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

來源︱喜馬拉雅APP凱叔講故事的精品課《李巖·天天遊戲力》

編輯︱Naivasha

商場玩具櫃檯前,孩子坐在地上撒潑打滾,哭花了小臉兒,嘴裡喊著:“我要買,我就是要買!”

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我們都有點眼熟吧?就算自己家孩子沒來過這麼一齣兒,恐怕也在逛街的時候見到過。

"

來源︱喜馬拉雅APP凱叔講故事的精品課《李巖·天天遊戲力》

編輯︱Naivasha

商場玩具櫃檯前,孩子坐在地上撒潑打滾,哭花了小臉兒,嘴裡喊著:“我要買,我就是要買!”

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我們都有點眼熟吧?就算自己家孩子沒來過這麼一齣兒,恐怕也在逛街的時候見到過。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大人為什麼不想買?

大人為什麼會在給孩子買東西上存在這麼大的糾結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普遍的原因,就是我們覺得孩子要買的東西太不值了。價格虛高,浪費!而且不管什麼玩具,孩子總是玩兩天就沒興趣了。這三分鐘熱度,也讓大人很是苦惱。

"

來源︱喜馬拉雅APP凱叔講故事的精品課《李巖·天天遊戲力》

編輯︱Naivasha

商場玩具櫃檯前,孩子坐在地上撒潑打滾,哭花了小臉兒,嘴裡喊著:“我要買,我就是要買!”

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我們都有點眼熟吧?就算自己家孩子沒來過這麼一齣兒,恐怕也在逛街的時候見到過。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大人為什麼不想買?

大人為什麼會在給孩子買東西上存在這麼大的糾結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普遍的原因,就是我們覺得孩子要買的東西太不值了。價格虛高,浪費!而且不管什麼玩具,孩子總是玩兩天就沒興趣了。這三分鐘熱度,也讓大人很是苦惱。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第二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會擔心把孩子慣壞了。要什麼就給買什麼,這不就是溺愛嗎?

孩子為什麼就想要?

以上這些都是大人的擔心和糾結。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一下,買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

首先要強調,對於孩子來說,一塊錢、十塊錢、一百塊錢都是一樣的,它們只是顏色不同的一些紙而已。絕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是不理解這些紙所代表的不同價值的。

驅動孩子總要買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探索本能。探索是我們每個人大腦中的一項重要本能。探索本能中有一名重要的隊員叫好奇心,當孩子看到一樣新玩具,好奇心就會馬上自動啟動,牽引孩子去進一步探索究竟。

"

來源︱喜馬拉雅APP凱叔講故事的精品課《李巖·天天遊戲力》

編輯︱Naivasha

商場玩具櫃檯前,孩子坐在地上撒潑打滾,哭花了小臉兒,嘴裡喊著:“我要買,我就是要買!”

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我們都有點眼熟吧?就算自己家孩子沒來過這麼一齣兒,恐怕也在逛街的時候見到過。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大人為什麼不想買?

大人為什麼會在給孩子買東西上存在這麼大的糾結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普遍的原因,就是我們覺得孩子要買的東西太不值了。價格虛高,浪費!而且不管什麼玩具,孩子總是玩兩天就沒興趣了。這三分鐘熱度,也讓大人很是苦惱。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第二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會擔心把孩子慣壞了。要什麼就給買什麼,這不就是溺愛嗎?

孩子為什麼就想要?

以上這些都是大人的擔心和糾結。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一下,買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

首先要強調,對於孩子來說,一塊錢、十塊錢、一百塊錢都是一樣的,它們只是顏色不同的一些紙而已。絕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是不理解這些紙所代表的不同價值的。

驅動孩子總要買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探索本能。探索是我們每個人大腦中的一項重要本能。探索本能中有一名重要的隊員叫好奇心,當孩子看到一樣新玩具,好奇心就會馬上自動啟動,牽引孩子去進一步探索究竟。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其實,我們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為都是理解和接受的。

換個情景,假設在海邊沙灘上,孩子看到一個漂亮的貝殼,好奇地撿回家去研究。這樣的行為肯定會被我們認可和鼓勵,對吧?但回到商品社會中,事情就複雜了,櫃檯裡的貝殼不可以直接伸手拿,這當中多了一個環節:付錢。

"

來源︱喜馬拉雅APP凱叔講故事的精品課《李巖·天天遊戲力》

編輯︱Naivasha

商場玩具櫃檯前,孩子坐在地上撒潑打滾,哭花了小臉兒,嘴裡喊著:“我要買,我就是要買!”

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我們都有點眼熟吧?就算自己家孩子沒來過這麼一齣兒,恐怕也在逛街的時候見到過。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大人為什麼不想買?

