個市區近郊處的十字街口:大致範圍是南北向是“勝利路”,自北始於瀏城橋下,經識字嶺、南大十字路口、侯家塘路口,到達塗家衝;東西向是:從西向的工農橋往東,經識字嶺進入“識楊路”(即後來的人民路)、窯嶺路口(那時叫“窯嶺上”),通往楊家山方向。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一度和“識楊路”一樣,因烈士而曾改為“開慧嶺”,大約一年多仍叫回“識字嶺”。

我有個好朋友當時在工農橋小學當老師,就住在學校內,我經常去她學校玩,加上八十年代中期我家搬至離此不遠的窯嶺,對這一帶自然非常熟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周邊小街小巷也甚多,往東一百來米人民中路北幅,有一條狹窄的不起眼的南北向小巷,叫做識字裡。巷子呈“之”字形,兩百多米長,最窄處僅不足兩米寬,其北口連著距瀏城橋高架橋不遠的白沙路。而這段白沙路先前是勝利路的北端。

識字裡的旁邊是水絮塘巷。識字嶺往東百米左右的小巷名為麻園灣,入口處的坡度很陡。旁邊的小巷叫厚生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街口西南角還有一大片區域,名為“工農橋村”,是長沙市最早的居民點之一,建築年代要早於後來的大型居民點紅旗區和望月湖小區。建有四五幢紅磚三層居民樓,其結構是進入樓層中間為各戶的共用走道,大白天裡走道都是黝黑的,這種樓房被後人稱為“筒子樓”。

原來的識字嶺路口西北處是長沙紙箱廠,規模不大,是個區辦廠子。如今這地盤上高高聳立著中石油大廈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東南角為原郊區政府機關所在地,最開始是一大片菜土,後來陸續樹起郊區政府與郊區武裝部。

文革前這裡還有一樁趣事,當時居住在識字嶺一帶的居民因上茅坑不方便,在嶺上修建了一座廁所,傳言正是烈士犧牲的地點,文革開始後損害烈士光輝形象的廁所才被有關部門拆毀,並在其馬路對面北向下坡處另行建造一所公廁。

識字嶺上還曾經有個東風製藥廠,如今又不見蹤影。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由識字嶺路口往東三百米的人民路南廂,是地質部湖南省地質局機關所在地。地質局辦公樓馬路斜對面是建工局(開始叫“基本建設局”)的辦公樓。這兩幢機關大樓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謂不凡:近似“凸”字形的仿蘇建築,大樓中部五層兩翼各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十分大氣。

省地質局這片區域,先前叫“子彈庫”,解放前系國民黨的軍火倉庫,周邊都是亂葬崗子,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長沙市民基本上用煤做生活燃料,先是用散煤後來用藕煤,煤要靠黃泥粘合才能使用。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年修建芙蓉路的時候,一度有個方案是覆蓋今天的同為南北向建湘路,最終的方案只是覆蓋了建湘北路一段,建湘南路仍然保留下來,由於這一帶均為上坡,現在的建湘南路比平行的芙蓉路要高出不少。

從瀏城橋沿建湘路往南走,到今天的人民路與建湘路交叉路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斷頭路,不能繼續南行。轉而沿人民路向東。這一帶原為東門外的荒山野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直到六十年代,隨著長沙市河東長途汽車站的首次搬遷———從小吳門附近一條小巷搬至瀏城橋側鳳凰臺馬路對面,這裡修建了一座名為“工農橋”的公路橋樑,這裡才得名工農橋。出城的長途汽車經由工農橋、識字嶺、窯嶺向南向東分流。工農橋下就是擦著城邊而過的京廣鐵路。

工農橋的東側名為識字嶺,原為瀏陽門外一片荒山,以前有兩條碎石小路,故又名石子嶺。1918年有人在此設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為識字嶺。從清代至民國,嶺上為刑場。1930年革命烈士楊開慧就義於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現在識字嶺路口東北約一百米處建有紀念園地,內有雕像和綠地。清末的時候長沙刑場開始在司門口,後來才改至這裡。1931年修建長潭公路由此經過後,這裡才慢慢繁華起來。

至八十年代中期,識字嶺是某一地點區域的“泛指”,而不是某一條街巷。識字嶺實為一個市區近郊處的十字街口:大致範圍是南北向是“勝利路”,自北始於瀏城橋下,經識字嶺、南大十字路口、侯家塘路口,到達塗家衝;東西向是:從西向的工農橋往東,經識字嶺進入“識楊路”(即後來的人民路)、窯嶺路口(那時叫“窯嶺上”),通往楊家山方向。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一度和“識楊路”一樣,因烈士而曾改為“開慧嶺”,大約一年多仍叫回“識字嶺”。

