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

文/哆啦A夢育兒

對於“懲罰”的詞義,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通過處罰來警戒。”而對“處罰”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對犯錯誤或犯罪的人加以懲治。”那麼,對犯有錯誤的學生,老師能不能懲罰,該不該懲罰呢?

正確看待“懲罰”

對於犯有錯誤的學生,老師可採用的教育手段多種多樣,而懲罰則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遺憾的是,如今不少人對教育懲罰存在認識誤區,有的老師不敢懲罰犯錯誤的學生,怕被說成是“體罰”或“變相體罰”,有的家長不理解老師對犯錯誤的學生實施懲罰,認為老師是對學生“精神虐待”。應該承認,確實存在個別老師“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的事實。然而,大多數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卻不可與“體罰”、“變相體罰”相提並論。

"

文/哆啦A夢育兒

對於“懲罰”的詞義,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通過處罰來警戒。”而對“處罰”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對犯錯誤或犯罪的人加以懲治。”那麼,對犯有錯誤的學生,老師能不能懲罰,該不該懲罰呢?

正確看待“懲罰”

對於犯有錯誤的學生,老師可採用的教育手段多種多樣,而懲罰則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遺憾的是,如今不少人對教育懲罰存在認識誤區,有的老師不敢懲罰犯錯誤的學生,怕被說成是“體罰”或“變相體罰”,有的家長不理解老師對犯錯誤的學生實施懲罰,認為老師是對學生“精神虐待”。應該承認,確實存在個別老師“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的事實。然而,大多數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卻不可與“體罰”、“變相體罰”相提並論。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一位老師曾說:“現在家長有很強的維權意識,只要老師拍拍學生肩膀,學生一不高興回家告狀,家長就會找到學校來了。老師要當面向家長、學生道歉,校長還得不停地做協調工作。”只要老師批評學生態度嚴厲一些、話語生硬一些,就會被戴上這頂“精神虐待”的帽子。其實,這實際上是對“懲罰”的誇張化。

從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的目的看,大多暗合孟子的思想:“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初衷是希望學生觸及靈魂,改正錯誤,丟下包袱,輕裝上陣,更快地進步,應該是說是一番好意。從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的效果看,許多學生在受到懲罰後,都有所進步。

"

文/哆啦A夢育兒

對於“懲罰”的詞義,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通過處罰來警戒。”而對“處罰”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對犯錯誤或犯罪的人加以懲治。”那麼,對犯有錯誤的學生,老師能不能懲罰,該不該懲罰呢?

正確看待“懲罰”

對於犯有錯誤的學生,老師可採用的教育手段多種多樣,而懲罰則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遺憾的是,如今不少人對教育懲罰存在認識誤區,有的老師不敢懲罰犯錯誤的學生,怕被說成是“體罰”或“變相體罰”,有的家長不理解老師對犯錯誤的學生實施懲罰,認為老師是對學生“精神虐待”。應該承認,確實存在個別老師“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的事實。然而,大多數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卻不可與“體罰”、“變相體罰”相提並論。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一位老師曾說:“現在家長有很強的維權意識,只要老師拍拍學生肩膀,學生一不高興回家告狀,家長就會找到學校來了。老師要當面向家長、學生道歉,校長還得不停地做協調工作。”只要老師批評學生態度嚴厲一些、話語生硬一些,就會被戴上這頂“精神虐待”的帽子。其實,這實際上是對“懲罰”的誇張化。

從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的目的看,大多暗合孟子的思想:“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初衷是希望學生觸及靈魂,改正錯誤,丟下包袱,輕裝上陣,更快地進步,應該是說是一番好意。從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的效果看,許多學生在受到懲罰後,都有所進步。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適度的教育懲罰是必要的,不可不加分析地將教育懲罰與“體罰”、“變相體罰”混為一談。瀋陽市教育局最近對全市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狀況進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有81.7%的被調查學生認為,老師罰不做作業或不認真做作業的學生多寫幾遍作業、罰躲做清潔或不好好做清潔的學生多打掃幾次衛生,實際上是關心學生的成長,是幫助學生,而不是體罰。事實上,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著一些強迫性內容。

比如,為了讓厭學的學生重拾信心,努力學習,強迫他反覆背誦或重寫作業;為了讓欺負同伴的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強迫他閉門思過寫檢討,學習某些社會規範和倫理規則。諸如此類帶有強迫性的教育方式,其實就是教育懲罰。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一味地強調懲罰,強調教育者的權威,當然是不恰當的;但是,一下子跳到另一個極端,一味地強調快樂,強調孩子的天性,也同樣是不恰當的。合理的教育方式,是在兩者之間尋得某種平衡。

"

文/哆啦A夢育兒

對於“懲罰”的詞義,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通過處罰來警戒。”而對“處罰”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對犯錯誤或犯罪的人加以懲治。”那麼,對犯有錯誤的學生,老師能不能懲罰,該不該懲罰呢?

