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不完美媽媽 原汁原味的德系SUV 體育 超級育兒術 2019-09-13
"

育兒中的一大煩惱就是孩子老犯錯誤,這時候家長就為難了:不批評他,他不知道自己哪兒錯了,將來還會再犯;可批評他,又怕孩子受傷害將來覺得自己不行,自暴自棄

"

育兒中的一大煩惱就是孩子老犯錯誤,這時候家長就為難了:不批評他,他不知道自己哪兒錯了,將來還會再犯;可批評他,又怕孩子受傷害將來覺得自己不行,自暴自棄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這些家長其實是心裡有個誤區,就是以為批評一定是對孩子的打擊,會讓孩子沒自信。但我們積極心理學有一個方法,叫“批評出樂觀”。就是說,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變得更樂觀。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人樂觀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說我堅定的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就會樂觀。相反,這樣的人很容易在現實面前碰到頭破血流的時候,就自暴自棄放棄了。真正樂觀的人是在遇到挫折之後,能正確的分析挫折發生的原因,發現其中哪些是自己能改變的,然後致力於改變它,努力把下一次變得更好,這才是真正的樂觀,因為你心態的改變帶來了行動的改變。

同樣,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其實就是一次挫折。這個時候,你要給他引導,讓他知道錯覺的原因,這是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人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習得性樂觀”方法。就是說,不要把錯誤無限放大,說孩子總在犯錯,在哪兒都犯錯,你這個人就是錯的;而應該是把他看成是暫時的、特定場景的,而且不涉及人格問題的一次錯誤。這樣孩子才會懂得把這一次錯誤和其他的事情區別開來看待,只要把這次的錯誤修改掉,以後就會更好,從而他就會變得更樂觀。

"

育兒中的一大煩惱就是孩子老犯錯誤,這時候家長就為難了:不批評他,他不知道自己哪兒錯了,將來還會再犯;可批評他,又怕孩子受傷害將來覺得自己不行,自暴自棄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這些家長其實是心裡有個誤區,就是以為批評一定是對孩子的打擊,會讓孩子沒自信。但我們積極心理學有一個方法,叫“批評出樂觀”。就是說,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變得更樂觀。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人樂觀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說我堅定的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就會樂觀。相反,這樣的人很容易在現實面前碰到頭破血流的時候,就自暴自棄放棄了。真正樂觀的人是在遇到挫折之後,能正確的分析挫折發生的原因,發現其中哪些是自己能改變的,然後致力於改變它,努力把下一次變得更好,這才是真正的樂觀,因為你心態的改變帶來了行動的改變。

同樣,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其實就是一次挫折。這個時候,你要給他引導,讓他知道錯覺的原因,這是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人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習得性樂觀”方法。就是說,不要把錯誤無限放大,說孩子總在犯錯,在哪兒都犯錯,你這個人就是錯的;而應該是把他看成是暫時的、特定場景的,而且不涉及人格問題的一次錯誤。這樣孩子才會懂得把這一次錯誤和其他的事情區別開來看待,只要把這次的錯誤修改掉,以後就會更好,從而他就會變得更樂觀。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那父母親到底該怎麼辦?

1、不要給他貼標籤,把一次錯誤和整體區別開

比如說前幾天一個兒子洗澡,洗了半天還不出來,洗完後爸爸進去一看,好傢伙,他原來是在裡邊玩兒遊戲,把衛生紙撕碎了扔在地上,又把洗髮水沐浴露倒在洗臉池裡,下水口都堵了,地上全是水。爸爸以前跟他說過的洗澡玩水可以,但不能玩衛生紙洗髮水這些東西。當時,老爸那個生氣脫口就想罵他“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爸爸說過的話,從來不記得,就知道浪費糟蹋東西”。

如果老爸說他就知道浪費東西,那就意味著孩子不僅僅是浪費衛生紙和洗髮水,吃飯還浪費食物,做作業很浪費紙和筆,當然還會抓緊一切機會浪費錢。總之,這個錯誤孩子不僅僅是在洗澡這個場景犯,在其他場景也會犯。最糟糕的還是那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是直接指責孩子的個人品質。因為品質是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他會這麼想,“原來我就是個壞孩子,我就是不懂事,所以我才會有犯這些錯誤,那我既然是個壞孩子,我將來還會犯更多、更大的錯誤”。這些都是在把孩子一次的錯誤給擴大,暗示他會一直犯錯誤,會在不同的場景裡犯錯誤,因為他認為自己就是這麼一個壞孩子嘛。

