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普遍心理:不求自家娃跑最前,至少和同齡孩子一起跑'

"

文|陳青青說育兒(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教育心理學中提出:孩子的發展規律具有不平衡性,比如0-6歲這個階段語言能力以及智力發展會遠遠超過人的其他時期,這種規律導致家庭和學校教育需要抓住孩子的“關鍵期”,錯過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所以,許多歐美國家早就開始重視學前教育,目的就是抓住孩子的關鍵期,最大程度地促進孩子的發展。但目前很多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發展規律認知度不高,他們給孩子報班只是隨大流,而這已經引起了中國孩子新一輪的攀比風和中國父母新一輪的焦慮感。

“我們鄰居的孩子都報了班,我們不報不行啊!”

“小區裡的孩子都去上早教了,我們家的孩子還在地上打滾怎麼行?”

“別人都學習,我們家孩子不學習就會落後,以後在班裡倒數幾名太丟人了。”

中國的升學壓力向來很高,如果大家都在前進,自己家的孩子不奮起直追,那麼必定會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家長的焦慮可以理解,但對於報班這個事,家長還真的需要重新看待。

一、自己家孩子是否適合報班,要看孩子這幾個方面?

1、孩子是否自發地想要通過班級教授的形式學習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試聽一節早教課,如果孩子表現出大聲哭鬧、想要出去的話,父母可以暫緩孩子的上課時間。我曾經有一個學生,二十五個月大,她剛進早教教室就開始哭,因為是第一堂課,我並沒有要求她必須配合。孩子在媽媽的懷裡整整哭了一節課。課後我建議媽媽:“上課這件事一定要慢慢來,孩子自己想要上才能上,千萬不能強迫。”這種情況一般需要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時間讓孩子適應,有了緩衝期,才能讓孩子慢慢接受上課這件事。

"

文|陳青青說育兒(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教育心理學中提出:孩子的發展規律具有不平衡性,比如0-6歲這個階段語言能力以及智力發展會遠遠超過人的其他時期,這種規律導致家庭和學校教育需要抓住孩子的“關鍵期”,錯過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所以,許多歐美國家早就開始重視學前教育,目的就是抓住孩子的關鍵期,最大程度地促進孩子的發展。但目前很多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發展規律認知度不高,他們給孩子報班只是隨大流,而這已經引起了中國孩子新一輪的攀比風和中國父母新一輪的焦慮感。

“我們鄰居的孩子都報了班,我們不報不行啊!”

“小區裡的孩子都去上早教了,我們家的孩子還在地上打滾怎麼行?”

“別人都學習,我們家孩子不學習就會落後,以後在班裡倒數幾名太丟人了。”

中國的升學壓力向來很高,如果大家都在前進,自己家的孩子不奮起直追,那麼必定會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家長的焦慮可以理解,但對於報班這個事,家長還真的需要重新看待。

一、自己家孩子是否適合報班,要看孩子這幾個方面?

1、孩子是否自發地想要通過班級教授的形式學習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試聽一節早教課,如果孩子表現出大聲哭鬧、想要出去的話,父母可以暫緩孩子的上課時間。我曾經有一個學生,二十五個月大,她剛進早教教室就開始哭,因為是第一堂課,我並沒有要求她必須配合。孩子在媽媽的懷裡整整哭了一節課。課後我建議媽媽:“上課這件事一定要慢慢來,孩子自己想要上才能上,千萬不能強迫。”這種情況一般需要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時間讓孩子適應,有了緩衝期,才能讓孩子慢慢接受上課這件事。

中國家長普遍心理:不求自家娃跑最前,至少和同齡孩子一起跑

2、孩子的水平是否符合所報課程的水平

有的孩子兩歲就報了橡皮泥班,這個時候孩子的精細動作確實已經發展到可以玩橡皮泥的階段,但是他們的“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認知”並未發展完全。所以,這個時候報班,只能讓他們隨便捏隨便貼,感受橡皮泥的材質和觸覺,如果家長抱著想讓他們捏出一個具體形象來,這樣的目的顯然無法成功。

3、孩子是否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

很多課堂都是一對多的學習方式,如果小朋友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話,也需要給孩子一個適應的時間,讓他們對課堂的環境和小夥伴熟識,併產生安全感了之後再學習。一般兩歲半以後才到孩子的社交敏感期,這個階段孩子會喜歡和小朋友一起互動和學習,當然這個敏感期會根據具體孩子發生變化。

家長可以根據以上三點來確定孩子是否適合報班。每個孩子都不同,父母們不能用別人的標準去衡量和指導自己家的孩子,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那麼依照別人的標準去安排孩子的早教課,到底對孩子有哪些傷害呢?