大人為什麼會在給孩子買東西上存在這麼大的糾結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普遍的原因,就是我們覺得孩子要買的東西太不值了。價格虛高,浪費!而且不管什麼玩具,孩子總是玩兩天就沒興趣了。這三分鐘熱度,也讓大人很是苦惱。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第二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會擔心把孩子慣壞了。要什麼就給買什麼,這不就是溺愛嗎?

孩子為什麼就想要?

以上這些都是大人的擔心和糾結。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一下,買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

首先要強調,對於孩子來說,一塊錢、十塊錢、一百塊錢都是一樣的,它們只是顏色不同的一些紙而已。絕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是不理解這些紙所代表的不同價值的。

驅動孩子總要買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探索本能。探索是我們每個人大腦中的一項重要本能。探索本能中有一名重要的隊員叫好奇心,當孩子看到一樣新玩具,好奇心就會馬上自動啟動,牽引孩子去進一步探索究竟。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其實,我們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為都是理解和接受的。

換個情景,假設在海邊沙灘上,孩子看到一個漂亮的貝殼,好奇地撿回家去研究。這樣的行為肯定會被我們認可和鼓勵,對吧?但回到商品社會中,事情就複雜了,櫃檯裡的貝殼不可以直接伸手拿,這當中多了一個環節:付錢。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如果我們不付錢,孩子的探索行為就進行不下去了,那麼他會怎麼樣呢?

這個大家都見識過,軟磨硬泡,生氣發脾氣,等等。這些表現在以往都被視為不懂事和無理取鬧,但其實這些行為的本質,都是孩子在努力掃清障礙,堅持探索。

孩子非要買東西的另一類原因,是社交需求。

"

來源︱喜馬拉雅APP凱叔講故事的精品課《李巖·天天遊戲力》

編輯︱Naivasha

商場玩具櫃檯前,孩子坐在地上撒潑打滾,哭花了小臉兒,嘴裡喊著:“我要買,我就是要買!”

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我們都有點眼熟吧?就算自己家孩子沒來過這麼一齣兒,恐怕也在逛街的時候見到過。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大人為什麼不想買?

大人為什麼會在給孩子買東西上存在這麼大的糾結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普遍的原因,就是我們覺得孩子要買的東西太不值了。價格虛高,浪費!而且不管什麼玩具,孩子總是玩兩天就沒興趣了。這三分鐘熱度,也讓大人很是苦惱。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第二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會擔心把孩子慣壞了。要什麼就給買什麼,這不就是溺愛嗎?

孩子為什麼就想要?

以上這些都是大人的擔心和糾結。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一下,買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

首先要強調,對於孩子來說,一塊錢、十塊錢、一百塊錢都是一樣的,它們只是顏色不同的一些紙而已。絕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是不理解這些紙所代表的不同價值的。

驅動孩子總要買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探索本能。探索是我們每個人大腦中的一項重要本能。探索本能中有一名重要的隊員叫好奇心,當孩子看到一樣新玩具,好奇心就會馬上自動啟動,牽引孩子去進一步探索究竟。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其實,我們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為都是理解和接受的。

換個情景,假設在海邊沙灘上,孩子看到一個漂亮的貝殼,好奇地撿回家去研究。這樣的行為肯定會被我們認可和鼓勵,對吧?但回到商品社會中,事情就複雜了,櫃檯裡的貝殼不可以直接伸手拿,這當中多了一個環節:付錢。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如果我們不付錢,孩子的探索行為就進行不下去了,那麼他會怎麼樣呢?

這個大家都見識過,軟磨硬泡,生氣發脾氣,等等。這些表現在以往都被視為不懂事和無理取鬧,但其實這些行為的本質,都是孩子在努力掃清障礙,堅持探索。

孩子非要買東西的另一類原因,是社交需求。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這種社交需求更為明顯。比如我認識的五六歲的小男生們,有一陣就都迷上了收集巧克力蛋裡面附贈的恐龍玩具。他們特別關心誰拿到了非常稀少的那個雷龍,或者誰攢齊了不同形態的雌母龍,還經常把自己重複的玩具拿去跟別人交換。

其實這些孩子並不喜歡吃那個巧克力,但對於他們來說,收集不同的恐龍是自己和同伴交往的渠道。他們因此擁有了共同話題,這是他們彼此建立密切關係,相互認同的一種方式。

令人無奈的三分鐘熱度

對於新買的玩具只有三分鐘熱度,這確實是讓我們很無奈,但又相當普遍的一個現象。

這個現象通常的原因之一,就是好奇心減退了。

好奇心跟玩具的價格完全沒有關係,孩子並不會對貴的玩具產生更多的好奇心。不好奇了就不玩了,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逼他玩,不然只會適得其反。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沒興趣的玩具暫時收起來,也許過一段時間他的好奇心又會回到這個玩具上面。

"

來源︱喜馬拉雅APP凱叔講故事的精品課《李巖·天天遊戲力》

編輯︱Naivasha

商場玩具櫃檯前,孩子坐在地上撒潑打滾,哭花了小臉兒,嘴裡喊著:“我要買,我就是要買!”

