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八十”,簡單地說就是從人小時候的樣子就能判斷這個人日後可以成長為什麼樣子,雖然這句話並不是百分百正確,不過家庭早期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髮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家長們都能忽視的。

近期美國電視劇《心靈獵人》第二季迴歸,又颳起了一波研究犯罪人員心理特質的風潮。

簡單介紹一下該劇的內容:

該劇設定為70年代的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對犯罪人員心理特質掌握和心理側寫能力還是一片空白,於是劇中的兩位主角去監獄中和在全美知名的重罪連環殺人犯們訪談,並從中分析共通性,幫助警方瞭解犯罪分子心理更快破案。
在主角和犯罪分子訪談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犯罪分子的原生家庭都出現了問題。
大部分犯人表示從小時起父母就經常無視他們的心理需求,甚至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多餘的,被嫌棄的人。
他們在犯罪的時候並沒有內疚感,甚至享受犯罪的過程,他們對生活中是非對錯擁有反社會性的判斷邏輯。

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經常說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讓孩子在一個有原則、有正確是非觀的環境中長大,這顆種子要自幼根植在孩子心中,這樣大樹才不會長歪。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八十”,簡單地說就是從人小時候的樣子就能判斷這個人日後可以成長為什麼樣子,雖然這句話並不是百分百正確,不過家庭早期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髮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家長們都能忽視的。

近期美國電視劇《心靈獵人》第二季迴歸,又颳起了一波研究犯罪人員心理特質的風潮。

簡單介紹一下該劇的內容:

該劇設定為70年代的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對犯罪人員心理特質掌握和心理側寫能力還是一片空白,於是劇中的兩位主角去監獄中和在全美知名的重罪連環殺人犯們訪談,並從中分析共通性,幫助警方瞭解犯罪分子心理更快破案。
在主角和犯罪分子訪談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犯罪分子的原生家庭都出現了問題。
大部分犯人表示從小時起父母就經常無視他們的心理需求,甚至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多餘的,被嫌棄的人。
他們在犯罪的時候並沒有內疚感,甚至享受犯罪的過程,他們對生活中是非對錯擁有反社會性的判斷邏輯。

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經常說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讓孩子在一個有原則、有正確是非觀的環境中長大,這顆種子要自幼根植在孩子心中,這樣大樹才不會長歪。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孩子的是非觀是如何形成的呢?

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為我們指出答案。

簡單來說,是非觀可以解釋為良心。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孩子在3-6歲是良心內化和認知的關鍵時期,因為父母的不同教育類型,孩子內化的良心將分為:懲罰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和善良的良心。

  • 擁有懲罰性良心的人:

他們害怕權威,容易內疚,傾向於墨守成規。

這類孩子一般在“專制型”父母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父母傾向於抑制孩子的本能,讓他們產生內疚感和恐懼感,進而形成“懲罰性的良心”。

即使成年之後,他們的心裡也像有一個內在父母的聲音,一直在發號施令。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八十”,簡單地說就是從人小時候的樣子就能判斷這個人日後可以成長為什麼樣子,雖然這句話並不是百分百正確,不過家庭早期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髮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家長們都能忽視的。

近期美國電視劇《心靈獵人》第二季迴歸,又颳起了一波研究犯罪人員心理特質的風潮。

簡單介紹一下該劇的內容:

該劇設定為70年代的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對犯罪人員心理特質掌握和心理側寫能力還是一片空白,於是劇中的兩位主角去監獄中和在全美知名的重罪連環殺人犯們訪談,並從中分析共通性,幫助警方瞭解犯罪分子心理更快破案。
在主角和犯罪分子訪談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犯罪分子的原生家庭都出現了問題。
大部分犯人表示從小時起父母就經常無視他們的心理需求,甚至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多餘的,被嫌棄的人。
他們在犯罪的時候並沒有內疚感,甚至享受犯罪的過程,他們對生活中是非對錯擁有反社會性的判斷邏輯。

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經常說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讓孩子在一個有原則、有正確是非觀的環境中長大,這顆種子要自幼根植在孩子心中,這樣大樹才不會長歪。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孩子的是非觀是如何形成的呢?