"

育兒中的一大煩惱就是孩子老犯錯誤,這時候家長就為難了:不批評他,他不知道自己哪兒錯了,將來還會再犯;可批評他,又怕孩子受傷害將來覺得自己不行,自暴自棄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這些家長其實是心裡有個誤區,就是以為批評一定是對孩子的打擊,會讓孩子沒自信。但我們積極心理學有一個方法,叫“批評出樂觀”。就是說,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變得更樂觀。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人樂觀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說我堅定的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就會樂觀。相反,這樣的人很容易在現實面前碰到頭破血流的時候,就自暴自棄放棄了。真正樂觀的人是在遇到挫折之後,能正確的分析挫折發生的原因,發現其中哪些是自己能改變的,然後致力於改變它,努力把下一次變得更好,這才是真正的樂觀,因為你心態的改變帶來了行動的改變。

同樣,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其實就是一次挫折。這個時候,你要給他引導,讓他知道錯覺的原因,這是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人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習得性樂觀”方法。就是說,不要把錯誤無限放大,說孩子總在犯錯,在哪兒都犯錯,你這個人就是錯的;而應該是把他看成是暫時的、特定場景的,而且不涉及人格問題的一次錯誤。這樣孩子才會懂得把這一次錯誤和其他的事情區別開來看待,只要把這次的錯誤修改掉,以後就會更好,從而他就會變得更樂觀。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那父母親到底該怎麼辦?

1、不要給他貼標籤,把一次錯誤和整體區別開

比如說前幾天一個兒子洗澡,洗了半天還不出來,洗完後爸爸進去一看,好傢伙,他原來是在裡邊玩兒遊戲,把衛生紙撕碎了扔在地上,又把洗髮水沐浴露倒在洗臉池裡,下水口都堵了,地上全是水。爸爸以前跟他說過的洗澡玩水可以,但不能玩衛生紙洗髮水這些東西。當時,老爸那個生氣脫口就想罵他“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爸爸說過的話,從來不記得,就知道浪費糟蹋東西”。

如果老爸說他就知道浪費東西,那就意味著孩子不僅僅是浪費衛生紙和洗髮水,吃飯還浪費食物,做作業很浪費紙和筆,當然還會抓緊一切機會浪費錢。總之,這個錯誤孩子不僅僅是在洗澡這個場景犯,在其他場景也會犯。最糟糕的還是那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是直接指責孩子的個人品質。因為品質是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他會這麼想,“原來我就是個壞孩子,我就是不懂事,所以我才會有犯這些錯誤,那我既然是個壞孩子,我將來還會犯更多、更大的錯誤”。這些都是在把孩子一次的錯誤給擴大,暗示他會一直犯錯誤,會在不同的場景裡犯錯誤,因為他認為自己就是這麼一個壞孩子嘛。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經常被這麼說的孩子,怎麼可能樂觀呢?怎麼可能會覺得自己未來會變好呢?所以,這個老爸當時立刻把到了嘴邊的話又咽下去了,換了一個方法批評他說:“你今天怎麼把衛生間完成這樣,你以前洗澡都挺好的,你這樣浪費東西是不對的,你自己昨天還說老師叫你們吃飯別浪費呢?”這種批評方法指出了他哪兒錯了,但是把他的錯誤限制在這一次的這一個場景裡,因為老爸提醒了他以前洗澡都挺好的,所以孩子只是偶爾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也知道浪費是不對的,所以他不是個壞孩子,也是教育他以後也不要在其他場景下犯這個錯誤。

這個老爸也沒有指責他個人品質有什麼問題,這樣就避免了他對自己有壞的看法。兒子那個時候自己也知道不對,沒做聲。這個時候,老爸就要採取批評出樂觀的第二步了,就是採取行動。老爸說:“來,我們一起來把衛生間收拾一下吧。”兒子立刻說“好”。然後高興的跟老爸一起清理下水口,收拾衛生紙了。

"

育兒中的一大煩惱就是孩子老犯錯誤,這時候家長就為難了:不批評他,他不知道自己哪兒錯了,將來還會再犯;可批評他,又怕孩子受傷害將來覺得自己不行,自暴自棄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這些家長其實是心裡有個誤區,就是以為批評一定是對孩子的打擊,會讓孩子沒自信。但我們積極心理學有一個方法,叫“批評出樂觀”。就是說,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變得更樂觀。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人樂觀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說我堅定的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就會樂觀。相反,這樣的人很容易在現實面前碰到頭破血流的時候,就自暴自棄放棄了。真正樂觀的人是在遇到挫折之後,能正確的分析挫折發生的原因,發現其中哪些是自己能改變的,然後致力於改變它,努力把下一次變得更好,這才是真正的樂觀,因為你心態的改變帶來了行動的改變。

