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不完美媽媽 牛奶 CC爸媽 2019-08-28
"

之前發完關於迪士尼裡的打人事件後,下面很多媽媽留言。

我自己一邊看留言一邊在想,這屆的孩子,可以說是比之前的每一屆都顯得更懂禮數、更有禮貌了。

但是這禮數中,卻帶著距離,禮貌中,卻帶著霸道。

就像有位媽媽說:

"

之前發完關於迪士尼裡的打人事件後,下面很多媽媽留言。

我自己一邊看留言一邊在想,這屆的孩子,可以說是比之前的每一屆都顯得更懂禮數、更有禮貌了。

但是這禮數中,卻帶著距離,禮貌中,卻帶著霸道。

就像有位媽媽說: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1

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周育如曾寫過一個故事。

說有次他和家人一起到餐廳吃火鍋,有對父母帶著兩個小男孩坐隔壁桌,兩個孩子一直吵鬧,後來推搡起來,一失手,把他們這桌的火鍋菜盤推倒在地。

還好盤子是塑料的,沒摔破,但菜掉了一地。

孩子的父母看到後,立刻大聲訓斥孩子,要求孩子道歉。兩個孩子立刻說了“對不起”,然後他們就回了座位。

周教授開始跟兒子一起蹲下來撿菜,在撿的過程中,他抬頭剛好看到那兩個孩子正在看向他們,就問“你們要不要來幫忙?

兩個孩子先是愣了一下,較大的孩子回答“可是我們已經說過對不起了。”較小的孩子則轉過頭去看媽媽,他媽媽看過來說“真的很不好意思啊!

然後,媽媽叫兩個孩子坐好,開始嚴肅的教育起孩子來,講了很多道理:包括不應該亂跑、要尊重別人、不應該影響到別人、做錯事要說對不起……

"

之前發完關於迪士尼裡的打人事件後,下面很多媽媽留言。

我自己一邊看留言一邊在想,這屆的孩子,可以說是比之前的每一屆都顯得更懂禮數、更有禮貌了。

但是這禮數中,卻帶著距離,禮貌中,卻帶著霸道。

就像有位媽媽說: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1

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周育如曾寫過一個故事。

說有次他和家人一起到餐廳吃火鍋,有對父母帶著兩個小男孩坐隔壁桌,兩個孩子一直吵鬧,後來推搡起來,一失手,把他們這桌的火鍋菜盤推倒在地。

還好盤子是塑料的,沒摔破,但菜掉了一地。

孩子的父母看到後,立刻大聲訓斥孩子,要求孩子道歉。兩個孩子立刻說了“對不起”,然後他們就回了座位。

周教授開始跟兒子一起蹲下來撿菜,在撿的過程中,他抬頭剛好看到那兩個孩子正在看向他們,就問“你們要不要來幫忙?

兩個孩子先是愣了一下,較大的孩子回答“可是我們已經說過對不起了。”較小的孩子則轉過頭去看媽媽,他媽媽看過來說“真的很不好意思啊!

然後,媽媽叫兩個孩子坐好,開始嚴肅的教育起孩子來,講了很多道理:包括不應該亂跑、要尊重別人、不應該影響到別人、做錯事要說對不起……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就這樣,一直到周教授和兒子把地上的菜葉撿好。那位媽媽還在訓斥孩子,但全程,大人和孩子,沒有一個人過來幫忙。

周教授說,這種“說對不起加不停說理”的管教方式顯然是有問題的。

它的模式是: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會先要求孩子說“對不起”。然後很仔細的告訴孩子他究竟錯在了哪裡,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當孩子道了歉,也表示理解及同意父母的說理時,這個管教就結束了。

但是這整個過程中,卻缺少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2

跟“對不起”類似的,還有“我不是故意的。

CC2歲多的時候,有段時間特別愛說:我不是故意的。

做錯了事,第一反應就是懊惱的低下頭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的。

起初,我沒注意有什麼問題,還欣慰,這孩子終於學會有禮貌主動承認錯誤了。

直到有次,她打翻了牛奶,立馬一臉抱歉的說:奶奶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老人本就疼孩子,就算是故意的,也沒有讓她自己收拾的意思。

