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長寧縣:300年老鎮內有座“川南鬼城”'

"

在川南宜賓長寧縣城東部的一鄉鎮,因有長壽之說,故名“老翁”,而其場鎮冠名有據可查都有300多年。老翁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除了有第一批宜賓市歷史文化名村和宜賓市最具魅力的古街巷外,還有和當時豐都鬼廟城齊名的羅趕廟、清代青石牌坊等。

近日,筆者同長寧縣老翁鎮相關人員一起到現場瞭解。

“川南鬼城”羅趕廟

在老翁鎮松林村,有一座始建於元初的羅趕廟,曾經聞名雲貴川,和當時的豐都鬼城齊名,被稱為“川南鬼城”。

據《長寧縣誌》記載,羅趕廟始建於元初,距今有800多年曆史。初建時的羅趕廟佔地面積10餘畝,花費白銀10多萬兩,有完整的九宮十八廟及馬欄殿、城隍殿、十二殿、地藏殿等大大小小12座殿。鼎盛時期每月都有廟會或戲班唱戲,各地佛教信徒常年聚集,熱鬧非凡。

"

在川南宜賓長寧縣城東部的一鄉鎮,因有長壽之說,故名“老翁”,而其場鎮冠名有據可查都有300多年。老翁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除了有第一批宜賓市歷史文化名村和宜賓市最具魅力的古街巷外,還有和當時豐都鬼廟城齊名的羅趕廟、清代青石牌坊等。

近日,筆者同長寧縣老翁鎮相關人員一起到現場瞭解。

“川南鬼城”羅趕廟

在老翁鎮松林村,有一座始建於元初的羅趕廟,曾經聞名雲貴川,和當時的豐都鬼城齊名,被稱為“川南鬼城”。

據《長寧縣誌》記載,羅趕廟始建於元初,距今有800多年曆史。初建時的羅趕廟佔地面積10餘畝,花費白銀10多萬兩,有完整的九宮十八廟及馬欄殿、城隍殿、十二殿、地藏殿等大大小小12座殿。鼎盛時期每月都有廟會或戲班唱戲,各地佛教信徒常年聚集,熱鬧非凡。

宜賓長寧縣:300年老鎮內有座“川南鬼城”

新的羅趕廟

由於羅趕廟曾是雲貴川最大的寺廟,在當地有種說法是,人死後魂魄都要到該廟去走走,這樣來世才能投胎成人,所以當地人把羅趕廟稱為“川南鬼城”。家住附近的黃明書老人告訴記者一個有關羅趕廟的神話傳說,相傳,施藥救人的大善人羅趕死後葬於此,主宰陰間審判的東皇,想佔用此地,羅趕為了繼續佑護藥田與其反抗,東皇被羅趕的善念感動,同時羅趕為感念東皇,答應建廟於此,故城隍廟在全國都叫城隍,唯獨在此叫“羅趕廟”。為紀念這位善於助人的醫者,後人便尊稱其為“羅趕爺”。此外,許多關於羅趕廟的神話傳說至今仍在當地老百姓中流傳。

隨著時間的遷移和人文的變故,羅趕廟損毀嚴重,很多石碑都遭到人為的毀壞和移動,現存的石碑都是當地村民自發尋找回來,並存放在羅趕廟內,供後人欣賞、研究。其中的羅趕廟碑林有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碑體,均為楷書豎寫陰刻。最大的“萬古標名碑”顯示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碑高2.03米,寬0.95米。此外,“本方會碑”、“大漕碑”、“本方碑記”、“鐫刻庚寅年會碑”等石碑記載了羅趕廟贈修、補修事宜和募化銀兩的情況。此外,羅趕廟還現存大、小石獅各一對,大獅並排相望而立,威風凜凜,身長1.7米,高1.25米,小獅並排相座,高0.78米,雕刻精細,栩栩如生。

"

在川南宜賓長寧縣城東部的一鄉鎮,因有長壽之說,故名“老翁”,而其場鎮冠名有據可查都有300多年。老翁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除了有第一批宜賓市歷史文化名村和宜賓市最具魅力的古街巷外,還有和當時豐都鬼廟城齊名的羅趕廟、清代青石牌坊等。