同樣,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其實就是一次挫折。這個時候,你要給他引導,讓他知道錯覺的原因,這是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人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習得性樂觀”方法。就是說,不要把錯誤無限放大,說孩子總在犯錯,在哪兒都犯錯,你這個人就是錯的;而應該是把他看成是暫時的、特定場景的,而且不涉及人格問題的一次錯誤。這樣孩子才會懂得把這一次錯誤和其他的事情區別開來看待,只要把這次的錯誤修改掉,以後就會更好,從而他就會變得更樂觀。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那父母親到底該怎麼辦?

1、不要給他貼標籤,把一次錯誤和整體區別開

比如說前幾天一個兒子洗澡,洗了半天還不出來,洗完後爸爸進去一看,好傢伙,他原來是在裡邊玩兒遊戲,把衛生紙撕碎了扔在地上,又把洗髮水沐浴露倒在洗臉池裡,下水口都堵了,地上全是水。爸爸以前跟他說過的洗澡玩水可以,但不能玩衛生紙洗髮水這些東西。當時,老爸那個生氣脫口就想罵他“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爸爸說過的話,從來不記得,就知道浪費糟蹋東西”。

如果老爸說他就知道浪費東西,那就意味著孩子不僅僅是浪費衛生紙和洗髮水,吃飯還浪費食物,做作業很浪費紙和筆,當然還會抓緊一切機會浪費錢。總之,這個錯誤孩子不僅僅是在洗澡這個場景犯,在其他場景也會犯。最糟糕的還是那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是直接指責孩子的個人品質。因為品質是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他會這麼想,“原來我就是個壞孩子,我就是不懂事,所以我才會有犯這些錯誤,那我既然是個壞孩子,我將來還會犯更多、更大的錯誤”。這些都是在把孩子一次的錯誤給擴大,暗示他會一直犯錯誤,會在不同的場景裡犯錯誤,因為他認為自己就是這麼一個壞孩子嘛。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經常被這麼說的孩子,怎麼可能樂觀呢?怎麼可能會覺得自己未來會變好呢?所以,這個老爸當時立刻把到了嘴邊的話又咽下去了,換了一個方法批評他說:“你今天怎麼把衛生間完成這樣,你以前洗澡都挺好的,你這樣浪費東西是不對的,你自己昨天還說老師叫你們吃飯別浪費呢?”這種批評方法指出了他哪兒錯了,但是把他的錯誤限制在這一次的這一個場景裡,因為老爸提醒了他以前洗澡都挺好的,所以孩子只是偶爾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也知道浪費是不對的,所以他不是個壞孩子,也是教育他以後也不要在其他場景下犯這個錯誤。

這個老爸也沒有指責他個人品質有什麼問題,這樣就避免了他對自己有壞的看法。兒子那個時候自己也知道不對,沒做聲。這個時候,老爸就要採取批評出樂觀的第二步了,就是採取行動。老爸說:“來,我們一起來把衛生間收拾一下吧。”兒子立刻說“好”。然後高興的跟老爸一起清理下水口,收拾衛生紙了。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這就是給他傳遞一個信息,犯了錯誤也不可怕,關鍵是要採取行動彌補錯誤,知道自己在挫折來臨的時候,還有彌補的能力,孩子才能夠真正的保持樂觀。這個原則,不僅僅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有用,在他遇到其他挫折的時候,也一樣的可以用。

2、要幫他糾正認識上的偏差得出全面的結論

比如說今天孩子體育課,他跳繩不及格,回來很難過的說:“我體育就是不行,這次跳繩又不及格了。”你看他給他自己找了一個持續的大範圍場景的個人原因。你要怎麼安慰他呢?就是幫他找到一個暫時的特定場景的非個人原因。你可以說:“你其他項目不都及格了嗎?你立定跳遠還是全班第三呢!我覺得你可能就是跳繩練的不夠,我最近經常看見你們班其他同學在練。”