一聽孩子認錯這麼禮貌謙遜有誠意,更是沒了半分責怪的意思。

趕忙說,好了好了,沒事兒沒事兒,去玩兒吧,然後自己蹲在地上打掃。

CC呢,知道沒事了,就徑直跑去玩積木了。

"

之前發完關於迪士尼裡的打人事件後,下面很多媽媽留言。

我自己一邊看留言一邊在想,這屆的孩子,可以說是比之前的每一屆都顯得更懂禮數、更有禮貌了。

但是這禮數中,卻帶著距離,禮貌中,卻帶著霸道。

就像有位媽媽說: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1

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周育如曾寫過一個故事。

說有次他和家人一起到餐廳吃火鍋,有對父母帶著兩個小男孩坐隔壁桌,兩個孩子一直吵鬧,後來推搡起來,一失手,把他們這桌的火鍋菜盤推倒在地。

還好盤子是塑料的,沒摔破,但菜掉了一地。

孩子的父母看到後,立刻大聲訓斥孩子,要求孩子道歉。兩個孩子立刻說了“對不起”,然後他們就回了座位。

周教授開始跟兒子一起蹲下來撿菜,在撿的過程中,他抬頭剛好看到那兩個孩子正在看向他們,就問“你們要不要來幫忙?

兩個孩子先是愣了一下,較大的孩子回答“可是我們已經說過對不起了。”較小的孩子則轉過頭去看媽媽,他媽媽看過來說“真的很不好意思啊!

然後,媽媽叫兩個孩子坐好,開始嚴肅的教育起孩子來,講了很多道理:包括不應該亂跑、要尊重別人、不應該影響到別人、做錯事要說對不起……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就這樣,一直到周教授和兒子把地上的菜葉撿好。那位媽媽還在訓斥孩子,但全程,大人和孩子,沒有一個人過來幫忙。

周教授說,這種“說對不起加不停說理”的管教方式顯然是有問題的。

它的模式是: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會先要求孩子說“對不起”。然後很仔細的告訴孩子他究竟錯在了哪裡,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當孩子道了歉,也表示理解及同意父母的說理時,這個管教就結束了。

但是這整個過程中,卻缺少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2

跟“對不起”類似的,還有“我不是故意的。

CC2歲多的時候,有段時間特別愛說:我不是故意的。

做錯了事,第一反應就是懊惱的低下頭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的。

起初,我沒注意有什麼問題,還欣慰,這孩子終於學會有禮貌主動承認錯誤了。

直到有次,她打翻了牛奶,立馬一臉抱歉的說:奶奶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老人本就疼孩子,就算是故意的,也沒有讓她自己收拾的意思。

一聽孩子認錯這麼禮貌謙遜有誠意,更是沒了半分責怪的意思。

趕忙說,好了好了,沒事兒沒事兒,去玩兒吧,然後自己蹲在地上打掃。

CC呢,知道沒事了,就徑直跑去玩積木了。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老實說,看到年邁的奶奶蹲在地上擦牛奶,做錯事的CC卻沒事人一樣跑去玩積木的那一幕,對我的觸動極大。

我飛速的思考,這是從什麼時候埋下的種子呢?

應該從人生最初的時候便開始了吧。

當那個路還走不穩的嬰兒,把杯子裡的牛奶灑了一地的時候,她是很驚恐的,她可能還會嚇得大哭。

父母不僅不會責怪,反而要來安慰她,沒關係的,你還小,你不是故意的。

孩子越長越大,她經歷過很多非故意的失手行為,但隨著她的主觀意識越來越強,也開始試著挑戰一些故意的壞行為。

也許被批評、被懲罰了。

於是她便明白了“故意”與“非故意”之分,而且知道了,如果某件事不是故意的,那麼免於責罰的機率要大很多。

孩子多精啊。

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就能把一切責任推得乾乾淨淨了,誰不想試試?

