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

作者:包麗敏

本文由:我想這樣愛你(LearnFromParenting)

授權發佈

 

1

  先承認,我標題黨了。因為所謂“實驗”,我理解應該是被設計出來的,用來驗證某個結論;而我在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上,並沒有刻意設計什麼,只是順勢而為充當了一個觀察者。
  我猜,關於讓不讓孩子吃零食、吃多少、什麼時候吃,可能是無數爸媽心頭的痛,有多少家庭為了零食發起過或正在上演有形無形的“戰爭”。  我當然也不例外,也曾經為糖果和零食結結實實焦慮過。

"

作者:包麗敏

本文由:我想這樣愛你(LearnFromParenting)

授權發佈

 

1

  先承認,我標題黨了。因為所謂“實驗”,我理解應該是被設計出來的,用來驗證某個結論;而我在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上,並沒有刻意設計什麼,只是順勢而為充當了一個觀察者。
  我猜,關於讓不讓孩子吃零食、吃多少、什麼時候吃,可能是無數爸媽心頭的痛,有多少家庭為了零食發起過或正在上演有形無形的“戰爭”。  我當然也不例外,也曾經為糖果和零食結結實實焦慮過。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孩子一歲之前,我從不在他的食物裡添加糖,他也全然不知世上還有糖這種東西。

但我知道他總有一天會發現它。後來,我把買回的糖果放在他夠不著的櫃子裡,他想吃的時候,我就拿出一支兩支;但我也知道,總有一天,他會有能力找到它們。

  糖果大概是魔鬼的創造,天底下可能沒有一個孩子能抵擋它的誘惑。

  孩子快滿兩歲半,一天下午,他先是一支接一支吃了四支棒棒糖;過了一會兒,又把家裡的白糖罐找出來,用勺子一勺一勺舀著吃了幾勺;到晚上,要在麵包上抹厚厚的果醬來吃,先來藍莓果醬,再來草莓果醬,乾脆不要麵包了,直接再吃點果醬吧;再接著,還想喝一大碗甜甜的冰糖梨水。到後來,我感覺他呼出的口氣都有一股子糖酸味。那一天,我彷彿看到了洪水猛獸。  而且,要不了多久,他就發現了超市和便利店,天哪,那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寶藏!

  貨架上擺滿了糖果,閃著誘人的光;哦,還有食品工業造出的五顏六色、花裡胡哨的零食,靠糖和人工香精偽造出各種香甜迷人的滋味——這大概是魔鬼的另一項創造。

  我當然滿腹憂慮:  吃多了會長蟲牙的;會因此吃不下正餐的;會不會從此就嫌飯菜清淡寡味,不好好吃飯了?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和生長?……  這些看起來都是很現實的後果,不過後來我想,這些憂慮當中其實都暗藏著我們成年人的一個信念:只要我們不加管制,在糖果和零食麵前,孩子就會“縱慾無度”。

  說到底,很可能是我們不信任慾望。我們害怕如果不築以堤壩,慾望會像洪水氾濫。

  但這個信念是不是真的可靠呢?  我決心順其自然,不築堤壩,讓自己當一個從旁觀察的人,看看究竟會發生什麼。

"

作者:包麗敏

本文由:我想這樣愛你(LearnFromParenting)

授權發佈

 

1

  先承認,我標題黨了。因為所謂“實驗”,我理解應該是被設計出來的,用來驗證某個結論;而我在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上,並沒有刻意設計什麼,只是順勢而為充當了一個觀察者。
  我猜,關於讓不讓孩子吃零食、吃多少、什麼時候吃,可能是無數爸媽心頭的痛,有多少家庭為了零食發起過或正在上演有形無形的“戰爭”。  我當然也不例外,也曾經為糖果和零食結結實實焦慮過。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孩子一歲之前,我從不在他的食物裡添加糖,他也全然不知世上還有糖這種東西。

但我知道他總有一天會發現它。後來,我把買回的糖果放在他夠不著的櫃子裡,他想吃的時候,我就拿出一支兩支;但我也知道,總有一天,他會有能力找到它們。

  糖果大概是魔鬼的創造,天底下可能沒有一個孩子能抵擋它的誘惑。

  孩子快滿兩歲半,一天下午,他先是一支接一支吃了四支棒棒糖;過了一會兒,又把家裡的白糖罐找出來,用勺子一勺一勺舀著吃了幾勺;到晚上,要在麵包上抹厚厚的果醬來吃,先來藍莓果醬,再來草莓果醬,乾脆不要麵包了,直接再吃點果醬吧;再接著,還想喝一大碗甜甜的冰糖梨水。到後來,我感覺他呼出的口氣都有一股子糖酸味。那一天,我彷彿看到了洪水猛獸。  而且,要不了多久,他就發現了超市和便利店,天哪,那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寶藏!

