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不完美媽媽 敏感期 布丁媽媽私享會 2019-09-16
"

叮叮今年3歲半,小朋友小腦瓜超級聰明,但有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愛說悄悄話。

叮叮媽媽忙著的時候,叮叮跑過去靠近媽媽嘴巴嘟囔了一些話,然後問“媽媽,你聽到了嗎?”媽媽搖搖頭,確實沒有聽到說話。路上遇到一個阿姨對著叮叮說“你好可愛”,叮叮羞澀的藏到了媽媽身後,但這個阿姨剛走,叮叮就又在媽媽耳邊嘀嘀咕咕說話。媽媽發現叮叮並沒有發音,只是嘴巴在動,只好耐心地說“你能再說一遍嗎?”叮叮又說了一遍,媽媽還是不知道孩子說得什麼,只好為難的搖搖頭,叮叮也就不再說了。

"

叮叮今年3歲半,小朋友小腦瓜超級聰明,但有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愛說悄悄話。

叮叮媽媽忙著的時候,叮叮跑過去靠近媽媽嘴巴嘟囔了一些話,然後問“媽媽,你聽到了嗎?”媽媽搖搖頭,確實沒有聽到說話。路上遇到一個阿姨對著叮叮說“你好可愛”,叮叮羞澀的藏到了媽媽身後,但這個阿姨剛走,叮叮就又在媽媽耳邊嘀嘀咕咕說話。媽媽發現叮叮並沒有發音,只是嘴巴在動,只好耐心地說“你能再說一遍嗎?”叮叮又說了一遍,媽媽還是不知道孩子說得什麼,只好為難的搖搖頭,叮叮也就不再說了。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悄悄話,本來是說兩個人或者幾個親密的人湊在一起說的一些體己話,只是為了傾訴或者表達內心的情緒。很多孩子為什麼突然變得喜歡悄悄話?事實上,有的時候孩子嘴巴做了動作並沒有發出聲音,到底是為什麼呢?

  • 語言敏感期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因孩子而異,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從一個字變成兩個字,再到四個字、六個字等,一直到能夠說出長句子,這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爸爸媽媽給予的一些引導。

孩子用“悄悄話”的形式,表述著自己對語言的運用,可能說的不夠清楚不夠利落,但是他們在用這種方式鍛鍊語言的使用,為將來真正的掌握語言做著努力打著基礎。

  • 孩子聲音小

記得很久以前,孩子還不懂悄悄話的時候,我曾經跟他提過悄悄話,但孩子理解的悄悄話就是在別人耳朵邊說“悄悄話”三個字,等懂了悄悄話三個字以後,就像叮叮一樣看似說話發聲,事實上並沒有聽到,看到的只有孩子的動作。

孩子對這種“悄悄話”的遊戲很著迷,主要是來自於學校和日常生活。爸爸媽媽打電話都是使用電話,就如同對著另一個耳朵在說話一樣,但打電話的時候,只能聽到一方的聲音,電話另一方的聲音旁邊的人是聽不到的,所以充滿了神祕,孩子感覺有趣。

學校裡面會有“小話筒”的遊戲,包括動畫中也有“聽話筒”的講解,孩子感覺這種形式比較有意思,所以就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模仿,但是自己控制不了聲音的大小,就會出現聽不清好似孩子沒有發聲一樣,實際是孩子聲音太小聽不清而已。

"

叮叮今年3歲半,小朋友小腦瓜超級聰明,但有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愛說悄悄話。

叮叮媽媽忙著的時候,叮叮跑過去靠近媽媽嘴巴嘟囔了一些話,然後問“媽媽,你聽到了嗎?”媽媽搖搖頭,確實沒有聽到說話。路上遇到一個阿姨對著叮叮說“你好可愛”,叮叮羞澀的藏到了媽媽身後,但這個阿姨剛走,叮叮就又在媽媽耳邊嘀嘀咕咕說話。媽媽發現叮叮並沒有發音,只是嘴巴在動,只好耐心地說“你能再說一遍嗎?”叮叮又說了一遍,媽媽還是不知道孩子說得什麼,只好為難的搖搖頭,叮叮也就不再說了。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悄悄話,本來是說兩個人或者幾個親密的人湊在一起說的一些體己話,只是為了傾訴或者表達內心的情緒。很多孩子為什麼突然變得喜歡悄悄話?事實上,有的時候孩子嘴巴做了動作並沒有發出聲音,到底是為什麼呢?

  • 語言敏感期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因孩子而異,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從一個字變成兩個字,再到四個字、六個字等,一直到能夠說出長句子,這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爸爸媽媽給予的一些引導。

孩子用“悄悄話”的形式,表述著自己對語言的運用,可能說的不夠清楚不夠利落,但是他們在用這種方式鍛鍊語言的使用,為將來真正的掌握語言做著努力打著基礎。

  • 孩子聲音小

記得很久以前,孩子還不懂悄悄話的時候,我曾經跟他提過悄悄話,但孩子理解的悄悄話就是在別人耳朵邊說“悄悄話”三個字,等懂了悄悄話三個字以後,就像叮叮一樣看似說話發聲,事實上並沒有聽到,看到的只有孩子的動作。

孩子對這種“悄悄話”的遊戲很著迷,主要是來自於學校和日常生活。爸爸媽媽打電話都是使用電話,就如同對著另一個耳朵在說話一樣,但打電話的時候,只能聽到一方的聲音,電話另一方的聲音旁邊的人是聽不到的,所以充滿了神祕,孩子感覺有趣。