"

之前發完關於迪士尼裡的打人事件後,下面很多媽媽留言。

我自己一邊看留言一邊在想,這屆的孩子,可以說是比之前的每一屆都顯得更懂禮數、更有禮貌了。

但是這禮數中,卻帶著距離,禮貌中,卻帶著霸道。

就像有位媽媽說: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1

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周育如曾寫過一個故事。

說有次他和家人一起到餐廳吃火鍋,有對父母帶著兩個小男孩坐隔壁桌,兩個孩子一直吵鬧,後來推搡起來,一失手,把他們這桌的火鍋菜盤推倒在地。

還好盤子是塑料的,沒摔破,但菜掉了一地。

孩子的父母看到後,立刻大聲訓斥孩子,要求孩子道歉。兩個孩子立刻說了“對不起”,然後他們就回了座位。

周教授開始跟兒子一起蹲下來撿菜,在撿的過程中,他抬頭剛好看到那兩個孩子正在看向他們,就問“你們要不要來幫忙?

兩個孩子先是愣了一下,較大的孩子回答“可是我們已經說過對不起了。”較小的孩子則轉過頭去看媽媽,他媽媽看過來說“真的很不好意思啊!

然後,媽媽叫兩個孩子坐好,開始嚴肅的教育起孩子來,講了很多道理:包括不應該亂跑、要尊重別人、不應該影響到別人、做錯事要說對不起……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就這樣,一直到周教授和兒子把地上的菜葉撿好。那位媽媽還在訓斥孩子,但全程,大人和孩子,沒有一個人過來幫忙。

周教授說,這種“說對不起加不停說理”的管教方式顯然是有問題的。

它的模式是: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會先要求孩子說“對不起”。然後很仔細的告訴孩子他究竟錯在了哪裡,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當孩子道了歉,也表示理解及同意父母的說理時,這個管教就結束了。

但是這整個過程中,卻缺少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2

跟“對不起”類似的,還有“我不是故意的。

CC2歲多的時候,有段時間特別愛說:我不是故意的。

做錯了事,第一反應就是懊惱的低下頭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的。

起初,我沒注意有什麼問題,還欣慰,這孩子終於學會有禮貌主動承認錯誤了。

直到有次,她打翻了牛奶,立馬一臉抱歉的說:奶奶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老人本就疼孩子,就算是故意的,也沒有讓她自己收拾的意思。

一聽孩子認錯這麼禮貌謙遜有誠意,更是沒了半分責怪的意思。

趕忙說,好了好了,沒事兒沒事兒,去玩兒吧,然後自己蹲在地上打掃。

CC呢,知道沒事了,就徑直跑去玩積木了。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老實說,看到年邁的奶奶蹲在地上擦牛奶,做錯事的CC卻沒事人一樣跑去玩積木的那一幕,對我的觸動極大。

我飛速的思考,這是從什麼時候埋下的種子呢?

應該從人生最初的時候便開始了吧。

當那個路還走不穩的嬰兒,把杯子裡的牛奶灑了一地的時候,她是很驚恐的,她可能還會嚇得大哭。

父母不僅不會責怪,反而要來安慰她,沒關係的,你還小,你不是故意的。

孩子越長越大,她經歷過很多非故意的失手行為,但隨著她的主觀意識越來越強,也開始試著挑戰一些故意的壞行為。

也許被批評、被懲罰了。

於是她便明白了“故意”與“非故意”之分,而且知道了,如果某件事不是故意的,那麼免於責罰的機率要大很多。

孩子多精啊。

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就能把一切責任推得乾乾淨淨了,誰不想試試?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3

但,這是孩子錯嗎?

顯然不是,還是因為大人教育放了水。

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行為,讓孩子覺得,做到這樣就可以了。

其實幹預的方式很簡單,只需要讓孩子一起參與善後

不是故意的,可以原諒你,但這不代表,你不需要承擔責任。

後來,我讓奶奶去休息,把CC叫回來,讓她自己擦地上的牛奶,小小的人兒還一副理直氣壯:媽媽,可是我不是故意的。

沒關係,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相信下次你一定會做得更好,只是這次,我們要先把你灑掉的牛奶擦乾淨。

不需要講大道理,更不需要責罵,因為講道理和打罵只會讓孩子沉浸在恐懼和推卸責任裡。

只需要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做善後工作,才能真正讓她感受到自己帶來的麻煩。

也只有真正感受到了,她才能學會有意識的去減少這些“非故意”。

否則,如果一句不是故意的就可以相安無事,那還有什麼好注意的呢?