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我們都有點眼熟吧?就算自己家孩子沒來過這麼一齣兒,恐怕也在逛街的時候見到過。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大人為什麼不想買?

大人為什麼會在給孩子買東西上存在這麼大的糾結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普遍的原因,就是我們覺得孩子要買的東西太不值了。價格虛高,浪費!而且不管什麼玩具,孩子總是玩兩天就沒興趣了。這三分鐘熱度,也讓大人很是苦惱。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第二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會擔心把孩子慣壞了。要什麼就給買什麼,這不就是溺愛嗎?

孩子為什麼就想要?

以上這些都是大人的擔心和糾結。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一下,買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

首先要強調,對於孩子來說,一塊錢、十塊錢、一百塊錢都是一樣的,它們只是顏色不同的一些紙而已。絕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是不理解這些紙所代表的不同價值的。

驅動孩子總要買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探索本能。探索是我們每個人大腦中的一項重要本能。探索本能中有一名重要的隊員叫好奇心,當孩子看到一樣新玩具,好奇心就會馬上自動啟動,牽引孩子去進一步探索究竟。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其實,我們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為都是理解和接受的。

換個情景,假設在海邊沙灘上,孩子看到一個漂亮的貝殼,好奇地撿回家去研究。這樣的行為肯定會被我們認可和鼓勵,對吧?但回到商品社會中,事情就複雜了,櫃檯裡的貝殼不可以直接伸手拿,這當中多了一個環節:付錢。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如果我們不付錢,孩子的探索行為就進行不下去了,那麼他會怎麼樣呢?

這個大家都見識過,軟磨硬泡,生氣發脾氣,等等。這些表現在以往都被視為不懂事和無理取鬧,但其實這些行為的本質,都是孩子在努力掃清障礙,堅持探索。

孩子非要買東西的另一類原因,是社交需求。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這種社交需求更為明顯。比如我認識的五六歲的小男生們,有一陣就都迷上了收集巧克力蛋裡面附贈的恐龍玩具。他們特別關心誰拿到了非常稀少的那個雷龍,或者誰攢齊了不同形態的雌母龍,還經常把自己重複的玩具拿去跟別人交換。

其實這些孩子並不喜歡吃那個巧克力,但對於他們來說,收集不同的恐龍是自己和同伴交往的渠道。他們因此擁有了共同話題,這是他們彼此建立密切關係,相互認同的一種方式。

令人無奈的三分鐘熱度

對於新買的玩具只有三分鐘熱度,這確實是讓我們很無奈,但又相當普遍的一個現象。

這個現象通常的原因之一,就是好奇心減退了。

好奇心跟玩具的價格完全沒有關係,孩子並不會對貴的玩具產生更多的好奇心。不好奇了就不玩了,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逼他玩,不然只會適得其反。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沒興趣的玩具暫時收起來,也許過一段時間他的好奇心又會回到這個玩具上面。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三分鐘熱度的另外一種情況,跟玩具本身是沒有關係的。孩子買玩具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對某個具體的玩具產生了好奇,而是關心大人能否聽他的,自己能否成功地讓大人把玩具買下來。這又是在追求什麼呢?這是在追求掌控感。

現在我們知道孩子為啥總要買買買了,主要就是探索本能、尋求掌控感、社交需求這三大類原因。

到底買不買?怎麼買?

那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應對呢?乾脆,孩子要什麼就給他買什麼吧,是這個結論嗎?不,絕對不是這個結論。我們討論的目的,是認清和理解孩子總要買,以及買不成就要鬧的行為背後的本質。

養育的核心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跟孩子的關係。因此大人自己的需求也必須被重視。如果大人冷靜思考之後,決定不買了,那就不買了,簡潔地跟孩子說明理由就可以了。不用擔心這會不會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因為我們有了這個意識,就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很多機會去滿足孩子的需求。

"

來源︱喜馬拉雅APP凱叔講故事的精品課《李巖·天天遊戲力》

編輯︱Naivasha

商場玩具櫃檯前,孩子坐在地上撒潑打滾,哭花了小臉兒,嘴裡喊著:“我要買,我就是要買!”

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我們都有點眼熟吧?就算自己家孩子沒來過這麼一齣兒,恐怕也在逛街的時候見到過。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大人為什麼不想買?