我有個好朋友當時在工農橋小學當老師,就住在學校內,我經常去她學校玩,加上八十年代中期我家搬至離此不遠的窯嶺,對這一帶自然非常熟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周邊小街小巷也甚多,往東一百來米人民中路北幅,有一條狹窄的不起眼的南北向小巷,叫做識字裡。巷子呈“之”字形,兩百多米長,最窄處僅不足兩米寬,其北口連著距瀏城橋高架橋不遠的白沙路。而這段白沙路先前是勝利路的北端。

識字裡的旁邊是水絮塘巷。識字嶺往東百米左右的小巷名為麻園灣,入口處的坡度很陡。旁邊的小巷叫厚生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街口西南角還有一大片區域,名為“工農橋村”,是長沙市最早的居民點之一,建築年代要早於後來的大型居民點紅旗區和望月湖小區。建有四五幢紅磚三層居民樓,其結構是進入樓層中間為各戶的共用走道,大白天裡走道都是黝黑的,這種樓房被後人稱為“筒子樓”。

原來的識字嶺路口西北處是長沙紙箱廠,規模不大,是個區辦廠子。如今這地盤上高高聳立著中石油大廈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東南角為原郊區政府機關所在地,最開始是一大片菜土,後來陸續樹起郊區政府與郊區武裝部。

文革前這裡還有一樁趣事,當時居住在識字嶺一帶的居民因上茅坑不方便,在嶺上修建了一座廁所,傳言正是烈士犧牲的地點,文革開始後損害烈士光輝形象的廁所才被有關部門拆毀,並在其馬路對面北向下坡處另行建造一所公廁。

識字嶺上還曾經有個東風製藥廠,如今又不見蹤影。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由識字嶺路口往東三百米的人民路南廂,是地質部湖南省地質局機關所在地。地質局辦公樓馬路斜對面是建工局(開始叫“基本建設局”)的辦公樓。這兩幢機關大樓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謂不凡:近似“凸”字形的仿蘇建築,大樓中部五層兩翼各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十分大氣。

省地質局這片區域,先前叫“子彈庫”,解放前系國民黨的軍火倉庫,周邊都是亂葬崗子,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長沙市民基本上用煤做生活燃料,先是用散煤後來用藕煤,煤要靠黃泥粘合才能使用。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長沙市內以黃泥命名的街巷有兩個,一個是後來以書市聞名的黃泥坑,其實並沒有黃泥。另一個是黃土嶺,這裡的黃泥很好,可惜離城區稍遠。

而“子彈庫”一帶的黃泥,因為粘性好,品質直逼黃土嶺,而且離城裡又不遠,好多靠挖黃泥賣黃泥的“土夫子”在此挖黃泥,然後拖著板車走街串巷叫賣,一板車黃泥可以賣得兩三塊錢。當年城區隨處可見拉著一板車黃泥沿街叫賣的人,子彈庫一帶也隨處可見路邊被挖得滿是窟窿的土坡。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年修建芙蓉路的時候,一度有個方案是覆蓋今天的同為南北向建湘路,最終的方案只是覆蓋了建湘北路一段,建湘南路仍然保留下來,由於這一帶均為上坡,現在的建湘南路比平行的芙蓉路要高出不少。

從瀏城橋沿建湘路往南走,到今天的人民路與建湘路交叉路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斷頭路,不能繼續南行。轉而沿人民路向東。這一帶原為東門外的荒山野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直到六十年代,隨著長沙市河東長途汽車站的首次搬遷———從小吳門附近一條小巷搬至瀏城橋側鳳凰臺馬路對面,這裡修建了一座名為“工農橋”的公路橋樑,這裡才得名工農橋。出城的長途汽車經由工農橋、識字嶺、窯嶺向南向東分流。工農橋下就是擦著城邊而過的京廣鐵路。

工農橋的東側名為識字嶺,原為瀏陽門外一片荒山,以前有兩條碎石小路,故又名石子嶺。1918年有人在此設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為識字嶺。從清代至民國,嶺上為刑場。1930年革命烈士楊開慧就義於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現在識字嶺路口東北約一百米處建有紀念園地,內有雕像和綠地。清末的時候長沙刑場開始在司門口,後來才改至這裡。1931年修建長潭公路由此經過後,這裡才慢慢繁華起來。

