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

01

朋友家的孩子,平時口齒伶俐,唯一讓媽媽頭疼的是,孩子稍微一著急,父母就很難問清楚事情原委,孩子只會任性重複幾句“狠話”,哭鬧不止。

她說,有一次帶著孩子上完興趣班回家的路上,孩子拉著她的手問能不能喝杯果汁。

她剛巧接了一個電話,沒有及時迴應。

等打完電話,孩子已經生氣了,站在原地不動,嘴裡喊著:“我不回家!我就不回家!”

朋友好言相勸,讓孩子走到陰涼處對話,但是孩子卻倔強不理媽媽,只是站在太陽下,撅著小嘴生氣,反覆大聲說:“我不想跟你說話!”

"

01

朋友家的孩子,平時口齒伶俐,唯一讓媽媽頭疼的是,孩子稍微一著急,父母就很難問清楚事情原委,孩子只會任性重複幾句“狠話”,哭鬧不止。

她說,有一次帶著孩子上完興趣班回家的路上,孩子拉著她的手問能不能喝杯果汁。

她剛巧接了一個電話,沒有及時迴應。

等打完電話,孩子已經生氣了,站在原地不動,嘴裡喊著:“我不回家!我就不回家!”

朋友好言相勸,讓孩子走到陰涼處對話,但是孩子卻倔強不理媽媽,只是站在太陽下,撅著小嘴生氣,反覆大聲說:“我不想跟你說話!”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最後朋友失去耐心,吼了幾句,把孩子拖到了陰涼處。

孩子開始大哭,媽媽平靜下來後繼續問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哭?”

孩子一邊哭,一邊含糊不清地說:“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了!”

朋友苦笑著說,每當這種時候,真是拿孩子沒辦法,只能抱著等他哭累了,才能結束他的脾氣。

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常常看見孩子不知什麼原因,嘴裡只說著“狠話”,哭鬧不止。

因為孩子說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也聽不進去爸爸媽媽的勸告,父母怎麼做都不對,筋疲力盡不知如何是好。

"

01

朋友家的孩子,平時口齒伶俐,唯一讓媽媽頭疼的是,孩子稍微一著急,父母就很難問清楚事情原委,孩子只會任性重複幾句“狠話”,哭鬧不止。

她說,有一次帶著孩子上完興趣班回家的路上,孩子拉著她的手問能不能喝杯果汁。

她剛巧接了一個電話,沒有及時迴應。

等打完電話,孩子已經生氣了,站在原地不動,嘴裡喊著:“我不回家!我就不回家!”

朋友好言相勸,讓孩子走到陰涼處對話,但是孩子卻倔強不理媽媽,只是站在太陽下,撅著小嘴生氣,反覆大聲說:“我不想跟你說話!”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最後朋友失去耐心,吼了幾句,把孩子拖到了陰涼處。

孩子開始大哭,媽媽平靜下來後繼續問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哭?”

孩子一邊哭,一邊含糊不清地說:“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了!”

朋友苦笑著說,每當這種時候,真是拿孩子沒辦法,只能抱著等他哭累了,才能結束他的脾氣。

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常常看見孩子不知什麼原因,嘴裡只說著“狠話”,哭鬧不止。

因為孩子說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也聽不進去爸爸媽媽的勸告,父母怎麼做都不對,筋疲力盡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02

為什麼孩子遇事容易任性哭鬧


父母們如果回憶一下,應該不難發現:孩子說不清楚問題時,常常情緒波動比較大。

根據心理學描述,情緒是個體收到某種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激動狀態,這種狀態雖然是個體自己所能體驗的,但是不容易控制住。

情緒失控就是導致孩子急了以後,又“鬧”又“作”的主要原因。

父母不要害怕孩子情緒失控,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有著極大關係。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到:孩子之所以會情緒失控,是因為他們被右腦控制,而左腦沒跟上。

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左腦主要負責邏輯和語言等功能,右腦主要負責情緒、藝術、創新類等功能。

"

01

朋友家的孩子,平時口齒伶俐,唯一讓媽媽頭疼的是,孩子稍微一著急,父母就很難問清楚事情原委,孩子只會任性重複幾句“狠話”,哭鬧不止。

她說,有一次帶著孩子上完興趣班回家的路上,孩子拉著她的手問能不能喝杯果汁。

她剛巧接了一個電話,沒有及時迴應。

等打完電話,孩子已經生氣了,站在原地不動,嘴裡喊著:“我不回家!我就不回家!”