這個就是舉出事實幫他發現自己的這個挫折並沒有那麼可怕,並不是那麼不可避免。所以接下來的話,你就要趕緊跟他採取行動,制定跳繩練習計劃,而且執行這樣的話,下一次他就會跳的更好,就知道自己的這個挫折果然是可以克服的。

"

育兒中的一大煩惱就是孩子老犯錯誤,這時候家長就為難了:不批評他,他不知道自己哪兒錯了,將來還會再犯;可批評他,又怕孩子受傷害將來覺得自己不行,自暴自棄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這些家長其實是心裡有個誤區,就是以為批評一定是對孩子的打擊,會讓孩子沒自信。但我們積極心理學有一個方法,叫“批評出樂觀”。就是說,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變得更樂觀。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人樂觀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說我堅定的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就會樂觀。相反,這樣的人很容易在現實面前碰到頭破血流的時候,就自暴自棄放棄了。真正樂觀的人是在遇到挫折之後,能正確的分析挫折發生的原因,發現其中哪些是自己能改變的,然後致力於改變它,努力把下一次變得更好,這才是真正的樂觀,因為你心態的改變帶來了行動的改變。

同樣,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其實就是一次挫折。這個時候,你要給他引導,讓他知道錯覺的原因,這是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人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習得性樂觀”方法。就是說,不要把錯誤無限放大,說孩子總在犯錯,在哪兒都犯錯,你這個人就是錯的;而應該是把他看成是暫時的、特定場景的,而且不涉及人格問題的一次錯誤。這樣孩子才會懂得把這一次錯誤和其他的事情區別開來看待,只要把這次的錯誤修改掉,以後就會更好,從而他就會變得更樂觀。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那父母親到底該怎麼辦?

1、不要給他貼標籤,把一次錯誤和整體區別開

比如說前幾天一個兒子洗澡,洗了半天還不出來,洗完後爸爸進去一看,好傢伙,他原來是在裡邊玩兒遊戲,把衛生紙撕碎了扔在地上,又把洗髮水沐浴露倒在洗臉池裡,下水口都堵了,地上全是水。爸爸以前跟他說過的洗澡玩水可以,但不能玩衛生紙洗髮水這些東西。當時,老爸那個生氣脫口就想罵他“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爸爸說過的話,從來不記得,就知道浪費糟蹋東西”。

如果老爸說他就知道浪費東西,那就意味著孩子不僅僅是浪費衛生紙和洗髮水,吃飯還浪費食物,做作業很浪費紙和筆,當然還會抓緊一切機會浪費錢。總之,這個錯誤孩子不僅僅是在洗澡這個場景犯,在其他場景也會犯。最糟糕的還是那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是直接指責孩子的個人品質。因為品質是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他會這麼想,“原來我就是個壞孩子,我就是不懂事,所以我才會有犯這些錯誤,那我既然是個壞孩子,我將來還會犯更多、更大的錯誤”。這些都是在把孩子一次的錯誤給擴大,暗示他會一直犯錯誤,會在不同的場景裡犯錯誤,因為他認為自己就是這麼一個壞孩子嘛。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經常被這麼說的孩子,怎麼可能樂觀呢?怎麼可能會覺得自己未來會變好呢?所以,這個老爸當時立刻把到了嘴邊的話又咽下去了,換了一個方法批評他說:“你今天怎麼把衛生間完成這樣,你以前洗澡都挺好的,你這樣浪費東西是不對的,你自己昨天還說老師叫你們吃飯別浪費呢?”這種批評方法指出了他哪兒錯了,但是把他的錯誤限制在這一次的這一個場景裡,因為老爸提醒了他以前洗澡都挺好的,所以孩子只是偶爾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也知道浪費是不對的,所以他不是個壞孩子,也是教育他以後也不要在其他場景下犯這個錯誤。

這個老爸也沒有指責他個人品質有什麼問題,這樣就避免了他對自己有壞的看法。兒子那個時候自己也知道不對,沒做聲。這個時候,老爸就要採取批評出樂觀的第二步了,就是採取行動。老爸說:“來,我們一起來把衛生間收拾一下吧。”兒子立刻說“好”。然後高興的跟老爸一起清理下水口,收拾衛生紙了。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這就是給他傳遞一個信息,犯了錯誤也不可怕,關鍵是要採取行動彌補錯誤,知道自己在挫折來臨的時候,還有彌補的能力,孩子才能夠真正的保持樂觀。這個原則,不僅僅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有用,在他遇到其他挫折的時候,也一樣的可以用。

