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每一場都影響深遠,改變歷史走向

文:歷史雲頂

(本文系作者原創,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東漢末期天下大亂,各地英雄豪傑紛紛湧出各守一方,一時間天下被割據成好幾塊。但是你一定見過不同流向的江水吧,有的乾涸在路上,倖免的河流在半路相遇,要麼我吞噬你,要麼你吞噬我,最終匯合到同一片大海。

東漢末年,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戰亂,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這期間有過三次關鍵的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每一場戰役都決定了今後歷史的走向。

東漢末年因為黃巾起義引起混亂,各地州郡豪強趁機培養自己的軍政勢力,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大大小小的勢力互相討伐,互相兼併,戰爭肆意滋長,百姓民不聊生,天下一片“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像。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每一場都影響深遠,改變歷史走向

官渡之戰的影響:曹操成為最強軍閥,野心勃勃

經過常年征戰中殘酷的吞併和消亡,袁紹和曹操漸漸從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場上留到最後的兩個強者。可是一山不容不二虎,這兩大勢力的決戰是在所難免的,在戰爭前夕,兩大集團紛紛在做準備。其實袁紹的硬件一開始就比較強,四世三公,名滿天下,所以一直處於較鬆懈的狀態,而另一邊曹操廣納謀士,四處征戰,解決了呂布這個後顧之憂後又把勢力擴張到黃河以北,期間吸納了不少其他勢力的歸順。

官渡之戰的序幕是由袁紹主動南下進攻拉開序幕的。當時袁紹率領了十萬精兵,而曹操只有兩萬兵力的防守,怎麼看都是處於被動的一方,但曹操可是個亂世梟雄,自己本就足計多謀再加上麾下不少能人異士,曹操冷靜一想倒也未必毫無勝算,於是就開始排兵佈陣以戰袁紹。

曹操深知自己在人數上吃虧,於是選擇將兵力集中在要塞,嚴防死守後發制人。在此期間劉備叛亂,袁紹的謀士田豐提議與劉備來個前後夾擊,但是袁紹過於剛愎自用而錯失時機,在曹操輕鬆解決完劉備之後便回到官渡。後袁紹以顏良為主力想取白馬,卻被曹操聲東擊西以六百兵力潰敗袁軍五六千騎,這場戰役中袁軍最大的損失是顏良、文丑這兩大鼎鼎有名的名將,但兵力的優勢仍然存在。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每一場都影響深遠,改變歷史走向

後兩軍對峙長達半年之久,曹操一度失去防守的耐心想要打道回府,荀彧極力勸阻:“此乃生死存亡之際,天下大勢馬上就要明瞭,你可斷不能在這種時候撤退啊。”雙方僵持不下的局面在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後得以打破,許攸建議曹操突襲烏巢,燒掉袁軍的糧庫,使得袁紹方寸大亂分散兵力一面救援一面攻打曹軍主力,最後兩面計劃都無果,曹操大敗袁軍七萬兵力,從此北方再無人能與之對抗。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每一場都影響深遠,改變歷史走向

官渡之戰,袁軍之所以戰敗袁紹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過於自負從不聽謀士的勸誡,謀士提出建議他百般推辭,估計都沒放心裡去,他哪需要謀士呀,有勇無謀可能還看不上那些詭計呢,最後被他的謀士算送了前程。反觀曹操,虛心求賢,雖然歷史評價他奸詐多端,可無人不讚頌他的豐功偉業,最終成功擠入英雄行列。所以啊,成大事者要麼要有大智慧,要麼要善於接納別人的智慧。

赤壁之戰的影響:天下三分,埋下隱患

曹操穩定北方後開始訓練水軍,安排駐軍準備揮軍南下,並在南邊對上了孫權和四處尋找庇護的劉備,在做各自的戰前準備時,曹操拿下江陵並佔據其中的軍用物資,孫權那邊派魯肅前去於劉備聯誼並召回周瑜。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每一場都影響深遠,改變歷史走向

後孫權派給三萬精兵給周瑜去與劉備匯合,於是以劉備、孫權為代表的軍隊與曹軍就在赤壁拉開了戰役,因為曹軍不適應水上作戰,士兵多有暈船現象,所以曹操將戰艦首尾相連,人在船上如履平地。於是孫、劉方定計火燒戰船,這場戰役並沒有艱難持久的拉鋸,以孫、劉的勝利結束,曹操恐戰爭的失利影響後方政權的穩定便退回北方,至死都沒能再有機會拿下南方,而這場戰役也定下了以曹操、孫權、劉備為首的三國鼎立的局面。

在赤壁之戰中劉備與孫權以盟友的身份聯手並戰擊退了曹操最終守住了南方的勢力,大敵退去後他們便開始了窩裡鬥,畢竟誰也不甘屈於對方的麾下。這件事情主要還是得回到赤壁之戰,整部《三國志》和《蜀志》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劉備方面就是派諸葛亮動動嘴皮子動員了孫權,至於接下來又是出謀劃策又是提刀上馬的都是孫權方面周瑜及其士兵的功勞,劉備其實沒幫上什麼忙。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每一場都影響深遠,改變歷史走向

但是赤壁之戰後,卻是劉備得了荊南四郡,而且這革命的本錢還是孫權借給劉備的荊州,後來劉備奪下益州後拒不還債,後人調侃“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不管怎麼想孫權心裡都該有點不平衡了吧,於是孫權發動了戰爭奪回荊州。在孫權與劉備在荊州的交戰中,關羽被擒殺,於是兩人就此結下了樑子。

“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

夷陵之戰的影響:三國的最終走向

在劉備稱帝三年後,就親率大批兵馬氣勢洶洶地跑去東吳要給關羽報仇,這場戰役就是歷史上的夷陵之戰。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每一場都影響深遠,改變歷史走向

一開始蜀漢軍隊在巫峽、夷陵一帶對峙陸遜,劉備本想憑藉軍隊優勢速戰速決,卻遭到陸遜藉助地理優勢嚴防不攻,任由劉備激將法也好,聲東擊西也好,陸遜一概不理,兩軍就這麼僵持了四個多月迎來了酷暑。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每一場都影響深遠,改變歷史走向

蜀漢軍隊遷到深山密林調養生息準備到了秋後再整裝待發,可是山路不利於後勤工作,為陸遜的反擊提供了條件。陸遜派出一小支隊伍前去試探,得出蜀漢軍隊的駐營以木材為主,加上天氣炎熱適合火攻的計策,再者,陸遜多謀遠思,切斷了蜀漢軍的退路以及與外界的聯繫,八萬蜀漢軍全軍覆沒,只有劉備一人身退白帝城,最終因戰敗而鬱郁寡終,此戰吳軍可以說是大獲全勝。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每一場都影響深遠,改變歷史走向

夷陵之戰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戰,幾乎奠定了三個國家或者三個英雄命運的發展和最終走向。


三大戰役都在歷史上起著標誌性的作用,都是以少數戰勝多數為結局,是英雄之間勇氣的較量,是謀士之間智慧的較量,三國時期戰火紛飛,卻也識盡天下英雄。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不要忘了關注一下哦,不定期送福利。

參開資料:《三國志》、《蜀志》、《傅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