學校裡面會有“小話筒”的遊戲,包括動畫中也有“聽話筒”的講解,孩子感覺這種形式比較有意思,所以就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模仿,但是自己控制不了聲音的大小,就會出現聽不清好似孩子沒有發聲一樣,實際是孩子聲音太小聽不清而已。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當然,這種“悄悄話”使用場合是有限制的,就像叮叮在阿姨轉身以後對著媽媽小聲說話,實際有些不夠禮貌,不尊重別人,所以不管是哪種“悄悄話”,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運用到什麼場合哪些人可以適用等,避免出現不禮貌的行為,時間久了,孩子還會養成不敢在外面大聲說話的性格。

  • 孩子內心自卑

孩子對於一些事物的感受不同,但與周圍的感受格格不入,怕被引起誤會或者被其他人嘲笑、嘲諷等,不敢大聲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只能通過這樣的“悄悄話”形式表達著自己的主權,表達著自己對事物的認識,這種方式讓孩子避免了“丟臉”,對孩子而言,比較安全。

  • 外界環境影響

孩子本來就是大大咧咧,以最真誠的方式表達著自己,但爸爸媽媽怕孩子上當受騙或者其他一些因素影響,不讓孩子去表達,不讓孩子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果想要傾訴就要尋找一些像爸爸媽媽一樣靠譜的人說話。

事實上,孩子本來沒有任何的壞心思,因為外界環境這種影響,讓孩子內心產生了各種戒備,找不到真正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渠道,而“悄悄話”就有一些“自欺欺人”的感覺,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體驗,並且影響著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

  • 表達不滿

成年人有種不好的習慣,就是背後嘰嘰咕咕說一些人的壞話,因為自己沒有理,所以在別人背後嘀咕,這種行為也可以稱為“悄悄話”,這是一種羨慕嫉妒恨,更是一種因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典型表現。

孩子們雖然心思單純,但自從自我意識覺醒,他們就分辨出自己的權益與別人的權益,如果別人的行為侵犯到自己的行為邊界,不敢當面進行指出,就背後用這種“悄悄話”進行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有什麼了不起”、“他不知道侵犯了我的地盤嗎”等等。

"

叮叮今年3歲半,小朋友小腦瓜超級聰明,但有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愛說悄悄話。

叮叮媽媽忙著的時候,叮叮跑過去靠近媽媽嘴巴嘟囔了一些話,然後問“媽媽,你聽到了嗎?”媽媽搖搖頭,確實沒有聽到說話。路上遇到一個阿姨對著叮叮說“你好可愛”,叮叮羞澀的藏到了媽媽身後,但這個阿姨剛走,叮叮就又在媽媽耳邊嘀嘀咕咕說話。媽媽發現叮叮並沒有發音,只是嘴巴在動,只好耐心地說“你能再說一遍嗎?”叮叮又說了一遍,媽媽還是不知道孩子說得什麼,只好為難的搖搖頭,叮叮也就不再說了。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悄悄話,本來是說兩個人或者幾個親密的人湊在一起說的一些體己話,只是為了傾訴或者表達內心的情緒。很多孩子為什麼突然變得喜歡悄悄話?事實上,有的時候孩子嘴巴做了動作並沒有發出聲音,到底是為什麼呢?

  • 語言敏感期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因孩子而異,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從一個字變成兩個字,再到四個字、六個字等,一直到能夠說出長句子,這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爸爸媽媽給予的一些引導。

孩子用“悄悄話”的形式,表述著自己對語言的運用,可能說的不夠清楚不夠利落,但是他們在用這種方式鍛鍊語言的使用,為將來真正的掌握語言做著努力打著基礎。

  • 孩子聲音小

記得很久以前,孩子還不懂悄悄話的時候,我曾經跟他提過悄悄話,但孩子理解的悄悄話就是在別人耳朵邊說“悄悄話”三個字,等懂了悄悄話三個字以後,就像叮叮一樣看似說話發聲,事實上並沒有聽到,看到的只有孩子的動作。

孩子對這種“悄悄話”的遊戲很著迷,主要是來自於學校和日常生活。爸爸媽媽打電話都是使用電話,就如同對著另一個耳朵在說話一樣,但打電話的時候,只能聽到一方的聲音,電話另一方的聲音旁邊的人是聽不到的,所以充滿了神祕,孩子感覺有趣。

學校裡面會有“小話筒”的遊戲,包括動畫中也有“聽話筒”的講解,孩子感覺這種形式比較有意思,所以就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模仿,但是自己控制不了聲音的大小,就會出現聽不清好似孩子沒有發聲一樣,實際是孩子聲音太小聽不清而已。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當然,這種“悄悄話”使用場合是有限制的,就像叮叮在阿姨轉身以後對著媽媽小聲說話,實際有些不夠禮貌,不尊重別人,所以不管是哪種“悄悄話”,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運用到什麼場合哪些人可以適用等,避免出現不禮貌的行為,時間久了,孩子還會養成不敢在外面大聲說話的性格。

  • 孩子內心自卑

孩子對於一些事物的感受不同,但與周圍的感受格格不入,怕被引起誤會或者被其他人嘲笑、嘲諷等,不敢大聲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只能通過這樣的“悄悄話”形式表達著自己的主權,表達著自己對事物的認識,這種方式讓孩子避免了“丟臉”,對孩子而言,比較安全。

  • 外界環境影響

孩子本來就是大大咧咧,以最真誠的方式表達著自己,但爸爸媽媽怕孩子上當受騙或者其他一些因素影響,不讓孩子去表達,不讓孩子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果想要傾訴就要尋找一些像爸爸媽媽一樣靠譜的人說話。

事實上,孩子本來沒有任何的壞心思,因為外界環境這種影響,讓孩子內心產生了各種戒備,找不到真正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渠道,而“悄悄話”就有一些“自欺欺人”的感覺,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體驗,並且影響著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