朋友好言相勸,讓孩子走到陰涼處對話,但是孩子卻倔強不理媽媽,只是站在太陽下,撅著小嘴生氣,反覆大聲說:“我不想跟你說話!”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最後朋友失去耐心,吼了幾句,把孩子拖到了陰涼處。

孩子開始大哭,媽媽平靜下來後繼續問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哭?”

孩子一邊哭,一邊含糊不清地說:“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了!”

朋友苦笑著說,每當這種時候,真是拿孩子沒辦法,只能抱著等他哭累了,才能結束他的脾氣。

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常常看見孩子不知什麼原因,嘴裡只說著“狠話”,哭鬧不止。

因為孩子說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也聽不進去爸爸媽媽的勸告,父母怎麼做都不對,筋疲力盡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02

為什麼孩子遇事容易任性哭鬧


父母們如果回憶一下,應該不難發現:孩子說不清楚問題時,常常情緒波動比較大。

根據心理學描述,情緒是個體收到某種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激動狀態,這種狀態雖然是個體自己所能體驗的,但是不容易控制住。

情緒失控就是導致孩子急了以後,又“鬧”又“作”的主要原因。

父母不要害怕孩子情緒失控,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有著極大關係。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到:孩子之所以會情緒失控,是因為他們被右腦控制,而左腦沒跟上。

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左腦主要負責邏輯和語言等功能,右腦主要負責情緒、藝術、創新類等功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尤其是孩子3歲前,右腦占主導地位,孩子們根本沒有掌握如何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瞭解了這一點,再看孩子的“作”,就能明白,孩子說不清楚事情,只會哭鬧或者發脾氣,正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情緒的處理能力。

與正面情緒相比,負面情緒更難控制,孩子表達不清,多數正在經歷負面狀態。

當孩子不被理解、要求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孩子的各種複雜情緒湧上心頭,無法分辨,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發洩出來。

"

01

朋友家的孩子,平時口齒伶俐,唯一讓媽媽頭疼的是,孩子稍微一著急,父母就很難問清楚事情原委,孩子只會任性重複幾句“狠話”,哭鬧不止。

她說,有一次帶著孩子上完興趣班回家的路上,孩子拉著她的手問能不能喝杯果汁。

她剛巧接了一個電話,沒有及時迴應。

等打完電話,孩子已經生氣了,站在原地不動,嘴裡喊著:“我不回家!我就不回家!”

朋友好言相勸,讓孩子走到陰涼處對話,但是孩子卻倔強不理媽媽,只是站在太陽下,撅著小嘴生氣,反覆大聲說:“我不想跟你說話!”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最後朋友失去耐心,吼了幾句,把孩子拖到了陰涼處。

孩子開始大哭,媽媽平靜下來後繼續問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哭?”

孩子一邊哭,一邊含糊不清地說:“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了!”

朋友苦笑著說,每當這種時候,真是拿孩子沒辦法,只能抱著等他哭累了,才能結束他的脾氣。

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常常看見孩子不知什麼原因,嘴裡只說著“狠話”,哭鬧不止。

因為孩子說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也聽不進去爸爸媽媽的勸告,父母怎麼做都不對,筋疲力盡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02

為什麼孩子遇事容易任性哭鬧


父母們如果回憶一下,應該不難發現:孩子說不清楚問題時,常常情緒波動比較大。

根據心理學描述,情緒是個體收到某種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激動狀態,這種狀態雖然是個體自己所能體驗的,但是不容易控制住。

情緒失控就是導致孩子急了以後,又“鬧”又“作”的主要原因。

父母不要害怕孩子情緒失控,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有著極大關係。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到:孩子之所以會情緒失控,是因為他們被右腦控制,而左腦沒跟上。

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左腦主要負責邏輯和語言等功能,右腦主要負責情緒、藝術、創新類等功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尤其是孩子3歲前,右腦占主導地位,孩子們根本沒有掌握如何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瞭解了這一點,再看孩子的“作”,就能明白,孩子說不清楚事情,只會哭鬧或者發脾氣,正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情緒的處理能力。

與正面情緒相比,負面情緒更難控制,孩子表達不清,多數正在經歷負面狀態。

當孩子不被理解、要求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孩子的各種複雜情緒湧上心頭,無法分辨,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發洩出來。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這時候,父母一味著急地問,或者訓斥只會給孩子的壞情緒火上澆油,孩子不但不能說出來,反而還會哭鬧得更厲害。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耐心引導。