近日,筆者同長寧縣老翁鎮相關人員一起到現場瞭解。

“川南鬼城”羅趕廟

在老翁鎮松林村,有一座始建於元初的羅趕廟,曾經聞名雲貴川,和當時的豐都鬼城齊名,被稱為“川南鬼城”。

據《長寧縣誌》記載,羅趕廟始建於元初,距今有800多年曆史。初建時的羅趕廟佔地面積10餘畝,花費白銀10多萬兩,有完整的九宮十八廟及馬欄殿、城隍殿、十二殿、地藏殿等大大小小12座殿。鼎盛時期每月都有廟會或戲班唱戲,各地佛教信徒常年聚集,熱鬧非凡。

宜賓長寧縣:300年老鎮內有座“川南鬼城”

新的羅趕廟

由於羅趕廟曾是雲貴川最大的寺廟,在當地有種說法是,人死後魂魄都要到該廟去走走,這樣來世才能投胎成人,所以當地人把羅趕廟稱為“川南鬼城”。家住附近的黃明書老人告訴記者一個有關羅趕廟的神話傳說,相傳,施藥救人的大善人羅趕死後葬於此,主宰陰間審判的東皇,想佔用此地,羅趕為了繼續佑護藥田與其反抗,東皇被羅趕的善念感動,同時羅趕為感念東皇,答應建廟於此,故城隍廟在全國都叫城隍,唯獨在此叫“羅趕廟”。為紀念這位善於助人的醫者,後人便尊稱其為“羅趕爺”。此外,許多關於羅趕廟的神話傳說至今仍在當地老百姓中流傳。

隨著時間的遷移和人文的變故,羅趕廟損毀嚴重,很多石碑都遭到人為的毀壞和移動,現存的石碑都是當地村民自發尋找回來,並存放在羅趕廟內,供後人欣賞、研究。其中的羅趕廟碑林有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碑體,均為楷書豎寫陰刻。最大的“萬古標名碑”顯示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碑高2.03米,寬0.95米。此外,“本方會碑”、“大漕碑”、“本方碑記”、“鐫刻庚寅年會碑”等石碑記載了羅趕廟贈修、補修事宜和募化銀兩的情況。此外,羅趕廟還現存大、小石獅各一對,大獅並排相望而立,威風凜凜,身長1.7米,高1.25米,小獅並排相座,高0.78米,雕刻精細,栩栩如生。

宜賓長寧縣:300年老鎮內有座“川南鬼城”

羅趕廟石碑

“這應該是我們長寧的一塊名牌。”黃明書說,羅趕廟是川南十大名廟之一,裡面包含了儒、釋、道三家,而其他地方的要麼是文廟,要麼是武廟。

據老翁鎮政府相關領導介紹,2016年羅趕廟整體易地搬遷至和尚坡,新建選址20多畝,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已新建了山門、大佛殿、文昌宮、碑林等,還將把120多塊歷朝歷代風格迥異的石碑搬遷保護。目前,正在通過招商引資實施進一步的開發建設,新的羅趕廟,正在等待昔日繁華的迴歸。

宜賓最具魅力的古街

在老翁鎮新華街,有一古街群,建於明清時期,老街長1公里多,寬5米多。除了老街外,還有被稱為支街的水巷、火巷、叉巷、窄巷等10餘個小巷與老街相連,最小的巷道空間只能容一人通行。而老街和叉巷等,路面都是用清一色的青石板鋪成。古街建築多為青磚黛瓦的木構建築,臨街面的牆多用活動的木板條,卸下就可成為店鋪。2012年,老翁古街獲得宜賓市最具魅力的古街巷稱號。

"

在川南宜賓長寧縣城東部的一鄉鎮,因有長壽之說,故名“老翁”,而其場鎮冠名有據可查都有300多年。老翁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除了有第一批宜賓市歷史文化名村和宜賓市最具魅力的古街巷外,還有和當時豐都鬼廟城齊名的羅趕廟、清代青石牌坊等。