  • 表達不滿

成年人有種不好的習慣,就是背後嘰嘰咕咕說一些人的壞話,因為自己沒有理,所以在別人背後嘀咕,這種行為也可以稱為“悄悄話”,這是一種羨慕嫉妒恨,更是一種因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典型表現。

孩子們雖然心思單純,但自從自我意識覺醒,他們就分辨出自己的權益與別人的權益,如果別人的行為侵犯到自己的行為邊界,不敢當面進行指出,就背後用這種“悄悄話”進行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有什麼了不起”、“他不知道侵犯了我的地盤嗎”等等。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悄悄話”看似是一個小小的問題,但爸爸媽媽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對孩子產生一生的壞影響。有心理學家曾說,孩子內心隱藏著另一個小孩,外界卻偏偏壓抑孩子的內心。悄悄話其實就是孩子受到壓抑的一種外在表現,當家裡有這樣一個愛說“悄悄話”的孩子時,爸爸媽媽該怎麼辦呢?

一、父母認真傾聽孩子的“悄悄話”並回應

孩子的“悄悄話”行為有一定的語言敏感期影響,屬於一種很正常的孩子個體行為,爸爸媽媽在孩子表現這種行為的時候,不應該像叮叮媽媽那樣詢問一遍之後因為聽不到就搖頭,反而應該要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這樣有助於孩子更好的表達出自己真正要表達的內容。

年幼的小朋友說悄悄話聲音低一些,爸爸媽媽就會不耐煩,其實孩子聲音低不怕,爸爸媽媽可以引導著孩子稍微提高一點聲音,比如爸爸或媽媽假裝與孩子進行說“悄悄話”,就用孩子聽不到的那種聲音,孩子自然也會詢問,這種時候爸爸媽媽就可以提出如果聲音稍微大一點點,就可以聽到的建議,下一次孩子就會自然提高一些,保證家長聽到孩子的話。

當然,有的時候,孩子可能並不是真的在發出聲音,他們只是感覺自己在說一些心裡想的話,其實並沒有說出來,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不要逼迫孩子一定要說出來,反而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景進行猜測,猜對了,孩子也會很開心的點點頭。

孩子說話,不管說的什麼話,爸爸媽媽一定要做到的事就是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反應,給孩子一個迴應,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話,家長認真在聽,這樣可以推動孩子們以後還會願意跟家長傾訴,促進親子關係發展。

二、父母以身作則,注重家庭環境

很多爸爸媽媽是雙職工,工作中自然會有一些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待遇啊行為的發生。回到家,父母雙方會忍不住像對方吐槽一下自己的狀況,本意是想獲得夫妻之間的共鳴與理解,但如果年幼孩子在場,孩子也會因為父母長時間的這種吐槽變得挑剔與不滿。

孩子步入學校,也會因為家庭環境的不同、老師們的態度、小朋友的態度等產生一些很小的小問題,內心就會產生委屈,像爸爸媽媽傾吐,如果爸爸媽媽沒有給予孩子及時的疏導,很容易造成孩子內心負能量滿滿,孩子就會忍不住的用“悄悄話”的形式傳播著自己認為的壞情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間學校,如果老師與學校都出現了問題,怎麼能夠指望學生變得很好呢?爸爸媽媽一定要在日常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特別是在孩子面前,孩子的模仿性、敏感性很強烈,很自然的就會跟著一起變好變得正能量。

"

叮叮今年3歲半,小朋友小腦瓜超級聰明,但有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愛說悄悄話。

叮叮媽媽忙著的時候,叮叮跑過去靠近媽媽嘴巴嘟囔了一些話,然後問“媽媽,你聽到了嗎?”媽媽搖搖頭,確實沒有聽到說話。路上遇到一個阿姨對著叮叮說“你好可愛”,叮叮羞澀的藏到了媽媽身後,但這個阿姨剛走,叮叮就又在媽媽耳邊嘀嘀咕咕說話。媽媽發現叮叮並沒有發音,只是嘴巴在動,只好耐心地說“你能再說一遍嗎?”叮叮又說了一遍,媽媽還是不知道孩子說得什麼,只好為難的搖搖頭,叮叮也就不再說了。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悄悄話,本來是說兩個人或者幾個親密的人湊在一起說的一些體己話,只是為了傾訴或者表達內心的情緒。很多孩子為什麼突然變得喜歡悄悄話?事實上,有的時候孩子嘴巴做了動作並沒有發出聲音,到底是為什麼呢?

  • 語言敏感期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因孩子而異,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從一個字變成兩個字,再到四個字、六個字等,一直到能夠說出長句子,這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爸爸媽媽給予的一些引導。

孩子用“悄悄話”的形式,表述著自己對語言的運用,可能說的不夠清楚不夠利落,但是他們在用這種方式鍛鍊語言的使用,為將來真正的掌握語言做著努力打著基礎。

  • 孩子聲音小

記得很久以前,孩子還不懂悄悄話的時候,我曾經跟他提過悄悄話,但孩子理解的悄悄話就是在別人耳朵邊說“悄悄話”三個字,等懂了悄悄話三個字以後,就像叮叮一樣看似說話發聲,事實上並沒有聽到,看到的只有孩子的動作。

孩子對這種“悄悄話”的遊戲很著迷,主要是來自於學校和日常生活。爸爸媽媽打電話都是使用電話,就如同對著另一個耳朵在說話一樣,但打電話的時候,只能聽到一方的聲音,電話另一方的聲音旁邊的人是聽不到的,所以充滿了神祕,孩子感覺有趣。