二、按照別人孩子的報課標準去要求自己家的孩子有哪些危害?

1、抹殺孩子的天性

每個孩子天性不同,有些孩子善於繪畫,有些孩子善於運動,有些孩子善於思考。這就要求父母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選擇早教班。如果讓喜歡繪畫的孩子去學跆拳道,這無異會讓孩子異常痛苦。

"

文|陳青青說育兒(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教育心理學中提出:孩子的發展規律具有不平衡性,比如0-6歲這個階段語言能力以及智力發展會遠遠超過人的其他時期,這種規律導致家庭和學校教育需要抓住孩子的“關鍵期”,錯過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所以,許多歐美國家早就開始重視學前教育,目的就是抓住孩子的關鍵期,最大程度地促進孩子的發展。但目前很多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發展規律認知度不高,他們給孩子報班只是隨大流,而這已經引起了中國孩子新一輪的攀比風和中國父母新一輪的焦慮感。

“我們鄰居的孩子都報了班,我們不報不行啊!”

“小區裡的孩子都去上早教了,我們家的孩子還在地上打滾怎麼行?”

“別人都學習,我們家孩子不學習就會落後,以後在班裡倒數幾名太丟人了。”

中國的升學壓力向來很高,如果大家都在前進,自己家的孩子不奮起直追,那麼必定會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家長的焦慮可以理解,但對於報班這個事,家長還真的需要重新看待。

一、自己家孩子是否適合報班,要看孩子這幾個方面?

1、孩子是否自發地想要通過班級教授的形式學習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試聽一節早教課,如果孩子表現出大聲哭鬧、想要出去的話,父母可以暫緩孩子的上課時間。我曾經有一個學生,二十五個月大,她剛進早教教室就開始哭,因為是第一堂課,我並沒有要求她必須配合。孩子在媽媽的懷裡整整哭了一節課。課後我建議媽媽:“上課這件事一定要慢慢來,孩子自己想要上才能上,千萬不能強迫。”這種情況一般需要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時間讓孩子適應,有了緩衝期,才能讓孩子慢慢接受上課這件事。

中國家長普遍心理:不求自家娃跑最前,至少和同齡孩子一起跑

2、孩子的水平是否符合所報課程的水平

有的孩子兩歲就報了橡皮泥班,這個時候孩子的精細動作確實已經發展到可以玩橡皮泥的階段,但是他們的“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認知”並未發展完全。所以,這個時候報班,只能讓他們隨便捏隨便貼,感受橡皮泥的材質和觸覺,如果家長抱著想讓他們捏出一個具體形象來,這樣的目的顯然無法成功。

3、孩子是否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

很多課堂都是一對多的學習方式,如果小朋友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話,也需要給孩子一個適應的時間,讓他們對課堂的環境和小夥伴熟識,併產生安全感了之後再學習。一般兩歲半以後才到孩子的社交敏感期,這個階段孩子會喜歡和小朋友一起互動和學習,當然這個敏感期會根據具體孩子發生變化。

家長可以根據以上三點來確定孩子是否適合報班。每個孩子都不同,父母們不能用別人的標準去衡量和指導自己家的孩子,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那麼依照別人的標準去安排孩子的早教課,到底對孩子有哪些傷害呢?

二、按照別人孩子的報課標準去要求自己家的孩子有哪些危害?

