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不完美媽媽 好好學習 大學 尹建莉 素質教育觀察 2019-09-13
"
"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學習究竟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

開學十幾天了,孩子也該進入學習狀態了吧?家長們的願望一定是這樣的,但有時總不會事遂人願。

這不,一些家長又開始焦慮了,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在神遊,始終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就連最起碼的聽課、寫作業都需要家長操心。最近,我的鄰居又響起了熟悉的“陪作業怒吼”。

孩子學習為什麼總要家長操心?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呀。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孩子自己要好好學習呢?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好好學習了,將來才有好的人生和出路,而孩子卻不知道我好好學習是為了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為什麼是家長為孩子的出路操心,而不是孩子自己操心?難道學習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難道孩子過的不是自己的人生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主動自覺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中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學,變得被動和逃避學習。

有人說,孩子太小,還沒有形成學習的意識,父母總是要引導吧。的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引導孩子形成學習意識和習慣,是他們一種愛的責任和體現。

注意,這裡說的是引導,而不是主導。問題是許多家長把引導變成了主導,自己佔據了主動的地位,孩子就只能退居被動的位置了。

"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學習究竟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

開學十幾天了,孩子也該進入學習狀態了吧?家長們的願望一定是這樣的,但有時總不會事遂人願。

這不,一些家長又開始焦慮了,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在神遊,始終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就連最起碼的聽課、寫作業都需要家長操心。最近,我的鄰居又響起了熟悉的“陪作業怒吼”。

孩子學習為什麼總要家長操心?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呀。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孩子自己要好好學習呢?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好好學習了,將來才有好的人生和出路,而孩子卻不知道我好好學習是為了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為什麼是家長為孩子的出路操心,而不是孩子自己操心?難道學習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難道孩子過的不是自己的人生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主動自覺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中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學,變得被動和逃避學習。

有人說,孩子太小,還沒有形成學習的意識,父母總是要引導吧。的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引導孩子形成學習意識和習慣,是他們一種愛的責任和體現。

注意,這裡說的是引導,而不是主導。問題是許多家長把引導變成了主導,自己佔據了主動的地位,孩子就只能退居被動的位置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是在幫助孩子學習嗎?

我見過一個很普遍的觀點是:

在孩子上小學時,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寫作業,上了中學才可以放手。

認同這一觀點的家長通常會覺得,小學的孩子沒有主動自覺學習的意識,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才需要父母的長期幫助。

結果似乎也證實了他們的觀點:他們的孩子的確需要一直陪著才能勉強完成學習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正是你這樣的長期“幫助”才使孩子喪失了正常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你一定不信。

很遺憾,事實就是:當你覺得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時,孩子就學不會為自己負責了

於是學習就從孩子的事變成了你的事,孩子覺得只是在為你而學習,於是你必須督促他們。同時,你的行為也向孩子暗示:沒有你的幫助,他是無法獨立學習的。這種暗示往往很靈驗。

"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學習究竟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

開學十幾天了,孩子也該進入學習狀態了吧?家長們的願望一定是這樣的,但有時總不會事遂人願。

這不,一些家長又開始焦慮了,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在神遊,始終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就連最起碼的聽課、寫作業都需要家長操心。最近,我的鄰居又響起了熟悉的“陪作業怒吼”。

孩子學習為什麼總要家長操心?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呀。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孩子自己要好好學習呢?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好好學習了,將來才有好的人生和出路,而孩子卻不知道我好好學習是為了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為什麼是家長為孩子的出路操心,而不是孩子自己操心?難道學習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難道孩子過的不是自己的人生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主動自覺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中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學,變得被動和逃避學習。

有人說,孩子太小,還沒有形成學習的意識,父母總是要引導吧。的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引導孩子形成學習意識和習慣,是他們一種愛的責任和體現。

注意,這裡說的是引導,而不是主導。問題是許多家長把引導變成了主導,自己佔據了主動的地位,孩子就只能退居被動的位置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是在幫助孩子學習嗎?

我見過一個很普遍的觀點是:

在孩子上小學時,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寫作業,上了中學才可以放手。

認同這一觀點的家長通常會覺得,小學的孩子沒有主動自覺學習的意識,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才需要父母的長期幫助。

結果似乎也證實了他們的觀點:他們的孩子的確需要一直陪著才能勉強完成學習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正是你這樣的長期“幫助”才使孩子喪失了正常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你一定不信。

很遺憾,事實就是:當你覺得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時,孩子就學不會為自己負責了

於是學習就從孩子的事變成了你的事,孩子覺得只是在為你而學習,於是你必須督促他們。同時,你的行為也向孩子暗示:沒有你的幫助,他是無法獨立學習的。這種暗示往往很靈驗。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孩子的學習習慣的確是要在小學前養成。但是,如何養成學習習慣,需要家長用點心思,而不是簡單地用一種莽力:陪。

事實上,很多家長口中的陪,就是監督。監督,代表著不信任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監督中還有一層很重要的任務:挑錯和糾錯。家長如果不挑錯,這個監督對他們就沒有意義了,他們也肯定不陪了。

這兩點,對孩子來說,都在傳達著家長的同一個意思:否定。當學習成了這樣的一種糟糕體驗,孩子自然就會產生牴觸心理,當然也不會主動自覺地完成作業了。

這樣的“陪同”下,孩子完全失去的主動性和自制力,沒有自由,怎麼可能學會節制?成天讓你管得透不過氣,當你不在時,孩子還不趁機放鬆放鬆、透氣透氣?而這種“放鬆”“透氣”是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因為他們壓抑太久了!

這就是孩子不主動不自覺學習的主要原因。

"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學習究竟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

開學十幾天了,孩子也該進入學習狀態了吧?家長們的願望一定是這樣的,但有時總不會事遂人願。

這不,一些家長又開始焦慮了,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在神遊,始終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就連最起碼的聽課、寫作業都需要家長操心。最近,我的鄰居又響起了熟悉的“陪作業怒吼”。

孩子學習為什麼總要家長操心?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呀。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孩子自己要好好學習呢?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好好學習了,將來才有好的人生和出路,而孩子卻不知道我好好學習是為了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為什麼是家長為孩子的出路操心,而不是孩子自己操心?難道學習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難道孩子過的不是自己的人生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主動自覺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中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學,變得被動和逃避學習。

有人說,孩子太小,還沒有形成學習的意識,父母總是要引導吧。的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引導孩子形成學習意識和習慣,是他們一種愛的責任和體現。

注意,這裡說的是引導,而不是主導。問題是許多家長把引導變成了主導,自己佔據了主動的地位,孩子就只能退居被動的位置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是在幫助孩子學習嗎?

