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是不勇敢,你只是膽子小'

不完美媽媽 跳水 游泳 涵涵媽育兒 2019-08-24
"

我們之前說過,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就算害怕也能克服恐懼,迎難而上。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害怕,我們常說靜待花開,並不是不作為,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在有效引導的同時,尊重孩子成長的節奏。

美國心理學家,親子教育專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2》一書中曾講過:

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成長中不曾產生過擔憂或焦慮。

1-2歲的嬰幼兒常常在以下情況中產生焦慮:親子分離、獨自一人,噪音太大,突發事件,陌生人和陌生環境。

2-4歲的孩子除了上述焦慮外,還會害怕動物、洗澡、想象中的怪獸以及死亡。如廁訓練、反覆無常的規則等。

4-6歲的孩子常常會對更多的情境產生焦慮,如:暴風雨、戰爭、醫生(尤其是牙醫),等等。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區分夢境、幻想和現實,這也會加重他們的焦慮。對他們來說動畫片裡的暴力或昨晚的怪夢,就像真實發生在身邊一樣。在這個階段,容易緊張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行為退步,例如夜裡尿床,甚至白天大小便失禁。

"

我們之前說過,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就算害怕也能克服恐懼,迎難而上。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害怕,我們常說靜待花開,並不是不作為,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在有效引導的同時,尊重孩子成長的節奏。

美國心理學家,親子教育專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2》一書中曾講過:

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成長中不曾產生過擔憂或焦慮。

1-2歲的嬰幼兒常常在以下情況中產生焦慮:親子分離、獨自一人,噪音太大,突發事件,陌生人和陌生環境。

2-4歲的孩子除了上述焦慮外,還會害怕動物、洗澡、想象中的怪獸以及死亡。如廁訓練、反覆無常的規則等。

4-6歲的孩子常常會對更多的情境產生焦慮,如:暴風雨、戰爭、醫生(尤其是牙醫),等等。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區分夢境、幻想和現實,這也會加重他們的焦慮。對他們來說動畫片裡的暴力或昨晚的怪夢,就像真實發生在身邊一樣。在這個階段,容易緊張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行為退步,例如夜裡尿床,甚至白天大小便失禁。

孩子你不是不勇敢,你只是膽子小


孩子有緊張,有害怕都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大人如何做呢?是放手不管,靜待花開?還是往前推一把,亦或是告訴他“這沒什麼好怕”的呢?

我想拿涵涵成長中的類似事件,舉例說一說,我的應對策略。

前幾天給涵涵報了游泳班,因為我看見潺動的水頭暈,所以每次都是爸爸跟著下水,但我會一直坐在看臺上看他們的互動情況。

體驗課的時候,涵涵不敢跳水,除此之外,其他互動環節都表現的很積極。

作為媽媽,看到別的孩子都積極跳水,涵涵不敢跳,我不焦慮那是假的。可旁邊坐著的老師跟我說:“你是沒見過整節課坐在游泳池邊不下水的,還有在池子周圍跑來跑去,就是不過來的。”

老母親的焦慮,一下子因為這句話就被打消了。後來,又聽她說,涵涵這次上體驗課就她一個新人,其他人至少學了一週了,那我就徹底放鬆了。

正式上第一節課的時候,涵同學還是害怕跳水,不過這次好多了,不是像第一次一樣,死活不跳了。當然他們這個班這次都是新生,人家其他小朋友都敢跳,看來,涵涵確實有些膽子小。

因為她怕水嗆到鼻子和嘴裡,所以每次跳的時候都小心翼翼,並且用手臂緊緊地抱住爸爸脖子,不讓水進到鼻子和嘴裡。

涵涵爸爸呢,也有相應對策,他在涵涵跳到他身上的那一刻,會往下一蹲,涵涵自然就難以躲過,慢慢地也就學會了憋氣。

明顯的進步除了敢跳了,還有就是出來洗澡的時候,敢在淋浴上面洗頭了。涵同學洗頭,一直是享受的貴賓待遇——躺著洗。而如今竟然主動要求在淋浴洗,這是不怕水淹臉部的一種進步呀。