至八十年代中期,識字嶺是某一地點區域的“泛指”,而不是某一條街巷。識字嶺實為一個市區近郊處的十字街口:大致範圍是南北向是“勝利路”,自北始於瀏城橋下,經識字嶺、南大十字路口、侯家塘路口,到達塗家衝;東西向是:從西向的工農橋往東,經識字嶺進入“識楊路”(即後來的人民路)、窯嶺路口(那時叫“窯嶺上”),通往楊家山方向。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一度和“識楊路”一樣,因烈士而曾改為“開慧嶺”,大約一年多仍叫回“識字嶺”。

我有個好朋友當時在工農橋小學當老師,就住在學校內,我經常去她學校玩,加上八十年代中期我家搬至離此不遠的窯嶺,對這一帶自然非常熟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周邊小街小巷也甚多,往東一百來米人民中路北幅,有一條狹窄的不起眼的南北向小巷,叫做識字裡。巷子呈“之”字形,兩百多米長,最窄處僅不足兩米寬,其北口連著距瀏城橋高架橋不遠的白沙路。而這段白沙路先前是勝利路的北端。

識字裡的旁邊是水絮塘巷。識字嶺往東百米左右的小巷名為麻園灣,入口處的坡度很陡。旁邊的小巷叫厚生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街口西南角還有一大片區域,名為“工農橋村”,是長沙市最早的居民點之一,建築年代要早於後來的大型居民點紅旗區和望月湖小區。建有四五幢紅磚三層居民樓,其結構是進入樓層中間為各戶的共用走道,大白天裡走道都是黝黑的,這種樓房被後人稱為“筒子樓”。

原來的識字嶺路口西北處是長沙紙箱廠,規模不大,是個區辦廠子。如今這地盤上高高聳立著中石油大廈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東南角為原郊區政府機關所在地,最開始是一大片菜土,後來陸續樹起郊區政府與郊區武裝部。

文革前這裡還有一樁趣事,當時居住在識字嶺一帶的居民因上茅坑不方便,在嶺上修建了一座廁所,傳言正是烈士犧牲的地點,文革開始後損害烈士光輝形象的廁所才被有關部門拆毀,並在其馬路對面北向下坡處另行建造一所公廁。

識字嶺上還曾經有個東風製藥廠,如今又不見蹤影。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由識字嶺路口往東三百米的人民路南廂,是地質部湖南省地質局機關所在地。地質局辦公樓馬路斜對面是建工局(開始叫“基本建設局”)的辦公樓。這兩幢機關大樓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謂不凡:近似“凸”字形的仿蘇建築,大樓中部五層兩翼各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十分大氣。

省地質局這片區域,先前叫“子彈庫”,解放前系國民黨的軍火倉庫,周邊都是亂葬崗子,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長沙市民基本上用煤做生活燃料,先是用散煤後來用藕煤,煤要靠黃泥粘合才能使用。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長沙市內以黃泥命名的街巷有兩個,一個是後來以書市聞名的黃泥坑,其實並沒有黃泥。另一個是黃土嶺,這裡的黃泥很好,可惜離城區稍遠。

而“子彈庫”一帶的黃泥,因為粘性好,品質直逼黃土嶺,而且離城裡又不遠,好多靠挖黃泥賣黃泥的“土夫子”在此挖黃泥,然後拖著板車走街串巷叫賣,一板車黃泥可以賣得兩三塊錢。當年城區隨處可見拉著一板車黃泥沿街叫賣的人,子彈庫一帶也隨處可見路邊被挖得滿是窟窿的土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黃泥中的上品——“糯米泥”是墓葬裡的回填土(放棺時挖出,後又填入坑中的土)。為此,很多“土夫子”就去墓葬所在地挖取黃泥土。偶然挖到了一些墓葬中的隨葬品,很多土夫子們見有利可圖,於是就以盜掘古墓為職業。慢慢地也開始不去賣黃泥巴,乾脆以盜墓為生。所以長沙盜墓者也叫做“土夫子”。

改革開放前的長沙市區面積不大,城市主幹道甚少,且“斷頭路”多,造成“東通西不通,南通北不通”。至九十年代中期,長沙市城市交通道路的“大手筆”——南北通衢的芙蓉路全線貫通,識字嶺北南兩向的勝利路全都“歸併”於寬闊坦蕩的芙蓉路。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年修建芙蓉路的時候,一度有個方案是覆蓋今天的同為南北向建湘路,最終的方案只是覆蓋了建湘北路一段,建湘南路仍然保留下來,由於這一帶均為上坡,現在的建湘南路比平行的芙蓉路要高出不少。