1、抹殺孩子的天性

每個孩子天性不同,有些孩子善於繪畫,有些孩子善於運動,有些孩子善於思考。這就要求父母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選擇早教班。如果讓喜歡繪畫的孩子去學跆拳道,這無異會讓孩子異常痛苦。

中國家長普遍心理:不求自家娃跑最前,至少和同齡孩子一起跑

2、有可能讓孩子的感受產生混亂

我們班以前有一個小朋友兩歲半,性格非常文靜,跟她的父母很像。她父母給她報的課裡有一節動感音樂課,這個孩子每當聽到音樂響起,老師讓孩子們起來跳舞和跑來跑去的時候,她就開始哭,顯然她並不喜歡這種混亂的感受音樂的方式。

最後這個孩子的父母為她找了一個老師對其一對一的音樂授教,那種一聽到音樂就大哭的情況立馬好了。她跟她父母一樣,喜歡輕柔的音樂,並且有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比如裡查德·克萊德曼柔和的鋼琴曲。

3、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男孩女孩語言發育的階段並不一樣,一般來講男孩會晚於女孩,如果將同一年齡階段(不管男女)都放在一個班進行上課,男孩的表達能力弱於女孩,這會打擊男孩的自信心。不同的年齡階段能力也不相同,如果將孩子混齡配班,也會引起小年齡段孩子的自卑感。

按照別人家孩子報班的標準作為自己孩子報班的標準,不僅不能找到最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而且還會讓孩子在錯誤的學習指導下對學習產生厭惡和排斥。那麼,家長應該怎麼給孩子報班呢?

三、家長應該如何給孩子報班?

1、根據基本發展規律,結合孩子自身情況選擇

0-6歲為語言敏感期;2-4歲為秩序敏感期;2.5-6歲為社交敏感期;3.5-4.5歲為書寫敏感期;4.5-5.5歲為閱讀敏感期;6-9歲文化敏感期。根據這些敏感期為孩子進行報班參考。同時,也要根據孩子的具體發展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課程。比如:男孩要晚於女孩報語言班,如果某個男孩語言發展水平比女孩還要好,那麼就不需要晚報。

"

文|陳青青說育兒(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教育心理學中提出:孩子的發展規律具有不平衡性,比如0-6歲這個階段語言能力以及智力發展會遠遠超過人的其他時期,這種規律導致家庭和學校教育需要抓住孩子的“關鍵期”,錯過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所以,許多歐美國家早就開始重視學前教育,目的就是抓住孩子的關鍵期,最大程度地促進孩子的發展。但目前很多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發展規律認知度不高,他們給孩子報班只是隨大流,而這已經引起了中國孩子新一輪的攀比風和中國父母新一輪的焦慮感。

“我們鄰居的孩子都報了班,我們不報不行啊!”

“小區裡的孩子都去上早教了,我們家的孩子還在地上打滾怎麼行?”

“別人都學習,我們家孩子不學習就會落後,以後在班裡倒數幾名太丟人了。”

中國的升學壓力向來很高,如果大家都在前進,自己家的孩子不奮起直追,那麼必定會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家長的焦慮可以理解,但對於報班這個事,家長還真的需要重新看待。

一、自己家孩子是否適合報班,要看孩子這幾個方面?

1、孩子是否自發地想要通過班級教授的形式學習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試聽一節早教課,如果孩子表現出大聲哭鬧、想要出去的話,父母可以暫緩孩子的上課時間。我曾經有一個學生,二十五個月大,她剛進早教教室就開始哭,因為是第一堂課,我並沒有要求她必須配合。孩子在媽媽的懷裡整整哭了一節課。課後我建議媽媽:“上課這件事一定要慢慢來,孩子自己想要上才能上,千萬不能強迫。”這種情況一般需要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時間讓孩子適應,有了緩衝期,才能讓孩子慢慢接受上課這件事。

中國家長普遍心理:不求自家娃跑最前,至少和同齡孩子一起跑

2、孩子的水平是否符合所報課程的水平

有的孩子兩歲就報了橡皮泥班,這個時候孩子的精細動作確實已經發展到可以玩橡皮泥的階段,但是他們的“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認知”並未發展完全。所以,這個時候報班,只能讓他們隨便捏隨便貼,感受橡皮泥的材質和觸覺,如果家長抱著想讓他們捏出一個具體形象來,這樣的目的顯然無法成功。

3、孩子是否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

很多課堂都是一對多的學習方式,如果小朋友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話,也需要給孩子一個適應的時間,讓他們對課堂的環境和小夥伴熟識,併產生安全感了之後再學習。一般兩歲半以後才到孩子的社交敏感期,這個階段孩子會喜歡和小朋友一起互動和學習,當然這個敏感期會根據具體孩子發生變化。

家長可以根據以上三點來確定孩子是否適合報班。每個孩子都不同,父母們不能用別人的標準去衡量和指導自己家的孩子,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那麼依照別人的標準去安排孩子的早教課,到底對孩子有哪些傷害呢?