  貨架上擺滿了糖果,閃著誘人的光;哦,還有食品工業造出的五顏六色、花裡胡哨的零食,靠糖和人工香精偽造出各種香甜迷人的滋味——這大概是魔鬼的另一項創造。

  我當然滿腹憂慮:  吃多了會長蟲牙的;會因此吃不下正餐的;會不會從此就嫌飯菜清淡寡味,不好好吃飯了?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和生長?……  這些看起來都是很現實的後果,不過後來我想,這些憂慮當中其實都暗藏著我們成年人的一個信念:只要我們不加管制,在糖果和零食麵前,孩子就會“縱慾無度”。

  說到底,很可能是我們不信任慾望。我們害怕如果不築以堤壩,慾望會像洪水氾濫。

  但這個信念是不是真的可靠呢?  我決心順其自然,不築堤壩,讓自己當一個從旁觀察的人,看看究竟會發生什麼。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我乾脆把家裡的糖果和零食,放在孩子觸手可及的地方。他想吃多少,想什麼時候吃,一概不干涉、不反對。

  兩歲十個月,我們去宜家,小傢伙發現了幾乎整整一面“糖果牆”,整排架子上一格一格盛滿各色糖果。他瞪大了眼睛。  我聽到自己腦子“嗡”地一響,心裡叫一聲“完了”。

  但我把小鏟子遞給他,說:“你想買哪種就自己挑吧。”我拿著一隻紙袋,像隨從一樣跟在他後面,好讓他把挑中的糖果倒進來。他踮著腳尖從架子這頭移到那頭,“要買這個!”“再買點這種!”“媽媽,這裡還有像動物一樣的軟糖!”……每一句都是慾望的一聲歡呼。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不放過每一格,來回挑選了好幾遍。最後,把鏟子遞迴給我,說:“好了,夠了。”  我又一次驚訝了。  幾十種糖果,他挑中的只是其中幾種;我原本以為他會買滿滿一紙袋,說不定還不夠,可他挑好的只是在袋底薄薄鋪了一層,大約六分之一袋吧。

  小屁孩寶貝似地把這隻紙袋一路捂到家。然後,守著它,坐在沙發上,專心致志地開始品嚐這些美味,半晌發出一聲滿足的感嘆:“媽媽,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漂亮的糖果呢!”就連尿尿也要帶著糖果一起去。

  那份喜悅、開心和滿足啊!我們成年人哪天坐擁一座城堡可能也不過如此吧?

  這些糖果他吃了幾天才吃光。

  慾望最富張力、最“瘋狂”的第一天,吃得最多;第二天迅速減半,第三天再大大削減。第四、第五天,他幾乎都快把它們遺忘了。  小傢伙最開始會去商店購物的時候,通常只在貨架邊看來看去,然後挑個一樣兩樣或三樣就心滿意足了。但到了三歲半左右,風格大變——水果軟糖每種口味的都來一瓶,這種餅乾每種口味的都來一包,冰櫃裡的冰激凌也都每樣來一種吧……

  有那麼幾次,我們都是拎著幾十上百元的一兜子零食離開商店。便利店的姑娘一開始很訝異,問我:“是不是今天寶貝表現特別好啊?”言下之意,要不怎麼能給買這麼多零食呢?

  說實話,最初看著小屁孩“豪放”採購的時候,我又著實焦慮了一下:這麼下去,以後會不會越買越多啊?但其實,這種大采購也就那麼幾次而已。時多時少地熱衷採購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對採購的興趣就淡了。

  後來有時進商店轉一圈,又恢復到之前挑個一樣兩樣三樣就夠了的狀態,有時發現沒有想吃的,就空手離開。

  他買回來的各種好吃的,棒棒糖、餅乾、薯片、小饅頭、果凍、由衷讚歎“太好吃了”的冰激凌,等等,命運基本跟宜家糖果一樣。剛買回的時候歡欣雀躍,充分品嚐,之後就慢慢冷落了。2018年春節買的一兜子冰激凌,一年多過去了,到現在還有兩三支徹底被遺忘在冰箱冷凍室裡。

  我觀察,他吃得最多的那一天,確實會影響一頓兩頓正餐,但之後又會補回來,他也並沒有因此就嫌棄飯菜。有時他還會自己搭配,吃一點零食,再吃一點飯菜。至於牙齒,平時就多費點事做做漱口、刷牙、塗氟之類的防護。

  我在客廳專門放一張小矮桌,供他擺放、由他管理他的各種零食。桌上總是滿滿當當,因為他對這些零食通常都是淺嘗輒止,剩餘的大多都是家人趕在過期之前幫忙吃完。

  一個慾望升起,他就結結實實地擁抱它,滿足它,體驗它,釋放它,然後就不再執著於它了。  我作為旁觀者感到驚歎:  孩子並沒有如我之前設想會“貪得無厭”,他知止、有度。  慾望沒有像洪水,而是像一條自然流淌的溪流。或許它本來就是一條自在的溪流。

  我甚至想,興許,這世間本就沒有無度的慾望,只有被扭曲的慾望。

"

作者:包麗敏

本文由:我想這樣愛你(LearnFromParenting)

授權發佈

 

1

  先承認,我標題黨了。因為所謂“實驗”,我理解應該是被設計出來的,用來驗證某個結論;而我在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上,並沒有刻意設計什麼,只是順勢而為充當了一個觀察者。
  我猜,關於讓不讓孩子吃零食、吃多少、什麼時候吃,可能是無數爸媽心頭的痛,有多少家庭為了零食發起過或正在上演有形無形的“戰爭”。  我當然也不例外,也曾經為糖果和零食結結實實焦慮過。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孩子一歲之前,我從不在他的食物裡添加糖,他也全然不知世上還有糖這種東西。

