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形成了強烈的鮮明對峙局面。在那時分了幾大陣營也建立起了各自的州郡,稱霸一方,歷史上稱這個局面為三足鼎立。在鼎立期間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與地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這個時期英雄如雲,他們有的智計超群,有的勇武過人,有的智勇雙全,那麼我們對三國的瞭解到底有多少呢?三國既然是三足鼎立的時候,那麼三個國家就肯定少不了戰爭,強者之間必然少不了摩擦。在當時比較著名的有三大戰役,這三場戰爭在決定成敗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雙方各國的國力強衰情況。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形成了強烈的鮮明對峙局面。在那時分了幾大陣營也建立起了各自的州郡,稱霸一方,歷史上稱這個局面為三足鼎立。在鼎立期間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與地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這個時期英雄如雲,他們有的智計超群,有的勇武過人,有的智勇雙全,那麼我們對三國的瞭解到底有多少呢?三國既然是三足鼎立的時候,那麼三個國家就肯定少不了戰爭,強者之間必然少不了摩擦。在當時比較著名的有三大戰役,這三場戰爭在決定成敗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雙方各國的國力強衰情況。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一.首先要說的是官渡之戰——袁紹VS曹操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戰爭,也是決定著北方統治權的戰爭,雙方經過長時間的互相討伐,矛盾越來越激烈,戰爭一觸即發。當時袁紹大軍佔據河北一帶,率先發起進攻,帶領十萬大軍南下,想消滅曹操帶領的軍隊,按《三國志》的記載,當時曹操只有一萬兵力可用,而袁紹軍隊卻十萬有餘,但最終結果還是以袁紹失敗而告終了,雖然他的優勢遠遠大於曹操,無論是在兵力方面還是糧草地勢方面都勝於曹操。無奈曹操擁有著雄才大略,在戰爭的指揮上勝過袁紹,彌補了硬實力上的不足。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形成了強烈的鮮明對峙局面。在那時分了幾大陣營也建立起了各自的州郡,稱霸一方,歷史上稱這個局面為三足鼎立。在鼎立期間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與地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這個時期英雄如雲,他們有的智計超群,有的勇武過人,有的智勇雙全,那麼我們對三國的瞭解到底有多少呢?三國既然是三足鼎立的時候,那麼三個國家就肯定少不了戰爭,強者之間必然少不了摩擦。在當時比較著名的有三大戰役,這三場戰爭在決定成敗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雙方各國的國力強衰情況。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一.首先要說的是官渡之戰——袁紹VS曹操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戰爭,也是決定著北方統治權的戰爭,雙方經過長時間的互相討伐,矛盾越來越激烈,戰爭一觸即發。當時袁紹大軍佔據河北一帶,率先發起進攻,帶領十萬大軍南下,想消滅曹操帶領的軍隊,按《三國志》的記載,當時曹操只有一萬兵力可用,而袁紹軍隊卻十萬有餘,但最終結果還是以袁紹失敗而告終了,雖然他的優勢遠遠大於曹操,無論是在兵力方面還是糧草地勢方面都勝於曹操。無奈曹操擁有著雄才大略,在戰爭的指揮上勝過袁紹,彌補了硬實力上的不足。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即便如此,曹操對抗袁紹仍然十分艱難。對峙數月後曹操彈盡糧絕,一度想退回許都。最後在許攸的幫助下,曹操帶領大軍偷襲袁軍糧倉,袁軍軍心動搖,曹操則全軍出擊殲滅了袁紹主力,戰爭最終以曹操勝利而告終。

其實曹操的實力遠不止如此,在與袁紹大戰之中曾受到了劉備的攻擊,就在曹操權利備戰抵抗袁紹時,劉備起兵反叛曹操,積極與袁紹聯絡,想要合力夾擊曹操。聰明的曹操仔細分析眼前的局勢,他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於是率精兵討伐劉備,收服徐州,劉備全軍潰敗,連忙逃往河北投奔袁紹去了。擊敗劉備之後才回到官渡準備迎戰袁紹。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是個厲害的人物。

經過了長期的奮戰,最終以曹操全面勝利而結束,曹操以少擊多,出奇制勝,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曹操憑藉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自己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袁紹憂鬱而死,後來曹操又收服了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北方實現統一的關鍵所在就是因為這場戰爭不僅對當時的格局影響巨大,而且對中國文明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袁紹軍隊的潰敗給曹操帶來了極大的優勢,也為曹魏集團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形成了強烈的鮮明對峙局面。在那時分了幾大陣營也建立起了各自的州郡,稱霸一方,歷史上稱這個局面為三足鼎立。在鼎立期間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與地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這個時期英雄如雲,他們有的智計超群,有的勇武過人,有的智勇雙全,那麼我們對三國的瞭解到底有多少呢?三國既然是三足鼎立的時候,那麼三個國家就肯定少不了戰爭,強者之間必然少不了摩擦。在當時比較著名的有三大戰役,這三場戰爭在決定成敗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雙方各國的國力強衰情況。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一.首先要說的是官渡之戰——袁紹VS曹操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戰爭,也是決定著北方統治權的戰爭,雙方經過長時間的互相討伐,矛盾越來越激烈,戰爭一觸即發。當時袁紹大軍佔據河北一帶,率先發起進攻,帶領十萬大軍南下,想消滅曹操帶領的軍隊,按《三國志》的記載,當時曹操只有一萬兵力可用,而袁紹軍隊卻十萬有餘,但最終結果還是以袁紹失敗而告終了,雖然他的優勢遠遠大於曹操,無論是在兵力方面還是糧草地勢方面都勝於曹操。無奈曹操擁有著雄才大略,在戰爭的指揮上勝過袁紹,彌補了硬實力上的不足。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即便如此,曹操對抗袁紹仍然十分艱難。對峙數月後曹操彈盡糧絕,一度想退回許都。最後在許攸的幫助下,曹操帶領大軍偷襲袁軍糧倉,袁軍軍心動搖,曹操則全軍出擊殲滅了袁紹主力,戰爭最終以曹操勝利而告終。

其實曹操的實力遠不止如此,在與袁紹大戰之中曾受到了劉備的攻擊,就在曹操權利備戰抵抗袁紹時,劉備起兵反叛曹操,積極與袁紹聯絡,想要合力夾擊曹操。聰明的曹操仔細分析眼前的局勢,他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於是率精兵討伐劉備,收服徐州,劉備全軍潰敗,連忙逃往河北投奔袁紹去了。擊敗劉備之後才回到官渡準備迎戰袁紹。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是個厲害的人物。