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為我們指出答案。

簡單來說,是非觀可以解釋為良心。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孩子在3-6歲是良心內化和認知的關鍵時期,因為父母的不同教育類型,孩子內化的良心將分為:懲罰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和善良的良心。

  • 擁有懲罰性良心的人:

他們害怕權威,容易內疚,傾向於墨守成規。

這類孩子一般在“專制型”父母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父母傾向於抑制孩子的本能,讓他們產生內疚感和恐懼感,進而形成“懲罰性的良心”。

即使成年之後,他們的心裡也像有一個內在父母的聲音,一直在發號施令。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擁有脆弱性良心的人:

這類人叛逆、個性不受約束,責任心不強,容易犯罪、酗酒等。

這類孩子一般“在強制性、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孩子更容易形成脆弱的良心,他們道德意識淡薄,漠視社會規則,嚴重情況下甚至會成為暴力犯罪者。

  • 善良性良心的人:

長大後對權威不反感也不屈從,不卑不亢,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能夠規範自己的行為,是公認的得體的人。

這類孩子一般在“權威型”父母的教育理念環境下長大,父母懂得在表達愛的同時,教給孩子規則意識,告訴他們某些行為可能會導致的不良後果。

由此可見,在早期撫養過程中,父母作為照料者的角色的重要性,敏感、共情的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穩定的、充滿愛意的成長氛圍,有利於良好心理特質的形成。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八十”,簡單地說就是從人小時候的樣子就能判斷這個人日後可以成長為什麼樣子,雖然這句話並不是百分百正確,不過家庭早期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髮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家長們都能忽視的。

近期美國電視劇《心靈獵人》第二季迴歸,又颳起了一波研究犯罪人員心理特質的風潮。

簡單介紹一下該劇的內容:

該劇設定為70年代的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對犯罪人員心理特質掌握和心理側寫能力還是一片空白,於是劇中的兩位主角去監獄中和在全美知名的重罪連環殺人犯們訪談,並從中分析共通性,幫助警方瞭解犯罪分子心理更快破案。
在主角和犯罪分子訪談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犯罪分子的原生家庭都出現了問題。
大部分犯人表示從小時起父母就經常無視他們的心理需求,甚至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多餘的,被嫌棄的人。
他們在犯罪的時候並沒有內疚感,甚至享受犯罪的過程,他們對生活中是非對錯擁有反社會性的判斷邏輯。

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經常說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讓孩子在一個有原則、有正確是非觀的環境中長大,這顆種子要自幼根植在孩子心中,這樣大樹才不會長歪。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孩子的是非觀是如何形成的呢?

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為我們指出答案。

簡單來說,是非觀可以解釋為良心。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孩子在3-6歲是良心內化和認知的關鍵時期,因為父母的不同教育類型,孩子內化的良心將分為:懲罰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和善良的良心。

  • 擁有懲罰性良心的人:

他們害怕權威,容易內疚,傾向於墨守成規。

這類孩子一般在“專制型”父母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父母傾向於抑制孩子的本能,讓他們產生內疚感和恐懼感,進而形成“懲罰性的良心”。

即使成年之後,他們的心裡也像有一個內在父母的聲音,一直在發號施令。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擁有脆弱性良心的人:

這類人叛逆、個性不受約束,責任心不強,容易犯罪、酗酒等。

這類孩子一般“在強制性、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孩子更容易形成脆弱的良心,他們道德意識淡薄,漠視社會規則,嚴重情況下甚至會成為暴力犯罪者。

  • 善良性良心的人:

長大後對權威不反感也不屈從,不卑不亢,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能夠規範自己的行為,是公認的得體的人。

這類孩子一般在“權威型”父母的教育理念環境下長大,父母懂得在表達愛的同時,教給孩子規則意識,告訴他們某些行為可能會導致的不良後果。

由此可見,在早期撫養過程中,父母作為照料者的角色的重要性,敏感、共情的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穩定的、充滿愛意的成長氛圍,有利於良好心理特質的形成。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成為“善良性良心”的人

  • 審視孩子的目標重心

生活中經常見到“我小時候條件不行,沒學習鋼琴,我的孩子一定要學習鋼琴”以自己的意識為孩子設定目標的家長。

其實孩子能自己設定目標,並且全力去實現目標,父母應該重視的是孩子目標設定的重心,應該是取悅孩子自己,而非取悅父母。

父母要明白,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孩子不是滿足家庭驕傲的武器,我們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為取悅自己而活,讓孩子心有所向。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人生目標,具體可以通過觀察匯聚孩子的成長信息,和孩子一起評估目標,幫助孩子而非扭轉孩子的人生目標。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八十”,簡單地說就是從人小時候的樣子就能判斷這個人日後可以成長為什麼樣子,雖然這句話並不是百分百正確,不過家庭早期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髮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家長們都能忽視的。

