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

祖國成立70年來,由貧窮落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娛樂就是玩泥巴、扔沙包,現在的小孩學各種樂器、參加外國夏令營、假期外出旅遊長見識等等,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孩子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存在,父母竭盡所能地提供最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對還孩子精神層面的關注與培養,卻沒有和物質條件一起發展進步。

“某初中生被老師批評跳樓輕生”、“某家長不給買玩具離家出走”、“某畢業生找工作不順利自殺”等等,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常見報端,發生這樣的事。雖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年輕人心理素質差、抗壓力弱,稍有不如意,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年輕人的心理承受力弱也和父母小時候的培養有關。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要想讓年輕人以較強的心理素質適應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和挫折,就要從小重視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在享有優渥的物質條件時,精神、心理層面也能得到完善的鍛鍊,讓孩子在長大後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日本作家久世浩司的《抗壓力·親子篇》,在書中就提到從5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抗壓力。

"

祖國成立70年來,由貧窮落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娛樂就是玩泥巴、扔沙包,現在的小孩學各種樂器、參加外國夏令營、假期外出旅遊長見識等等,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孩子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存在,父母竭盡所能地提供最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對還孩子精神層面的關注與培養,卻沒有和物質條件一起發展進步。

“某初中生被老師批評跳樓輕生”、“某家長不給買玩具離家出走”、“某畢業生找工作不順利自殺”等等,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常見報端,發生這樣的事。雖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年輕人心理素質差、抗壓力弱,稍有不如意,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年輕人的心理承受力弱也和父母小時候的培養有關。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要想讓年輕人以較強的心理素質適應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和挫折,就要從小重視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在享有優渥的物質條件時,精神、心理層面也能得到完善的鍛鍊,讓孩子在長大後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日本作家久世浩司的《抗壓力·親子篇》,在書中就提到從5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抗壓力。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抗壓力·親子篇》中,不僅有關於如何對孩子的抗壓力進行培養,每個能力後面附有3分鐘練習方式,也列出了一些父母容易犯的、但被自己忽略的一些教育誤區和不好的行為,幫助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避免這些行為。通過對孩子抗壓力的培養,助力他們身體心靈健康成長。

那麼什麼是抗壓力?習得抗壓力有什麼好處呢?

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

抗壓力,在應對逆境、困難和強大壓力的時候,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抗壓力,有助於增強他們的承受力,在成年後參加工作、進入社會能更好的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以較好的心態來應對生活。

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這三種能力,幫助他們以健康的、積極的心態來迎接未來生活!

"

祖國成立70年來,由貧窮落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娛樂就是玩泥巴、扔沙包,現在的小孩學各種樂器、參加外國夏令營、假期外出旅遊長見識等等,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孩子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存在,父母竭盡所能地提供最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對還孩子精神層面的關注與培養,卻沒有和物質條件一起發展進步。

“某初中生被老師批評跳樓輕生”、“某家長不給買玩具離家出走”、“某畢業生找工作不順利自殺”等等,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常見報端,發生這樣的事。雖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年輕人心理素質差、抗壓力弱,稍有不如意,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年輕人的心理承受力弱也和父母小時候的培養有關。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要想讓年輕人以較強的心理素質適應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和挫折,就要從小重視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在享有優渥的物質條件時,精神、心理層面也能得到完善的鍛鍊,讓孩子在長大後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日本作家久世浩司的《抗壓力·親子篇》,在書中就提到從5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抗壓力。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抗壓力·親子篇》中,不僅有關於如何對孩子的抗壓力進行培養,每個能力後面附有3分鐘練習方式,也列出了一些父母容易犯的、但被自己忽略的一些教育誤區和不好的行為,幫助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避免這些行為。通過對孩子抗壓力的培養,助力他們身體心靈健康成長。

那麼什麼是抗壓力?習得抗壓力有什麼好處呢?

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

抗壓力,在應對逆境、困難和強大壓力的時候,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抗壓力,有助於增強他們的承受力,在成年後參加工作、進入社會能更好的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以較好的心態來應對生活。

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這三種能力,幫助他們以健康的、積極的心態來迎接未來生活!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一、自信心。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陪伴他們成長。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給予鼓勵;受傷的時候,父母給予安慰;傷心的時候,父母給予陪伴。

但就像鷹終歸要離巢,孩子長大後也要離開父母的呵護獨自踏入社會,當碰到困難、身處逆境時,父母就不能第一時間陪在身邊幫助度過。這時候如果孩子對自己擁有較高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實力度過困境,那麼孩子就會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事情的進展也就會順利很多。

愛因斯坦說:“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需要父母從小幫助培養。

久世浩司在書中從三個方面幫助孩子培養自信。

1、找到孩子的性格優勢,並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專長。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小孩找出來,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專長。

有的小孩有很好的創造力,有的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有的非常細心等等。要發現孩子的性格優勢,可以這樣與孩子進行對話:

最近有哪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

請講述一次你的成功體驗。

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通過這樣的對話,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講出自己驕傲、感興趣的事情,進而發現孩子特有的優點。

比如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通過一次全家遊,發現自己的兒子有強烈的好奇心,並且有著很好的忍耐力和人情味。找到了兒子的這三種性格優勢,久世浩司就幫助設計家務活動烹飪,讓兒子參與其中。

烹飪時,考慮要做什麼菜、如何搭配食材,能激發兒子的好奇心;做菜從開始的材料準備到最後的成菜上桌,需要一定的耐心;付出真心為家人烹飪美食能增強孩子對家人的責任感和愛。

在這樣的練習中,孩子在做著自己喜歡事情的同時,還能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家人的認同感,自信在慢慢中就累積了,確信自己能辦好事情,實現對自我的認可。

2、對孩子,父母不要吝嗇表揚。

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傳統,就是不管親人之間還是愛人之間,都比較羞於表達自己的愛意和讚美。

父母認為孩子考試第一名,給他買最喜歡的玩具或者領著去夢寐以求的地方旅遊,就是最好的獎勵;愛人之間以為平時多體貼、多做家務,就能表達對對方的愛。

這種含蓄的表達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遠遠不如直接、面對面說出口的愛和表揚。尤其是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想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認可。

如果不管孩子表現的多麼出色,父母都沒有給予正面的肯定,久之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動力和激情,整個人也會變得不自信,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才得不到父母的表揚。

相反,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取得進步、體育比賽獲得名次時,父母都能及時表現出很開心、誇讚孩子很棒,那麼孩子心裡肯定也樂開了花。集腋成裘、積沙成塔,在不知不覺間孩子就積累了自信,認定自己能行,有更好的底氣從容面對工作和生活。

久世浩司認為,父母之所以吝嗇表揚,有以下幾點原因:

可用於表揚的詞彙量不足、不知該如何進行表揚。

這樣的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就很少得到來自他們父母的表揚,所以不會、不知該如何表揚孩子。

父母如果小時候沒有被表揚,那麼就能更深刻的體會孩子對想要讚美的渴望,而且父母也不能以這個理由來拒絕對自己孩子的讚揚。不會表揚的父母,可以通過閱讀書籍、看相關的視頻,學會表揚的詞彙,邁出第一步對孩子進行讚美。

只要邁出第一步,後續就很容易開展了。

●父母沒有持之以恆表揚的動力。

有的父母在孩子幼兒園、小學的時候,經常表揚孩子。但在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直至大學、參加工作,就幾乎停止了對孩子的表揚。這是因為父母在表揚孩子後,很少得到孩子的反饋,就覺得表揚沒有作用,不再繼續。

殊不知有可能是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父母的表揚並不是無動於衷,內心仍然是歡喜的,但是因為羞澀、難為情,表面就表現的比較“冷漠”、酷,不和父母進行互動。

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同樣的,孩子不管多大,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

要知道父母的表揚是為了對孩子行為進行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激勵孩子更加努力上進,而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的感謝和迴應。

●認為讚美孩子是溺愛。

有的父母認為表揚了孩子,孩子就容易驕傲,所以就吝嗇表揚。

有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從不表揚孩子和表揚之後孩子驕傲,顯然前者的危害更大。

從不表揚,直接就是對孩子的否定,這樣孩子很容易養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相反,對孩子表揚能讓孩子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孩子如果表現出驕傲、膨脹的心態,可以和孩子進行談心,一起分析驕傲的壞處,學無止境,要一直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取得進步。

※關於父母Tips:

特別提一下,有的家長表揚孩子過於注重結果。

比如只有孩子考滿分、第一名才進行表揚,如果考得不好就不表揚,那這樣的表揚就失去了意義。

表揚是為了幫孩子建立信心、激勵孩子,“唯結果論”的表揚失去了表揚的本質。只要孩子認真學習、每次考試比上回取得進步、生活中樂於助人等等,都是值得進行表揚的。

3、給予積極的安撫。

扼殺一名兒童對世界的愛和好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視兒童的任何請求和互動。

如果孩子在成長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注,那麼就會漸漸封閉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變得敏感、自卑。

父母有很多方式可以給予孩子安撫,比如言語上的肯定、鼓勵,行動上的擁抱、微笑等等。

"

祖國成立70年來,由貧窮落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娛樂就是玩泥巴、扔沙包,現在的小孩學各種樂器、參加外國夏令營、假期外出旅遊長見識等等,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孩子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存在,父母竭盡所能地提供最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對還孩子精神層面的關注與培養,卻沒有和物質條件一起發展進步。

“某初中生被老師批評跳樓輕生”、“某家長不給買玩具離家出走”、“某畢業生找工作不順利自殺”等等,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常見報端,發生這樣的事。雖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年輕人心理素質差、抗壓力弱,稍有不如意,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年輕人的心理承受力弱也和父母小時候的培養有關。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要想讓年輕人以較強的心理素質適應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和挫折,就要從小重視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在享有優渥的物質條件時,精神、心理層面也能得到完善的鍛鍊,讓孩子在長大後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日本作家久世浩司的《抗壓力·親子篇》,在書中就提到從5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抗壓力。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抗壓力·親子篇》中,不僅有關於如何對孩子的抗壓力進行培養,每個能力後面附有3分鐘練習方式,也列出了一些父母容易犯的、但被自己忽略的一些教育誤區和不好的行為,幫助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避免這些行為。通過對孩子抗壓力的培養,助力他們身體心靈健康成長。

那麼什麼是抗壓力?習得抗壓力有什麼好處呢?