二、按照別人孩子的報課標準去要求自己家的孩子有哪些危害?

1、抹殺孩子的天性

每個孩子天性不同,有些孩子善於繪畫,有些孩子善於運動,有些孩子善於思考。這就要求父母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選擇早教班。如果讓喜歡繪畫的孩子去學跆拳道,這無異會讓孩子異常痛苦。

中國家長普遍心理:不求自家娃跑最前,至少和同齡孩子一起跑

2、有可能讓孩子的感受產生混亂

我們班以前有一個小朋友兩歲半,性格非常文靜,跟她的父母很像。她父母給她報的課裡有一節動感音樂課,這個孩子每當聽到音樂響起,老師讓孩子們起來跳舞和跑來跑去的時候,她就開始哭,顯然她並不喜歡這種混亂的感受音樂的方式。

最後這個孩子的父母為她找了一個老師對其一對一的音樂授教,那種一聽到音樂就大哭的情況立馬好了。她跟她父母一樣,喜歡輕柔的音樂,並且有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比如裡查德·克萊德曼柔和的鋼琴曲。

3、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男孩女孩語言發育的階段並不一樣,一般來講男孩會晚於女孩,如果將同一年齡階段(不管男女)都放在一個班進行上課,男孩的表達能力弱於女孩,這會打擊男孩的自信心。不同的年齡階段能力也不相同,如果將孩子混齡配班,也會引起小年齡段孩子的自卑感。

按照別人家孩子報班的標準作為自己孩子報班的標準,不僅不能找到最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而且還會讓孩子在錯誤的學習指導下對學習產生厭惡和排斥。那麼,家長應該怎麼給孩子報班呢?

三、家長應該如何給孩子報班?

1、根據基本發展規律,結合孩子自身情況選擇

0-6歲為語言敏感期;2-4歲為秩序敏感期;2.5-6歲為社交敏感期;3.5-4.5歲為書寫敏感期;4.5-5.5歲為閱讀敏感期;6-9歲文化敏感期。根據這些敏感期為孩子進行報班參考。同時,也要根據孩子的具體發展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課程。比如:男孩要晚於女孩報語言班,如果某個男孩語言發展水平比女孩還要好,那麼就不需要晚報。

中國家長普遍心理:不求自家娃跑最前,至少和同齡孩子一起跑

2、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喜好來報班

讓善於繪畫的孩子去學習畫畫,讓善於運動的孩子去學跆拳道,讓善於思考的孩子去學邏輯啟蒙。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瞭解孩子的性格,發現他喜歡的事物,作為報班的參考因素。

3、班不是多就好,也不是少就佳

許多2-3歲的孩子報了三四門早教課,比如橡皮泥課、英語課、動感課、音樂課等,如果是帶著孩子去玩玩的心態,不要求孩子必須完成或者達到某項標準,那麼這樣的課可以多多益善。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帶著孩子玩總比父母或者老人帶著玩要好。

但如果想要達到某種目標,刺激孩子某方面的發展,必須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和特點來學習。因此,並不是報的班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佳,而是需要適合孩子的發展階段、性格特點和精力,有針對性的學習。

所以,報班少的孩子如果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也不用擔心會落後於同齡孩子;而報班多的孩子如果只是隨大流什麼都報一點,也不會比同齡孩子強多少。中國家長不用過於焦慮,這樣容易病急亂投醫,打亂孩子的發展節奏,更會讓孩子不堪重負,厭煩學習。

互動話題:您家孩子報早教班或者課外班了嗎?歡迎大家在下方提出自己的焦慮,讓我們一起分析、交流。

------------------------------

青青專注於育兒經驗的乾貨分享和觀點碰撞,關注【陳青青說育兒】,為您帶來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幫您解決在帶娃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問,讓您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期待您收藏、轉發和評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