"

我們之前說過,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就算害怕也能克服恐懼,迎難而上。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害怕,我們常說靜待花開,並不是不作為,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在有效引導的同時,尊重孩子成長的節奏。

美國心理學家,親子教育專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2》一書中曾講過:

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成長中不曾產生過擔憂或焦慮。

1-2歲的嬰幼兒常常在以下情況中產生焦慮:親子分離、獨自一人,噪音太大,突發事件,陌生人和陌生環境。

2-4歲的孩子除了上述焦慮外,還會害怕動物、洗澡、想象中的怪獸以及死亡。如廁訓練、反覆無常的規則等。

4-6歲的孩子常常會對更多的情境產生焦慮,如:暴風雨、戰爭、醫生(尤其是牙醫),等等。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區分夢境、幻想和現實,這也會加重他們的焦慮。對他們來說動畫片裡的暴力或昨晚的怪夢,就像真實發生在身邊一樣。在這個階段,容易緊張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行為退步,例如夜裡尿床,甚至白天大小便失禁。

孩子你不是不勇敢,你只是膽子小


孩子有緊張,有害怕都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大人如何做呢?是放手不管,靜待花開?還是往前推一把,亦或是告訴他“這沒什麼好怕”的呢?

我想拿涵涵成長中的類似事件,舉例說一說,我的應對策略。

前幾天給涵涵報了游泳班,因為我看見潺動的水頭暈,所以每次都是爸爸跟著下水,但我會一直坐在看臺上看他們的互動情況。

體驗課的時候,涵涵不敢跳水,除此之外,其他互動環節都表現的很積極。

作為媽媽,看到別的孩子都積極跳水,涵涵不敢跳,我不焦慮那是假的。可旁邊坐著的老師跟我說:“你是沒見過整節課坐在游泳池邊不下水的,還有在池子周圍跑來跑去,就是不過來的。”

老母親的焦慮,一下子因為這句話就被打消了。後來,又聽她說,涵涵這次上體驗課就她一個新人,其他人至少學了一週了,那我就徹底放鬆了。

正式上第一節課的時候,涵同學還是害怕跳水,不過這次好多了,不是像第一次一樣,死活不跳了。當然他們這個班這次都是新生,人家其他小朋友都敢跳,看來,涵涵確實有些膽子小。

因為她怕水嗆到鼻子和嘴裡,所以每次跳的時候都小心翼翼,並且用手臂緊緊地抱住爸爸脖子,不讓水進到鼻子和嘴裡。

涵涵爸爸呢,也有相應對策,他在涵涵跳到他身上的那一刻,會往下一蹲,涵涵自然就難以躲過,慢慢地也就學會了憋氣。

明顯的進步除了敢跳了,還有就是出來洗澡的時候,敢在淋浴上面洗頭了。涵同學洗頭,一直是享受的貴賓待遇——躺著洗。而如今竟然主動要求在淋浴洗,這是不怕水淹臉部的一種進步呀。

孩子你不是不勇敢,你只是膽子小


我們再講第二個事例,講完後,一起說解決辦法。

涵涵小時候被老人用大灰狼嚇唬過,後來一直怕大灰狼,我告訴她,大灰狼現在都被關在動物園裡,可是她還是害怕,說:“萬一看守動物園的管理員沒看好,大灰狼偷著跑出來,藏在了我們家咋辦呢?”

涵涵還害怕狗,這完全是遺傳我,或者說被我影響的,因為她小時候是沒這麼害怕的。

我見到小狗就本能地緊張。有一次,我剛跟涵涵一起進了小區的門,迎面跑來一隻狗。

涵涵問我:“媽媽,你害怕嗎?”