經過了長期的奮戰,最終以曹操全面勝利而結束,曹操以少擊多,出奇制勝,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曹操憑藉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自己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袁紹憂鬱而死,後來曹操又收服了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北方實現統一的關鍵所在就是因為這場戰爭不僅對當時的格局影響巨大,而且對中國文明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袁紹軍隊的潰敗給曹操帶來了極大的優勢,也為曹魏集團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二.赤壁之戰——孫劉聯盟VS曹操

曹操擊敗袁氏的勢力,削弱盤踞北方的烏桓,於是就可以放心南下。公元208年冬天便發生了赤壁之戰。戰爭的起點是曹操南下討伐劉表,這一舉動看起來似乎非常的不合理,因為曹操剛獲得大戰不久,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也是損失了很多兵力,元氣大傷,按常理來說應該適當地調整。而曹操的舉動卻有些出人意料,雖然距離徹底消滅袁氏只有半年左右,但這半年期間曹操一刻也沒有停歇,而是一直在籌備攻打劉表,還挖了個湖來操練水軍。

根據推斷,曹操做出這樣的舉動很有可能是因為知曉了劉表的健康情況。這可能是促成曹操南下很大因素。曹操是在七月份南征的,而八月份劉表就病死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曹操是不是知道了劉表病重,所以才及速南下。否則的話根據常理,曹操大可以一邊休整部隊,另一邊籌備與劉表的戰爭。等到萬事俱備之時,再出兵也不遲。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形成了強烈的鮮明對峙局面。在那時分了幾大陣營也建立起了各自的州郡,稱霸一方,歷史上稱這個局面為三足鼎立。在鼎立期間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與地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這個時期英雄如雲,他們有的智計超群,有的勇武過人,有的智勇雙全,那麼我們對三國的瞭解到底有多少呢?三國既然是三足鼎立的時候,那麼三個國家就肯定少不了戰爭,強者之間必然少不了摩擦。在當時比較著名的有三大戰役,這三場戰爭在決定成敗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雙方各國的國力強衰情況。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一.首先要說的是官渡之戰——袁紹VS曹操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戰爭,也是決定著北方統治權的戰爭,雙方經過長時間的互相討伐,矛盾越來越激烈,戰爭一觸即發。當時袁紹大軍佔據河北一帶,率先發起進攻,帶領十萬大軍南下,想消滅曹操帶領的軍隊,按《三國志》的記載,當時曹操只有一萬兵力可用,而袁紹軍隊卻十萬有餘,但最終結果還是以袁紹失敗而告終了,雖然他的優勢遠遠大於曹操,無論是在兵力方面還是糧草地勢方面都勝於曹操。無奈曹操擁有著雄才大略,在戰爭的指揮上勝過袁紹,彌補了硬實力上的不足。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即便如此,曹操對抗袁紹仍然十分艱難。對峙數月後曹操彈盡糧絕,一度想退回許都。最後在許攸的幫助下,曹操帶領大軍偷襲袁軍糧倉,袁軍軍心動搖,曹操則全軍出擊殲滅了袁紹主力,戰爭最終以曹操勝利而告終。

其實曹操的實力遠不止如此,在與袁紹大戰之中曾受到了劉備的攻擊,就在曹操權利備戰抵抗袁紹時,劉備起兵反叛曹操,積極與袁紹聯絡,想要合力夾擊曹操。聰明的曹操仔細分析眼前的局勢,他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於是率精兵討伐劉備,收服徐州,劉備全軍潰敗,連忙逃往河北投奔袁紹去了。擊敗劉備之後才回到官渡準備迎戰袁紹。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是個厲害的人物。

經過了長期的奮戰,最終以曹操全面勝利而結束,曹操以少擊多,出奇制勝,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曹操憑藉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自己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袁紹憂鬱而死,後來曹操又收服了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北方實現統一的關鍵所在就是因為這場戰爭不僅對當時的格局影響巨大,而且對中國文明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袁紹軍隊的潰敗給曹操帶來了極大的優勢,也為曹魏集團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二.赤壁之戰——孫劉聯盟VS曹操

曹操擊敗袁氏的勢力,削弱盤踞北方的烏桓,於是就可以放心南下。公元208年冬天便發生了赤壁之戰。戰爭的起點是曹操南下討伐劉表,這一舉動看起來似乎非常的不合理,因為曹操剛獲得大戰不久,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也是損失了很多兵力,元氣大傷,按常理來說應該適當地調整。而曹操的舉動卻有些出人意料,雖然距離徹底消滅袁氏只有半年左右,但這半年期間曹操一刻也沒有停歇,而是一直在籌備攻打劉表,還挖了個湖來操練水軍。

根據推斷,曹操做出這樣的舉動很有可能是因為知曉了劉表的健康情況。這可能是促成曹操南下很大因素。曹操是在七月份南征的,而八月份劉表就病死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曹操是不是知道了劉表病重,所以才及速南下。否則的話根據常理,曹操大可以一邊休整部隊,另一邊籌備與劉表的戰爭。等到萬事俱備之時,再出兵也不遲。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但是不得不說,曹操的運氣實在是不錯。劉表死後,劉表的兒子劉琮願意投降。之後曹操順利打敗劉備便就可以接收荊州了。當時的劉備兵力不濟,而且還帶著數十萬百姓。曹操這一戰基本是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得了勝利。勝利的果實來得如此的輕鬆,但是同時也面臨著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劉備已跑,接下來該怎麼辦?