我見過一個很普遍的觀點是:

在孩子上小學時,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寫作業,上了中學才可以放手。

認同這一觀點的家長通常會覺得,小學的孩子沒有主動自覺學習的意識,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才需要父母的長期幫助。

結果似乎也證實了他們的觀點:他們的孩子的確需要一直陪著才能勉強完成學習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正是你這樣的長期“幫助”才使孩子喪失了正常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你一定不信。

很遺憾,事實就是:當你覺得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時,孩子就學不會為自己負責了

於是學習就從孩子的事變成了你的事,孩子覺得只是在為你而學習,於是你必須督促他們。同時,你的行為也向孩子暗示:沒有你的幫助,他是無法獨立學習的。這種暗示往往很靈驗。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孩子的學習習慣的確是要在小學前養成。但是,如何養成學習習慣,需要家長用點心思,而不是簡單地用一種莽力:陪。

事實上,很多家長口中的陪,就是監督。監督,代表著不信任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監督中還有一層很重要的任務:挑錯和糾錯。家長如果不挑錯,這個監督對他們就沒有意義了,他們也肯定不陪了。

這兩點,對孩子來說,都在傳達著家長的同一個意思:否定。當學習成了這樣的一種糟糕體驗,孩子自然就會產生牴觸心理,當然也不會主動自覺地完成作業了。

這樣的“陪同”下,孩子完全失去的主動性和自制力,沒有自由,怎麼可能學會節制?成天讓你管得透不過氣,當你不在時,孩子還不趁機放鬆放鬆、透氣透氣?而這種“放鬆”“透氣”是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因為他們壓抑太久了!

這就是孩子不主動不自覺學習的主要原因。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暫時的“陪”是為了長期的“不陪”。

只有儘快養成不陪孩子學習的習慣,孩子才能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事,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暫時的“陪”,是為了今後更好地放手,在孩子沒有學習意識時,巧妙地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意識,引導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比如通過講故事、陪孩子做遊戲等過程中,培養孩子專注力,讓孩子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學習,順利進入學習的狀態。

然後,家長靜靜地退出,雙方各自專心地做自己的事。這才是真正的引導。

這樣的陪同,家長會把孩子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只是在孩子真正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啟發一下,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解決問題。

於是,一個主動、自覺、獨立學習的孩子就漸漸地生成了。

"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學習究竟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

開學十幾天了,孩子也該進入學習狀態了吧?家長們的願望一定是這樣的,但有時總不會事遂人願。

這不,一些家長又開始焦慮了,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在神遊,始終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就連最起碼的聽課、寫作業都需要家長操心。最近,我的鄰居又響起了熟悉的“陪作業怒吼”。

孩子學習為什麼總要家長操心?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呀。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孩子自己要好好學習呢?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好好學習了,將來才有好的人生和出路,而孩子卻不知道我好好學習是為了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為什麼是家長為孩子的出路操心,而不是孩子自己操心?難道學習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難道孩子過的不是自己的人生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主動自覺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中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學,變得被動和逃避學習。

有人說,孩子太小,還沒有形成學習的意識,父母總是要引導吧。的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引導孩子形成學習意識和習慣,是他們一種愛的責任和體現。

注意,這裡說的是引導,而不是主導。問題是許多家長把引導變成了主導,自己佔據了主動的地位,孩子就只能退居被動的位置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是在幫助孩子學習嗎?

我見過一個很普遍的觀點是:

在孩子上小學時,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寫作業,上了中學才可以放手。

認同這一觀點的家長通常會覺得,小學的孩子沒有主動自覺學習的意識,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才需要父母的長期幫助。

結果似乎也證實了他們的觀點:他們的孩子的確需要一直陪著才能勉強完成學習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正是你這樣的長期“幫助”才使孩子喪失了正常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你一定不信。

很遺憾,事實就是:當你覺得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時,孩子就學不會為自己負責了

於是學習就從孩子的事變成了你的事,孩子覺得只是在為你而學習,於是你必須督促他們。同時,你的行為也向孩子暗示:沒有你的幫助,他是無法獨立學習的。這種暗示往往很靈驗。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孩子的學習習慣的確是要在小學前養成。但是,如何養成學習習慣,需要家長用點心思,而不是簡單地用一種莽力:陪。

事實上,很多家長口中的陪,就是監督。監督,代表著不信任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監督中還有一層很重要的任務:挑錯和糾錯。家長如果不挑錯,這個監督對他們就沒有意義了,他們也肯定不陪了。

這兩點,對孩子來說,都在傳達著家長的同一個意思:否定。當學習成了這樣的一種糟糕體驗,孩子自然就會產生牴觸心理,當然也不會主動自覺地完成作業了。

這樣的“陪同”下,孩子完全失去的主動性和自制力,沒有自由,怎麼可能學會節制?成天讓你管得透不過氣,當你不在時,孩子還不趁機放鬆放鬆、透氣透氣?而這種“放鬆”“透氣”是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因為他們壓抑太久了!