03

引導孩子清晰表達自己的情緒


1. 管理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出正確示範

孩子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平靜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首先取決於父母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心理專家黃杏貞曾說,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情緒智慧,那些大喊大叫的父母,總會錯過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緒的機會。

慈善組織創始人 Jacquline Way 是一個很平和的人,她有三個非常淘氣鬧騰的兒子,但她總能保持著溫和的脾氣,臉上散發著笑意。

"

01

朋友家的孩子,平時口齒伶俐,唯一讓媽媽頭疼的是,孩子稍微一著急,父母就很難問清楚事情原委,孩子只會任性重複幾句“狠話”,哭鬧不止。

她說,有一次帶著孩子上完興趣班回家的路上,孩子拉著她的手問能不能喝杯果汁。

她剛巧接了一個電話,沒有及時迴應。

等打完電話,孩子已經生氣了,站在原地不動,嘴裡喊著:“我不回家!我就不回家!”

朋友好言相勸,讓孩子走到陰涼處對話,但是孩子卻倔強不理媽媽,只是站在太陽下,撅著小嘴生氣,反覆大聲說:“我不想跟你說話!”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最後朋友失去耐心,吼了幾句,把孩子拖到了陰涼處。

孩子開始大哭,媽媽平靜下來後繼續問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哭?”

孩子一邊哭,一邊含糊不清地說:“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了!”

朋友苦笑著說,每當這種時候,真是拿孩子沒辦法,只能抱著等他哭累了,才能結束他的脾氣。

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常常看見孩子不知什麼原因,嘴裡只說著“狠話”,哭鬧不止。

因為孩子說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也聽不進去爸爸媽媽的勸告,父母怎麼做都不對,筋疲力盡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02

為什麼孩子遇事容易任性哭鬧


父母們如果回憶一下,應該不難發現:孩子說不清楚問題時,常常情緒波動比較大。

根據心理學描述,情緒是個體收到某種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激動狀態,這種狀態雖然是個體自己所能體驗的,但是不容易控制住。

情緒失控就是導致孩子急了以後,又“鬧”又“作”的主要原因。

父母不要害怕孩子情緒失控,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有著極大關係。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到:孩子之所以會情緒失控,是因為他們被右腦控制,而左腦沒跟上。

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左腦主要負責邏輯和語言等功能,右腦主要負責情緒、藝術、創新類等功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尤其是孩子3歲前,右腦占主導地位,孩子們根本沒有掌握如何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瞭解了這一點,再看孩子的“作”,就能明白,孩子說不清楚事情,只會哭鬧或者發脾氣,正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情緒的處理能力。

與正面情緒相比,負面情緒更難控制,孩子表達不清,多數正在經歷負面狀態。

當孩子不被理解、要求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孩子的各種複雜情緒湧上心頭,無法分辨,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發洩出來。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這時候,父母一味著急地問,或者訓斥只會給孩子的壞情緒火上澆油,孩子不但不能說出來,反而還會哭鬧得更厲害。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耐心引導。

03

引導孩子清晰表達自己的情緒


1. 管理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出正確示範

孩子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平靜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首先取決於父母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心理專家黃杏貞曾說,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情緒智慧,那些大喊大叫的父母,總會錯過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緒的機會。

慈善組織創始人 Jacquline Way 是一個很平和的人,她有三個非常淘氣鬧騰的兒子,但她總能保持著溫和的脾氣,臉上散發著笑意。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她說,她的父親就是一個特別好脾氣的人,父親總是心平氣和地教育他們,從不呵斥,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和兄弟姐妹們都擁有穩定的情緒。

當然,父母也有煩躁失控的時候,這時候,與其被孩子惹惱大吼大叫,不如跟孩子分享,講出自己的感受。

我還記得有一次,閨女爸爸工作不順心,回家心情很差。

女兒並不知道爸爸的心情變化,在爸爸身上爬上爬下,爸爸有點疲於應付,卻也強顏歡笑著,和孩子玩的時候,不時拿起手機和同事溝通一句。

突然,女兒一把打掉了爸爸的手機,爸爸的眉頭皺起來,眼看忍不住煩躁要對女兒發火。

我趕緊上前抱走孩子,爸爸冷靜了下,認真對女兒說:“爸爸工作中遇到難題,一時不知怎麼解決,心情很差,想一個人安靜一下。”