大人為什麼會在給孩子買東西上存在這麼大的糾結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普遍的原因,就是我們覺得孩子要買的東西太不值了。價格虛高,浪費!而且不管什麼玩具,孩子總是玩兩天就沒興趣了。這三分鐘熱度,也讓大人很是苦惱。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第二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會擔心把孩子慣壞了。要什麼就給買什麼,這不就是溺愛嗎?

孩子為什麼就想要?

以上這些都是大人的擔心和糾結。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一下,買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

首先要強調,對於孩子來說,一塊錢、十塊錢、一百塊錢都是一樣的,它們只是顏色不同的一些紙而已。絕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是不理解這些紙所代表的不同價值的。

驅動孩子總要買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探索本能。探索是我們每個人大腦中的一項重要本能。探索本能中有一名重要的隊員叫好奇心,當孩子看到一樣新玩具,好奇心就會馬上自動啟動,牽引孩子去進一步探索究竟。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其實,我們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為都是理解和接受的。

換個情景,假設在海邊沙灘上,孩子看到一個漂亮的貝殼,好奇地撿回家去研究。這樣的行為肯定會被我們認可和鼓勵,對吧?但回到商品社會中,事情就複雜了,櫃檯裡的貝殼不可以直接伸手拿,這當中多了一個環節:付錢。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如果我們不付錢,孩子的探索行為就進行不下去了,那麼他會怎麼樣呢?

這個大家都見識過,軟磨硬泡,生氣發脾氣,等等。這些表現在以往都被視為不懂事和無理取鬧,但其實這些行為的本質,都是孩子在努力掃清障礙,堅持探索。

孩子非要買東西的另一類原因,是社交需求。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這種社交需求更為明顯。比如我認識的五六歲的小男生們,有一陣就都迷上了收集巧克力蛋裡面附贈的恐龍玩具。他們特別關心誰拿到了非常稀少的那個雷龍,或者誰攢齊了不同形態的雌母龍,還經常把自己重複的玩具拿去跟別人交換。

其實這些孩子並不喜歡吃那個巧克力,但對於他們來說,收集不同的恐龍是自己和同伴交往的渠道。他們因此擁有了共同話題,這是他們彼此建立密切關係,相互認同的一種方式。

令人無奈的三分鐘熱度

對於新買的玩具只有三分鐘熱度,這確實是讓我們很無奈,但又相當普遍的一個現象。

這個現象通常的原因之一,就是好奇心減退了。

好奇心跟玩具的價格完全沒有關係,孩子並不會對貴的玩具產生更多的好奇心。不好奇了就不玩了,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逼他玩,不然只會適得其反。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沒興趣的玩具暫時收起來,也許過一段時間他的好奇心又會回到這個玩具上面。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三分鐘熱度的另外一種情況,跟玩具本身是沒有關係的。孩子買玩具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對某個具體的玩具產生了好奇,而是關心大人能否聽他的,自己能否成功地讓大人把玩具買下來。這又是在追求什麼呢?這是在追求掌控感。

現在我們知道孩子為啥總要買買買了,主要就是探索本能、尋求掌控感、社交需求這三大類原因。

到底買不買?怎麼買?

那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應對呢?乾脆,孩子要什麼就給他買什麼吧,是這個結論嗎?不,絕對不是這個結論。我們討論的目的,是認清和理解孩子總要買,以及買不成就要鬧的行為背後的本質。

養育的核心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跟孩子的關係。因此大人自己的需求也必須被重視。如果大人冷靜思考之後,決定不買了,那就不買了,簡潔地跟孩子說明理由就可以了。不用擔心這會不會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因為我們有了這個意識,就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很多機會去滿足孩子的需求。

“不給買就哭,這孩子太不懂事!”——其實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孩子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心情肯定不好,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地安撫情緒。當然,如果決定給孩子買,那就痛痛快快、高高興興地給孩子買。千萬不要買了玩具卻一臉的不情願,甚至還嘮叨孩子,那就得不償失了。

歸根結底,“買買買”其實是基於兒童心理髮展而表現出的外部需求,家長們不必再糾結“熊孩子只會亂花錢”了,反而可以藉此思考一下,自己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如何才能更親密、更良性。

關於主播:

王凱,原央視財經主持人,2013年從央視辭職後進入親子領域,創辦“凱叔講故事”品牌,致力於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提升親子溝通質量。

《李巖·天天遊戲力》教你學會用遊戲“說話”。不聽話時提供充滿笑聲的解決辦法,發脾氣時培養孩子健康情緒和開朗性格。玩著養出自控力和好習慣,在玩中幫孩子真正“練”出社交力。

關於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是中國領先的音頻分享平臺和獨角獸企業,佔據 73%市場份額,總用戶超過 5.3 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