近期美國電視劇《心靈獵人》第二季迴歸,又颳起了一波研究犯罪人員心理特質的風潮。

簡單介紹一下該劇的內容:

該劇設定為70年代的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對犯罪人員心理特質掌握和心理側寫能力還是一片空白,於是劇中的兩位主角去監獄中和在全美知名的重罪連環殺人犯們訪談,並從中分析共通性,幫助警方瞭解犯罪分子心理更快破案。
在主角和犯罪分子訪談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犯罪分子的原生家庭都出現了問題。
大部分犯人表示從小時起父母就經常無視他們的心理需求,甚至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多餘的,被嫌棄的人。
他們在犯罪的時候並沒有內疚感,甚至享受犯罪的過程,他們對生活中是非對錯擁有反社會性的判斷邏輯。

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經常說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讓孩子在一個有原則、有正確是非觀的環境中長大,這顆種子要自幼根植在孩子心中,這樣大樹才不會長歪。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孩子的是非觀是如何形成的呢?

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為我們指出答案。

簡單來說,是非觀可以解釋為良心。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孩子在3-6歲是良心內化和認知的關鍵時期,因為父母的不同教育類型,孩子內化的良心將分為:懲罰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和善良的良心。

  • 擁有懲罰性良心的人:

他們害怕權威,容易內疚,傾向於墨守成規。

這類孩子一般在“專制型”父母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父母傾向於抑制孩子的本能,讓他們產生內疚感和恐懼感,進而形成“懲罰性的良心”。

即使成年之後,他們的心裡也像有一個內在父母的聲音,一直在發號施令。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擁有脆弱性良心的人:

這類人叛逆、個性不受約束,責任心不強,容易犯罪、酗酒等。

這類孩子一般“在強制性、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孩子更容易形成脆弱的良心,他們道德意識淡薄,漠視社會規則,嚴重情況下甚至會成為暴力犯罪者。

  • 善良性良心的人:

長大後對權威不反感也不屈從,不卑不亢,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能夠規範自己的行為,是公認的得體的人。

這類孩子一般在“權威型”父母的教育理念環境下長大,父母懂得在表達愛的同時,教給孩子規則意識,告訴他們某些行為可能會導致的不良後果。

由此可見,在早期撫養過程中,父母作為照料者的角色的重要性,敏感、共情的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穩定的、充滿愛意的成長氛圍,有利於良好心理特質的形成。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成為“善良性良心”的人

  • 審視孩子的目標重心

生活中經常見到“我小時候條件不行,沒學習鋼琴,我的孩子一定要學習鋼琴”以自己的意識為孩子設定目標的家長。

其實孩子能自己設定目標,並且全力去實現目標,父母應該重視的是孩子目標設定的重心,應該是取悅孩子自己,而非取悅父母。

父母要明白,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孩子不是滿足家庭驕傲的武器,我們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為取悅自己而活,讓孩子心有所向。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人生目標,具體可以通過觀察匯聚孩子的成長信息,和孩子一起評估目標,幫助孩子而非扭轉孩子的人生目標。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努力在感性和理性的管教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奧利弗·詹姆斯在書中是這樣形容“善良的良心”:能夠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考慮自我滿足帶來的後果,又儘量滿足自己當下的需求。

在孩子尚未懂事時,其“善良的良心”就由一系列看似平凡的親子互動組成,而這裡的互動是包含了感性和理性的兩種不同的成分。

①感性管教

這裡包括兩個部分:

一為滿足孩子持續的情感需要,二是引起孩子的內疚等延展心理。

被感性關愛的孩子更有自信的面對挫折,他們表現的出對外界挑戰的迎難而上的勇氣和自信,而感性關愛又是相互的,父母的愛將促進孩子同等的愛護,兩方的情緒彼此影響,當孩子考試成績不佳時,看到父母失望,自己也會隨之難過也是這個道理。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八十”,簡單地說就是從人小時候的樣子就能判斷這個人日後可以成長為什麼樣子,雖然這句話並不是百分百正確,不過家庭早期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髮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家長們都能忽視的。