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把爸爸送到書房,還貼心地關上門。

"

01

朋友家的孩子,平時口齒伶俐,唯一讓媽媽頭疼的是,孩子稍微一著急,父母就很難問清楚事情原委,孩子只會任性重複幾句“狠話”,哭鬧不止。

她說,有一次帶著孩子上完興趣班回家的路上,孩子拉著她的手問能不能喝杯果汁。

她剛巧接了一個電話,沒有及時迴應。

等打完電話,孩子已經生氣了,站在原地不動,嘴裡喊著:“我不回家!我就不回家!”

朋友好言相勸,讓孩子走到陰涼處對話,但是孩子卻倔強不理媽媽,只是站在太陽下,撅著小嘴生氣,反覆大聲說:“我不想跟你說話!”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最後朋友失去耐心,吼了幾句,把孩子拖到了陰涼處。

孩子開始大哭,媽媽平靜下來後繼續問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哭?”

孩子一邊哭,一邊含糊不清地說:“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了!”

朋友苦笑著說,每當這種時候,真是拿孩子沒辦法,只能抱著等他哭累了,才能結束他的脾氣。

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常常看見孩子不知什麼原因,嘴裡只說著“狠話”,哭鬧不止。

因為孩子說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也聽不進去爸爸媽媽的勸告,父母怎麼做都不對,筋疲力盡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02

為什麼孩子遇事容易任性哭鬧


父母們如果回憶一下,應該不難發現:孩子說不清楚問題時,常常情緒波動比較大。

根據心理學描述,情緒是個體收到某種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激動狀態,這種狀態雖然是個體自己所能體驗的,但是不容易控制住。

情緒失控就是導致孩子急了以後,又“鬧”又“作”的主要原因。

父母不要害怕孩子情緒失控,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有著極大關係。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到:孩子之所以會情緒失控,是因為他們被右腦控制,而左腦沒跟上。

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左腦主要負責邏輯和語言等功能,右腦主要負責情緒、藝術、創新類等功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尤其是孩子3歲前,右腦占主導地位,孩子們根本沒有掌握如何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瞭解了這一點,再看孩子的“作”,就能明白,孩子說不清楚事情,只會哭鬧或者發脾氣,正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情緒的處理能力。

與正面情緒相比,負面情緒更難控制,孩子表達不清,多數正在經歷負面狀態。

當孩子不被理解、要求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孩子的各種複雜情緒湧上心頭,無法分辨,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發洩出來。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這時候,父母一味著急地問,或者訓斥只會給孩子的壞情緒火上澆油,孩子不但不能說出來,反而還會哭鬧得更厲害。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耐心引導。

03

引導孩子清晰表達自己的情緒


1. 管理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出正確示範

孩子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平靜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首先取決於父母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心理專家黃杏貞曾說,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情緒智慧,那些大喊大叫的父母,總會錯過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緒的機會。

慈善組織創始人 Jacquline Way 是一個很平和的人,她有三個非常淘氣鬧騰的兒子,但她總能保持著溫和的脾氣,臉上散發著笑意。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她說,她的父親就是一個特別好脾氣的人,父親總是心平氣和地教育他們,從不呵斥,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和兄弟姐妹們都擁有穩定的情緒。

當然,父母也有煩躁失控的時候,這時候,與其被孩子惹惱大吼大叫,不如跟孩子分享,講出自己的感受。

我還記得有一次,閨女爸爸工作不順心,回家心情很差。

女兒並不知道爸爸的心情變化,在爸爸身上爬上爬下,爸爸有點疲於應付,卻也強顏歡笑著,和孩子玩的時候,不時拿起手機和同事溝通一句。

突然,女兒一把打掉了爸爸的手機,爸爸的眉頭皺起來,眼看忍不住煩躁要對女兒發火。

我趕緊上前抱走孩子,爸爸冷靜了下,認真對女兒說:“爸爸工作中遇到難題,一時不知怎麼解決,心情很差,想一個人安靜一下。”

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把爸爸送到書房,還貼心地關上門。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孩子逐漸會理解父母也有心情糟糕的時候,也會學著體諒父母,在平和中逐漸成長為心理穩定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情緒穩定,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能理智地面對自己的情緒。