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

抗壓力,在應對逆境、困難和強大壓力的時候,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抗壓力,有助於增強他們的承受力,在成年後參加工作、進入社會能更好的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以較好的心態來應對生活。

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這三種能力,幫助他們以健康的、積極的心態來迎接未來生活!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一、自信心。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陪伴他們成長。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給予鼓勵;受傷的時候,父母給予安慰;傷心的時候,父母給予陪伴。

但就像鷹終歸要離巢,孩子長大後也要離開父母的呵護獨自踏入社會,當碰到困難、身處逆境時,父母就不能第一時間陪在身邊幫助度過。這時候如果孩子對自己擁有較高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實力度過困境,那麼孩子就會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事情的進展也就會順利很多。

愛因斯坦說:“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需要父母從小幫助培養。

久世浩司在書中從三個方面幫助孩子培養自信。

1、找到孩子的性格優勢,並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專長。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小孩找出來,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專長。

有的小孩有很好的創造力,有的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有的非常細心等等。要發現孩子的性格優勢,可以這樣與孩子進行對話:

最近有哪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

請講述一次你的成功體驗。

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通過這樣的對話,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講出自己驕傲、感興趣的事情,進而發現孩子特有的優點。

比如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通過一次全家遊,發現自己的兒子有強烈的好奇心,並且有著很好的忍耐力和人情味。找到了兒子的這三種性格優勢,久世浩司就幫助設計家務活動烹飪,讓兒子參與其中。

烹飪時,考慮要做什麼菜、如何搭配食材,能激發兒子的好奇心;做菜從開始的材料準備到最後的成菜上桌,需要一定的耐心;付出真心為家人烹飪美食能增強孩子對家人的責任感和愛。

在這樣的練習中,孩子在做著自己喜歡事情的同時,還能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家人的認同感,自信在慢慢中就累積了,確信自己能辦好事情,實現對自我的認可。

2、對孩子,父母不要吝嗇表揚。

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傳統,就是不管親人之間還是愛人之間,都比較羞於表達自己的愛意和讚美。

父母認為孩子考試第一名,給他買最喜歡的玩具或者領著去夢寐以求的地方旅遊,就是最好的獎勵;愛人之間以為平時多體貼、多做家務,就能表達對對方的愛。

這種含蓄的表達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遠遠不如直接、面對面說出口的愛和表揚。尤其是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想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認可。

如果不管孩子表現的多麼出色,父母都沒有給予正面的肯定,久之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動力和激情,整個人也會變得不自信,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才得不到父母的表揚。

相反,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取得進步、體育比賽獲得名次時,父母都能及時表現出很開心、誇讚孩子很棒,那麼孩子心裡肯定也樂開了花。集腋成裘、積沙成塔,在不知不覺間孩子就積累了自信,認定自己能行,有更好的底氣從容面對工作和生活。

久世浩司認為,父母之所以吝嗇表揚,有以下幾點原因:

可用於表揚的詞彙量不足、不知該如何進行表揚。

這樣的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就很少得到來自他們父母的表揚,所以不會、不知該如何表揚孩子。

父母如果小時候沒有被表揚,那麼就能更深刻的體會孩子對想要讚美的渴望,而且父母也不能以這個理由來拒絕對自己孩子的讚揚。不會表揚的父母,可以通過閱讀書籍、看相關的視頻,學會表揚的詞彙,邁出第一步對孩子進行讚美。

只要邁出第一步,後續就很容易開展了。

●父母沒有持之以恆表揚的動力。

有的父母在孩子幼兒園、小學的時候,經常表揚孩子。但在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直至大學、參加工作,就幾乎停止了對孩子的表揚。這是因為父母在表揚孩子後,很少得到孩子的反饋,就覺得表揚沒有作用,不再繼續。

殊不知有可能是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父母的表揚並不是無動於衷,內心仍然是歡喜的,但是因為羞澀、難為情,表面就表現的比較“冷漠”、酷,不和父母進行互動。

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同樣的,孩子不管多大,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

要知道父母的表揚是為了對孩子行為進行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激勵孩子更加努力上進,而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的感謝和迴應。

●認為讚美孩子是溺愛。

有的父母認為表揚了孩子,孩子就容易驕傲,所以就吝嗇表揚。

有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從不表揚孩子和表揚之後孩子驕傲,顯然前者的危害更大。

從不表揚,直接就是對孩子的否定,這樣孩子很容易養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相反,對孩子表揚能讓孩子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孩子如果表現出驕傲、膨脹的心態,可以和孩子進行談心,一起分析驕傲的壞處,學無止境,要一直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取得進步。

※關於父母Tips:

特別提一下,有的家長表揚孩子過於注重結果。

比如只有孩子考滿分、第一名才進行表揚,如果考得不好就不表揚,那這樣的表揚就失去了意義。

表揚是為了幫孩子建立信心、激勵孩子,“唯結果論”的表揚失去了表揚的本質。只要孩子認真學習、每次考試比上回取得進步、生活中樂於助人等等,都是值得進行表揚的。

3、給予積極的安撫。

扼殺一名兒童對世界的愛和好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視兒童的任何請求和互動。

如果孩子在成長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注,那麼就會漸漸封閉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變得敏感、自卑。

父母有很多方式可以給予孩子安撫,比如言語上的肯定、鼓勵,行動上的擁抱、微笑等等。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久世浩司在書中把安撫分為:積極安撫、消極安撫、無條件安撫、有條件安撫四種。其中最有效果的就是積極安撫。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分享新鮮事,父母給予認真的傾聽和迴應:太好了!真棒!

這樣既能鼓勵孩子把在學校中發生的事情告訴父母,也能感到時刻都在被父母關注和認可,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就樹立起了自信。

"

祖國成立70年來,由貧窮落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娛樂就是玩泥巴、扔沙包,現在的小孩學各種樂器、參加外國夏令營、假期外出旅遊長見識等等,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孩子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存在,父母竭盡所能地提供最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對還孩子精神層面的關注與培養,卻沒有和物質條件一起發展進步。

“某初中生被老師批評跳樓輕生”、“某家長不給買玩具離家出走”、“某畢業生找工作不順利自殺”等等,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常見報端,發生這樣的事。雖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年輕人心理素質差、抗壓力弱,稍有不如意,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年輕人的心理承受力弱也和父母小時候的培養有關。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要想讓年輕人以較強的心理素質適應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和挫折,就要從小重視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在享有優渥的物質條件時,精神、心理層面也能得到完善的鍛鍊,讓孩子在長大後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日本作家久世浩司的《抗壓力·親子篇》,在書中就提到從5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抗壓力。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抗壓力·親子篇》中,不僅有關於如何對孩子的抗壓力進行培養,每個能力後面附有3分鐘練習方式,也列出了一些父母容易犯的、但被自己忽略的一些教育誤區和不好的行為,幫助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避免這些行為。通過對孩子抗壓力的培養,助力他們身體心靈健康成長。

那麼什麼是抗壓力?習得抗壓力有什麼好處呢?

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

抗壓力,在應對逆境、困難和強大壓力的時候,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抗壓力,有助於增強他們的承受力,在成年後參加工作、進入社會能更好的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以較好的心態來應對生活。

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這三種能力,幫助他們以健康的、積極的心態來迎接未來生活!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一、自信心。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陪伴他們成長。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給予鼓勵;受傷的時候,父母給予安慰;傷心的時候,父母給予陪伴。

但就像鷹終歸要離巢,孩子長大後也要離開父母的呵護獨自踏入社會,當碰到困難、身處逆境時,父母就不能第一時間陪在身邊幫助度過。這時候如果孩子對自己擁有較高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實力度過困境,那麼孩子就會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事情的進展也就會順利很多。

愛因斯坦說:“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需要父母從小幫助培養。

久世浩司在書中從三個方面幫助孩子培養自信。

1、找到孩子的性格優勢,並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專長。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小孩找出來,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專長。

有的小孩有很好的創造力,有的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有的非常細心等等。要發現孩子的性格優勢,可以這樣與孩子進行對話:

最近有哪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

請講述一次你的成功體驗。

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通過這樣的對話,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講出自己驕傲、感興趣的事情,進而發現孩子特有的優點。

比如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通過一次全家遊,發現自己的兒子有強烈的好奇心,並且有著很好的忍耐力和人情味。找到了兒子的這三種性格優勢,久世浩司就幫助設計家務活動烹飪,讓兒子參與其中。

烹飪時,考慮要做什麼菜、如何搭配食材,能激發兒子的好奇心;做菜從開始的材料準備到最後的成菜上桌,需要一定的耐心;付出真心為家人烹飪美食能增強孩子對家人的責任感和愛。

在這樣的練習中,孩子在做著自己喜歡事情的同時,還能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家人的認同感,自信在慢慢中就累積了,確信自己能辦好事情,實現對自我的認可。

2、對孩子,父母不要吝嗇表揚。

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傳統,就是不管親人之間還是愛人之間,都比較羞於表達自己的愛意和讚美。

父母認為孩子考試第一名,給他買最喜歡的玩具或者領著去夢寐以求的地方旅遊,就是最好的獎勵;愛人之間以為平時多體貼、多做家務,就能表達對對方的愛。

這種含蓄的表達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遠遠不如直接、面對面說出口的愛和表揚。尤其是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想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認可。

如果不管孩子表現的多麼出色,父母都沒有給予正面的肯定,久之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動力和激情,整個人也會變得不自信,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才得不到父母的表揚。

相反,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取得進步、體育比賽獲得名次時,父母都能及時表現出很開心、誇讚孩子很棒,那麼孩子心裡肯定也樂開了花。集腋成裘、積沙成塔,在不知不覺間孩子就積累了自信,認定自己能行,有更好的底氣從容面對工作和生活。

久世浩司認為,父母之所以吝嗇表揚,有以下幾點原因:

可用於表揚的詞彙量不足、不知該如何進行表揚。

這樣的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就很少得到來自他們父母的表揚,所以不會、不知該如何表揚孩子。

父母如果小時候沒有被表揚,那麼就能更深刻的體會孩子對想要讚美的渴望,而且父母也不能以這個理由來拒絕對自己孩子的讚揚。不會表揚的父母,可以通過閱讀書籍、看相關的視頻,學會表揚的詞彙,邁出第一步對孩子進行讚美。

只要邁出第一步,後續就很容易開展了。

●父母沒有持之以恆表揚的動力。

有的父母在孩子幼兒園、小學的時候,經常表揚孩子。但在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直至大學、參加工作,就幾乎停止了對孩子的表揚。這是因為父母在表揚孩子後,很少得到孩子的反饋,就覺得表揚沒有作用,不再繼續。

殊不知有可能是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父母的表揚並不是無動於衷,內心仍然是歡喜的,但是因為羞澀、難為情,表面就表現的比較“冷漠”、酷,不和父母進行互動。

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同樣的,孩子不管多大,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

要知道父母的表揚是為了對孩子行為進行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激勵孩子更加努力上進,而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的感謝和迴應。

●認為讚美孩子是溺愛。

有的父母認為表揚了孩子,孩子就容易驕傲,所以就吝嗇表揚。

有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從不表揚孩子和表揚之後孩子驕傲,顯然前者的危害更大。

從不表揚,直接就是對孩子的否定,這樣孩子很容易養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相反,對孩子表揚能讓孩子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孩子如果表現出驕傲、膨脹的心態,可以和孩子進行談心,一起分析驕傲的壞處,學無止境,要一直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取得進步。

※關於父母Tips:

特別提一下,有的家長表揚孩子過於注重結果。

比如只有孩子考滿分、第一名才進行表揚,如果考得不好就不表揚,那這樣的表揚就失去了意義。

表揚是為了幫孩子建立信心、激勵孩子,“唯結果論”的表揚失去了表揚的本質。只要孩子認真學習、每次考試比上回取得進步、生活中樂於助人等等,都是值得進行表揚的。

3、給予積極的安撫。

扼殺一名兒童對世界的愛和好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視兒童的任何請求和互動。

如果孩子在成長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注,那麼就會漸漸封閉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變得敏感、自卑。

父母有很多方式可以給予孩子安撫,比如言語上的肯定、鼓勵,行動上的擁抱、微笑等等。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久世浩司在書中把安撫分為:積極安撫、消極安撫、無條件安撫、有條件安撫四種。其中最有效果的就是積極安撫。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分享新鮮事,父母給予認真的傾聽和迴應:太好了!真棒!

這樣既能鼓勵孩子把在學校中發生的事情告訴父母,也能感到時刻都在被父母關注和認可,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就樹立起了自信。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二、樂觀精神。

“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擁有自信,就是充滿對自我的肯定,有底氣、有信心去嘗試新鮮的事物、攻克不同的高峰。但有些事不是我們擁有自信就能達成的,如果憑藉我們的努力,怎麼也實現不了,這時你會怎麼選擇呢?是一蹶不振、喪失信心,還是把它當成一段經歷,從中學習經驗教訓呢?