結果令曹操意外的是劉備跑到孫權那裡去了。由於形勢所迫,孫權不得不接納劉備。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問題已經變得完全不同了。劉備投奔了孫權。若是放棄攻打只會錯失這次良機。若是選擇繼續攻打會發現他在戰前的準備十分不充分。無論任何一場戰爭的發起者在戰爭前一定會有非常精密的打算和詳細的規劃與準備: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過程中使用什麼樣的手段,出現了變數應該如何應對?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而曹操此次戰爭卻毫無準備。但是劉備又不得不打,劉備在荊州多年勢力龐大。所以說劉備不除,荊州難以平定。孫權還在一旁虎視眈眈。若就此離開,放任孫權劉備,那日後更是難以棘手了。曹操思來想去,最終決定開戰,於是赤壁之戰就這樣開始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無奈之下,曹操只能逃走。其實在不同史書記載之中,這場戰役的過程是大不相同的,《三國志》和《後漢書》以及《蜀書》中都是不同的。只有在周瑜傳中出現了最為詳細的一段記載。周瑜傳中所說的是孫權與周瑜同劉備一起抵抗曹操。

雙方在赤壁僵持良久。當時曹軍已經產生了疫病,在交戰之初就已經失去了優勢。黃蓋建議敵眾我寡,不利於持久,最後決定了用火攻。才有了後來曹操的船被燒這一史實。曹軍死傷無數,敗走南郡。周瑜和劉備一同追擊,曹操無奈退回北方。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形成了強烈的鮮明對峙局面。在那時分了幾大陣營也建立起了各自的州郡,稱霸一方,歷史上稱這個局面為三足鼎立。在鼎立期間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與地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這個時期英雄如雲,他們有的智計超群,有的勇武過人,有的智勇雙全,那麼我們對三國的瞭解到底有多少呢?三國既然是三足鼎立的時候,那麼三個國家就肯定少不了戰爭,強者之間必然少不了摩擦。在當時比較著名的有三大戰役,這三場戰爭在決定成敗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雙方各國的國力強衰情況。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一.首先要說的是官渡之戰——袁紹VS曹操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戰爭,也是決定著北方統治權的戰爭,雙方經過長時間的互相討伐,矛盾越來越激烈,戰爭一觸即發。當時袁紹大軍佔據河北一帶,率先發起進攻,帶領十萬大軍南下,想消滅曹操帶領的軍隊,按《三國志》的記載,當時曹操只有一萬兵力可用,而袁紹軍隊卻十萬有餘,但最終結果還是以袁紹失敗而告終了,雖然他的優勢遠遠大於曹操,無論是在兵力方面還是糧草地勢方面都勝於曹操。無奈曹操擁有著雄才大略,在戰爭的指揮上勝過袁紹,彌補了硬實力上的不足。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即便如此,曹操對抗袁紹仍然十分艱難。對峙數月後曹操彈盡糧絕,一度想退回許都。最後在許攸的幫助下,曹操帶領大軍偷襲袁軍糧倉,袁軍軍心動搖,曹操則全軍出擊殲滅了袁紹主力,戰爭最終以曹操勝利而告終。

其實曹操的實力遠不止如此,在與袁紹大戰之中曾受到了劉備的攻擊,就在曹操權利備戰抵抗袁紹時,劉備起兵反叛曹操,積極與袁紹聯絡,想要合力夾擊曹操。聰明的曹操仔細分析眼前的局勢,他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於是率精兵討伐劉備,收服徐州,劉備全軍潰敗,連忙逃往河北投奔袁紹去了。擊敗劉備之後才回到官渡準備迎戰袁紹。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是個厲害的人物。

經過了長期的奮戰,最終以曹操全面勝利而結束,曹操以少擊多,出奇制勝,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曹操憑藉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自己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袁紹憂鬱而死,後來曹操又收服了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北方實現統一的關鍵所在就是因為這場戰爭不僅對當時的格局影響巨大,而且對中國文明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袁紹軍隊的潰敗給曹操帶來了極大的優勢,也為曹魏集團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二.赤壁之戰——孫劉聯盟VS曹操

曹操擊敗袁氏的勢力,削弱盤踞北方的烏桓,於是就可以放心南下。公元208年冬天便發生了赤壁之戰。戰爭的起點是曹操南下討伐劉表,這一舉動看起來似乎非常的不合理,因為曹操剛獲得大戰不久,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也是損失了很多兵力,元氣大傷,按常理來說應該適當地調整。而曹操的舉動卻有些出人意料,雖然距離徹底消滅袁氏只有半年左右,但這半年期間曹操一刻也沒有停歇,而是一直在籌備攻打劉表,還挖了個湖來操練水軍。

根據推斷,曹操做出這樣的舉動很有可能是因為知曉了劉表的健康情況。這可能是促成曹操南下很大因素。曹操是在七月份南征的,而八月份劉表就病死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曹操是不是知道了劉表病重,所以才及速南下。否則的話根據常理,曹操大可以一邊休整部隊,另一邊籌備與劉表的戰爭。等到萬事俱備之時,再出兵也不遲。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但是不得不說,曹操的運氣實在是不錯。劉表死後,劉表的兒子劉琮願意投降。之後曹操順利打敗劉備便就可以接收荊州了。當時的劉備兵力不濟,而且還帶著數十萬百姓。曹操這一戰基本是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得了勝利。勝利的果實來得如此的輕鬆,但是同時也面臨著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劉備已跑,接下來該怎麼辦?

結果令曹操意外的是劉備跑到孫權那裡去了。由於形勢所迫,孫權不得不接納劉備。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問題已經變得完全不同了。劉備投奔了孫權。若是放棄攻打只會錯失這次良機。若是選擇繼續攻打會發現他在戰前的準備十分不充分。無論任何一場戰爭的發起者在戰爭前一定會有非常精密的打算和詳細的規劃與準備: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過程中使用什麼樣的手段,出現了變數應該如何應對?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而曹操此次戰爭卻毫無準備。但是劉備又不得不打,劉備在荊州多年勢力龐大。所以說劉備不除,荊州難以平定。孫權還在一旁虎視眈眈。若就此離開,放任孫權劉備,那日後更是難以棘手了。曹操思來想去,最終決定開戰,於是赤壁之戰就這樣開始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無奈之下,曹操只能逃走。其實在不同史書記載之中,這場戰役的過程是大不相同的,《三國志》和《後漢書》以及《蜀書》中都是不同的。只有在周瑜傳中出現了最為詳細的一段記載。周瑜傳中所說的是孫權與周瑜同劉備一起抵抗曹操。