2. 父母要理解孩子,及時迴應孩子的情緒

情緒其實無所謂對錯,但是孩子的有些表現方式可能讓父母無法接受。

比如,孩子生氣後只會發“狠話”,甚至打人、摔打東西。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讓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

胡可育兒方式一直被我們稱讚,她在小魚兒發脾氣時首先會表達理解和尊重。

有一次小魚兒惦記著新買的玩具,無心吃飯,他要求媽媽馬上把新玩具“變”成機器人。

胡可沒有同意,小魚兒立即發起了脾氣,胡可沒有不耐煩,而是立即認真地跟小魚兒說:“我知道你現在很想讓它變成一個機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飯後,這是規則。”

"

01

朋友家的孩子,平時口齒伶俐,唯一讓媽媽頭疼的是,孩子稍微一著急,父母就很難問清楚事情原委,孩子只會任性重複幾句“狠話”,哭鬧不止。

她說,有一次帶著孩子上完興趣班回家的路上,孩子拉著她的手問能不能喝杯果汁。

她剛巧接了一個電話,沒有及時迴應。

等打完電話,孩子已經生氣了,站在原地不動,嘴裡喊著:“我不回家!我就不回家!”

朋友好言相勸,讓孩子走到陰涼處對話,但是孩子卻倔強不理媽媽,只是站在太陽下,撅著小嘴生氣,反覆大聲說:“我不想跟你說話!”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最後朋友失去耐心,吼了幾句,把孩子拖到了陰涼處。

孩子開始大哭,媽媽平靜下來後繼續問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哭?”

孩子一邊哭,一邊含糊不清地說:“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了!”

朋友苦笑著說,每當這種時候,真是拿孩子沒辦法,只能抱著等他哭累了,才能結束他的脾氣。

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常常看見孩子不知什麼原因,嘴裡只說著“狠話”,哭鬧不止。

因為孩子說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也聽不進去爸爸媽媽的勸告,父母怎麼做都不對,筋疲力盡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02

為什麼孩子遇事容易任性哭鬧


父母們如果回憶一下,應該不難發現:孩子說不清楚問題時,常常情緒波動比較大。

根據心理學描述,情緒是個體收到某種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激動狀態,這種狀態雖然是個體自己所能體驗的,但是不容易控制住。

情緒失控就是導致孩子急了以後,又“鬧”又“作”的主要原因。

父母不要害怕孩子情緒失控,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有著極大關係。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到:孩子之所以會情緒失控,是因為他們被右腦控制,而左腦沒跟上。

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左腦主要負責邏輯和語言等功能,右腦主要負責情緒、藝術、創新類等功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尤其是孩子3歲前,右腦占主導地位,孩子們根本沒有掌握如何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瞭解了這一點,再看孩子的“作”,就能明白,孩子說不清楚事情,只會哭鬧或者發脾氣,正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情緒的處理能力。

與正面情緒相比,負面情緒更難控制,孩子表達不清,多數正在經歷負面狀態。

當孩子不被理解、要求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孩子的各種複雜情緒湧上心頭,無法分辨,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發洩出來。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這時候,父母一味著急地問,或者訓斥只會給孩子的壞情緒火上澆油,孩子不但不能說出來,反而還會哭鬧得更厲害。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耐心引導。

03

引導孩子清晰表達自己的情緒


1. 管理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出正確示範

孩子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平靜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首先取決於父母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心理專家黃杏貞曾說,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情緒智慧,那些大喊大叫的父母,總會錯過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緒的機會。

慈善組織創始人 Jacquline Way 是一個很平和的人,她有三個非常淘氣鬧騰的兒子,但她總能保持著溫和的脾氣,臉上散發著笑意。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她說,她的父親就是一個特別好脾氣的人,父親總是心平氣和地教育他們,從不呵斥,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和兄弟姐妹們都擁有穩定的情緒。

當然,父母也有煩躁失控的時候,這時候,與其被孩子惹惱大吼大叫,不如跟孩子分享,講出自己的感受。

我還記得有一次,閨女爸爸工作不順心,回家心情很差。

女兒並不知道爸爸的心情變化,在爸爸身上爬上爬下,爸爸有點疲於應付,卻也強顏歡笑著,和孩子玩的時候,不時拿起手機和同事溝通一句。

突然,女兒一把打掉了爸爸的手機,爸爸的眉頭皺起來,眼看忍不住煩躁要對女兒發火。

我趕緊上前抱走孩子,爸爸冷靜了下,認真對女兒說:“爸爸工作中遇到難題,一時不知怎麼解決,心情很差,想一個人安靜一下。”