從瀏城橋沿建湘路往南走,到今天的人民路與建湘路交叉路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斷頭路,不能繼續南行。轉而沿人民路向東。這一帶原為東門外的荒山野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直到六十年代,隨著長沙市河東長途汽車站的首次搬遷———從小吳門附近一條小巷搬至瀏城橋側鳳凰臺馬路對面,這裡修建了一座名為“工農橋”的公路橋樑,這裡才得名工農橋。出城的長途汽車經由工農橋、識字嶺、窯嶺向南向東分流。工農橋下就是擦著城邊而過的京廣鐵路。

工農橋的東側名為識字嶺,原為瀏陽門外一片荒山,以前有兩條碎石小路,故又名石子嶺。1918年有人在此設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為識字嶺。從清代至民國,嶺上為刑場。1930年革命烈士楊開慧就義於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現在識字嶺路口東北約一百米處建有紀念園地,內有雕像和綠地。清末的時候長沙刑場開始在司門口,後來才改至這裡。1931年修建長潭公路由此經過後,這裡才慢慢繁華起來。

至八十年代中期,識字嶺是某一地點區域的“泛指”,而不是某一條街巷。識字嶺實為一個市區近郊處的十字街口:大致範圍是南北向是“勝利路”,自北始於瀏城橋下,經識字嶺、南大十字路口、侯家塘路口,到達塗家衝;東西向是:從西向的工農橋往東,經識字嶺進入“識楊路”(即後來的人民路)、窯嶺路口(那時叫“窯嶺上”),通往楊家山方向。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一度和“識楊路”一樣,因烈士而曾改為“開慧嶺”,大約一年多仍叫回“識字嶺”。

我有個好朋友當時在工農橋小學當老師,就住在學校內,我經常去她學校玩,加上八十年代中期我家搬至離此不遠的窯嶺,對這一帶自然非常熟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周邊小街小巷也甚多,往東一百來米人民中路北幅,有一條狹窄的不起眼的南北向小巷,叫做識字裡。巷子呈“之”字形,兩百多米長,最窄處僅不足兩米寬,其北口連著距瀏城橋高架橋不遠的白沙路。而這段白沙路先前是勝利路的北端。

識字裡的旁邊是水絮塘巷。識字嶺往東百米左右的小巷名為麻園灣,入口處的坡度很陡。旁邊的小巷叫厚生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街口西南角還有一大片區域,名為“工農橋村”,是長沙市最早的居民點之一,建築年代要早於後來的大型居民點紅旗區和望月湖小區。建有四五幢紅磚三層居民樓,其結構是進入樓層中間為各戶的共用走道,大白天裡走道都是黝黑的,這種樓房被後人稱為“筒子樓”。

原來的識字嶺路口西北處是長沙紙箱廠,規模不大,是個區辦廠子。如今這地盤上高高聳立著中石油大廈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東南角為原郊區政府機關所在地,最開始是一大片菜土,後來陸續樹起郊區政府與郊區武裝部。

文革前這裡還有一樁趣事,當時居住在識字嶺一帶的居民因上茅坑不方便,在嶺上修建了一座廁所,傳言正是烈士犧牲的地點,文革開始後損害烈士光輝形象的廁所才被有關部門拆毀,並在其馬路對面北向下坡處另行建造一所公廁。

識字嶺上還曾經有個東風製藥廠,如今又不見蹤影。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由識字嶺路口往東三百米的人民路南廂,是地質部湖南省地質局機關所在地。地質局辦公樓馬路斜對面是建工局(開始叫“基本建設局”)的辦公樓。這兩幢機關大樓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謂不凡:近似“凸”字形的仿蘇建築,大樓中部五層兩翼各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十分大氣。

省地質局這片區域,先前叫“子彈庫”,解放前系國民黨的軍火倉庫,周邊都是亂葬崗子,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長沙市民基本上用煤做生活燃料,先是用散煤後來用藕煤,煤要靠黃泥粘合才能使用。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長沙市內以黃泥命名的街巷有兩個,一個是後來以書市聞名的黃泥坑,其實並沒有黃泥。另一個是黃土嶺,這裡的黃泥很好,可惜離城區稍遠。