但我知道他總有一天會發現它。後來,我把買回的糖果放在他夠不著的櫃子裡,他想吃的時候,我就拿出一支兩支;但我也知道,總有一天,他會有能力找到它們。

  糖果大概是魔鬼的創造,天底下可能沒有一個孩子能抵擋它的誘惑。

  孩子快滿兩歲半,一天下午,他先是一支接一支吃了四支棒棒糖;過了一會兒,又把家裡的白糖罐找出來,用勺子一勺一勺舀著吃了幾勺;到晚上,要在麵包上抹厚厚的果醬來吃,先來藍莓果醬,再來草莓果醬,乾脆不要麵包了,直接再吃點果醬吧;再接著,還想喝一大碗甜甜的冰糖梨水。到後來,我感覺他呼出的口氣都有一股子糖酸味。那一天,我彷彿看到了洪水猛獸。  而且,要不了多久,他就發現了超市和便利店,天哪,那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寶藏!

  貨架上擺滿了糖果,閃著誘人的光;哦,還有食品工業造出的五顏六色、花裡胡哨的零食,靠糖和人工香精偽造出各種香甜迷人的滋味——這大概是魔鬼的另一項創造。

  我當然滿腹憂慮:  吃多了會長蟲牙的;會因此吃不下正餐的;會不會從此就嫌飯菜清淡寡味,不好好吃飯了?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和生長?……  這些看起來都是很現實的後果,不過後來我想,這些憂慮當中其實都暗藏著我們成年人的一個信念:只要我們不加管制,在糖果和零食麵前,孩子就會“縱慾無度”。

  說到底,很可能是我們不信任慾望。我們害怕如果不築以堤壩,慾望會像洪水氾濫。

  但這個信念是不是真的可靠呢?  我決心順其自然,不築堤壩,讓自己當一個從旁觀察的人,看看究竟會發生什麼。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我乾脆把家裡的糖果和零食,放在孩子觸手可及的地方。他想吃多少,想什麼時候吃,一概不干涉、不反對。

  兩歲十個月,我們去宜家,小傢伙發現了幾乎整整一面“糖果牆”,整排架子上一格一格盛滿各色糖果。他瞪大了眼睛。  我聽到自己腦子“嗡”地一響,心裡叫一聲“完了”。

  但我把小鏟子遞給他,說:“你想買哪種就自己挑吧。”我拿著一隻紙袋,像隨從一樣跟在他後面,好讓他把挑中的糖果倒進來。他踮著腳尖從架子這頭移到那頭,“要買這個!”“再買點這種!”“媽媽,這裡還有像動物一樣的軟糖!”……每一句都是慾望的一聲歡呼。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不放過每一格,來回挑選了好幾遍。最後,把鏟子遞迴給我,說:“好了,夠了。”  我又一次驚訝了。  幾十種糖果,他挑中的只是其中幾種;我原本以為他會買滿滿一紙袋,說不定還不夠,可他挑好的只是在袋底薄薄鋪了一層,大約六分之一袋吧。

  小屁孩寶貝似地把這隻紙袋一路捂到家。然後,守著它,坐在沙發上,專心致志地開始品嚐這些美味,半晌發出一聲滿足的感嘆:“媽媽,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漂亮的糖果呢!”就連尿尿也要帶著糖果一起去。

  那份喜悅、開心和滿足啊!我們成年人哪天坐擁一座城堡可能也不過如此吧?

  這些糖果他吃了幾天才吃光。

  慾望最富張力、最“瘋狂”的第一天,吃得最多;第二天迅速減半,第三天再大大削減。第四、第五天,他幾乎都快把它們遺忘了。  小傢伙最開始會去商店購物的時候,通常只在貨架邊看來看去,然後挑個一樣兩樣或三樣就心滿意足了。但到了三歲半左右,風格大變——水果軟糖每種口味的都來一瓶,這種餅乾每種口味的都來一包,冰櫃裡的冰激凌也都每樣來一種吧……

  有那麼幾次,我們都是拎著幾十上百元的一兜子零食離開商店。便利店的姑娘一開始很訝異,問我:“是不是今天寶貝表現特別好啊?”言下之意,要不怎麼能給買這麼多零食呢?

  說實話,最初看著小屁孩“豪放”採購的時候,我又著實焦慮了一下:這麼下去,以後會不會越買越多啊?但其實,這種大采購也就那麼幾次而已。時多時少地熱衷採購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對採購的興趣就淡了。

  後來有時進商店轉一圈,又恢復到之前挑個一樣兩樣三樣就夠了的狀態,有時發現沒有想吃的,就空手離開。

  他買回來的各種好吃的,棒棒糖、餅乾、薯片、小饅頭、果凍、由衷讚歎“太好吃了”的冰激凌,等等,命運基本跟宜家糖果一樣。剛買回的時候歡欣雀躍,充分品嚐,之後就慢慢冷落了。2018年春節買的一兜子冰激凌,一年多過去了,到現在還有兩三支徹底被遺忘在冰箱冷凍室裡。

  我觀察,他吃得最多的那一天,確實會影響一頓兩頓正餐,但之後又會補回來,他也並沒有因此就嫌棄飯菜。有時他還會自己搭配,吃一點零食,再吃一點飯菜。至於牙齒,平時就多費點事做做漱口、刷牙、塗氟之類的防護。

