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不完美媽媽 服裝 抑鬱症 賴佩霞 白雲心理 2019-09-06
"

前不久,心理君在網上看到一則國外的公益廣告《孤兒院》。

它是以“如果孩子能夠選擇父母”為主題,講述了一對姐弟被帶去選擇他們的養父母之前,可以透過玻璃罩見到那些備選父母相處的場景。

在四組父母中,前三組父母看起來都非常溫柔親切,相親相愛,孩子們也忍不住彎起嘴角。

"

前不久,心理君在網上看到一則國外的公益廣告《孤兒院》。

它是以“如果孩子能夠選擇父母”為主題,講述了一對姐弟被帶去選擇他們的養父母之前,可以透過玻璃罩見到那些備選父母相處的場景。

在四組父母中,前三組父母看起來都非常溫柔親切,相親相愛,孩子們也忍不住彎起嘴角。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而到了第四組,一對父母正在爭吵,互相發脾氣,孩子們的臉色立即就變了,驚恐、躲避、悲傷。可作為孩子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跟著這對父母回家。

"

前不久,心理君在網上看到一則國外的公益廣告《孤兒院》。

它是以“如果孩子能夠選擇父母”為主題,講述了一對姐弟被帶去選擇他們的養父母之前,可以透過玻璃罩見到那些備選父母相處的場景。

在四組父母中,前三組父母看起來都非常溫柔親切,相親相愛,孩子們也忍不住彎起嘴角。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而到了第四組,一對父母正在爭吵,互相發脾氣,孩子們的臉色立即就變了,驚恐、躲避、悲傷。可作為孩子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跟著這對父母回家。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鏡頭的最後是一家四口走在回家的路上,父母還在吵吵鬧鬧,完全不顧兩個孩子的存在,他們的前方是太陽的光芒,可孩子的表情卻都是一片黯淡,徹底失去了開始的光彩,他們的未來如何,其實不難想象。

父母子女一場,其實就是一種相互映射。

父母是孩子的行為標杆,而孩子本身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除了遺傳還會重複父母的特點。


1

父母的“脾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

前不久,心理君在網上看到一則國外的公益廣告《孤兒院》。

它是以“如果孩子能夠選擇父母”為主題,講述了一對姐弟被帶去選擇他們的養父母之前,可以透過玻璃罩見到那些備選父母相處的場景。

在四組父母中,前三組父母看起來都非常溫柔親切,相親相愛,孩子們也忍不住彎起嘴角。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而到了第四組,一對父母正在爭吵,互相發脾氣,孩子們的臉色立即就變了,驚恐、躲避、悲傷。可作為孩子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跟著這對父母回家。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鏡頭的最後是一家四口走在回家的路上,父母還在吵吵鬧鬧,完全不顧兩個孩子的存在,他們的前方是太陽的光芒,可孩子的表情卻都是一片黯淡,徹底失去了開始的光彩,他們的未來如何,其實不難想象。

父母子女一場,其實就是一種相互映射。

父母是孩子的行為標杆,而孩子本身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除了遺傳還會重複父母的特點。


1

父母的“脾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孩提時代都有過輕微的抑鬱症傾向和厭世情緒,而這些無一例外的都是由於父母的脾氣不好所導致的。

美國聖地亞哥凱撒醫療機構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曾編制了一份ACE問卷(即童年不幸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通過對一萬七千多名自願患者進行研究發現:

童年遭受辱罵、威脅的心理虐待,或者是處於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包括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其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傷害,他們在成年後患上多種身心疾病的可能性也會越大。

沒有情緒控制力的父母除了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影響孩子深層次的是性格和思維模式。

"

前不久,心理君在網上看到一則國外的公益廣告《孤兒院》。

它是以“如果孩子能夠選擇父母”為主題,講述了一對姐弟被帶去選擇他們的養父母之前,可以透過玻璃罩見到那些備選父母相處的場景。

在四組父母中,前三組父母看起來都非常溫柔親切,相親相愛,孩子們也忍不住彎起嘴角。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而到了第四組,一對父母正在爭吵,互相發脾氣,孩子們的臉色立即就變了,驚恐、躲避、悲傷。可作為孩子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跟著這對父母回家。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鏡頭的最後是一家四口走在回家的路上,父母還在吵吵鬧鬧,完全不顧兩個孩子的存在,他們的前方是太陽的光芒,可孩子的表情卻都是一片黯淡,徹底失去了開始的光彩,他們的未來如何,其實不難想象。