而“子彈庫”一帶的黃泥,因為粘性好,品質直逼黃土嶺,而且離城裡又不遠,好多靠挖黃泥賣黃泥的“土夫子”在此挖黃泥,然後拖著板車走街串巷叫賣,一板車黃泥可以賣得兩三塊錢。當年城區隨處可見拉著一板車黃泥沿街叫賣的人,子彈庫一帶也隨處可見路邊被挖得滿是窟窿的土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黃泥中的上品——“糯米泥”是墓葬裡的回填土(放棺時挖出,後又填入坑中的土)。為此,很多“土夫子”就去墓葬所在地挖取黃泥土。偶然挖到了一些墓葬中的隨葬品,很多土夫子們見有利可圖,於是就以盜掘古墓為職業。慢慢地也開始不去賣黃泥巴,乾脆以盜墓為生。所以長沙盜墓者也叫做“土夫子”。

改革開放前的長沙市區面積不大,城市主幹道甚少,且“斷頭路”多,造成“東通西不通,南通北不通”。至九十年代中期,長沙市城市交通道路的“大手筆”——南北通衢的芙蓉路全線貫通,識字嶺北南兩向的勝利路全都“歸併”於寬闊坦蕩的芙蓉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再後來的2004年,雙向八車道、氣勢恢宏的“人民西路高架橋”勝利貫通,從識字嶺一路向西,與天心路建湘路平交,順坡直下與蔡鍔南路交會成十字路口,再一路向西通達湘江大道。

“人民西路高架橋”雖然把原有老街“織機街”、“古稻田”無情“吞併”,但它打通了識字嶺以西的“斷頭路”,構建了現代化城市道路新格局。記不過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仍沿用著舊有的稱呼,習慣性地把這座高架橋叫做“工農橋”。把解放路跨芙蓉路的天橋稱為“瀏城橋”。


"

我算是個長沙老口子,細時候住在小吳門,離瀏城橋不遠,都不知道瀏城橋是因瀏陽門而得名。前幾年去瀏城橋附近辦事,看到街口立了一塊碑,才知道真有個瀏陽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陽門故址碑於2006年由長沙市政府建在瀏正街口一塊小小的空坪裡,碑上這樣寫到: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往瀏陽縣驛道故名。城牆與城門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一九三五年,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為瀏城橋題寫碑額。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和瀏正街我自然很熟悉,看了碑文才恍然大悟,原來瀏正街和南正街、北正街一樣,都是正對城門的街。南正街(今黃興南路)、北正街(今黃興北路)是正對南門、北門的路,瀏正街是正對瀏陽門的街。據此推斷,瀏陽門古址確實就應在瀏正街口東端不遠。因為瀏城橋雖然不在了,但位置我很清楚,就在今天的解放路跨芙蓉路天橋處。

瀏城橋和瀏正街


瀏城橋原系護城河上的便橋,是通往郊外的驛道。1911年為修築粵漢鐵路填塞便河,改建成了石橋。為適應省會城市不斷髮展的需要,遂於1935年對瀏城橋實行加寬改造。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瀏城橋加寬改造工程的場景。)


大橋頗為堅固,橋欄以花崗石建造,南向正中嵌著“瀏城橋”石碑,瀏城橋三字系長沙市首任市長何元文題書,橋下即是鐵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我小時候見過的瀏城橋和三十年代的這張照片相比,橋的主體基本沒有變化,約20米長,橋體由大青石構成,橋面是長沙城隨處可見的麻石路。只是東西兩頭的麻石護欄已拆除。橋的西頭是建湘南路,建湘南路的西側即是瀏正街。東頭經宜蘭園通往韭菜園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下即是京廣鐵路(前身是民國時期的粵漢鐵路),這裡是細伢子看火車和在鐵路邊玩的最佳地點。我家住在建湘中路上,去鐵路玩有兩處選擇,一處是八一橋下,一處就是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在鐵路邊有兩個好玩的事,一是把鐵釘、綠毛絲等鐵器放在鐵軌上,讓飛馳而過的車輪將其軋扁,變成奇裡古怪的形狀,當然,大多數時候,車輪都是將障礙物激飛。不過也有運氣好的時候,車輪像衝壓機床一樣使鐵器變形,運氣爆棚時,鐵釘可以變成一把漂亮的小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另一個好玩的事就是拾煤塊,拉煤炭的貨車,其車廂是沒有遮蓋的,就時有一個個煤塊兒掉落在鐵軌。長沙人燒的是藕煤,是用煤棧買的散煤(煤粉)做的,細伢子拾得的煤塊敲碎後可以合在散煤裡用,也可做成煤球。不過我們拾煤塊可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而是將亮晶晶、閃閃亮的煤塊當做玩具玩。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過在橋上看火車,八一橋就不如瀏城橋好玩了。八一橋是大型水泥橋,堅固結實,比較高,離鐵軌遠。而瀏城橋是石橋,又只有20米長,火車從橋下風馳電掣開過時,噴出濃濃的黑煙,石橋在機車的轟鳴中微微顫抖。那種整座橋都震動起來的震撼感,就不是新式的八一橋所能夠比擬的了。不僅是細伢子,許多鄉下來城的人都喜歡專程在此看橋下隆隆駛過的火車。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一橋鐵路拆除時的場景