就如周教授所說,年幼的孩子因為經驗不足,原本就很容易犯錯。

重要的是,當他做錯事的時候,父母如何迴應他,將影響下一次他犯錯時的反應。

"

之前發完關於迪士尼裡的打人事件後,下面很多媽媽留言。

我自己一邊看留言一邊在想,這屆的孩子,可以說是比之前的每一屆都顯得更懂禮數、更有禮貌了。

但是這禮數中,卻帶著距離,禮貌中,卻帶著霸道。

就像有位媽媽說: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1

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周育如曾寫過一個故事。

說有次他和家人一起到餐廳吃火鍋,有對父母帶著兩個小男孩坐隔壁桌,兩個孩子一直吵鬧,後來推搡起來,一失手,把他們這桌的火鍋菜盤推倒在地。

還好盤子是塑料的,沒摔破,但菜掉了一地。

孩子的父母看到後,立刻大聲訓斥孩子,要求孩子道歉。兩個孩子立刻說了“對不起”,然後他們就回了座位。

周教授開始跟兒子一起蹲下來撿菜,在撿的過程中,他抬頭剛好看到那兩個孩子正在看向他們,就問“你們要不要來幫忙?

兩個孩子先是愣了一下,較大的孩子回答“可是我們已經說過對不起了。”較小的孩子則轉過頭去看媽媽,他媽媽看過來說“真的很不好意思啊!

然後,媽媽叫兩個孩子坐好,開始嚴肅的教育起孩子來,講了很多道理:包括不應該亂跑、要尊重別人、不應該影響到別人、做錯事要說對不起……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就這樣,一直到周教授和兒子把地上的菜葉撿好。那位媽媽還在訓斥孩子,但全程,大人和孩子,沒有一個人過來幫忙。

周教授說,這種“說對不起加不停說理”的管教方式顯然是有問題的。

它的模式是: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會先要求孩子說“對不起”。然後很仔細的告訴孩子他究竟錯在了哪裡,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當孩子道了歉,也表示理解及同意父母的說理時,這個管教就結束了。

但是這整個過程中,卻缺少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2

跟“對不起”類似的,還有“我不是故意的。

CC2歲多的時候,有段時間特別愛說:我不是故意的。

做錯了事,第一反應就是懊惱的低下頭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的。

起初,我沒注意有什麼問題,還欣慰,這孩子終於學會有禮貌主動承認錯誤了。

直到有次,她打翻了牛奶,立馬一臉抱歉的說:奶奶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老人本就疼孩子,就算是故意的,也沒有讓她自己收拾的意思。

一聽孩子認錯這麼禮貌謙遜有誠意,更是沒了半分責怪的意思。

趕忙說,好了好了,沒事兒沒事兒,去玩兒吧,然後自己蹲在地上打掃。

CC呢,知道沒事了,就徑直跑去玩積木了。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老實說,看到年邁的奶奶蹲在地上擦牛奶,做錯事的CC卻沒事人一樣跑去玩積木的那一幕,對我的觸動極大。

我飛速的思考,這是從什麼時候埋下的種子呢?

應該從人生最初的時候便開始了吧。

當那個路還走不穩的嬰兒,把杯子裡的牛奶灑了一地的時候,她是很驚恐的,她可能還會嚇得大哭。

父母不僅不會責怪,反而要來安慰她,沒關係的,你還小,你不是故意的。

孩子越長越大,她經歷過很多非故意的失手行為,但隨著她的主觀意識越來越強,也開始試著挑戰一些故意的壞行為。

也許被批評、被懲罰了。

於是她便明白了“故意”與“非故意”之分,而且知道了,如果某件事不是故意的,那麼免於責罰的機率要大很多。

孩子多精啊。

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就能把一切責任推得乾乾淨淨了,誰不想試試?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3

但,這是孩子錯嗎?