雙方在赤壁僵持良久。當時曹軍已經產生了疫病,在交戰之初就已經失去了優勢。黃蓋建議敵眾我寡,不利於持久,最後決定了用火攻。才有了後來曹操的船被燒這一史實。曹軍死傷無數,敗走南郡。周瑜和劉備一同追擊,曹操無奈退回北方。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其實在講述史實中遇到到的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便是幾種不同的書本之中記載的史實具體內容是不相同的。但是大致結果是一致的。這場戰役最終的結果便是曹操大敗。三足鼎立局面開始形成了。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形成了強烈的鮮明對峙局面。在那時分了幾大陣營也建立起了各自的州郡,稱霸一方,歷史上稱這個局面為三足鼎立。在鼎立期間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與地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這個時期英雄如雲,他們有的智計超群,有的勇武過人,有的智勇雙全,那麼我們對三國的瞭解到底有多少呢?三國既然是三足鼎立的時候,那麼三個國家就肯定少不了戰爭,強者之間必然少不了摩擦。在當時比較著名的有三大戰役,這三場戰爭在決定成敗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雙方各國的國力強衰情況。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一.首先要說的是官渡之戰——袁紹VS曹操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戰爭,也是決定著北方統治權的戰爭,雙方經過長時間的互相討伐,矛盾越來越激烈,戰爭一觸即發。當時袁紹大軍佔據河北一帶,率先發起進攻,帶領十萬大軍南下,想消滅曹操帶領的軍隊,按《三國志》的記載,當時曹操只有一萬兵力可用,而袁紹軍隊卻十萬有餘,但最終結果還是以袁紹失敗而告終了,雖然他的優勢遠遠大於曹操,無論是在兵力方面還是糧草地勢方面都勝於曹操。無奈曹操擁有著雄才大略,在戰爭的指揮上勝過袁紹,彌補了硬實力上的不足。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即便如此,曹操對抗袁紹仍然十分艱難。對峙數月後曹操彈盡糧絕,一度想退回許都。最後在許攸的幫助下,曹操帶領大軍偷襲袁軍糧倉,袁軍軍心動搖,曹操則全軍出擊殲滅了袁紹主力,戰爭最終以曹操勝利而告終。

其實曹操的實力遠不止如此,在與袁紹大戰之中曾受到了劉備的攻擊,就在曹操權利備戰抵抗袁紹時,劉備起兵反叛曹操,積極與袁紹聯絡,想要合力夾擊曹操。聰明的曹操仔細分析眼前的局勢,他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於是率精兵討伐劉備,收服徐州,劉備全軍潰敗,連忙逃往河北投奔袁紹去了。擊敗劉備之後才回到官渡準備迎戰袁紹。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是個厲害的人物。

經過了長期的奮戰,最終以曹操全面勝利而結束,曹操以少擊多,出奇制勝,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曹操憑藉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自己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袁紹憂鬱而死,後來曹操又收服了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北方實現統一的關鍵所在就是因為這場戰爭不僅對當時的格局影響巨大,而且對中國文明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袁紹軍隊的潰敗給曹操帶來了極大的優勢,也為曹魏集團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二.赤壁之戰——孫劉聯盟VS曹操

曹操擊敗袁氏的勢力,削弱盤踞北方的烏桓,於是就可以放心南下。公元208年冬天便發生了赤壁之戰。戰爭的起點是曹操南下討伐劉表,這一舉動看起來似乎非常的不合理,因為曹操剛獲得大戰不久,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也是損失了很多兵力,元氣大傷,按常理來說應該適當地調整。而曹操的舉動卻有些出人意料,雖然距離徹底消滅袁氏只有半年左右,但這半年期間曹操一刻也沒有停歇,而是一直在籌備攻打劉表,還挖了個湖來操練水軍。

根據推斷,曹操做出這樣的舉動很有可能是因為知曉了劉表的健康情況。這可能是促成曹操南下很大因素。曹操是在七月份南征的,而八月份劉表就病死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曹操是不是知道了劉表病重,所以才及速南下。否則的話根據常理,曹操大可以一邊休整部隊,另一邊籌備與劉表的戰爭。等到萬事俱備之時,再出兵也不遲。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但是不得不說,曹操的運氣實在是不錯。劉表死後,劉表的兒子劉琮願意投降。之後曹操順利打敗劉備便就可以接收荊州了。當時的劉備兵力不濟,而且還帶著數十萬百姓。曹操這一戰基本是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得了勝利。勝利的果實來得如此的輕鬆,但是同時也面臨著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劉備已跑,接下來該怎麼辦?

結果令曹操意外的是劉備跑到孫權那裡去了。由於形勢所迫,孫權不得不接納劉備。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問題已經變得完全不同了。劉備投奔了孫權。若是放棄攻打只會錯失這次良機。若是選擇繼續攻打會發現他在戰前的準備十分不充分。無論任何一場戰爭的發起者在戰爭前一定會有非常精密的打算和詳細的規劃與準備: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過程中使用什麼樣的手段,出現了變數應該如何應對?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而曹操此次戰爭卻毫無準備。但是劉備又不得不打,劉備在荊州多年勢力龐大。所以說劉備不除,荊州難以平定。孫權還在一旁虎視眈眈。若就此離開,放任孫權劉備,那日後更是難以棘手了。曹操思來想去,最終決定開戰,於是赤壁之戰就這樣開始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無奈之下,曹操只能逃走。其實在不同史書記載之中,這場戰役的過程是大不相同的,《三國志》和《後漢書》以及《蜀書》中都是不同的。只有在周瑜傳中出現了最為詳細的一段記載。周瑜傳中所說的是孫權與周瑜同劉備一起抵抗曹操。

雙方在赤壁僵持良久。當時曹軍已經產生了疫病,在交戰之初就已經失去了優勢。黃蓋建議敵眾我寡,不利於持久,最後決定了用火攻。才有了後來曹操的船被燒這一史實。曹軍死傷無數,敗走南郡。周瑜和劉備一同追擊,曹操無奈退回北方。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其實在講述史實中遇到到的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便是幾種不同的書本之中記載的史實具體內容是不相同的。但是大致結果是一致的。這場戰役最終的結果便是曹操大敗。三足鼎立局面開始形成了。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三.夷陵之戰——劉備VS孫權

劉備以替關羽報名為藉口揮兵東伐孫權,實際是是孫權和劉備為爭奪荊州五郡而進行的戰爭,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防禦成功的案例,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此次結束之後也徹底的確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陸遜率軍迎戰,陸遜阻擋了敵軍的入侵,更是在夷陵一帶打敗了蜀漢軍隊。