近日,筆者同長寧縣老翁鎮相關人員一起到現場瞭解。

“川南鬼城”羅趕廟

在老翁鎮松林村,有一座始建於元初的羅趕廟,曾經聞名雲貴川,和當時的豐都鬼城齊名,被稱為“川南鬼城”。

據《長寧縣誌》記載,羅趕廟始建於元初,距今有800多年曆史。初建時的羅趕廟佔地面積10餘畝,花費白銀10多萬兩,有完整的九宮十八廟及馬欄殿、城隍殿、十二殿、地藏殿等大大小小12座殿。鼎盛時期每月都有廟會或戲班唱戲,各地佛教信徒常年聚集,熱鬧非凡。

宜賓長寧縣:300年老鎮內有座“川南鬼城”

新的羅趕廟

由於羅趕廟曾是雲貴川最大的寺廟,在當地有種說法是,人死後魂魄都要到該廟去走走,這樣來世才能投胎成人,所以當地人把羅趕廟稱為“川南鬼城”。家住附近的黃明書老人告訴記者一個有關羅趕廟的神話傳說,相傳,施藥救人的大善人羅趕死後葬於此,主宰陰間審判的東皇,想佔用此地,羅趕為了繼續佑護藥田與其反抗,東皇被羅趕的善念感動,同時羅趕為感念東皇,答應建廟於此,故城隍廟在全國都叫城隍,唯獨在此叫“羅趕廟”。為紀念這位善於助人的醫者,後人便尊稱其為“羅趕爺”。此外,許多關於羅趕廟的神話傳說至今仍在當地老百姓中流傳。

隨著時間的遷移和人文的變故,羅趕廟損毀嚴重,很多石碑都遭到人為的毀壞和移動,現存的石碑都是當地村民自發尋找回來,並存放在羅趕廟內,供後人欣賞、研究。其中的羅趕廟碑林有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碑體,均為楷書豎寫陰刻。最大的“萬古標名碑”顯示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碑高2.03米,寬0.95米。此外,“本方會碑”、“大漕碑”、“本方碑記”、“鐫刻庚寅年會碑”等石碑記載了羅趕廟贈修、補修事宜和募化銀兩的情況。此外,羅趕廟還現存大、小石獅各一對,大獅並排相望而立,威風凜凜,身長1.7米,高1.25米,小獅並排相座,高0.78米,雕刻精細,栩栩如生。

宜賓長寧縣:300年老鎮內有座“川南鬼城”

羅趕廟石碑

“這應該是我們長寧的一塊名牌。”黃明書說,羅趕廟是川南十大名廟之一,裡面包含了儒、釋、道三家,而其他地方的要麼是文廟,要麼是武廟。

據老翁鎮政府相關領導介紹,2016年羅趕廟整體易地搬遷至和尚坡,新建選址20多畝,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已新建了山門、大佛殿、文昌宮、碑林等,還將把120多塊歷朝歷代風格迥異的石碑搬遷保護。目前,正在通過招商引資實施進一步的開發建設,新的羅趕廟,正在等待昔日繁華的迴歸。

宜賓最具魅力的古街

在老翁鎮新華街,有一古街群,建於明清時期,老街長1公里多,寬5米多。除了老街外,還有被稱為支街的水巷、火巷、叉巷、窄巷等10餘個小巷與老街相連,最小的巷道空間只能容一人通行。而老街和叉巷等,路面都是用清一色的青石板鋪成。古街建築多為青磚黛瓦的木構建築,臨街面的牆多用活動的木板條,卸下就可成為店鋪。2012年,老翁古街獲得宜賓市最具魅力的古街巷稱號。

宜賓長寧縣:300年老鎮內有座“川南鬼城”

古街的兩頭各有一棵4人合圍的黃桷樹,聽當地老人說,這是過去的“風水樹”,也是“城裡人”和“鄉下人”的界限,黃桷樹有多少年,這條古街就有多少年。

走在老翁古街上,高高的風火牆、狹窄的巷道以及原汁原味的木門木窗,都讓遊客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這裡彷彿是世外桃源,與外面的嘈雜自然隔絕。