2、要幫他糾正認識上的偏差得出全面的結論

比如說今天孩子體育課,他跳繩不及格,回來很難過的說:“我體育就是不行,這次跳繩又不及格了。”你看他給他自己找了一個持續的大範圍場景的個人原因。你要怎麼安慰他呢?就是幫他找到一個暫時的特定場景的非個人原因。你可以說:“你其他項目不都及格了嗎?你立定跳遠還是全班第三呢!我覺得你可能就是跳繩練的不夠,我最近經常看見你們班其他同學在練。”

這個就是舉出事實幫他發現自己的這個挫折並沒有那麼可怕,並不是那麼不可避免。所以接下來的話,你就要趕緊跟他採取行動,制定跳繩練習計劃,而且執行這樣的話,下一次他就會跳的更好,就知道自己的這個挫折果然是可以克服的。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3、採取行動,讓孩子體驗到自己不是無能為力的,他可以靠自己的行為把變好的希望變成真,真正的更好的現實

如果你不這麼引導他,他就會認為自己天生的就是體育不好,那麼就乾脆放棄而不是努力去改變了。所以很多家長以為培養孩子的樂觀就是不要打擊他,儘量保護他不要犯錯誤,看見可能的錯覺就繞著走,那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將來他不可避免的總會遇到一些大的挫折,那時候,他可能會就一下子信仰崩塌了,原來世界這麼殘酷,我其實做什麼都沒用,還是放棄吧,這樣一個浪頭就把他打倒了!

所以,真正的樂觀心態不是來自於避免讓孩子遭受挫折,而是讓孩子明白挫折來臨的時候,他有能力改變自己,而且這個樂觀的信念也不是靠父母灌輸“你真棒,你一定行!”而是靠我們培養孩子的客觀分析能力,因為孩子都比較情緒化,順利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遇到挫折就又給自己貼一個什麼都不行的標籤。而且是一直不行,在所有方面都不行。這個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就要引導孩子正確的分析。

"

育兒中的一大煩惱就是孩子老犯錯誤,這時候家長就為難了:不批評他,他不知道自己哪兒錯了,將來還會再犯;可批評他,又怕孩子受傷害將來覺得自己不行,自暴自棄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這些家長其實是心裡有個誤區,就是以為批評一定是對孩子的打擊,會讓孩子沒自信。但我們積極心理學有一個方法,叫“批評出樂觀”。就是說,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變得更樂觀。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人樂觀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說我堅定的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就會樂觀。相反,這樣的人很容易在現實面前碰到頭破血流的時候,就自暴自棄放棄了。真正樂觀的人是在遇到挫折之後,能正確的分析挫折發生的原因,發現其中哪些是自己能改變的,然後致力於改變它,努力把下一次變得更好,這才是真正的樂觀,因為你心態的改變帶來了行動的改變。

同樣,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其實就是一次挫折。這個時候,你要給他引導,讓他知道錯覺的原因,這是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人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習得性樂觀”方法。就是說,不要把錯誤無限放大,說孩子總在犯錯,在哪兒都犯錯,你這個人就是錯的;而應該是把他看成是暫時的、特定場景的,而且不涉及人格問題的一次錯誤。這樣孩子才會懂得把這一次錯誤和其他的事情區別開來看待,只要把這次的錯誤修改掉,以後就會更好,從而他就會變得更樂觀。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那父母親到底該怎麼辦?

1、不要給他貼標籤,把一次錯誤和整體區別開

比如說前幾天一個兒子洗澡,洗了半天還不出來,洗完後爸爸進去一看,好傢伙,他原來是在裡邊玩兒遊戲,把衛生紙撕碎了扔在地上,又把洗髮水沐浴露倒在洗臉池裡,下水口都堵了,地上全是水。爸爸以前跟他說過的洗澡玩水可以,但不能玩衛生紙洗髮水這些東西。當時,老爸那個生氣脫口就想罵他“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爸爸說過的話,從來不記得,就知道浪費糟蹋東西”。

