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一般都偏向於採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去主動學習。但是有不少家長髮現,獎勵的方式沒有起理想中的作用,孩子的學習動機反而變弱了,只把學習當成家長佈置的艱鉅任務,靠著獎勵來維持那一丁點兒對學習的興趣。

黃筱筱期中考的時候考得還不錯,媽媽一時高興,決定獎勵她一臺手機。黃筱筱非常高興,她快到期末的時候去問媽媽:“期末考我會得到什麼獎勵?”媽媽則認為考好試是她當學生的本分,這次就不給獎勵。沒想到黃筱筱一下子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此後每個比賽或者考試,要是沒有她滿意的物質獎勵,她就不會像以前一樣充滿鬥志地學習了。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黃筱筱學習的內在動機已經被獎勵給磨掉了,家長要善於使用獎勵,讓孩子主動去學習,而不是為了物質獎勵被動地去學習。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一般都偏向於採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去主動學習。但是有不少家長髮現,獎勵的方式沒有起理想中的作用,孩子的學習動機反而變弱了,只把學習當成家長佈置的艱鉅任務,靠著獎勵來維持那一丁點兒對學習的興趣。

黃筱筱期中考的時候考得還不錯,媽媽一時高興,決定獎勵她一臺手機。黃筱筱非常高興,她快到期末的時候去問媽媽:“期末考我會得到什麼獎勵?”媽媽則認為考好試是她當學生的本分,這次就不給獎勵。沒想到黃筱筱一下子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此後每個比賽或者考試,要是沒有她滿意的物質獎勵,她就不會像以前一樣充滿鬥志地學習了。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黃筱筱學習的內在動機已經被獎勵給磨掉了,家長要善於使用獎勵,讓孩子主動去學習,而不是為了物質獎勵被動地去學習。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01▬

▌ 為什麼說獎勵會弱化學習動機?

◆ 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出自於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實驗,試驗內容為抽取學生去獨自完成一些有趣的較難的智力題,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全部的學生都沒有得到獎勵,在第二個階段的時候,學生們被分為有獎勵的小組和沒有獎勵的小組,第三個階段為所有學生的自由休息時間。

結果發現,之前沒有得到獎勵小組的學生竟然願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智力題,而獎勵組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消減得很快。

“德西效應”指的是當個人在進行某項令他感到愉悅和有興趣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降低他對事情的興趣度,減少事情對他的吸引力,降低他的內在動機。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一般都偏向於採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去主動學習。但是有不少家長髮現,獎勵的方式沒有起理想中的作用,孩子的學習動機反而變弱了,只把學習當成家長佈置的艱鉅任務,靠著獎勵來維持那一丁點兒對學習的興趣。

黃筱筱期中考的時候考得還不錯,媽媽一時高興,決定獎勵她一臺手機。黃筱筱非常高興,她快到期末的時候去問媽媽:“期末考我會得到什麼獎勵?”媽媽則認為考好試是她當學生的本分,這次就不給獎勵。沒想到黃筱筱一下子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此後每個比賽或者考試,要是沒有她滿意的物質獎勵,她就不會像以前一樣充滿鬥志地學習了。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黃筱筱學習的內在動機已經被獎勵給磨掉了,家長要善於使用獎勵,讓孩子主動去學習,而不是為了物質獎勵被動地去學習。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01▬

▌ 為什麼說獎勵會弱化學習動機?

◆ 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出自於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實驗,試驗內容為抽取學生去獨自完成一些有趣的較難的智力題,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全部的學生都沒有得到獎勵,在第二個階段的時候,學生們被分為有獎勵的小組和沒有獎勵的小組,第三個階段為所有學生的自由休息時間。

結果發現,之前沒有得到獎勵小組的學生竟然願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智力題,而獎勵組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消減得很快。

“德西效應”指的是當個人在進行某項令他感到愉悅和有興趣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降低他對事情的興趣度,減少事情對他的吸引力,降低他的內在動機。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①外部的物質獎勵對內在學習動機有侵蝕效應

德西和萊恩在1985年提出了“自我決定論”,該理論認為如果人的內在自我控制減弱的話,會導致個人內在動機降低,本來個體內在具有興趣的活動變成要靠外在的獎勵來維持,損害了活動的興奮度,也不持久。