“古街上的好多東西都沒有了。”新華社區63歲居民唐書奎說,“古寨門、涼天子、魚餌臺、戲樓都沒有了,僅剩下300多年的黃桷樹。”

兩座清代青石牌坊

老翁鎮有兩座牌坊,一座是忠烈牌坊,一座是節孝牌坊。

忠烈牌坊位於金光村四組,78歲的劉廷釗介紹,鹽政知事羅廷緯一生剛正不阿,兩袖清風,愛民如子。此忠烈坊為旌表同治元年五月十六日(1862年6月12日)在與石達開部作戰時陣亡於長寧縣城(指長寧舊縣城即今雙河鎮)的清鹽運司知事羅廷緯所建,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此坊用青石築成三重簷歇山式頂,四柱三門,高約15米,寬11米,並設抱鼓石8個,上刻圓雕麒麟、卷草圖案。坊身橫樑的一面刻有“欽命四川提督學院鍾贈‘忠烈丕著’”四個大字,另一面刻有“四川敘州府長寧縣正堂席贈‘績招捍衛’”四個大字,坊頂兩面均刻有“聖旨”兩個大字。

"

在川南宜賓長寧縣城東部的一鄉鎮,因有長壽之說,故名“老翁”,而其場鎮冠名有據可查都有300多年。老翁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除了有第一批宜賓市歷史文化名村和宜賓市最具魅力的古街巷外,還有和當時豐都鬼廟城齊名的羅趕廟、清代青石牌坊等。

近日,筆者同長寧縣老翁鎮相關人員一起到現場瞭解。

“川南鬼城”羅趕廟

在老翁鎮松林村,有一座始建於元初的羅趕廟,曾經聞名雲貴川,和當時的豐都鬼城齊名,被稱為“川南鬼城”。

據《長寧縣誌》記載,羅趕廟始建於元初,距今有800多年曆史。初建時的羅趕廟佔地面積10餘畝,花費白銀10多萬兩,有完整的九宮十八廟及馬欄殿、城隍殿、十二殿、地藏殿等大大小小12座殿。鼎盛時期每月都有廟會或戲班唱戲,各地佛教信徒常年聚集,熱鬧非凡。

宜賓長寧縣:300年老鎮內有座“川南鬼城”

新的羅趕廟

由於羅趕廟曾是雲貴川最大的寺廟,在當地有種說法是,人死後魂魄都要到該廟去走走,這樣來世才能投胎成人,所以當地人把羅趕廟稱為“川南鬼城”。家住附近的黃明書老人告訴記者一個有關羅趕廟的神話傳說,相傳,施藥救人的大善人羅趕死後葬於此,主宰陰間審判的東皇,想佔用此地,羅趕為了繼續佑護藥田與其反抗,東皇被羅趕的善念感動,同時羅趕為感念東皇,答應建廟於此,故城隍廟在全國都叫城隍,唯獨在此叫“羅趕廟”。為紀念這位善於助人的醫者,後人便尊稱其為“羅趕爺”。此外,許多關於羅趕廟的神話傳說至今仍在當地老百姓中流傳。

隨著時間的遷移和人文的變故,羅趕廟損毀嚴重,很多石碑都遭到人為的毀壞和移動,現存的石碑都是當地村民自發尋找回來,並存放在羅趕廟內,供後人欣賞、研究。其中的羅趕廟碑林有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碑體,均為楷書豎寫陰刻。最大的“萬古標名碑”顯示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碑高2.03米,寬0.95米。此外,“本方會碑”、“大漕碑”、“本方碑記”、“鐫刻庚寅年會碑”等石碑記載了羅趕廟贈修、補修事宜和募化銀兩的情況。此外,羅趕廟還現存大、小石獅各一對,大獅並排相望而立,威風凜凜,身長1.7米,高1.25米,小獅並排相座,高0.78米,雕刻精細,栩栩如生。