學校裡面會有“小話筒”的遊戲,包括動畫中也有“聽話筒”的講解,孩子感覺這種形式比較有意思,所以就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模仿,但是自己控制不了聲音的大小,就會出現聽不清好似孩子沒有發聲一樣,實際是孩子聲音太小聽不清而已。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當然,這種“悄悄話”使用場合是有限制的,就像叮叮在阿姨轉身以後對著媽媽小聲說話,實際有些不夠禮貌,不尊重別人,所以不管是哪種“悄悄話”,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運用到什麼場合哪些人可以適用等,避免出現不禮貌的行為,時間久了,孩子還會養成不敢在外面大聲說話的性格。

  • 孩子內心自卑

孩子對於一些事物的感受不同,但與周圍的感受格格不入,怕被引起誤會或者被其他人嘲笑、嘲諷等,不敢大聲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只能通過這樣的“悄悄話”形式表達著自己的主權,表達著自己對事物的認識,這種方式讓孩子避免了“丟臉”,對孩子而言,比較安全。

  • 外界環境影響

孩子本來就是大大咧咧,以最真誠的方式表達著自己,但爸爸媽媽怕孩子上當受騙或者其他一些因素影響,不讓孩子去表達,不讓孩子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果想要傾訴就要尋找一些像爸爸媽媽一樣靠譜的人說話。

事實上,孩子本來沒有任何的壞心思,因為外界環境這種影響,讓孩子內心產生了各種戒備,找不到真正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渠道,而“悄悄話”就有一些“自欺欺人”的感覺,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體驗,並且影響著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

  • 表達不滿

成年人有種不好的習慣,就是背後嘰嘰咕咕說一些人的壞話,因為自己沒有理,所以在別人背後嘀咕,這種行為也可以稱為“悄悄話”,這是一種羨慕嫉妒恨,更是一種因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典型表現。

孩子們雖然心思單純,但自從自我意識覺醒,他們就分辨出自己的權益與別人的權益,如果別人的行為侵犯到自己的行為邊界,不敢當面進行指出,就背後用這種“悄悄話”進行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有什麼了不起”、“他不知道侵犯了我的地盤嗎”等等。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悄悄話”看似是一個小小的問題,但爸爸媽媽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對孩子產生一生的壞影響。有心理學家曾說,孩子內心隱藏著另一個小孩,外界卻偏偏壓抑孩子的內心。悄悄話其實就是孩子受到壓抑的一種外在表現,當家裡有這樣一個愛說“悄悄話”的孩子時,爸爸媽媽該怎麼辦呢?

一、父母認真傾聽孩子的“悄悄話”並回應

孩子的“悄悄話”行為有一定的語言敏感期影響,屬於一種很正常的孩子個體行為,爸爸媽媽在孩子表現這種行為的時候,不應該像叮叮媽媽那樣詢問一遍之後因為聽不到就搖頭,反而應該要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這樣有助於孩子更好的表達出自己真正要表達的內容。

年幼的小朋友說悄悄話聲音低一些,爸爸媽媽就會不耐煩,其實孩子聲音低不怕,爸爸媽媽可以引導著孩子稍微提高一點聲音,比如爸爸或媽媽假裝與孩子進行說“悄悄話”,就用孩子聽不到的那種聲音,孩子自然也會詢問,這種時候爸爸媽媽就可以提出如果聲音稍微大一點點,就可以聽到的建議,下一次孩子就會自然提高一些,保證家長聽到孩子的話。

當然,有的時候,孩子可能並不是真的在發出聲音,他們只是感覺自己在說一些心裡想的話,其實並沒有說出來,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不要逼迫孩子一定要說出來,反而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景進行猜測,猜對了,孩子也會很開心的點點頭。

孩子說話,不管說的什麼話,爸爸媽媽一定要做到的事就是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反應,給孩子一個迴應,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話,家長認真在聽,這樣可以推動孩子們以後還會願意跟家長傾訴,促進親子關係發展。

二、父母以身作則,注重家庭環境

很多爸爸媽媽是雙職工,工作中自然會有一些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待遇啊行為的發生。回到家,父母雙方會忍不住像對方吐槽一下自己的狀況,本意是想獲得夫妻之間的共鳴與理解,但如果年幼孩子在場,孩子也會因為父母長時間的這種吐槽變得挑剔與不滿。

孩子步入學校,也會因為家庭環境的不同、老師們的態度、小朋友的態度等產生一些很小的小問題,內心就會產生委屈,像爸爸媽媽傾吐,如果爸爸媽媽沒有給予孩子及時的疏導,很容易造成孩子內心負能量滿滿,孩子就會忍不住的用“悄悄話”的形式傳播著自己認為的壞情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間學校,如果老師與學校都出現了問題,怎麼能夠指望學生變得很好呢?爸爸媽媽一定要在日常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特別是在孩子面前,孩子的模仿性、敏感性很強烈,很自然的就會跟著一起變好變得正能量。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父母如果以身作則,不在背後去講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壞話”,孩子自然也就不會背後去搞一些小團隊的“悄悄話”,省的因為這些內容的洩露,孩子自己變得自卑、委屈。

三、父母尋找背後原因,因材施教

孩子喜歡說“悄悄話”,最初可能只是對於嘴巴對耳朵的這種有趣組合的好奇,但隨著自己的慢慢長大,自身自主意識的加強,開始引申出一些其他的“悄悄話”的意思,比如模仿家長的“背後吐槽”,比如學習幼兒園的“說說看”遊戲等。

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悄悄話”行為不要在不瞭解情況下一棍子打死,爸爸媽媽需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辨別到底是屬於哪一類型,再去作出相關的一些決定,幫助孩子認識“悄悄話”,幫助孩子改正“悄悄話”這種不好的習慣和行為。

舉一個簡單的但常見的例子,很多孩子害羞或者不敢說話的特點,他們只敢小聲的跟自己爸爸媽媽說一些自己的需求,但家長都會認為孩子只是內向或者膽小,從而當孩子表現出這種行為的時候,不重視,反而會對外界的人說自己孩子就是這樣的膽小、害羞等等,孩子沒有得到表現的機會,再加上父母這種長時間的說法,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心和膽小。