當孩子有一定的學習動力時,有些家長為了能讓孩子達到更高更好的目標,就使用外部的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更高一層樓”。但是這種物質獎勵一旦過多的時候,它會讓孩子把自己的內在學習動機歸結到外在動機,降低孩子對於學習的自我控制感,造成“侵蝕效應”

②孩子學習目標的轉移

當外部的物質獎勵不合理的時候,孩子的學習目標和興趣就會發生轉移,他們從本來的對學習的興趣就會變成對獎勵的物質的興趣,逐漸變得追求物質,對學習失去了真正的興趣。

這些物質既不能夠長久有效地維持他在學習上的興趣,還會讓孩子變得功利,過於看重物質獎勵,影響孩子良好價值觀的形成。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一般都偏向於採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去主動學習。但是有不少家長髮現,獎勵的方式沒有起理想中的作用,孩子的學習動機反而變弱了,只把學習當成家長佈置的艱鉅任務,靠著獎勵來維持那一丁點兒對學習的興趣。

黃筱筱期中考的時候考得還不錯,媽媽一時高興,決定獎勵她一臺手機。黃筱筱非常高興,她快到期末的時候去問媽媽:“期末考我會得到什麼獎勵?”媽媽則認為考好試是她當學生的本分,這次就不給獎勵。沒想到黃筱筱一下子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此後每個比賽或者考試,要是沒有她滿意的物質獎勵,她就不會像以前一樣充滿鬥志地學習了。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黃筱筱學習的內在動機已經被獎勵給磨掉了,家長要善於使用獎勵,讓孩子主動去學習,而不是為了物質獎勵被動地去學習。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01▬

▌ 為什麼說獎勵會弱化學習動機?

◆ 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出自於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實驗,試驗內容為抽取學生去獨自完成一些有趣的較難的智力題,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全部的學生都沒有得到獎勵,在第二個階段的時候,學生們被分為有獎勵的小組和沒有獎勵的小組,第三個階段為所有學生的自由休息時間。

結果發現,之前沒有得到獎勵小組的學生竟然願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智力題,而獎勵組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消減得很快。

“德西效應”指的是當個人在進行某項令他感到愉悅和有興趣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降低他對事情的興趣度,減少事情對他的吸引力,降低他的內在動機。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①外部的物質獎勵對內在學習動機有侵蝕效應

德西和萊恩在1985年提出了“自我決定論”,該理論認為如果人的內在自我控制減弱的話,會導致個人內在動機降低,本來個體內在具有興趣的活動變成要靠外在的獎勵來維持,損害了活動的興奮度,也不持久。

當孩子有一定的學習動力時,有些家長為了能讓孩子達到更高更好的目標,就使用外部的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更高一層樓”。但是這種物質獎勵一旦過多的時候,它會讓孩子把自己的內在學習動機歸結到外在動機,降低孩子對於學習的自我控制感,造成“侵蝕效應”

②孩子學習目標的轉移

當外部的物質獎勵不合理的時候,孩子的學習目標和興趣就會發生轉移,他們從本來的對學習的興趣就會變成對獎勵的物質的興趣,逐漸變得追求物質,對學習失去了真正的興趣。

這些物質既不能夠長久有效地維持他在學習上的興趣,還會讓孩子變得功利,過於看重物質獎勵,影響孩子良好價值觀的形成。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02▬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 “需要層次理論”概念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的《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提出,人類的滿足可以劃分為低層次滿足和高層次滿足,而其中,自我實現的滿足屬於最高層次的滿足。

①外部報酬屬於低層次的滿足

家長給予的外部報酬在“需要層次理論”中,屬於低層次的需要。孩子本來是在自我實現的最高需要上,因為外部報酬降低到了最低的層次,讓自己止步於低層次的滿足,孩子在學習上就會出現惰性,不上進,不去追求更遠大的目標。