父母子女一場,其實就是一種相互映射。

父母是孩子的行為標杆,而孩子本身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除了遺傳還會重複父母的特點。


1

父母的“脾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孩提時代都有過輕微的抑鬱症傾向和厭世情緒,而這些無一例外的都是由於父母的脾氣不好所導致的。

美國聖地亞哥凱撒醫療機構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曾編制了一份ACE問卷(即童年不幸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通過對一萬七千多名自願患者進行研究發現:

童年遭受辱罵、威脅的心理虐待,或者是處於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包括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其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傷害,他們在成年後患上多種身心疾病的可能性也會越大。

沒有情緒控制力的父母除了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影響孩子深層次的是性格和思維模式。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曾有這樣一個求助者。

她叫做阿麗,是一位30多歲的女士,她因為小時候的經歷,導致她人生中的幾段婚姻都幾乎以悲劇收場。

阿麗的母親來自小鎮,讀的書不多,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和父親離了婚。

像很多獨自撫養孩子的單親媽媽一樣,阿麗的母親敏感、多疑,充滿哀傷。

因為基本上不怎麼和家人聯繫,也沒有什麼朋友。所以賴佩霞成為了母親生活的所有動力。

與此同時,也成了母親發洩對不如意生活的出氣筒。

每次媽媽打她、罵她的時候,都會說“這世上沒有任何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你怎麼可以不聽話?”“我打你罵你,都是因為我愛你”。

她很痛苦,可是這些話,她都聽進去了,她為此自卑、懦弱、充滿攻擊性,並以為這就是愛的方式。

25歲那年,她走入了人生中第一段婚姻。

可是,因為母親對她根深蒂固的影響,所以在那段婚姻裡,她一直在用抱怨、指責的方式和丈夫相處。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最終離婚了。更令人沉重的是,在阿麗後面的兩段婚姻中,也差不多以同樣的方式收場。

或許對孩子一通責罵、怒吼之後,父母的壓力、壞情緒是釋放了,可給孩子心裡造成的傷害卻不會那麼快消散,甚至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2

等我們老了

孩子會把當初的脾氣都還給我們



"

前不久,心理君在網上看到一則國外的公益廣告《孤兒院》。

它是以“如果孩子能夠選擇父母”為主題,講述了一對姐弟被帶去選擇他們的養父母之前,可以透過玻璃罩見到那些備選父母相處的場景。

在四組父母中,前三組父母看起來都非常溫柔親切,相親相愛,孩子們也忍不住彎起嘴角。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而到了第四組,一對父母正在爭吵,互相發脾氣,孩子們的臉色立即就變了,驚恐、躲避、悲傷。可作為孩子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跟著這對父母回家。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鏡頭的最後是一家四口走在回家的路上,父母還在吵吵鬧鬧,完全不顧兩個孩子的存在,他們的前方是太陽的光芒,可孩子的表情卻都是一片黯淡,徹底失去了開始的光彩,他們的未來如何,其實不難想象。

父母子女一場,其實就是一種相互映射。

父母是孩子的行為標杆,而孩子本身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除了遺傳還會重複父母的特點。


1

父母的“脾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孩提時代都有過輕微的抑鬱症傾向和厭世情緒,而這些無一例外的都是由於父母的脾氣不好所導致的。

美國聖地亞哥凱撒醫療機構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曾編制了一份ACE問卷(即童年不幸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通過對一萬七千多名自願患者進行研究發現:

童年遭受辱罵、威脅的心理虐待,或者是處於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包括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其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傷害,他們在成年後患上多種身心疾病的可能性也會越大。

沒有情緒控制力的父母除了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影響孩子深層次的是性格和思維模式。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曾有這樣一個求助者。

她叫做阿麗,是一位30多歲的女士,她因為小時候的經歷,導致她人生中的幾段婚姻都幾乎以悲劇收場。

阿麗的母親來自小鎮,讀的書不多,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和父親離了婚。

像很多獨自撫養孩子的單親媽媽一樣,阿麗的母親敏感、多疑,充滿哀傷。

因為基本上不怎麼和家人聯繫,也沒有什麼朋友。所以賴佩霞成為了母親生活的所有動力。

與此同時,也成了母親發洩對不如意生活的出氣筒。

每次媽媽打她、罵她的時候,都會說“這世上沒有任何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你怎麼可以不聽話?”“我打你罵你,都是因為我愛你”。