其實,孩子並不膽小,父母需要給孩子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比如孩子進入到一個陌生環境中,不太適應,爸爸媽媽就引導著孩子去大膽的做一個自我介紹,一旦有了一次的經歷,得到了周圍人的鼓勵和表揚,孩子會慢慢的愛上這種表達,變得不再那麼“內向”。

"

叮叮今年3歲半,小朋友小腦瓜超級聰明,但有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愛說悄悄話。

叮叮媽媽忙著的時候,叮叮跑過去靠近媽媽嘴巴嘟囔了一些話,然後問“媽媽,你聽到了嗎?”媽媽搖搖頭,確實沒有聽到說話。路上遇到一個阿姨對著叮叮說“你好可愛”,叮叮羞澀的藏到了媽媽身後,但這個阿姨剛走,叮叮就又在媽媽耳邊嘀嘀咕咕說話。媽媽發現叮叮並沒有發音,只是嘴巴在動,只好耐心地說“你能再說一遍嗎?”叮叮又說了一遍,媽媽還是不知道孩子說得什麼,只好為難的搖搖頭,叮叮也就不再說了。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悄悄話,本來是說兩個人或者幾個親密的人湊在一起說的一些體己話,只是為了傾訴或者表達內心的情緒。很多孩子為什麼突然變得喜歡悄悄話?事實上,有的時候孩子嘴巴做了動作並沒有發出聲音,到底是為什麼呢?

  • 語言敏感期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因孩子而異,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從一個字變成兩個字,再到四個字、六個字等,一直到能夠說出長句子,這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爸爸媽媽給予的一些引導。

孩子用“悄悄話”的形式,表述著自己對語言的運用,可能說的不夠清楚不夠利落,但是他們在用這種方式鍛鍊語言的使用,為將來真正的掌握語言做著努力打著基礎。

  • 孩子聲音小

記得很久以前,孩子還不懂悄悄話的時候,我曾經跟他提過悄悄話,但孩子理解的悄悄話就是在別人耳朵邊說“悄悄話”三個字,等懂了悄悄話三個字以後,就像叮叮一樣看似說話發聲,事實上並沒有聽到,看到的只有孩子的動作。

孩子對這種“悄悄話”的遊戲很著迷,主要是來自於學校和日常生活。爸爸媽媽打電話都是使用電話,就如同對著另一個耳朵在說話一樣,但打電話的時候,只能聽到一方的聲音,電話另一方的聲音旁邊的人是聽不到的,所以充滿了神祕,孩子感覺有趣。

學校裡面會有“小話筒”的遊戲,包括動畫中也有“聽話筒”的講解,孩子感覺這種形式比較有意思,所以就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模仿,但是自己控制不了聲音的大小,就會出現聽不清好似孩子沒有發聲一樣,實際是孩子聲音太小聽不清而已。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當然,這種“悄悄話”使用場合是有限制的,就像叮叮在阿姨轉身以後對著媽媽小聲說話,實際有些不夠禮貌,不尊重別人,所以不管是哪種“悄悄話”,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運用到什麼場合哪些人可以適用等,避免出現不禮貌的行為,時間久了,孩子還會養成不敢在外面大聲說話的性格。

  • 孩子內心自卑

孩子對於一些事物的感受不同,但與周圍的感受格格不入,怕被引起誤會或者被其他人嘲笑、嘲諷等,不敢大聲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只能通過這樣的“悄悄話”形式表達著自己的主權,表達著自己對事物的認識,這種方式讓孩子避免了“丟臉”,對孩子而言,比較安全。

  • 外界環境影響

孩子本來就是大大咧咧,以最真誠的方式表達著自己,但爸爸媽媽怕孩子上當受騙或者其他一些因素影響,不讓孩子去表達,不讓孩子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果想要傾訴就要尋找一些像爸爸媽媽一樣靠譜的人說話。

事實上,孩子本來沒有任何的壞心思,因為外界環境這種影響,讓孩子內心產生了各種戒備,找不到真正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渠道,而“悄悄話”就有一些“自欺欺人”的感覺,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體驗,並且影響著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

  • 表達不滿

成年人有種不好的習慣,就是背後嘰嘰咕咕說一些人的壞話,因為自己沒有理,所以在別人背後嘀咕,這種行為也可以稱為“悄悄話”,這是一種羨慕嫉妒恨,更是一種因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典型表現。

孩子們雖然心思單純,但自從自我意識覺醒,他們就分辨出自己的權益與別人的權益,如果別人的行為侵犯到自己的行為邊界,不敢當面進行指出,就背後用這種“悄悄話”進行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有什麼了不起”、“他不知道侵犯了我的地盤嗎”等等。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悄悄話”看似是一個小小的問題,但爸爸媽媽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對孩子產生一生的壞影響。有心理學家曾說,孩子內心隱藏著另一個小孩,外界卻偏偏壓抑孩子的內心。悄悄話其實就是孩子受到壓抑的一種外在表現,當家裡有這樣一個愛說“悄悄話”的孩子時,爸爸媽媽該怎麼辦呢?