即使外部報酬可以讓孩子有暫時的動力去學習,但這樣的學習動力會很快消耗殆盡,如果孩子對於物質獎勵失去了興趣,那麼他就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一般都偏向於採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去主動學習。但是有不少家長髮現,獎勵的方式沒有起理想中的作用,孩子的學習動機反而變弱了,只把學習當成家長佈置的艱鉅任務,靠著獎勵來維持那一丁點兒對學習的興趣。

黃筱筱期中考的時候考得還不錯,媽媽一時高興,決定獎勵她一臺手機。黃筱筱非常高興,她快到期末的時候去問媽媽:“期末考我會得到什麼獎勵?”媽媽則認為考好試是她當學生的本分,這次就不給獎勵。沒想到黃筱筱一下子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此後每個比賽或者考試,要是沒有她滿意的物質獎勵,她就不會像以前一樣充滿鬥志地學習了。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黃筱筱學習的內在動機已經被獎勵給磨掉了,家長要善於使用獎勵,讓孩子主動去學習,而不是為了物質獎勵被動地去學習。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01▬

▌ 為什麼說獎勵會弱化學習動機?

◆ 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出自於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實驗,試驗內容為抽取學生去獨自完成一些有趣的較難的智力題,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全部的學生都沒有得到獎勵,在第二個階段的時候,學生們被分為有獎勵的小組和沒有獎勵的小組,第三個階段為所有學生的自由休息時間。

結果發現,之前沒有得到獎勵小組的學生竟然願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智力題,而獎勵組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消減得很快。

“德西效應”指的是當個人在進行某項令他感到愉悅和有興趣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降低他對事情的興趣度,減少事情對他的吸引力,降低他的內在動機。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①外部的物質獎勵對內在學習動機有侵蝕效應

德西和萊恩在1985年提出了“自我決定論”,該理論認為如果人的內在自我控制減弱的話,會導致個人內在動機降低,本來個體內在具有興趣的活動變成要靠外在的獎勵來維持,損害了活動的興奮度,也不持久。

當孩子有一定的學習動力時,有些家長為了能讓孩子達到更高更好的目標,就使用外部的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更高一層樓”。但是這種物質獎勵一旦過多的時候,它會讓孩子把自己的內在學習動機歸結到外在動機,降低孩子對於學習的自我控制感,造成“侵蝕效應”

②孩子學習目標的轉移

當外部的物質獎勵不合理的時候,孩子的學習目標和興趣就會發生轉移,他們從本來的對學習的興趣就會變成對獎勵的物質的興趣,逐漸變得追求物質,對學習失去了真正的興趣。

這些物質既不能夠長久有效地維持他在學習上的興趣,還會讓孩子變得功利,過於看重物質獎勵,影響孩子良好價值觀的形成。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02▬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 “需要層次理論”概念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的《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提出,人類的滿足可以劃分為低層次滿足和高層次滿足,而其中,自我實現的滿足屬於最高層次的滿足。

①外部報酬屬於低層次的滿足

家長給予的外部報酬在“需要層次理論”中,屬於低層次的需要。孩子本來是在自我實現的最高需要上,因為外部報酬降低到了最低的層次,讓自己止步於低層次的滿足,孩子在學習上就會出現惰性,不上進,不去追求更遠大的目標。

即使外部報酬可以讓孩子有暫時的動力去學習,但這樣的學習動力會很快消耗殆盡,如果孩子對於物質獎勵失去了興趣,那麼他就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②孩子在學習上需要自我實現的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所學知識本身的興趣”。

孩子在學習上自我實現的需要被滿足了的話,可以幫助孩子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內在的動機被激發,通過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而實現了自我價值,他才能長期且有效地進行學習,並獲得一些成就。


▬03▬

▌ 家長這樣做孩子才會產生學習興趣,主動學習

①合理使用獎勵

獎勵不適宜濫用,要合理地使用,不然不僅沒有效果,還會促成反效果

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這些獎勵,引導孩子一步步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於學習的興趣,到後面不需要獎勵的引導也能自主學習,主動要求自己進步,而並非把注意力集中到獎勵上面,被動地去學習。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一般都偏向於採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去主動學習。但是有不少家長髮現,獎勵的方式沒有起理想中的作用,孩子的學習動機反而變弱了,只把學習當成家長佈置的艱鉅任務,靠著獎勵來維持那一丁點兒對學習的興趣。