近期美國電視劇《心靈獵人》第二季迴歸,又颳起了一波研究犯罪人員心理特質的風潮。

簡單介紹一下該劇的內容:

該劇設定為70年代的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對犯罪人員心理特質掌握和心理側寫能力還是一片空白,於是劇中的兩位主角去監獄中和在全美知名的重罪連環殺人犯們訪談,並從中分析共通性,幫助警方瞭解犯罪分子心理更快破案。
在主角和犯罪分子訪談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犯罪分子的原生家庭都出現了問題。
大部分犯人表示從小時起父母就經常無視他們的心理需求,甚至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多餘的,被嫌棄的人。
他們在犯罪的時候並沒有內疚感,甚至享受犯罪的過程,他們對生活中是非對錯擁有反社會性的判斷邏輯。

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經常說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讓孩子在一個有原則、有正確是非觀的環境中長大,這顆種子要自幼根植在孩子心中,這樣大樹才不會長歪。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孩子的是非觀是如何形成的呢?

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為我們指出答案。

簡單來說,是非觀可以解釋為良心。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孩子在3-6歲是良心內化和認知的關鍵時期,因為父母的不同教育類型,孩子內化的良心將分為:懲罰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和善良的良心。

  • 擁有懲罰性良心的人:

他們害怕權威,容易內疚,傾向於墨守成規。

這類孩子一般在“專制型”父母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父母傾向於抑制孩子的本能,讓他們產生內疚感和恐懼感,進而形成“懲罰性的良心”。

即使成年之後,他們的心裡也像有一個內在父母的聲音,一直在發號施令。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擁有脆弱性良心的人:

這類人叛逆、個性不受約束,責任心不強,容易犯罪、酗酒等。

這類孩子一般“在強制性、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孩子更容易形成脆弱的良心,他們道德意識淡薄,漠視社會規則,嚴重情況下甚至會成為暴力犯罪者。

  • 善良性良心的人:

長大後對權威不反感也不屈從,不卑不亢,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能夠規範自己的行為,是公認的得體的人。

這類孩子一般在“權威型”父母的教育理念環境下長大,父母懂得在表達愛的同時,教給孩子規則意識,告訴他們某些行為可能會導致的不良後果。

由此可見,在早期撫養過程中,父母作為照料者的角色的重要性,敏感、共情的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穩定的、充滿愛意的成長氛圍,有利於良好心理特質的形成。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成為“善良性良心”的人

  • 審視孩子的目標重心

生活中經常見到“我小時候條件不行,沒學習鋼琴,我的孩子一定要學習鋼琴”以自己的意識為孩子設定目標的家長。

其實孩子能自己設定目標,並且全力去實現目標,父母應該重視的是孩子目標設定的重心,應該是取悅孩子自己,而非取悅父母。

父母要明白,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孩子不是滿足家庭驕傲的武器,我們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為取悅自己而活,讓孩子心有所向。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人生目標,具體可以通過觀察匯聚孩子的成長信息,和孩子一起評估目標,幫助孩子而非扭轉孩子的人生目標。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努力在感性和理性的管教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奧利弗·詹姆斯在書中是這樣形容“善良的良心”:能夠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考慮自我滿足帶來的後果,又儘量滿足自己當下的需求。

在孩子尚未懂事時,其“善良的良心”就由一系列看似平凡的親子互動組成,而這裡的互動是包含了感性和理性的兩種不同的成分。

①感性管教

這裡包括兩個部分:

一為滿足孩子持續的情感需要,二是引起孩子的內疚等延展心理。

被感性關愛的孩子更有自信的面對挫折,他們表現的出對外界挑戰的迎難而上的勇氣和自信,而感性關愛又是相互的,父母的愛將促進孩子同等的愛護,兩方的情緒彼此影響,當孩子考試成績不佳時,看到父母失望,自己也會隨之難過也是這個道理。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②理性管教

理性管教的出發點在,既約束孩子的負面舉動,又使孩子將文明與道德內化於心。

“鼓棒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並不適用於這個時代,我們更建議父母嘗試語言管教的方法。