這就是孩子不主動不自覺學習的主要原因。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暫時的“陪”是為了長期的“不陪”。

只有儘快養成不陪孩子學習的習慣,孩子才能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事,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暫時的“陪”,是為了今後更好地放手,在孩子沒有學習意識時,巧妙地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意識,引導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比如通過講故事、陪孩子做遊戲等過程中,培養孩子專注力,讓孩子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學習,順利進入學習的狀態。

然後,家長靜靜地退出,雙方各自專心地做自己的事。這才是真正的引導。

這樣的陪同,家長會把孩子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只是在孩子真正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啟發一下,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解決問題。

於是,一個主動、自覺、獨立學習的孩子就漸漸地生成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最好的狀態,是從一開始就能夠做到不陪,讓孩子始終意識到“學習是我自己的事”。

只要前期引導得當,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大量的事實證明,小學的孩子是能夠自覺獨立學習的,他們不需要大人的陪同。

我就沒有陪我女兒寫過作業。我只是在她寫完後簡單地檢查一下,告訴她“你完成得很棒”,“你只有一個字寫錯了”或“只是有一道題沒有做對”。至於哪個字和哪道題,我也不會告訴她,這樣,她就養成了自己檢查,尋找錯誤並訂正錯誤的習慣。她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我很少操心女兒的學習,而我女兒則說,她“從不擔心自己考不上大學”。

尹建莉在她的一次分享中,也說自己沒有陪女兒寫作業的習慣。事實上,我們見過很多學霸的經驗分享,他們都沒有讓父母陪過作業。他們在父母的充分信任裡,擁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

學習,對他們而言,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件有樂趣、有意義的事。

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夠在自己的學習中做主的孩子,長大後都比較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他們更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學習究竟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

開學十幾天了,孩子也該進入學習狀態了吧?家長們的願望一定是這樣的,但有時總不會事遂人願。

這不,一些家長又開始焦慮了,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在神遊,始終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就連最起碼的聽課、寫作業都需要家長操心。最近,我的鄰居又響起了熟悉的“陪作業怒吼”。

孩子學習為什麼總要家長操心?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呀。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孩子自己要好好學習呢?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好好學習了,將來才有好的人生和出路,而孩子卻不知道我好好學習是為了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為什麼是家長為孩子的出路操心,而不是孩子自己操心?難道學習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難道孩子過的不是自己的人生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主動自覺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中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學,變得被動和逃避學習。

有人說,孩子太小,還沒有形成學習的意識,父母總是要引導吧。的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引導孩子形成學習意識和習慣,是他們一種愛的責任和體現。

注意,這裡說的是引導,而不是主導。問題是許多家長把引導變成了主導,自己佔據了主動的地位,孩子就只能退居被動的位置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是在幫助孩子學習嗎?

我見過一個很普遍的觀點是:

在孩子上小學時,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寫作業,上了中學才可以放手。

認同這一觀點的家長通常會覺得,小學的孩子沒有主動自覺學習的意識,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才需要父母的長期幫助。

結果似乎也證實了他們的觀點:他們的孩子的確需要一直陪著才能勉強完成學習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正是你這樣的長期“幫助”才使孩子喪失了正常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你一定不信。

很遺憾,事實就是:當你覺得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時,孩子就學不會為自己負責了

於是學習就從孩子的事變成了你的事,孩子覺得只是在為你而學習,於是你必須督促他們。同時,你的行為也向孩子暗示:沒有你的幫助,他是無法獨立學習的。這種暗示往往很靈驗。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孩子的學習習慣的確是要在小學前養成。但是,如何養成學習習慣,需要家長用點心思,而不是簡單地用一種莽力:陪。

事實上,很多家長口中的陪,就是監督。監督,代表著不信任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監督中還有一層很重要的任務:挑錯和糾錯。家長如果不挑錯,這個監督對他們就沒有意義了,他們也肯定不陪了。

這兩點,對孩子來說,都在傳達著家長的同一個意思:否定。當學習成了這樣的一種糟糕體驗,孩子自然就會產生牴觸心理,當然也不會主動自覺地完成作業了。

這樣的“陪同”下,孩子完全失去的主動性和自制力,沒有自由,怎麼可能學會節制?成天讓你管得透不過氣,當你不在時,孩子還不趁機放鬆放鬆、透氣透氣?而這種“放鬆”“透氣”是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因為他們壓抑太久了!

這就是孩子不主動不自覺學習的主要原因。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暫時的“陪”是為了長期的“不陪”。

只有儘快養成不陪孩子學習的習慣,孩子才能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事,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暫時的“陪”,是為了今後更好地放手,在孩子沒有學習意識時,巧妙地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意識,引導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比如通過講故事、陪孩子做遊戲等過程中,培養孩子專注力,讓孩子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學習,順利進入學習的狀態。

然後,家長靜靜地退出,雙方各自專心地做自己的事。這才是真正的引導。

這樣的陪同,家長會把孩子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只是在孩子真正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啟發一下,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解決問題。

於是,一個主動、自覺、獨立學習的孩子就漸漸地生成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最好的狀態,是從一開始就能夠做到不陪,讓孩子始終意識到“學習是我自己的事”。

只要前期引導得當,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大量的事實證明,小學的孩子是能夠自覺獨立學習的,他們不需要大人的陪同。

我就沒有陪我女兒寫過作業。我只是在她寫完後簡單地檢查一下,告訴她“你完成得很棒”,“你只有一個字寫錯了”或“只是有一道題沒有做對”。至於哪個字和哪道題,我也不會告訴她,這樣,她就養成了自己檢查,尋找錯誤並訂正錯誤的習慣。她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我很少操心女兒的學習,而我女兒則說,她“從不擔心自己考不上大學”。

尹建莉在她的一次分享中,也說自己沒有陪女兒寫作業的習慣。事實上,我們見過很多學霸的經驗分享,他們都沒有讓父母陪過作業。他們在父母的充分信任裡,擁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

學習,對他們而言,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件有樂趣、有意義的事。

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夠在自己的學習中做主的孩子,長大後都比較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他們更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家長要學會分清自己與孩子的界限,否則永遠無法停止焦慮。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主,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意願而活。孩子也是一樣。

那些不能為自己做主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自主的機會。比如,有些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家長介入過多,讓孩子失去了主導權,所以,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他們往往會從其他方面去尋找出口。

如果家長處處干涉,那這個孩子的人生可能就會很悲慘,因為這會導致他什麼也做不成,最後形成了“習得性無助”心態,自暴自棄。

我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位媽媽非常焦慮地向樊登求助。

她的女兒15歲,一直想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她在私底下找了一些職業的俱樂部,憑藉自己的努力,已經達到了入圍職業選手的水平。但媽媽認為,人應該走正統的教育之路,很擔心女兒在關鍵的時期偏離她的人生軌道。

