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不完美媽媽 德國 滑雪 新聞 發現佩奇 福至百萬 2019-09-01
"

關注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話題,為什麼中國父母喜歡干預自己的一切?

題主已經成年,29歲了,可是媽媽還是喜歡掌控他生活中的一切。吃了什麼要管,做了什麼要管,事無大小,都要打報告。父母過多的關注讓孩子喪失了對生活的控制,甚至逼的孩子想要斷絕關係。

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絕對不是少數。之前就有新聞報道,母親持續3年逼兒子進國企,兒子被逼到辭職、搬家、和女友分手,母親在最後離開時狠狠地咬了他一口。這已是變態的“恨”。

說到底,還是控制慾的問題。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是自己的所有物。對孩子的喜好、選擇進行干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而在這種畸形的控制慾下,孩子長大成人後性格多偏懦弱、膽小,在面臨決策時,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隨波逐流。

"

關注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話題,為什麼中國父母喜歡干預自己的一切?

題主已經成年,29歲了,可是媽媽還是喜歡掌控他生活中的一切。吃了什麼要管,做了什麼要管,事無大小,都要打報告。父母過多的關注讓孩子喪失了對生活的控制,甚至逼的孩子想要斷絕關係。

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絕對不是少數。之前就有新聞報道,母親持續3年逼兒子進國企,兒子被逼到辭職、搬家、和女友分手,母親在最後離開時狠狠地咬了他一口。這已是變態的“恨”。

說到底,還是控制慾的問題。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是自己的所有物。對孩子的喜好、選擇進行干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而在這種畸形的控制慾下,孩子長大成人後性格多偏懦弱、膽小,在面臨決策時,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隨波逐流。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反觀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德國媽媽教育小孩的故事,海邊沙灘上,有位先生看到一德國媽媽帶5歲的孩子在沙灘上玩耍,她躺一邊椅子上看書,孩子自己在旁邊玩耍,還把沙子往嘴裡塞,這位先生很著急。過去提醒德國媽媽,可她很茫然,說那又怎樣,等孩子嚐了沙子,覺得不好吃自然就不吃了!

這位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或不應該,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感受,教育方式的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

口頭上的教育,孩子不明就裡,沒有家長的陪伴,完全喪失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讓孩子親子感受,教訓會更深刻地印在腦海,也能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hold住自己的控制慾,忍住!別插手!給孩子更多的嘗試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成長。

"

關注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話題,為什麼中國父母喜歡干預自己的一切?

題主已經成年,29歲了,可是媽媽還是喜歡掌控他生活中的一切。吃了什麼要管,做了什麼要管,事無大小,都要打報告。父母過多的關注讓孩子喪失了對生活的控制,甚至逼的孩子想要斷絕關係。

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絕對不是少數。之前就有新聞報道,母親持續3年逼兒子進國企,兒子被逼到辭職、搬家、和女友分手,母親在最後離開時狠狠地咬了他一口。這已是變態的“恨”。

說到底,還是控制慾的問題。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是自己的所有物。對孩子的喜好、選擇進行干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而在這種畸形的控制慾下,孩子長大成人後性格多偏懦弱、膽小,在面臨決策時,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隨波逐流。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反觀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德國媽媽教育小孩的故事,海邊沙灘上,有位先生看到一德國媽媽帶5歲的孩子在沙灘上玩耍,她躺一邊椅子上看書,孩子自己在旁邊玩耍,還把沙子往嘴裡塞,這位先生很著急。過去提醒德國媽媽,可她很茫然,說那又怎樣,等孩子嚐了沙子,覺得不好吃自然就不吃了!

這位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或不應該,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感受,教育方式的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

口頭上的教育,孩子不明就裡,沒有家長的陪伴,完全喪失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讓孩子親子感受,教訓會更深刻地印在腦海,也能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hold住自己的控制慾,忍住!別插手!給孩子更多的嘗試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成長。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但這並不意味著“放養”,而是要通過適當合理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自然而然孩子就能獨當一面了。

可很多父母也會問:“我也知道要引導培養孩子獨立啊,可是該怎麼做呢”?

1

忍住樣樣包辦、事事插手

許多父母都想培養出一個自律的孩子,可卻從不給他機會。

例如,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一天都是在父母的口令中過去的:

“還不起床,快遲到了!” “別看電視了,該吃飯了。”

“又玩手機,作業做完了嗎?” “怎麼還不知道睡覺?”

