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去一個高中同學家裡做客,看著她有一個五歲的很可愛的女兒,小女孩的是個好奇寶寶,什麼都愛看一看、摸一摸,起初我的老同學知識警告她不能沒禮貌,亂碰阿姨的東西,後來小女孩一轉眼的功夫就跑進了廚房,我的老同學一驚一乍的跟過去阻止:"你怎麼能進廚房這麼危險的地方呢?",說著便把孩子抱了出來。可是沒過一會,孩子又溜去了陽臺,老同學又大驚小怪的跟了出去。一早上圍著孩子團團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和我的老同學一樣的畫面,父母總是阻止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父母擔憂孩子受到傷害,總是竭盡全力保護孩子,這是身為父母的本性。的確孩子不接觸危險物品是保證安全,但同時孩子也不會懂得怎麼樣去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危險",而孩子終究會長大,這個時候父母還能總是圍繞在孩子們身邊,替他們遮風擋雨嗎?

安全教育的誤區。

  • 只說不做

很多安全教育知識紙上談兵,坐而論道,聽者昏昏欲睡。或者高談論闊,聽者當故事一樣,津津有味,完全不分析講解這樣的教育沒有實際意義。我們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帶領孩子們動手實操。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去一個高中同學家裡做客,看著她有一個五歲的很可愛的女兒,小女孩的是個好奇寶寶,什麼都愛看一看、摸一摸,起初我的老同學知識警告她不能沒禮貌,亂碰阿姨的東西,後來小女孩一轉眼的功夫就跑進了廚房,我的老同學一驚一乍的跟過去阻止:"你怎麼能進廚房這麼危險的地方呢?",說著便把孩子抱了出來。可是沒過一會,孩子又溜去了陽臺,老同學又大驚小怪的跟了出去。一早上圍著孩子團團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和我的老同學一樣的畫面,父母總是阻止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父母擔憂孩子受到傷害,總是竭盡全力保護孩子,這是身為父母的本性。的確孩子不接觸危險物品是保證安全,但同時孩子也不會懂得怎麼樣去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危險",而孩子終究會長大,這個時候父母還能總是圍繞在孩子們身邊,替他們遮風擋雨嗎?

安全教育的誤區。

  • 只說不做

很多安全教育知識紙上談兵,坐而論道,聽者昏昏欲睡。或者高談論闊,聽者當故事一樣,津津有味,完全不分析講解這樣的教育沒有實際意義。我們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帶領孩子們動手實操。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責任不明確

很多學校過於注重文化知識的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認為這個是父母的責任,其實孩子的安全是整個社會共同維護的。即使在學校有幾堂安全教育課,可是效果並不顯著,安全演練也是能免則免。

  • 打著安全教育的名義過度保護。

探索和冒險不是單純得讓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而是讓孩子們真的掌握家與風險的能力和技巧,從容謹慎的面對危險事物。只有讓讓孩子掌握了這種能力,我們的安全教育才真正有效。

我們這一代人總是在各種"禁忌"總長大,但是現在的情況更加嚴重,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稜角都磨圓,把所有的陰溝都設置護欄、地面都鋪成防滑的。

這種過度的保護使許多孩子變成了"易碎品",這樣很容易在社會上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不安全的因素越多,家長護得月周全,學生反而更不安全。表面上看他們是遠離了危險,實則他們沒有社會生活經驗,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這裡我們鼓勵家長大膽的讓孩子體驗"危險"。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去一個高中同學家裡做客,看著她有一個五歲的很可愛的女兒,小女孩的是個好奇寶寶,什麼都愛看一看、摸一摸,起初我的老同學知識警告她不能沒禮貌,亂碰阿姨的東西,後來小女孩一轉眼的功夫就跑進了廚房,我的老同學一驚一乍的跟過去阻止:"你怎麼能進廚房這麼危險的地方呢?",說著便把孩子抱了出來。可是沒過一會,孩子又溜去了陽臺,老同學又大驚小怪的跟了出去。一早上圍著孩子團團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和我的老同學一樣的畫面,父母總是阻止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父母擔憂孩子受到傷害,總是竭盡全力保護孩子,這是身為父母的本性。的確孩子不接觸危險物品是保證安全,但同時孩子也不會懂得怎麼樣去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危險",而孩子終究會長大,這個時候父母還能總是圍繞在孩子們身邊,替他們遮風擋雨嗎?

