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生、怕黑、怕怪物……給孩子“勇氣”,我們要這樣做'

不完美媽媽 聰明孩子養成記 睡眠 游泳 朵媽聊育兒 2019-09-13
"

經常有家長和我聊起孩子的時候說,孩子膽子小,害怕的某些東西,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比如,怕黑(晚上睡覺吵著不讓關燈)、怕一個人走進房間、怕一切毛茸茸的東西(有生命的或者沒有生命的都怕)、怕書裡的大灰狼和“大壞蛋”、怕抽水馬桶咕嚕嚕抽水的聲音、怕陌生的人(乘電梯上來了陌生人就嚇得躲到大人身後)、怕小飛蟲和小蝴蝶、怕警察或醫生……

"

經常有家長和我聊起孩子的時候說,孩子膽子小,害怕的某些東西,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比如,怕黑(晚上睡覺吵著不讓關燈)、怕一個人走進房間、怕一切毛茸茸的東西(有生命的或者沒有生命的都怕)、怕書裡的大灰狼和“大壞蛋”、怕抽水馬桶咕嚕嚕抽水的聲音、怕陌生的人(乘電梯上來了陌生人就嚇得躲到大人身後)、怕小飛蟲和小蝴蝶、怕警察或醫生……

孩子怕生、怕黑、怕怪物……給孩子“勇氣”,我們要這樣做

有的爸爸媽媽很困惑,孩子這麼膽小怯懦,有沒有辦法改變呢?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勇氣”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孩子的“恐懼”從何而來

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恐懼對象,恐懼的內容以及恐懼的強度,取決於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個人經歷等。

1-6個月

嬰兒的聽覺敏感,小月齡的孩子害怕高分貝的聲音、突如其來的陌生聲音等等。

6-12個月

害怕陌生人、陌生環境,對“高度”天生地抗拒。

12-24個月

害怕與監護人的分離(分離焦慮高峰在這個階段出現)。

2歲-5歲

對於之前提到的恐懼對象,孩子們有一定的共性,而2歲後,恐懼對象會逐漸呈現個性化。總體而言,讓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威脅的事物,或是讓他聯想到不愉快經歷的事物,是他的恐懼對象。

6-12歲

孩子恐懼的對象變得更為抽象,比如生病、死亡、自然災害、成績不好、失去父母等等。

"

經常有家長和我聊起孩子的時候說,孩子膽子小,害怕的某些東西,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比如,怕黑(晚上睡覺吵著不讓關燈)、怕一個人走進房間、怕一切毛茸茸的東西(有生命的或者沒有生命的都怕)、怕書裡的大灰狼和“大壞蛋”、怕抽水馬桶咕嚕嚕抽水的聲音、怕陌生的人(乘電梯上來了陌生人就嚇得躲到大人身後)、怕小飛蟲和小蝴蝶、怕警察或醫生……

孩子怕生、怕黑、怕怪物……給孩子“勇氣”,我們要這樣做

有的爸爸媽媽很困惑,孩子這麼膽小怯懦,有沒有辦法改變呢?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勇氣”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孩子的“恐懼”從何而來

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恐懼對象,恐懼的內容以及恐懼的強度,取決於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個人經歷等。

1-6個月

嬰兒的聽覺敏感,小月齡的孩子害怕高分貝的聲音、突如其來的陌生聲音等等。

6-12個月

害怕陌生人、陌生環境,對“高度”天生地抗拒。

12-24個月

害怕與監護人的分離(分離焦慮高峰在這個階段出現)。

2歲-5歲

對於之前提到的恐懼對象,孩子們有一定的共性,而2歲後,恐懼對象會逐漸呈現個性化。總體而言,讓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威脅的事物,或是讓他聯想到不愉快經歷的事物,是他的恐懼對象。

6-12歲

孩子恐懼的對象變得更為抽象,比如生病、死亡、自然災害、成績不好、失去父母等等。

孩子怕生、怕黑、怕怪物……給孩子“勇氣”,我們要這樣做

看了以上心理學家總結的不同年齡段的恐懼對象,你對於孩子的“膽小”是不是不再像以前那樣擔心了?原來,孩子的恐懼存在著共性和規律。

有些孩子對於特定的對象,有著其他孩子所沒有的恐懼,這也是很多家長擔心孩子過於怯懦的原因。但是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原因往往和家庭養育方式有關。家長平日裡不經意的威脅、恐嚇的語言,或者排斥某事物的態度,會造成孩子對某些事物的恐懼。比如:

“‘啊嗚’最喜歡吃不睡覺的小孩啦,你再不睡覺,‘啊嗚’就來抓走你哦~”——【恐嚇】;
“你好麻煩,再不乖我要把你放到馬桶裡抽掉!”或者“你坐馬桶上小心點,別掉下去,被馬桶抽掉啦~”——【威脅】;
有人遛狗從你和孩子身邊經過,你趕緊用力把孩子往自己身邊一拉;或者自己看到小動物就驚得大呼小叫——【排斥】;
溜娃時,碰到飛蟲或者蝴蝶,總是厭惡地又拍又躲——【過度緊張】;
“再不聽話,我讓警察叔叔來抓你”——【哄騙】;……

以上這些行為大人們在做的時候很可能是無意識的,但大人的這些做法都會給孩子帶來“恐懼”的暗示,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害怕這件事物了。

說“別害怕”沒用,改變方法試一試

相信讀到這裡,你已經對於孩子“膽小”這件事,已經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那麼,我們育兒的平時要怎樣做,可以幫助孩子少一些恐懼情緒,多一些勇氣和自信呢?

1、不給孩子貼標籤,接納孩子的“膽小”

別總是說孩子“你怎麼膽子這麼小”、“瞧你那慫樣”、“真不像個男子漢”,這些負面的標籤只能加深孩子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天生膽小的人。一旦陷入了負面的自我認知,孩子的心理壓力就更大了。

我們一直在說“無條件地接納”孩子,這當然也包括要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當他表達“媽媽,我害怕……”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說:

“有媽媽在,媽媽陪著你,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呢”
“嗯,媽媽小時候也害怕,不過現在已經不害怕了”
“這個怪物確實可怕,不過還好它只是在書裡,不會跑出來”……

媽媽的鼓勵和支持,就像明燈一樣,能掃除孩子心裡的陰影和黑暗。

2、淡定、耐心地和孩子講事實

有很多時候,恐懼是因為“未知”。“未知”讓你感到事情無法掌控,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然後就越想越可怕。

比如,孩子不小心弄破了手指正在滴血,4、5歲的他又痛又害怕,擔心自己會流血而死去,於是先大哭,之後就不停問媽媽,我會不會死啊~

"

經常有家長和我聊起孩子的時候說,孩子膽子小,害怕的某些東西,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比如,怕黑(晚上睡覺吵著不讓關燈)、怕一個人走進房間、怕一切毛茸茸的東西(有生命的或者沒有生命的都怕)、怕書裡的大灰狼和“大壞蛋”、怕抽水馬桶咕嚕嚕抽水的聲音、怕陌生的人(乘電梯上來了陌生人就嚇得躲到大人身後)、怕小飛蟲和小蝴蝶、怕警察或醫生……

孩子怕生、怕黑、怕怪物……給孩子“勇氣”,我們要這樣做

有的爸爸媽媽很困惑,孩子這麼膽小怯懦,有沒有辦法改變呢?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勇氣”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孩子的“恐懼”從何而來

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恐懼對象,恐懼的內容以及恐懼的強度,取決於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個人經歷等。

1-6個月

嬰兒的聽覺敏感,小月齡的孩子害怕高分貝的聲音、突如其來的陌生聲音等等。

6-12個月

害怕陌生人、陌生環境,對“高度”天生地抗拒。

12-24個月

害怕與監護人的分離(分離焦慮高峰在這個階段出現)。

2歲-5歲

對於之前提到的恐懼對象,孩子們有一定的共性,而2歲後,恐懼對象會逐漸呈現個性化。總體而言,讓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威脅的事物,或是讓他聯想到不愉快經歷的事物,是他的恐懼對象。

6-12歲

孩子恐懼的對象變得更為抽象,比如生病、死亡、自然災害、成績不好、失去父母等等。

孩子怕生、怕黑、怕怪物……給孩子“勇氣”,我們要這樣做

看了以上心理學家總結的不同年齡段的恐懼對象,你對於孩子的“膽小”是不是不再像以前那樣擔心了?原來,孩子的恐懼存在著共性和規律。

有些孩子對於特定的對象,有著其他孩子所沒有的恐懼,這也是很多家長擔心孩子過於怯懦的原因。但是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原因往往和家庭養育方式有關。家長平日裡不經意的威脅、恐嚇的語言,或者排斥某事物的態度,會造成孩子對某些事物的恐懼。比如:

“‘啊嗚’最喜歡吃不睡覺的小孩啦,你再不睡覺,‘啊嗚’就來抓走你哦~”——【恐嚇】;
“你好麻煩,再不乖我要把你放到馬桶裡抽掉!”或者“你坐馬桶上小心點,別掉下去,被馬桶抽掉啦~”——【威脅】;
有人遛狗從你和孩子身邊經過,你趕緊用力把孩子往自己身邊一拉;或者自己看到小動物就驚得大呼小叫——【排斥】;
溜娃時,碰到飛蟲或者蝴蝶,總是厭惡地又拍又躲——【過度緊張】;
“再不聽話,我讓警察叔叔來抓你”——【哄騙】;……