瀏陽門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荒郊野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此發掘出了1號楚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發掘出陶器、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兩端100多米的路上,日雜店、照相館、肉店、糧店、副食品店、油貨鋪等店鋪雲集。

緊鄰橋的瀏正街更是熱鬧。瀏正街為東西走向,東起瀏城橋,西至東慶街。這條街在清代叫東正街。因為這條街是一條通往“瀏陽門”的城內必經之路,故人稱瀏陽門正街,簡稱瀏正街。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通鑑》注云:“瀏陽門,潭州城東門,自五代至今,沿襲未改。”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東正街即瀏陽門正街,朱敦厚修砌。”

瀏城橋西邊的地勢較高,往東的路是下行的陡坡,與東向的復興街、東北向的文藝路、北向的新軍路韭菜園和南向的勝利路,形成特有的五條道路扇形交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是一條只有三百米長的青石板小巷,寬不到三米,卻是一條頗為繁華熱鬧的街道,在民國時期有好幾家規模不小的商店,如昌福和油鹽鋪、羅豐元南貨店、馮太興南貨店、雷文龍鞭炮店,聶萬泰藥鋪、魏乾盛藥鋪等。

不過我小時候這裡並不是十分熱鬧,最大的商店是瀏城橋邊的瀏城橋百貨商店,在當時的長沙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百貨商店。可能是因為瀏正街西頭通往東慶街,而東慶街離蔡鍔路和五一廣場不遠吧。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最熱鬧的是瀏正街農貿市場,是長沙城當時東邊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繁華的菜市場外,擺著麻油豬血擔子、餛飩擔子、白粒丸擔子、臭豆腐擔子等,是最讓我們這些細伢子垂涎欲滴的地方,跟著嗲嗲娭毑來買菜的細伢子到了這裡就不肯挪動腳步,總會從大人手上討要幾個銀毫子買一碗嚐嚐鮮。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不知為什麼,瀏正街的周邊變化極大,而瀏正街卻始終沒有大的變化,也沒有實施棚改,幸運的成為長沙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古街之一。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八、九十年代瀏正街上曾有省茶葉公司和長沙市電視大學這兩家大單位。如今都已搬走,只留下幾棟單位宿舍。現在瀏正街上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如省茶葉公司、長沙市電視大學、省群眾藝術局宿舍、市機關事務局宿舍等幾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居民宿舍樓。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小門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裡面。瀏正街的兩端蓋起了瀏城橋大廈和麗都大廈兩棟高層建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瀏正街的某棟大廈裡隱藏著一間面積頗大的同志浴室。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是長沙同志浴室當中的佼佼者。外人經過此地,若不注意,很難察覺。

瀏城橋周邊


瀏正街真正聞名於長沙市,是它周邊的小巷,瀏正街兩側有許多小巷。這些小巷都有優雅或古樸的巷名,如榮陽裡、定王臺巷、菜根香巷、梅園巷、螃蟹嶺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每個巷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的故事。如菜根香巷的得名是曾任城南書院山長賀熙齡的故居菜根香在此。這些小巷蜿蜒曲折、幽靜典雅、曲徑通幽,這種石砌街面、古樸深邃的小巷在長沙城很多。

歷史的長河中,不少曾在長沙逗留的文人騷客都喜愛在瀏正街的小巷居住。朝聽雞晨鳴、暮看日西沉,春風秋雨輪番在青石板上敲落,小巷裡流動著不朽的詩句。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正街裡最有名的當屬芋香巷內的芋園,原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園中有居室、池塘、花園、小橋、水井和池畔垂柳。園中常雅集文人墨士吟詩飲酒,為長沙名園之一。巷名芋香巷就是為了紀念芋園而取。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清末芋園老照片

