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那個缺少父母疼愛的孩子,很可憐

都說家是溫柔的港灣,是孩子們的避風天堂。

但如果你在家裡感受不到父母對你的疼愛,反而都是一些傷害,想想這個孩子會不會很可憐。

01缺愛的孩子,很委屈

之前很火的電視劇《都挺好》,劇中由姚晨飾演的蘇明玉,生活在一個極度缺愛的家庭中。

明玉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兩個哥哥。按說,她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應該最受父母疼愛的,但事實恰恰相反。

母親因為有重男輕女的想法,從來都不會考慮和在乎明玉的感受。

早餐哥哥們吃火腿加雞蛋,明玉吃泡飯;哥哥們喝果汁和牛奶,明玉只能喝白開水;二哥週末帶回來的衣服母親強迫明玉給洗了;明玉和媽媽要一千塊的補習費,母親嫌費用太貴不願意給,轉頭二哥讓母親贊助兩千塊錢出去旅遊,母親答應的卻很痛快。

大哥要去國外留學,家裡沒錢,母親賣了明玉住的一間房,讓18歲即將要高考的明玉與父母一同住。

一次次的偏心,讓明玉心裡非常委屈,雖然與母親據理力爭,但是都被母親一句“我養你這麼大容易嗎”而懟回來。

明玉的目標是上清華,但是母親卻安排明玉去讀免費的師範院校,原因是因為清華要花很多的錢,而師範院校不用花錢。這次明玉真的傷心了,自己從小的夢想,就這樣被母親給“扼殺”了。

雖然很委屈,但是沒有賺錢能力的明玉只能妥協。

在得知母親因為二哥結婚買房而又賣了一間老房時,明玉徹底怒了,跑回家與母親理論,得來的卻是:你不能和兩個哥哥相比,我們只負責養你到18歲,你以後還要嫁人。等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

這個一直得不到父母疼愛的孩子,終於在聲嘶力竭中徹底與母親決裂了。

成年後的明玉,成了公司高管,名聲、地位、金錢都有,但明玉卻從未回過一次家,因為明玉知道那個家沒有疼愛她的人,也就不需要牽掛。

直到母親去世後,為了母親的喪事,明玉才踏入了蘇家的大門。

說實話,剛剛開始看劇時明玉對蘇家的態度,我一直以為明玉是一個不孝順的女兒,但是看了這麼多集,才知道明玉之所以這樣,全部都是有原因的。

一個缺少父母疼愛的孩子,心有多委屈,內心就有多悲傷。

02缺愛的孩子,很孤獨

之前看《我家那小子》,陳學冬喝多時偎依在老師懷裡痛哭的畫面至今讓我難忘。

節目現場,陳學冬幾度哽咽,失聲痛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發自內心的,我是一個孤獨的人;我真的過的不快樂。

觀察室裡陳學冬的大姨,看著陳學冬痛哭的樣子,偷偷地流著眼淚。大姨心疼的說:“陳學冬從小沒有得到過父母的疼愛,陪伴他最多的是我和他的老師。”

陳學冬的童年並不幸福,在他7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離婚了,因為父親沒有時間照顧他,便把他寄養在大姨家裡,雖然大姨充當了媽媽的角色,但陳學冬非常渴望自己能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樣,能夠得到父母的疼愛。

在陳學冬17歲那年,陳爸爸再婚了,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而此時的陳學冬獨自來到上海,與湯老師學習音樂,湯老師在陳學冬的人生中又像老師又像媽媽,所以當陳學冬說過得不快樂時,只有湯老師能夠感受到陳學冬的那種孤獨。

曾經有過一個採訪,主持人問陳學冬,父母不在身邊,是什麼感受?陳學冬說:“我一直感受不到自己的家在哪裡,別人問我的家在哪裡,我報的都是別人家的地址。”

對陳學東來說,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稱之為家,因為稱為家的地方應該有父母對他的疼愛。