孩子做得不好時,總是想站出來教孩子正確的做法,不給孩子自我探索的時間;孩子遇到挫折時,總想伸出手幫他,不給孩子獨立思考,自己想辦法的機會。

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很有可能暗中破壞了孩子自控力的發展。

孩子完全像一個被操控的提線木偶,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什麼事情都缺少自己的思考,一切僅憑父母的指令行事。

等孩子沒有了父母的幫助和監督,一下子會感到無所適從,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自我價值感低,只會自甘墮落,也就談不上自律。

自信是自律的基礎。

只有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責任都寄託在父母或其他人身上。

家長要把自主權給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我認識一位媽媽,孩子起床晚了從來不叫他,“因為上學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定鬧鐘導致遲到,就接受老師的懲罰,他應該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在處理事情方面,試著去傾聽孩子自己的選擇,鼓勵孩子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武斷的做一個發號施令者。

"

關注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話題,為什麼中國父母喜歡干預自己的一切?

題主已經成年,29歲了,可是媽媽還是喜歡掌控他生活中的一切。吃了什麼要管,做了什麼要管,事無大小,都要打報告。父母過多的關注讓孩子喪失了對生活的控制,甚至逼的孩子想要斷絕關係。

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絕對不是少數。之前就有新聞報道,母親持續3年逼兒子進國企,兒子被逼到辭職、搬家、和女友分手,母親在最後離開時狠狠地咬了他一口。這已是變態的“恨”。

說到底,還是控制慾的問題。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是自己的所有物。對孩子的喜好、選擇進行干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而在這種畸形的控制慾下,孩子長大成人後性格多偏懦弱、膽小,在面臨決策時,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隨波逐流。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反觀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德國媽媽教育小孩的故事,海邊沙灘上,有位先生看到一德國媽媽帶5歲的孩子在沙灘上玩耍,她躺一邊椅子上看書,孩子自己在旁邊玩耍,還把沙子往嘴裡塞,這位先生很著急。過去提醒德國媽媽,可她很茫然,說那又怎樣,等孩子嚐了沙子,覺得不好吃自然就不吃了!

這位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或不應該,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感受,教育方式的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

口頭上的教育,孩子不明就裡,沒有家長的陪伴,完全喪失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讓孩子親子感受,教訓會更深刻地印在腦海,也能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hold住自己的控制慾,忍住!別插手!給孩子更多的嘗試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成長。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但這並不意味著“放養”,而是要通過適當合理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自然而然孩子就能獨當一面了。

可很多父母也會問:“我也知道要引導培養孩子獨立啊,可是該怎麼做呢”?

1

忍住樣樣包辦、事事插手

許多父母都想培養出一個自律的孩子,可卻從不給他機會。

例如,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一天都是在父母的口令中過去的:

“還不起床,快遲到了!” “別看電視了,該吃飯了。”

“又玩手機,作業做完了嗎?” “怎麼還不知道睡覺?”

孩子做得不好時,總是想站出來教孩子正確的做法,不給孩子自我探索的時間;孩子遇到挫折時,總想伸出手幫他,不給孩子獨立思考,自己想辦法的機會。

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很有可能暗中破壞了孩子自控力的發展。

孩子完全像一個被操控的提線木偶,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什麼事情都缺少自己的思考,一切僅憑父母的指令行事。

等孩子沒有了父母的幫助和監督,一下子會感到無所適從,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自我價值感低,只會自甘墮落,也就談不上自律。

自信是自律的基礎。

只有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責任都寄託在父母或其他人身上。

家長要把自主權給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我認識一位媽媽,孩子起床晚了從來不叫他,“因為上學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定鬧鐘導致遲到,就接受老師的懲罰,他應該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在處理事情方面,試著去傾聽孩子自己的選擇,鼓勵孩子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武斷的做一個發號施令者。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2

忍住立即滿足孩子要求

我們每個人天性上都有劣根性,懶惰、拖延、缺乏耐心······如果不能學會自我剋制,與這些劣根性作鬥爭,最終勢必將一事無成,難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要什麼有什麼,沒有節制。

最近熱播的節目《媽媽是超人》裡,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出現在大家視野中,而安迪奶奶對孫子無條件滿足的愛更是引起了廣泛討論:

“安迪喜歡去遊樂園玩,我就給他建了一個遊樂園;安迪喜歡滑雪,我就給他修了一個滑雪場。”

在無數“認奶奶”的評論聲中,也有很多網友對這樣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質疑:“這樣對孩子真的好麼?”