如果老爸說他就知道浪費東西,那就意味著孩子不僅僅是浪費衛生紙和洗髮水,吃飯還浪費食物,做作業很浪費紙和筆,當然還會抓緊一切機會浪費錢。總之,這個錯誤孩子不僅僅是在洗澡這個場景犯,在其他場景也會犯。最糟糕的還是那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是直接指責孩子的個人品質。因為品質是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他會這麼想,“原來我就是個壞孩子,我就是不懂事,所以我才會有犯這些錯誤,那我既然是個壞孩子,我將來還會犯更多、更大的錯誤”。這些都是在把孩子一次的錯誤給擴大,暗示他會一直犯錯誤,會在不同的場景裡犯錯誤,因為他認為自己就是這麼一個壞孩子嘛。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經常被這麼說的孩子,怎麼可能樂觀呢?怎麼可能會覺得自己未來會變好呢?所以,這個老爸當時立刻把到了嘴邊的話又咽下去了,換了一個方法批評他說:“你今天怎麼把衛生間完成這樣,你以前洗澡都挺好的,你這樣浪費東西是不對的,你自己昨天還說老師叫你們吃飯別浪費呢?”這種批評方法指出了他哪兒錯了,但是把他的錯誤限制在這一次的這一個場景裡,因為老爸提醒了他以前洗澡都挺好的,所以孩子只是偶爾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也知道浪費是不對的,所以他不是個壞孩子,也是教育他以後也不要在其他場景下犯這個錯誤。

這個老爸也沒有指責他個人品質有什麼問題,這樣就避免了他對自己有壞的看法。兒子那個時候自己也知道不對,沒做聲。這個時候,老爸就要採取批評出樂觀的第二步了,就是採取行動。老爸說:“來,我們一起來把衛生間收拾一下吧。”兒子立刻說“好”。然後高興的跟老爸一起清理下水口,收拾衛生紙了。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這就是給他傳遞一個信息,犯了錯誤也不可怕,關鍵是要採取行動彌補錯誤,知道自己在挫折來臨的時候,還有彌補的能力,孩子才能夠真正的保持樂觀。這個原則,不僅僅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有用,在他遇到其他挫折的時候,也一樣的可以用。

2、要幫他糾正認識上的偏差得出全面的結論

比如說今天孩子體育課,他跳繩不及格,回來很難過的說:“我體育就是不行,這次跳繩又不及格了。”你看他給他自己找了一個持續的大範圍場景的個人原因。你要怎麼安慰他呢?就是幫他找到一個暫時的特定場景的非個人原因。你可以說:“你其他項目不都及格了嗎?你立定跳遠還是全班第三呢!我覺得你可能就是跳繩練的不夠,我最近經常看見你們班其他同學在練。”

這個就是舉出事實幫他發現自己的這個挫折並沒有那麼可怕,並不是那麼不可避免。所以接下來的話,你就要趕緊跟他採取行動,制定跳繩練習計劃,而且執行這樣的話,下一次他就會跳的更好,就知道自己的這個挫折果然是可以克服的。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3、採取行動,讓孩子體驗到自己不是無能為力的,他可以靠自己的行為把變好的希望變成真,真正的更好的現實

如果你不這麼引導他,他就會認為自己天生的就是體育不好,那麼就乾脆放棄而不是努力去改變了。所以很多家長以為培養孩子的樂觀就是不要打擊他,儘量保護他不要犯錯誤,看見可能的錯覺就繞著走,那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將來他不可避免的總會遇到一些大的挫折,那時候,他可能會就一下子信仰崩塌了,原來世界這麼殘酷,我其實做什麼都沒用,還是放棄吧,這樣一個浪頭就把他打倒了!

所以,真正的樂觀心態不是來自於避免讓孩子遭受挫折,而是讓孩子明白挫折來臨的時候,他有能力改變自己,而且這個樂觀的信念也不是靠父母灌輸“你真棒,你一定行!”而是靠我們培養孩子的客觀分析能力,因為孩子都比較情緒化,順利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遇到挫折就又給自己貼一個什麼都不行的標籤。而且是一直不行,在所有方面都不行。這個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就要引導孩子正確的分析。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該怎麼批評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能力?

總結

這樣的樂觀是來自於事實分析和孩子的體驗,這才是真正的樂觀,所以孩子犯了錯誤不可怕,哪有不犯錯誤的孩子呢?這個時候,你應該意識到這是培養他樂觀心態的好機會了。如果他養成了習慣,挫折來臨的時候不慌張,能夠面對反面的事實,採取積極的行動來戰勝挫折,那才是真正的樂觀,那才是他一生幸福和成功的最可靠的基石。

只要掌握了這三點,你還可以創造出更多批評孩子的聰明方法,而且連你自己通過這些訓練,養成了從批評中培養樂觀、從煩惱中尋找機會的習慣,你肯定也會變得更樂觀,因為養育的過程其實也是和你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