比如,孩子在床上跳來跳去,父母可以說“我看見你在床上跳來跳去,這樣的行為時很容易受傷的,非常的危險,我希望你可以停下來。”在語言中指出行為的直接或間接後果

孩子將玩具隨手亂放,父母可以說“我看見你把佩奇放沙發上了,佩奇的家應該在你的床上,如果你讓佩奇就在沙發上不回到自己的家,外婆就沒有沙發可以坐了,外婆年紀這麼大了,沒有沙發坐是會很累的。”在言語中儘量描述正確的邏輯道理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八十”,簡單地說就是從人小時候的樣子就能判斷這個人日後可以成長為什麼樣子,雖然這句話並不是百分百正確,不過家庭早期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髮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家長們都能忽視的。

近期美國電視劇《心靈獵人》第二季迴歸,又颳起了一波研究犯罪人員心理特質的風潮。

簡單介紹一下該劇的內容:

該劇設定為70年代的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對犯罪人員心理特質掌握和心理側寫能力還是一片空白,於是劇中的兩位主角去監獄中和在全美知名的重罪連環殺人犯們訪談,並從中分析共通性,幫助警方瞭解犯罪分子心理更快破案。
在主角和犯罪分子訪談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犯罪分子的原生家庭都出現了問題。
大部分犯人表示從小時起父母就經常無視他們的心理需求,甚至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多餘的,被嫌棄的人。
他們在犯罪的時候並沒有內疚感,甚至享受犯罪的過程,他們對生活中是非對錯擁有反社會性的判斷邏輯。

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經常說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讓孩子在一個有原則、有正確是非觀的環境中長大,這顆種子要自幼根植在孩子心中,這樣大樹才不會長歪。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孩子的是非觀是如何形成的呢?

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為我們指出答案。

簡單來說,是非觀可以解釋為良心。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孩子在3-6歲是良心內化和認知的關鍵時期,因為父母的不同教育類型,孩子內化的良心將分為:懲罰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和善良的良心。

  • 擁有懲罰性良心的人:

他們害怕權威,容易內疚,傾向於墨守成規。

這類孩子一般在“專制型”父母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父母傾向於抑制孩子的本能,讓他們產生內疚感和恐懼感,進而形成“懲罰性的良心”。

即使成年之後,他們的心裡也像有一個內在父母的聲音,一直在發號施令。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擁有脆弱性良心的人:

這類人叛逆、個性不受約束,責任心不強,容易犯罪、酗酒等。

這類孩子一般“在強制性、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孩子更容易形成脆弱的良心,他們道德意識淡薄,漠視社會規則,嚴重情況下甚至會成為暴力犯罪者。

  • 善良性良心的人:

長大後對權威不反感也不屈從,不卑不亢,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能夠規範自己的行為,是公認的得體的人。

這類孩子一般在“權威型”父母的教育理念環境下長大,父母懂得在表達愛的同時,教給孩子規則意識,告訴他們某些行為可能會導致的不良後果。

由此可見,在早期撫養過程中,父母作為照料者的角色的重要性,敏感、共情的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穩定的、充滿愛意的成長氛圍,有利於良好心理特質的形成。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成為“善良性良心”的人

  • 審視孩子的目標重心

生活中經常見到“我小時候條件不行,沒學習鋼琴,我的孩子一定要學習鋼琴”以自己的意識為孩子設定目標的家長。

其實孩子能自己設定目標,並且全力去實現目標,父母應該重視的是孩子目標設定的重心,應該是取悅孩子自己,而非取悅父母。

父母要明白,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孩子不是滿足家庭驕傲的武器,我們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為取悅自己而活,讓孩子心有所向。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人生目標,具體可以通過觀察匯聚孩子的成長信息,和孩子一起評估目標,幫助孩子而非扭轉孩子的人生目標。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努力在感性和理性的管教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奧利弗·詹姆斯在書中是這樣形容“善良的良心”:能夠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考慮自我滿足帶來的後果,又儘量滿足自己當下的需求。

在孩子尚未懂事時,其“善良的良心”就由一系列看似平凡的親子互動組成,而這裡的互動是包含了感性和理性的兩種不同的成分。

①感性管教

這裡包括兩個部分:

一為滿足孩子持續的情感需要,二是引起孩子的內疚等延展心理。

被感性關愛的孩子更有自信的面對挫折,他們表現的出對外界挑戰的迎難而上的勇氣和自信,而感性關愛又是相互的,父母的愛將促進孩子同等的愛護,兩方的情緒彼此影響,當孩子考試成績不佳時,看到父母失望,自己也會隨之難過也是這個道理。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②理性管教