安全教育的誤區。

  • 只說不做

很多安全教育知識紙上談兵,坐而論道,聽者昏昏欲睡。或者高談論闊,聽者當故事一樣,津津有味,完全不分析講解這樣的教育沒有實際意義。我們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帶領孩子們動手實操。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責任不明確

很多學校過於注重文化知識的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認為這個是父母的責任,其實孩子的安全是整個社會共同維護的。即使在學校有幾堂安全教育課,可是效果並不顯著,安全演練也是能免則免。

  • 打著安全教育的名義過度保護。

探索和冒險不是單純得讓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而是讓孩子們真的掌握家與風險的能力和技巧,從容謹慎的面對危險事物。只有讓讓孩子掌握了這種能力,我們的安全教育才真正有效。

我們這一代人總是在各種"禁忌"總長大,但是現在的情況更加嚴重,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稜角都磨圓,把所有的陰溝都設置護欄、地面都鋪成防滑的。

這種過度的保護使許多孩子變成了"易碎品",這樣很容易在社會上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不安全的因素越多,家長護得月周全,學生反而更不安全。表面上看他們是遠離了危險,實則他們沒有社會生活經驗,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這裡我們鼓勵家長大膽的讓孩子體驗"危險"。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大膽體驗"危險"的益處。

  • 培養探索精神。

父母總是"我是為你的安全著想"為由,限制孩子探索身邊的事物。當孩子蹲在池塘邊觀察的時候,父母會說:"你掉下去怎麼辦"然後氣呼呼的把孩子"提"回家,當孩子拿起剪刀想剪紙的時候,父母又會說:"見到那麼鋒利,剪傷了怎麼辦"。早這樣嚴密保護下的孩子逐漸失去冒險和探索的慾望,他們習慣這種無孔不入的監護,單反做什麼決定都要徵求大人的意見,看大人的眼色。

而大膽體驗危險能激發孩子的探索精神,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多一分勇敢少一些猶豫。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去一個高中同學家裡做客,看著她有一個五歲的很可愛的女兒,小女孩的是個好奇寶寶,什麼都愛看一看、摸一摸,起初我的老同學知識警告她不能沒禮貌,亂碰阿姨的東西,後來小女孩一轉眼的功夫就跑進了廚房,我的老同學一驚一乍的跟過去阻止:"你怎麼能進廚房這麼危險的地方呢?",說著便把孩子抱了出來。可是沒過一會,孩子又溜去了陽臺,老同學又大驚小怪的跟了出去。一早上圍著孩子團團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和我的老同學一樣的畫面,父母總是阻止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父母擔憂孩子受到傷害,總是竭盡全力保護孩子,這是身為父母的本性。的確孩子不接觸危險物品是保證安全,但同時孩子也不會懂得怎麼樣去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危險",而孩子終究會長大,這個時候父母還能總是圍繞在孩子們身邊,替他們遮風擋雨嗎?

安全教育的誤區。

  • 只說不做

很多安全教育知識紙上談兵,坐而論道,聽者昏昏欲睡。或者高談論闊,聽者當故事一樣,津津有味,完全不分析講解這樣的教育沒有實際意義。我們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帶領孩子們動手實操。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責任不明確

很多學校過於注重文化知識的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認為這個是父母的責任,其實孩子的安全是整個社會共同維護的。即使在學校有幾堂安全教育課,可是效果並不顯著,安全演練也是能免則免。

  • 打著安全教育的名義過度保護。

探索和冒險不是單純得讓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而是讓孩子們真的掌握家與風險的能力和技巧,從容謹慎的面對危險事物。只有讓讓孩子掌握了這種能力,我們的安全教育才真正有效。

我們這一代人總是在各種"禁忌"總長大,但是現在的情況更加嚴重,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稜角都磨圓,把所有的陰溝都設置護欄、地面都鋪成防滑的。