  我在客廳專門放一張小矮桌,供他擺放、由他管理他的各種零食。桌上總是滿滿當當,因為他對這些零食通常都是淺嘗輒止,剩餘的大多都是家人趕在過期之前幫忙吃完。

  一個慾望升起,他就結結實實地擁抱它,滿足它,體驗它,釋放它,然後就不再執著於它了。  我作為旁觀者感到驚歎:  孩子並沒有如我之前設想會“貪得無厭”,他知止、有度。  慾望沒有像洪水,而是像一條自然流淌的溪流。或許它本來就是一條自在的溪流。

  我甚至想,興許,這世間本就沒有無度的慾望,只有被扭曲的慾望。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2

  他快滿四歲的時候,我無意中做了一個“對照實驗”。
  那時我海淘了一瓶維生素軟糖、一瓶DHA軟糖。瓶上文字說明,每天只能各吃兩顆。這下我就只能跟他解釋了瓶上寫明的這一“規則”,對他實施“管制”了。

  結果真叫我意外,這小屁孩對這兩瓶軟糖燃起了莫大的興趣,而且興趣持續之久,超過他之前吃過的所有好吃的。

  每天吃這兩種軟糖都成了一種期待,每天都問:“今天還能吃維生素軟糖和DHA軟糖嗎?”如果早上我忘了拿給他吃,晚上他必定記得問我。有幾天早上,更是一醒來就要起床,迫不及待去吃軟糖。

  這種惦記、迫切、熱烈,整整持續了一個月,直到兩瓶60粒裝的軟糖全部吃完為止。相比而言,從便利店買回的各種果汁軟糖,通常三兩天就失去了興趣,有幾瓶甚至保持未開封狀態好久。

  是不是管制真的反而會讓這種渴望更熾熱、更誘惑?

  人為製造出的匱乏和稀缺,是不是反而抬高了這些被禁之物在孩子心目中的“身價”?3

  孩子對零食的熱愛,其實也好理解,作為這個世界的新來者,他們對一切都好奇,一切都想去探索。他們在小的時候用口品嚐、辨認各種滋味,就是一種重要的探索。
  好奇得以滿足、味覺得以被刺激、這個陌生的世界得以被認知,這過程中激發出的快樂,對於孩子而言可能既真切、閃亮,又巨大、強烈,只不過得不到我們成年人的珍視罷了。

  我倒不是在試圖證明零食、糖果的完全無害性,只是想說也許這些東西並不如我們焦慮之時想得那麼可怕。

  當然,我依然希望食品廠家能在零食裡少點少點再少點人工添加劑。

  但任何事情都是各種利弊的權衡取捨,就看我們看重的什麼,不看重的又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一個強烈的渴望始終得不到滿足,他需要付出額外的精力和能量去壓住這個總在蠢蠢欲動的渴望,就像我們需要使勁將一塊木頭摁進水裡一樣;又或者,孩子會花費額外的心神去想盡辦法、迂迴曲折地滿足自己的渴望。而這些心力和能量,原本可以更多地用於探索和成長。

"

作者:包麗敏

本文由:我想這樣愛你(LearnFromParenting)

授權發佈

 

1

  先承認,我標題黨了。因為所謂“實驗”,我理解應該是被設計出來的,用來驗證某個結論;而我在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上,並沒有刻意設計什麼,只是順勢而為充當了一個觀察者。
  我猜,關於讓不讓孩子吃零食、吃多少、什麼時候吃,可能是無數爸媽心頭的痛,有多少家庭為了零食發起過或正在上演有形無形的“戰爭”。  我當然也不例外,也曾經為糖果和零食結結實實焦慮過。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孩子一歲之前,我從不在他的食物裡添加糖,他也全然不知世上還有糖這種東西。

但我知道他總有一天會發現它。後來,我把買回的糖果放在他夠不著的櫃子裡,他想吃的時候,我就拿出一支兩支;但我也知道,總有一天,他會有能力找到它們。

  糖果大概是魔鬼的創造,天底下可能沒有一個孩子能抵擋它的誘惑。

  孩子快滿兩歲半,一天下午,他先是一支接一支吃了四支棒棒糖;過了一會兒,又把家裡的白糖罐找出來,用勺子一勺一勺舀著吃了幾勺;到晚上,要在麵包上抹厚厚的果醬來吃,先來藍莓果醬,再來草莓果醬,乾脆不要麵包了,直接再吃點果醬吧;再接著,還想喝一大碗甜甜的冰糖梨水。到後來,我感覺他呼出的口氣都有一股子糖酸味。那一天,我彷彿看到了洪水猛獸。  而且,要不了多久,他就發現了超市和便利店,天哪,那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寶藏!