黃筱筱期中考的時候考得還不錯,媽媽一時高興,決定獎勵她一臺手機。黃筱筱非常高興,她快到期末的時候去問媽媽:“期末考我會得到什麼獎勵?”媽媽則認為考好試是她當學生的本分,這次就不給獎勵。沒想到黃筱筱一下子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此後每個比賽或者考試,要是沒有她滿意的物質獎勵,她就不會像以前一樣充滿鬥志地學習了。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黃筱筱學習的內在動機已經被獎勵給磨掉了,家長要善於使用獎勵,讓孩子主動去學習,而不是為了物質獎勵被動地去學習。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01▬

▌ 為什麼說獎勵會弱化學習動機?

◆ 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出自於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實驗,試驗內容為抽取學生去獨自完成一些有趣的較難的智力題,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全部的學生都沒有得到獎勵,在第二個階段的時候,學生們被分為有獎勵的小組和沒有獎勵的小組,第三個階段為所有學生的自由休息時間。

結果發現,之前沒有得到獎勵小組的學生竟然願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智力題,而獎勵組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消減得很快。

“德西效應”指的是當個人在進行某項令他感到愉悅和有興趣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降低他對事情的興趣度,減少事情對他的吸引力,降低他的內在動機。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①外部的物質獎勵對內在學習動機有侵蝕效應

德西和萊恩在1985年提出了“自我決定論”,該理論認為如果人的內在自我控制減弱的話,會導致個人內在動機降低,本來個體內在具有興趣的活動變成要靠外在的獎勵來維持,損害了活動的興奮度,也不持久。

當孩子有一定的學習動力時,有些家長為了能讓孩子達到更高更好的目標,就使用外部的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更高一層樓”。但是這種物質獎勵一旦過多的時候,它會讓孩子把自己的內在學習動機歸結到外在動機,降低孩子對於學習的自我控制感,造成“侵蝕效應”

②孩子學習目標的轉移

當外部的物質獎勵不合理的時候,孩子的學習目標和興趣就會發生轉移,他們從本來的對學習的興趣就會變成對獎勵的物質的興趣,逐漸變得追求物質,對學習失去了真正的興趣。

這些物質既不能夠長久有效地維持他在學習上的興趣,還會讓孩子變得功利,過於看重物質獎勵,影響孩子良好價值觀的形成。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02▬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 “需要層次理論”概念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的《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提出,人類的滿足可以劃分為低層次滿足和高層次滿足,而其中,自我實現的滿足屬於最高層次的滿足。

①外部報酬屬於低層次的滿足

家長給予的外部報酬在“需要層次理論”中,屬於低層次的需要。孩子本來是在自我實現的最高需要上,因為外部報酬降低到了最低的層次,讓自己止步於低層次的滿足,孩子在學習上就會出現惰性,不上進,不去追求更遠大的目標。

即使外部報酬可以讓孩子有暫時的動力去學習,但這樣的學習動力會很快消耗殆盡,如果孩子對於物質獎勵失去了興趣,那麼他就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②孩子在學習上需要自我實現的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所學知識本身的興趣”。

孩子在學習上自我實現的需要被滿足了的話,可以幫助孩子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內在的動機被激發,通過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而實現了自我價值,他才能長期且有效地進行學習,並獲得一些成就。


▬03▬

▌ 家長這樣做孩子才會產生學習興趣,主動學習

①合理使用獎勵

獎勵不適宜濫用,要合理地使用,不然不僅沒有效果,還會促成反效果

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這些獎勵,引導孩子一步步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於學習的興趣,到後面不需要獎勵的引導也能自主學習,主動要求自己進步,而並非把注意力集中到獎勵上面,被動地去學習。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②學習的成就感化為動力

內在的成功比起外在的獎勵更讓孩子有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能夠更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實現自我價值。家長可以適當讓孩子在學習上獲得一定的成功,比如讓孩子給自己制定一些有難度但可以完成的小目標,讓孩子參加與他學習能力相應的比賽,這些大的小的成功能給孩子成就感,讓他內在動機被激發,從而在學習的道路上有動力前進。