宜賓長寧縣:300年老鎮內有座“川南鬼城”

羅趕廟石碑

“這應該是我們長寧的一塊名牌。”黃明書說,羅趕廟是川南十大名廟之一,裡面包含了儒、釋、道三家,而其他地方的要麼是文廟,要麼是武廟。

據老翁鎮政府相關領導介紹,2016年羅趕廟整體易地搬遷至和尚坡,新建選址20多畝,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已新建了山門、大佛殿、文昌宮、碑林等,還將把120多塊歷朝歷代風格迥異的石碑搬遷保護。目前,正在通過招商引資實施進一步的開發建設,新的羅趕廟,正在等待昔日繁華的迴歸。

宜賓最具魅力的古街

在老翁鎮新華街,有一古街群,建於明清時期,老街長1公里多,寬5米多。除了老街外,還有被稱為支街的水巷、火巷、叉巷、窄巷等10餘個小巷與老街相連,最小的巷道空間只能容一人通行。而老街和叉巷等,路面都是用清一色的青石板鋪成。古街建築多為青磚黛瓦的木構建築,臨街面的牆多用活動的木板條,卸下就可成為店鋪。2012年,老翁古街獲得宜賓市最具魅力的古街巷稱號。

宜賓長寧縣:300年老鎮內有座“川南鬼城”

古街的兩頭各有一棵4人合圍的黃桷樹,聽當地老人說,這是過去的“風水樹”,也是“城裡人”和“鄉下人”的界限,黃桷樹有多少年,這條古街就有多少年。

走在老翁古街上,高高的風火牆、狹窄的巷道以及原汁原味的木門木窗,都讓遊客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這裡彷彿是世外桃源,與外面的嘈雜自然隔絕。

“古街上的好多東西都沒有了。”新華社區63歲居民唐書奎說,“古寨門、涼天子、魚餌臺、戲樓都沒有了,僅剩下300多年的黃桷樹。”

兩座清代青石牌坊

老翁鎮有兩座牌坊,一座是忠烈牌坊,一座是節孝牌坊。

忠烈牌坊位於金光村四組,78歲的劉廷釗介紹,鹽政知事羅廷緯一生剛正不阿,兩袖清風,愛民如子。此忠烈坊為旌表同治元年五月十六日(1862年6月12日)在與石達開部作戰時陣亡於長寧縣城(指長寧舊縣城即今雙河鎮)的清鹽運司知事羅廷緯所建,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此坊用青石築成三重簷歇山式頂,四柱三門,高約15米,寬11米,並設抱鼓石8個,上刻圓雕麒麟、卷草圖案。坊身橫樑的一面刻有“欽命四川提督學院鍾贈‘忠烈丕著’”四個大字,另一面刻有“四川敘州府長寧縣正堂席贈‘績招捍衛’”四個大字,坊頂兩面均刻有“聖旨”兩個大字。

宜賓長寧縣:300年老鎮內有座“川南鬼城”

節孝牌坊

“以前頂上有吊鐘,上層獅子,下層兔子,漂亮得很。”劉廷釗說,由於受文革的影響和風化的原因,“三魚共一眼”的雕刻已經不大看得到了,吹起來“聲震十里”的海螺也不見了。

趙氏旌表節孝坊位於大堰村境內,是為表彰鄧以元之妻趙氏為其守節四十餘年而建。坊身通體青石築成,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座南向北,牌坊通高8.8米,通面闊6.8米,四柱三間五滴水廡殿頂石質仿木結構。坊身頂層屋頂正脊中部鏤空雕刻葫蘆寶頂,兩側圓雕吻獸,鴟尾向外捲曲,簷下為鏤空雕九龍碑,碑中楷書陰刻“聖旨”二字。

近年來,該鎮結合老翁歷史文化,把文化和旅遊結合起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大鎮內歷史文化點的傳承和保護,在發展過程中,做到不破壞。”老翁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秦隅海表示,將加強對文物法的宣傳與學習,在村上進行巡邏守護,同時為歷史文物點積極爭取各種稱號。


來源:四川在線宜賓頻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