如果是前者,那麼我們就需要樂觀精神。

樂觀,能幫助我們從積極的一面思考問題,發現事情美好陽光的一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擁有樂觀,就能幫我們在遇到煩惱、失敗、沮喪的時候走出來,重整旗鼓再出發。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人之所以有悲觀和樂觀,是因為對事情的解讀方式不同,即如何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進行歸因。

"

祖國成立70年來,由貧窮落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娛樂就是玩泥巴、扔沙包,現在的小孩學各種樂器、參加外國夏令營、假期外出旅遊長見識等等,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孩子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存在,父母竭盡所能地提供最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對還孩子精神層面的關注與培養,卻沒有和物質條件一起發展進步。

“某初中生被老師批評跳樓輕生”、“某家長不給買玩具離家出走”、“某畢業生找工作不順利自殺”等等,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常見報端,發生這樣的事。雖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年輕人心理素質差、抗壓力弱,稍有不如意,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年輕人的心理承受力弱也和父母小時候的培養有關。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要想讓年輕人以較強的心理素質適應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和挫折,就要從小重視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在享有優渥的物質條件時,精神、心理層面也能得到完善的鍛鍊,讓孩子在長大後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日本作家久世浩司的《抗壓力·親子篇》,在書中就提到從5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抗壓力。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抗壓力·親子篇》中,不僅有關於如何對孩子的抗壓力進行培養,每個能力後面附有3分鐘練習方式,也列出了一些父母容易犯的、但被自己忽略的一些教育誤區和不好的行為,幫助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避免這些行為。通過對孩子抗壓力的培養,助力他們身體心靈健康成長。

那麼什麼是抗壓力?習得抗壓力有什麼好處呢?

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

抗壓力,在應對逆境、困難和強大壓力的時候,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抗壓力,有助於增強他們的承受力,在成年後參加工作、進入社會能更好的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以較好的心態來應對生活。

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這三種能力,幫助他們以健康的、積極的心態來迎接未來生活!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一、自信心。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陪伴他們成長。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給予鼓勵;受傷的時候,父母給予安慰;傷心的時候,父母給予陪伴。

但就像鷹終歸要離巢,孩子長大後也要離開父母的呵護獨自踏入社會,當碰到困難、身處逆境時,父母就不能第一時間陪在身邊幫助度過。這時候如果孩子對自己擁有較高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實力度過困境,那麼孩子就會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事情的進展也就會順利很多。

愛因斯坦說:“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需要父母從小幫助培養。

久世浩司在書中從三個方面幫助孩子培養自信。

1、找到孩子的性格優勢,並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專長。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小孩找出來,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專長。

有的小孩有很好的創造力,有的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有的非常細心等等。要發現孩子的性格優勢,可以這樣與孩子進行對話:

最近有哪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

請講述一次你的成功體驗。

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通過這樣的對話,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講出自己驕傲、感興趣的事情,進而發現孩子特有的優點。

比如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通過一次全家遊,發現自己的兒子有強烈的好奇心,並且有著很好的忍耐力和人情味。找到了兒子的這三種性格優勢,久世浩司就幫助設計家務活動烹飪,讓兒子參與其中。

烹飪時,考慮要做什麼菜、如何搭配食材,能激發兒子的好奇心;做菜從開始的材料準備到最後的成菜上桌,需要一定的耐心;付出真心為家人烹飪美食能增強孩子對家人的責任感和愛。

在這樣的練習中,孩子在做著自己喜歡事情的同時,還能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家人的認同感,自信在慢慢中就累積了,確信自己能辦好事情,實現對自我的認可。

2、對孩子,父母不要吝嗇表揚。

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傳統,就是不管親人之間還是愛人之間,都比較羞於表達自己的愛意和讚美。

父母認為孩子考試第一名,給他買最喜歡的玩具或者領著去夢寐以求的地方旅遊,就是最好的獎勵;愛人之間以為平時多體貼、多做家務,就能表達對對方的愛。

這種含蓄的表達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遠遠不如直接、面對面說出口的愛和表揚。尤其是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想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認可。

如果不管孩子表現的多麼出色,父母都沒有給予正面的肯定,久之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動力和激情,整個人也會變得不自信,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才得不到父母的表揚。

相反,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取得進步、體育比賽獲得名次時,父母都能及時表現出很開心、誇讚孩子很棒,那麼孩子心裡肯定也樂開了花。集腋成裘、積沙成塔,在不知不覺間孩子就積累了自信,認定自己能行,有更好的底氣從容面對工作和生活。

久世浩司認為,父母之所以吝嗇表揚,有以下幾點原因:

可用於表揚的詞彙量不足、不知該如何進行表揚。

這樣的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就很少得到來自他們父母的表揚,所以不會、不知該如何表揚孩子。

父母如果小時候沒有被表揚,那麼就能更深刻的體會孩子對想要讚美的渴望,而且父母也不能以這個理由來拒絕對自己孩子的讚揚。不會表揚的父母,可以通過閱讀書籍、看相關的視頻,學會表揚的詞彙,邁出第一步對孩子進行讚美。

只要邁出第一步,後續就很容易開展了。

●父母沒有持之以恆表揚的動力。

有的父母在孩子幼兒園、小學的時候,經常表揚孩子。但在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直至大學、參加工作,就幾乎停止了對孩子的表揚。這是因為父母在表揚孩子後,很少得到孩子的反饋,就覺得表揚沒有作用,不再繼續。

殊不知有可能是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父母的表揚並不是無動於衷,內心仍然是歡喜的,但是因為羞澀、難為情,表面就表現的比較“冷漠”、酷,不和父母進行互動。

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同樣的,孩子不管多大,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

要知道父母的表揚是為了對孩子行為進行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激勵孩子更加努力上進,而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的感謝和迴應。

●認為讚美孩子是溺愛。

有的父母認為表揚了孩子,孩子就容易驕傲,所以就吝嗇表揚。

有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從不表揚孩子和表揚之後孩子驕傲,顯然前者的危害更大。

從不表揚,直接就是對孩子的否定,這樣孩子很容易養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相反,對孩子表揚能讓孩子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孩子如果表現出驕傲、膨脹的心態,可以和孩子進行談心,一起分析驕傲的壞處,學無止境,要一直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取得進步。

※關於父母Tips:

特別提一下,有的家長表揚孩子過於注重結果。

比如只有孩子考滿分、第一名才進行表揚,如果考得不好就不表揚,那這樣的表揚就失去了意義。

表揚是為了幫孩子建立信心、激勵孩子,“唯結果論”的表揚失去了表揚的本質。只要孩子認真學習、每次考試比上回取得進步、生活中樂於助人等等,都是值得進行表揚的。

3、給予積極的安撫。

扼殺一名兒童對世界的愛和好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視兒童的任何請求和互動。

如果孩子在成長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注,那麼就會漸漸封閉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變得敏感、自卑。

父母有很多方式可以給予孩子安撫,比如言語上的肯定、鼓勵,行動上的擁抱、微笑等等。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久世浩司在書中把安撫分為:積極安撫、消極安撫、無條件安撫、有條件安撫四種。其中最有效果的就是積極安撫。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分享新鮮事,父母給予認真的傾聽和迴應:太好了!真棒!

這樣既能鼓勵孩子把在學校中發生的事情告訴父母,也能感到時刻都在被父母關注和認可,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就樹立起了自信。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二、樂觀精神。

“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擁有自信,就是充滿對自我的肯定,有底氣、有信心去嘗試新鮮的事物、攻克不同的高峰。但有些事不是我們擁有自信就能達成的,如果憑藉我們的努力,怎麼也實現不了,這時你會怎麼選擇呢?是一蹶不振、喪失信心,還是把它當成一段經歷,從中學習經驗教訓呢?

如果是前者,那麼我們就需要樂觀精神。

樂觀,能幫助我們從積極的一面思考問題,發現事情美好陽光的一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擁有樂觀,就能幫我們在遇到煩惱、失敗、沮喪的時候走出來,重整旗鼓再出發。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人之所以有悲觀和樂觀,是因為對事情的解讀方式不同,即如何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進行歸因。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如圖所示,悲觀者認為事情的失敗全是自己造成的,並且這種失敗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會好轉。

而樂觀者認為事情的失敗既有內因也有外因,並且就事論事,一次失敗不代表永遠的失敗,事情總是會變好的。

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指出,有四種因素會導致孩子形成悲觀思維:

·遺傳

·對父母悲觀行為的模仿

·來自老師或教練的消極批評

·帶來無力感的消極經歷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養成樂觀的精神,首先要了解自己思考問題的傾向。如果是積極的,那麼就把積極的思維方式傳遞給孩子;如果是消極的,那麼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不要總說:“這事我辦不了”、“我做人真失敗”等消極話語。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間就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成年人如果有負面情緒要自己消化,面對孩子的時候應該是快樂的、向上的,讓孩子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碰到困難就盡最大努力克服,如果克服不了,就把這次經歷當成人生的一次經驗,分析原因、吸取教訓、獲得進步。

如果生活中孩子出現了不安的情緒,父母可以這樣幫助緩解:

1、發現。

孩子放學回家悶悶不樂,父母可以上前,認真體貼地問一句:“寶貝怎麼了”。

如果孩子開始和父母分享發生了什麼,這時候父母應該耐心傾聽,忍住想要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的衝動。

孩子願意開口和你講述發生什麼事,十分難得,這時候父母認真的傾聽,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內心不會害怕和孤獨。

2、安撫。

剛分享完的孩子的是脆弱和無助的,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安撫和支持。父母堅定地一句:“不怕,有爸爸/媽媽在”、“沒事,爸爸/媽媽陪你,不開心的事就隨他去吧”。

簡單的幾句話,能讓孩子找到主心骨,明白在學校受到欺負、失落,都不是自己一個人承擔,背後有父母的依靠和支持,這樣很快就能從情緒低落中走出來。

3、將不安感推遲。

不安情緒來源於“將會發生不好的事”。如果孩子一直擔心如果明天上學還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同學的欺負,並且這種想法一直縈繞腦中,那麼很難從不安情緒中擺脫。

這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提議“先不要想,先去洗個澡”,或者“我們一起來讀故事吧”等,就可能讓孩子忘掉不安的事情,不安感也就消失了。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古人經歷各種磨難沒有就此消沉,而是積極直接面對,才有各項傳世之作。父母應在孩子性格養成時期,幫助他們建立樂觀向上的品格,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這樣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都很找到美好的閃光的一面,很快地走出來,迎接下一段人生路。

"

祖國成立70年來,由貧窮落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娛樂就是玩泥巴、扔沙包,現在的小孩學各種樂器、參加外國夏令營、假期外出旅遊長見識等等,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孩子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存在,父母竭盡所能地提供最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對還孩子精神層面的關注與培養,卻沒有和物質條件一起發展進步。

“某初中生被老師批評跳樓輕生”、“某家長不給買玩具離家出走”、“某畢業生找工作不順利自殺”等等,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常見報端,發生這樣的事。雖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年輕人心理素質差、抗壓力弱,稍有不如意,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年輕人的心理承受力弱也和父母小時候的培養有關。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要想讓年輕人以較強的心理素質適應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和挫折,就要從小重視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在享有優渥的物質條件時,精神、心理層面也能得到完善的鍛鍊,讓孩子在長大後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日本作家久世浩司的《抗壓力·親子篇》,在書中就提到從5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抗壓力。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抗壓力·親子篇》中,不僅有關於如何對孩子的抗壓力進行培養,每個能力後面附有3分鐘練習方式,也列出了一些父母容易犯的、但被自己忽略的一些教育誤區和不好的行為,幫助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避免這些行為。通過對孩子抗壓力的培養,助力他們身體心靈健康成長。

那麼什麼是抗壓力?習得抗壓力有什麼好處呢?

