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很長,我願意等你慢慢成長'

不完美媽媽 蝸牛 心理學 植物 數學 人生聚散事難論 2019-08-01
"

#頭條心理情感學院#

1

前段時間17歲少年跳橋身亡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視頻裡的少年跳下橋的那刻那般絕決,一絲機會都沒留給他的母親。

網友有責怪母親的,推測是母親的語言暴力壓垮了少年;也有網友批評孩子,說孩子心理承受力弱。

孰是孰非不作評論,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又怎能感知當事人的痛?

我只相信,世上沒有哪個母親,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

這個母親也許是教育受限,也許是愛子心切,也許是心情不好,但不管怎樣,孩子在她面前消失,她的痛,不會比孩子少,甚至更甚。也許終其一生,她都會活在這個巨大的陰影裡。

看到這樣的案例,我更多的是反省和檢討自己:我的身上,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存在那樣的影子?與孩子溝通時,我是不是也會以家長的名義壓制他?讓他不敢反抗?我是否以愛之名,約束和命令他?

其實,孩子任何問題的發生,都是我們反省和糾正自己的機會,家長停下來,蹲下身,向孩子說聲對不起,並不難且很必要。

"

#頭條心理情感學院#

1

前段時間17歲少年跳橋身亡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視頻裡的少年跳下橋的那刻那般絕決,一絲機會都沒留給他的母親。

網友有責怪母親的,推測是母親的語言暴力壓垮了少年;也有網友批評孩子,說孩子心理承受力弱。

孰是孰非不作評論,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又怎能感知當事人的痛?

我只相信,世上沒有哪個母親,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

這個母親也許是教育受限,也許是愛子心切,也許是心情不好,但不管怎樣,孩子在她面前消失,她的痛,不會比孩子少,甚至更甚。也許終其一生,她都會活在這個巨大的陰影裡。

看到這樣的案例,我更多的是反省和檢討自己:我的身上,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存在那樣的影子?與孩子溝通時,我是不是也會以家長的名義壓制他?讓他不敢反抗?我是否以愛之名,約束和命令他?

其實,孩子任何問題的發生,都是我們反省和糾正自己的機會,家長停下來,蹲下身,向孩子說聲對不起,並不難且很必要。

孩子,一生很長,我願意等你慢慢成長

2

著名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分。

我曾經因為在豪解不了難題時,罵他“豬腦子”、“笨死了”,卻沒有看到他的數學其實是在穩步提升。

在檢查豪的作文時,我會譏諷他“沒繼承我的文字基因”,卻忘了他的作文其實屢屢得到老師的表揚。

在豪考試不佳時,我會打擊他“就是個賣茶葉蛋的料”,卻忘了他其實一直在很努力地向上生長。

在開完家長會後,我會嘲笑他“你看看那誰誰誰多優秀”,卻忘了他其實也是別的媽媽眼中優秀的孩子。

家長總是會這樣,容易走入誤區,總是以孩子的不足去對比別的孩子的長處,越比較就越焦慮,越焦慮對孩子就沒好臉色。

殊不知,家長越這樣,孩子越壓抑,表現就越不好,就會形成一個糟糕的閉環。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傳遞給孩子的是焦慮而不是樂觀,你的負能量通過一言一行傳導到了孩子身上。

永遠別低估你對孩子的影響力。

尊重孩子,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把他當成一個“別人”,想想看,你會對“別人”輕易生氣和發火嗎?

正面管教一書中寫到:不要做控制型的父母,相信孩子能成為他們自己,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是你能夠給予自己孩子的最偉大禮物。

非常認可這樣的理念。

與孩子一起成長,與他共情,認可他,理解他,幫助他,

萬事萬物都有自然規律,尊重客觀事實,讓孩子跟著自己的節奏成長,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空間,不做“拔苗助長”式的家長,相信孩子給予你的是更多的驚喜。

"

#頭條心理情感學院#

1

前段時間17歲少年跳橋身亡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視頻裡的少年跳下橋的那刻那般絕決,一絲機會都沒留給他的母親。

網友有責怪母親的,推測是母親的語言暴力壓垮了少年;也有網友批評孩子,說孩子心理承受力弱。

孰是孰非不作評論,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又怎能感知當事人的痛?