這種過度的保護使許多孩子變成了"易碎品",這樣很容易在社會上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不安全的因素越多,家長護得月周全,學生反而更不安全。表面上看他們是遠離了危險,實則他們沒有社會生活經驗,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這裡我們鼓勵家長大膽的讓孩子體驗"危險"。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大膽體驗"危險"的益處。

  • 培養探索精神。

父母總是"我是為你的安全著想"為由,限制孩子探索身邊的事物。當孩子蹲在池塘邊觀察的時候,父母會說:"你掉下去怎麼辦"然後氣呼呼的把孩子"提"回家,當孩子拿起剪刀想剪紙的時候,父母又會說:"見到那麼鋒利,剪傷了怎麼辦"。早這樣嚴密保護下的孩子逐漸失去冒險和探索的慾望,他們習慣這種無孔不入的監護,單反做什麼決定都要徵求大人的意見,看大人的眼色。

而大膽體驗危險能激發孩子的探索精神,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多一分勇敢少一些猶豫。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培養獨立精神。

適時的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畢竟孩子是要離開我們為他們營造的溫室。很多家長還有很多"擦屁股"行為,導致孩子長大後遇到困難第一件事情就是請求父母的幫忙。

我公司的一位領導,她的女兒今年高考結束,她便鼓勵女兒去打暑假工,大家都說女孩子離開家去外面不安全且自己家裡不愁吃穿的不必要去冒這個險,我的這位領導幽默的說:"這十八年都是吃我的穿我的,是時候讓她還了"。其實領導的目的很明確,與其老是擔心孩子會受各種磨難,還不如趁這個機會讓她鍛鍊鍛鍊,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 3、 學會克服恐懼。

孩子成長的俄國層就是克服恐懼的過程,根據進化心理學研究,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具備在玩耍中冒險的本能。人類在誕生之初,就處於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學會如何應對危險的本領至關重要。家長往往認為孩子太小,除非有他們的保護,否則孩子沒有能力來應付身體過情緒上面面臨的危險。這樣的認識其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孩子應該強迫自己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從而戰勝對危險的恐懼。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去一個高中同學家裡做客,看著她有一個五歲的很可愛的女兒,小女孩的是個好奇寶寶,什麼都愛看一看、摸一摸,起初我的老同學知識警告她不能沒禮貌,亂碰阿姨的東西,後來小女孩一轉眼的功夫就跑進了廚房,我的老同學一驚一乍的跟過去阻止:"你怎麼能進廚房這麼危險的地方呢?",說著便把孩子抱了出來。可是沒過一會,孩子又溜去了陽臺,老同學又大驚小怪的跟了出去。一早上圍著孩子團團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和我的老同學一樣的畫面,父母總是阻止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父母擔憂孩子受到傷害,總是竭盡全力保護孩子,這是身為父母的本性。的確孩子不接觸危險物品是保證安全,但同時孩子也不會懂得怎麼樣去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危險",而孩子終究會長大,這個時候父母還能總是圍繞在孩子們身邊,替他們遮風擋雨嗎?

安全教育的誤區。

  • 只說不做

很多安全教育知識紙上談兵,坐而論道,聽者昏昏欲睡。或者高談論闊,聽者當故事一樣,津津有味,完全不分析講解這樣的教育沒有實際意義。我們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帶領孩子們動手實操。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責任不明確

很多學校過於注重文化知識的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認為這個是父母的責任,其實孩子的安全是整個社會共同維護的。即使在學校有幾堂安全教育課,可是效果並不顯著,安全演練也是能免則免。

  • 打著安全教育的名義過度保護。

探索和冒險不是單純得讓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而是讓孩子們真的掌握家與風險的能力和技巧,從容謹慎的面對危險事物。只有讓讓孩子掌握了這種能力,我們的安全教育才真正有效。

我們這一代人總是在各種"禁忌"總長大,但是現在的情況更加嚴重,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稜角都磨圓,把所有的陰溝都設置護欄、地面都鋪成防滑的。