顯然不是,還是因為大人教育放了水。

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行為,讓孩子覺得,做到這樣就可以了。

其實幹預的方式很簡單,只需要讓孩子一起參與善後

不是故意的,可以原諒你,但這不代表,你不需要承擔責任。

後來,我讓奶奶去休息,把CC叫回來,讓她自己擦地上的牛奶,小小的人兒還一副理直氣壯:媽媽,可是我不是故意的。

沒關係,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相信下次你一定會做得更好,只是這次,我們要先把你灑掉的牛奶擦乾淨。

不需要講大道理,更不需要責罵,因為講道理和打罵只會讓孩子沉浸在恐懼和推卸責任裡。

只需要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做善後工作,才能真正讓她感受到自己帶來的麻煩。

也只有真正感受到了,她才能學會有意識的去減少這些“非故意”。

否則,如果一句不是故意的就可以相安無事,那還有什麼好注意的呢?

就如周教授所說,年幼的孩子因為經驗不足,原本就很容易犯錯。

重要的是,當他做錯事的時候,父母如何迴應他,將影響下一次他犯錯時的反應。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4

最後還想說一說的,就是一些常規禮貌。

起初教CC跟別人說話用詞和語氣要有禮貌的時候,我告訴她,如果你有禮貌,別人會更願意幫助你。

所以,當她說“媽媽,給我倒杯水。”

看我表情嚴肅、一動不動,就意識到了自己語氣不對,於是會耐著性子重來一遍:媽媽,可以幫我倒杯水嗎?

可以。

孩子很快就會知道這個很有用,覺得自己有了禮貌,就應該得到自己想要的。

"

之前發完關於迪士尼裡的打人事件後,下面很多媽媽留言。

我自己一邊看留言一邊在想,這屆的孩子,可以說是比之前的每一屆都顯得更懂禮數、更有禮貌了。

但是這禮數中,卻帶著距離,禮貌中,卻帶著霸道。

就像有位媽媽說: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1

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周育如曾寫過一個故事。

說有次他和家人一起到餐廳吃火鍋,有對父母帶著兩個小男孩坐隔壁桌,兩個孩子一直吵鬧,後來推搡起來,一失手,把他們這桌的火鍋菜盤推倒在地。

還好盤子是塑料的,沒摔破,但菜掉了一地。

孩子的父母看到後,立刻大聲訓斥孩子,要求孩子道歉。兩個孩子立刻說了“對不起”,然後他們就回了座位。

周教授開始跟兒子一起蹲下來撿菜,在撿的過程中,他抬頭剛好看到那兩個孩子正在看向他們,就問“你們要不要來幫忙?

兩個孩子先是愣了一下,較大的孩子回答“可是我們已經說過對不起了。”較小的孩子則轉過頭去看媽媽,他媽媽看過來說“真的很不好意思啊!

然後,媽媽叫兩個孩子坐好,開始嚴肅的教育起孩子來,講了很多道理:包括不應該亂跑、要尊重別人、不應該影響到別人、做錯事要說對不起……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就這樣,一直到周教授和兒子把地上的菜葉撿好。那位媽媽還在訓斥孩子,但全程,大人和孩子,沒有一個人過來幫忙。

周教授說,這種“說對不起加不停說理”的管教方式顯然是有問題的。

它的模式是: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會先要求孩子說“對不起”。然後很仔細的告訴孩子他究竟錯在了哪裡,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當孩子道了歉,也表示理解及同意父母的說理時,這個管教就結束了。

但是這整個過程中,卻缺少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2

跟“對不起”類似的,還有“我不是故意的。

CC2歲多的時候,有段時間特別愛說:我不是故意的。

做錯了事,第一反應就是懊惱的低下頭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的。

起初,我沒注意有什麼問題,還欣慰,這孩子終於學會有禮貌主動承認錯誤了。

直到有次,她打翻了牛奶,立馬一臉抱歉的說:奶奶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老人本就疼孩子,就算是故意的,也沒有讓她自己收拾的意思。

一聽孩子認錯這麼禮貌謙遜有誠意,更是沒了半分責怪的意思。

趕忙說,好了好了,沒事兒沒事兒,去玩兒吧,然後自己蹲在地上打掃。

CC呢,知道沒事了,就徑直跑去玩積木了。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老實說,看到年邁的奶奶蹲在地上擦牛奶,做錯事的CC卻沒事人一樣跑去玩積木的那一幕,對我的觸動極大。

我飛速的思考,這是從什麼時候埋下的種子呢?