理性管教的出發點在,既約束孩子的負面舉動,又使孩子將文明與道德內化於心。

“鼓棒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並不適用於這個時代,我們更建議父母嘗試語言管教的方法。

比如,孩子在床上跳來跳去,父母可以說“我看見你在床上跳來跳去,這樣的行為時很容易受傷的,非常的危險,我希望你可以停下來。”在語言中指出行為的直接或間接後果

孩子將玩具隨手亂放,父母可以說“我看見你把佩奇放沙發上了,佩奇的家應該在你的床上,如果你讓佩奇就在沙發上不回到自己的家,外婆就沒有沙發可以坐了,外婆年紀這麼大了,沒有沙發坐是會很累的。”在言語中儘量描述正確的邏輯道理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多在自身找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傑裡•帕特森說:“要改變有問題的孩子,得從改變父母開始。”

很多時候當父母要責怪孩子前,是否可以先在自身上找問題呢?父母是什麼人,孩子就是什麼人,這種判斷的指向不是因為親子間的性格特徵完全相同,而是因為親子雙方處理事情的方式基本一致。

最常見的是情緒的應激傳遞。有研究顯示,當人把壞情緒發洩在其他人身上,短期內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已轉移的錯覺。

父母如果出於某種不安或憤怒,而對孩子發洩情緒,這樣的早期印象將會引發孩子對情緒處理的複製。所以如果一個孩子經常隨意發洩負面情緒,這說明家裡一定有一位也喜歡隨意發洩情緒的家長。


孩子的“不懂事”只是經歷受限的一種狀態,不是父母因此聽之任之、得過且過的藉口。等孩子懂事了,再給予愛與道理本身就是悖論。父母若是不在孩子懵懂時有所為,又如何讓孩子認識並內化是非良心、瞭解待人處事、認清自我界限?成長從來都是潛移默化的,孩子不會一夜之間懂事或者成為“善良良心的人”,這是需要家長持續不斷地言傳身教才有的結果。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八十”,簡單地說就是從人小時候的樣子就能判斷這個人日後可以成長為什麼樣子,雖然這句話並不是百分百正確,不過家庭早期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髮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家長們都能忽視的。

近期美國電視劇《心靈獵人》第二季迴歸,又颳起了一波研究犯罪人員心理特質的風潮。

簡單介紹一下該劇的內容:

該劇設定為70年代的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對犯罪人員心理特質掌握和心理側寫能力還是一片空白,於是劇中的兩位主角去監獄中和在全美知名的重罪連環殺人犯們訪談,並從中分析共通性,幫助警方瞭解犯罪分子心理更快破案。
在主角和犯罪分子訪談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犯罪分子的原生家庭都出現了問題。
大部分犯人表示從小時起父母就經常無視他們的心理需求,甚至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多餘的,被嫌棄的人。
他們在犯罪的時候並沒有內疚感,甚至享受犯罪的過程,他們對生活中是非對錯擁有反社會性的判斷邏輯。

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經常說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讓孩子在一個有原則、有正確是非觀的環境中長大,這顆種子要自幼根植在孩子心中,這樣大樹才不會長歪。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孩子的是非觀是如何形成的呢?

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 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書中為我們指出答案。

簡單來說,是非觀可以解釋為良心。奧利弗·詹姆斯認為孩子在3-6歲是良心內化和認知的關鍵時期,因為父母的不同教育類型,孩子內化的良心將分為:懲罰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和善良的良心。

  • 擁有懲罰性良心的人:

他們害怕權威,容易內疚,傾向於墨守成規。

這類孩子一般在“專制型”父母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父母傾向於抑制孩子的本能,讓他們產生內疚感和恐懼感,進而形成“懲罰性的良心”。

即使成年之後,他們的心裡也像有一個內在父母的聲音,一直在發號施令。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擁有脆弱性良心的人:

這類人叛逆、個性不受約束,責任心不強,容易犯罪、酗酒等。

這類孩子一般“在強制性、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孩子更容易形成脆弱的良心,他們道德意識淡薄,漠視社會規則,嚴重情況下甚至會成為暴力犯罪者。