女兒告訴媽媽,她想通過職業電競賺第一桶金,然後再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願意按照父母規則的道路“按部就班”地朝九晚五。

媽媽用過強制的手段阻止女兒,遭到了女兒最強烈的對抗。現在她女兒對學習完全不感興趣了。

媽媽迫切希望樊登老師“能給這些迷戀網遊青少年一些建議。”

"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學習究竟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

開學十幾天了,孩子也該進入學習狀態了吧?家長們的願望一定是這樣的,但有時總不會事遂人願。

這不,一些家長又開始焦慮了,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在神遊,始終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就連最起碼的聽課、寫作業都需要家長操心。最近,我的鄰居又響起了熟悉的“陪作業怒吼”。

孩子學習為什麼總要家長操心?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呀。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孩子自己要好好學習呢?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好好學習了,將來才有好的人生和出路,而孩子卻不知道我好好學習是為了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為什麼是家長為孩子的出路操心,而不是孩子自己操心?難道學習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難道孩子過的不是自己的人生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主動自覺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中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學,變得被動和逃避學習。

有人說,孩子太小,還沒有形成學習的意識,父母總是要引導吧。的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引導孩子形成學習意識和習慣,是他們一種愛的責任和體現。

注意,這裡說的是引導,而不是主導。問題是許多家長把引導變成了主導,自己佔據了主動的地位,孩子就只能退居被動的位置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是在幫助孩子學習嗎?

我見過一個很普遍的觀點是:

在孩子上小學時,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寫作業,上了中學才可以放手。

認同這一觀點的家長通常會覺得,小學的孩子沒有主動自覺學習的意識,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才需要父母的長期幫助。

結果似乎也證實了他們的觀點:他們的孩子的確需要一直陪著才能勉強完成學習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正是你這樣的長期“幫助”才使孩子喪失了正常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你一定不信。

很遺憾,事實就是:當你覺得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時,孩子就學不會為自己負責了

於是學習就從孩子的事變成了你的事,孩子覺得只是在為你而學習,於是你必須督促他們。同時,你的行為也向孩子暗示:沒有你的幫助,他是無法獨立學習的。這種暗示往往很靈驗。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孩子的學習習慣的確是要在小學前養成。但是,如何養成學習習慣,需要家長用點心思,而不是簡單地用一種莽力:陪。

事實上,很多家長口中的陪,就是監督。監督,代表著不信任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監督中還有一層很重要的任務:挑錯和糾錯。家長如果不挑錯,這個監督對他們就沒有意義了,他們也肯定不陪了。

這兩點,對孩子來說,都在傳達著家長的同一個意思:否定。當學習成了這樣的一種糟糕體驗,孩子自然就會產生牴觸心理,當然也不會主動自覺地完成作業了。

這樣的“陪同”下,孩子完全失去的主動性和自制力,沒有自由,怎麼可能學會節制?成天讓你管得透不過氣,當你不在時,孩子還不趁機放鬆放鬆、透氣透氣?而這種“放鬆”“透氣”是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因為他們壓抑太久了!

這就是孩子不主動不自覺學習的主要原因。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暫時的“陪”是為了長期的“不陪”。

只有儘快養成不陪孩子學習的習慣,孩子才能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事,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暫時的“陪”,是為了今後更好地放手,在孩子沒有學習意識時,巧妙地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意識,引導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比如通過講故事、陪孩子做遊戲等過程中,培養孩子專注力,讓孩子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學習,順利進入學習的狀態。

然後,家長靜靜地退出,雙方各自專心地做自己的事。這才是真正的引導。

這樣的陪同,家長會把孩子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只是在孩子真正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啟發一下,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解決問題。

於是,一個主動、自覺、獨立學習的孩子就漸漸地生成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最好的狀態,是從一開始就能夠做到不陪,讓孩子始終意識到“學習是我自己的事”。

只要前期引導得當,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大量的事實證明,小學的孩子是能夠自覺獨立學習的,他們不需要大人的陪同。

我就沒有陪我女兒寫過作業。我只是在她寫完後簡單地檢查一下,告訴她“你完成得很棒”,“你只有一個字寫錯了”或“只是有一道題沒有做對”。至於哪個字和哪道題,我也不會告訴她,這樣,她就養成了自己檢查,尋找錯誤並訂正錯誤的習慣。她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我很少操心女兒的學習,而我女兒則說,她“從不擔心自己考不上大學”。

尹建莉在她的一次分享中,也說自己沒有陪女兒寫作業的習慣。事實上,我們見過很多學霸的經驗分享,他們都沒有讓父母陪過作業。他們在父母的充分信任裡,擁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

學習,對他們而言,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件有樂趣、有意義的事。

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夠在自己的學習中做主的孩子,長大後都比較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他們更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家長要學會分清自己與孩子的界限,否則永遠無法停止焦慮。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主,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意願而活。孩子也是一樣。

那些不能為自己做主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自主的機會。比如,有些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家長介入過多,讓孩子失去了主導權,所以,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他們往往會從其他方面去尋找出口。

如果家長處處干涉,那這個孩子的人生可能就會很悲慘,因為這會導致他什麼也做不成,最後形成了“習得性無助”心態,自暴自棄。

我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位媽媽非常焦慮地向樊登求助。

她的女兒15歲,一直想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她在私底下找了一些職業的俱樂部,憑藉自己的努力,已經達到了入圍職業選手的水平。但媽媽認為,人應該走正統的教育之路,很擔心女兒在關鍵的時期偏離她的人生軌道。

女兒告訴媽媽,她想通過職業電競賺第一桶金,然後再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願意按照父母規則的道路“按部就班”地朝九晚五。

媽媽用過強制的手段阻止女兒,遭到了女兒最強烈的對抗。現在她女兒對學習完全不感興趣了。

媽媽迫切希望樊登老師“能給這些迷戀網遊青少年一些建議。”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然而樊登的建議不是給女兒,而是給媽媽的。他告訴媽媽: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需要在試錯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如果女兒成功了,那她不就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就算她失敗了,她也通過自己努力嘗試過,此時再回歸到正常的人生軌跡也來得及。一個人的未來有無限可能,為什麼一定要以你的規劃來侷限孩子呢?不讓她嘗試,才是她的一個終生遺憾。