這種過度的保護使許多孩子變成了"易碎品",這樣很容易在社會上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不安全的因素越多,家長護得月周全,學生反而更不安全。表面上看他們是遠離了危險,實則他們沒有社會生活經驗,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這裡我們鼓勵家長大膽的讓孩子體驗"危險"。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大膽體驗"危險"的益處。

  • 培養探索精神。

父母總是"我是為你的安全著想"為由,限制孩子探索身邊的事物。當孩子蹲在池塘邊觀察的時候,父母會說:"你掉下去怎麼辦"然後氣呼呼的把孩子"提"回家,當孩子拿起剪刀想剪紙的時候,父母又會說:"見到那麼鋒利,剪傷了怎麼辦"。早這樣嚴密保護下的孩子逐漸失去冒險和探索的慾望,他們習慣這種無孔不入的監護,單反做什麼決定都要徵求大人的意見,看大人的眼色。

而大膽體驗危險能激發孩子的探索精神,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多一分勇敢少一些猶豫。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培養獨立精神。

適時的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畢竟孩子是要離開我們為他們營造的溫室。很多家長還有很多"擦屁股"行為,導致孩子長大後遇到困難第一件事情就是請求父母的幫忙。

我公司的一位領導,她的女兒今年高考結束,她便鼓勵女兒去打暑假工,大家都說女孩子離開家去外面不安全且自己家裡不愁吃穿的不必要去冒這個險,我的這位領導幽默的說:"這十八年都是吃我的穿我的,是時候讓她還了"。其實領導的目的很明確,與其老是擔心孩子會受各種磨難,還不如趁這個機會讓她鍛鍊鍛鍊,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 3、 學會克服恐懼。

孩子成長的俄國層就是克服恐懼的過程,根據進化心理學研究,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具備在玩耍中冒險的本能。人類在誕生之初,就處於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學會如何應對危險的本領至關重要。家長往往認為孩子太小,除非有他們的保護,否則孩子沒有能力來應付身體過情緒上面面臨的危險。這樣的認識其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孩子應該強迫自己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從而戰勝對危險的恐懼。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家長怎樣讓孩子體驗"危險"?

  • 讓"危險"成為朋友。

探索和冒險不是單純得讓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而是讓孩子們真的掌握家與風險的能力和技巧,從容謹慎的面對危險事物。只有讓讓孩子掌握了這種能力,我們的安全教育才真正有效。

美國有一所"敲敲打打的學校"專門提供一個場所,裡面有錘子、剪刀、釘子等的"危險"物品,供孩子探索,孩子能在裡面進行創作,這間學校的創始人相信孩子下動手和操作的過程中,能學到無可取代的經驗和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危險"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更加全面的成長。

  • 鼓勵孩子"跌倒了再站起來"。

著名影視演員張柏芝在一次綜藝節目中談到,她的小兒子在戶外騎自行車的時候摔倒了,哭著跑向媽媽求安慰,這時張柏芝說:"你現在從新去騎剛剛你走過的路,看看還會不會摔倒。",在聽了媽媽的話後,兒子"重整旗鼓",成功的騎過了剛剛令他摔倒的路。

看到孩子騎自行車摔倒之後,一般的家長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趕緊跑過去安慰孩子並指著地板罵:"壞地板,看把我的孩子摔得。好了,媽媽已經幫你罵他了",還有一種家長是氣呼呼的罵著孩子:"叫你不要到處亂跑,看這下好了吧,摔倒了吧"。

所有的事情都是要經歷過後才會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去面對挑戰,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堅強的成長。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去一個高中同學家裡做客,看著她有一個五歲的很可愛的女兒,小女孩的是個好奇寶寶,什麼都愛看一看、摸一摸,起初我的老同學知識警告她不能沒禮貌,亂碰阿姨的東西,後來小女孩一轉眼的功夫就跑進了廚房,我的老同學一驚一乍的跟過去阻止:"你怎麼能進廚房這麼危險的地方呢?",說著便把孩子抱了出來。可是沒過一會,孩子又溜去了陽臺,老同學又大驚小怪的跟了出去。一早上圍著孩子團團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和我的老同學一樣的畫面,父母總是阻止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父母擔憂孩子受到傷害,總是竭盡全力保護孩子,這是身為父母的本性。的確孩子不接觸危險物品是保證安全,但同時孩子也不會懂得怎麼樣去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危險",而孩子終究會長大,這個時候父母還能總是圍繞在孩子們身邊,替他們遮風擋雨嗎?