  • 善良性良心的人:

長大後對權威不反感也不屈從,不卑不亢,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能夠規範自己的行為,是公認的得體的人。

這類孩子一般在“權威型”父母的教育理念環境下長大,父母懂得在表達愛的同時,教給孩子規則意識,告訴他們某些行為可能會導致的不良後果。

由此可見,在早期撫養過程中,父母作為照料者的角色的重要性,敏感、共情的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穩定的、充滿愛意的成長氛圍,有利於良好心理特質的形成。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成為“善良性良心”的人

  • 審視孩子的目標重心

生活中經常見到“我小時候條件不行,沒學習鋼琴,我的孩子一定要學習鋼琴”以自己的意識為孩子設定目標的家長。

其實孩子能自己設定目標,並且全力去實現目標,父母應該重視的是孩子目標設定的重心,應該是取悅孩子自己,而非取悅父母。

父母要明白,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孩子不是滿足家庭驕傲的武器,我們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為取悅自己而活,讓孩子心有所向。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人生目標,具體可以通過觀察匯聚孩子的成長信息,和孩子一起評估目標,幫助孩子而非扭轉孩子的人生目標。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努力在感性和理性的管教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奧利弗·詹姆斯在書中是這樣形容“善良的良心”:能夠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考慮自我滿足帶來的後果,又儘量滿足自己當下的需求。

在孩子尚未懂事時,其“善良的良心”就由一系列看似平凡的親子互動組成,而這裡的互動是包含了感性和理性的兩種不同的成分。

①感性管教

這裡包括兩個部分:

一為滿足孩子持續的情感需要,二是引起孩子的內疚等延展心理。

被感性關愛的孩子更有自信的面對挫折,他們表現的出對外界挑戰的迎難而上的勇氣和自信,而感性關愛又是相互的,父母的愛將促進孩子同等的愛護,兩方的情緒彼此影響,當孩子考試成績不佳時,看到父母失望,自己也會隨之難過也是這個道理。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②理性管教

理性管教的出發點在,既約束孩子的負面舉動,又使孩子將文明與道德內化於心。

“鼓棒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並不適用於這個時代,我們更建議父母嘗試語言管教的方法。

比如,孩子在床上跳來跳去,父母可以說“我看見你在床上跳來跳去,這樣的行為時很容易受傷的,非常的危險,我希望你可以停下來。”在語言中指出行為的直接或間接後果

孩子將玩具隨手亂放,父母可以說“我看見你把佩奇放沙發上了,佩奇的家應該在你的床上,如果你讓佩奇就在沙發上不回到自己的家,外婆就沒有沙發可以坐了,外婆年紀這麼大了,沒有沙發坐是會很累的。”在言語中儘量描述正確的邏輯道理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 多在自身找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傑裡•帕特森說:“要改變有問題的孩子,得從改變父母開始。”

很多時候當父母要責怪孩子前,是否可以先在自身上找問題呢?父母是什麼人,孩子就是什麼人,這種判斷的指向不是因為親子間的性格特徵完全相同,而是因為親子雙方處理事情的方式基本一致。

最常見的是情緒的應激傳遞。有研究顯示,當人把壞情緒發洩在其他人身上,短期內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已轉移的錯覺。

父母如果出於某種不安或憤怒,而對孩子發洩情緒,這樣的早期印象將會引發孩子對情緒處理的複製。所以如果一個孩子經常隨意發洩負面情緒,這說明家裡一定有一位也喜歡隨意發洩情緒的家長。


孩子的“不懂事”只是經歷受限的一種狀態,不是父母因此聽之任之、得過且過的藉口。等孩子懂事了,再給予愛與道理本身就是悖論。父母若是不在孩子懵懂時有所為,又如何讓孩子認識並內化是非良心、瞭解待人處事、認清自我界限?成長從來都是潛移默化的,孩子不會一夜之間懂事或者成為“善良良心的人”,這是需要家長持續不斷地言傳身教才有的結果。

3-6歲是形成是非觀的關鍵期!不同形式的是非觀,影響孩子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孩子在3-6歲期間是非良心認知內化的關鍵期,作為父母在這個關鍵期應該做哪些引導呢?期待你的分享和討論。

————————————

可樂育兒堂,專注育兒問題,解決父母煩惱!

育兒路上,伴你前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