但媽媽依然很焦慮,她的意思是,等她女兒考上了大學,再想追求自己的夢想,她就不反對了。

其實,這只是媽媽的一種假設。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假設是不會成立的。更大的可能是,孩子考上了大學之後,再回頭尋找夢想,媽媽會更加反對。到時她又會覺得,女兒四年的大學白上了。

一個愛控制孩子人生的家長,不會因為孩子到了某個階段就不控制了。上學時,控制學習;大學畢業後,控制工作;工作後,又控制孩子找對象和婚姻生活,如此沒完沒了,永無止境。

"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學習究竟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

開學十幾天了,孩子也該進入學習狀態了吧?家長們的願望一定是這樣的,但有時總不會事遂人願。

這不,一些家長又開始焦慮了,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在神遊,始終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就連最起碼的聽課、寫作業都需要家長操心。最近,我的鄰居又響起了熟悉的“陪作業怒吼”。

孩子學習為什麼總要家長操心?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呀。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孩子自己要好好學習呢?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好好學習了,將來才有好的人生和出路,而孩子卻不知道我好好學習是為了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為什麼是家長為孩子的出路操心,而不是孩子自己操心?難道學習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難道孩子過的不是自己的人生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主動自覺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中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學,變得被動和逃避學習。

有人說,孩子太小,還沒有形成學習的意識,父母總是要引導吧。的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引導孩子形成學習意識和習慣,是他們一種愛的責任和體現。

注意,這裡說的是引導,而不是主導。問題是許多家長把引導變成了主導,自己佔據了主動的地位,孩子就只能退居被動的位置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是在幫助孩子學習嗎?

我見過一個很普遍的觀點是:

在孩子上小學時,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寫作業,上了中學才可以放手。

認同這一觀點的家長通常會覺得,小學的孩子沒有主動自覺學習的意識,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才需要父母的長期幫助。

結果似乎也證實了他們的觀點:他們的孩子的確需要一直陪著才能勉強完成學習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正是你這樣的長期“幫助”才使孩子喪失了正常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你一定不信。

很遺憾,事實就是:當你覺得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時,孩子就學不會為自己負責了

於是學習就從孩子的事變成了你的事,孩子覺得只是在為你而學習,於是你必須督促他們。同時,你的行為也向孩子暗示:沒有你的幫助,他是無法獨立學習的。這種暗示往往很靈驗。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孩子的學習習慣的確是要在小學前養成。但是,如何養成學習習慣,需要家長用點心思,而不是簡單地用一種莽力:陪。

事實上,很多家長口中的陪,就是監督。監督,代表著不信任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監督中還有一層很重要的任務:挑錯和糾錯。家長如果不挑錯,這個監督對他們就沒有意義了,他們也肯定不陪了。

這兩點,對孩子來說,都在傳達著家長的同一個意思:否定。當學習成了這樣的一種糟糕體驗,孩子自然就會產生牴觸心理,當然也不會主動自覺地完成作業了。

這樣的“陪同”下,孩子完全失去的主動性和自制力,沒有自由,怎麼可能學會節制?成天讓你管得透不過氣,當你不在時,孩子還不趁機放鬆放鬆、透氣透氣?而這種“放鬆”“透氣”是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因為他們壓抑太久了!

這就是孩子不主動不自覺學習的主要原因。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暫時的“陪”是為了長期的“不陪”。

只有儘快養成不陪孩子學習的習慣,孩子才能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事,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暫時的“陪”,是為了今後更好地放手,在孩子沒有學習意識時,巧妙地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意識,引導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比如通過講故事、陪孩子做遊戲等過程中,培養孩子專注力,讓孩子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學習,順利進入學習的狀態。

然後,家長靜靜地退出,雙方各自專心地做自己的事。這才是真正的引導。

這樣的陪同,家長會把孩子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只是在孩子真正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啟發一下,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解決問題。

於是,一個主動、自覺、獨立學習的孩子就漸漸地生成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最好的狀態,是從一開始就能夠做到不陪,讓孩子始終意識到“學習是我自己的事”。

只要前期引導得當,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大量的事實證明,小學的孩子是能夠自覺獨立學習的,他們不需要大人的陪同。

我就沒有陪我女兒寫過作業。我只是在她寫完後簡單地檢查一下,告訴她“你完成得很棒”,“你只有一個字寫錯了”或“只是有一道題沒有做對”。至於哪個字和哪道題,我也不會告訴她,這樣,她就養成了自己檢查,尋找錯誤並訂正錯誤的習慣。她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我很少操心女兒的學習,而我女兒則說,她“從不擔心自己考不上大學”。

尹建莉在她的一次分享中,也說自己沒有陪女兒寫作業的習慣。事實上,我們見過很多學霸的經驗分享,他們都沒有讓父母陪過作業。他們在父母的充分信任裡,擁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

學習,對他們而言,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件有樂趣、有意義的事。

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夠在自己的學習中做主的孩子,長大後都比較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他們更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家長要學會分清自己與孩子的界限,否則永遠無法停止焦慮。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主,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意願而活。孩子也是一樣。

那些不能為自己做主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自主的機會。比如,有些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家長介入過多,讓孩子失去了主導權,所以,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他們往往會從其他方面去尋找出口。

如果家長處處干涉,那這個孩子的人生可能就會很悲慘,因為這會導致他什麼也做不成,最後形成了“習得性無助”心態,自暴自棄。

我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位媽媽非常焦慮地向樊登求助。

她的女兒15歲,一直想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她在私底下找了一些職業的俱樂部,憑藉自己的努力,已經達到了入圍職業選手的水平。但媽媽認為,人應該走正統的教育之路,很擔心女兒在關鍵的時期偏離她的人生軌道。

女兒告訴媽媽,她想通過職業電競賺第一桶金,然後再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願意按照父母規則的道路“按部就班”地朝九晚五。