是啊,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家長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各種要求,孩子會覺得自己能呼風喚雨,各種慾望甚至會越來越膨脹,於是會漸漸“變本加厲”,提出更多更難以滿足的要求。

立即滿足孩子要求,長遠來看對孩子發展也是不利的。孩子學不會等待,很難培養出毅力、耐力、自制力。

高爾基說:“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因此家長在適當的時機,可以多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讓孩子體驗等待的過程。

3

忍住妥協退讓,守住原則

沒有規矩,孩子無法真正的自律。

而孩子將來的行為自律,有賴於一開始父母的“他律”。

這就要求父母不僅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而且還要能堅守原則,忍得住孩子的“軟磨硬泡”。

定好的一天只能玩1小時手機,就絕不能因家裡來了客人,懶得和孩子糾纏而允許孩子多玩一會。

說好的每天回家先做作業才能看電視,就絕不能因孩子的撒潑打諢而妥協。

作為父母,要給孩子看到原則的力量。

立得了規矩,家長還要和孩子一起守得住原則,只有對規矩嚴格的遵守,孩子的正確行為才能隨著時間的累積形成習慣,而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

到了這個時候,不需要外界的監督和催促,孩子自然而然就知道該做什麼,堅守行為的邊界,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哲學家康德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能夠自律的孩子,將來才會收穫自由快樂的人生。

"

關注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話題,為什麼中國父母喜歡干預自己的一切?

題主已經成年,29歲了,可是媽媽還是喜歡掌控他生活中的一切。吃了什麼要管,做了什麼要管,事無大小,都要打報告。父母過多的關注讓孩子喪失了對生活的控制,甚至逼的孩子想要斷絕關係。

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絕對不是少數。之前就有新聞報道,母親持續3年逼兒子進國企,兒子被逼到辭職、搬家、和女友分手,母親在最後離開時狠狠地咬了他一口。這已是變態的“恨”。

說到底,還是控制慾的問題。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是自己的所有物。對孩子的喜好、選擇進行干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而在這種畸形的控制慾下,孩子長大成人後性格多偏懦弱、膽小,在面臨決策時,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隨波逐流。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反觀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德國媽媽教育小孩的故事,海邊沙灘上,有位先生看到一德國媽媽帶5歲的孩子在沙灘上玩耍,她躺一邊椅子上看書,孩子自己在旁邊玩耍,還把沙子往嘴裡塞,這位先生很著急。過去提醒德國媽媽,可她很茫然,說那又怎樣,等孩子嚐了沙子,覺得不好吃自然就不吃了!

這位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或不應該,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感受,教育方式的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

口頭上的教育,孩子不明就裡,沒有家長的陪伴,完全喪失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讓孩子親子感受,教訓會更深刻地印在腦海,也能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hold住自己的控制慾,忍住!別插手!給孩子更多的嘗試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成長。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但這並不意味著“放養”,而是要通過適當合理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自然而然孩子就能獨當一面了。

可很多父母也會問:“我也知道要引導培養孩子獨立啊,可是該怎麼做呢”?

1

忍住樣樣包辦、事事插手

許多父母都想培養出一個自律的孩子,可卻從不給他機會。

例如,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一天都是在父母的口令中過去的:

“還不起床,快遲到了!” “別看電視了,該吃飯了。”

“又玩手機,作業做完了嗎?” “怎麼還不知道睡覺?”