  貨架上擺滿了糖果,閃著誘人的光;哦,還有食品工業造出的五顏六色、花裡胡哨的零食,靠糖和人工香精偽造出各種香甜迷人的滋味——這大概是魔鬼的另一項創造。

  我當然滿腹憂慮:  吃多了會長蟲牙的;會因此吃不下正餐的;會不會從此就嫌飯菜清淡寡味,不好好吃飯了?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和生長?……  這些看起來都是很現實的後果,不過後來我想,這些憂慮當中其實都暗藏著我們成年人的一個信念:只要我們不加管制,在糖果和零食麵前,孩子就會“縱慾無度”。

  說到底,很可能是我們不信任慾望。我們害怕如果不築以堤壩,慾望會像洪水氾濫。

  但這個信念是不是真的可靠呢?  我決心順其自然,不築堤壩,讓自己當一個從旁觀察的人,看看究竟會發生什麼。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我乾脆把家裡的糖果和零食,放在孩子觸手可及的地方。他想吃多少,想什麼時候吃,一概不干涉、不反對。

  兩歲十個月,我們去宜家,小傢伙發現了幾乎整整一面“糖果牆”,整排架子上一格一格盛滿各色糖果。他瞪大了眼睛。  我聽到自己腦子“嗡”地一響,心裡叫一聲“完了”。

  但我把小鏟子遞給他,說:“你想買哪種就自己挑吧。”我拿著一隻紙袋,像隨從一樣跟在他後面,好讓他把挑中的糖果倒進來。他踮著腳尖從架子這頭移到那頭,“要買這個!”“再買點這種!”“媽媽,這裡還有像動物一樣的軟糖!”……每一句都是慾望的一聲歡呼。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不放過每一格,來回挑選了好幾遍。最後,把鏟子遞迴給我,說:“好了,夠了。”  我又一次驚訝了。  幾十種糖果,他挑中的只是其中幾種;我原本以為他會買滿滿一紙袋,說不定還不夠,可他挑好的只是在袋底薄薄鋪了一層,大約六分之一袋吧。

  小屁孩寶貝似地把這隻紙袋一路捂到家。然後,守著它,坐在沙發上,專心致志地開始品嚐這些美味,半晌發出一聲滿足的感嘆:“媽媽,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漂亮的糖果呢!”就連尿尿也要帶著糖果一起去。

  那份喜悅、開心和滿足啊!我們成年人哪天坐擁一座城堡可能也不過如此吧?

  這些糖果他吃了幾天才吃光。

  慾望最富張力、最“瘋狂”的第一天,吃得最多;第二天迅速減半,第三天再大大削減。第四、第五天,他幾乎都快把它們遺忘了。  小傢伙最開始會去商店購物的時候,通常只在貨架邊看來看去,然後挑個一樣兩樣或三樣就心滿意足了。但到了三歲半左右,風格大變——水果軟糖每種口味的都來一瓶,這種餅乾每種口味的都來一包,冰櫃裡的冰激凌也都每樣來一種吧……

  有那麼幾次,我們都是拎著幾十上百元的一兜子零食離開商店。便利店的姑娘一開始很訝異,問我:“是不是今天寶貝表現特別好啊?”言下之意,要不怎麼能給買這麼多零食呢?

  說實話,最初看著小屁孩“豪放”採購的時候,我又著實焦慮了一下:這麼下去,以後會不會越買越多啊?但其實,這種大采購也就那麼幾次而已。時多時少地熱衷採購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對採購的興趣就淡了。

  後來有時進商店轉一圈,又恢復到之前挑個一樣兩樣三樣就夠了的狀態,有時發現沒有想吃的,就空手離開。

  他買回來的各種好吃的,棒棒糖、餅乾、薯片、小饅頭、果凍、由衷讚歎“太好吃了”的冰激凌,等等,命運基本跟宜家糖果一樣。剛買回的時候歡欣雀躍,充分品嚐,之後就慢慢冷落了。2018年春節買的一兜子冰激凌,一年多過去了,到現在還有兩三支徹底被遺忘在冰箱冷凍室裡。

  我觀察,他吃得最多的那一天,確實會影響一頓兩頓正餐,但之後又會補回來,他也並沒有因此就嫌棄飯菜。有時他還會自己搭配,吃一點零食,再吃一點飯菜。至於牙齒,平時就多費點事做做漱口、刷牙、塗氟之類的防護。

  我在客廳專門放一張小矮桌,供他擺放、由他管理他的各種零食。桌上總是滿滿當當,因為他對這些零食通常都是淺嘗輒止,剩餘的大多都是家人趕在過期之前幫忙吃完。

  一個慾望升起,他就結結實實地擁抱它,滿足它,體驗它,釋放它,然後就不再執著於它了。  我作為旁觀者感到驚歎:  孩子並沒有如我之前設想會“貪得無厭”,他知止、有度。  慾望沒有像洪水,而是像一條自然流淌的溪流。或許它本來就是一條自在的溪流。

  我甚至想,興許,這世間本就沒有無度的慾望,只有被扭曲的慾望。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2

  他快滿四歲的時候,我無意中做了一個“對照實驗”。
  那時我海淘了一瓶維生素軟糖、一瓶DHA軟糖。瓶上文字說明,每天只能各吃兩顆。這下我就只能跟他解釋了瓶上寫明的這一“規則”,對他實施“管制”了。

  結果真叫我意外,這小屁孩對這兩瓶軟糖燃起了莫大的興趣,而且興趣持續之久,超過他之前吃過的所有好吃的。

  每天吃這兩種軟糖都成了一種期待,每天都問:“今天還能吃維生素軟糖和DHA軟糖嗎?”如果早上我忘了拿給他吃,晚上他必定記得問我。有幾天早上,更是一醒來就要起床,迫不及待去吃軟糖。

  這種惦記、迫切、熱烈,整整持續了一個月,直到兩瓶60粒裝的軟糖全部吃完為止。相比而言,從便利店買回的各種果汁軟糖,通常三兩天就失去了興趣,有幾瓶甚至保持未開封狀態好久。

  是不是管制真的反而會讓這種渴望更熾熱、更誘惑?