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劉備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關鍵因素他都不具備。他選擇在夏日酷暑之時去攻打吳國,吳國作為防守一方沒有太費力,而進攻國冒著酷暑和烈日,使士兵的體力和士氣都大大衰弱。若是單單天時這一方面不佔據優勢,其實還可以靠人數的優勢獲勝。但還有地利,沒有了地利,給敵方帶來了偷襲的好機會,劉備大軍在猇亭與夷道受阻,不得不擺出連營,由於放棄水路,讓東吳可以沿江迅速切斷、包抄狹長的蜀漢軍隊。總而言之,無論天時和地利劉備都不佔。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形成了強烈的鮮明對峙局面。在那時分了幾大陣營也建立起了各自的州郡,稱霸一方,歷史上稱這個局面為三足鼎立。在鼎立期間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與地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這個時期英雄如雲,他們有的智計超群,有的勇武過人,有的智勇雙全,那麼我們對三國的瞭解到底有多少呢?三國既然是三足鼎立的時候,那麼三個國家就肯定少不了戰爭,強者之間必然少不了摩擦。在當時比較著名的有三大戰役,這三場戰爭在決定成敗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雙方各國的國力強衰情況。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一.首先要說的是官渡之戰——袁紹VS曹操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戰爭,也是決定著北方統治權的戰爭,雙方經過長時間的互相討伐,矛盾越來越激烈,戰爭一觸即發。當時袁紹大軍佔據河北一帶,率先發起進攻,帶領十萬大軍南下,想消滅曹操帶領的軍隊,按《三國志》的記載,當時曹操只有一萬兵力可用,而袁紹軍隊卻十萬有餘,但最終結果還是以袁紹失敗而告終了,雖然他的優勢遠遠大於曹操,無論是在兵力方面還是糧草地勢方面都勝於曹操。無奈曹操擁有著雄才大略,在戰爭的指揮上勝過袁紹,彌補了硬實力上的不足。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即便如此,曹操對抗袁紹仍然十分艱難。對峙數月後曹操彈盡糧絕,一度想退回許都。最後在許攸的幫助下,曹操帶領大軍偷襲袁軍糧倉,袁軍軍心動搖,曹操則全軍出擊殲滅了袁紹主力,戰爭最終以曹操勝利而告終。

其實曹操的實力遠不止如此,在與袁紹大戰之中曾受到了劉備的攻擊,就在曹操權利備戰抵抗袁紹時,劉備起兵反叛曹操,積極與袁紹聯絡,想要合力夾擊曹操。聰明的曹操仔細分析眼前的局勢,他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於是率精兵討伐劉備,收服徐州,劉備全軍潰敗,連忙逃往河北投奔袁紹去了。擊敗劉備之後才回到官渡準備迎戰袁紹。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是個厲害的人物。

經過了長期的奮戰,最終以曹操全面勝利而結束,曹操以少擊多,出奇制勝,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曹操憑藉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自己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袁紹憂鬱而死,後來曹操又收服了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北方實現統一的關鍵所在就是因為這場戰爭不僅對當時的格局影響巨大,而且對中國文明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袁紹軍隊的潰敗給曹操帶來了極大的優勢,也為曹魏集團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二.赤壁之戰——孫劉聯盟VS曹操

曹操擊敗袁氏的勢力,削弱盤踞北方的烏桓,於是就可以放心南下。公元208年冬天便發生了赤壁之戰。戰爭的起點是曹操南下討伐劉表,這一舉動看起來似乎非常的不合理,因為曹操剛獲得大戰不久,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也是損失了很多兵力,元氣大傷,按常理來說應該適當地調整。而曹操的舉動卻有些出人意料,雖然距離徹底消滅袁氏只有半年左右,但這半年期間曹操一刻也沒有停歇,而是一直在籌備攻打劉表,還挖了個湖來操練水軍。

根據推斷,曹操做出這樣的舉動很有可能是因為知曉了劉表的健康情況。這可能是促成曹操南下很大因素。曹操是在七月份南征的,而八月份劉表就病死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曹操是不是知道了劉表病重,所以才及速南下。否則的話根據常理,曹操大可以一邊休整部隊,另一邊籌備與劉表的戰爭。等到萬事俱備之時,再出兵也不遲。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但是不得不說,曹操的運氣實在是不錯。劉表死後,劉表的兒子劉琮願意投降。之後曹操順利打敗劉備便就可以接收荊州了。當時的劉備兵力不濟,而且還帶著數十萬百姓。曹操這一戰基本是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得了勝利。勝利的果實來得如此的輕鬆,但是同時也面臨著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劉備已跑,接下來該怎麼辦?

結果令曹操意外的是劉備跑到孫權那裡去了。由於形勢所迫,孫權不得不接納劉備。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問題已經變得完全不同了。劉備投奔了孫權。若是放棄攻打只會錯失這次良機。若是選擇繼續攻打會發現他在戰前的準備十分不充分。無論任何一場戰爭的發起者在戰爭前一定會有非常精密的打算和詳細的規劃與準備: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過程中使用什麼樣的手段,出現了變數應該如何應對?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而曹操此次戰爭卻毫無準備。但是劉備又不得不打,劉備在荊州多年勢力龐大。所以說劉備不除,荊州難以平定。孫權還在一旁虎視眈眈。若就此離開,放任孫權劉備,那日後更是難以棘手了。曹操思來想去,最終決定開戰,於是赤壁之戰就這樣開始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無奈之下,曹操只能逃走。其實在不同史書記載之中,這場戰役的過程是大不相同的,《三國志》和《後漢書》以及《蜀書》中都是不同的。只有在周瑜傳中出現了最為詳細的一段記載。周瑜傳中所說的是孫權與周瑜同劉備一起抵抗曹操。

雙方在赤壁僵持良久。當時曹軍已經產生了疫病,在交戰之初就已經失去了優勢。黃蓋建議敵眾我寡,不利於持久,最後決定了用火攻。才有了後來曹操的船被燒這一史實。曹軍死傷無數,敗走南郡。周瑜和劉備一同追擊,曹操無奈退回北方。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其實在講述史實中遇到到的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便是幾種不同的書本之中記載的史實具體內容是不相同的。但是大致結果是一致的。這場戰役最終的結果便是曹操大敗。三足鼎立局面開始形成了。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三.夷陵之戰——劉備VS孫權

劉備以替關羽報名為藉口揮兵東伐孫權,實際是是孫權和劉備為爭奪荊州五郡而進行的戰爭,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防禦成功的案例,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此次結束之後也徹底的確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陸遜率軍迎戰,陸遜阻擋了敵軍的入侵,更是在夷陵一帶打敗了蜀漢軍隊。