安全教育的誤區。

  • 只說不做

很多安全教育知識紙上談兵,坐而論道,聽者昏昏欲睡。或者高談論闊,聽者當故事一樣,津津有味,完全不分析講解這樣的教育沒有實際意義。我們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帶領孩子們動手實操。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責任不明確

很多學校過於注重文化知識的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認為這個是父母的責任,其實孩子的安全是整個社會共同維護的。即使在學校有幾堂安全教育課,可是效果並不顯著,安全演練也是能免則免。

  • 打著安全教育的名義過度保護。

探索和冒險不是單純得讓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而是讓孩子們真的掌握家與風險的能力和技巧,從容謹慎的面對危險事物。只有讓讓孩子掌握了這種能力,我們的安全教育才真正有效。

我們這一代人總是在各種"禁忌"總長大,但是現在的情況更加嚴重,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稜角都磨圓,把所有的陰溝都設置護欄、地面都鋪成防滑的。

這種過度的保護使許多孩子變成了"易碎品",這樣很容易在社會上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不安全的因素越多,家長護得月周全,學生反而更不安全。表面上看他們是遠離了危險,實則他們沒有社會生活經驗,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這裡我們鼓勵家長大膽的讓孩子體驗"危險"。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大膽體驗"危險"的益處。

  • 培養探索精神。

父母總是"我是為你的安全著想"為由,限制孩子探索身邊的事物。當孩子蹲在池塘邊觀察的時候,父母會說:"你掉下去怎麼辦"然後氣呼呼的把孩子"提"回家,當孩子拿起剪刀想剪紙的時候,父母又會說:"見到那麼鋒利,剪傷了怎麼辦"。早這樣嚴密保護下的孩子逐漸失去冒險和探索的慾望,他們習慣這種無孔不入的監護,單反做什麼決定都要徵求大人的意見,看大人的眼色。

而大膽體驗危險能激發孩子的探索精神,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多一分勇敢少一些猶豫。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培養獨立精神。

適時的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畢竟孩子是要離開我們為他們營造的溫室。很多家長還有很多"擦屁股"行為,導致孩子長大後遇到困難第一件事情就是請求父母的幫忙。

我公司的一位領導,她的女兒今年高考結束,她便鼓勵女兒去打暑假工,大家都說女孩子離開家去外面不安全且自己家裡不愁吃穿的不必要去冒這個險,我的這位領導幽默的說:"這十八年都是吃我的穿我的,是時候讓她還了"。其實領導的目的很明確,與其老是擔心孩子會受各種磨難,還不如趁這個機會讓她鍛鍊鍛鍊,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 3、 學會克服恐懼。

孩子成長的俄國層就是克服恐懼的過程,根據進化心理學研究,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具備在玩耍中冒險的本能。人類在誕生之初,就處於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學會如何應對危險的本領至關重要。家長往往認為孩子太小,除非有他們的保護,否則孩子沒有能力來應付身體過情緒上面面臨的危險。這樣的認識其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孩子應該強迫自己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從而戰勝對危險的恐懼。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家長怎樣讓孩子體驗"危險"?

  • 讓"危險"成為朋友。

探索和冒險不是單純得讓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而是讓孩子們真的掌握家與風險的能力和技巧,從容謹慎的面對危險事物。只有讓讓孩子掌握了這種能力,我們的安全教育才真正有效。

美國有一所"敲敲打打的學校"專門提供一個場所,裡面有錘子、剪刀、釘子等的"危險"物品,供孩子探索,孩子能在裡面進行創作,這間學校的創始人相信孩子下動手和操作的過程中,能學到無可取代的經驗和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危險"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更加全面的成長。