  人為製造出的匱乏和稀缺,是不是反而抬高了這些被禁之物在孩子心目中的“身價”?3

  孩子對零食的熱愛,其實也好理解,作為這個世界的新來者,他們對一切都好奇,一切都想去探索。他們在小的時候用口品嚐、辨認各種滋味,就是一種重要的探索。
  好奇得以滿足、味覺得以被刺激、這個陌生的世界得以被認知,這過程中激發出的快樂,對於孩子而言可能既真切、閃亮,又巨大、強烈,只不過得不到我們成年人的珍視罷了。

  我倒不是在試圖證明零食、糖果的完全無害性,只是想說也許這些東西並不如我們焦慮之時想得那麼可怕。

  當然,我依然希望食品廠家能在零食裡少點少點再少點人工添加劑。

  但任何事情都是各種利弊的權衡取捨,就看我們看重的什麼,不看重的又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一個強烈的渴望始終得不到滿足,他需要付出額外的精力和能量去壓住這個總在蠢蠢欲動的渴望,就像我們需要使勁將一塊木頭摁進水裡一樣;又或者,孩子會花費額外的心神去想盡辦法、迂迴曲折地滿足自己的渴望。而這些心力和能量,原本可以更多地用於探索和成長。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我有個朋友跟我講了一件事。

  去年中秋,她的孩子四歲多一點,那天一反常態,不要媽媽幫著準備書包,急急忙忙就要出門去幼兒園。原來,媽媽只同意他帶一塊月餅,但他偷偷在書包裡放了兩塊。媽媽震驚極了,但她不動聲色地先處理了這件事,既沒讓小傢伙成功“矇混過關”,也沒有批評他竟然撒謊(這麼小的孩子還沒有撒謊的概念,更不必道德評判)。

  她後來跟我分享說,這件事給她極大的震動,她決定在零食這件事上進一步放開管制,她意識到孩子已經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渴望開始“鬥智鬥勇”了,如果管制持續,孩子也會努力去想更多的“花招”,她不想孩子在這上面花費他的才智和心力。  其實如果真的進入某種“遊擊”狀態,孩子固然費神,大人何嘗不也費神?

  而且,這期間如果施以不恰當的各種“威逼利誘”說教指責,還會消耗親子之間的關係。  有時出於長期的管制,孩子確實看上去能管住自己的渴望了,但也有可能將來會出現報復性補償,或者有可能在內心裡隱祕地羞恥於自己會產生這些渴望,有種“不應得”“不配得”之感。4

  我這裡分享的觀察所得,當然未必適用於所有孩子。

  比如,有的孩子確實會出於某些情緒比如焦慮,而藉助不停地吃來緩解,這種情況下他們真的未必能“知止、有度”。當然,這種情況下,應該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但也並不是禁止吃。
  我也不是要論證和標榜自己有多正確高明。

  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方式,不能用對或錯、是或非來簡單地評判。

  同樣一種焦慮,我感受到的強度可能只有5分,但另一個人感受到的強度可能就有10分。我不能因為我克服了這種焦慮而別人沒做到,就認定那些做不到的人真是糟糕。

  面對同樣的情境,每一位父母那一刻的感受、心理和應對都不盡相同,都是每個人過去一切經歷在那一刻的呈現,其來有自。

  只是這些關於零食的故事,給了我一些感悟,讓我有一種想要分享的衝動。而且我想,這只是到目前為止的故事,誰知道今後孩子還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和挑戰等著我呢。

  而變化和挑戰恰恰是孩子最擅長的。

"

作者:包麗敏

本文由:我想這樣愛你(LearnFromParenting)

授權發佈

 

1

  先承認,我標題黨了。因為所謂“實驗”,我理解應該是被設計出來的,用來驗證某個結論;而我在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上,並沒有刻意設計什麼,只是順勢而為充當了一個觀察者。
  我猜,關於讓不讓孩子吃零食、吃多少、什麼時候吃,可能是無數爸媽心頭的痛,有多少家庭為了零食發起過或正在上演有形無形的“戰爭”。  我當然也不例外,也曾經為糖果和零食結結實實焦慮過。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孩子一歲之前,我從不在他的食物裡添加糖,他也全然不知世上還有糖這種東西。

但我知道他總有一天會發現它。後來,我把買回的糖果放在他夠不著的櫃子裡,他想吃的時候,我就拿出一支兩支;但我也知道,總有一天,他會有能力找到它們。

  糖果大概是魔鬼的創造,天底下可能沒有一個孩子能抵擋它的誘惑。

  孩子快滿兩歲半,一天下午,他先是一支接一支吃了四支棒棒糖;過了一會兒,又把家裡的白糖罐找出來,用勺子一勺一勺舀著吃了幾勺;到晚上,要在麵包上抹厚厚的果醬來吃,先來藍莓果醬,再來草莓果醬,乾脆不要麵包了,直接再吃點果醬吧;再接著,還想喝一大碗甜甜的冰糖梨水。到後來,我感覺他呼出的口氣都有一股子糖酸味。那一天,我彷彿看到了洪水猛獸。  而且,要不了多久,他就發現了超市和便利店,天哪,那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寶藏!