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劉備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關鍵因素他都不具備。他選擇在夏日酷暑之時去攻打吳國,吳國作為防守一方沒有太費力,而進攻國冒著酷暑和烈日,使士兵的體力和士氣都大大衰弱。若是單單天時這一方面不佔據優勢,其實還可以靠人數的優勢獲勝。但還有地利,沒有了地利,給敵方帶來了偷襲的好機會,劉備大軍在猇亭與夷道受阻,不得不擺出連營,由於放棄水路,讓東吳可以沿江迅速切斷、包抄狹長的蜀漢軍隊。總而言之,無論天時和地利劉備都不佔。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夷陵之戰的補充

1、關於夷陵之戰中人數問題多有爭議,那麼到底實情如何呢?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退居北方,劉備一舉拿下荊南四郡,佔盡天時地利。當時漢中為主戰場,雙方兵力加起來又十萬左右二十萬不到。有些演義講這些無限誇大,說劉備八十萬大軍徵吳,而事實上當時整個蜀國人口加起來都不到一百萬,除去老少,去掉在漢中防偷襲的軍隊,並且在三國時期本就是人口銳減的時期,八十萬大軍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2、劉備的失敗很關鍵的一點便是失去了荊州這一福地

想要實現《隆中對》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佔據荊州。益州固然易守難攻,但也就註定了別人進去難,自己出去也難,失去荊州以後蜀漢政權就進入了一個死衚衕,只能偏安一隅,進取不足,而劉備是要立志恢復漢室不是偏安一隅。東下伐吳固然有對東吳背約的不滿以及為關羽復仇的心態,但更多的是希望可以收復荊州,不然蜀漢若想出川只能出秦川,而八百里秦川也不是浪得虛名,從後面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的艱難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形成了強烈的鮮明對峙局面。在那時分了幾大陣營也建立起了各自的州郡,稱霸一方,歷史上稱這個局面為三足鼎立。在鼎立期間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與地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這個時期英雄如雲,他們有的智計超群,有的勇武過人,有的智勇雙全,那麼我們對三國的瞭解到底有多少呢?三國既然是三足鼎立的時候,那麼三個國家就肯定少不了戰爭,強者之間必然少不了摩擦。在當時比較著名的有三大戰役,這三場戰爭在決定成敗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雙方各國的國力強衰情況。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一.首先要說的是官渡之戰——袁紹VS曹操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戰爭,也是決定著北方統治權的戰爭,雙方經過長時間的互相討伐,矛盾越來越激烈,戰爭一觸即發。當時袁紹大軍佔據河北一帶,率先發起進攻,帶領十萬大軍南下,想消滅曹操帶領的軍隊,按《三國志》的記載,當時曹操只有一萬兵力可用,而袁紹軍隊卻十萬有餘,但最終結果還是以袁紹失敗而告終了,雖然他的優勢遠遠大於曹操,無論是在兵力方面還是糧草地勢方面都勝於曹操。無奈曹操擁有著雄才大略,在戰爭的指揮上勝過袁紹,彌補了硬實力上的不足。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即便如此,曹操對抗袁紹仍然十分艱難。對峙數月後曹操彈盡糧絕,一度想退回許都。最後在許攸的幫助下,曹操帶領大軍偷襲袁軍糧倉,袁軍軍心動搖,曹操則全軍出擊殲滅了袁紹主力,戰爭最終以曹操勝利而告終。

其實曹操的實力遠不止如此,在與袁紹大戰之中曾受到了劉備的攻擊,就在曹操權利備戰抵抗袁紹時,劉備起兵反叛曹操,積極與袁紹聯絡,想要合力夾擊曹操。聰明的曹操仔細分析眼前的局勢,他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於是率精兵討伐劉備,收服徐州,劉備全軍潰敗,連忙逃往河北投奔袁紹去了。擊敗劉備之後才回到官渡準備迎戰袁紹。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是個厲害的人物。

經過了長期的奮戰,最終以曹操全面勝利而結束,曹操以少擊多,出奇制勝,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曹操憑藉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自己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袁紹憂鬱而死,後來曹操又收服了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北方實現統一的關鍵所在就是因為這場戰爭不僅對當時的格局影響巨大,而且對中國文明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袁紹軍隊的潰敗給曹操帶來了極大的優勢,也為曹魏集團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二.赤壁之戰——孫劉聯盟VS曹操

曹操擊敗袁氏的勢力,削弱盤踞北方的烏桓,於是就可以放心南下。公元208年冬天便發生了赤壁之戰。戰爭的起點是曹操南下討伐劉表,這一舉動看起來似乎非常的不合理,因為曹操剛獲得大戰不久,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也是損失了很多兵力,元氣大傷,按常理來說應該適當地調整。而曹操的舉動卻有些出人意料,雖然距離徹底消滅袁氏只有半年左右,但這半年期間曹操一刻也沒有停歇,而是一直在籌備攻打劉表,還挖了個湖來操練水軍。

根據推斷,曹操做出這樣的舉動很有可能是因為知曉了劉表的健康情況。這可能是促成曹操南下很大因素。曹操是在七月份南征的,而八月份劉表就病死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曹操是不是知道了劉表病重,所以才及速南下。否則的話根據常理,曹操大可以一邊休整部隊,另一邊籌備與劉表的戰爭。等到萬事俱備之時,再出兵也不遲。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但是不得不說,曹操的運氣實在是不錯。劉表死後,劉表的兒子劉琮願意投降。之後曹操順利打敗劉備便就可以接收荊州了。當時的劉備兵力不濟,而且還帶著數十萬百姓。曹操這一戰基本是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得了勝利。勝利的果實來得如此的輕鬆,但是同時也面臨著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劉備已跑,接下來該怎麼辦?