孩子做得不好時,總是想站出來教孩子正確的做法,不給孩子自我探索的時間;孩子遇到挫折時,總想伸出手幫他,不給孩子獨立思考,自己想辦法的機會。

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很有可能暗中破壞了孩子自控力的發展。

孩子完全像一個被操控的提線木偶,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什麼事情都缺少自己的思考,一切僅憑父母的指令行事。

等孩子沒有了父母的幫助和監督,一下子會感到無所適從,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自我價值感低,只會自甘墮落,也就談不上自律。

自信是自律的基礎。

只有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責任都寄託在父母或其他人身上。

家長要把自主權給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我認識一位媽媽,孩子起床晚了從來不叫他,“因為上學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定鬧鐘導致遲到,就接受老師的懲罰,他應該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在處理事情方面,試著去傾聽孩子自己的選擇,鼓勵孩子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武斷的做一個發號施令者。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2

忍住立即滿足孩子要求

我們每個人天性上都有劣根性,懶惰、拖延、缺乏耐心······如果不能學會自我剋制,與這些劣根性作鬥爭,最終勢必將一事無成,難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要什麼有什麼,沒有節制。

最近熱播的節目《媽媽是超人》裡,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出現在大家視野中,而安迪奶奶對孫子無條件滿足的愛更是引起了廣泛討論:

“安迪喜歡去遊樂園玩,我就給他建了一個遊樂園;安迪喜歡滑雪,我就給他修了一個滑雪場。”

在無數“認奶奶”的評論聲中,也有很多網友對這樣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質疑:“這樣對孩子真的好麼?”

是啊,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家長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各種要求,孩子會覺得自己能呼風喚雨,各種慾望甚至會越來越膨脹,於是會漸漸“變本加厲”,提出更多更難以滿足的要求。

立即滿足孩子要求,長遠來看對孩子發展也是不利的。孩子學不會等待,很難培養出毅力、耐力、自制力。

高爾基說:“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因此家長在適當的時機,可以多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讓孩子體驗等待的過程。

3

忍住妥協退讓,守住原則

沒有規矩,孩子無法真正的自律。

而孩子將來的行為自律,有賴於一開始父母的“他律”。

這就要求父母不僅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而且還要能堅守原則,忍得住孩子的“軟磨硬泡”。

定好的一天只能玩1小時手機,就絕不能因家裡來了客人,懶得和孩子糾纏而允許孩子多玩一會。

說好的每天回家先做作業才能看電視,就絕不能因孩子的撒潑打諢而妥協。

作為父母,要給孩子看到原則的力量。

立得了規矩,家長還要和孩子一起守得住原則,只有對規矩嚴格的遵守,孩子的正確行為才能隨著時間的累積形成習慣,而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

到了這個時候,不需要外界的監督和催促,孩子自然而然就知道該做什麼,堅守行為的邊界,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哲學家康德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能夠自律的孩子,將來才會收穫自由快樂的人生。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分享至


"

關注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話題,為什麼中國父母喜歡干預自己的一切?

題主已經成年,29歲了,可是媽媽還是喜歡掌控他生活中的一切。吃了什麼要管,做了什麼要管,事無大小,都要打報告。父母過多的關注讓孩子喪失了對生活的控制,甚至逼的孩子想要斷絕關係。

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絕對不是少數。之前就有新聞報道,母親持續3年逼兒子進國企,兒子被逼到辭職、搬家、和女友分手,母親在最後離開時狠狠地咬了他一口。這已是變態的“恨”。

說到底,還是控制慾的問題。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是自己的所有物。對孩子的喜好、選擇進行干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而在這種畸形的控制慾下,孩子長大成人後性格多偏懦弱、膽小,在面臨決策時,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隨波逐流。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反觀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德國媽媽教育小孩的故事,海邊沙灘上,有位先生看到一德國媽媽帶5歲的孩子在沙灘上玩耍,她躺一邊椅子上看書,孩子自己在旁邊玩耍,還把沙子往嘴裡塞,這位先生很著急。過去提醒德國媽媽,可她很茫然,說那又怎樣,等孩子嚐了沙子,覺得不好吃自然就不吃了!

這位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或不應該,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感受,教育方式的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

口頭上的教育,孩子不明就裡,沒有家長的陪伴,完全喪失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讓孩子親子感受,教訓會更深刻地印在腦海,也能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hold住自己的控制慾,忍住!別插手!給孩子更多的嘗試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成長。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但這並不意味著“放養”,而是要通過適當合理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自然而然孩子就能獨當一面了。

可很多父母也會問:“我也知道要引導培養孩子獨立啊,可是該怎麼做呢”?

1

忍住樣樣包辦、事事插手

許多父母都想培養出一個自律的孩子,可卻從不給他機會。

例如,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一天都是在父母的口令中過去的:

“還不起床,快遲到了!” “別看電視了,該吃飯了。”

“又玩手機,作業做完了嗎?” “怎麼還不知道睡覺?”