  貨架上擺滿了糖果,閃著誘人的光;哦,還有食品工業造出的五顏六色、花裡胡哨的零食,靠糖和人工香精偽造出各種香甜迷人的滋味——這大概是魔鬼的另一項創造。

  我當然滿腹憂慮:  吃多了會長蟲牙的;會因此吃不下正餐的;會不會從此就嫌飯菜清淡寡味,不好好吃飯了?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和生長?……  這些看起來都是很現實的後果,不過後來我想,這些憂慮當中其實都暗藏著我們成年人的一個信念:只要我們不加管制,在糖果和零食麵前,孩子就會“縱慾無度”。

  說到底,很可能是我們不信任慾望。我們害怕如果不築以堤壩,慾望會像洪水氾濫。

  但這個信念是不是真的可靠呢?  我決心順其自然,不築堤壩,讓自己當一個從旁觀察的人,看看究竟會發生什麼。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我乾脆把家裡的糖果和零食,放在孩子觸手可及的地方。他想吃多少,想什麼時候吃,一概不干涉、不反對。

  兩歲十個月,我們去宜家,小傢伙發現了幾乎整整一面“糖果牆”,整排架子上一格一格盛滿各色糖果。他瞪大了眼睛。  我聽到自己腦子“嗡”地一響,心裡叫一聲“完了”。

  但我把小鏟子遞給他,說:“你想買哪種就自己挑吧。”我拿著一隻紙袋,像隨從一樣跟在他後面,好讓他把挑中的糖果倒進來。他踮著腳尖從架子這頭移到那頭,“要買這個!”“再買點這種!”“媽媽,這裡還有像動物一樣的軟糖!”……每一句都是慾望的一聲歡呼。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不放過每一格,來回挑選了好幾遍。最後,把鏟子遞迴給我,說:“好了,夠了。”  我又一次驚訝了。  幾十種糖果,他挑中的只是其中幾種;我原本以為他會買滿滿一紙袋,說不定還不夠,可他挑好的只是在袋底薄薄鋪了一層,大約六分之一袋吧。

  小屁孩寶貝似地把這隻紙袋一路捂到家。然後,守著它,坐在沙發上,專心致志地開始品嚐這些美味,半晌發出一聲滿足的感嘆:“媽媽,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漂亮的糖果呢!”就連尿尿也要帶著糖果一起去。

  那份喜悅、開心和滿足啊!我們成年人哪天坐擁一座城堡可能也不過如此吧?

  這些糖果他吃了幾天才吃光。

  慾望最富張力、最“瘋狂”的第一天,吃得最多;第二天迅速減半,第三天再大大削減。第四、第五天,他幾乎都快把它們遺忘了。  小傢伙最開始會去商店購物的時候,通常只在貨架邊看來看去,然後挑個一樣兩樣或三樣就心滿意足了。但到了三歲半左右,風格大變——水果軟糖每種口味的都來一瓶,這種餅乾每種口味的都來一包,冰櫃裡的冰激凌也都每樣來一種吧……

  有那麼幾次,我們都是拎著幾十上百元的一兜子零食離開商店。便利店的姑娘一開始很訝異,問我:“是不是今天寶貝表現特別好啊?”言下之意,要不怎麼能給買這麼多零食呢?

  說實話,最初看著小屁孩“豪放”採購的時候,我又著實焦慮了一下:這麼下去,以後會不會越買越多啊?但其實,這種大采購也就那麼幾次而已。時多時少地熱衷採購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對採購的興趣就淡了。

  後來有時進商店轉一圈,又恢復到之前挑個一樣兩樣三樣就夠了的狀態,有時發現沒有想吃的,就空手離開。

  他買回來的各種好吃的,棒棒糖、餅乾、薯片、小饅頭、果凍、由衷讚歎“太好吃了”的冰激凌,等等,命運基本跟宜家糖果一樣。剛買回的時候歡欣雀躍,充分品嚐,之後就慢慢冷落了。2018年春節買的一兜子冰激凌,一年多過去了,到現在還有兩三支徹底被遺忘在冰箱冷凍室裡。

  我觀察,他吃得最多的那一天,確實會影響一頓兩頓正餐,但之後又會補回來,他也並沒有因此就嫌棄飯菜。有時他還會自己搭配,吃一點零食,再吃一點飯菜。至於牙齒,平時就多費點事做做漱口、刷牙、塗氟之類的防護。

  我在客廳專門放一張小矮桌,供他擺放、由他管理他的各種零食。桌上總是滿滿當當,因為他對這些零食通常都是淺嘗輒止,剩餘的大多都是家人趕在過期之前幫忙吃完。

  一個慾望升起,他就結結實實地擁抱它,滿足它,體驗它,釋放它,然後就不再執著於它了。  我作為旁觀者感到驚歎:  孩子並沒有如我之前設想會“貪得無厭”,他知止、有度。  慾望沒有像洪水,而是像一條自然流淌的溪流。或許它本來就是一條自在的溪流。