結果令曹操意外的是劉備跑到孫權那裡去了。由於形勢所迫,孫權不得不接納劉備。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問題已經變得完全不同了。劉備投奔了孫權。若是放棄攻打只會錯失這次良機。若是選擇繼續攻打會發現他在戰前的準備十分不充分。無論任何一場戰爭的發起者在戰爭前一定會有非常精密的打算和詳細的規劃與準備: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過程中使用什麼樣的手段,出現了變數應該如何應對?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而曹操此次戰爭卻毫無準備。但是劉備又不得不打,劉備在荊州多年勢力龐大。所以說劉備不除,荊州難以平定。孫權還在一旁虎視眈眈。若就此離開,放任孫權劉備,那日後更是難以棘手了。曹操思來想去,最終決定開戰,於是赤壁之戰就這樣開始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無奈之下,曹操只能逃走。其實在不同史書記載之中,這場戰役的過程是大不相同的,《三國志》和《後漢書》以及《蜀書》中都是不同的。只有在周瑜傳中出現了最為詳細的一段記載。周瑜傳中所說的是孫權與周瑜同劉備一起抵抗曹操。

雙方在赤壁僵持良久。當時曹軍已經產生了疫病,在交戰之初就已經失去了優勢。黃蓋建議敵眾我寡,不利於持久,最後決定了用火攻。才有了後來曹操的船被燒這一史實。曹軍死傷無數,敗走南郡。周瑜和劉備一同追擊,曹操無奈退回北方。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其實在講述史實中遇到到的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便是幾種不同的書本之中記載的史實具體內容是不相同的。但是大致結果是一致的。這場戰役最終的結果便是曹操大敗。三足鼎立局面開始形成了。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三.夷陵之戰——劉備VS孫權

劉備以替關羽報名為藉口揮兵東伐孫權,實際是是孫權和劉備為爭奪荊州五郡而進行的戰爭,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防禦成功的案例,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此次結束之後也徹底的確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陸遜率軍迎戰,陸遜阻擋了敵軍的入侵,更是在夷陵一帶打敗了蜀漢軍隊。

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劉備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關鍵因素他都不具備。他選擇在夏日酷暑之時去攻打吳國,吳國作為防守一方沒有太費力,而進攻國冒著酷暑和烈日,使士兵的體力和士氣都大大衰弱。若是單單天時這一方面不佔據優勢,其實還可以靠人數的優勢獲勝。但還有地利,沒有了地利,給敵方帶來了偷襲的好機會,劉備大軍在猇亭與夷道受阻,不得不擺出連營,由於放棄水路,讓東吳可以沿江迅速切斷、包抄狹長的蜀漢軍隊。總而言之,無論天時和地利劉備都不佔。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夷陵之戰的補充

1、關於夷陵之戰中人數問題多有爭議,那麼到底實情如何呢?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退居北方,劉備一舉拿下荊南四郡,佔盡天時地利。當時漢中為主戰場,雙方兵力加起來又十萬左右二十萬不到。有些演義講這些無限誇大,說劉備八十萬大軍徵吳,而事實上當時整個蜀國人口加起來都不到一百萬,除去老少,去掉在漢中防偷襲的軍隊,並且在三國時期本就是人口銳減的時期,八十萬大軍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2、劉備的失敗很關鍵的一點便是失去了荊州這一福地

想要實現《隆中對》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佔據荊州。益州固然易守難攻,但也就註定了別人進去難,自己出去也難,失去荊州以後蜀漢政權就進入了一個死衚衕,只能偏安一隅,進取不足,而劉備是要立志恢復漢室不是偏安一隅。東下伐吳固然有對東吳背約的不滿以及為關羽復仇的心態,但更多的是希望可以收復荊州,不然蜀漢若想出川只能出秦川,而八百里秦川也不是浪得虛名,從後面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的艱難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但劉備著實是小瞧了陸遜,攻打東吳本就需要水軍,劉備手下能夠帶領水軍的關羽也死在了荊州。更何況東吳本就靠水師稱雄,所以劉備不會以彼之長攻擊之短。

有人說孫權鼠目寸光背叛了盟友,當時就應該配合關羽出兵北上,但是說實在的自赤壁之後孫權北伐次數也不少了,雖然每次都敗落,實在是曹操過於機智,將五子良將張遼放在了合肥。而且揚州北部是一馬平川,孫權的兵善水,無法與之抗衡。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形成了強烈的鮮明對峙局面。在那時分了幾大陣營也建立起了各自的州郡,稱霸一方,歷史上稱這個局面為三足鼎立。在鼎立期間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與地位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這個時期英雄如雲,他們有的智計超群,有的勇武過人,有的智勇雙全,那麼我們對三國的瞭解到底有多少呢?三國既然是三足鼎立的時候,那麼三個國家就肯定少不了戰爭,強者之間必然少不了摩擦。在當時比較著名的有三大戰役,這三場戰爭在決定成敗的同時也表現出了雙方各國的國力強衰情況。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一.首先要說的是官渡之戰——袁紹VS曹操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戰爭,也是決定著北方統治權的戰爭,雙方經過長時間的互相討伐,矛盾越來越激烈,戰爭一觸即發。當時袁紹大軍佔據河北一帶,率先發起進攻,帶領十萬大軍南下,想消滅曹操帶領的軍隊,按《三國志》的記載,當時曹操只有一萬兵力可用,而袁紹軍隊卻十萬有餘,但最終結果還是以袁紹失敗而告終了,雖然他的優勢遠遠大於曹操,無論是在兵力方面還是糧草地勢方面都勝於曹操。無奈曹操擁有著雄才大略,在戰爭的指揮上勝過袁紹,彌補了硬實力上的不足。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即便如此,曹操對抗袁紹仍然十分艱難。對峙數月後曹操彈盡糧絕,一度想退回許都。最後在許攸的幫助下,曹操帶領大軍偷襲袁軍糧倉,袁軍軍心動搖,曹操則全軍出擊殲滅了袁紹主力,戰爭最終以曹操勝利而告終。

其實曹操的實力遠不止如此,在與袁紹大戰之中曾受到了劉備的攻擊,就在曹操權利備戰抵抗袁紹時,劉備起兵反叛曹操,積極與袁紹聯絡,想要合力夾擊曹操。聰明的曹操仔細分析眼前的局勢,他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於是率精兵討伐劉備,收服徐州,劉備全軍潰敗,連忙逃往河北投奔袁紹去了。擊敗劉備之後才回到官渡準備迎戰袁紹。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是個厲害的人物。

經過了長期的奮戰,最終以曹操全面勝利而結束,曹操以少擊多,出奇制勝,這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曹操憑藉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自己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袁紹憂鬱而死,後來曹操又收服了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北方實現統一的關鍵所在就是因為這場戰爭不僅對當時的格局影響巨大,而且對中國文明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袁紹軍隊的潰敗給曹操帶來了極大的優勢,也為曹魏集團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二.赤壁之戰——孫劉聯盟VS曹操