民國初期,芋園建有湖南第一師範教師宿舍。第一師範的教師楊昌濟先生在長沙執教五年,也曾在此園居住。時在“五四”前夕,毛澤東、陳昌都曾多次來芋園請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澤東並因之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女士結識,終成眷屬。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據我娭毑回憶,我爺爺當年在一師附小任教,也曾多次到此拜訪楊先生。惜芋園毀於“文夕大火”。抗戰勝利後,政府在此辦了一所小學,初名城東二校,後改名瀏正街小學。我小時候經常到此玩耍,學校內還留有以前的垂柳數株及兩口水井,水質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後來水井也廢了。至今該校東邊還留有芋園一段圍牆。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的橋下鐵道兩旁,也有條巷子叫城基臺。從城基臺往東行,可以到宜蘭園和韭菜園。這裡以前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應屬於棚戶區,不僅來往火車聲震耳欲聾,居住環境也髒亂不堪。不過巷口有片荒地,每到入夏時節,總長滿野花野草,是小孩喜歡遊玩的地方。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瀏城橋邊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定王臺了,定王臺傳為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所築。劉發是漢景帝第十子,以“孝”著稱。公元前155年被封為長沙王。他每年都要挑選出上好的大米,命專人專騎送往長安孝敬母親,再運回長安的泥土,在長沙築臺。

年復一年,從長安運回的泥土築成了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便登臺北望,遙寄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臺”也被人們稱為“望母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善化縣誌》說:“定王臺,在瀏陽門內。漢景帝子定王發分藩長沙,築臺望母……俗傳定王載土長安,築臺於此。”當然,現在的定王臺看不到絲毫古蹟,只有著名的定王臺書市了。

識字嶺


瀏城橋下鐵道兩邊的坡很陡,靠西邊建湘南路的坡更高一些。建湘南路原名為天心路,從老火車站(今五一路與芙蓉路相交路口)一路向南至古稻田東口與工農橋對接處均為上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當年修建芙蓉路的時候,一度有個方案是覆蓋今天的同為南北向建湘路,最終的方案只是覆蓋了建湘北路一段,建湘南路仍然保留下來,由於這一帶均為上坡,現在的建湘南路比平行的芙蓉路要高出不少。

從瀏城橋沿建湘路往南走,到今天的人民路與建湘路交叉路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斷頭路,不能繼續南行。轉而沿人民路向東。這一帶原為東門外的荒山野嶺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直到六十年代,隨著長沙市河東長途汽車站的首次搬遷———從小吳門附近一條小巷搬至瀏城橋側鳳凰臺馬路對面,這裡修建了一座名為“工農橋”的公路橋樑,這裡才得名工農橋。出城的長途汽車經由工農橋、識字嶺、窯嶺向南向東分流。工農橋下就是擦著城邊而過的京廣鐵路。

工農橋的東側名為識字嶺,原為瀏陽門外一片荒山,以前有兩條碎石小路,故又名石子嶺。1918年有人在此設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為識字嶺。從清代至民國,嶺上為刑場。1930年革命烈士楊開慧就義於此。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現在識字嶺路口東北約一百米處建有紀念園地,內有雕像和綠地。清末的時候長沙刑場開始在司門口,後來才改至這裡。1931年修建長潭公路由此經過後,這裡才慢慢繁華起來。

至八十年代中期,識字嶺是某一地點區域的“泛指”,而不是某一條街巷。識字嶺實為一個市區近郊處的十字街口:大致範圍是南北向是“勝利路”,自北始於瀏城橋下,經識字嶺、南大十字路口、侯家塘路口,到達塗家衝;東西向是:從西向的工農橋往東,經識字嶺進入“識楊路”(即後來的人民路)、窯嶺路口(那時叫“窯嶺上”),通往楊家山方向。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一度和“識楊路”一樣,因烈士而曾改為“開慧嶺”,大約一年多仍叫回“識字嶺”。

我有個好朋友當時在工農橋小學當老師,就住在學校內,我經常去她學校玩,加上八十年代中期我家搬至離此不遠的窯嶺,對這一帶自然非常熟悉。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周邊小街小巷也甚多,往東一百來米人民中路北幅,有一條狹窄的不起眼的南北向小巷,叫做識字裡。巷子呈“之”字形,兩百多米長,最窄處僅不足兩米寬,其北口連著距瀏城橋高架橋不遠的白沙路。而這段白沙路先前是勝利路的北端。