一、父母認真傾聽孩子的“悄悄話”並回應

孩子的“悄悄話”行為有一定的語言敏感期影響,屬於一種很正常的孩子個體行為,爸爸媽媽在孩子表現這種行為的時候,不應該像叮叮媽媽那樣詢問一遍之後因為聽不到就搖頭,反而應該要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這樣有助於孩子更好的表達出自己真正要表達的內容。

年幼的小朋友說悄悄話聲音低一些,爸爸媽媽就會不耐煩,其實孩子聲音低不怕,爸爸媽媽可以引導著孩子稍微提高一點聲音,比如爸爸或媽媽假裝與孩子進行說“悄悄話”,就用孩子聽不到的那種聲音,孩子自然也會詢問,這種時候爸爸媽媽就可以提出如果聲音稍微大一點點,就可以聽到的建議,下一次孩子就會自然提高一些,保證家長聽到孩子的話。

當然,有的時候,孩子可能並不是真的在發出聲音,他們只是感覺自己在說一些心裡想的話,其實並沒有說出來,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不要逼迫孩子一定要說出來,反而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景進行猜測,猜對了,孩子也會很開心的點點頭。

孩子說話,不管說的什麼話,爸爸媽媽一定要做到的事就是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反應,給孩子一個迴應,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話,家長認真在聽,這樣可以推動孩子們以後還會願意跟家長傾訴,促進親子關係發展。

二、父母以身作則,注重家庭環境

很多爸爸媽媽是雙職工,工作中自然會有一些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待遇啊行為的發生。回到家,父母雙方會忍不住像對方吐槽一下自己的狀況,本意是想獲得夫妻之間的共鳴與理解,但如果年幼孩子在場,孩子也會因為父母長時間的這種吐槽變得挑剔與不滿。

孩子步入學校,也會因為家庭環境的不同、老師們的態度、小朋友的態度等產生一些很小的小問題,內心就會產生委屈,像爸爸媽媽傾吐,如果爸爸媽媽沒有給予孩子及時的疏導,很容易造成孩子內心負能量滿滿,孩子就會忍不住的用“悄悄話”的形式傳播著自己認為的壞情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間學校,如果老師與學校都出現了問題,怎麼能夠指望學生變得很好呢?爸爸媽媽一定要在日常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特別是在孩子面前,孩子的模仿性、敏感性很強烈,很自然的就會跟著一起變好變得正能量。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父母如果以身作則,不在背後去講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壞話”,孩子自然也就不會背後去搞一些小團隊的“悄悄話”,省的因為這些內容的洩露,孩子自己變得自卑、委屈。

三、父母尋找背後原因,因材施教

孩子喜歡說“悄悄話”,最初可能只是對於嘴巴對耳朵的這種有趣組合的好奇,但隨著自己的慢慢長大,自身自主意識的加強,開始引申出一些其他的“悄悄話”的意思,比如模仿家長的“背後吐槽”,比如學習幼兒園的“說說看”遊戲等。

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悄悄話”行為不要在不瞭解情況下一棍子打死,爸爸媽媽需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辨別到底是屬於哪一類型,再去作出相關的一些決定,幫助孩子認識“悄悄話”,幫助孩子改正“悄悄話”這種不好的習慣和行為。

舉一個簡單的但常見的例子,很多孩子害羞或者不敢說話的特點,他們只敢小聲的跟自己爸爸媽媽說一些自己的需求,但家長都會認為孩子只是內向或者膽小,從而當孩子表現出這種行為的時候,不重視,反而會對外界的人說自己孩子就是這樣的膽小、害羞等等,孩子沒有得到表現的機會,再加上父母這種長時間的說法,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心和膽小。

其實,孩子並不膽小,父母需要給孩子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比如孩子進入到一個陌生環境中,不太適應,爸爸媽媽就引導著孩子去大膽的做一個自我介紹,一旦有了一次的經歷,得到了周圍人的鼓勵和表揚,孩子會慢慢的愛上這種表達,變得不再那麼“內向”。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當然,這裡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爸爸媽媽不能夠強迫孩子,因為強迫會帶來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會更加不配合,也不願意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爸爸媽媽耐心引導才是孩子變得自信表達的基礎。

四、父母告知孩子“悄悄話”使用注意事項

小朋友喜歡使用“悄悄話”分辨是否是自己的“好朋友”,這是一種排除他人的一種行為,不能算是一種好行為,特別是當著很多小朋友的面的時候,就如同我們成人間,如果當著很多人兩個人“咬耳朵”至少是一種不禮貌行為。

當小朋友在爸爸媽媽耳邊嘟嘟囔囔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跟小朋友們說,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大一點聲音呢,這樣就可以讓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對方的需求,要不然聽不清楚誰也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呢。

孩子並不知道“悄悄話”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更是不知道還要分清楚說話對象等等,爸爸媽媽就要對此進行相關的注意事項進行提醒,不妨這樣做

  • 親子游戲

小朋友都喜歡玩遊戲,而爸爸媽媽就可以利用“悄悄話”“咬耳朵”這種行為表現,與小朋友一起演示到底應該注意什麼,比如在公共場合,小朋友大吵大鬧發脾氣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跟小朋友耳語,緩解孩子的情緒轉移注意力,比如孩子鬧覺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在孩子的耳邊悄悄說話,放鬆孩子的神經等等,用互相的場景表現,展示禁忌情況。

  • 隨時提醒

孩子具有“健忘症”,並不是家長想當然認為孩子記憶好,他們就會記得這些事情,反而他們會經常忘記這些需要記住的事情,爸爸媽媽不要不耐煩,孩子天性充滿自由,只需要在孩子忘記的時候,進行輕輕地提醒,孩子就會記起“悄悄話”的一些注意事項了。

  • 分析場景

日常很多情況是計劃不如變化快,並不是每一種情況爸爸媽媽都能夠想到,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不妨與孩子玩一個設立考題的方式去判斷到底該不該用“悄悄話”,如果用了會發生什麼後果,如果換一種什麼方式比較適合……

孩子通過這些日常可能不常見,但是又會出現的情況進行分析,可以有一定的初步判斷,什麼時候能夠使用什麼時候使用的話不太好等等,這也算是一種方式認識使用注意事項。

"