她很痛苦,可是這些話,她都聽進去了,她為此自卑、懦弱、充滿攻擊性,並以為這就是愛的方式。

25歲那年,她走入了人生中第一段婚姻。

可是,因為母親對她根深蒂固的影響,所以在那段婚姻裡,她一直在用抱怨、指責的方式和丈夫相處。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最終離婚了。更令人沉重的是,在阿麗後面的兩段婚姻中,也差不多以同樣的方式收場。

或許對孩子一通責罵、怒吼之後,父母的壓力、壞情緒是釋放了,可給孩子心裡造成的傷害卻不會那麼快消散,甚至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2

等我們老了

孩子會把當初的脾氣都還給我們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是模仿。孩子因為跟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關係最親密。所以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有意無意地去模仿。

有許多父母衝孩子發完脾氣後,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罵你,是因為愛你!你要不是我孩子,我才懶得管你呢!”

但是在孩子眼中,家長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孩子必須努力說服自己:“原來,我媽媽罵我是因為愛我。原來愛也是可以這樣的”……

有一天,我們老了,腿腳不便,需要孩子照顧。

於是,孩子很可能就會用我們當初用過的方式,來愛我們:“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出門多穿點衣服,你怎麼就是不聽呢!”“媽!上完廁所記得衝,你怎麼越老越糊塗呢!”“媽!多吃點青菜,你怎麼越老越挑食呢?”……

聽到孩子這麼凶你,你肯定不會說:“嘿嘿,我孩子好愛我呀,罵我罵的那麼凶。”我相信,年老的你,心裡一定很難過,很難過。

所以,指責、發火從來都不是愛,而是孩子健康人格的殺手。我們衝孩子發火,動機從來都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3

你是怎樣的,孩子就是怎樣的


"

前不久,心理君在網上看到一則國外的公益廣告《孤兒院》。

它是以“如果孩子能夠選擇父母”為主題,講述了一對姐弟被帶去選擇他們的養父母之前,可以透過玻璃罩見到那些備選父母相處的場景。

在四組父母中,前三組父母看起來都非常溫柔親切,相親相愛,孩子們也忍不住彎起嘴角。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而到了第四組,一對父母正在爭吵,互相發脾氣,孩子們的臉色立即就變了,驚恐、躲避、悲傷。可作為孩子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跟著這對父母回家。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鏡頭的最後是一家四口走在回家的路上,父母還在吵吵鬧鬧,完全不顧兩個孩子的存在,他們的前方是太陽的光芒,可孩子的表情卻都是一片黯淡,徹底失去了開始的光彩,他們的未來如何,其實不難想象。

父母子女一場,其實就是一種相互映射。

父母是孩子的行為標杆,而孩子本身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除了遺傳還會重複父母的特點。


1

父母的“脾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孩提時代都有過輕微的抑鬱症傾向和厭世情緒,而這些無一例外的都是由於父母的脾氣不好所導致的。

美國聖地亞哥凱撒醫療機構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曾編制了一份ACE問卷(即童年不幸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通過對一萬七千多名自願患者進行研究發現:

童年遭受辱罵、威脅的心理虐待,或者是處於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包括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其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傷害,他們在成年後患上多種身心疾病的可能性也會越大。

沒有情緒控制力的父母除了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影響孩子深層次的是性格和思維模式。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曾有這樣一個求助者。

她叫做阿麗,是一位30多歲的女士,她因為小時候的經歷,導致她人生中的幾段婚姻都幾乎以悲劇收場。

阿麗的母親來自小鎮,讀的書不多,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和父親離了婚。

像很多獨自撫養孩子的單親媽媽一樣,阿麗的母親敏感、多疑,充滿哀傷。

因為基本上不怎麼和家人聯繫,也沒有什麼朋友。所以賴佩霞成為了母親生活的所有動力。

與此同時,也成了母親發洩對不如意生活的出氣筒。

每次媽媽打她、罵她的時候,都會說“這世上沒有任何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你怎麼可以不聽話?”“我打你罵你,都是因為我愛你”。

她很痛苦,可是這些話,她都聽進去了,她為此自卑、懦弱、充滿攻擊性,並以為這就是愛的方式。

25歲那年,她走入了人生中第一段婚姻。

可是,因為母親對她根深蒂固的影響,所以在那段婚姻裡,她一直在用抱怨、指責的方式和丈夫相處。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最終離婚了。更令人沉重的是,在阿麗後面的兩段婚姻中,也差不多以同樣的方式收場。

或許對孩子一通責罵、怒吼之後,父母的壓力、壞情緒是釋放了,可給孩子心裡造成的傷害卻不會那麼快消散,甚至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2

等我們老了

孩子會把當初的脾氣都還給我們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是模仿。孩子因為跟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關係最親密。所以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有意無意地去模仿。

有許多父母衝孩子發完脾氣後,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罵你,是因為愛你!你要不是我孩子,我才懶得管你呢!”