曹操擊敗袁氏的勢力,削弱盤踞北方的烏桓,於是就可以放心南下。公元208年冬天便發生了赤壁之戰。戰爭的起點是曹操南下討伐劉表,這一舉動看起來似乎非常的不合理,因為曹操剛獲得大戰不久,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也是損失了很多兵力,元氣大傷,按常理來說應該適當地調整。而曹操的舉動卻有些出人意料,雖然距離徹底消滅袁氏只有半年左右,但這半年期間曹操一刻也沒有停歇,而是一直在籌備攻打劉表,還挖了個湖來操練水軍。

根據推斷,曹操做出這樣的舉動很有可能是因為知曉了劉表的健康情況。這可能是促成曹操南下很大因素。曹操是在七月份南征的,而八月份劉表就病死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曹操是不是知道了劉表病重,所以才及速南下。否則的話根據常理,曹操大可以一邊休整部隊,另一邊籌備與劉表的戰爭。等到萬事俱備之時,再出兵也不遲。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但是不得不說,曹操的運氣實在是不錯。劉表死後,劉表的兒子劉琮願意投降。之後曹操順利打敗劉備便就可以接收荊州了。當時的劉備兵力不濟,而且還帶著數十萬百姓。曹操這一戰基本是不費吹灰之力便贏得了勝利。勝利的果實來得如此的輕鬆,但是同時也面臨著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劉備已跑,接下來該怎麼辦?

結果令曹操意外的是劉備跑到孫權那裡去了。由於形勢所迫,孫權不得不接納劉備。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問題已經變得完全不同了。劉備投奔了孫權。若是放棄攻打只會錯失這次良機。若是選擇繼續攻打會發現他在戰前的準備十分不充分。無論任何一場戰爭的發起者在戰爭前一定會有非常精密的打算和詳細的規劃與準備: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過程中使用什麼樣的手段,出現了變數應該如何應對?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而曹操此次戰爭卻毫無準備。但是劉備又不得不打,劉備在荊州多年勢力龐大。所以說劉備不除,荊州難以平定。孫權還在一旁虎視眈眈。若就此離開,放任孫權劉備,那日後更是難以棘手了。曹操思來想去,最終決定開戰,於是赤壁之戰就這樣開始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無奈之下,曹操只能逃走。其實在不同史書記載之中,這場戰役的過程是大不相同的,《三國志》和《後漢書》以及《蜀書》中都是不同的。只有在周瑜傳中出現了最為詳細的一段記載。周瑜傳中所說的是孫權與周瑜同劉備一起抵抗曹操。

雙方在赤壁僵持良久。當時曹軍已經產生了疫病,在交戰之初就已經失去了優勢。黃蓋建議敵眾我寡,不利於持久,最後決定了用火攻。才有了後來曹操的船被燒這一史實。曹軍死傷無數,敗走南郡。周瑜和劉備一同追擊,曹操無奈退回北方。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其實在講述史實中遇到到的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便是幾種不同的書本之中記載的史實具體內容是不相同的。但是大致結果是一致的。這場戰役最終的結果便是曹操大敗。三足鼎立局面開始形成了。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三.夷陵之戰——劉備VS孫權

劉備以替關羽報名為藉口揮兵東伐孫權,實際是是孫權和劉備為爭奪荊州五郡而進行的戰爭,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防禦成功的案例,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此次結束之後也徹底的確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陸遜率軍迎戰,陸遜阻擋了敵軍的入侵,更是在夷陵一帶打敗了蜀漢軍隊。

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劉備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關鍵因素他都不具備。他選擇在夏日酷暑之時去攻打吳國,吳國作為防守一方沒有太費力,而進攻國冒著酷暑和烈日,使士兵的體力和士氣都大大衰弱。若是單單天時這一方面不佔據優勢,其實還可以靠人數的優勢獲勝。但還有地利,沒有了地利,給敵方帶來了偷襲的好機會,劉備大軍在猇亭與夷道受阻,不得不擺出連營,由於放棄水路,讓東吳可以沿江迅速切斷、包抄狹長的蜀漢軍隊。總而言之,無論天時和地利劉備都不佔。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夷陵之戰的補充

1、關於夷陵之戰中人數問題多有爭議,那麼到底實情如何呢?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退居北方,劉備一舉拿下荊南四郡,佔盡天時地利。當時漢中為主戰場,雙方兵力加起來又十萬左右二十萬不到。有些演義講這些無限誇大,說劉備八十萬大軍徵吳,而事實上當時整個蜀國人口加起來都不到一百萬,除去老少,去掉在漢中防偷襲的軍隊,並且在三國時期本就是人口銳減的時期,八十萬大軍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2、劉備的失敗很關鍵的一點便是失去了荊州這一福地

想要實現《隆中對》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佔據荊州。益州固然易守難攻,但也就註定了別人進去難,自己出去也難,失去荊州以後蜀漢政權就進入了一個死衚衕,只能偏安一隅,進取不足,而劉備是要立志恢復漢室不是偏安一隅。東下伐吳固然有對東吳背約的不滿以及為關羽復仇的心態,但更多的是希望可以收復荊州,不然蜀漢若想出川只能出秦川,而八百里秦川也不是浪得虛名,從後面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的艱難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但劉備著實是小瞧了陸遜,攻打東吳本就需要水軍,劉備手下能夠帶領水軍的關羽也死在了荊州。更何況東吳本就靠水師稱雄,所以劉備不會以彼之長攻擊之短。

有人說孫權鼠目寸光背叛了盟友,當時就應該配合關羽出兵北上,但是說實在的自赤壁之後孫權北伐次數也不少了,雖然每次都敗落,實在是曹操過於機智,將五子良將張遼放在了合肥。而且揚州北部是一馬平川,孫權的兵善水,無法與之抗衡。

淺談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總結

這三場戰爭著實是重要,每一次的結束都更改了當時格局,雖然每次參戰雙方不同但也存在著一些相同之處。

首先三次戰役的規模較大,都超過或接近十萬人的兵力。其次,這三戰都採用了火攻這一方法。第三,一般認為,這三戰都是以少勝多的例子,但是在夷陵之戰是否以少勝多是有很大的爭議的,在《資治通鑑》中就認為它是以少勝多。但是這場大的精彩卻是不爭的事實。第四,這三戰都是三國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之戰,因為其戰略意義過於重大。官渡之戰使曹操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使他一躍成為全國實力最強盛的。赤壁之戰確立了大致的歷史格局,使當時的歷史走向逐漸趨於明朗。而夷陵之戰則是徹底的確立了三分天下這一格局。

注:以上部分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蜀書》《周瑜傳》《資治通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