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把爸爸送到書房,還貼心地關上門。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孩子逐漸會理解父母也有心情糟糕的時候,也會學著體諒父母,在平和中逐漸成長為心理穩定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情緒穩定,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能理智地面對自己的情緒。

2. 父母要理解孩子,及時迴應孩子的情緒

情緒其實無所謂對錯,但是孩子的有些表現方式可能讓父母無法接受。

比如,孩子生氣後只會發“狠話”,甚至打人、摔打東西。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讓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

胡可育兒方式一直被我們稱讚,她在小魚兒發脾氣時首先會表達理解和尊重。

有一次小魚兒惦記著新買的玩具,無心吃飯,他要求媽媽馬上把新玩具“變”成機器人。

胡可沒有同意,小魚兒立即發起了脾氣,胡可沒有不耐煩,而是立即認真地跟小魚兒說:“我知道你現在很想讓它變成一個機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飯後,這是規則。”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胡可的“我知道”代表著理解孩子的感受,當小魚兒無法帶走心愛的玩具大哭時,胡可的“我知道…”也安慰了小魚兒煩躁的情緒。

心理學家比昂提出過“心理容器”的概念,也就是父母作為一個大的容器包容孩子的情緒,接住孩子的眼淚、悲傷、無力甚至是攻擊。

這樣,當孩子的情緒有所包容,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情緒就會快速穩定下來,溝通也就會容易很多。

3. 事後總結概括,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

孩子鬧情緒後,父母可以尋找合適的時機,幫助孩子理解、總結自己的情緒,教孩子學會表達。

比如,開頭提到的朋友孩子哭鬧結束後,媽媽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回憶,教孩子學會用“我”的信息表達感受。

引導鼓勵孩子說出:“我和媽媽說太熱了,想喝杯果汁再走,媽媽卻不理我,所以我生氣了。”

教育專家李群峰在《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說,兒童的情緒和大人的不一樣,孩子的情緒表達往往更直接,而且是通過行為來表達的。

"

01

朋友家的孩子,平時口齒伶俐,唯一讓媽媽頭疼的是,孩子稍微一著急,父母就很難問清楚事情原委,孩子只會任性重複幾句“狠話”,哭鬧不止。

她說,有一次帶著孩子上完興趣班回家的路上,孩子拉著她的手問能不能喝杯果汁。

她剛巧接了一個電話,沒有及時迴應。

等打完電話,孩子已經生氣了,站在原地不動,嘴裡喊著:“我不回家!我就不回家!”

朋友好言相勸,讓孩子走到陰涼處對話,但是孩子卻倔強不理媽媽,只是站在太陽下,撅著小嘴生氣,反覆大聲說:“我不想跟你說話!”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最後朋友失去耐心,吼了幾句,把孩子拖到了陰涼處。

孩子開始大哭,媽媽平靜下來後繼續問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哭?”

孩子一邊哭,一邊含糊不清地說:“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了!”

朋友苦笑著說,每當這種時候,真是拿孩子沒辦法,只能抱著等他哭累了,才能結束他的脾氣。

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常常看見孩子不知什麼原因,嘴裡只說著“狠話”,哭鬧不止。

因為孩子說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也聽不進去爸爸媽媽的勸告,父母怎麼做都不對,筋疲力盡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02

為什麼孩子遇事容易任性哭鬧


父母們如果回憶一下,應該不難發現:孩子說不清楚問題時,常常情緒波動比較大。

根據心理學描述,情緒是個體收到某種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激動狀態,這種狀態雖然是個體自己所能體驗的,但是不容易控制住。

情緒失控就是導致孩子急了以後,又“鬧”又“作”的主要原因。

父母不要害怕孩子情緒失控,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有著極大關係。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到:孩子之所以會情緒失控,是因為他們被右腦控制,而左腦沒跟上。

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左腦主要負責邏輯和語言等功能,右腦主要負責情緒、藝術、創新類等功能。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尤其是孩子3歲前,右腦占主導地位,孩子們根本沒有掌握如何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瞭解了這一點,再看孩子的“作”,就能明白,孩子說不清楚事情,只會哭鬧或者發脾氣,正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情緒的處理能力。