孩子做得不好時,總是想站出來教孩子正確的做法,不給孩子自我探索的時間;孩子遇到挫折時,總想伸出手幫他,不給孩子獨立思考,自己想辦法的機會。

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很有可能暗中破壞了孩子自控力的發展。

孩子完全像一個被操控的提線木偶,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什麼事情都缺少自己的思考,一切僅憑父母的指令行事。

等孩子沒有了父母的幫助和監督,一下子會感到無所適從,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自我價值感低,只會自甘墮落,也就談不上自律。

自信是自律的基礎。

只有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責任都寄託在父母或其他人身上。

家長要把自主權給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我認識一位媽媽,孩子起床晚了從來不叫他,“因為上學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定鬧鐘導致遲到,就接受老師的懲罰,他應該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在處理事情方面,試著去傾聽孩子自己的選擇,鼓勵孩子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武斷的做一個發號施令者。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2

忍住立即滿足孩子要求

我們每個人天性上都有劣根性,懶惰、拖延、缺乏耐心······如果不能學會自我剋制,與這些劣根性作鬥爭,最終勢必將一事無成,難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要什麼有什麼,沒有節制。

最近熱播的節目《媽媽是超人》裡,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出現在大家視野中,而安迪奶奶對孫子無條件滿足的愛更是引起了廣泛討論:

“安迪喜歡去遊樂園玩,我就給他建了一個遊樂園;安迪喜歡滑雪,我就給他修了一個滑雪場。”

在無數“認奶奶”的評論聲中,也有很多網友對這樣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質疑:“這樣對孩子真的好麼?”

是啊,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家長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各種要求,孩子會覺得自己能呼風喚雨,各種慾望甚至會越來越膨脹,於是會漸漸“變本加厲”,提出更多更難以滿足的要求。

立即滿足孩子要求,長遠來看對孩子發展也是不利的。孩子學不會等待,很難培養出毅力、耐力、自制力。

高爾基說:“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因此家長在適當的時機,可以多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讓孩子體驗等待的過程。

3

忍住妥協退讓,守住原則

沒有規矩,孩子無法真正的自律。

而孩子將來的行為自律,有賴於一開始父母的“他律”。

這就要求父母不僅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而且還要能堅守原則,忍得住孩子的“軟磨硬泡”。

定好的一天只能玩1小時手機,就絕不能因家裡來了客人,懶得和孩子糾纏而允許孩子多玩一會。

說好的每天回家先做作業才能看電視,就絕不能因孩子的撒潑打諢而妥協。

作為父母,要給孩子看到原則的力量。

立得了規矩,家長還要和孩子一起守得住原則,只有對規矩嚴格的遵守,孩子的正確行為才能隨著時間的累積形成習慣,而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

到了這個時候,不需要外界的監督和催促,孩子自然而然就知道該做什麼,堅守行為的邊界,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哲學家康德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能夠自律的孩子,將來才會收穫自由快樂的人生。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分享至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

關注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話題,為什麼中國父母喜歡干預自己的一切?

題主已經成年,29歲了,可是媽媽還是喜歡掌控他生活中的一切。吃了什麼要管,做了什麼要管,事無大小,都要打報告。父母過多的關注讓孩子喪失了對生活的控制,甚至逼的孩子想要斷絕關係。

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絕對不是少數。之前就有新聞報道,母親持續3年逼兒子進國企,兒子被逼到辭職、搬家、和女友分手,母親在最後離開時狠狠地咬了他一口。這已是變態的“恨”。

說到底,還是控制慾的問題。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是自己的所有物。對孩子的喜好、選擇進行干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而在這種畸形的控制慾下,孩子長大成人後性格多偏懦弱、膽小,在面臨決策時,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隨波逐流。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反觀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德國媽媽教育小孩的故事,海邊沙灘上,有位先生看到一德國媽媽帶5歲的孩子在沙灘上玩耍,她躺一邊椅子上看書,孩子自己在旁邊玩耍,還把沙子往嘴裡塞,這位先生很著急。過去提醒德國媽媽,可她很茫然,說那又怎樣,等孩子嚐了沙子,覺得不好吃自然就不吃了!