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

抗壓力,在應對逆境、困難和強大壓力的時候,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抗壓力,有助於增強他們的承受力,在成年後參加工作、進入社會能更好的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以較好的心態來應對生活。

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這三種能力,幫助他們以健康的、積極的心態來迎接未來生活!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一、自信心。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陪伴他們成長。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給予鼓勵;受傷的時候,父母給予安慰;傷心的時候,父母給予陪伴。

但就像鷹終歸要離巢,孩子長大後也要離開父母的呵護獨自踏入社會,當碰到困難、身處逆境時,父母就不能第一時間陪在身邊幫助度過。這時候如果孩子對自己擁有較高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實力度過困境,那麼孩子就會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事情的進展也就會順利很多。

愛因斯坦說:“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需要父母從小幫助培養。

久世浩司在書中從三個方面幫助孩子培養自信。

1、找到孩子的性格優勢,並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專長。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小孩找出來,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專長。

有的小孩有很好的創造力,有的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有的非常細心等等。要發現孩子的性格優勢,可以這樣與孩子進行對話:

最近有哪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

請講述一次你的成功體驗。

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通過這樣的對話,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講出自己驕傲、感興趣的事情,進而發現孩子特有的優點。

比如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通過一次全家遊,發現自己的兒子有強烈的好奇心,並且有著很好的忍耐力和人情味。找到了兒子的這三種性格優勢,久世浩司就幫助設計家務活動烹飪,讓兒子參與其中。

烹飪時,考慮要做什麼菜、如何搭配食材,能激發兒子的好奇心;做菜從開始的材料準備到最後的成菜上桌,需要一定的耐心;付出真心為家人烹飪美食能增強孩子對家人的責任感和愛。

在這樣的練習中,孩子在做著自己喜歡事情的同時,還能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家人的認同感,自信在慢慢中就累積了,確信自己能辦好事情,實現對自我的認可。

2、對孩子,父母不要吝嗇表揚。

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傳統,就是不管親人之間還是愛人之間,都比較羞於表達自己的愛意和讚美。

父母認為孩子考試第一名,給他買最喜歡的玩具或者領著去夢寐以求的地方旅遊,就是最好的獎勵;愛人之間以為平時多體貼、多做家務,就能表達對對方的愛。

這種含蓄的表達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遠遠不如直接、面對面說出口的愛和表揚。尤其是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想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認可。

如果不管孩子表現的多麼出色,父母都沒有給予正面的肯定,久之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動力和激情,整個人也會變得不自信,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才得不到父母的表揚。

相反,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取得進步、體育比賽獲得名次時,父母都能及時表現出很開心、誇讚孩子很棒,那麼孩子心裡肯定也樂開了花。集腋成裘、積沙成塔,在不知不覺間孩子就積累了自信,認定自己能行,有更好的底氣從容面對工作和生活。

久世浩司認為,父母之所以吝嗇表揚,有以下幾點原因:

可用於表揚的詞彙量不足、不知該如何進行表揚。

這樣的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就很少得到來自他們父母的表揚,所以不會、不知該如何表揚孩子。

父母如果小時候沒有被表揚,那麼就能更深刻的體會孩子對想要讚美的渴望,而且父母也不能以這個理由來拒絕對自己孩子的讚揚。不會表揚的父母,可以通過閱讀書籍、看相關的視頻,學會表揚的詞彙,邁出第一步對孩子進行讚美。

只要邁出第一步,後續就很容易開展了。

●父母沒有持之以恆表揚的動力。

有的父母在孩子幼兒園、小學的時候,經常表揚孩子。但在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直至大學、參加工作,就幾乎停止了對孩子的表揚。這是因為父母在表揚孩子後,很少得到孩子的反饋,就覺得表揚沒有作用,不再繼續。

殊不知有可能是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父母的表揚並不是無動於衷,內心仍然是歡喜的,但是因為羞澀、難為情,表面就表現的比較“冷漠”、酷,不和父母進行互動。

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同樣的,孩子不管多大,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

要知道父母的表揚是為了對孩子行為進行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激勵孩子更加努力上進,而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的感謝和迴應。

●認為讚美孩子是溺愛。

有的父母認為表揚了孩子,孩子就容易驕傲,所以就吝嗇表揚。

有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從不表揚孩子和表揚之後孩子驕傲,顯然前者的危害更大。

從不表揚,直接就是對孩子的否定,這樣孩子很容易養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相反,對孩子表揚能讓孩子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孩子如果表現出驕傲、膨脹的心態,可以和孩子進行談心,一起分析驕傲的壞處,學無止境,要一直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取得進步。

※關於父母Tips:

特別提一下,有的家長表揚孩子過於注重結果。

比如只有孩子考滿分、第一名才進行表揚,如果考得不好就不表揚,那這樣的表揚就失去了意義。

表揚是為了幫孩子建立信心、激勵孩子,“唯結果論”的表揚失去了表揚的本質。只要孩子認真學習、每次考試比上回取得進步、生活中樂於助人等等,都是值得進行表揚的。

3、給予積極的安撫。

扼殺一名兒童對世界的愛和好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視兒童的任何請求和互動。

如果孩子在成長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注,那麼就會漸漸封閉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變得敏感、自卑。

父母有很多方式可以給予孩子安撫,比如言語上的肯定、鼓勵,行動上的擁抱、微笑等等。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久世浩司在書中把安撫分為:積極安撫、消極安撫、無條件安撫、有條件安撫四種。其中最有效果的就是積極安撫。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分享新鮮事,父母給予認真的傾聽和迴應:太好了!真棒!

這樣既能鼓勵孩子把在學校中發生的事情告訴父母,也能感到時刻都在被父母關注和認可,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就樹立起了自信。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二、樂觀精神。

“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擁有自信,就是充滿對自我的肯定,有底氣、有信心去嘗試新鮮的事物、攻克不同的高峰。但有些事不是我們擁有自信就能達成的,如果憑藉我們的努力,怎麼也實現不了,這時你會怎麼選擇呢?是一蹶不振、喪失信心,還是把它當成一段經歷,從中學習經驗教訓呢?

如果是前者,那麼我們就需要樂觀精神。

樂觀,能幫助我們從積極的一面思考問題,發現事情美好陽光的一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擁有樂觀,就能幫我們在遇到煩惱、失敗、沮喪的時候走出來,重整旗鼓再出發。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人之所以有悲觀和樂觀,是因為對事情的解讀方式不同,即如何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進行歸因。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如圖所示,悲觀者認為事情的失敗全是自己造成的,並且這種失敗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會好轉。

而樂觀者認為事情的失敗既有內因也有外因,並且就事論事,一次失敗不代表永遠的失敗,事情總是會變好的。

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指出,有四種因素會導致孩子形成悲觀思維:

·遺傳

·對父母悲觀行為的模仿

·來自老師或教練的消極批評

·帶來無力感的消極經歷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養成樂觀的精神,首先要了解自己思考問題的傾向。如果是積極的,那麼就把積極的思維方式傳遞給孩子;如果是消極的,那麼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不要總說:“這事我辦不了”、“我做人真失敗”等消極話語。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間就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成年人如果有負面情緒要自己消化,面對孩子的時候應該是快樂的、向上的,讓孩子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碰到困難就盡最大努力克服,如果克服不了,就把這次經歷當成人生的一次經驗,分析原因、吸取教訓、獲得進步。

如果生活中孩子出現了不安的情緒,父母可以這樣幫助緩解:

1、發現。

孩子放學回家悶悶不樂,父母可以上前,認真體貼地問一句:“寶貝怎麼了”。

如果孩子開始和父母分享發生了什麼,這時候父母應該耐心傾聽,忍住想要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的衝動。

孩子願意開口和你講述發生什麼事,十分難得,這時候父母認真的傾聽,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內心不會害怕和孤獨。

2、安撫。

剛分享完的孩子的是脆弱和無助的,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安撫和支持。父母堅定地一句:“不怕,有爸爸/媽媽在”、“沒事,爸爸/媽媽陪你,不開心的事就隨他去吧”。

簡單的幾句話,能讓孩子找到主心骨,明白在學校受到欺負、失落,都不是自己一個人承擔,背後有父母的依靠和支持,這樣很快就能從情緒低落中走出來。

3、將不安感推遲。

不安情緒來源於“將會發生不好的事”。如果孩子一直擔心如果明天上學還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同學的欺負,並且這種想法一直縈繞腦中,那麼很難從不安情緒中擺脫。

這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提議“先不要想,先去洗個澡”,或者“我們一起來讀故事吧”等,就可能讓孩子忘掉不安的事情,不安感也就消失了。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古人經歷各種磨難沒有就此消沉,而是積極直接面對,才有各項傳世之作。父母應在孩子性格養成時期,幫助他們建立樂觀向上的品格,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這樣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都很找到美好的閃光的一面,很快地走出來,迎接下一段人生路。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三、情緒調節能力。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情緒調節,不是用強硬的手段控制情緒。在令人不快的消極情緒產生後壓抑住,這是情緒壓制。

被壓制的情緒不會消失,而是像岩漿在火山下堆積,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

不說小孩,就是成年人都有情緒崩潰的時候。

雨中外賣小哥坐在地上痛哭、地鐵上年輕人掩面流淚、夜深人靜時候大街上傳來絕望的怒吼。這些都是成年人在忍無可忍、避無可避的發洩情緒的方式。通過這樣的途徑,能把心中的憤懣、絕望發洩出來,內心得到舒暢,從而擦乾眼淚繼續工作生活。

也有人一直把負面的、消極的情緒默默埋在心底,日復一日的自我消化,既不找人傾訴,也不通過其他行為發洩出來。這樣做好像把所有的不開心都內耗沒有打擾別人,實際卻有很大的危害,比如一些在婚姻中不如意卻一直隱忍的人,剛進入中年身體就查出各種毛病,也有人做出極端行為。

我們都知道治理洪水堵不如疏,情緒也是一樣。當有了偏激的、負面的、絕望的情緒,要及時進行自我調節,通過合適的途徑發洩出來,這樣才能保持平衡,所以從小幫助孩子培養情緒調節力很有必要。

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首先要了解抗壓力經過的三個階段。

抗壓力三階段:

"

祖國成立70年來,由貧窮落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娛樂就是玩泥巴、扔沙包,現在的小孩學各種樂器、參加外國夏令營、假期外出旅遊長見識等等,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孩子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存在,父母竭盡所能地提供最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對還孩子精神層面的關注與培養,卻沒有和物質條件一起發展進步。

“某初中生被老師批評跳樓輕生”、“某家長不給買玩具離家出走”、“某畢業生找工作不順利自殺”等等,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常見報端,發生這樣的事。雖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年輕人心理素質差、抗壓力弱,稍有不如意,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年輕人的心理承受力弱也和父母小時候的培養有關。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要想讓年輕人以較強的心理素質適應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和挫折,就要從小重視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在享有優渥的物質條件時,精神、心理層面也能得到完善的鍛鍊,讓孩子在長大後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日本作家久世浩司的《抗壓力·親子篇》,在書中就提到從5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抗壓力。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抗壓力·親子篇》中,不僅有關於如何對孩子的抗壓力進行培養,每個能力後面附有3分鐘練習方式,也列出了一些父母容易犯的、但被自己忽略的一些教育誤區和不好的行為,幫助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避免這些行為。通過對孩子抗壓力的培養,助力他們身體心靈健康成長。

那麼什麼是抗壓力?習得抗壓力有什麼好處呢?