媽媽用過強制的手段阻止女兒,遭到了女兒最強烈的對抗。現在她女兒對學習完全不感興趣了。

媽媽迫切希望樊登老師“能給這些迷戀網遊青少年一些建議。”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然而樊登的建議不是給女兒,而是給媽媽的。他告訴媽媽: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需要在試錯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如果女兒成功了,那她不就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就算她失敗了,她也通過自己努力嘗試過,此時再回歸到正常的人生軌跡也來得及。一個人的未來有無限可能,為什麼一定要以你的規劃來侷限孩子呢?不讓她嘗試,才是她的一個終生遺憾。

但媽媽依然很焦慮,她的意思是,等她女兒考上了大學,再想追求自己的夢想,她就不反對了。

其實,這只是媽媽的一種假設。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假設是不會成立的。更大的可能是,孩子考上了大學之後,再回頭尋找夢想,媽媽會更加反對。到時她又會覺得,女兒四年的大學白上了。

一個愛控制孩子人生的家長,不會因為孩子到了某個階段就不控制了。上學時,控制學習;大學畢業後,控制工作;工作後,又控制孩子找對象和婚姻生活,如此沒完沒了,永無止境。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信任孩子,是一項很重要的愛的能力。

試圖控制自己無法控制的一切,是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做的一件事。這緣於他們對孩子的不信任,更是緣於他們對自己的不信任。因為他們沒有掌握自己人生的能力,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才會試圖通過控制孩子來找到一點控制感。

每個人是在自己的經歷和思考中成熟的,而不是在別人的安排中成熟。從小在被父母控制和安排中長大的孩子,只會朝著兩個方向發展:

一是被動服從別人安排,成為一個沒有自我、沒有思想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成為媽寶和啃老族,一輩子沒有目標,渾渾噩噩地混日子。

二是永遠在同父母對抗,他們這一輩子所做的事就是,只要和父母所想的不一樣就行了。

這樣,父母就永遠在操心焦慮,而孩子如果把能量消耗在與父母的對抗上,就永遠也學不會自我成長,只會在盲目的任性中度過一生。

"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學習究竟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

開學十幾天了,孩子也該進入學習狀態了吧?家長們的願望一定是這樣的,但有時總不會事遂人願。

這不,一些家長又開始焦慮了,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在神遊,始終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就連最起碼的聽課、寫作業都需要家長操心。最近,我的鄰居又響起了熟悉的“陪作業怒吼”。

孩子學習為什麼總要家長操心?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呀。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孩子自己要好好學習呢?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好好學習了,將來才有好的人生和出路,而孩子卻不知道我好好學習是為了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為什麼是家長為孩子的出路操心,而不是孩子自己操心?難道學習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難道孩子過的不是自己的人生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主動自覺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中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學,變得被動和逃避學習。

有人說,孩子太小,還沒有形成學習的意識,父母總是要引導吧。的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引導孩子形成學習意識和習慣,是他們一種愛的責任和體現。

注意,這裡說的是引導,而不是主導。問題是許多家長把引導變成了主導,自己佔據了主動的地位,孩子就只能退居被動的位置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是在幫助孩子學習嗎?

我見過一個很普遍的觀點是:

在孩子上小學時,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寫作業,上了中學才可以放手。

認同這一觀點的家長通常會覺得,小學的孩子沒有主動自覺學習的意識,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才需要父母的長期幫助。

結果似乎也證實了他們的觀點:他們的孩子的確需要一直陪著才能勉強完成學習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正是你這樣的長期“幫助”才使孩子喪失了正常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你一定不信。

很遺憾,事實就是:當你覺得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時,孩子就學不會為自己負責了

於是學習就從孩子的事變成了你的事,孩子覺得只是在為你而學習,於是你必須督促他們。同時,你的行為也向孩子暗示:沒有你的幫助,他是無法獨立學習的。這種暗示往往很靈驗。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孩子的學習習慣的確是要在小學前養成。但是,如何養成學習習慣,需要家長用點心思,而不是簡單地用一種莽力:陪。

事實上,很多家長口中的陪,就是監督。監督,代表著不信任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監督中還有一層很重要的任務:挑錯和糾錯。家長如果不挑錯,這個監督對他們就沒有意義了,他們也肯定不陪了。

這兩點,對孩子來說,都在傳達著家長的同一個意思:否定。當學習成了這樣的一種糟糕體驗,孩子自然就會產生牴觸心理,當然也不會主動自覺地完成作業了。

這樣的“陪同”下,孩子完全失去的主動性和自制力,沒有自由,怎麼可能學會節制?成天讓你管得透不過氣,當你不在時,孩子還不趁機放鬆放鬆、透氣透氣?而這種“放鬆”“透氣”是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因為他們壓抑太久了!

這就是孩子不主動不自覺學習的主要原因。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暫時的“陪”是為了長期的“不陪”。

只有儘快養成不陪孩子學習的習慣,孩子才能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事,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暫時的“陪”,是為了今後更好地放手,在孩子沒有學習意識時,巧妙地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意識,引導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比如通過講故事、陪孩子做遊戲等過程中,培養孩子專注力,讓孩子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學習,順利進入學習的狀態。

然後,家長靜靜地退出,雙方各自專心地做自己的事。這才是真正的引導。

這樣的陪同,家長會把孩子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只是在孩子真正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啟發一下,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解決問題。

於是,一個主動、自覺、獨立學習的孩子就漸漸地生成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最好的狀態,是從一開始就能夠做到不陪,讓孩子始終意識到“學習是我自己的事”。

只要前期引導得當,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大量的事實證明,小學的孩子是能夠自覺獨立學習的,他們不需要大人的陪同。

我就沒有陪我女兒寫過作業。我只是在她寫完後簡單地檢查一下,告訴她“你完成得很棒”,“你只有一個字寫錯了”或“只是有一道題沒有做對”。至於哪個字和哪道題,我也不會告訴她,這樣,她就養成了自己檢查,尋找錯誤並訂正錯誤的習慣。她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我很少操心女兒的學習,而我女兒則說,她“從不擔心自己考不上大學”。

尹建莉在她的一次分享中,也說自己沒有陪女兒寫作業的習慣。事實上,我們見過很多學霸的經驗分享,他們都沒有讓父母陪過作業。他們在父母的充分信任裡,擁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