③讓孩子有積極的心理暗示

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亞里士多德曾說:“身體服從自己清晰的思想,從而產生行為。思想可以激活生命的機能。所以,整個身體可以被思想改善。但是,任何思想,無論它多麼清晰,也不能改變手、腳或其他器官的形態”。

可見,孩子在學習上有積極的心理暗示,當他們在探索學習的時候有一個設想的目標,激勵自己不斷向前,失敗了也依舊有充分的動力,像在山洞裡尋找深處的寶石,越是碰壁說明越是靠近。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夠從內在提供孩子動力,而不需要由外在的元素去引導。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一般都偏向於採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去主動學習。但是有不少家長髮現,獎勵的方式沒有起理想中的作用,孩子的學習動機反而變弱了,只把學習當成家長佈置的艱鉅任務,靠著獎勵來維持那一丁點兒對學習的興趣。

黃筱筱期中考的時候考得還不錯,媽媽一時高興,決定獎勵她一臺手機。黃筱筱非常高興,她快到期末的時候去問媽媽:“期末考我會得到什麼獎勵?”媽媽則認為考好試是她當學生的本分,這次就不給獎勵。沒想到黃筱筱一下子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此後每個比賽或者考試,要是沒有她滿意的物質獎勵,她就不會像以前一樣充滿鬥志地學習了。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黃筱筱學習的內在動機已經被獎勵給磨掉了,家長要善於使用獎勵,讓孩子主動去學習,而不是為了物質獎勵被動地去學習。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01▬

▌ 為什麼說獎勵會弱化學習動機?

◆ 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出自於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實驗,試驗內容為抽取學生去獨自完成一些有趣的較難的智力題,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全部的學生都沒有得到獎勵,在第二個階段的時候,學生們被分為有獎勵的小組和沒有獎勵的小組,第三個階段為所有學生的自由休息時間。

結果發現,之前沒有得到獎勵小組的學生竟然願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智力題,而獎勵組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消減得很快。

“德西效應”指的是當個人在進行某項令他感到愉悅和有興趣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降低他對事情的興趣度,減少事情對他的吸引力,降低他的內在動機。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①外部的物質獎勵對內在學習動機有侵蝕效應

德西和萊恩在1985年提出了“自我決定論”,該理論認為如果人的內在自我控制減弱的話,會導致個人內在動機降低,本來個體內在具有興趣的活動變成要靠外在的獎勵來維持,損害了活動的興奮度,也不持久。

當孩子有一定的學習動力時,有些家長為了能讓孩子達到更高更好的目標,就使用外部的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更高一層樓”。但是這種物質獎勵一旦過多的時候,它會讓孩子把自己的內在學習動機歸結到外在動機,降低孩子對於學習的自我控制感,造成“侵蝕效應”

②孩子學習目標的轉移

當外部的物質獎勵不合理的時候,孩子的學習目標和興趣就會發生轉移,他們從本來的對學習的興趣就會變成對獎勵的物質的興趣,逐漸變得追求物質,對學習失去了真正的興趣。

這些物質既不能夠長久有效地維持他在學習上的興趣,還會讓孩子變得功利,過於看重物質獎勵,影響孩子良好價值觀的形成。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02▬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 “需要層次理論”概念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的《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提出,人類的滿足可以劃分為低層次滿足和高層次滿足,而其中,自我實現的滿足屬於最高層次的滿足。

①外部報酬屬於低層次的滿足

家長給予的外部報酬在“需要層次理論”中,屬於低層次的需要。孩子本來是在自我實現的最高需要上,因為外部報酬降低到了最低的層次,讓自己止步於低層次的滿足,孩子在學習上就會出現惰性,不上進,不去追求更遠大的目標。

即使外部報酬可以讓孩子有暫時的動力去學習,但這樣的學習動力會很快消耗殆盡,如果孩子對於物質獎勵失去了興趣,那麼他就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②孩子在學習上需要自我實現的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所學知識本身的興趣”。

孩子在學習上自我實現的需要被滿足了的話,可以幫助孩子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內在的動機被激發,通過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而實現了自我價值,他才能長期且有效地進行學習,並獲得一些成就。