這位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或不應該,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感受,教育方式的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

口頭上的教育,孩子不明就裡,沒有家長的陪伴,完全喪失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讓孩子親子感受,教訓會更深刻地印在腦海,也能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hold住自己的控制慾,忍住!別插手!給孩子更多的嘗試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成長。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但這並不意味著“放養”,而是要通過適當合理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自然而然孩子就能獨當一面了。

可很多父母也會問:“我也知道要引導培養孩子獨立啊,可是該怎麼做呢”?

1

忍住樣樣包辦、事事插手

許多父母都想培養出一個自律的孩子,可卻從不給他機會。

例如,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一天都是在父母的口令中過去的:

“還不起床,快遲到了!” “別看電視了,該吃飯了。”

“又玩手機,作業做完了嗎?” “怎麼還不知道睡覺?”

孩子做得不好時,總是想站出來教孩子正確的做法,不給孩子自我探索的時間;孩子遇到挫折時,總想伸出手幫他,不給孩子獨立思考,自己想辦法的機會。

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很有可能暗中破壞了孩子自控力的發展。

孩子完全像一個被操控的提線木偶,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什麼事情都缺少自己的思考,一切僅憑父母的指令行事。

等孩子沒有了父母的幫助和監督,一下子會感到無所適從,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自我價值感低,只會自甘墮落,也就談不上自律。

自信是自律的基礎。

只有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責任都寄託在父母或其他人身上。

家長要把自主權給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我認識一位媽媽,孩子起床晚了從來不叫他,“因為上學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定鬧鐘導致遲到,就接受老師的懲罰,他應該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在處理事情方面,試著去傾聽孩子自己的選擇,鼓勵孩子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武斷的做一個發號施令者。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2

忍住立即滿足孩子要求

我們每個人天性上都有劣根性,懶惰、拖延、缺乏耐心······如果不能學會自我剋制,與這些劣根性作鬥爭,最終勢必將一事無成,難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要什麼有什麼,沒有節制。

最近熱播的節目《媽媽是超人》裡,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出現在大家視野中,而安迪奶奶對孫子無條件滿足的愛更是引起了廣泛討論:

“安迪喜歡去遊樂園玩,我就給他建了一個遊樂園;安迪喜歡滑雪,我就給他修了一個滑雪場。”

在無數“認奶奶”的評論聲中,也有很多網友對這樣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質疑:“這樣對孩子真的好麼?”

是啊,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家長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各種要求,孩子會覺得自己能呼風喚雨,各種慾望甚至會越來越膨脹,於是會漸漸“變本加厲”,提出更多更難以滿足的要求。

立即滿足孩子要求,長遠來看對孩子發展也是不利的。孩子學不會等待,很難培養出毅力、耐力、自制力。

高爾基說:“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因此家長在適當的時機,可以多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讓孩子體驗等待的過程。

3

忍住妥協退讓,守住原則

沒有規矩,孩子無法真正的自律。

而孩子將來的行為自律,有賴於一開始父母的“他律”。

這就要求父母不僅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而且還要能堅守原則,忍得住孩子的“軟磨硬泡”。

定好的一天只能玩1小時手機,就絕不能因家裡來了客人,懶得和孩子糾纏而允許孩子多玩一會。

說好的每天回家先做作業才能看電視,就絕不能因孩子的撒潑打諢而妥協。

作為父母,要給孩子看到原則的力量。

立得了規矩,家長還要和孩子一起守得住原則,只有對規矩嚴格的遵守,孩子的正確行為才能隨著時間的累積形成習慣,而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

到了這個時候,不需要外界的監督和催促,孩子自然而然就知道該做什麼,堅守行為的邊界,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哲學家康德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能夠自律的孩子,將來才會收穫自由快樂的人生。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分享至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

關注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話題,為什麼中國父母喜歡干預自己的一切?

題主已經成年,29歲了,可是媽媽還是喜歡掌控他生活中的一切。吃了什麼要管,做了什麼要管,事無大小,都要打報告。父母過多的關注讓孩子喪失了對生活的控制,甚至逼的孩子想要斷絕關係。

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絕對不是少數。之前就有新聞報道,母親持續3年逼兒子進國企,兒子被逼到辭職、搬家、和女友分手,母親在最後離開時狠狠地咬了他一口。這已是變態的“恨”。

說到底,還是控制慾的問題。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是自己的所有物。對孩子的喜好、選擇進行干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而在這種畸形的控制慾下,孩子長大成人後性格多偏懦弱、膽小,在面臨決策時,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隨波逐流。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反觀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德國媽媽教育小孩的故事,海邊沙灘上,有位先生看到一德國媽媽帶5歲的孩子在沙灘上玩耍,她躺一邊椅子上看書,孩子自己在旁邊玩耍,還把沙子往嘴裡塞,這位先生很著急。過去提醒德國媽媽,可她很茫然,說那又怎樣,等孩子嚐了沙子,覺得不好吃自然就不吃了!