我說:“不怕,媽媽只是怕你害怕。”

她繼續問:“那你不害怕,你把我手抓這麼緊幹嘛?”

你看,我們的身體是最誠實的。很多時候,很多東西,你明明知道沒那麼可怕,但就是忍不住要害怕,比如:假的蛇。

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有二,其一信息傳遞的途徑不同,信息通過感官進入大腦之後,首先會到達本能系統,然後才到達理智系統,本能系統先接收到信息。

其二,相關研究表明,本能系統的處理速度是理智系統的50倍。

所以,當我們看見害怕的東西時,本能要比理智反應的快。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遇到孩子害怕、退縮的時候,講道理是沒用的。因為就算孩子明白道理,依然沒有辦法克服恐懼呀。

"

我們之前說過,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就算害怕也能克服恐懼,迎難而上。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害怕,我們常說靜待花開,並不是不作為,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在有效引導的同時,尊重孩子成長的節奏。

美國心理學家,親子教育專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2》一書中曾講過:

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成長中不曾產生過擔憂或焦慮。

1-2歲的嬰幼兒常常在以下情況中產生焦慮:親子分離、獨自一人,噪音太大,突發事件,陌生人和陌生環境。

2-4歲的孩子除了上述焦慮外,還會害怕動物、洗澡、想象中的怪獸以及死亡。如廁訓練、反覆無常的規則等。

4-6歲的孩子常常會對更多的情境產生焦慮,如:暴風雨、戰爭、醫生(尤其是牙醫),等等。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區分夢境、幻想和現實,這也會加重他們的焦慮。對他們來說動畫片裡的暴力或昨晚的怪夢,就像真實發生在身邊一樣。在這個階段,容易緊張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行為退步,例如夜裡尿床,甚至白天大小便失禁。

孩子你不是不勇敢,你只是膽子小


孩子有緊張,有害怕都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大人如何做呢?是放手不管,靜待花開?還是往前推一把,亦或是告訴他“這沒什麼好怕”的呢?

我想拿涵涵成長中的類似事件,舉例說一說,我的應對策略。

前幾天給涵涵報了游泳班,因為我看見潺動的水頭暈,所以每次都是爸爸跟著下水,但我會一直坐在看臺上看他們的互動情況。

體驗課的時候,涵涵不敢跳水,除此之外,其他互動環節都表現的很積極。

作為媽媽,看到別的孩子都積極跳水,涵涵不敢跳,我不焦慮那是假的。可旁邊坐著的老師跟我說:“你是沒見過整節課坐在游泳池邊不下水的,還有在池子周圍跑來跑去,就是不過來的。”

老母親的焦慮,一下子因為這句話就被打消了。後來,又聽她說,涵涵這次上體驗課就她一個新人,其他人至少學了一週了,那我就徹底放鬆了。

正式上第一節課的時候,涵同學還是害怕跳水,不過這次好多了,不是像第一次一樣,死活不跳了。當然他們這個班這次都是新生,人家其他小朋友都敢跳,看來,涵涵確實有些膽子小。

因為她怕水嗆到鼻子和嘴裡,所以每次跳的時候都小心翼翼,並且用手臂緊緊地抱住爸爸脖子,不讓水進到鼻子和嘴裡。

涵涵爸爸呢,也有相應對策,他在涵涵跳到他身上的那一刻,會往下一蹲,涵涵自然就難以躲過,慢慢地也就學會了憋氣。

明顯的進步除了敢跳了,還有就是出來洗澡的時候,敢在淋浴上面洗頭了。涵同學洗頭,一直是享受的貴賓待遇——躺著洗。而如今竟然主動要求在淋浴洗,這是不怕水淹臉部的一種進步呀。

孩子你不是不勇敢,你只是膽子小


我們再講第二個事例,講完後,一起說解決辦法。

涵涵小時候被老人用大灰狼嚇唬過,後來一直怕大灰狼,我告訴她,大灰狼現在都被關在動物園裡,可是她還是害怕,說:“萬一看守動物園的管理員沒看好,大灰狼偷著跑出來,藏在了我們家咋辦呢?”