▬03▬

▌ 家長這樣做孩子才會產生學習興趣,主動學習

①合理使用獎勵

獎勵不適宜濫用,要合理地使用,不然不僅沒有效果,還會促成反效果

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這些獎勵,引導孩子一步步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於學習的興趣,到後面不需要獎勵的引導也能自主學習,主動要求自己進步,而並非把注意力集中到獎勵上面,被動地去學習。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②學習的成就感化為動力

內在的成功比起外在的獎勵更讓孩子有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能夠更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實現自我價值。家長可以適當讓孩子在學習上獲得一定的成功,比如讓孩子給自己制定一些有難度但可以完成的小目標,讓孩子參加與他學習能力相應的比賽,這些大的小的成功能給孩子成就感,讓他內在動機被激發,從而在學習的道路上有動力前進。

③讓孩子有積極的心理暗示

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亞里士多德曾說:“身體服從自己清晰的思想,從而產生行為。思想可以激活生命的機能。所以,整個身體可以被思想改善。但是,任何思想,無論它多麼清晰,也不能改變手、腳或其他器官的形態”。

可見,孩子在學習上有積極的心理暗示,當他們在探索學習的時候有一個設想的目標,激勵自己不斷向前,失敗了也依舊有充分的動力,像在山洞裡尋找深處的寶石,越是碰壁說明越是靠近。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夠從內在提供孩子動力,而不需要由外在的元素去引導。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④勞逸充分結合

人的動力不是一直都保持著充沛的狀態,它會根據人體的疲勞度而產生一定的波動。如果孩子在學習上一直是高強度的狀態,反而腦力疲勞,讓學習的動力下降,也會影響對學習的興趣。

家長要讓孩子勞逸充分結合,當腦力就像一個彈簧已經繃到盡頭的時候,就要去轉移注意力緩解自己的壓力,放鬆完之後再投入到學習中去,繼續探尋學習的奧祕。

家長想讓孩子能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則需要用孩子內在的精神激勵去替代外在的物質獎勵。家長可以根據“需要層次理論”,靈活運用獎勵,讓孩子從內心對學習有真正的興趣,這才是他最好最有效的動力。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一般都偏向於採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去主動學習。但是有不少家長髮現,獎勵的方式沒有起理想中的作用,孩子的學習動機反而變弱了,只把學習當成家長佈置的艱鉅任務,靠著獎勵來維持那一丁點兒對學習的興趣。

黃筱筱期中考的時候考得還不錯,媽媽一時高興,決定獎勵她一臺手機。黃筱筱非常高興,她快到期末的時候去問媽媽:“期末考我會得到什麼獎勵?”媽媽則認為考好試是她當學生的本分,這次就不給獎勵。沒想到黃筱筱一下子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此後每個比賽或者考試,要是沒有她滿意的物質獎勵,她就不會像以前一樣充滿鬥志地學習了。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黃筱筱學習的內在動機已經被獎勵給磨掉了,家長要善於使用獎勵,讓孩子主動去學習,而不是為了物質獎勵被動地去學習。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01▬

▌ 為什麼說獎勵會弱化學習動機?

◆ 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出自於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實驗,試驗內容為抽取學生去獨自完成一些有趣的較難的智力題,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全部的學生都沒有得到獎勵,在第二個階段的時候,學生們被分為有獎勵的小組和沒有獎勵的小組,第三個階段為所有學生的自由休息時間。

結果發現,之前沒有得到獎勵小組的學生竟然願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智力題,而獎勵組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消減得很快。

“德西效應”指的是當個人在進行某項令他感到愉悅和有興趣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降低他對事情的興趣度,減少事情對他的吸引力,降低他的內在動機。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①外部的物質獎勵對內在學習動機有侵蝕效應

德西和萊恩在1985年提出了“自我決定論”,該理論認為如果人的內在自我控制減弱的話,會導致個人內在動機降低,本來個體內在具有興趣的活動變成要靠外在的獎勵來維持,損害了活動的興奮度,也不持久。