學習,對他們而言,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件有樂趣、有意義的事。

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夠在自己的學習中做主的孩子,長大後都比較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他們更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家長要學會分清自己與孩子的界限,否則永遠無法停止焦慮。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主,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意願而活。孩子也是一樣。

那些不能為自己做主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自主的機會。比如,有些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家長介入過多,讓孩子失去了主導權,所以,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他們往往會從其他方面去尋找出口。

如果家長處處干涉,那這個孩子的人生可能就會很悲慘,因為這會導致他什麼也做不成,最後形成了“習得性無助”心態,自暴自棄。

我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位媽媽非常焦慮地向樊登求助。

她的女兒15歲,一直想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她在私底下找了一些職業的俱樂部,憑藉自己的努力,已經達到了入圍職業選手的水平。但媽媽認為,人應該走正統的教育之路,很擔心女兒在關鍵的時期偏離她的人生軌道。

女兒告訴媽媽,她想通過職業電競賺第一桶金,然後再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願意按照父母規則的道路“按部就班”地朝九晚五。

媽媽用過強制的手段阻止女兒,遭到了女兒最強烈的對抗。現在她女兒對學習完全不感興趣了。

媽媽迫切希望樊登老師“能給這些迷戀網遊青少年一些建議。”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然而樊登的建議不是給女兒,而是給媽媽的。他告訴媽媽: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需要在試錯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如果女兒成功了,那她不就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就算她失敗了,她也通過自己努力嘗試過,此時再回歸到正常的人生軌跡也來得及。一個人的未來有無限可能,為什麼一定要以你的規劃來侷限孩子呢?不讓她嘗試,才是她的一個終生遺憾。

但媽媽依然很焦慮,她的意思是,等她女兒考上了大學,再想追求自己的夢想,她就不反對了。

其實,這只是媽媽的一種假設。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假設是不會成立的。更大的可能是,孩子考上了大學之後,再回頭尋找夢想,媽媽會更加反對。到時她又會覺得,女兒四年的大學白上了。

一個愛控制孩子人生的家長,不會因為孩子到了某個階段就不控制了。上學時,控制學習;大學畢業後,控制工作;工作後,又控制孩子找對象和婚姻生活,如此沒完沒了,永無止境。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信任孩子,是一項很重要的愛的能力。

試圖控制自己無法控制的一切,是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做的一件事。這緣於他們對孩子的不信任,更是緣於他們對自己的不信任。因為他們沒有掌握自己人生的能力,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才會試圖通過控制孩子來找到一點控制感。

每個人是在自己的經歷和思考中成熟的,而不是在別人的安排中成熟。從小在被父母控制和安排中長大的孩子,只會朝著兩個方向發展:

一是被動服從別人安排,成為一個沒有自我、沒有思想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成為媽寶和啃老族,一輩子沒有目標,渾渾噩噩地混日子。

二是永遠在同父母對抗,他們這一輩子所做的事就是,只要和父母所想的不一樣就行了。

這樣,父母就永遠在操心焦慮,而孩子如果把能量消耗在與父母的對抗上,就永遠也學不會自我成長,只會在盲目的任性中度過一生。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曾經就有一個孩子,從小父母就嚴厲監督他學習,當然這種監督是有效果的,兒子最終考上了大學。但兒子接下來卻做了一件讓父母想不到的大事:他在大一那年就退學了!

父母又氣又急,怒氣沖天地責備兒子,沒想到,兒子的一句讓他們啞口無言了。他說:

你們說過,等我考上大學就不管我了,為什麼現在還要來管我?

如果父母學不會對孩子放手,在他們控制管教下的孩子也永遠學不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小時候,學習有父母替他操心著急,長大後,他們依然任性折騰,他們失敗後隨時可以回到父母身邊啃老。

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為自己負責的權利和機會,他們已經學不會獨立了,習慣了依賴,習慣了有人負責自己的人生。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學習究竟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

開學十幾天了,孩子也該進入學習狀態了吧?家長們的願望一定是這樣的,但有時總不會事遂人願。

這不,一些家長又開始焦慮了,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在神遊,始終無法進入學習狀態。就連最起碼的聽課、寫作業都需要家長操心。最近,我的鄰居又響起了熟悉的“陪作業怒吼”。

孩子學習為什麼總要家長操心?因為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呀。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孩子自己要好好學習呢?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好好學習了,將來才有好的人生和出路,而孩子卻不知道我好好學習是為了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為什麼是家長為孩子的出路操心,而不是孩子自己操心?難道學習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難道孩子過的不是自己的人生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主動自覺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中時刻監督、控制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父母而學,變得被動和逃避學習。

有人說,孩子太小,還沒有形成學習的意識,父母總是要引導吧。的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引導孩子形成學習意識和習慣,是他們一種愛的責任和體現。

注意,這裡說的是引導,而不是主導。問題是許多家長把引導變成了主導,自己佔據了主動的地位,孩子就只能退居被動的位置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是在幫助孩子學習嗎?

我見過一個很普遍的觀點是:

在孩子上小學時,家長一定要陪孩子寫作業,上了中學才可以放手。

認同這一觀點的家長通常會覺得,小學的孩子沒有主動自覺學習的意識,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才需要父母的長期幫助。

結果似乎也證實了他們的觀點:他們的孩子的確需要一直陪著才能勉強完成學習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正是你這樣的長期“幫助”才使孩子喪失了正常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你一定不信。

很遺憾,事實就是:當你覺得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時,孩子就學不會為自己負責了

於是學習就從孩子的事變成了你的事,孩子覺得只是在為你而學習,於是你必須督促他們。同時,你的行為也向孩子暗示:沒有你的幫助,他是無法獨立學習的。這種暗示往往很靈驗。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孩子的學習習慣的確是要在小學前養成。但是,如何養成學習習慣,需要家長用點心思,而不是簡單地用一種莽力:陪。

事實上,很多家長口中的陪,就是監督。監督,代表著不信任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監督中還有一層很重要的任務:挑錯和糾錯。家長如果不挑錯,這個監督對他們就沒有意義了,他們也肯定不陪了。

這兩點,對孩子來說,都在傳達著家長的同一個意思:否定。當學習成了這樣的一種糟糕體驗,孩子自然就會產生牴觸心理,當然也不會主動自覺地完成作業了。

這樣的“陪同”下,孩子完全失去的主動性和自制力,沒有自由,怎麼可能學會節制?成天讓你管得透不過氣,當你不在時,孩子還不趁機放鬆放鬆、透氣透氣?而這種“放鬆”“透氣”是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因為他們壓抑太久了!