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

抗壓力,在應對逆境、困難和強大壓力的時候,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抗壓力,有助於增強他們的承受力,在成年後參加工作、進入社會能更好的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以較好的心態來應對生活。

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這三種能力,幫助他們以健康的、積極的心態來迎接未來生活!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一、自信心。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陪伴他們成長。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給予鼓勵;受傷的時候,父母給予安慰;傷心的時候,父母給予陪伴。

但就像鷹終歸要離巢,孩子長大後也要離開父母的呵護獨自踏入社會,當碰到困難、身處逆境時,父母就不能第一時間陪在身邊幫助度過。這時候如果孩子對自己擁有較高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實力度過困境,那麼孩子就會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事情的進展也就會順利很多。

愛因斯坦說:“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需要父母從小幫助培養。

久世浩司在書中從三個方面幫助孩子培養自信。

1、找到孩子的性格優勢,並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專長。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小孩找出來,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專長。

有的小孩有很好的創造力,有的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有的非常細心等等。要發現孩子的性格優勢,可以這樣與孩子進行對話:

最近有哪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

請講述一次你的成功體驗。

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通過這樣的對話,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講出自己驕傲、感興趣的事情,進而發現孩子特有的優點。

比如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通過一次全家遊,發現自己的兒子有強烈的好奇心,並且有著很好的忍耐力和人情味。找到了兒子的這三種性格優勢,久世浩司就幫助設計家務活動烹飪,讓兒子參與其中。

烹飪時,考慮要做什麼菜、如何搭配食材,能激發兒子的好奇心;做菜從開始的材料準備到最後的成菜上桌,需要一定的耐心;付出真心為家人烹飪美食能增強孩子對家人的責任感和愛。

在這樣的練習中,孩子在做著自己喜歡事情的同時,還能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家人的認同感,自信在慢慢中就累積了,確信自己能辦好事情,實現對自我的認可。

2、對孩子,父母不要吝嗇表揚。

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傳統,就是不管親人之間還是愛人之間,都比較羞於表達自己的愛意和讚美。

父母認為孩子考試第一名,給他買最喜歡的玩具或者領著去夢寐以求的地方旅遊,就是最好的獎勵;愛人之間以為平時多體貼、多做家務,就能表達對對方的愛。

這種含蓄的表達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遠遠不如直接、面對面說出口的愛和表揚。尤其是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想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認可。

如果不管孩子表現的多麼出色,父母都沒有給予正面的肯定,久之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動力和激情,整個人也會變得不自信,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才得不到父母的表揚。

相反,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取得進步、體育比賽獲得名次時,父母都能及時表現出很開心、誇讚孩子很棒,那麼孩子心裡肯定也樂開了花。集腋成裘、積沙成塔,在不知不覺間孩子就積累了自信,認定自己能行,有更好的底氣從容面對工作和生活。

久世浩司認為,父母之所以吝嗇表揚,有以下幾點原因:

可用於表揚的詞彙量不足、不知該如何進行表揚。

這樣的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就很少得到來自他們父母的表揚,所以不會、不知該如何表揚孩子。

父母如果小時候沒有被表揚,那麼就能更深刻的體會孩子對想要讚美的渴望,而且父母也不能以這個理由來拒絕對自己孩子的讚揚。不會表揚的父母,可以通過閱讀書籍、看相關的視頻,學會表揚的詞彙,邁出第一步對孩子進行讚美。

只要邁出第一步,後續就很容易開展了。

●父母沒有持之以恆表揚的動力。

有的父母在孩子幼兒園、小學的時候,經常表揚孩子。但在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直至大學、參加工作,就幾乎停止了對孩子的表揚。這是因為父母在表揚孩子後,很少得到孩子的反饋,就覺得表揚沒有作用,不再繼續。

殊不知有可能是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父母的表揚並不是無動於衷,內心仍然是歡喜的,但是因為羞澀、難為情,表面就表現的比較“冷漠”、酷,不和父母進行互動。

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同樣的,孩子不管多大,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

要知道父母的表揚是為了對孩子行為進行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激勵孩子更加努力上進,而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的感謝和迴應。

●認為讚美孩子是溺愛。

有的父母認為表揚了孩子,孩子就容易驕傲,所以就吝嗇表揚。

有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從不表揚孩子和表揚之後孩子驕傲,顯然前者的危害更大。

從不表揚,直接就是對孩子的否定,這樣孩子很容易養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相反,對孩子表揚能讓孩子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孩子如果表現出驕傲、膨脹的心態,可以和孩子進行談心,一起分析驕傲的壞處,學無止境,要一直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取得進步。

※關於父母Tips:

特別提一下,有的家長表揚孩子過於注重結果。

比如只有孩子考滿分、第一名才進行表揚,如果考得不好就不表揚,那這樣的表揚就失去了意義。

表揚是為了幫孩子建立信心、激勵孩子,“唯結果論”的表揚失去了表揚的本質。只要孩子認真學習、每次考試比上回取得進步、生活中樂於助人等等,都是值得進行表揚的。

3、給予積極的安撫。

扼殺一名兒童對世界的愛和好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視兒童的任何請求和互動。

如果孩子在成長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注,那麼就會漸漸封閉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變得敏感、自卑。

父母有很多方式可以給予孩子安撫,比如言語上的肯定、鼓勵,行動上的擁抱、微笑等等。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久世浩司在書中把安撫分為:積極安撫、消極安撫、無條件安撫、有條件安撫四種。其中最有效果的就是積極安撫。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分享新鮮事,父母給予認真的傾聽和迴應:太好了!真棒!

這樣既能鼓勵孩子把在學校中發生的事情告訴父母,也能感到時刻都在被父母關注和認可,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就樹立起了自信。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二、樂觀精神。

“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擁有自信,就是充滿對自我的肯定,有底氣、有信心去嘗試新鮮的事物、攻克不同的高峰。但有些事不是我們擁有自信就能達成的,如果憑藉我們的努力,怎麼也實現不了,這時你會怎麼選擇呢?是一蹶不振、喪失信心,還是把它當成一段經歷,從中學習經驗教訓呢?

如果是前者,那麼我們就需要樂觀精神。

樂觀,能幫助我們從積極的一面思考問題,發現事情美好陽光的一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擁有樂觀,就能幫我們在遇到煩惱、失敗、沮喪的時候走出來,重整旗鼓再出發。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人之所以有悲觀和樂觀,是因為對事情的解讀方式不同,即如何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進行歸因。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如圖所示,悲觀者認為事情的失敗全是自己造成的,並且這種失敗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會好轉。

而樂觀者認為事情的失敗既有內因也有外因,並且就事論事,一次失敗不代表永遠的失敗,事情總是會變好的。

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指出,有四種因素會導致孩子形成悲觀思維:

·遺傳

·對父母悲觀行為的模仿

·來自老師或教練的消極批評

·帶來無力感的消極經歷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養成樂觀的精神,首先要了解自己思考問題的傾向。如果是積極的,那麼就把積極的思維方式傳遞給孩子;如果是消極的,那麼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不要總說:“這事我辦不了”、“我做人真失敗”等消極話語。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間就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成年人如果有負面情緒要自己消化,面對孩子的時候應該是快樂的、向上的,讓孩子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碰到困難就盡最大努力克服,如果克服不了,就把這次經歷當成人生的一次經驗,分析原因、吸取教訓、獲得進步。

如果生活中孩子出現了不安的情緒,父母可以這樣幫助緩解:

1、發現。

孩子放學回家悶悶不樂,父母可以上前,認真體貼地問一句:“寶貝怎麼了”。

如果孩子開始和父母分享發生了什麼,這時候父母應該耐心傾聽,忍住想要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的衝動。

孩子願意開口和你講述發生什麼事,十分難得,這時候父母認真的傾聽,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內心不會害怕和孤獨。

2、安撫。

剛分享完的孩子的是脆弱和無助的,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安撫和支持。父母堅定地一句:“不怕,有爸爸/媽媽在”、“沒事,爸爸/媽媽陪你,不開心的事就隨他去吧”。

簡單的幾句話,能讓孩子找到主心骨,明白在學校受到欺負、失落,都不是自己一個人承擔,背後有父母的依靠和支持,這樣很快就能從情緒低落中走出來。

3、將不安感推遲。

不安情緒來源於“將會發生不好的事”。如果孩子一直擔心如果明天上學還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同學的欺負,並且這種想法一直縈繞腦中,那麼很難從不安情緒中擺脫。

這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提議“先不要想,先去洗個澡”,或者“我們一起來讀故事吧”等,就可能讓孩子忘掉不安的事情,不安感也就消失了。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古人經歷各種磨難沒有就此消沉,而是積極直接面對,才有各項傳世之作。父母應在孩子性格養成時期,幫助他們建立樂觀向上的品格,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這樣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都很找到美好的閃光的一面,很快地走出來,迎接下一段人生路。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三、情緒調節能力。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情緒調節,不是用強硬的手段控制情緒。在令人不快的消極情緒產生後壓抑住,這是情緒壓制。

被壓制的情緒不會消失,而是像岩漿在火山下堆積,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

不說小孩,就是成年人都有情緒崩潰的時候。

雨中外賣小哥坐在地上痛哭、地鐵上年輕人掩面流淚、夜深人靜時候大街上傳來絕望的怒吼。這些都是成年人在忍無可忍、避無可避的發洩情緒的方式。通過這樣的途徑,能把心中的憤懣、絕望發洩出來,內心得到舒暢,從而擦乾眼淚繼續工作生活。

也有人一直把負面的、消極的情緒默默埋在心底,日復一日的自我消化,既不找人傾訴,也不通過其他行為發洩出來。這樣做好像把所有的不開心都內耗沒有打擾別人,實際卻有很大的危害,比如一些在婚姻中不如意卻一直隱忍的人,剛進入中年身體就查出各種毛病,也有人做出極端行為。

我們都知道治理洪水堵不如疏,情緒也是一樣。當有了偏激的、負面的、絕望的情緒,要及時進行自我調節,通過合適的途徑發洩出來,這樣才能保持平衡,所以從小幫助孩子培養情緒調節力很有必要。

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首先要了解抗壓力經過的三個階段。

抗壓力三階段: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第一個階段:谷底。

在遭受失敗的時候,情緒很容易跌落谷底,充滿對自己的否定和懷疑。

在短暫的消沉後,要及時制止消極情緒蔓延,尋求破解之道,這時就來到下一階段。

第二個階段:復原。

如果放任自己就此消沉,那就只能永遠待在谷底了。在情緒緩衝之後,不管是依靠自己還是外在力量的幫助,都要及時調整,迴歸正常的工作生活。

第三個階段:經驗內化。

人類文明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大腦能夠思考。

在經歷情緒低落、回升後,迴歸平靜後,就要回顧失敗經驗、吸取教訓,從中學到點什麼,內化為自己的經驗,不白白低落一次。

瞭解了抗壓力的三個階段,在培養孩子情緒調節能力時,首先要允許孩子有低沉、失落的情緒,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的途徑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不能嚴苛的要求孩子,不許哭、不能懦弱,給孩子一個短暫的緩衝的空間。

其次,要及時幫助孩子止損。有的孩子可能陷入負面情緒不可自拔,把失敗擴大化,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怎麼會這麼倒黴。由一開始的有點沮喪慢慢發展成對自己的全盤否定。

允許孩子短暫低落,之後就要幫助孩子及時走出來,開始向前看,通過自我調整、慢慢引導走出悲傷的情緒,迴歸正常的生活。

在孩子完全擺脫低落情緒後,一起坐下來對話覆盤,分析失敗發生的原因,從中能學到什麼,並且運用到以後的工作生活中。

如此重複幾次,就能讓孩子更加堅韌強大,也就有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了。

久世浩司也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幫助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