與正面情緒相比,負面情緒更難控制,孩子表達不清,多數正在經歷負面狀態。

當孩子不被理解、要求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孩子的各種複雜情緒湧上心頭,無法分辨,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發洩出來。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這時候,父母一味著急地問,或者訓斥只會給孩子的壞情緒火上澆油,孩子不但不能說出來,反而還會哭鬧得更厲害。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耐心引導。

03

引導孩子清晰表達自己的情緒


1. 管理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出正確示範

孩子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平靜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首先取決於父母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心理專家黃杏貞曾說,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情緒智慧,那些大喊大叫的父母,總會錯過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緒的機會。

慈善組織創始人 Jacquline Way 是一個很平和的人,她有三個非常淘氣鬧騰的兒子,但她總能保持著溫和的脾氣,臉上散發著笑意。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她說,她的父親就是一個特別好脾氣的人,父親總是心平氣和地教育他們,從不呵斥,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和兄弟姐妹們都擁有穩定的情緒。

當然,父母也有煩躁失控的時候,這時候,與其被孩子惹惱大吼大叫,不如跟孩子分享,講出自己的感受。

我還記得有一次,閨女爸爸工作不順心,回家心情很差。

女兒並不知道爸爸的心情變化,在爸爸身上爬上爬下,爸爸有點疲於應付,卻也強顏歡笑著,和孩子玩的時候,不時拿起手機和同事溝通一句。

突然,女兒一把打掉了爸爸的手機,爸爸的眉頭皺起來,眼看忍不住煩躁要對女兒發火。

我趕緊上前抱走孩子,爸爸冷靜了下,認真對女兒說:“爸爸工作中遇到難題,一時不知怎麼解決,心情很差,想一個人安靜一下。”

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把爸爸送到書房,還貼心地關上門。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孩子逐漸會理解父母也有心情糟糕的時候,也會學著體諒父母,在平和中逐漸成長為心理穩定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情緒穩定,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能理智地面對自己的情緒。

2. 父母要理解孩子,及時迴應孩子的情緒

情緒其實無所謂對錯,但是孩子的有些表現方式可能讓父母無法接受。

比如,孩子生氣後只會發“狠話”,甚至打人、摔打東西。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讓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

胡可育兒方式一直被我們稱讚,她在小魚兒發脾氣時首先會表達理解和尊重。

有一次小魚兒惦記著新買的玩具,無心吃飯,他要求媽媽馬上把新玩具“變”成機器人。

胡可沒有同意,小魚兒立即發起了脾氣,胡可沒有不耐煩,而是立即認真地跟小魚兒說:“我知道你現在很想讓它變成一個機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飯後,這是規則。”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胡可的“我知道”代表著理解孩子的感受,當小魚兒無法帶走心愛的玩具大哭時,胡可的“我知道…”也安慰了小魚兒煩躁的情緒。

心理學家比昂提出過“心理容器”的概念,也就是父母作為一個大的容器包容孩子的情緒,接住孩子的眼淚、悲傷、無力甚至是攻擊。

這樣,當孩子的情緒有所包容,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情緒就會快速穩定下來,溝通也就會容易很多。

3. 事後總結概括,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

孩子鬧情緒後,父母可以尋找合適的時機,幫助孩子理解、總結自己的情緒,教孩子學會表達。

比如,開頭提到的朋友孩子哭鬧結束後,媽媽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回憶,教孩子學會用“我”的信息表達感受。

引導鼓勵孩子說出:“我和媽媽說太熱了,想喝杯果汁再走,媽媽卻不理我,所以我生氣了。”

教育專家李群峰在《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說,兒童的情緒和大人的不一樣,孩子的情緒表達往往更直接,而且是通過行為來表達的。

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家長不要一直講道理,先看明白這點原因

所以,當孩子 “鬧”和“作”時,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說出來,為孩子將來正確表達情緒奠定基礎。

情緒穩定是與人快樂相處的第一法寶,教會孩子理解接納自己的情緒和教會孩子走路、吃飯、握筆一樣自然。

父母一定要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我們多耐心一點,孩子的快樂就會多一點、再多一點。

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一定要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耐心引導孩子合理表達和釋放自己的情緒。

會表達情緒的孩子,情緒更穩定,也就會更快樂;而快樂成長,正是每個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盼。

(文章來源:畫荻教子微信公眾號,ID:hoedu03)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