這就是孩子不主動不自覺學習的主要原因。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暫時的“陪”是為了長期的“不陪”。

只有儘快養成不陪孩子學習的習慣,孩子才能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事,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暫時的“陪”,是為了今後更好地放手,在孩子沒有學習意識時,巧妙地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意識,引導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比如通過講故事、陪孩子做遊戲等過程中,培養孩子專注力,讓孩子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學習,順利進入學習的狀態。

然後,家長靜靜地退出,雙方各自專心地做自己的事。這才是真正的引導。

這樣的陪同,家長會把孩子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只是在孩子真正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啟發一下,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解決問題。

於是,一個主動、自覺、獨立學習的孩子就漸漸地生成了。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最好的狀態,是從一開始就能夠做到不陪,讓孩子始終意識到“學習是我自己的事”。

只要前期引導得當,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大量的事實證明,小學的孩子是能夠自覺獨立學習的,他們不需要大人的陪同。

我就沒有陪我女兒寫過作業。我只是在她寫完後簡單地檢查一下,告訴她“你完成得很棒”,“你只有一個字寫錯了”或“只是有一道題沒有做對”。至於哪個字和哪道題,我也不會告訴她,這樣,她就養成了自己檢查,尋找錯誤並訂正錯誤的習慣。她獨立學習的能力就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我很少操心女兒的學習,而我女兒則說,她“從不擔心自己考不上大學”。

尹建莉在她的一次分享中,也說自己沒有陪女兒寫作業的習慣。事實上,我們見過很多學霸的經驗分享,他們都沒有讓父母陪過作業。他們在父母的充分信任裡,擁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

學習,對他們而言,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件有樂趣、有意義的事。

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夠在自己的學習中做主的孩子,長大後都比較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他們更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家長要學會分清自己與孩子的界限,否則永遠無法停止焦慮。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主,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意願而活。孩子也是一樣。

那些不能為自己做主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自主的機會。比如,有些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家長介入過多,讓孩子失去了主導權,所以,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他們往往會從其他方面去尋找出口。

如果家長處處干涉,那這個孩子的人生可能就會很悲慘,因為這會導致他什麼也做不成,最後形成了“習得性無助”心態,自暴自棄。

我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位媽媽非常焦慮地向樊登求助。

她的女兒15歲,一直想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她在私底下找了一些職業的俱樂部,憑藉自己的努力,已經達到了入圍職業選手的水平。但媽媽認為,人應該走正統的教育之路,很擔心女兒在關鍵的時期偏離她的人生軌道。

女兒告訴媽媽,她想通過職業電競賺第一桶金,然後再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願意按照父母規則的道路“按部就班”地朝九晚五。

媽媽用過強制的手段阻止女兒,遭到了女兒最強烈的對抗。現在她女兒對學習完全不感興趣了。

媽媽迫切希望樊登老師“能給這些迷戀網遊青少年一些建議。”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然而樊登的建議不是給女兒,而是給媽媽的。他告訴媽媽: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需要在試錯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如果女兒成功了,那她不就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就算她失敗了,她也通過自己努力嘗試過,此時再回歸到正常的人生軌跡也來得及。一個人的未來有無限可能,為什麼一定要以你的規劃來侷限孩子呢?不讓她嘗試,才是她的一個終生遺憾。

但媽媽依然很焦慮,她的意思是,等她女兒考上了大學,再想追求自己的夢想,她就不反對了。

其實,這只是媽媽的一種假設。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假設是不會成立的。更大的可能是,孩子考上了大學之後,再回頭尋找夢想,媽媽會更加反對。到時她又會覺得,女兒四年的大學白上了。

一個愛控制孩子人生的家長,不會因為孩子到了某個階段就不控制了。上學時,控制學習;大學畢業後,控制工作;工作後,又控制孩子找對象和婚姻生活,如此沒完沒了,永無止境。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信任孩子,是一項很重要的愛的能力。

試圖控制自己無法控制的一切,是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做的一件事。這緣於他們對孩子的不信任,更是緣於他們對自己的不信任。因為他們沒有掌握自己人生的能力,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才會試圖通過控制孩子來找到一點控制感。

每個人是在自己的經歷和思考中成熟的,而不是在別人的安排中成熟。從小在被父母控制和安排中長大的孩子,只會朝著兩個方向發展:

一是被動服從別人安排,成為一個沒有自我、沒有思想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成為媽寶和啃老族,一輩子沒有目標,渾渾噩噩地混日子。

二是永遠在同父母對抗,他們這一輩子所做的事就是,只要和父母所想的不一樣就行了。

這樣,父母就永遠在操心焦慮,而孩子如果把能量消耗在與父母的對抗上,就永遠也學不會自我成長,只會在盲目的任性中度過一生。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曾經就有一個孩子,從小父母就嚴厲監督他學習,當然這種監督是有效果的,兒子最終考上了大學。但兒子接下來卻做了一件讓父母想不到的大事:他在大一那年就退學了!

父母又氣又急,怒氣沖天地責備兒子,沒想到,兒子的一句讓他們啞口無言了。他說:

你們說過,等我考上大學就不管我了,為什麼現在還要來管我?

如果父母學不會對孩子放手,在他們控制管教下的孩子也永遠學不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小時候,學習有父母替他操心著急,長大後,他們依然任性折騰,他們失敗後隨時可以回到父母身邊啃老。

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們為自己負責的權利和機會,他們已經學不會獨立了,習慣了依賴,習慣了有人負責自己的人生。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不學會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家長永遠也無法停止焦慮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教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因為我們太焦慮了

我們的教育技術層面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了

家長的教育焦慮,是對孩子的隱形否定,也是對自己不滿意的體現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素質教育觀察推送的這份閱讀清單,幫你快速找到想看的精品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