應該從人生最初的時候便開始了吧。

當那個路還走不穩的嬰兒,把杯子裡的牛奶灑了一地的時候,她是很驚恐的,她可能還會嚇得大哭。

父母不僅不會責怪,反而要來安慰她,沒關係的,你還小,你不是故意的。

孩子越長越大,她經歷過很多非故意的失手行為,但隨著她的主觀意識越來越強,也開始試著挑戰一些故意的壞行為。

也許被批評、被懲罰了。

於是她便明白了“故意”與“非故意”之分,而且知道了,如果某件事不是故意的,那麼免於責罰的機率要大很多。

孩子多精啊。

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就能把一切責任推得乾乾淨淨了,誰不想試試?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3

但,這是孩子錯嗎?

顯然不是,還是因為大人教育放了水。

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行為,讓孩子覺得,做到這樣就可以了。

其實幹預的方式很簡單,只需要讓孩子一起參與善後

不是故意的,可以原諒你,但這不代表,你不需要承擔責任。

後來,我讓奶奶去休息,把CC叫回來,讓她自己擦地上的牛奶,小小的人兒還一副理直氣壯:媽媽,可是我不是故意的。

沒關係,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相信下次你一定會做得更好,只是這次,我們要先把你灑掉的牛奶擦乾淨。

不需要講大道理,更不需要責罵,因為講道理和打罵只會讓孩子沉浸在恐懼和推卸責任裡。

只需要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做善後工作,才能真正讓她感受到自己帶來的麻煩。

也只有真正感受到了,她才能學會有意識的去減少這些“非故意”。

否則,如果一句不是故意的就可以相安無事,那還有什麼好注意的呢?

就如周教授所說,年幼的孩子因為經驗不足,原本就很容易犯錯。

重要的是,當他做錯事的時候,父母如何迴應他,將影響下一次他犯錯時的反應。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4

最後還想說一說的,就是一些常規禮貌。

起初教CC跟別人說話用詞和語氣要有禮貌的時候,我告訴她,如果你有禮貌,別人會更願意幫助你。

所以,當她說“媽媽,給我倒杯水。”

看我表情嚴肅、一動不動,就意識到了自己語氣不對,於是會耐著性子重來一遍:媽媽,可以幫我倒杯水嗎?

可以。

孩子很快就會知道這個很有用,覺得自己有了禮貌,就應該得到自己想要的。

我相信,很多孩子對禮貌是真的有誤解的

所以當被拒絕的時候,她就覺得難以接受。

  • “媽媽,可以幫我打開電視嗎?”
  • “親愛的,現在不可以!”
  • “小朋友,我可以玩一會兒你的玩具嗎?”
  • “不行!”

當沒被滿足的時候,她會立馬翻臉或哭鬧。

怎麼看,都像極了一個披著禮貌外衣的“小野蠻人”,努力“裝模作樣”的學習文明社會的樣子,但,一秒就破功。

這真得是每個孩子“長成大人模樣”邁不過去的一道檻兒。

可見,在引導孩子通往文明的路上,我們不僅要教她們具體的禮貌用語,更要讓他們明白,禮貌只是敲門磚,並不是通行證。

就像開頭留言的那位媽媽說的一樣,不是你說一句請,別人就應該答應你的無禮要求。

所有的禮貌只是一種語言表現的外在形式,如果只是言傳,那麼孩子學來的也只有皮毛。

只有真正的讓他去承擔結果、去換位思考、去認可規則,他才有可能在心底裡生長出真正的尊重。

願每個孩子的謙遜有禮都能表裡如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