我只相信,世上沒有哪個母親,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

這個母親也許是教育受限,也許是愛子心切,也許是心情不好,但不管怎樣,孩子在她面前消失,她的痛,不會比孩子少,甚至更甚。也許終其一生,她都會活在這個巨大的陰影裡。

看到這樣的案例,我更多的是反省和檢討自己:我的身上,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存在那樣的影子?與孩子溝通時,我是不是也會以家長的名義壓制他?讓他不敢反抗?我是否以愛之名,約束和命令他?

其實,孩子任何問題的發生,都是我們反省和糾正自己的機會,家長停下來,蹲下身,向孩子說聲對不起,並不難且很必要。

孩子,一生很長,我願意等你慢慢成長

2

著名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分。

我曾經因為在豪解不了難題時,罵他“豬腦子”、“笨死了”,卻沒有看到他的數學其實是在穩步提升。

在檢查豪的作文時,我會譏諷他“沒繼承我的文字基因”,卻忘了他的作文其實屢屢得到老師的表揚。

在豪考試不佳時,我會打擊他“就是個賣茶葉蛋的料”,卻忘了他其實一直在很努力地向上生長。

在開完家長會後,我會嘲笑他“你看看那誰誰誰多優秀”,卻忘了他其實也是別的媽媽眼中優秀的孩子。

家長總是會這樣,容易走入誤區,總是以孩子的不足去對比別的孩子的長處,越比較就越焦慮,越焦慮對孩子就沒好臉色。

殊不知,家長越這樣,孩子越壓抑,表現就越不好,就會形成一個糟糕的閉環。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傳遞給孩子的是焦慮而不是樂觀,你的負能量通過一言一行傳導到了孩子身上。

永遠別低估你對孩子的影響力。

尊重孩子,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把他當成一個“別人”,想想看,你會對“別人”輕易生氣和發火嗎?

正面管教一書中寫到:不要做控制型的父母,相信孩子能成為他們自己,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是你能夠給予自己孩子的最偉大禮物。

非常認可這樣的理念。

與孩子一起成長,與他共情,認可他,理解他,幫助他,

萬事萬物都有自然規律,尊重客觀事實,讓孩子跟著自己的節奏成長,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空間,不做“拔苗助長”式的家長,相信孩子給予你的是更多的驚喜。

孩子,一生很長,我願意等你慢慢成長

3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產生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一次有名的實驗中:他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煞有介事地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教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秀。

“羅森塔爾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你認為孩子是積極向上的,他回報你的就是陽光健康;

你認為孩子是外向樂觀的,他回報你的就是開朗自信。

你認為孩子是膽小內向的,他回報你的就是怯懦怕事。

你認為孩子是愚笨差勁的,他回報你的就是糟糕判逆。

家長期望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就會變成你期待的樣子。

沒有一個孩子能在家長的打擊和否定中變好,對於孩子來講,家長的鼓勵和認可就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養料。

這個養料,比物質上的豐盛更重要。

"

#頭條心理情感學院#

1

前段時間17歲少年跳橋身亡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視頻裡的少年跳下橋的那刻那般絕決,一絲機會都沒留給他的母親。

網友有責怪母親的,推測是母親的語言暴力壓垮了少年;也有網友批評孩子,說孩子心理承受力弱。

孰是孰非不作評論,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又怎能感知當事人的痛?

我只相信,世上沒有哪個母親,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

這個母親也許是教育受限,也許是愛子心切,也許是心情不好,但不管怎樣,孩子在她面前消失,她的痛,不會比孩子少,甚至更甚。也許終其一生,她都會活在這個巨大的陰影裡。

看到這樣的案例,我更多的是反省和檢討自己:我的身上,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存在那樣的影子?與孩子溝通時,我是不是也會以家長的名義壓制他?讓他不敢反抗?我是否以愛之名,約束和命令他?