●平復。

幫助情緒激動的孩子放鬆,恢復平靜。父母與孩子一起待在安靜的環境中,或者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幫助放鬆。

●命名。

讓孩子通過傾訴,把負面情緒釋放出去,弄清楚鬱悶的原因。

●共鳴。

父母能注意到孩子情緒的消沉低落,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開心的,因為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與接納。

通過這三個步驟,幫助孩子調節情緒,根據抗壓力的三階段,慢慢鍛鍊自己調節情緒的能力。

除了本章節開頭提到通過痛哭、怒吼等方式發洩負面情緒,久世浩司還提到很多其他的方法:

運動法:通過健身、跑步、打球,把負面情緒發洩出去。

音樂法:聆聽舒緩、優美的音樂,讓躁動的心逐漸平復下來。

放鬆法:通過泡澡或者按摩,讓身體放鬆下來,放空大腦什麼都不想。

筆記法:當心情煩躁的時候,通過寫字、畫畫或者日記,把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怒火寫在紙上,這也是一個很好地減壓方式。

※寫給父母Tips:

父母用愛陪伴著孩子成長,傾注心血助他們成才,但在生活中,又往往是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最深、影響最大。有時孩子的消極情緒,就是父母以“為孩子好的名義”無形之中施加的。

比如孩子晚上不認真寫作業,父母就會生氣,甚至會口不擇言地說出:“作業都做不好,還想有什麼出息”、“不願意寫作業,那你退學去撿破爛”等類似這樣極端的話。

父母覺得這樣是為孩子好,督促他們儘快寫作業,並且當時在氣頭上,說過就忘,但這些話會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腦中、記憶中,造成嚴重的負面的影響。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出,對孩子沒有完成作業,父母的憤怒並不是來自孩子的不聽話,而是因為對“陪孩子寫作業造成自己時間浪費”的憤怒。

這時的憤怒是一種情緒連鎖反應,“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想訓斥孩子,這種情緒也不一定是第一情緒,經常是由其他負面情緒引起的第二情緒。”

父母如果弄不清憤怒的根源,找到憤怒的真正原因並且第一時間處理,那就很容易不分青紅皁白斥責孩子,讓孩子成為父母不良情緒的發洩桶。

在弄清楚產生第一情緒的原因,父母也要重視消極情緒產生的內因:內心偏執的思考,也就是“思維定式”。

《抗壓力·親子篇》裡列舉了六種思維定式犬,父母可以對照學習,避免對自己孩子作出類似的行為:

"

祖國成立70年來,由貧窮落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娛樂就是玩泥巴、扔沙包,現在的小孩學各種樂器、參加外國夏令營、假期外出旅遊長見識等等,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孩子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存在,父母竭盡所能地提供最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對還孩子精神層面的關注與培養,卻沒有和物質條件一起發展進步。

“某初中生被老師批評跳樓輕生”、“某家長不給買玩具離家出走”、“某畢業生找工作不順利自殺”等等,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常見報端,發生這樣的事。雖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年輕人心理素質差、抗壓力弱,稍有不如意,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年輕人的心理承受力弱也和父母小時候的培養有關。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要想讓年輕人以較強的心理素質適應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和挫折,就要從小重視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在享有優渥的物質條件時,精神、心理層面也能得到完善的鍛鍊,讓孩子在長大後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日本作家久世浩司的《抗壓力·親子篇》,在書中就提到從5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抗壓力。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抗壓力·親子篇》中,不僅有關於如何對孩子的抗壓力進行培養,每個能力後面附有3分鐘練習方式,也列出了一些父母容易犯的、但被自己忽略的一些教育誤區和不好的行為,幫助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避免這些行為。通過對孩子抗壓力的培養,助力他們身體心靈健康成長。

那麼什麼是抗壓力?習得抗壓力有什麼好處呢?

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

抗壓力,在應對逆境、困難和強大壓力的時候,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抗壓力,有助於增強他們的承受力,在成年後參加工作、進入社會能更好的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以較好的心態來應對生活。

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這三種能力,幫助他們以健康的、積極的心態來迎接未來生活!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一、自信心。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陪伴他們成長。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給予鼓勵;受傷的時候,父母給予安慰;傷心的時候,父母給予陪伴。

但就像鷹終歸要離巢,孩子長大後也要離開父母的呵護獨自踏入社會,當碰到困難、身處逆境時,父母就不能第一時間陪在身邊幫助度過。這時候如果孩子對自己擁有較高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實力度過困境,那麼孩子就會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事情的進展也就會順利很多。

愛因斯坦說:“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需要父母從小幫助培養。

久世浩司在書中從三個方面幫助孩子培養自信。

1、找到孩子的性格優勢,並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專長。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小孩找出來,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專長。

有的小孩有很好的創造力,有的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有的非常細心等等。要發現孩子的性格優勢,可以這樣與孩子進行對話:

最近有哪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

請講述一次你的成功體驗。

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通過這樣的對話,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講出自己驕傲、感興趣的事情,進而發現孩子特有的優點。

比如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通過一次全家遊,發現自己的兒子有強烈的好奇心,並且有著很好的忍耐力和人情味。找到了兒子的這三種性格優勢,久世浩司就幫助設計家務活動烹飪,讓兒子參與其中。

烹飪時,考慮要做什麼菜、如何搭配食材,能激發兒子的好奇心;做菜從開始的材料準備到最後的成菜上桌,需要一定的耐心;付出真心為家人烹飪美食能增強孩子對家人的責任感和愛。

在這樣的練習中,孩子在做著自己喜歡事情的同時,還能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家人的認同感,自信在慢慢中就累積了,確信自己能辦好事情,實現對自我的認可。

2、對孩子,父母不要吝嗇表揚。

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傳統,就是不管親人之間還是愛人之間,都比較羞於表達自己的愛意和讚美。

父母認為孩子考試第一名,給他買最喜歡的玩具或者領著去夢寐以求的地方旅遊,就是最好的獎勵;愛人之間以為平時多體貼、多做家務,就能表達對對方的愛。

這種含蓄的表達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遠遠不如直接、面對面說出口的愛和表揚。尤其是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想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認可。

如果不管孩子表現的多麼出色,父母都沒有給予正面的肯定,久之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動力和激情,整個人也會變得不自信,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才得不到父母的表揚。

相反,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取得進步、體育比賽獲得名次時,父母都能及時表現出很開心、誇讚孩子很棒,那麼孩子心裡肯定也樂開了花。集腋成裘、積沙成塔,在不知不覺間孩子就積累了自信,認定自己能行,有更好的底氣從容面對工作和生活。

久世浩司認為,父母之所以吝嗇表揚,有以下幾點原因:

可用於表揚的詞彙量不足、不知該如何進行表揚。

這樣的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就很少得到來自他們父母的表揚,所以不會、不知該如何表揚孩子。

父母如果小時候沒有被表揚,那麼就能更深刻的體會孩子對想要讚美的渴望,而且父母也不能以這個理由來拒絕對自己孩子的讚揚。不會表揚的父母,可以通過閱讀書籍、看相關的視頻,學會表揚的詞彙,邁出第一步對孩子進行讚美。

只要邁出第一步,後續就很容易開展了。

●父母沒有持之以恆表揚的動力。

有的父母在孩子幼兒園、小學的時候,經常表揚孩子。但在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直至大學、參加工作,就幾乎停止了對孩子的表揚。這是因為父母在表揚孩子後,很少得到孩子的反饋,就覺得表揚沒有作用,不再繼續。

殊不知有可能是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父母的表揚並不是無動於衷,內心仍然是歡喜的,但是因為羞澀、難為情,表面就表現的比較“冷漠”、酷,不和父母進行互動。

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同樣的,孩子不管多大,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

要知道父母的表揚是為了對孩子行為進行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激勵孩子更加努力上進,而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的感謝和迴應。

●認為讚美孩子是溺愛。

有的父母認為表揚了孩子,孩子就容易驕傲,所以就吝嗇表揚。

有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從不表揚孩子和表揚之後孩子驕傲,顯然前者的危害更大。

從不表揚,直接就是對孩子的否定,這樣孩子很容易養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相反,對孩子表揚能讓孩子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孩子如果表現出驕傲、膨脹的心態,可以和孩子進行談心,一起分析驕傲的壞處,學無止境,要一直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取得進步。

※關於父母Tips:

特別提一下,有的家長表揚孩子過於注重結果。

比如只有孩子考滿分、第一名才進行表揚,如果考得不好就不表揚,那這樣的表揚就失去了意義。

表揚是為了幫孩子建立信心、激勵孩子,“唯結果論”的表揚失去了表揚的本質。只要孩子認真學習、每次考試比上回取得進步、生活中樂於助人等等,都是值得進行表揚的。

3、給予積極的安撫。

扼殺一名兒童對世界的愛和好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視兒童的任何請求和互動。

如果孩子在成長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注,那麼就會漸漸封閉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變得敏感、自卑。

父母有很多方式可以給予孩子安撫,比如言語上的肯定、鼓勵,行動上的擁抱、微笑等等。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久世浩司在書中把安撫分為:積極安撫、消極安撫、無條件安撫、有條件安撫四種。其中最有效果的就是積極安撫。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分享新鮮事,父母給予認真的傾聽和迴應:太好了!真棒!

這樣既能鼓勵孩子把在學校中發生的事情告訴父母,也能感到時刻都在被父母關注和認可,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就樹立起了自信。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二、樂觀精神。

“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擁有自信,就是充滿對自我的肯定,有底氣、有信心去嘗試新鮮的事物、攻克不同的高峰。但有些事不是我們擁有自信就能達成的,如果憑藉我們的努力,怎麼也實現不了,這時你會怎麼選擇呢?是一蹶不振、喪失信心,還是把它當成一段經歷,從中學習經驗教訓呢?

如果是前者,那麼我們就需要樂觀精神。

樂觀,能幫助我們從積極的一面思考問題,發現事情美好陽光的一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擁有樂觀,就能幫我們在遇到煩惱、失敗、沮喪的時候走出來,重整旗鼓再出發。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人之所以有悲觀和樂觀,是因為對事情的解讀方式不同,即如何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進行歸因。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如圖所示,悲觀者認為事情的失敗全是自己造成的,並且這種失敗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會好轉。

而樂觀者認為事情的失敗既有內因也有外因,並且就事論事,一次失敗不代表永遠的失敗,事情總是會變好的。

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指出,有四種因素會導致孩子形成悲觀思維:

·遺傳

·對父母悲觀行為的模仿

·來自老師或教練的消極批評

·帶來無力感的消極經歷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養成樂觀的精神,首先要了解自己思考問題的傾向。如果是積極的,那麼就把積極的思維方式傳遞給孩子;如果是消極的,那麼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不要總說:“這事我辦不了”、“我做人真失敗”等消極話語。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間就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成年人如果有負面情緒要自己消化,面對孩子的時候應該是快樂的、向上的,讓孩子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碰到困難就盡最大努力克服,如果克服不了,就把這次經歷當成人生的一次經驗,分析原因、吸取教訓、獲得進步。

如果生活中孩子出現了不安的情緒,父母可以這樣幫助緩解:

1、發現。

孩子放學回家悶悶不樂,父母可以上前,認真體貼地問一句:“寶貝怎麼了”。

如果孩子開始和父母分享發生了什麼,這時候父母應該耐心傾聽,忍住想要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的衝動。

孩子願意開口和你講述發生什麼事,十分難得,這時候父母認真的傾聽,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內心不會害怕和孤獨。