叮叮今年3歲半,小朋友小腦瓜超級聰明,但有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愛說悄悄話。

叮叮媽媽忙著的時候,叮叮跑過去靠近媽媽嘴巴嘟囔了一些話,然後問“媽媽,你聽到了嗎?”媽媽搖搖頭,確實沒有聽到說話。路上遇到一個阿姨對著叮叮說“你好可愛”,叮叮羞澀的藏到了媽媽身後,但這個阿姨剛走,叮叮就又在媽媽耳邊嘀嘀咕咕說話。媽媽發現叮叮並沒有發音,只是嘴巴在動,只好耐心地說“你能再說一遍嗎?”叮叮又說了一遍,媽媽還是不知道孩子說得什麼,只好為難的搖搖頭,叮叮也就不再說了。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悄悄話,本來是說兩個人或者幾個親密的人湊在一起說的一些體己話,只是為了傾訴或者表達內心的情緒。很多孩子為什麼突然變得喜歡悄悄話?事實上,有的時候孩子嘴巴做了動作並沒有發出聲音,到底是為什麼呢?

  • 語言敏感期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因孩子而異,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從一個字變成兩個字,再到四個字、六個字等,一直到能夠說出長句子,這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爸爸媽媽給予的一些引導。

孩子用“悄悄話”的形式,表述著自己對語言的運用,可能說的不夠清楚不夠利落,但是他們在用這種方式鍛鍊語言的使用,為將來真正的掌握語言做著努力打著基礎。

  • 孩子聲音小

記得很久以前,孩子還不懂悄悄話的時候,我曾經跟他提過悄悄話,但孩子理解的悄悄話就是在別人耳朵邊說“悄悄話”三個字,等懂了悄悄話三個字以後,就像叮叮一樣看似說話發聲,事實上並沒有聽到,看到的只有孩子的動作。

孩子對這種“悄悄話”的遊戲很著迷,主要是來自於學校和日常生活。爸爸媽媽打電話都是使用電話,就如同對著另一個耳朵在說話一樣,但打電話的時候,只能聽到一方的聲音,電話另一方的聲音旁邊的人是聽不到的,所以充滿了神祕,孩子感覺有趣。

學校裡面會有“小話筒”的遊戲,包括動畫中也有“聽話筒”的講解,孩子感覺這種形式比較有意思,所以就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模仿,但是自己控制不了聲音的大小,就會出現聽不清好似孩子沒有發聲一樣,實際是孩子聲音太小聽不清而已。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當然,這種“悄悄話”使用場合是有限制的,就像叮叮在阿姨轉身以後對著媽媽小聲說話,實際有些不夠禮貌,不尊重別人,所以不管是哪種“悄悄話”,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運用到什麼場合哪些人可以適用等,避免出現不禮貌的行為,時間久了,孩子還會養成不敢在外面大聲說話的性格。

  • 孩子內心自卑

孩子對於一些事物的感受不同,但與周圍的感受格格不入,怕被引起誤會或者被其他人嘲笑、嘲諷等,不敢大聲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只能通過這樣的“悄悄話”形式表達著自己的主權,表達著自己對事物的認識,這種方式讓孩子避免了“丟臉”,對孩子而言,比較安全。

  • 外界環境影響

孩子本來就是大大咧咧,以最真誠的方式表達著自己,但爸爸媽媽怕孩子上當受騙或者其他一些因素影響,不讓孩子去表達,不讓孩子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果想要傾訴就要尋找一些像爸爸媽媽一樣靠譜的人說話。

事實上,孩子本來沒有任何的壞心思,因為外界環境這種影響,讓孩子內心產生了各種戒備,找不到真正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渠道,而“悄悄話”就有一些“自欺欺人”的感覺,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體驗,並且影響著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

  • 表達不滿

成年人有種不好的習慣,就是背後嘰嘰咕咕說一些人的壞話,因為自己沒有理,所以在別人背後嘀咕,這種行為也可以稱為“悄悄話”,這是一種羨慕嫉妒恨,更是一種因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典型表現。

孩子們雖然心思單純,但自從自我意識覺醒,他們就分辨出自己的權益與別人的權益,如果別人的行為侵犯到自己的行為邊界,不敢當面進行指出,就背後用這種“悄悄話”進行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有什麼了不起”、“他不知道侵犯了我的地盤嗎”等等。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悄悄話”看似是一個小小的問題,但爸爸媽媽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對孩子產生一生的壞影響。有心理學家曾說,孩子內心隱藏著另一個小孩,外界卻偏偏壓抑孩子的內心。悄悄話其實就是孩子受到壓抑的一種外在表現,當家裡有這樣一個愛說“悄悄話”的孩子時,爸爸媽媽該怎麼辦呢?

一、父母認真傾聽孩子的“悄悄話”並回應

孩子的“悄悄話”行為有一定的語言敏感期影響,屬於一種很正常的孩子個體行為,爸爸媽媽在孩子表現這種行為的時候,不應該像叮叮媽媽那樣詢問一遍之後因為聽不到就搖頭,反而應該要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這樣有助於孩子更好的表達出自己真正要表達的內容。

年幼的小朋友說悄悄話聲音低一些,爸爸媽媽就會不耐煩,其實孩子聲音低不怕,爸爸媽媽可以引導著孩子稍微提高一點聲音,比如爸爸或媽媽假裝與孩子進行說“悄悄話”,就用孩子聽不到的那種聲音,孩子自然也會詢問,這種時候爸爸媽媽就可以提出如果聲音稍微大一點點,就可以聽到的建議,下一次孩子就會自然提高一些,保證家長聽到孩子的話。

當然,有的時候,孩子可能並不是真的在發出聲音,他們只是感覺自己在說一些心裡想的話,其實並沒有說出來,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不要逼迫孩子一定要說出來,反而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景進行猜測,猜對了,孩子也會很開心的點點頭。