正確看待“懲罰”

對於犯有錯誤的學生,老師可採用的教育手段多種多樣,而懲罰則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遺憾的是,如今不少人對教育懲罰存在認識誤區,有的老師不敢懲罰犯錯誤的學生,怕被說成是“體罰”或“變相體罰”,有的家長不理解老師對犯錯誤的學生實施懲罰,認為老師是對學生“精神虐待”。應該承認,確實存在個別老師“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的事實。然而,大多數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卻不可與“體罰”、“變相體罰”相提並論。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一位老師曾說:“現在家長有很強的維權意識,只要老師拍拍學生肩膀,學生一不高興回家告狀,家長就會找到學校來了。老師要當面向家長、學生道歉,校長還得不停地做協調工作。”只要老師批評學生態度嚴厲一些、話語生硬一些,就會被戴上這頂“精神虐待”的帽子。其實,這實際上是對“懲罰”的誇張化。

從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的目的看,大多暗合孟子的思想:“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初衷是希望學生觸及靈魂,改正錯誤,丟下包袱,輕裝上陣,更快地進步,應該是說是一番好意。從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的效果看,許多學生在受到懲罰後,都有所進步。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適度的教育懲罰是必要的,不可不加分析地將教育懲罰與“體罰”、“變相體罰”混為一談。瀋陽市教育局最近對全市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狀況進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有81.7%的被調查學生認為,老師罰不做作業或不認真做作業的學生多寫幾遍作業、罰躲做清潔或不好好做清潔的學生多打掃幾次衛生,實際上是關心學生的成長,是幫助學生,而不是體罰。事實上,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著一些強迫性內容。

比如,為了讓厭學的學生重拾信心,努力學習,強迫他反覆背誦或重寫作業;為了讓欺負同伴的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強迫他閉門思過寫檢討,學習某些社會規範和倫理規則。諸如此類帶有強迫性的教育方式,其實就是教育懲罰。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一味地強調懲罰,強調教育者的權威,當然是不恰當的;但是,一下子跳到另一個極端,一味地強調快樂,強調孩子的天性,也同樣是不恰當的。合理的教育方式,是在兩者之間尋得某種平衡。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認清懲罰的原則和界限

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地幫助受教育者克服自身缺陷與不足,促使其磨礪意志、健康成長的過程,即古人所說的“長善而救其失”的過程,承認懲罰是使學生銘記過失、糾正錯誤的必要手段,那麼,教育懲罰就理當成為完整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完整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教育懲罰十分講究方式方法,切不可違背“教書育人”的教育。

我們都知道,在今天的中小學校園,“懲罰”應該是很敏感的字眼,不要說“懲罰”,就是老師批評學生言語稍微重了或過於嚴厲,都有可能引起麻煩。何況懲罰的界限有些模糊,弄不好就有體罰之嫌了。也就是說,老師批評學生也是有風險的。但是,不管老師或家長,都應該明白,如果孩子在學校犯了錯,只是一味地寬容甚至放任,那麼,日後孩子走上社會,孩子的犯錯成本就會高出很多很多。就比如孩子養成了遲到的壞習慣,等他參加工作了,遲到了還有人跟你講道理嗎?

要做到這一點,小編認為,以下幾點不可含糊。

"

文/哆啦A夢育兒

對於“懲罰”的詞義,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通過處罰來警戒。”而對“處罰”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對犯錯誤或犯罪的人加以懲治。”那麼,對犯有錯誤的學生,老師能不能懲罰,該不該懲罰呢?

正確看待“懲罰”

對於犯有錯誤的學生,老師可採用的教育手段多種多樣,而懲罰則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遺憾的是,如今不少人對教育懲罰存在認識誤區,有的老師不敢懲罰犯錯誤的學生,怕被說成是“體罰”或“變相體罰”,有的家長不理解老師對犯錯誤的學生實施懲罰,認為老師是對學生“精神虐待”。應該承認,確實存在個別老師“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的事實。然而,大多數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卻不可與“體罰”、“變相體罰”相提並論。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一位老師曾說:“現在家長有很強的維權意識,只要老師拍拍學生肩膀,學生一不高興回家告狀,家長就會找到學校來了。老師要當面向家長、學生道歉,校長還得不停地做協調工作。”只要老師批評學生態度嚴厲一些、話語生硬一些,就會被戴上這頂“精神虐待”的帽子。其實,這實際上是對“懲罰”的誇張化。