2、安撫。

剛分享完的孩子的是脆弱和無助的,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安撫和支持。父母堅定地一句:“不怕,有爸爸/媽媽在”、“沒事,爸爸/媽媽陪你,不開心的事就隨他去吧”。

簡單的幾句話,能讓孩子找到主心骨,明白在學校受到欺負、失落,都不是自己一個人承擔,背後有父母的依靠和支持,這樣很快就能從情緒低落中走出來。

3、將不安感推遲。

不安情緒來源於“將會發生不好的事”。如果孩子一直擔心如果明天上學還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同學的欺負,並且這種想法一直縈繞腦中,那麼很難從不安情緒中擺脫。

這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提議“先不要想,先去洗個澡”,或者“我們一起來讀故事吧”等,就可能讓孩子忘掉不安的事情,不安感也就消失了。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古人經歷各種磨難沒有就此消沉,而是積極直接面對,才有各項傳世之作。父母應在孩子性格養成時期,幫助他們建立樂觀向上的品格,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這樣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都很找到美好的閃光的一面,很快地走出來,迎接下一段人生路。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三、情緒調節能力。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情緒調節,不是用強硬的手段控制情緒。在令人不快的消極情緒產生後壓抑住,這是情緒壓制。

被壓制的情緒不會消失,而是像岩漿在火山下堆積,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

不說小孩,就是成年人都有情緒崩潰的時候。

雨中外賣小哥坐在地上痛哭、地鐵上年輕人掩面流淚、夜深人靜時候大街上傳來絕望的怒吼。這些都是成年人在忍無可忍、避無可避的發洩情緒的方式。通過這樣的途徑,能把心中的憤懣、絕望發洩出來,內心得到舒暢,從而擦乾眼淚繼續工作生活。

也有人一直把負面的、消極的情緒默默埋在心底,日復一日的自我消化,既不找人傾訴,也不通過其他行為發洩出來。這樣做好像把所有的不開心都內耗沒有打擾別人,實際卻有很大的危害,比如一些在婚姻中不如意卻一直隱忍的人,剛進入中年身體就查出各種毛病,也有人做出極端行為。

我們都知道治理洪水堵不如疏,情緒也是一樣。當有了偏激的、負面的、絕望的情緒,要及時進行自我調節,通過合適的途徑發洩出來,這樣才能保持平衡,所以從小幫助孩子培養情緒調節力很有必要。

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首先要了解抗壓力經過的三個階段。

抗壓力三階段: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第一個階段:谷底。

在遭受失敗的時候,情緒很容易跌落谷底,充滿對自己的否定和懷疑。

在短暫的消沉後,要及時制止消極情緒蔓延,尋求破解之道,這時就來到下一階段。

第二個階段:復原。

如果放任自己就此消沉,那就只能永遠待在谷底了。在情緒緩衝之後,不管是依靠自己還是外在力量的幫助,都要及時調整,迴歸正常的工作生活。

第三個階段:經驗內化。

人類文明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大腦能夠思考。

在經歷情緒低落、回升後,迴歸平靜後,就要回顧失敗經驗、吸取教訓,從中學到點什麼,內化為自己的經驗,不白白低落一次。

瞭解了抗壓力的三個階段,在培養孩子情緒調節能力時,首先要允許孩子有低沉、失落的情緒,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的途徑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不能嚴苛的要求孩子,不許哭、不能懦弱,給孩子一個短暫的緩衝的空間。

其次,要及時幫助孩子止損。有的孩子可能陷入負面情緒不可自拔,把失敗擴大化,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怎麼會這麼倒黴。由一開始的有點沮喪慢慢發展成對自己的全盤否定。

允許孩子短暫低落,之後就要幫助孩子及時走出來,開始向前看,通過自我調整、慢慢引導走出悲傷的情緒,迴歸正常的生活。

在孩子完全擺脫低落情緒後,一起坐下來對話覆盤,分析失敗發生的原因,從中能學到什麼,並且運用到以後的工作生活中。

如此重複幾次,就能讓孩子更加堅韌強大,也就有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了。

久世浩司也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幫助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

●平復。

幫助情緒激動的孩子放鬆,恢復平靜。父母與孩子一起待在安靜的環境中,或者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幫助放鬆。

●命名。

讓孩子通過傾訴,把負面情緒釋放出去,弄清楚鬱悶的原因。

●共鳴。

父母能注意到孩子情緒的消沉低落,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開心的,因為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與接納。

通過這三個步驟,幫助孩子調節情緒,根據抗壓力的三階段,慢慢鍛鍊自己調節情緒的能力。

除了本章節開頭提到通過痛哭、怒吼等方式發洩負面情緒,久世浩司還提到很多其他的方法:

運動法:通過健身、跑步、打球,把負面情緒發洩出去。

音樂法:聆聽舒緩、優美的音樂,讓躁動的心逐漸平復下來。

放鬆法:通過泡澡或者按摩,讓身體放鬆下來,放空大腦什麼都不想。

筆記法:當心情煩躁的時候,通過寫字、畫畫或者日記,把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怒火寫在紙上,這也是一個很好地減壓方式。

※寫給父母Tips:

父母用愛陪伴著孩子成長,傾注心血助他們成才,但在生活中,又往往是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最深、影響最大。有時孩子的消極情緒,就是父母以“為孩子好的名義”無形之中施加的。

比如孩子晚上不認真寫作業,父母就會生氣,甚至會口不擇言地說出:“作業都做不好,還想有什麼出息”、“不願意寫作業,那你退學去撿破爛”等類似這樣極端的話。

父母覺得這樣是為孩子好,督促他們儘快寫作業,並且當時在氣頭上,說過就忘,但這些話會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腦中、記憶中,造成嚴重的負面的影響。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出,對孩子沒有完成作業,父母的憤怒並不是來自孩子的不聽話,而是因為對“陪孩子寫作業造成自己時間浪費”的憤怒。

這時的憤怒是一種情緒連鎖反應,“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想訓斥孩子,這種情緒也不一定是第一情緒,經常是由其他負面情緒引起的第二情緒。”

父母如果弄不清憤怒的根源,找到憤怒的真正原因並且第一時間處理,那就很容易不分青紅皁白斥責孩子,讓孩子成為父母不良情緒的發洩桶。

在弄清楚產生第一情緒的原因,父母也要重視消極情緒產生的內因:內心偏執的思考,也就是“思維定式”。

《抗壓力·親子篇》裡列舉了六種思維定式犬,父母可以對照學習,避免對自己孩子作出類似的行為: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時,但是不能陪伴一世。

在孩子小時候,對他們有求必應、無條件寵愛,雖然孩子可能有一個快樂的難忘的童年,但在溫室裡成長的孩子,在長大後如何應對外面的風雨。

對孩子最好的愛不僅是提供好的生活條件,更包含對孩子品格、心性的培養,幫助他們養成自信、樂觀的性格,用良好的、寬廣的心態來應對工作生活中的失意、挫折、困境。父母幫助孩子培養一個健全的品格,作用遠大於提供舒適的生活條件。

"

祖國成立70年來,由貧窮落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娛樂就是玩泥巴、扔沙包,現在的小孩學各種樂器、參加外國夏令營、假期外出旅遊長見識等等,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孩子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存在,父母竭盡所能地提供最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對還孩子精神層面的關注與培養,卻沒有和物質條件一起發展進步。

“某初中生被老師批評跳樓輕生”、“某家長不給買玩具離家出走”、“某畢業生找工作不順利自殺”等等,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常見報端,發生這樣的事。雖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年輕人心理素質差、抗壓力弱,稍有不如意,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年輕人的心理承受力弱也和父母小時候的培養有關。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要想讓年輕人以較強的心理素質適應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和挫折,就要從小重視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在享有優渥的物質條件時,精神、心理層面也能得到完善的鍛鍊,讓孩子在長大後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日本作家久世浩司的《抗壓力·親子篇》,在書中就提到從5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抗壓力。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抗壓力·親子篇》中,不僅有關於如何對孩子的抗壓力進行培養,每個能力後面附有3分鐘練習方式,也列出了一些父母容易犯的、但被自己忽略的一些教育誤區和不好的行為,幫助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避免這些行為。通過對孩子抗壓力的培養,助力他們身體心靈健康成長。

那麼什麼是抗壓力?習得抗壓力有什麼好處呢?

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

抗壓力,在應對逆境、困難和強大壓力的時候,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抗壓力,有助於增強他們的承受力,在成年後參加工作、進入社會能更好的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以較好的心態來應對生活。

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這三種能力,幫助他們以健康的、積極的心態來迎接未來生活!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一、自信心。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陪伴他們成長。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給予鼓勵;受傷的時候,父母給予安慰;傷心的時候,父母給予陪伴。

但就像鷹終歸要離巢,孩子長大後也要離開父母的呵護獨自踏入社會,當碰到困難、身處逆境時,父母就不能第一時間陪在身邊幫助度過。這時候如果孩子對自己擁有較高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實力度過困境,那麼孩子就會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事情的進展也就會順利很多。

愛因斯坦說:“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需要父母從小幫助培養。

久世浩司在書中從三個方面幫助孩子培養自信。

1、找到孩子的性格優勢,並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專長。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小孩找出來,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專長。

有的小孩有很好的創造力,有的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有的非常細心等等。要發現孩子的性格優勢,可以這樣與孩子進行對話:

最近有哪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

請講述一次你的成功體驗。

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通過這樣的對話,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講出自己驕傲、感興趣的事情,進而發現孩子特有的優點。

比如久世浩司在書中提到,通過一次全家遊,發現自己的兒子有強烈的好奇心,並且有著很好的忍耐力和人情味。找到了兒子的這三種性格優勢,久世浩司就幫助設計家務活動烹飪,讓兒子參與其中。

烹飪時,考慮要做什麼菜、如何搭配食材,能激發兒子的好奇心;做菜從開始的材料準備到最後的成菜上桌,需要一定的耐心;付出真心為家人烹飪美食能增強孩子對家人的責任感和愛。

在這樣的練習中,孩子在做著自己喜歡事情的同時,還能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家人的認同感,自信在慢慢中就累積了,確信自己能辦好事情,實現對自我的認可。

2、對孩子,父母不要吝嗇表揚。

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傳統,就是不管親人之間還是愛人之間,都比較羞於表達自己的愛意和讚美。

父母認為孩子考試第一名,給他買最喜歡的玩具或者領著去夢寐以求的地方旅遊,就是最好的獎勵;愛人之間以為平時多體貼、多做家務,就能表達對對方的愛。

這種含蓄的表達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遠遠不如直接、面對面說出口的愛和表揚。尤其是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想得到的就是父母的認可。

如果不管孩子表現的多麼出色,父母都沒有給予正面的肯定,久之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動力和激情,整個人也會變得不自信,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才得不到父母的表揚。

相反,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取得進步、體育比賽獲得名次時,父母都能及時表現出很開心、誇讚孩子很棒,那麼孩子心裡肯定也樂開了花。集腋成裘、積沙成塔,在不知不覺間孩子就積累了自信,認定自己能行,有更好的底氣從容面對工作和生活。

久世浩司認為,父母之所以吝嗇表揚,有以下幾點原因:

可用於表揚的詞彙量不足、不知該如何進行表揚。

這樣的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就很少得到來自他們父母的表揚,所以不會、不知該如何表揚孩子。

父母如果小時候沒有被表揚,那麼就能更深刻的體會孩子對想要讚美的渴望,而且父母也不能以這個理由來拒絕對自己孩子的讚揚。不會表揚的父母,可以通過閱讀書籍、看相關的視頻,學會表揚的詞彙,邁出第一步對孩子進行讚美。