但是在孩子眼中,家長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孩子必須努力說服自己:“原來,我媽媽罵我是因為愛我。原來愛也是可以這樣的”……

有一天,我們老了,腿腳不便,需要孩子照顧。

於是,孩子很可能就會用我們當初用過的方式,來愛我們:“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出門多穿點衣服,你怎麼就是不聽呢!”“媽!上完廁所記得衝,你怎麼越老越糊塗呢!”“媽!多吃點青菜,你怎麼越老越挑食呢?”……

聽到孩子這麼凶你,你肯定不會說:“嘿嘿,我孩子好愛我呀,罵我罵的那麼凶。”我相信,年老的你,心裡一定很難過,很難過。

所以,指責、發火從來都不是愛,而是孩子健康人格的殺手。我們衝孩子發火,動機從來都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3

你是怎樣的,孩子就是怎樣的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對於“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一問題,微博上有很多網友留言說:

想想父母在家裡爭吵以及冷暴力,就覺得害怕,不敢結婚也不想結婚,怕以後的自己也變成他們;我媽是個特別沒有耐心地人,我小時候一點沒做好就白眼給我,所以我從小到大都超級敏感;前任的爸媽從小就吵架,吵完架就生氣打他罵他,所以他現在有抑鬱症而且很自卑……

在這之中,有這樣一條留言讓心理君感觸最深:

一直很羨慕那些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因為他們很幸運。

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而在不好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就要花很多力氣去踢開那些糟糕的,他們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

弗洛伊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從心理動力學視角來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自己童年與父母相處和互動的經歷就是以後和其他人互動的藍本。

所以,想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擁有自己的幸福力,那麼父母穩定的情緒,和諧的家庭氛圍才是真正的正向積累。

這種質的昇華可以讓孩子心有安全感,更有力量笑對未來。

那麼作為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

前不久,心理君在網上看到一則國外的公益廣告《孤兒院》。

它是以“如果孩子能夠選擇父母”為主題,講述了一對姐弟被帶去選擇他們的養父母之前,可以透過玻璃罩見到那些備選父母相處的場景。

在四組父母中,前三組父母看起來都非常溫柔親切,相親相愛,孩子們也忍不住彎起嘴角。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而到了第四組,一對父母正在爭吵,互相發脾氣,孩子們的臉色立即就變了,驚恐、躲避、悲傷。可作為孩子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跟著這對父母回家。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鏡頭的最後是一家四口走在回家的路上,父母還在吵吵鬧鬧,完全不顧兩個孩子的存在,他們的前方是太陽的光芒,可孩子的表情卻都是一片黯淡,徹底失去了開始的光彩,他們的未來如何,其實不難想象。

父母子女一場,其實就是一種相互映射。

父母是孩子的行為標杆,而孩子本身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除了遺傳還會重複父母的特點。


1

父母的“脾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孩提時代都有過輕微的抑鬱症傾向和厭世情緒,而這些無一例外的都是由於父母的脾氣不好所導致的。

美國聖地亞哥凱撒醫療機構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曾編制了一份ACE問卷(即童年不幸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通過對一萬七千多名自願患者進行研究發現:

童年遭受辱罵、威脅的心理虐待,或者是處於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包括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其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傷害,他們在成年後患上多種身心疾病的可能性也會越大。

沒有情緒控制力的父母除了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影響孩子深層次的是性格和思維模式。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曾有這樣一個求助者。

她叫做阿麗,是一位30多歲的女士,她因為小時候的經歷,導致她人生中的幾段婚姻都幾乎以悲劇收場。

阿麗的母親來自小鎮,讀的書不多,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和父親離了婚。

像很多獨自撫養孩子的單親媽媽一樣,阿麗的母親敏感、多疑,充滿哀傷。

因為基本上不怎麼和家人聯繫,也沒有什麼朋友。所以賴佩霞成為了母親生活的所有動力。

與此同時,也成了母親發洩對不如意生活的出氣筒。

每次媽媽打她、罵她的時候,都會說“這世上沒有任何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你怎麼可以不聽話?”“我打你罵你,都是因為我愛你”。