這位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或不應該,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感受,教育方式的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

口頭上的教育,孩子不明就裡,沒有家長的陪伴,完全喪失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讓孩子親子感受,教訓會更深刻地印在腦海,也能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hold住自己的控制慾,忍住!別插手!給孩子更多的嘗試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成長。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但這並不意味著“放養”,而是要通過適當合理的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自然而然孩子就能獨當一面了。

可很多父母也會問:“我也知道要引導培養孩子獨立啊,可是該怎麼做呢”?

1

忍住樣樣包辦、事事插手

許多父母都想培養出一個自律的孩子,可卻從不給他機會。

例如,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一天都是在父母的口令中過去的:

“還不起床,快遲到了!” “別看電視了,該吃飯了。”

“又玩手機,作業做完了嗎?” “怎麼還不知道睡覺?”

孩子做得不好時,總是想站出來教孩子正確的做法,不給孩子自我探索的時間;孩子遇到挫折時,總想伸出手幫他,不給孩子獨立思考,自己想辦法的機會。

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很有可能暗中破壞了孩子自控力的發展。

孩子完全像一個被操控的提線木偶,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對什麼事情都缺少自己的思考,一切僅憑父母的指令行事。

等孩子沒有了父母的幫助和監督,一下子會感到無所適從,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自我價值感低,只會自甘墮落,也就談不上自律。

自信是自律的基礎。

只有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責任都寄託在父母或其他人身上。

家長要把自主權給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我認識一位媽媽,孩子起床晚了從來不叫他,“因為上學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定鬧鐘導致遲到,就接受老師的懲罰,他應該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在處理事情方面,試著去傾聽孩子自己的選擇,鼓勵孩子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武斷的做一個發號施令者。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2

忍住立即滿足孩子要求

我們每個人天性上都有劣根性,懶惰、拖延、缺乏耐心······如果不能學會自我剋制,與這些劣根性作鬥爭,最終勢必將一事無成,難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要什麼有什麼,沒有節制。

最近熱播的節目《媽媽是超人》裡,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出現在大家視野中,而安迪奶奶對孫子無條件滿足的愛更是引起了廣泛討論:

“安迪喜歡去遊樂園玩,我就給他建了一個遊樂園;安迪喜歡滑雪,我就給他修了一個滑雪場。”

在無數“認奶奶”的評論聲中,也有很多網友對這樣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質疑:“這樣對孩子真的好麼?”

是啊,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家長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各種要求,孩子會覺得自己能呼風喚雨,各種慾望甚至會越來越膨脹,於是會漸漸“變本加厲”,提出更多更難以滿足的要求。

立即滿足孩子要求,長遠來看對孩子發展也是不利的。孩子學不會等待,很難培養出毅力、耐力、自制力。

高爾基說:“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因此家長在適當的時機,可以多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讓孩子體驗等待的過程。

3

忍住妥協退讓,守住原則

沒有規矩,孩子無法真正的自律。

而孩子將來的行為自律,有賴於一開始父母的“他律”。

這就要求父母不僅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而且還要能堅守原則,忍得住孩子的“軟磨硬泡”。

定好的一天只能玩1小時手機,就絕不能因家裡來了客人,懶得和孩子糾纏而允許孩子多玩一會。

說好的每天回家先做作業才能看電視,就絕不能因孩子的撒潑打諢而妥協。

作為父母,要給孩子看到原則的力量。

立得了規矩,家長還要和孩子一起守得住原則,只有對規矩嚴格的遵守,孩子的正確行為才能隨著時間的累積形成習慣,而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

到了這個時候,不需要外界的監督和催促,孩子自然而然就知道該做什麼,堅守行為的邊界,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哲學家康德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能夠自律的孩子,將來才會收穫自由快樂的人生。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分享至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忍住!別插手!能忍的父母才能教出自律的孩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