只要邁出第一步,後續就很容易開展了。

●父母沒有持之以恆表揚的動力。

有的父母在孩子幼兒園、小學的時候,經常表揚孩子。但在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直至大學、參加工作,就幾乎停止了對孩子的表揚。這是因為父母在表揚孩子後,很少得到孩子的反饋,就覺得表揚沒有作用,不再繼續。

殊不知有可能是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父母的表揚並不是無動於衷,內心仍然是歡喜的,但是因為羞澀、難為情,表面就表現的比較“冷漠”、酷,不和父母進行互動。

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同樣的,孩子不管多大,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

要知道父母的表揚是為了對孩子行為進行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激勵孩子更加努力上進,而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的感謝和迴應。

●認為讚美孩子是溺愛。

有的父母認為表揚了孩子,孩子就容易驕傲,所以就吝嗇表揚。

有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從不表揚孩子和表揚之後孩子驕傲,顯然前者的危害更大。

從不表揚,直接就是對孩子的否定,這樣孩子很容易養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相反,對孩子表揚能讓孩子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孩子如果表現出驕傲、膨脹的心態,可以和孩子進行談心,一起分析驕傲的壞處,學無止境,要一直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取得進步。

※關於父母Tips:

特別提一下,有的家長表揚孩子過於注重結果。

比如只有孩子考滿分、第一名才進行表揚,如果考得不好就不表揚,那這樣的表揚就失去了意義。

表揚是為了幫孩子建立信心、激勵孩子,“唯結果論”的表揚失去了表揚的本質。只要孩子認真學習、每次考試比上回取得進步、生活中樂於助人等等,都是值得進行表揚的。

3、給予積極的安撫。

扼殺一名兒童對世界的愛和好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視兒童的任何請求和互動。

如果孩子在成長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注,那麼就會漸漸封閉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變得敏感、自卑。

父母有很多方式可以給予孩子安撫,比如言語上的肯定、鼓勵,行動上的擁抱、微笑等等。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久世浩司在書中把安撫分為:積極安撫、消極安撫、無條件安撫、有條件安撫四種。其中最有效果的就是積極安撫。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分享新鮮事,父母給予認真的傾聽和迴應:太好了!真棒!

這樣既能鼓勵孩子把在學校中發生的事情告訴父母,也能感到時刻都在被父母關注和認可,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就樹立起了自信。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二、樂觀精神。

“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擁有自信,就是充滿對自我的肯定,有底氣、有信心去嘗試新鮮的事物、攻克不同的高峰。但有些事不是我們擁有自信就能達成的,如果憑藉我們的努力,怎麼也實現不了,這時你會怎麼選擇呢?是一蹶不振、喪失信心,還是把它當成一段經歷,從中學習經驗教訓呢?

如果是前者,那麼我們就需要樂觀精神。

樂觀,能幫助我們從積極的一面思考問題,發現事情美好陽光的一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擁有樂觀,就能幫我們在遇到煩惱、失敗、沮喪的時候走出來,重整旗鼓再出發。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人之所以有悲觀和樂觀,是因為對事情的解讀方式不同,即如何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進行歸因。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如圖所示,悲觀者認為事情的失敗全是自己造成的,並且這種失敗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會好轉。

而樂觀者認為事情的失敗既有內因也有外因,並且就事論事,一次失敗不代表永遠的失敗,事情總是會變好的。

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指出,有四種因素會導致孩子形成悲觀思維:

·遺傳

·對父母悲觀行為的模仿

·來自老師或教練的消極批評

·帶來無力感的消極經歷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養成樂觀的精神,首先要了解自己思考問題的傾向。如果是積極的,那麼就把積極的思維方式傳遞給孩子;如果是消極的,那麼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不要總說:“這事我辦不了”、“我做人真失敗”等消極話語。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間就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成年人如果有負面情緒要自己消化,面對孩子的時候應該是快樂的、向上的,讓孩子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碰到困難就盡最大努力克服,如果克服不了,就把這次經歷當成人生的一次經驗,分析原因、吸取教訓、獲得進步。

如果生活中孩子出現了不安的情緒,父母可以這樣幫助緩解:

1、發現。

孩子放學回家悶悶不樂,父母可以上前,認真體貼地問一句:“寶貝怎麼了”。

如果孩子開始和父母分享發生了什麼,這時候父母應該耐心傾聽,忍住想要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的衝動。

孩子願意開口和你講述發生什麼事,十分難得,這時候父母認真的傾聽,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內心不會害怕和孤獨。

2、安撫。

剛分享完的孩子的是脆弱和無助的,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安撫和支持。父母堅定地一句:“不怕,有爸爸/媽媽在”、“沒事,爸爸/媽媽陪你,不開心的事就隨他去吧”。

簡單的幾句話,能讓孩子找到主心骨,明白在學校受到欺負、失落,都不是自己一個人承擔,背後有父母的依靠和支持,這樣很快就能從情緒低落中走出來。

3、將不安感推遲。

不安情緒來源於“將會發生不好的事”。如果孩子一直擔心如果明天上學還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同學的欺負,並且這種想法一直縈繞腦中,那麼很難從不安情緒中擺脫。

這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提議“先不要想,先去洗個澡”,或者“我們一起來讀故事吧”等,就可能讓孩子忘掉不安的事情,不安感也就消失了。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古人經歷各種磨難沒有就此消沉,而是積極直接面對,才有各項傳世之作。父母應在孩子性格養成時期,幫助他們建立樂觀向上的品格,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這樣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都很找到美好的閃光的一面,很快地走出來,迎接下一段人生路。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三、情緒調節能力。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情緒調節,不是用強硬的手段控制情緒。在令人不快的消極情緒產生後壓抑住,這是情緒壓制。

被壓制的情緒不會消失,而是像岩漿在火山下堆積,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

不說小孩,就是成年人都有情緒崩潰的時候。

雨中外賣小哥坐在地上痛哭、地鐵上年輕人掩面流淚、夜深人靜時候大街上傳來絕望的怒吼。這些都是成年人在忍無可忍、避無可避的發洩情緒的方式。通過這樣的途徑,能把心中的憤懣、絕望發洩出來,內心得到舒暢,從而擦乾眼淚繼續工作生活。

也有人一直把負面的、消極的情緒默默埋在心底,日復一日的自我消化,既不找人傾訴,也不通過其他行為發洩出來。這樣做好像把所有的不開心都內耗沒有打擾別人,實際卻有很大的危害,比如一些在婚姻中不如意卻一直隱忍的人,剛進入中年身體就查出各種毛病,也有人做出極端行為。

我們都知道治理洪水堵不如疏,情緒也是一樣。當有了偏激的、負面的、絕望的情緒,要及時進行自我調節,通過合適的途徑發洩出來,這樣才能保持平衡,所以從小幫助孩子培養情緒調節力很有必要。

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首先要了解抗壓力經過的三個階段。

抗壓力三階段: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第一個階段:谷底。

在遭受失敗的時候,情緒很容易跌落谷底,充滿對自己的否定和懷疑。

在短暫的消沉後,要及時制止消極情緒蔓延,尋求破解之道,這時就來到下一階段。

第二個階段:復原。

如果放任自己就此消沉,那就只能永遠待在谷底了。在情緒緩衝之後,不管是依靠自己還是外在力量的幫助,都要及時調整,迴歸正常的工作生活。

第三個階段:經驗內化。

人類文明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大腦能夠思考。

在經歷情緒低落、回升後,迴歸平靜後,就要回顧失敗經驗、吸取教訓,從中學到點什麼,內化為自己的經驗,不白白低落一次。

瞭解了抗壓力的三個階段,在培養孩子情緒調節能力時,首先要允許孩子有低沉、失落的情緒,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的途徑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不能嚴苛的要求孩子,不許哭、不能懦弱,給孩子一個短暫的緩衝的空間。

其次,要及時幫助孩子止損。有的孩子可能陷入負面情緒不可自拔,把失敗擴大化,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怎麼會這麼倒黴。由一開始的有點沮喪慢慢發展成對自己的全盤否定。

允許孩子短暫低落,之後就要幫助孩子及時走出來,開始向前看,通過自我調整、慢慢引導走出悲傷的情緒,迴歸正常的生活。

在孩子完全擺脫低落情緒後,一起坐下來對話覆盤,分析失敗發生的原因,從中能學到什麼,並且運用到以後的工作生活中。

如此重複幾次,就能讓孩子更加堅韌強大,也就有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了。

久世浩司也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到幫助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

●平復。

幫助情緒激動的孩子放鬆,恢復平靜。父母與孩子一起待在安靜的環境中,或者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幫助放鬆。

●命名。

讓孩子通過傾訴,把負面情緒釋放出去,弄清楚鬱悶的原因。

●共鳴。

父母能注意到孩子情緒的消沉低落,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開心的,因為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與接納。

通過這三個步驟,幫助孩子調節情緒,根據抗壓力的三階段,慢慢鍛鍊自己調節情緒的能力。

除了本章節開頭提到通過痛哭、怒吼等方式發洩負面情緒,久世浩司還提到很多其他的方法:

運動法:通過健身、跑步、打球,把負面情緒發洩出去。

音樂法:聆聽舒緩、優美的音樂,讓躁動的心逐漸平復下來。

放鬆法:通過泡澡或者按摩,讓身體放鬆下來,放空大腦什麼都不想。

筆記法:當心情煩躁的時候,通過寫字、畫畫或者日記,把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怒火寫在紙上,這也是一個很好地減壓方式。

※寫給父母Tips:

父母用愛陪伴著孩子成長,傾注心血助他們成才,但在生活中,又往往是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最深、影響最大。有時孩子的消極情緒,就是父母以“為孩子好的名義”無形之中施加的。

比如孩子晚上不認真寫作業,父母就會生氣,甚至會口不擇言地說出:“作業都做不好,還想有什麼出息”、“不願意寫作業,那你退學去撿破爛”等類似這樣極端的話。

父母覺得這樣是為孩子好,督促他們儘快寫作業,並且當時在氣頭上,說過就忘,但這些話會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腦中、記憶中,造成嚴重的負面的影響。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提出,對孩子沒有完成作業,父母的憤怒並不是來自孩子的不聽話,而是因為對“陪孩子寫作業造成自己時間浪費”的憤怒。

這時的憤怒是一種情緒連鎖反應,“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想訓斥孩子,這種情緒也不一定是第一情緒,經常是由其他負面情緒引起的第二情緒。”

父母如果弄不清憤怒的根源,找到憤怒的真正原因並且第一時間處理,那就很容易不分青紅皁白斥責孩子,讓孩子成為父母不良情緒的發洩桶。

在弄清楚產生第一情緒的原因,父母也要重視消極情緒產生的內因:內心偏執的思考,也就是“思維定式”。

《抗壓力·親子篇》裡列舉了六種思維定式犬,父母可以對照學習,避免對自己孩子作出類似的行為: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時,但是不能陪伴一世。

在孩子小時候,對他們有求必應、無條件寵愛,雖然孩子可能有一個快樂的難忘的童年,但在溫室裡成長的孩子,在長大後如何應對外面的風雨。

對孩子最好的愛不僅是提供好的生活條件,更包含對孩子品格、心性的培養,幫助他們養成自信、樂觀的性格,用良好的、寬廣的心態來應對工作生活中的失意、挫折、困境。父母幫助孩子培養一個健全的品格,作用遠大於提供舒適的生活條件。

孩子長大後脆弱、玻璃心?那是因為小時候你沒有對他做這三件事

在久世浩司《抗壓力·親子篇》中,就有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從孩子小的時候進行培養,在他們長大後,不管外面的風雨如何,都能過得很好,充滿對生活的熱愛。

這樣的一生即使普通,也是幸福安足的一生,這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