  我甚至想,興許,這世間本就沒有無度的慾望,只有被扭曲的慾望。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2

  他快滿四歲的時候,我無意中做了一個“對照實驗”。
  那時我海淘了一瓶維生素軟糖、一瓶DHA軟糖。瓶上文字說明,每天只能各吃兩顆。這下我就只能跟他解釋了瓶上寫明的這一“規則”,對他實施“管制”了。

  結果真叫我意外,這小屁孩對這兩瓶軟糖燃起了莫大的興趣,而且興趣持續之久,超過他之前吃過的所有好吃的。

  每天吃這兩種軟糖都成了一種期待,每天都問:“今天還能吃維生素軟糖和DHA軟糖嗎?”如果早上我忘了拿給他吃,晚上他必定記得問我。有幾天早上,更是一醒來就要起床,迫不及待去吃軟糖。

  這種惦記、迫切、熱烈,整整持續了一個月,直到兩瓶60粒裝的軟糖全部吃完為止。相比而言,從便利店買回的各種果汁軟糖,通常三兩天就失去了興趣,有幾瓶甚至保持未開封狀態好久。

  是不是管制真的反而會讓這種渴望更熾熱、更誘惑?

  人為製造出的匱乏和稀缺,是不是反而抬高了這些被禁之物在孩子心目中的“身價”?3

  孩子對零食的熱愛,其實也好理解,作為這個世界的新來者,他們對一切都好奇,一切都想去探索。他們在小的時候用口品嚐、辨認各種滋味,就是一種重要的探索。
  好奇得以滿足、味覺得以被刺激、這個陌生的世界得以被認知,這過程中激發出的快樂,對於孩子而言可能既真切、閃亮,又巨大、強烈,只不過得不到我們成年人的珍視罷了。

  我倒不是在試圖證明零食、糖果的完全無害性,只是想說也許這些東西並不如我們焦慮之時想得那麼可怕。

  當然,我依然希望食品廠家能在零食裡少點少點再少點人工添加劑。

  但任何事情都是各種利弊的權衡取捨,就看我們看重的什麼,不看重的又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一個強烈的渴望始終得不到滿足,他需要付出額外的精力和能量去壓住這個總在蠢蠢欲動的渴望,就像我們需要使勁將一塊木頭摁進水裡一樣;又或者,孩子會花費額外的心神去想盡辦法、迂迴曲折地滿足自己的渴望。而這些心力和能量,原本可以更多地用於探索和成長。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我有個朋友跟我講了一件事。

  去年中秋,她的孩子四歲多一點,那天一反常態,不要媽媽幫著準備書包,急急忙忙就要出門去幼兒園。原來,媽媽只同意他帶一塊月餅,但他偷偷在書包裡放了兩塊。媽媽震驚極了,但她不動聲色地先處理了這件事,既沒讓小傢伙成功“矇混過關”,也沒有批評他竟然撒謊(這麼小的孩子還沒有撒謊的概念,更不必道德評判)。

  她後來跟我分享說,這件事給她極大的震動,她決定在零食這件事上進一步放開管制,她意識到孩子已經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渴望開始“鬥智鬥勇”了,如果管制持續,孩子也會努力去想更多的“花招”,她不想孩子在這上面花費他的才智和心力。  其實如果真的進入某種“遊擊”狀態,孩子固然費神,大人何嘗不也費神?

  而且,這期間如果施以不恰當的各種“威逼利誘”說教指責,還會消耗親子之間的關係。  有時出於長期的管制,孩子確實看上去能管住自己的渴望了,但也有可能將來會出現報復性補償,或者有可能在內心裡隱祕地羞恥於自己會產生這些渴望,有種“不應得”“不配得”之感。4

  我這裡分享的觀察所得,當然未必適用於所有孩子。

  比如,有的孩子確實會出於某些情緒比如焦慮,而藉助不停地吃來緩解,這種情況下他們真的未必能“知止、有度”。當然,這種情況下,應該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但也並不是禁止吃。
  我也不是要論證和標榜自己有多正確高明。

  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方式,不能用對或錯、是或非來簡單地評判。

  同樣一種焦慮,我感受到的強度可能只有5分,但另一個人感受到的強度可能就有10分。我不能因為我克服了這種焦慮而別人沒做到,就認定那些做不到的人真是糟糕。

  面對同樣的情境,每一位父母那一刻的感受、心理和應對都不盡相同,都是每個人過去一切經歷在那一刻的呈現,其來有自。

  只是這些關於零食的故事,給了我一些感悟,讓我有一種想要分享的衝動。而且我想,這只是到目前為止的故事,誰知道今後孩子還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和挑戰等著我呢。

  而變化和挑戰恰恰是孩子最擅長的。

零食真有那麼可怕嗎?我在孩子身上做了兩個“實驗”

  不過,這個零食的故事或許可以告訴我們:  如果我們不是隻想著用什麼法子去讓孩子遵守我們制定的規則,而能再推敲一下那些規則是否真有必要,是否真的非如此不可,我們或許就會發現,養育中非如此不可的規則真沒那麼多。

  而我們由此也能解開內心深處對我們自己的一些綁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