從小缺少父母疼愛的孩子,有多孤獨,內心就有多渴望被疼愛。

03缺愛的孩子,很懂事

《請回答1988》裡,德善也是一個從小缺少父母疼愛的孩子。

家裡有三個孩子,大女兒和最小的兒子都備受父母疼愛。德善是老二,是容易被人忽略的老二。

家裡只有兩個雞蛋時,德善懂事的說,我可以不吃的,把雞蛋給姐姐和弟弟吃。

一隻炸雞,媽媽直接把雞腿分給姐姐與弟弟,德善雖然很想吃雞腿,但是德善卻沒和姐姐和弟弟爭,默默地吃雞翅。

父母不在家時,德善會做飯給姐姐與弟弟吃,照顧好姐姐和弟弟……

而父母忽略她所做的一切,甚至忽略德善這個人。家裡一氧化碳洩露,爸爸媽媽把姐姐與弟弟救出去後,半天才想起來德善……

每年的生日,德善都要與姐姐一起過,每次都是姐姐先吹蠟燭,吹完爸爸再重新把蠟燭插上讓德善再吹一次。

十八歲生日的時候,德善的願望是不再和姐姐一起拼著過生日,要自己一個人過。

可是生日那天爸爸媽媽還是隻買了一個蛋糕要德善與姐姐一起過,德善終於爆發了,大哭著訴說了心中的不滿,哭著跑出了家門。

即使德善很傷心,德善還是很懂事的說:“姐姐因為她是姐姐,弟弟因為他是弟弟,所以都要謙讓著……”

德善無非也是個孩子,是個懂事的孩子,但其實懂事的孩子內心也渴望被愛。也想讓父母疼愛她像疼愛姐姐和弟弟那樣

就像《請回答1988》中的臺詞一樣,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

04父母要怎樣做

在《家為何傷人》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茜茜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身為最小的她缺一點也不手寵。

爸爸和媽媽經常對她視而不見,但對其他三個孩子堪稱溺愛。

在這個家庭中,茜茜很小就變得極其懂事,生爐子、買菜、擇菜、做飯和打掃衛生等家務成了她例行的工作,而哥哥和姐姐從來都不必做這些。

她變得這麼勤快,部分原因是父母希望她這麼做,而主要原因則是茜茜自己的選擇,她只有通過這樣迎合的方式,才能獲得父母一點可憐的關注。

多數缺少父母疼愛的孩子都會選擇迎合父母,似乎總是這樣,在我們生活中,那些被忽視的孩子,往往會成為最懂事的孩子,因為缺愛,所以他們拼命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總是想做點什麼,換取父母的一些疼愛。

其實,使孩子從小缺愛的情況都是父母造成的。在多數家庭中,尤其是二胎家庭或者三胎家庭中,父母沒有平衡平均的分配好對孩子們的愛,使有的孩子缺少了父母本該有的那份疼愛。

其實有哪個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只是多數的時候,父母忽視了某個孩子,更多的關注了別的孩子。

胡可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自從有了老二,每次哥倆一吵架,每次都會批評哥哥:“你是老大,你應該保護弟弟,不能欺負弟弟,要讓著弟弟。”以至於有次老大對著老二說,我現在這麼慘都是你害的。

胡可這才意識到,她所謂的對兩個孩子的“公平”實際上一直受傷的是老大。因此,哥倆再發生衝突的時候,她不再叫哥哥去讓著弟弟,而是讓兩個孩子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人越干涉,孩子們的關係就越激烈,大人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孩子一定會找到相處的最好方式。

平衡好孩子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區別對待,要一視同仁。

《請回答1988》裡,德善爸爸和德善道歉時說:“爸爸媽媽對不起你,是因為爸爸媽媽不知道對老大要好好教導,對老二要好好關心,對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下。

德善爸爸明白了一個道理:給每個孩子的愛要一樣多。這個道理也送給那些孩子多的家庭。

相關推薦

推薦中...