從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的目的看,大多暗合孟子的思想:“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初衷是希望學生觸及靈魂,改正錯誤,丟下包袱,輕裝上陣,更快地進步,應該是說是一番好意。從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的效果看,許多學生在受到懲罰後,都有所進步。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適度的教育懲罰是必要的,不可不加分析地將教育懲罰與“體罰”、“變相體罰”混為一談。瀋陽市教育局最近對全市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狀況進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有81.7%的被調查學生認為,老師罰不做作業或不認真做作業的學生多寫幾遍作業、罰躲做清潔或不好好做清潔的學生多打掃幾次衛生,實際上是關心學生的成長,是幫助學生,而不是體罰。事實上,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著一些強迫性內容。

比如,為了讓厭學的學生重拾信心,努力學習,強迫他反覆背誦或重寫作業;為了讓欺負同伴的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強迫他閉門思過寫檢討,學習某些社會規範和倫理規則。諸如此類帶有強迫性的教育方式,其實就是教育懲罰。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一味地強調懲罰,強調教育者的權威,當然是不恰當的;但是,一下子跳到另一個極端,一味地強調快樂,強調孩子的天性,也同樣是不恰當的。合理的教育方式,是在兩者之間尋得某種平衡。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認清懲罰的原則和界限

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地幫助受教育者克服自身缺陷與不足,促使其磨礪意志、健康成長的過程,即古人所說的“長善而救其失”的過程,承認懲罰是使學生銘記過失、糾正錯誤的必要手段,那麼,教育懲罰就理當成為完整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完整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教育懲罰十分講究方式方法,切不可違背“教書育人”的教育。

我們都知道,在今天的中小學校園,“懲罰”應該是很敏感的字眼,不要說“懲罰”,就是老師批評學生言語稍微重了或過於嚴厲,都有可能引起麻煩。何況懲罰的界限有些模糊,弄不好就有體罰之嫌了。也就是說,老師批評學生也是有風險的。但是,不管老師或家長,都應該明白,如果孩子在學校犯了錯,只是一味地寬容甚至放任,那麼,日後孩子走上社會,孩子的犯錯成本就會高出很多很多。就比如孩子養成了遲到的壞習慣,等他參加工作了,遲到了還有人跟你講道理嗎?

要做到這一點,小編認為,以下幾點不可含糊。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其一,懲罰不等於體罰,任何暴力性懲罰都不屬於教育懲罰的內容。我國的法律規定得非常明確,即使是對犯罪的成年人,也不可進行體罰,更何況學校實施教育懲罰的對象是犯有錯誤的未成年人。

其二,教育懲罰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教育的核心是一個“人”字,是培養健康人格,懲罰的目的是讓犯錯誤的學生對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讓他們真正懂得自尊,學會做人,而不是為了傷害他們的自尊。

其三,懲罰必須與激勵相結合,不能只罰不獎,一罰到底。在懲罰犯錯誤的學生之前,要看到他的優點,在對他實施懲罰的過程中,更要看到他因受到懲罰而出現的可喜變化,看到他的覺醒,看到他的進步。

此時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古老的故事吧!墨子曾經有一個學生名叫耕柱子,有一天耕柱子向墨子抱怨說:“我可沒有比別人犯更多的錯,您為什麼老是批評我、指責我?”墨子笑了笑問耕柱子說:“假如我讓你趕著好馬與山羊上太行山,你是鞭打好馬還是鞭打山羊?”“我當然鞭打好馬”耕柱子不假思索地說。“為什麼?”墨子問。“因為值得鞭打啊!”耕柱子說。“我批評你,正是因為你值得批評啊!”墨子說。同學們,面對老師愛的懲戒,多想想這個故事。

"

文/哆啦A夢育兒

對於“懲罰”的詞義,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通過處罰來警戒。”而對“處罰”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對犯錯誤或犯罪的人加以懲治。”那麼,對犯有錯誤的學生,老師能不能懲罰,該不該懲罰呢?