  • 鼓勵孩子"跌倒了再站起來"。

著名影視演員張柏芝在一次綜藝節目中談到,她的小兒子在戶外騎自行車的時候摔倒了,哭著跑向媽媽求安慰,這時張柏芝說:"你現在從新去騎剛剛你走過的路,看看還會不會摔倒。",在聽了媽媽的話後,兒子"重整旗鼓",成功的騎過了剛剛令他摔倒的路。

看到孩子騎自行車摔倒之後,一般的家長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趕緊跑過去安慰孩子並指著地板罵:"壞地板,看把我的孩子摔得。好了,媽媽已經幫你罵他了",還有一種家長是氣呼呼的罵著孩子:"叫你不要到處亂跑,看這下好了吧,摔倒了吧"。

所有的事情都是要經歷過後才會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去面對挑戰,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堅強的成長。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與孩子一起參與"危險"。

" 我們已經在書中盡到了安全提示義務,但是安全與危險牽涉孩子的性格、家長的安全意識、外界環境等各種複雜因素,需要每一位家長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這裡的參與危險不是讓家長帶著孩子去一些塑膠遊樂場等的遊戲場所,孩子在一些蹦床的遊戲中體會不到危險的存在,他們知道摔在那裡不疼。有一位教授建議以下其中探險遊戲讓孩子體驗危險:通過"鳥兒視角"探索高度、教會孩子掌控危險用品比如刀叉、錘子、接近危險的地方,池塘、河湖等,鍛鍊孩子對危險地方的敏感、棍打遊戲,讓孩子報名搏擊跆拳道等等、速度,滑冰騎車、迷路和尋找方向,帶孩子其參加密室逃脫、探索一個人獨處。

家長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可以帶孩子去參加這些遊戲,通過親身經歷才更能體會書中所說的區安全教育。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去一個高中同學家裡做客,看著她有一個五歲的很可愛的女兒,小女孩的是個好奇寶寶,什麼都愛看一看、摸一摸,起初我的老同學知識警告她不能沒禮貌,亂碰阿姨的東西,後來小女孩一轉眼的功夫就跑進了廚房,我的老同學一驚一乍的跟過去阻止:"你怎麼能進廚房這麼危險的地方呢?",說著便把孩子抱了出來。可是沒過一會,孩子又溜去了陽臺,老同學又大驚小怪的跟了出去。一早上圍著孩子團團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和我的老同學一樣的畫面,父母總是阻止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父母擔憂孩子受到傷害,總是竭盡全力保護孩子,這是身為父母的本性。的確孩子不接觸危險物品是保證安全,但同時孩子也不會懂得怎麼樣去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危險",而孩子終究會長大,這個時候父母還能總是圍繞在孩子們身邊,替他們遮風擋雨嗎?

安全教育的誤區。

  • 只說不做

很多安全教育知識紙上談兵,坐而論道,聽者昏昏欲睡。或者高談論闊,聽者當故事一樣,津津有味,完全不分析講解這樣的教育沒有實際意義。我們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帶領孩子們動手實操。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責任不明確

很多學校過於注重文化知識的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認為這個是父母的責任,其實孩子的安全是整個社會共同維護的。即使在學校有幾堂安全教育課,可是效果並不顯著,安全演練也是能免則免。

  • 打著安全教育的名義過度保護。

探索和冒險不是單純得讓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而是讓孩子們真的掌握家與風險的能力和技巧,從容謹慎的面對危險事物。只有讓讓孩子掌握了這種能力,我們的安全教育才真正有效。

我們這一代人總是在各種"禁忌"總長大,但是現在的情況更加嚴重,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稜角都磨圓,把所有的陰溝都設置護欄、地面都鋪成防滑的。

這種過度的保護使許多孩子變成了"易碎品",這樣很容易在社會上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不安全的因素越多,家長護得月周全,學生反而更不安全。表面上看他們是遠離了危險,實則他們沒有社會生活經驗,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這裡我們鼓勵家長大膽的讓孩子體驗"危險"。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大膽體驗"危險"的益處。