她很痛苦,可是這些話,她都聽進去了,她為此自卑、懦弱、充滿攻擊性,並以為這就是愛的方式。

25歲那年,她走入了人生中第一段婚姻。

可是,因為母親對她根深蒂固的影響,所以在那段婚姻裡,她一直在用抱怨、指責的方式和丈夫相處。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最終離婚了。更令人沉重的是,在阿麗後面的兩段婚姻中,也差不多以同樣的方式收場。

或許對孩子一通責罵、怒吼之後,父母的壓力、壞情緒是釋放了,可給孩子心裡造成的傷害卻不會那麼快消散,甚至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2

等我們老了

孩子會把當初的脾氣都還給我們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是模仿。孩子因為跟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關係最親密。所以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有意無意地去模仿。

有許多父母衝孩子發完脾氣後,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罵你,是因為愛你!你要不是我孩子,我才懶得管你呢!”

但是在孩子眼中,家長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孩子必須努力說服自己:“原來,我媽媽罵我是因為愛我。原來愛也是可以這樣的”……

有一天,我們老了,腿腳不便,需要孩子照顧。

於是,孩子很可能就會用我們當初用過的方式,來愛我們:“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出門多穿點衣服,你怎麼就是不聽呢!”“媽!上完廁所記得衝,你怎麼越老越糊塗呢!”“媽!多吃點青菜,你怎麼越老越挑食呢?”……

聽到孩子這麼凶你,你肯定不會說:“嘿嘿,我孩子好愛我呀,罵我罵的那麼凶。”我相信,年老的你,心裡一定很難過,很難過。

所以,指責、發火從來都不是愛,而是孩子健康人格的殺手。我們衝孩子發火,動機從來都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3

你是怎樣的,孩子就是怎樣的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對於“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一問題,微博上有很多網友留言說:

想想父母在家裡爭吵以及冷暴力,就覺得害怕,不敢結婚也不想結婚,怕以後的自己也變成他們;我媽是個特別沒有耐心地人,我小時候一點沒做好就白眼給我,所以我從小到大都超級敏感;前任的爸媽從小就吵架,吵完架就生氣打他罵他,所以他現在有抑鬱症而且很自卑……

在這之中,有這樣一條留言讓心理君感觸最深:

一直很羨慕那些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因為他們很幸運。

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而在不好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就要花很多力氣去踢開那些糟糕的,他們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

弗洛伊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從心理動力學視角來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自己童年與父母相處和互動的經歷就是以後和其他人互動的藍本。

所以,想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擁有自己的幸福力,那麼父母穩定的情緒,和諧的家庭氛圍才是真正的正向積累。

這種質的昇華可以讓孩子心有安全感,更有力量笑對未來。

那麼作為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第一,讓壞情緒止於自己。

《兒童心理學》曾講到,父母和孩子的衝突核心永遠不是事情問題本身,而是事情背後沒有被看見的情緒。

所以當我們忍不住發脾氣時,一定要了解真正困擾自己的情緒是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去加以對待和調整。

不遷怒、不將家人作為情緒發洩的工具,才能讓家成為充滿愛的保護地和休養所。

第二,請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每個孩子都具有獨特性,不同孩子的發展水平在各個階段都是不相同的。

當你的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不要急於與他人做比較,用耐心給孩子一個進步的時間和空間,他會還你一份滿意的答卷。

教育界中有這樣一段話廣為流傳: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著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相信孩子,靜等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

前不久,心理君在網上看到一則國外的公益廣告《孤兒院》。

它是以“如果孩子能夠選擇父母”為主題,講述了一對姐弟被帶去選擇他們的養父母之前,可以透過玻璃罩見到那些備選父母相處的場景。

在四組父母中,前三組父母看起來都非常溫柔親切,相親相愛,孩子們也忍不住彎起嘴角。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而到了第四組,一對父母正在爭吵,互相發脾氣,孩子們的臉色立即就變了,驚恐、躲避、悲傷。可作為孩子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跟著這對父母回家。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鏡頭的最後是一家四口走在回家的路上,父母還在吵吵鬧鬧,完全不顧兩個孩子的存在,他們的前方是太陽的光芒,可孩子的表情卻都是一片黯淡,徹底失去了開始的光彩,他們的未來如何,其實不難想象。

父母子女一場,其實就是一種相互映射。

父母是孩子的行為標杆,而孩子本身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除了遺傳還會重複父母的特點。


1

父母的“脾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孩提時代都有過輕微的抑鬱症傾向和厭世情緒,而這些無一例外的都是由於父母的脾氣不好所導致的。

