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與親子關係的差別'

不完美媽媽 好好學習 文化 慢慢科學育兒 2019-08-31
"


"


親子教育與親子關係的差別

親子教育與親子關係


當父母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時候,當父母強迫孩子遵照父母規劃的道路前行時,親子關係往往會出現問題,而家庭的和諧也會遭到破壞。

你說的話遠沒有親子關係更重要

很多父母有一個誤區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卻忘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其實,在保持良好關係基礎上的教育才有意義,才容易收到效果。心理學中一直主張“關係大於教育,關係先於教育”,如果發現孩子有問題,必先改善親子關係。

想要改善親子關係不是去討好孩子、一味地認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分開,比如學習和親密關係是兩回事,永遠不要說“你不好好學習就不是我的兒子”。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

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係不滿意就會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讀書,越說他越不讀。只有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共情關係,父母的引導才會順利地實現。

儘量不要強烈地在乎細節上的對錯

很多父母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標籤下的“好孩子”,但事實上,一味盲從榜樣的方法會帶來很大的麻煩。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別人孩子適合的道路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

很多生活細節上的觀念沒有絕對化的對錯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灌輸給他這樣的觀念: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是對的,其他的都是錯的,否則孩子長大之後會非常痛苦。

有些孩子會給自己找麻煩,甚至在心理上跟社會過不去,因為他在大腦裡面僵硬地認為只有一種東西是正確的。他不會尊重少數人以及處於弱勢的文化,一旦自己成為少數人就會非常恐慌。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不要非常強烈地在乎細節上的對和錯,因為對錯往往是相對的。對於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總用對錯來分析。

抽象的道理對於孩子是強大的壓力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在於內容的對錯,而在於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在於教育行為對孩子是否有效。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謂天衣無縫、頭頭是道,可孩子就是不買賬;有些父母對孩子沒有講什麼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講道理,可孩子願意相信他們。

這中間問題的關鍵就是做父母的是將“有效”放在第一位,還是將“正確”放在第一位;是將“情”放在第一位,還是將“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應該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特別是對於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

錯誤往往是孩子成長的資源

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恰恰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只有父母認為是障礙,它才會成為障礙,因為你的溝通方式、言語會把它真正地演變為一個大障礙。家長擔心、害怕孩子犯錯誤,其實是被自己無限度的想象嚇到了。

有些痛苦對於生活是重要的,孩子沒有經歷過痛苦,就肯定會被痛苦打倒,經歷了才能學會管理和釋放情緒。父母過度的保護以及犯錯之後代替承擔,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把問題搞得更復雜。

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聽話、懂事的孩子。如果他長大以後很多體驗都沒有嘗試到,有一些該犯的錯誤沒有犯過,也沒有經歷過挫敗,這樣的孩子實際上是沒有能力的。

孩子知道父母說得對,但無意識中還要做一些看起來有點兒不對的事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對他就像養分一樣。比如說因為做了某件事情被老師罰站,孩子就會印象深刻,知道這事後面有一個秩序,要遵守遊戲規則,不遵守就要受到懲罰,這樣的經驗對於生活很重要。

孩子的沉默不是對抗

很多時候父母更多的是表達態度,這個態度如果很鮮明、簡潔,比如“我認為你不應該這樣做”,就會產生矛盾。在這個情況下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如果總是需要孩子說“是”,就有點兒過於依賴孩子,說明父母內心的安全感、穩定感、和諧很大一部分都希望從孩子的態度裡獲得,應該說這樣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

現實生活中,家庭裡面的爭吵總是因為雙方都不認輸才會發生,只要有一個認輸,爭吵就不會繼續。比如打架,兩個人都要打才行。下棋,兩個人下得越精彩越投入,雙方廝殺就越激烈。如果一方不玩了,另一方怎麼想廝殺都無法進行。家庭裡也是這樣,必須要有一方沉默才能結束矛盾衝突。孩子並不處於權威的位置。如果建議爸爸媽媽沉默,孩子的位置就顯得太高了,所以建議孩子要沉默。

良好的關係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尊重的關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的要靠引導,引導的關鍵在於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但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