以上這些行為大人們在做的時候很可能是無意識的,但大人的這些做法都會給孩子帶來“恐懼”的暗示,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害怕這件事物了。

說“別害怕”沒用,改變方法試一試

相信讀到這裡,你已經對於孩子“膽小”這件事,已經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那麼,我們育兒的平時要怎樣做,可以幫助孩子少一些恐懼情緒,多一些勇氣和自信呢?

1、不給孩子貼標籤,接納孩子的“膽小”

別總是說孩子“你怎麼膽子這麼小”、“瞧你那慫樣”、“真不像個男子漢”,這些負面的標籤只能加深孩子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天生膽小的人。一旦陷入了負面的自我認知,孩子的心理壓力就更大了。

我們一直在說“無條件地接納”孩子,這當然也包括要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當他表達“媽媽,我害怕……”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說:

“有媽媽在,媽媽陪著你,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呢”
“嗯,媽媽小時候也害怕,不過現在已經不害怕了”
“這個怪物確實可怕,不過還好它只是在書裡,不會跑出來”……

媽媽的鼓勵和支持,就像明燈一樣,能掃除孩子心裡的陰影和黑暗。

2、淡定、耐心地和孩子講事實

有很多時候,恐懼是因為“未知”。“未知”讓你感到事情無法掌控,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然後就越想越可怕。

比如,孩子不小心弄破了手指正在滴血,4、5歲的他又痛又害怕,擔心自己會流血而死去,於是先大哭,之後就不停問媽媽,我會不會死啊~

孩子怕生、怕黑、怕怪物……給孩子“勇氣”,我們要這樣做

看來可笑,但是孩子真的深深為自己的生命擔憂啊。倒不如和孩子科普一關於血小板的知識,引導他觀察傷口從流血到止血的過程。在他明白了凝血的過程之後,他的“未知”就得到了解決,自然也就不再為這事恐懼了。

當孩子有著你所不理解的膽小表現時,不妨和孩子深入聊一聊他怕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怕它?怕它做什麼事?有些孩子主觀想象出來的恐懼對象,在你陪他深入剖析後,就變得不那麼神祕和可怕了。

3、滿足孩子的“安全感”需求,陪伴成長

如果把孩子的心理成長比喻成一棵小樹的成長,那麼“安全感”可以說就是樹下的土壤了。這塊叫做“安全感”的土壤如果夠肥沃,小樹自然能長好,反之如果貧瘠,那麼小樹的生長就困難重重。

"

經常有家長和我聊起孩子的時候說,孩子膽子小,害怕的某些東西,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比如,怕黑(晚上睡覺吵著不讓關燈)、怕一個人走進房間、怕一切毛茸茸的東西(有生命的或者沒有生命的都怕)、怕書裡的大灰狼和“大壞蛋”、怕抽水馬桶咕嚕嚕抽水的聲音、怕陌生的人(乘電梯上來了陌生人就嚇得躲到大人身後)、怕小飛蟲和小蝴蝶、怕警察或醫生……

孩子怕生、怕黑、怕怪物……給孩子“勇氣”,我們要這樣做

有的爸爸媽媽很困惑,孩子這麼膽小怯懦,有沒有辦法改變呢?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勇氣”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孩子的“恐懼”從何而來

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恐懼對象,恐懼的內容以及恐懼的強度,取決於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個人經歷等。

1-6個月

嬰兒的聽覺敏感,小月齡的孩子害怕高分貝的聲音、突如其來的陌生聲音等等。

6-12個月

害怕陌生人、陌生環境,對“高度”天生地抗拒。

12-24個月

害怕與監護人的分離(分離焦慮高峰在這個階段出現)。

2歲-5歲

對於之前提到的恐懼對象,孩子們有一定的共性,而2歲後,恐懼對象會逐漸呈現個性化。總體而言,讓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威脅的事物,或是讓他聯想到不愉快經歷的事物,是他的恐懼對象。

6-12歲

孩子恐懼的對象變得更為抽象,比如生病、死亡、自然災害、成績不好、失去父母等等。

孩子怕生、怕黑、怕怪物……給孩子“勇氣”,我們要這樣做

看了以上心理學家總結的不同年齡段的恐懼對象,你對於孩子的“膽小”是不是不再像以前那樣擔心了?原來,孩子的恐懼存在著共性和規律。

有些孩子對於特定的對象,有著其他孩子所沒有的恐懼,這也是很多家長擔心孩子過於怯懦的原因。但是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原因往往和家庭養育方式有關。家長平日裡不經意的威脅、恐嚇的語言,或者排斥某事物的態度,會造成孩子對某些事物的恐懼。比如:

“‘啊嗚’最喜歡吃不睡覺的小孩啦,你再不睡覺,‘啊嗚’就來抓走你哦~”——【恐嚇】;
“你好麻煩,再不乖我要把你放到馬桶裡抽掉!”或者“你坐馬桶上小心點,別掉下去,被馬桶抽掉啦~”——【威脅】;
有人遛狗從你和孩子身邊經過,你趕緊用力把孩子往自己身邊一拉;或者自己看到小動物就驚得大呼小叫——【排斥】;
溜娃時,碰到飛蟲或者蝴蝶,總是厭惡地又拍又躲——【過度緊張】;
“再不聽話,我讓警察叔叔來抓你”——【哄騙】;……

以上這些行為大人們在做的時候很可能是無意識的,但大人的這些做法都會給孩子帶來“恐懼”的暗示,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害怕這件事物了。

說“別害怕”沒用,改變方法試一試

相信讀到這裡,你已經對於孩子“膽小”這件事,已經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那麼,我們育兒的平時要怎樣做,可以幫助孩子少一些恐懼情緒,多一些勇氣和自信呢?

1、不給孩子貼標籤,接納孩子的“膽小”

別總是說孩子“你怎麼膽子這麼小”、“瞧你那慫樣”、“真不像個男子漢”,這些負面的標籤只能加深孩子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天生膽小的人。一旦陷入了負面的自我認知,孩子的心理壓力就更大了。

我們一直在說“無條件地接納”孩子,這當然也包括要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當他表達“媽媽,我害怕……”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說:

“有媽媽在,媽媽陪著你,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呢”
“嗯,媽媽小時候也害怕,不過現在已經不害怕了”
“這個怪物確實可怕,不過還好它只是在書裡,不會跑出來”……

媽媽的鼓勵和支持,就像明燈一樣,能掃除孩子心裡的陰影和黑暗。

2、淡定、耐心地和孩子講事實

有很多時候,恐懼是因為“未知”。“未知”讓你感到事情無法掌控,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然後就越想越可怕。

比如,孩子不小心弄破了手指正在滴血,4、5歲的他又痛又害怕,擔心自己會流血而死去,於是先大哭,之後就不停問媽媽,我會不會死啊~

孩子怕生、怕黑、怕怪物……給孩子“勇氣”,我們要這樣做

看來可笑,但是孩子真的深深為自己的生命擔憂啊。倒不如和孩子科普一關於血小板的知識,引導他觀察傷口從流血到止血的過程。在他明白了凝血的過程之後,他的“未知”就得到了解決,自然也就不再為這事恐懼了。

當孩子有著你所不理解的膽小表現時,不妨和孩子深入聊一聊他怕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怕它?怕它做什麼事?有些孩子主觀想象出來的恐懼對象,在你陪他深入剖析後,就變得不那麼神祕和可怕了。

3、滿足孩子的“安全感”需求,陪伴成長

如果把孩子的心理成長比喻成一棵小樹的成長,那麼“安全感”可以說就是樹下的土壤了。這塊叫做“安全感”的土壤如果夠肥沃,小樹自然能長好,反之如果貧瘠,那麼小樹的生長就困難重重。

孩子怕生、怕黑、怕怪物……給孩子“勇氣”,我們要這樣做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爸爸媽媽用心的陪伴、爸爸媽媽的認可、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圍等等。“安全感”得到滿足的孩子,才會更有勇氣,因為他知道父母是自己堅強的後盾,他不是一個人面對世界。

應對孩子“膽小”這件事上,我們也可以從“安全感”入手

帶孩子去游泳,孩子堅決不肯下水而大哭,那就讓他坐在岸邊,先看你玩水,尊重他的決定,只有他自願下水了才抱著他在水裡一起玩,絕不催他責備他;

孩子怕陌生人、陌生環境,我們出門可以經常帶著娃一起去,讓孩子多接觸外界的環境、多和年齡相仿的小夥伴玩耍,讓他自然而然地放鬆自我防禦心理。

你對於孩子的“膽小”不斥責、不貶低,就是一種無條件的接納,是孩子“安全感”的組成要素。

不要嫌棄孩子“膽小”,每個人都有膽小的時候。理解、包容孩子那些令你匪夷所思的“害怕”,做他心理上的後盾,才能讓孩子慢慢解除不必要的恐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