美國聖地亞哥凱撒醫療機構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曾編制了一份ACE問卷(即童年不幸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通過對一萬七千多名自願患者進行研究發現:

童年遭受辱罵、威脅的心理虐待,或者是處於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包括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其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傷害,他們在成年後患上多種身心疾病的可能性也會越大。

沒有情緒控制力的父母除了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影響孩子深層次的是性格和思維模式。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曾有這樣一個求助者。

她叫做阿麗,是一位30多歲的女士,她因為小時候的經歷,導致她人生中的幾段婚姻都幾乎以悲劇收場。

阿麗的母親來自小鎮,讀的書不多,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和父親離了婚。

像很多獨自撫養孩子的單親媽媽一樣,阿麗的母親敏感、多疑,充滿哀傷。

因為基本上不怎麼和家人聯繫,也沒有什麼朋友。所以賴佩霞成為了母親生活的所有動力。

與此同時,也成了母親發洩對不如意生活的出氣筒。

每次媽媽打她、罵她的時候,都會說“這世上沒有任何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你怎麼可以不聽話?”“我打你罵你,都是因為我愛你”。

她很痛苦,可是這些話,她都聽進去了,她為此自卑、懦弱、充滿攻擊性,並以為這就是愛的方式。

25歲那年,她走入了人生中第一段婚姻。

可是,因為母親對她根深蒂固的影響,所以在那段婚姻裡,她一直在用抱怨、指責的方式和丈夫相處。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最終離婚了。更令人沉重的是,在阿麗後面的兩段婚姻中,也差不多以同樣的方式收場。

或許對孩子一通責罵、怒吼之後,父母的壓力、壞情緒是釋放了,可給孩子心裡造成的傷害卻不會那麼快消散,甚至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2

等我們老了

孩子會把當初的脾氣都還給我們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是模仿。孩子因為跟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關係最親密。所以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有意無意地去模仿。

有許多父母衝孩子發完脾氣後,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罵你,是因為愛你!你要不是我孩子,我才懶得管你呢!”

但是在孩子眼中,家長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孩子必須努力說服自己:“原來,我媽媽罵我是因為愛我。原來愛也是可以這樣的”……

有一天,我們老了,腿腳不便,需要孩子照顧。

於是,孩子很可能就會用我們當初用過的方式,來愛我們:“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出門多穿點衣服,你怎麼就是不聽呢!”“媽!上完廁所記得衝,你怎麼越老越糊塗呢!”“媽!多吃點青菜,你怎麼越老越挑食呢?”……

聽到孩子這麼凶你,你肯定不會說:“嘿嘿,我孩子好愛我呀,罵我罵的那麼凶。”我相信,年老的你,心裡一定很難過,很難過。

所以,指責、發火從來都不是愛,而是孩子健康人格的殺手。我們衝孩子發火,動機從來都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3

你是怎樣的,孩子就是怎樣的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對於“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一問題,微博上有很多網友留言說:

想想父母在家裡爭吵以及冷暴力,就覺得害怕,不敢結婚也不想結婚,怕以後的自己也變成他們;我媽是個特別沒有耐心地人,我小時候一點沒做好就白眼給我,所以我從小到大都超級敏感;前任的爸媽從小就吵架,吵完架就生氣打他罵他,所以他現在有抑鬱症而且很自卑……

在這之中,有這樣一條留言讓心理君感觸最深:

一直很羨慕那些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因為他們很幸運。

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而在不好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就要花很多力氣去踢開那些糟糕的,他們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

弗洛伊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從心理動力學視角來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自己童年與父母相處和互動的經歷就是以後和其他人互動的藍本。

所以,想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擁有自己的幸福力,那麼父母穩定的情緒,和諧的家庭氛圍才是真正的正向積累。

這種質的昇華可以讓孩子心有安全感,更有力量笑對未來。

那麼作為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第一,讓壞情緒止於自己。

《兒童心理學》曾講到,父母和孩子的衝突核心永遠不是事情問題本身,而是事情背後沒有被看見的情緒。

所以當我們忍不住發脾氣時,一定要了解真正困擾自己的情緒是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去加以對待和調整。

不遷怒、不將家人作為情緒發洩的工具,才能讓家成為充滿愛的保護地和休養所。

第二,請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每個孩子都具有獨特性,不同孩子的發展水平在各個階段都是不相同的。

當你的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不要急於與他人做比較,用耐心給孩子一個進步的時間和空間,他會還你一份滿意的答卷。

教育界中有這樣一段話廣為流傳: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著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相信孩子,靜等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