其實,孩子任何問題的發生,都是我們反省和糾正自己的機會,家長停下來,蹲下身,向孩子說聲對不起,並不難且很必要。

孩子,一生很長,我願意等你慢慢成長

2

著名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分。

我曾經因為在豪解不了難題時,罵他“豬腦子”、“笨死了”,卻沒有看到他的數學其實是在穩步提升。

在檢查豪的作文時,我會譏諷他“沒繼承我的文字基因”,卻忘了他的作文其實屢屢得到老師的表揚。

在豪考試不佳時,我會打擊他“就是個賣茶葉蛋的料”,卻忘了他其實一直在很努力地向上生長。

在開完家長會後,我會嘲笑他“你看看那誰誰誰多優秀”,卻忘了他其實也是別的媽媽眼中優秀的孩子。

家長總是會這樣,容易走入誤區,總是以孩子的不足去對比別的孩子的長處,越比較就越焦慮,越焦慮對孩子就沒好臉色。

殊不知,家長越這樣,孩子越壓抑,表現就越不好,就會形成一個糟糕的閉環。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傳遞給孩子的是焦慮而不是樂觀,你的負能量通過一言一行傳導到了孩子身上。

永遠別低估你對孩子的影響力。

尊重孩子,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把他當成一個“別人”,想想看,你會對“別人”輕易生氣和發火嗎?

正面管教一書中寫到:不要做控制型的父母,相信孩子能成為他們自己,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是你能夠給予自己孩子的最偉大禮物。

非常認可這樣的理念。

與孩子一起成長,與他共情,認可他,理解他,幫助他,

萬事萬物都有自然規律,尊重客觀事實,讓孩子跟著自己的節奏成長,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空間,不做“拔苗助長”式的家長,相信孩子給予你的是更多的驚喜。

孩子,一生很長,我願意等你慢慢成長

3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產生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一次有名的實驗中:他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煞有介事地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教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秀。

“羅森塔爾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你認為孩子是積極向上的,他回報你的就是陽光健康;

你認為孩子是外向樂觀的,他回報你的就是開朗自信。

你認為孩子是膽小內向的,他回報你的就是怯懦怕事。

你認為孩子是愚笨差勁的,他回報你的就是糟糕判逆。

家長期望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就會變成你期待的樣子。

沒有一個孩子能在家長的打擊和否定中變好,對於孩子來講,家長的鼓勵和認可就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養料。

這個養料,比物質上的豐盛更重要。

孩子,一生很長,我願意等你慢慢成長

4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首詩: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是上天賜予的緣分。

當對孩子不滿時,多問問自己:你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還是無條件的?你是愛孩子本身還是愛附加在孩子身上的光環?

任何愛,只要帶了附加條件,就不再是純粹的愛。

你的愛,純粹嗎?

你能享受因孩子的出色表現而帶給你的榮耀,卻不能接受他的不足帶給你的焦慮,是不是太注重自己的面子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呢?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變的是家長,焦慮的家長,急功近利的家長。

當家長在不知不覺間在孩子身上加諸了太多的期許,當看到孩子沒有成長成家長想要的樣子時,家長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倒將責任推到孩子身上,讓小小年紀的他去承受莫須有的壓力。

這,是家長應該做的嗎?

雖然孩子的生命因我們而來,但也僅此而已,我們不能也不該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和他對話。

他是一個獨立的,有尊嚴的,有思想的個體,他和我們是平等的,我們的溝通更應該是平等的。

讓我們放慢腳步,等等孩子,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用我們的寬容去保護孩子最初最美好的率真。

孩子,值得我們這樣做。

"

#頭條心理情感學院#

1

前段時間17歲少年跳橋身亡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視頻裡的少年跳下橋的那刻那般絕決,一絲機會都沒留給他的母親。

網友有責怪母親的,推測是母親的語言暴力壓垮了少年;也有網友批評孩子,說孩子心理承受力弱。

孰是孰非不作評論,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又怎能感知當事人的痛?