涵涵還害怕狗,這完全是遺傳我,或者說被我影響的,因為她小時候是沒這麼害怕的。

我見到小狗就本能地緊張。有一次,我剛跟涵涵一起進了小區的門,迎面跑來一隻狗。

涵涵問我:“媽媽,你害怕嗎?”

我說:“不怕,媽媽只是怕你害怕。”

她繼續問:“那你不害怕,你把我手抓這麼緊幹嘛?”

你看,我們的身體是最誠實的。很多時候,很多東西,你明明知道沒那麼可怕,但就是忍不住要害怕,比如:假的蛇。

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有二,其一信息傳遞的途徑不同,信息通過感官進入大腦之後,首先會到達本能系統,然後才到達理智系統,本能系統先接收到信息。

其二,相關研究表明,本能系統的處理速度是理智系統的50倍。

所以,當我們看見害怕的東西時,本能要比理智反應的快。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遇到孩子害怕、退縮的時候,講道理是沒用的。因為就算孩子明白道理,依然沒有辦法克服恐懼呀。

孩子你不是不勇敢,你只是膽子小


既然講道理沒用,那怎麼幫助孩子克服害怕的情緒呢?

1. 鼓勵孩子嘗試

還記得我舉過的上滑滑梯上的攀登架的例子嗎?孩子在過獨木橋、攀登架等設施的時候,會害怕,不代表他們不想挑戰自我。

就像涵涵怕跳水,但是卻非常想學游泳一樣。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一邊保護孩子,一邊鼓勵她嘗試。哪怕你第一次是手扶著她走過去,當孩子挑戰成功後,她就會更自信。

剛才我們說了,孩子面對害怕的東西的時候,會有本能系統和理性系統,在他們的小腦袋裡,這倆系統常常打架,如果沒有大人幫忙,常常會是本能系統壓制理性系統,孩子退縮不前。

而一旦孩子勇敢嘗試一次後,就會知道,噢,真的沒我想的那麼可怕,正所謂小馬過河,深淺自知。所以,不妨保護著孩子讓他先嚐試一次。

2. 外化“害怕”的情緒

英語演講比賽的時候,孩子們上臺前,好多家長在旁邊問自家寶寶,“你緊張嗎?”或者說“你別緊張哈”。

我總覺得孩子不緊張,都被影響的緊張了。

緊張是正常存在的一種情緒,適度的緊張有利於孩子積極應對和準備做好某件事,過度的緊張需要克服,但克服緊張不是靠安慰的。而是要跟孩子一起調節緊張情緒。

比如我們可以給害怕起個形象化的名字,將他叫做“怕怕”。我們對孩子說,現在你要上臺演講了,怕怕有些緊張,我們一起幫助它吧。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第一,告訴孩子,我有害怕,有傷心這些情緒,但他們並不完全代表我,會害怕很正常,並不能以此斷定,我是個膽小鬼,我不勇敢。讓孩子相信自己有克服這個情緒的能力。

第二,這樣做,會給孩子一個角色轉換,讓孩子不再是那個被動接受幫助的人,而變成了主動幫助別人的人。更利於調動孩子積極的情緒。

"

我們之前說過,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就算害怕也能克服恐懼,迎難而上。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害怕,我們常說靜待花開,並不是不作為,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在有效引導的同時,尊重孩子成長的節奏。

美國心理學家,親子教育專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2》一書中曾講過:

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成長中不曾產生過擔憂或焦慮。

1-2歲的嬰幼兒常常在以下情況中產生焦慮:親子分離、獨自一人,噪音太大,突發事件,陌生人和陌生環境。

2-4歲的孩子除了上述焦慮外,還會害怕動物、洗澡、想象中的怪獸以及死亡。如廁訓練、反覆無常的規則等。

4-6歲的孩子常常會對更多的情境產生焦慮,如:暴風雨、戰爭、醫生(尤其是牙醫),等等。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區分夢境、幻想和現實,這也會加重他們的焦慮。對他們來說動畫片裡的暴力或昨晚的怪夢,就像真實發生在身邊一樣。在這個階段,容易緊張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行為退步,例如夜裡尿床,甚至白天大小便失禁。

孩子你不是不勇敢,你只是膽子小


孩子有緊張,有害怕都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大人如何做呢?是放手不管,靜待花開?還是往前推一把,亦或是告訴他“這沒什麼好怕”的呢?

我想拿涵涵成長中的類似事件,舉例說一說,我的應對策略。

前幾天給涵涵報了游泳班,因為我看見潺動的水頭暈,所以每次都是爸爸跟著下水,但我會一直坐在看臺上看他們的互動情況。

體驗課的時候,涵涵不敢跳水,除此之外,其他互動環節都表現的很積極。

作為媽媽,看到別的孩子都積極跳水,涵涵不敢跳,我不焦慮那是假的。可旁邊坐著的老師跟我說:“你是沒見過整節課坐在游泳池邊不下水的,還有在池子周圍跑來跑去,就是不過來的。”

老母親的焦慮,一下子因為這句話就被打消了。後來,又聽她說,涵涵這次上體驗課就她一個新人,其他人至少學了一週了,那我就徹底放鬆了。

正式上第一節課的時候,涵同學還是害怕跳水,不過這次好多了,不是像第一次一樣,死活不跳了。當然他們這個班這次都是新生,人家其他小朋友都敢跳,看來,涵涵確實有些膽子小。

因為她怕水嗆到鼻子和嘴裡,所以每次跳的時候都小心翼翼,並且用手臂緊緊地抱住爸爸脖子,不讓水進到鼻子和嘴裡。

涵涵爸爸呢,也有相應對策,他在涵涵跳到他身上的那一刻,會往下一蹲,涵涵自然就難以躲過,慢慢地也就學會了憋氣。

明顯的進步除了敢跳了,還有就是出來洗澡的時候,敢在淋浴上面洗頭了。涵同學洗頭,一直是享受的貴賓待遇——躺著洗。而如今竟然主動要求在淋浴洗,這是不怕水淹臉部的一種進步呀。

孩子你不是不勇敢,你只是膽子小


我們再講第二個事例,講完後,一起說解決辦法。

涵涵小時候被老人用大灰狼嚇唬過,後來一直怕大灰狼,我告訴她,大灰狼現在都被關在動物園裡,可是她還是害怕,說:“萬一看守動物園的管理員沒看好,大灰狼偷著跑出來,藏在了我們家咋辦呢?”

涵涵還害怕狗,這完全是遺傳我,或者說被我影響的,因為她小時候是沒這麼害怕的。

我見到小狗就本能地緊張。有一次,我剛跟涵涵一起進了小區的門,迎面跑來一隻狗。

涵涵問我:“媽媽,你害怕嗎?”

我說:“不怕,媽媽只是怕你害怕。”

她繼續問:“那你不害怕,你把我手抓這麼緊幹嘛?”

你看,我們的身體是最誠實的。很多時候,很多東西,你明明知道沒那麼可怕,但就是忍不住要害怕,比如:假的蛇。

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有二,其一信息傳遞的途徑不同,信息通過感官進入大腦之後,首先會到達本能系統,然後才到達理智系統,本能系統先接收到信息。

其二,相關研究表明,本能系統的處理速度是理智系統的50倍。

所以,當我們看見害怕的東西時,本能要比理智反應的快。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遇到孩子害怕、退縮的時候,講道理是沒用的。因為就算孩子明白道理,依然沒有辦法克服恐懼呀。

孩子你不是不勇敢,你只是膽子小


既然講道理沒用,那怎麼幫助孩子克服害怕的情緒呢?