  • 培養探索精神。

父母總是"我是為你的安全著想"為由,限制孩子探索身邊的事物。當孩子蹲在池塘邊觀察的時候,父母會說:"你掉下去怎麼辦"然後氣呼呼的把孩子"提"回家,當孩子拿起剪刀想剪紙的時候,父母又會說:"見到那麼鋒利,剪傷了怎麼辦"。早這樣嚴密保護下的孩子逐漸失去冒險和探索的慾望,他們習慣這種無孔不入的監護,單反做什麼決定都要徵求大人的意見,看大人的眼色。

而大膽體驗危險能激發孩子的探索精神,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多一分勇敢少一些猶豫。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培養獨立精神。

適時的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畢竟孩子是要離開我們為他們營造的溫室。很多家長還有很多"擦屁股"行為,導致孩子長大後遇到困難第一件事情就是請求父母的幫忙。

我公司的一位領導,她的女兒今年高考結束,她便鼓勵女兒去打暑假工,大家都說女孩子離開家去外面不安全且自己家裡不愁吃穿的不必要去冒這個險,我的這位領導幽默的說:"這十八年都是吃我的穿我的,是時候讓她還了"。其實領導的目的很明確,與其老是擔心孩子會受各種磨難,還不如趁這個機會讓她鍛鍊鍛鍊,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 3、 學會克服恐懼。

孩子成長的俄國層就是克服恐懼的過程,根據進化心理學研究,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具備在玩耍中冒險的本能。人類在誕生之初,就處於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學會如何應對危險的本領至關重要。家長往往認為孩子太小,除非有他們的保護,否則孩子沒有能力來應付身體過情緒上面面臨的危險。這樣的認識其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孩子應該強迫自己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從而戰勝對危險的恐懼。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家長怎樣讓孩子體驗"危險"?

  • 讓"危險"成為朋友。

探索和冒險不是單純得讓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而是讓孩子們真的掌握家與風險的能力和技巧,從容謹慎的面對危險事物。只有讓讓孩子掌握了這種能力,我們的安全教育才真正有效。

美國有一所"敲敲打打的學校"專門提供一個場所,裡面有錘子、剪刀、釘子等的"危險"物品,供孩子探索,孩子能在裡面進行創作,這間學校的創始人相信孩子下動手和操作的過程中,能學到無可取代的經驗和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危險"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更加全面的成長。

  • 鼓勵孩子"跌倒了再站起來"。

著名影視演員張柏芝在一次綜藝節目中談到,她的小兒子在戶外騎自行車的時候摔倒了,哭著跑向媽媽求安慰,這時張柏芝說:"你現在從新去騎剛剛你走過的路,看看還會不會摔倒。",在聽了媽媽的話後,兒子"重整旗鼓",成功的騎過了剛剛令他摔倒的路。

看到孩子騎自行車摔倒之後,一般的家長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趕緊跑過去安慰孩子並指著地板罵:"壞地板,看把我的孩子摔得。好了,媽媽已經幫你罵他了",還有一種家長是氣呼呼的罵著孩子:"叫你不要到處亂跑,看這下好了吧,摔倒了吧"。

所有的事情都是要經歷過後才會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去面對挑戰,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堅強的成長。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 與孩子一起參與"危險"。

" 我們已經在書中盡到了安全提示義務,但是安全與危險牽涉孩子的性格、家長的安全意識、外界環境等各種複雜因素,需要每一位家長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這裡的參與危險不是讓家長帶著孩子去一些塑膠遊樂場等的遊戲場所,孩子在一些蹦床的遊戲中體會不到危險的存在,他們知道摔在那裡不疼。有一位教授建議以下其中探險遊戲讓孩子體驗危險:通過"鳥兒視角"探索高度、教會孩子掌控危險用品比如刀叉、錘子、接近危險的地方,池塘、河湖等,鍛鍊孩子對危險地方的敏感、棍打遊戲,讓孩子報名搏擊跆拳道等等、速度,滑冰騎車、迷路和尋找方向,帶孩子其參加密室逃脫、探索一個人獨處。

家長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可以帶孩子去參加這些遊戲,通過親身經歷才更能體會書中所說的區安全教育。

如何做好安全教育?讓孩子大膽體驗“危險”,是最有效的方式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