我只相信,世上沒有哪個母親,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

這個母親也許是教育受限,也許是愛子心切,也許是心情不好,但不管怎樣,孩子在她面前消失,她的痛,不會比孩子少,甚至更甚。也許終其一生,她都會活在這個巨大的陰影裡。

看到這樣的案例,我更多的是反省和檢討自己:我的身上,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存在那樣的影子?與孩子溝通時,我是不是也會以家長的名義壓制他?讓他不敢反抗?我是否以愛之名,約束和命令他?

其實,孩子任何問題的發生,都是我們反省和糾正自己的機會,家長停下來,蹲下身,向孩子說聲對不起,並不難且很必要。

孩子,一生很長,我願意等你慢慢成長

2

著名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分。

我曾經因為在豪解不了難題時,罵他“豬腦子”、“笨死了”,卻沒有看到他的數學其實是在穩步提升。

在檢查豪的作文時,我會譏諷他“沒繼承我的文字基因”,卻忘了他的作文其實屢屢得到老師的表揚。

在豪考試不佳時,我會打擊他“就是個賣茶葉蛋的料”,卻忘了他其實一直在很努力地向上生長。

在開完家長會後,我會嘲笑他“你看看那誰誰誰多優秀”,卻忘了他其實也是別的媽媽眼中優秀的孩子。

家長總是會這樣,容易走入誤區,總是以孩子的不足去對比別的孩子的長處,越比較就越焦慮,越焦慮對孩子就沒好臉色。

殊不知,家長越這樣,孩子越壓抑,表現就越不好,就會形成一個糟糕的閉環。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傳遞給孩子的是焦慮而不是樂觀,你的負能量通過一言一行傳導到了孩子身上。

永遠別低估你對孩子的影響力。

尊重孩子,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把他當成一個“別人”,想想看,你會對“別人”輕易生氣和發火嗎?

正面管教一書中寫到:不要做控制型的父母,相信孩子能成為他們自己,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是你能夠給予自己孩子的最偉大禮物。

非常認可這樣的理念。

與孩子一起成長,與他共情,認可他,理解他,幫助他,

萬事萬物都有自然規律,尊重客觀事實,讓孩子跟著自己的節奏成長,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空間,不做“拔苗助長”式的家長,相信孩子給予你的是更多的驚喜。

孩子,一生很長,我願意等你慢慢成長

3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產生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一次有名的實驗中:他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煞有介事地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教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秀。

“羅森塔爾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你認為孩子是積極向上的,他回報你的就是陽光健康;

你認為孩子是外向樂觀的,他回報你的就是開朗自信。

你認為孩子是膽小內向的,他回報你的就是怯懦怕事。

你認為孩子是愚笨差勁的,他回報你的就是糟糕判逆。

家長期望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就會變成你期待的樣子。

沒有一個孩子能在家長的打擊和否定中變好,對於孩子來講,家長的鼓勵和認可就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養料。

這個養料,比物質上的豐盛更重要。

孩子,一生很長,我願意等你慢慢成長

4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首詩: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是上天賜予的緣分。

當對孩子不滿時,多問問自己:你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還是無條件的?你是愛孩子本身還是愛附加在孩子身上的光環?

任何愛,只要帶了附加條件,就不再是純粹的愛。

你的愛,純粹嗎?

你能享受因孩子的出色表現而帶給你的榮耀,卻不能接受他的不足帶給你的焦慮,是不是太注重自己的面子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呢?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變的是家長,焦慮的家長,急功近利的家長。

當家長在不知不覺間在孩子身上加諸了太多的期許,當看到孩子沒有成長成家長想要的樣子時,家長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倒將責任推到孩子身上,讓小小年紀的他去承受莫須有的壓力。

這,是家長應該做的嗎?

雖然孩子的生命因我們而來,但也僅此而已,我們不能也不該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和他對話。

他是一個獨立的,有尊嚴的,有思想的個體,他和我們是平等的,我們的溝通更應該是平等的。

讓我們放慢腳步,等等孩子,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用我們的寬容去保護孩子最初最美好的率真。

孩子,值得我們這樣做。

孩子,一生很長,我願意等你慢慢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