1. 鼓勵孩子嘗試

還記得我舉過的上滑滑梯上的攀登架的例子嗎?孩子在過獨木橋、攀登架等設施的時候,會害怕,不代表他們不想挑戰自我。

就像涵涵怕跳水,但是卻非常想學游泳一樣。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一邊保護孩子,一邊鼓勵她嘗試。哪怕你第一次是手扶著她走過去,當孩子挑戰成功後,她就會更自信。

剛才我們說了,孩子面對害怕的東西的時候,會有本能系統和理性系統,在他們的小腦袋裡,這倆系統常常打架,如果沒有大人幫忙,常常會是本能系統壓制理性系統,孩子退縮不前。

而一旦孩子勇敢嘗試一次後,就會知道,噢,真的沒我想的那麼可怕,正所謂小馬過河,深淺自知。所以,不妨保護著孩子讓他先嚐試一次。

2. 外化“害怕”的情緒

英語演講比賽的時候,孩子們上臺前,好多家長在旁邊問自家寶寶,“你緊張嗎?”或者說“你別緊張哈”。

我總覺得孩子不緊張,都被影響的緊張了。

緊張是正常存在的一種情緒,適度的緊張有利於孩子積極應對和準備做好某件事,過度的緊張需要克服,但克服緊張不是靠安慰的。而是要跟孩子一起調節緊張情緒。

比如我們可以給害怕起個形象化的名字,將他叫做“怕怕”。我們對孩子說,現在你要上臺演講了,怕怕有些緊張,我們一起幫助它吧。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第一,告訴孩子,我有害怕,有傷心這些情緒,但他們並不完全代表我,會害怕很正常,並不能以此斷定,我是個膽小鬼,我不勇敢。讓孩子相信自己有克服這個情緒的能力。

第二,這樣做,會給孩子一個角色轉換,讓孩子不再是那個被動接受幫助的人,而變成了主動幫助別人的人。更利於調動孩子積極的情緒。

孩子你不是不勇敢,你只是膽子小


3. 恐懼測量計

當孩子害怕的時候,你問他“你緊張是幾”呀?

這個測量計的等級,可以是數字,也可以是一點兒害怕、開始不妙、崩潰、暈倒等詞語,還可以是小動物,兔子、貓、狗、老虎、怪獸等。

有了測量計之後,當孩子焦慮時,只要問問孩子當時的緊張值就可以了。

對,就是這麼簡單。

即便數值很高,那麼這個問題也幫助孩子體察到了自己的內心感受,而體察的過程本身就有利於安全系統重置。

因為人在焦慮的時候,覺察危險和拉響警報的機制異常活躍,同時大腦的其他部分則受到抑制。

體察內心感受並在測量計上標出數值,這一活動,可以重新啟動大腦被抑制的部分,從而幫助孩子解除警報。

不過在測量計上標出數值,這只是開始,對於年齡大點的孩子,你還可以引導他描述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將其畫出來,之後孩子的焦慮會更加減少。

對於年齡小點的孩子,我們可以跟他一起趕跑害怕。比如使勁甩甩手臂,把害怕甩走,小小的呼一口氣,害怕或者怪獸怕癢癢,就會跑掉等。

我們大人一定要明白,害怕是很正常的一種自我保護,不要給孩子隨意貼上“懦弱”、“膽小鬼”的標籤。

一味的壓制或者取笑孩子的這種情緒,很有可能讓他變成一個膽小、不敢嘗試、害怕探索的性子。

相反,若是引導得當,我們也有可能收穫一個感覺靈敏,但卻敢於克服緊張、善於調節情緒的勇敢自信的孩子。

一切都在你的一念之間。請記住:害怕不代表不勇敢,膽小可以克服,怕就怕在孩子性格尚未形成期,咱給亂貼標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