正確看待“懲罰”

對於犯有錯誤的學生,老師可採用的教育手段多種多樣,而懲罰則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遺憾的是,如今不少人對教育懲罰存在認識誤區,有的老師不敢懲罰犯錯誤的學生,怕被說成是“體罰”或“變相體罰”,有的家長不理解老師對犯錯誤的學生實施懲罰,認為老師是對學生“精神虐待”。應該承認,確實存在個別老師“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的事實。然而,大多數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卻不可與“體罰”、“變相體罰”相提並論。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一位老師曾說:“現在家長有很強的維權意識,只要老師拍拍學生肩膀,學生一不高興回家告狀,家長就會找到學校來了。老師要當面向家長、學生道歉,校長還得不停地做協調工作。”只要老師批評學生態度嚴厲一些、話語生硬一些,就會被戴上這頂“精神虐待”的帽子。其實,這實際上是對“懲罰”的誇張化。

從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的目的看,大多暗合孟子的思想:“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初衷是希望學生觸及靈魂,改正錯誤,丟下包袱,輕裝上陣,更快地進步,應該是說是一番好意。從老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的效果看,許多學生在受到懲罰後,都有所進步。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適度的教育懲罰是必要的,不可不加分析地將教育懲罰與“體罰”、“變相體罰”混為一談。瀋陽市教育局最近對全市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狀況進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有81.7%的被調查學生認為,老師罰不做作業或不認真做作業的學生多寫幾遍作業、罰躲做清潔或不好好做清潔的學生多打掃幾次衛生,實際上是關心學生的成長,是幫助學生,而不是體罰。事實上,學校和家庭教育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著一些強迫性內容。

比如,為了讓厭學的學生重拾信心,努力學習,強迫他反覆背誦或重寫作業;為了讓欺負同伴的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強迫他閉門思過寫檢討,學習某些社會規範和倫理規則。諸如此類帶有強迫性的教育方式,其實就是教育懲罰。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一味地強調懲罰,強調教育者的權威,當然是不恰當的;但是,一下子跳到另一個極端,一味地強調快樂,強調孩子的天性,也同樣是不恰當的。合理的教育方式,是在兩者之間尋得某種平衡。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認清懲罰的原則和界限

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地幫助受教育者克服自身缺陷與不足,促使其磨礪意志、健康成長的過程,即古人所說的“長善而救其失”的過程,承認懲罰是使學生銘記過失、糾正錯誤的必要手段,那麼,教育懲罰就理當成為完整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完整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教育懲罰十分講究方式方法,切不可違背“教書育人”的教育。

我們都知道,在今天的中小學校園,“懲罰”應該是很敏感的字眼,不要說“懲罰”,就是老師批評學生言語稍微重了或過於嚴厲,都有可能引起麻煩。何況懲罰的界限有些模糊,弄不好就有體罰之嫌了。也就是說,老師批評學生也是有風險的。但是,不管老師或家長,都應該明白,如果孩子在學校犯了錯,只是一味地寬容甚至放任,那麼,日後孩子走上社會,孩子的犯錯成本就會高出很多很多。就比如孩子養成了遲到的壞習慣,等他參加工作了,遲到了還有人跟你講道理嗎?

要做到這一點,小編認為,以下幾點不可含糊。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其一,懲罰不等於體罰,任何暴力性懲罰都不屬於教育懲罰的內容。我國的法律規定得非常明確,即使是對犯罪的成年人,也不可進行體罰,更何況學校實施教育懲罰的對象是犯有錯誤的未成年人。

其二,教育懲罰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教育的核心是一個“人”字,是培養健康人格,懲罰的目的是讓犯錯誤的學生對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讓他們真正懂得自尊,學會做人,而不是為了傷害他們的自尊。

其三,懲罰必須與激勵相結合,不能只罰不獎,一罰到底。在懲罰犯錯誤的學生之前,要看到他的優點,在對他實施懲罰的過程中,更要看到他因受到懲罰而出現的可喜變化,看到他的覺醒,看到他的進步。

此時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古老的故事吧!墨子曾經有一個學生名叫耕柱子,有一天耕柱子向墨子抱怨說:“我可沒有比別人犯更多的錯,您為什麼老是批評我、指責我?”墨子笑了笑問耕柱子說:“假如我讓你趕著好馬與山羊上太行山,你是鞭打好馬還是鞭打山羊?”“我當然鞭打好馬”耕柱子不假思索地說。“為什麼?”墨子問。“因為值得鞭打啊!”耕柱子說。“我批評你,正是因為你值得批評啊!”墨子說。同學們,面對老師愛的懲戒,多想想這個故事。

老師應該對學生是體罰?還是懲罰?

小編有話講:此外,懲罰的標準應該是確定的、適度的,要讓受懲罰的學生清楚什麼樣的不良行為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懲罰規則的界限是什麼,從而學會理性地規範自身行為。不是說所有的嚴重違紀都要懲罰,個別學生髮生嚴重違紀(對別人造成傷害)後,心理恐慌、情緒不穩定,這個時候不能懲罰,甚至批評也不行,班主任要進行心理安慰,以防違紀學生因為自己闖禍心理害怕,發生離校出走、自殺等惡性事件。

本文由哆啦A夢育兒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感謝您的觀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