當孩子有一定的學習動力時,有些家長為了能讓孩子達到更高更好的目標,就使用外部的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更高一層樓”。但是這種物質獎勵一旦過多的時候,它會讓孩子把自己的內在學習動機歸結到外在動機,降低孩子對於學習的自我控制感,造成“侵蝕效應”

②孩子學習目標的轉移

當外部的物質獎勵不合理的時候,孩子的學習目標和興趣就會發生轉移,他們從本來的對學習的興趣就會變成對獎勵的物質的興趣,逐漸變得追求物質,對學習失去了真正的興趣。

這些物質既不能夠長久有效地維持他在學習上的興趣,還會讓孩子變得功利,過於看重物質獎勵,影響孩子良好價值觀的形成。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02▬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 “需要層次理論”概念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的《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提出,人類的滿足可以劃分為低層次滿足和高層次滿足,而其中,自我實現的滿足屬於最高層次的滿足。

①外部報酬屬於低層次的滿足

家長給予的外部報酬在“需要層次理論”中,屬於低層次的需要。孩子本來是在自我實現的最高需要上,因為外部報酬降低到了最低的層次,讓自己止步於低層次的滿足,孩子在學習上就會出現惰性,不上進,不去追求更遠大的目標。

即使外部報酬可以讓孩子有暫時的動力去學習,但這樣的學習動力會很快消耗殆盡,如果孩子對於物質獎勵失去了興趣,那麼他就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②孩子在學習上需要自我實現的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所學知識本身的興趣”。

孩子在學習上自我實現的需要被滿足了的話,可以幫助孩子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內在的動機被激發,通過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而實現了自我價值,他才能長期且有效地進行學習,並獲得一些成就。


▬03▬

▌ 家長這樣做孩子才會產生學習興趣,主動學習

①合理使用獎勵

獎勵不適宜濫用,要合理地使用,不然不僅沒有效果,還會促成反效果

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這些獎勵,引導孩子一步步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於學習的興趣,到後面不需要獎勵的引導也能自主學習,主動要求自己進步,而並非把注意力集中到獎勵上面,被動地去學習。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②學習的成就感化為動力

內在的成功比起外在的獎勵更讓孩子有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能夠更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實現自我價值。家長可以適當讓孩子在學習上獲得一定的成功,比如讓孩子給自己制定一些有難度但可以完成的小目標,讓孩子參加與他學習能力相應的比賽,這些大的小的成功能給孩子成就感,讓他內在動機被激發,從而在學習的道路上有動力前進。

③讓孩子有積極的心理暗示

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亞里士多德曾說:“身體服從自己清晰的思想,從而產生行為。思想可以激活生命的機能。所以,整個身體可以被思想改善。但是,任何思想,無論它多麼清晰,也不能改變手、腳或其他器官的形態”。

可見,孩子在學習上有積極的心理暗示,當他們在探索學習的時候有一個設想的目標,激勵自己不斷向前,失敗了也依舊有充分的動力,像在山洞裡尋找深處的寶石,越是碰壁說明越是靠近。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夠從內在提供孩子動力,而不需要由外在的元素去引導。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④勞逸充分結合

人的動力不是一直都保持著充沛的狀態,它會根據人體的疲勞度而產生一定的波動。如果孩子在學習上一直是高強度的狀態,反而腦力疲勞,讓學習的動力下降,也會影響對學習的興趣。

家長要讓孩子勞逸充分結合,當腦力就像一個彈簧已經繃到盡頭的時候,就要去轉移注意力緩解自己的壓力,放鬆完之後再投入到學習中去,繼續探尋學習的奧祕。

家長想讓孩子能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則需要用孩子內在的精神激勵去替代外在的物質獎勵。家長可以根據“需要層次理論”,靈活運用獎勵,讓孩子從內心對學習有真正的興趣,這才是他最好最有效的動力。

獎勵孩子會造成惰性?瞭解“德西效應”,家長學會合理獎勵

今日互動話題:你對孩子使用過什麼獎勵方式?你的孩子是否曾經因此而陷入惰性?歡迎留言分享。

————————

在育兒過程中,大家如果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識和經驗能夠給你們有效的建議。關愛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長不可忽略的事。

我是C位老爸,一個4歲孩子的爸爸,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和經驗。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