孩子說話,不管說的什麼話,爸爸媽媽一定要做到的事就是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反應,給孩子一個迴應,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話,家長認真在聽,這樣可以推動孩子們以後還會願意跟家長傾訴,促進親子關係發展。

二、父母以身作則,注重家庭環境

很多爸爸媽媽是雙職工,工作中自然會有一些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待遇啊行為的發生。回到家,父母雙方會忍不住像對方吐槽一下自己的狀況,本意是想獲得夫妻之間的共鳴與理解,但如果年幼孩子在場,孩子也會因為父母長時間的這種吐槽變得挑剔與不滿。

孩子步入學校,也會因為家庭環境的不同、老師們的態度、小朋友的態度等產生一些很小的小問題,內心就會產生委屈,像爸爸媽媽傾吐,如果爸爸媽媽沒有給予孩子及時的疏導,很容易造成孩子內心負能量滿滿,孩子就會忍不住的用“悄悄話”的形式傳播著自己認為的壞情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間學校,如果老師與學校都出現了問題,怎麼能夠指望學生變得很好呢?爸爸媽媽一定要在日常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特別是在孩子面前,孩子的模仿性、敏感性很強烈,很自然的就會跟著一起變好變得正能量。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父母如果以身作則,不在背後去講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壞話”,孩子自然也就不會背後去搞一些小團隊的“悄悄話”,省的因為這些內容的洩露,孩子自己變得自卑、委屈。

三、父母尋找背後原因,因材施教

孩子喜歡說“悄悄話”,最初可能只是對於嘴巴對耳朵的這種有趣組合的好奇,但隨著自己的慢慢長大,自身自主意識的加強,開始引申出一些其他的“悄悄話”的意思,比如模仿家長的“背後吐槽”,比如學習幼兒園的“說說看”遊戲等。

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悄悄話”行為不要在不瞭解情況下一棍子打死,爸爸媽媽需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辨別到底是屬於哪一類型,再去作出相關的一些決定,幫助孩子認識“悄悄話”,幫助孩子改正“悄悄話”這種不好的習慣和行為。

舉一個簡單的但常見的例子,很多孩子害羞或者不敢說話的特點,他們只敢小聲的跟自己爸爸媽媽說一些自己的需求,但家長都會認為孩子只是內向或者膽小,從而當孩子表現出這種行為的時候,不重視,反而會對外界的人說自己孩子就是這樣的膽小、害羞等等,孩子沒有得到表現的機會,再加上父母這種長時間的說法,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心和膽小。

其實,孩子並不膽小,父母需要給孩子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比如孩子進入到一個陌生環境中,不太適應,爸爸媽媽就引導著孩子去大膽的做一個自我介紹,一旦有了一次的經歷,得到了周圍人的鼓勵和表揚,孩子會慢慢的愛上這種表達,變得不再那麼“內向”。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當然,這裡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爸爸媽媽不能夠強迫孩子,因為強迫會帶來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會更加不配合,也不願意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爸爸媽媽耐心引導才是孩子變得自信表達的基礎。

四、父母告知孩子“悄悄話”使用注意事項

小朋友喜歡使用“悄悄話”分辨是否是自己的“好朋友”,這是一種排除他人的一種行為,不能算是一種好行為,特別是當著很多小朋友的面的時候,就如同我們成人間,如果當著很多人兩個人“咬耳朵”至少是一種不禮貌行為。

當小朋友在爸爸媽媽耳邊嘟嘟囔囔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跟小朋友們說,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大一點聲音呢,這樣就可以讓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對方的需求,要不然聽不清楚誰也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呢。

孩子並不知道“悄悄話”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更是不知道還要分清楚說話對象等等,爸爸媽媽就要對此進行相關的注意事項進行提醒,不妨這樣做

  • 親子游戲

小朋友都喜歡玩遊戲,而爸爸媽媽就可以利用“悄悄話”“咬耳朵”這種行為表現,與小朋友一起演示到底應該注意什麼,比如在公共場合,小朋友大吵大鬧發脾氣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跟小朋友耳語,緩解孩子的情緒轉移注意力,比如孩子鬧覺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在孩子的耳邊悄悄說話,放鬆孩子的神經等等,用互相的場景表現,展示禁忌情況。

  • 隨時提醒

孩子具有“健忘症”,並不是家長想當然認為孩子記憶好,他們就會記得這些事情,反而他們會經常忘記這些需要記住的事情,爸爸媽媽不要不耐煩,孩子天性充滿自由,只需要在孩子忘記的時候,進行輕輕地提醒,孩子就會記起“悄悄話”的一些注意事項了。

  • 分析場景

日常很多情況是計劃不如變化快,並不是每一種情況爸爸媽媽都能夠想到,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不妨與孩子玩一個設立考題的方式去判斷到底該不該用“悄悄話”,如果用了會發生什麼後果,如果換一種什麼方式比較適合……

孩子通過這些日常可能不常見,但是又會出現的情況進行分析,可以有一定的初步判斷,什麼時候能夠使用什麼時候使用的話不太好等等,這也算是一種方式認識使用注意事項。

孩子張嘴不出聲“咬耳朵”,行為背後5個祕密,聰明家長4招巧應對

孩子喜歡說“悄悄話”,主要來自於他們對語言的敏感,以及這種形式對孩子的吸引力,並非一定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但如果爸爸媽媽不及時的幫助他們發現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不好習慣,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育。

爸爸媽媽平時要注意與孩子一起說說愛的“悄悄話”,讓孩子將這種注入愛意的“悄悄話”慢慢的收藏,遠離那些帶來不好影響的“悄悄話”,更健康更快樂的成長。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用愛分享育兒經驗。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