識字裡的旁邊是水絮塘巷。識字嶺往東百米左右的小巷名為麻園灣,入口處的坡度很陡。旁邊的小巷叫厚生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識字嶺街口西南角還有一大片區域,名為“工農橋村”,是長沙市最早的居民點之一,建築年代要早於後來的大型居民點紅旗區和望月湖小區。建有四五幢紅磚三層居民樓,其結構是進入樓層中間為各戶的共用走道,大白天裡走道都是黝黑的,這種樓房被後人稱為“筒子樓”。

原來的識字嶺路口西北處是長沙紙箱廠,規模不大,是個區辦廠子。如今這地盤上高高聳立著中石油大廈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東南角為原郊區政府機關所在地,最開始是一大片菜土,後來陸續樹起郊區政府與郊區武裝部。

文革前這裡還有一樁趣事,當時居住在識字嶺一帶的居民因上茅坑不方便,在嶺上修建了一座廁所,傳言正是烈士犧牲的地點,文革開始後損害烈士光輝形象的廁所才被有關部門拆毀,並在其馬路對面北向下坡處另行建造一所公廁。

識字嶺上還曾經有個東風製藥廠,如今又不見蹤影。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由識字嶺路口往東三百米的人民路南廂,是地質部湖南省地質局機關所在地。地質局辦公樓馬路斜對面是建工局(開始叫“基本建設局”)的辦公樓。這兩幢機關大樓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謂不凡:近似“凸”字形的仿蘇建築,大樓中部五層兩翼各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十分大氣。

省地質局這片區域,先前叫“子彈庫”,解放前系國民黨的軍火倉庫,周邊都是亂葬崗子,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長沙市民基本上用煤做生活燃料,先是用散煤後來用藕煤,煤要靠黃泥粘合才能使用。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長沙市內以黃泥命名的街巷有兩個,一個是後來以書市聞名的黃泥坑,其實並沒有黃泥。另一個是黃土嶺,這裡的黃泥很好,可惜離城區稍遠。

而“子彈庫”一帶的黃泥,因為粘性好,品質直逼黃土嶺,而且離城裡又不遠,好多靠挖黃泥賣黃泥的“土夫子”在此挖黃泥,然後拖著板車走街串巷叫賣,一板車黃泥可以賣得兩三塊錢。當年城區隨處可見拉著一板車黃泥沿街叫賣的人,子彈庫一帶也隨處可見路邊被挖得滿是窟窿的土坡。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黃泥中的上品——“糯米泥”是墓葬裡的回填土(放棺時挖出,後又填入坑中的土)。為此,很多“土夫子”就去墓葬所在地挖取黃泥土。偶然挖到了一些墓葬中的隨葬品,很多土夫子們見有利可圖,於是就以盜掘古墓為職業。慢慢地也開始不去賣黃泥巴,乾脆以盜墓為生。所以長沙盜墓者也叫做“土夫子”。

改革開放前的長沙市區面積不大,城市主幹道甚少,且“斷頭路”多,造成“東通西不通,南通北不通”。至九十年代中期,長沙市城市交通道路的“大手筆”——南北通衢的芙蓉路全線貫通,識字嶺北南兩向的勝利路全都“歸併”於寬闊坦蕩的芙蓉路。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再後來的2004年,雙向八車道、氣勢恢宏的“人民西路高架橋”勝利貫通,從識字嶺一路向西,與天心路建湘路平交,順坡直下與蔡鍔南路交會成十字路口,再一路向西通達湘江大道。

“人民西路高架橋”雖然把原有老街“織機街”、“古稻田”無情“吞併”,但它打通了識字嶺以西的“斷頭路”,構建了現代化城市道路新格局。記不過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仍沿用著舊有的稱呼,習慣性地把這座高架橋叫做“工農橋”。把解放路跨芙蓉路的天橋稱為“瀏城橋”。


從瀏城橋到識字嶺,長沙老街巷的時移世易



時移世易,天翻地覆,如今的識字嶺,早已是街市井然、車水馬龍、人群熙攘,南北向的芙蓉路和東西向的人民路,以這個昔日的“嶺”為交叉點,向四面八方盡情伸展,蔓延到數十公里外的遠方。只有開車經過馬路上一些較大的上下坡時,人們才能察覺到這裡以及周邊那些曾經的“嶺”。

(內容來源於網絡,僅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即予以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